心理资本培育大学生创业论文

2022-04-21

【摘要】大学生创业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建立对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对创业、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等重要概念作了分析和界定,对杭州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心理资本培育大学生创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资本培育大学生创业论文 篇1:

谈高职生心理资本的开发研究

摘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开展高职生心理资本的开发研究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和提升,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高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在综述相关心理资本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关于高职心理资本的研究文献缺乏,然而目前已具备高职生心里资本开发研究的基础和环境。要研究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结构、特点及团体干预等有效开发策略,探索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资本课程与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资本;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增强人才核心竞争力,那么积极培育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高职生心理资本开发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在高职大学生的发展资本中,心理资本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相比,具有长久、唯一、可积累、可更新以及可协同的竞争优势和重要地位,在所有的发展资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增强个体的自我意识,推动其自身发展,提升竞争优势,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进行高职生心理资本开发研究与实践,一方面是拓宽心理资本的研究领域,丰富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研究,开发高职学生心理资本课程与教学资源,为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心理资本,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方向;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提升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竞争优势,有利于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有利于增强幸福感。通过研究,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现状和特点,以及高职学生心理资本与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制定出一套有效提高高职学生心理资本水平的团体干预方案和开发策略,编制出开发高职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教程,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更为高职生积极心理资本这一重要发展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二、心理资本研究现状

1.国外心理资本研究现状。关于心理资本的概念,最初是在经济学、社会学和投资学等文献中。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可以将那些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到心理资本的范畴,从而在2002年提出了“心理资本”这一概念。Luthans、Aviolio、Avey、Steven等研究者从状态论、特质论、综合论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综述发现,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同卢坦斯(Luthans)的关于心理资本的四因素说,即心理资本是由自信、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构成的。心理资本首先在管理学领域被广泛开展实证研究,涌现出一大批实证研究成果。例如,Luthans和Avolio等人研究表明,组织中工作人员的心理资本对其工作绩效有正向的促进作用;Avey、Patea和West研究证明,与员工的旷工呈负相关的是心理资本及希望、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Jensen和Luthans的研究表明,企业领导者的心理资本对下属也有积极影响,并且与其领导力呈正相关。关于心理资本的测量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观察法或专家评价法、结果变量的测量三种。对心理资本的研究正处于初期阶段,研究者对于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看法也不同,因此心理资本测量问卷也有多种版本。心理资本的作用模型方面。目前学术界就心理资本对相关结果变量的作用机制还没有统一的意见,集中体现在主效应、缓冲效应、调节效应和动态效应四种模型。卢坦斯(Luthans)等发现集体心理资本和组织成员间的信任对领导力的实现和组织产出具有调节作用,对集体表现和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动态效应模型认为心理资本与相关结果变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国外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劳拉(Laura)等人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压力和生理、心理健康指数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布雷特(Brett)等人指出商学院学生心理资本对学生的学术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提倡应该通过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使学生更好的发展、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获得成功。通过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发现,国外学者也重视将心理资本引入到大学生群体,通过探索心理资本对个体生理、心理、压力、主观满意度、学习等作用,提出开发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措施。

心理资本的研究才有十多年,正处于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加强并深入的地方:一是对于心理资本的基本要素看法不一、研究结论不一;二是心理资本与个体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三是还需进一步加强心理资本对其他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等等。在今后心理资本的发展中,研究者还需尝试心理资本的跨文化研究,不断探讨心理资本影响其他因素的作用机制,拓宽心理资本的结构分类等。

2.国内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心理资本内涵及结构测量方面。柯江林等对心理资本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事务型和人际型两种。田喜洲和谢晋宇深入探讨了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关联作用关系。张红芳等创新性地对个体及群体心理资本进行了区分探讨研究。虽然中西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国内学者对心理资本的内涵及结构研究普遍基于自信、乐观、希望、韧性这四个积极心理品质维度,并对于企业员工及学生也是一样使用。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方面。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包括主效应、调节效应和动态效应三种模型。王雁飞和朱瑜发现心理资本与相关结果变量可能是一种复合的曲线关系并存在着交互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产生动态变化。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同样适应国内群体心理资本的研究等,这说明文化的差异不影响个体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这为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机制研究基础。

三、国内关于心理资本在学校教育中的研究

1.关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定量研究。一是心理资本定量研究类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单纯调查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例如我国学者曹杏田、励华的《当代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定量研究》、蒋苏芹的《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内涵与结构研究》等。定量研究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同时探讨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与其他方面因素的关系。二是心理资本定量研究量表。张阔等学者编制的心理资本问卷有26个项目;还有一些心理资本量表,是研究者为了各自的研究目的和需要,自行编制的量表。三是心理资本定量研究的结论。随着研究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深入,研究者除了开展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状况调查,研究在人口学变量上是否存在着显著差异等等之外,也逐渐开始进行心理资本与学生的学业倦怠、学习成绩、就业能力、心理健康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

2.关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2005年心理资本干预模型由Luthans教授于提出,这为心理资本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基础。这些年,关于大学生心理资本干预的研究文献逐年增加。主要包括:一是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把大学生群体分为新生、毕业生、女大学生、贫困生等群体进行研究,并且运用心理资本干预模式,来提升不同群体的心理资本水平。如韩丹的《高校大学新生心理资本开发研究》,刘带、陈尚生的《心理资本视阈下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秦晓晶的《心理资本视阈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在不同领域内进行干预。研究者运用心理资本干预策略解决大学生在诸如创业、就业、职业生涯、学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心理资本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的发展。如学者林秀君在其发表的文章《基于就业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高娜、葛崇勋的《从心理资本视角看高校创业教育》等。

四、关于高职生心理资本的研究

1.关于高职生心理资本的研究文献很匮乏。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相对多一些,通过搜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发现关于高职生心理资本状况的研究少之又少。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仅有6篇:甘映堂(2010)的《基于心理资本干预模型的高职生就业弱势群体心理辅导策略》,郝利敏(2011)的《90后高职生心理资本调查分析与开发策略》,尹海兰等(2013)的《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张旭(2013)的《心理资本理论视野下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冯利(2014)的《心里资本视角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策略研究》等。

2.高职生心理资本研究的方向。目前,有关心理资本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心理资本研究的其他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一是目前的心理资本研究,绝大部分是基于以组织环境中的领导者或员工为对象,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从心理学角度开展的研究有所增加,但以高职学生群体为对象的研究还很少。二是己有的心理资本评估量表还不完善。肖雯等研究者开发了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张阔等研究者开发了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这些心理资本测量问卷都是针对大学生的,并且具有一定信效度。但是高职学生是大学生的特殊群体,编制出一套适用于高职生群体并且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心理资本量表,以便全面了解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结构、发展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心理资本的开发及实证研究还不足。因为心理资本的研究起步不久,心理资本的概念界定、相关结构和作用机制依然在争鸣中,因此因此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就显得更加不足,迄今为止,心理资本干预的实证研究仍然非常少。当前,如何有效地对高职生实施心理资本的开发和辅导,充分挖掘其积极的心理潜能,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四是高职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的教程还缺乏。学校中蕴育的心理资本教学资源还处于分散状态,需要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五、高职生心理资本开发研究已具备的基础和环境

当前,高职院校已具备高职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的基础和环境。首先,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提升大学生的竞争优势,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推动其自身发展,促进良好的职业发展。那么,作为高职大学生发展资本中最具优势的心理资本的培养和开发,既是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其次,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着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出适应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这为高职大学生心理资本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第三,已具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资本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的基础。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各院校都高度重视,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和思想政治范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心理咨询室的投入和建设,不断完善心理拓展基地建设、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情绪宣泄室等各种设备设施,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各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开展了丰富的社团活动,进行实践、实训锻炼,有着丰富的显性和隐性课程资源,亟待整合开发,形成系统的高职生积极心理资本教育资源和培养体系。

六、高职生心理资本开发研究的目标、内容

开展高职大学心理资本的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综述以往有关心理资本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高职生心理资本量表,对其心理资本的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其团体干预等有效开发策略进行科学系统的实证研究,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资本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展高职院校心理资本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探索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资本课程与教学新模式,以促进高职生竞争优势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研究的基本目标是:综合相关文献资料,以路桑斯(Luthans)的心理资本类状态论为理论依据,通过访谈、开放式问卷所得到的信息资料,编制出一份具有较高信、效度的高职生心理资本调查问卷。以编制的问卷为工具,进行探索性因子、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高职生心理资本的基本结构。以编制的问卷为工具,选取高职生对象进行施测,研究其心理资本的发展趋势,以及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等方面的一般发展特点。通过实证研究,探讨高职生心理资本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研究,研发出具有较好效果的高职生心理资本团体干预方案,为高职生心理资本的开发和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课程与教学资源。研究内容包括:基于心理测量学的标准与程序,编制出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适用于高职生的心理资本测量问卷。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结构。选取被试者填写自编的高职学生心理资本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研究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发展的特点,高职生心理资本与生活事件的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编制出质量较高的高职生心理资本水平的团体干预方案,并开展高职生心理资本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探索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开发的有效策略。开发出针对高职大学生的一套课程与教学资源。通过研究,探明高职生心理资本的基本结构,探讨其发展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探索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开发的有效策略。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整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资本课程与教学的资源,编制好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教程,解决心理资本课程与教学资源缺乏的现状,为系统培养高职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提供基础。

总之,高职生心理资本的开发,要立足于增强高职学生的竞争优势,立足于使得高职大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和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幸福感。在大学生所有的发展资本中,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和提升,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高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郝利敏.“90后”高职生心理资本调查分析与开发策略[D].浙江工业大学,2011.

[3]吕兆华.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相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4]尹海兰等.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J].青岛职业学院学报,2013,(10).

[5]张阔,等.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3).

[6]黄河.武警官兵组织支持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12,(9).

[4]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

作者:王立高

心理资本培育大学生创业论文 篇2:

关于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大学生创业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建立对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对创业、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等重要概念作了分析和界定,对杭州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支持体系 杭州

创业是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繁荣的巨大动力,是一项关乎人类发展的伟大而艰巨的事业。21世纪的今天,创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大学生创业既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大学生创业的作用和意义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否,与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密切相关。

一、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内涵

关于“创业”比较早的定义,有美国学者webster的“一个人为了利润而承担风险,去组织和管理一个企业”,Gartner的创业者的个人特性和他的创业行为结果两个方面。华盛顿大学的Vesper教授的定义则非常简单:“创业就是商业进入,不管该方式是通过创建新企业还是收购,也不管该行为是独立的还是发生在现有企业内部”。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是郁义鸿等人的定义“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郁义鸿、李志能,2000)。比较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创业的关键即是创业者对机会的发现和捕捉。本文认为所谓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中的创业者发现机会、整合资源最终实现自己的创业目的一系列创业活动。

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是指政府为推进创业而设立的机构、系统和制度以及各因素、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它影响个体创业决策及实施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后果。简言之,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实际上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软环境。它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依据的原则、规则、程序的总和,是在创业范围内调整和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促进创业有效进行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任何社会性活动,如果没有必要的体制、机制保障,没有一定规范的操作流程,没有活动组成和运作的原则、规则和程序,那么尽管有活动的热情和愿望,也容易落空或流于形式。同样,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没有好的创业机制,则创业活动的功能就难以发挥,创业活动的正常有序运转就难以维持,创业中权利义务就难以履行,创业活动就难以进行。所以,要使大学生创业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光有号召的动员还不够,重要的是必须实现创业的体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通过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切实保障大学生创业活动有序进行,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通过一定的具体的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使人们的强烈创业愿望、积极的创业行动以及创业中各种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纳入一定程序,变成全民创业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创业中的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活力景象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按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创业政策系统、创业技能系统、创业环境系统三个子系统。创业政策系统由创业孵化、税收减免等因素组成,其主体是政府。创业环境系统由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资金支持等因素构成,其主体是社会。创业教育系统由创业教育、实践体验等因素组成,其主体是高校。创业环境系统和创业政策系统共同构成了创业条件和创业机会,创业教育系统培养了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如图1)。

1、创业政策系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重要外部支撑。所谓创业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为了促进创业活动的大规模涌现、创业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创业能力的不断增强而采取的公共政策的总和。20世纪80年代末,以美国的“朝阳产业”为代表的新技术和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各国对企业的高科技创业行为給予国家支持,使得创业政策逐渐从传统中小企业政策中分化出来,并逐步成型,成为中小企业政策、创新政策、科技政策耦合发展的新形态。创业政策主要由政府主导,尤其是新兴国家由于创业环境、市场条件、金融体系等方面有待完善,政府在推动创业方面具有主导话语权。地方政府针对大学生创业推出投入、鼓励、支持、引导和服务等相关政策,对大学生创业产生重要影响,加强了高校和民间组织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信心。而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取得的成果,对政府来说又是一个积极的回馈,进而刺激政府和社会为此投入更多的力量,形成了良性互动。

2、创业环境系统塑造良好创业环境。广义的创业环境是指围绕企业的创业和发展而变化,并足以影响或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称。我们所讨论的创业环境是指影响人们开展创业活动的所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要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企业的创业过程并不是依靠某一方面的推动,也不仅是某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它的运作需要环境各方面的支持。一个理性鼓励创业的环境,可以激发人的创业热情,进而驱动创业行为。从微观上来看,家庭环境是创业的第一出发点,父母、子女、配偶等直系亲属的支持能降低创业精神风险和社会风险,使创业者产生旺盛而持续的工作热情。从中观来看,科技因素、商务环境、经济区位甚至自然环境都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重要影响,提高或削弱创业企业的竞争力。从宏观上看,文化背景对创业动机具有强大的暗示作用,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创业驱动力的影响巨大。

3、创业教育系统培养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创业教育的概念最早由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提出。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大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具有远见卓识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丰厚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扎实的技能、业务基础,并培养他们的理想、抱负、信念、意志、毅力等创业非智力因素,为毕业后能担负起重任创造条件。创业意识教育着重于培养一个人创业相关各项心理素质,促成独立、进取、诚实、创造欲、成就感、责任心等个人非智力因素的产生。创业能力教育着重于增强学生自身条件而急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使创业者掌握创新专业技术、金融、税法、计划、融资、市场营销等综合知识或技能,具备各种以应付立项、生产、管理、营销工作中的复杂要求,增强创业成功率。在创意意识和创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创业者有能力制作创业计划书,接受创业孵化,进而创办企业。创业教育涉及领域包括教育的各个阶段,如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教育以及继续教育。

二、杭州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1、杭州大学生支持体系的现状。第一,创业政策优厚,奠定了坚实创业基础。在创业资助方面,对大学生创办企业给予项目无偿资助、注册“零费用”、注册资本“零首付”等优惠措施。在创业实训方面,积极实施万名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先后推出了服务外包人才实训、信息化人才实训、文创人才实训等一系列实训项目。在创业保障方面,为在杭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户籍、人事代理、住房等保障服务。在创业平台方面,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全市市级大学生创业园达到9家。2009年,全市共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1282家,带动就业6000余人。第二,创业教育全面推进,提高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在课程教育方面,浙江大学设立了“创业管理精英班”,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学生开辟创业园进行“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在创业比赛方面,浙江大学“蒲公英”创业计划竞赛、杭州师范大学“我为创业狂”创业大赛、浙江工商大学“希望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比赛活动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创业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在创业指导方面,杭州建立了大学生创业联盟、大学生创业俱乐部,主动邀请李开复、马云、朱敏、丁磊等知名企业家、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大学生创业工作,帮助和扶持大学生把“创业梦想”转变为“创业行动”。第三,创业环境良好,营造了有力的创业支撑。近年来,杭州高度重视环境建设,鼓励创新、勇于探索、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文化,鼓励民营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发展,鼓励各类人才用自己的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或实现资本化、产权化,努力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

2、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在肯定杭州大学生创业体系成绩的同时,目前大学生创业依然面临诸多困境。这些困境,一方面是部分大学生没有做好充足的创业准备,缺乏创业相关要素造成,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各环节之间尚欠紧密,存在“断链”现象,还未形成一种运行有效、保障有力的生态机制。一是政策利用度不高,要素资源欠缺。创业政策效果有待扩大,创业政策整合性不强,造成大学生创业要素供给不足。二是创业教育效果较低,大学生创业准备不足。高校人才培养思路尚未转变,创业教育覆盖面低,实际创业中大学生普遍创新能力较弱。三是环境支持较弱,创业氛围淡薄。创业的社会文化基础薄弱,传统文化中缺乏鼓励个人创业冒尖的文化底蕴。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一,深化创业理念宣传,深层次培育创业意识。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宣传,推广“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大学生创业典型,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激励创业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构建起一种全社会认同和谐创业、全民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化氛围。第二,转变高校教育思路,明確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中体现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要求,是顺利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先决条件。除了开设1—3门创业选修课,专门向学生传授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外,根据大学生创业素质所包含的要素,在杭高校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还应具体明确地提出对创业素质培养的要求。第三,加强创业实战培训,提高创业经验和能力。实施创业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但同样也不能忽视实践教学。创业教育如果只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和一定程度技能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最终要通过实践活动得到巩固和发展。当前,可以从开展多样化的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多种创业实践基地以及加强创业实践教学师资三个层面来打通创业实践环节。第四,完善现有激励政策,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政府在鼓励创业企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企业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鼓励支持高校大学生创业,应在政策完善、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法治环境方面继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第五,优化创业服务,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大学生创业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保障条件就是良好的创业环境的形成,创业环境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又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和创业信心。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需要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提供优质创业服务、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等方面下功夫。第六,完善体制机制,提供切实创业保障。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涉及的部门广,需要各部门和全社会通力协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协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保障。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工作指导,完善创业失败保障机制,建立创业激励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 卢旭东:创业学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 姜彦福、张帏:创业管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婉萍:大学生创业教育及保障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

[4] 王巍: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4.

[5] 池仁勇:美国创业支援体系剖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

[6] 沈超红、欧阳苏腾:国内创业环境研究综述[J].企业技术开发,2004(9).

[7] 李海波: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分析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6(7).

[8] 罗尧成、刘彬: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9] 蔡渊:政府在大学生创业中的角色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3).

[10] 崔万珍: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8).

作者:张俊华

心理资本培育大学生创业论文 篇3:

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模型构建及培育

[摘要]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模型应主要包含创业欲望、诚信、自信心、自我控制、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因素,并据此提出了培育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途径,具体包括: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实践锻炼以及进行榜样引导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创业心理品质;培育途径

[作者简介]苏益南,江苏大学后勤管理处处长、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业管理。(江苏镇江212013)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社会就业制度不健全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不科学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社会稳定及高校招生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并以创业促进就业,已成为政府和高校等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创业的实践证明,当代大学生要在知识经济大潮中成功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离不开良好的创业素质,尤其是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心理品质是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心理素质,它如同创业大厦的基石,可以奠定创业基础,支撑创业人生。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集中于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分析和培养路径探讨,而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内在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还很少。本文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模型,系统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育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模型的建立

1.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国外对创业者素质的研究源于早期一些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创业者特质的探讨,主要关注创业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性。早在1970年,Homaday和Bunker就开始讨论成功创业者的心理特征。McClelland(1987)从成就动机理论出发,对成功创业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Laehman认为,那些拥有创业心理特征的人比不具备创业心理特征的人具有更高的实施创业行为的倾向。国外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文献表明,成功创业者一般具备成就动机、内控倾向、风险承担倾向、不确定性容忍、自信和创新意识等心理特质。

国内一些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品质进行了探讨。韩力争(2004)将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归纳为四个维度: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人格和创业相关知识。贾少华(2006)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者的跟踪调查和访谈,认为创业心理品质包括:不断坚持、顽强不屈;脚踏实地、甘于平凡;勤于学习、自省自修;自信无畏、乐观豁达;开拓创新、胆大心细;善于沟通、为人热情;认真做人、诚信经营等。杨颍(2007)分析了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特征,包括开拓创新、竞争进取;自信果断、坚持不懈;樂观开朗、沉着应对;团结协作、踏实肯干等。刘旭(2008)认为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应包括创业信念、创业意志和创业个性等内容。余可发(2008)认为,大学生应具备不畏困难、不怕挫折、能够与他人及社会和睦相处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体而言,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不同学者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内在结构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

2 创业心理品质的构成。借鉴上述研究成果,并结合对部分成功大学生创业者的访谈,本文认为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应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创业欲望。欲望是创业的最大推动力,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一定是强烈的欲望者。《科学投资》杂志在对我国上千名成功创业者调查后认为,创业欲望应成为创业者必备的首要素质。大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创业欲望,才有动力去创业并坚持下去。

(2)诚信。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诚信是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是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的基本品质要求。大学生创业者应具备较高的诚信意识,依法、诚信经营,这也是其立足社会的基本保证。

(3)自信心。大学生创业者往往年轻气盛、富有激情,但是创业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因而,大学生创业者在理性选择创业目标后,一定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坚定地走下去,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的创业目标。

(4)自我控制。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创业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做到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在诱惑面前不动摇,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坚定自己的创业信念和目标。

(5)冒险精神。创业是一种开创新事业的活动,创业过程充满了各种未知数,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大学生创业者要敢于冒险,具有良好的风险评估能力,并据此采取适当的行动,勇于承担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

(6)创新意识。创业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创业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创业目标的重要保障和要求。大学生创业者要发挥自己的年龄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大胆创新,提高创业活动的绩效。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

1 社会环境因素。高校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社会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校园,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冲击。首先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变革期,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对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社会群体对成功和财富的追求、对创业认识上的转变以及创业氛围的日益浓厚等,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动机。相反,我国当前诚信意识的淡薄和诚信文化的缺失,会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以成败论英雄”、难以宽容失败等社会价值观,也不利于大学生冒险精神的培养。

其次,政策和法律环境的影响。完善的法律体系能有效地规范各种市场经营行为,营造依法、诚信经营的良好环境,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政府在税收优惠、贷款担保、设立创业专项基金等政策上的支持也能有效地推动各种创业活动的开展,并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其他社会主体关心、支持创业,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潜在创业者的创业欲望。

2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目前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沿袭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对创业知识教育重视不够;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和挫折教育,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

其次,一些老师和学生对创业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觉得创业是“不务正业”。当大学生的创业和学业发生冲突时,往往很难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理解和支持,而当创业遭遇挫折时,甚至会受到周围人的嘲讽,从而给大学生创业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再次,校园里部分学生身上出现的一些享乐、拜金主义思想以及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一些大学生变得颓废、不思进取、不讲诚信以及过于依赖他人等,影响了大学生健康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

3 家庭环境因素。不同的家庭教育、父母在社会上不同的地位、子女与父母之间依赖与被依赖特点等,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使得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品质。首先,父母亲的教育方式会对子女的心理产生影响,如有的家长对子女管教严格,作风比较专制,那么就可能导致子女做事循规蹈矩、唯唯诺诺,缺乏创新、自信和冒险精神;而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则会使子女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和开创精神。其次,父母亲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有的家长教育子女要诚信做人,但自己在为人处事方面却不讲诚信,则不利于子女诚信意识的养成。再次,很多家庭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安稳的生活,担心创业风险很大,往往会对子女的创业持反对态度。家庭的不支持很容易扼杀一些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即使创业也可能不敢放开手脚,影响其对风险的认知。

4 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如有的学生从小就比较胆小,做事循规蹈矩,缺乏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后天如不加以培养,就很难养成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同时,有些学生过于关注自己的短处,喜欢拿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妄自菲薄,在遇到挑战时往往缺乏自信。此外,有不少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贪图安逸和享受,依赖父母,缺乏自立意识,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在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安全感,对创业怀有畏惧情绪,创业欲望较低。最后,还有一些学生受不良思潮的影响,缺乏进取精神,安于现状,对自身期望不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自然难以产生强烈的创业欲望。

四、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育途径探讨

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固然会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获得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国家立法机构要加快立法进程,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为规范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种社会行为提供法律保障,营造依法办事、诚信经营、诚实做人的良好环境,增强全体公民的诚信意识。其次,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发挥积极作用,要通过税收优惠、信贷担保以及设立创业专项基金等形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并加强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理性看待大学生创业、宽容大学生创业失败的良好氛围。再次,相关部门和高校要加强与大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从思想上进行引导,让其鼓励自己的子女树立积极的竞争意识、学会独立,充分尊重子女的创业选择,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 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高校教育是太学生创业最大的资本和基础。作为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首先应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思想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创业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端正创业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业理想,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他们愿意创业、乐于创业。其次。重视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活动课或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协助学生改进不合理的认知模式,确立辩证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构建完善人格,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再次,要加强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教育。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創业相关课程的比重,鼓励学生选修创业教育课程,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了解,树立创业信心。

3 加强创业实践锻炼。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重在实践训练,积极的实践能带来及时的反馈和成就感,也能带来不断成功的喜悦,使大学生切切实实地投入创业实践中去,磨练出坚强的创业心理品质。首先,学校要通过建立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便利,让其充分感受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加以克服。其次,大学生要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娱活动,如辩论赛、歌舞晚会等,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人格和心理品质状况,为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做好准备。再次,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各种勤工助学及社会实践机会,磨练自己的意志,积累创业经验,增长创业才干,增强创业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4 进行榜样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创业成功人士身上具有的良好心理品质和积累的成功经验,值得大学生学习和借鉴。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各种大众传媒,广泛宣传创业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和成功经验,为大学生创业者树立良好榜样,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和激情。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快速发展,校园里也出现了不少比较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而且他们本身就是大学生,年龄相仿,共同点较多,容易沟通。因而,普通大学生应积极利用这种近距离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分析这些成功的同龄人身上具备的优秀创业心理品质和成功原因,找寻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从而培养自我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五、结束语

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心理基础。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项牵涉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本人等多主体的共同长期努力。本文研究只是一个初步尝试,对于研究中发现的深层次问题,今后还将作进一步的探索。

作者:苏益南

上一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论文下一篇:孩子思想素质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