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与自主创业论文

2022-04-24

摘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创业意向是潜在创业者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创业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从创业意向的概念入手,分析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特点,探讨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因素,从环境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增强大学生创业素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素质与自主创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学生素质与自主创业论文 篇1:

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

摘要:对北京市12所高校的抽样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都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但准备创业或真正创业的却凤毛麟角。大学生创业风险较高是阻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做好创业准备。

关键词:北京;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文献标识码:A

伴随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出现,学术界众多学者将研究焦点聚焦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目前,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大学生创业状况研究。任国友针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3级工商管理、社会工作等5个专业200多名大学生的调研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不容乐观。何婷英对温州五所高校1000名大学生的创业状况进行调查和访谈,归纳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周秋江对宁波六所高校1200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向与影响因素展开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宁波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知能严重不足。二是大学生创业途径研究。郗杰英强调制度安排在青年创业中的关键性作用,并提出了青年创业制度安排的具体措施。刘映春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要从教学改革、开展活动和加强创业教育三个方面展开。李勃指出,实践基地是沟通学校、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并阐述了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意义、基本原则和类型。隋照莹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来源、影响因素、选择原则、选择方法展开了探讨。本文基于北京地区12所高校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影响、成因。本次抽样调查共回收问卷1844份,其中有效问卷1749份,有效率为94.8%。样本包括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农业类、政法类、民族类共12所高校,其中,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分别占7.1%和2.8%,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占8.1%、8.9%、7.5%、10.6%,北京师范大学占1.8%,对外经贸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占4.4%、6.3%,中国农业大学占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占21.4%,中央民族大学占9.8%。从学科门类看,哲学专业大学生占0.5%,经济学占15.9%,法学占9.4%,教育学占O.5%,文学占12.3%,历史学占1.3%,理学占13.2%,工学占21.1%,农学占9.3%,医学占0.1%,管理学占16.4%。被调查大学生来自我国31个省市区和香港地区,其中,所属农村、城镇和城市分别占27.2%、36.8%、31%。被调查大学生中男生占52.6%,女生占47.4%。在1749名被调研大学毕业生中,填写“创业”部分的有674人,构成了本文调研的主要样本。

一、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

对“大学生如何看待大学生创业”这一问题,有85名大学生即样本总数的12.6%认为是由于无法实现就业而“走投无路”的被动选择;有441名大学生即65.4%认为是“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就业方式;有122名大学生即18.1%认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有15名大学生即2.5%选择了包括“创业只是由爱好、志向决定的个人选择”、“创业是幼稚、不理智的行为”等选项;没有填写本题的有9名大学生,占1.3%。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识到了大学生创业的价值所在。

(二)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对“您想去自主创业吗”这一问题,选择“想过”的大学生占样本59.3%,选择“没有”的大学生占37.2%,空缺的大学生占3.4%。对进一步的“如果没有找到工作,您会选择创业吗”这一问题,有43.9%的大学生选择“会”,32.2%的大学生选择“不会”,23.9%的大学生空缺。可见,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想过去创业,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宁可失业也不会去创业,说明还有部分大学生对创业持排斥态度而无法接受创业这种选择。

(三)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对“究竟有多少大学生真正创业”这一问题,选择“实际已经创业”的大学生只有2人,占“打算创业”的127名大学生的1.57%,占“想过创业”的400名大学生的0.5%,占“创业部分”样本674名大学生的0.3%,占本次调查总样本1749名大学生的0.11%。可见,即使有些大学生想过或曾打算创业,但最终也没有落实到行动。结果是有些大学生去了机关事业单位,有些去了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真正创业的可谓凤毛麟角。

(四)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

对“哪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创业”这一问题,有66.3%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能力”,51.3%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团队”,47.9%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精神”,41.5%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环境”,选择其他包括人品、性格、价值观、经验及家庭条件、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大学生占5.6%。可见,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个人方面的因素很重要,但社会创业环境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五)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对“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创业群体,其优势何在”这一问题,有77.9%的大学生认为“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是大学生创业的优势,46.1%的大学生认为是“学习能力强”,45.3%的大学生认为是“创新能力强”,30%的大学生认为是大学生的“家庭负担轻”,25.5%的大学生认为是“知识技能多”,2.2%的大学生认为是其他包括拥有资金、社会关系等因素。可见,大学生作为一个创业群体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应成为我国创业的主力军。

(六)大学生创业的障碍

对“尽管有诸多创业优势,而现实中很多大学生并没有选择自主创业之路的原因何在”这一问题,有82.9%的大学生认为“资金缺乏”是最主要的障碍,57.9%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关系缺乏”构成了障碍,31.8%的大学生认为是“创业意识缺乏”,31.3%的大学生认为是“政策不熟悉”,25.4%的大学生认为是“技术缺乏”,12.2%和9.1%的大学生则认为是“户口社保问题”和“家人反对”,选择其他包括决策力差、经验不足、不知道等因素的大学生比重不大。以上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将创业梦想转化为现实。

(七)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在被调研大学生中,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只有17.2%,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占77.4%,空缺的大学生占5.3%。这意味着需要推动高校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对“如何促进创业教育”这一问题,62%的大学生选择了“改善实践指导”,43%的大学生选择了“提供资金支持”,35.2%的大学生选择了“完善教育内容”,32.3%的大学生选择了“加大教育宣传”,28.3%的大学生选择了

“促进师生交流”,26%的大学生选择了“扩大教育规模”,20.3%的大学生选择了“改善课堂教学”,1.2%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方式。对进一步的“哪种创业教育形式才是有效的呢”这一问题,选择“去企业实践”的大学生最多,占63.8%;其次是选择“创业实验室”的大学生,占42.7%;再次是选择“创业大赛”的大学生,占39.8%;之后,选择“KAB教学”的大学生占31.3%,参加如“诺基亚大讲堂”等“企业家讲座”的大学生占22%,观看电视节目《赢在中国》的大学生占17.2%;选择其他包括先工作几年等方式的大学生占1.8%。以上结果一方面说明了大学生非常需要创业教育的指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更加丰富、实用的创业教育环境。

(八)政府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什么帮助

对“大学生创业需要政府提供哪些帮助呢”这一问题,有61.6%的大学生希望政府“设立创业基金”以提供资金支持,51.3%的大学生希望政府提供如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42.3%的大学生希望政府解决创业大学生的“户口和社会保障问题”,42%的大学生希望政府建立“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高水平的技能指导和后续服务,30.4%的大学生希望政府“加大创业宣传”以营造一个认可创业、重视创业、鼓励创业的氛围,1.9%的大学生希望政府提供其他如提供实习机会、完善劳动力市场等帮助。以上结果说明,大学生创业非常需要政府的帮助。

二、调查问卷的结论及探讨

(一)大学生创业规模过低不利于我国创业型经济的发展

创业型经济相对于管理型经济而言是建立在创新与创新事业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较高的创业启动与退出率、较高的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能带动较高的经济增长等特征,即驱动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力不是传统的资本和劳动,也不是科技研发,而是企业家的创意、创新与创业活动。目前,创业型经济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主导经济形态,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创业型经济强调创新和创业,其经济效率更高,是一国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基础,也是获得更多国际竞争优势的保障。因此,鼓励创业不仅是解决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也是建立创业型经济、促进我国经济持久高速发展的根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部分,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应成为推动我国创业的主力。但现实中,虽然很多大学生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意义,可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创业或准备创业。在本次调研中,真正创业的仅有2人,三成多的被调查大学生宁可失业也不会选择创业。大学生创业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创业总体水平较低,导致“以创业促就业”的战略无法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创业风险过大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创业

按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赚取利润而进行的活动。从本质上说,就业就是劳动力能够与其他资源相结合并进行生产和财富创造的过程。创业实质上是就业的一种形式,但其特殊性在于,传统意义的就业是“被人雇佣”,而创业则实现了“自我雇佣”。创业者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性,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风险。就业者往往只需完成某些局部工作,而创业者则需全面统筹运作,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技能。一旦出现亏损,就业者的最大损失限度为其工资收入,而创业者可能失去其全部的资产投入,甚至可能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必然在就业形式的选择上考虑风险因素。从调研结果看,大学生创业存在的诸多障碍既包括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足等个人方面的因素,也包括资金缺乏、技术缺乏等大学生创业群体共同面临的问题,还包括家庭反对、户口、社会保障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由于以上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并不高,或者说,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太大。这样,很多大学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考虑创业的,甚至宁可失业也不去创业。这是符合理性人假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我国就不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大学生创业浪潮。

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以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

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在于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大学生创业的资源约束,使创业更具吸引力。首先,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产物,高校构成了影响大学生创业最直接的微观环境。根据调研结果,目前很多大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创业教育,导致创业能力不足。因此,高校应推动创业教育,一方面,加大创业意义与价值的宣传,改变“一热两冷”现象,形成重视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校园风气。另一方面,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扩大创业教育规模,提高创业教育质量,为更多的大学生获得足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提供条件。其次,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环境。我国高校大多都是公办高校,高校创业教育水平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重视程度与扶持力度。因此,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支持应承担更大的责任。政府应加大大学生创业宣传力度,形成认同创业、尊重创业者的社会氛围,增强创业者的“荣誉感”,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以缓解创业资金的瓶颈,成立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深化户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制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解决创业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创业之中。

(二)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做好创业准备

即使创业环境很优越,如果大学生自身没有创业意愿或创业能力也无济于事。因此,大学生创业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大学生本人。根据调研结果,大学生主要根据其个人偏好和创业的成本收益比较做出是否创业的选择。如果不喜欢创业或观念上无法接受创业或者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这意味着创业的机会成本很高或风险太大、创业成功率很低,这都将导致大学生放弃自主创业。然而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日益增多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创业的机会成本正呈下降趋势。在创业和失业两者中,大学生选择前者显然是更有利的。因为如果失业,大学生毕业后不但没有收入,其原有的人力资本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贬值。相反,如果选择创业,将不仅有机会获得一份不错的收入,而且随着工作经验和“隐性知识”的不断积累,人力资本也会以加速方式不断增值,为将来进一步进入更高级的劳动力市场或创业创造机会。同时,近几年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而且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大学生创业实际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较高的个人收益是其为社会做出了更大贡献的体现,创业者会以此获得社会更大程度的尊重。因此,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高筹划能力、营销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业做好准备。

作者:黄敬宝

大学生素质与自主创业论文 篇2:

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影响因素探析

摘 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创业意向是潜在创业者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创业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从创业意向的概念入手,分析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特点,探讨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因素,从环境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增强大学生创业素质。

关键词:创业意向;大学生;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面对严酷的就业现实,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国家和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选择。

创业意向是指对创业者的创业实践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它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1]。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内在推动力,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否。因此,了解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更好进行。

一、创业意向的概念

(一)创业

1800年,法国经济学家赛意(J.B.Sey)提出:“把资源从生产力较低的地方转移到生产力较高及产出较多的地方”就称为创业。简单说来创造性地利用资源就是创业[2]。

我国学者方舟认为,创业并非只是指创办自己的企业,而是一个发现并捕捉机会,由此创造出新颖的实物产品或服务项目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并实现创业者自身潜能的过程[3]。

(二)创业意向

不同个体的创业意愿和创业倾向程度是不同的。Lee&Peterson等用创业倾向或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这一词语来表达一般人具有创业的倾向程度。Christian Luthje和Nikolaus Franke将“毕业后在可预见的将来创业的可能性”作为衡量学生创业倾向的问题[2]。

Bird,B.J认为创业意向是潜在创业者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对人们具有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是创业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4]。

大学生创业意向是大学生对自我进行创业的可能性的主观态度,是对个体具有创业态度和能力的一般描述,是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内在推动力。

二、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

(一)多数大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创业意向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不再过分追求“安稳”的工作,自主创业作为就业的一种新形式,开始被大多数学生认可。何婷英,张丽萍的一项针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表明,在调查的705名大学生中,有517人表示会考虑自己创业,占到总人数的73.33%,说明多数大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创业意向[5]。

(二)逐渐趋于理性

大多数学生表示不再盲目冲动地进行创业,而是会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之后再考虑选择创业。而且考虑的创业项目不再仅仅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是会考虑市场需求和自身的专业与能力,这说明大学生的创业意向逐渐趋于理性。

(三)风险认识不足

尽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逐渐趋于理性,但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创业没有深刻的认识,再加上媒体等对创业成功的渲染和炒作,使得大学生盲目乐观,对自己的信心和期望值很高,而对创业的风险认识不足。

(四)創业教育对创业意向形成有重要影响

大学生对学校的创业教育很重视,张云川的研究表明,有9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形成有影响,但是对学校创业教育不满意的达到了35%,不了解的占54%,满意的仅占11%[1]。说明高校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五)存在年级上的差异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大四和大一的创业意向水平较高。大一的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并且缺乏社会经验,想法相对单纯,因此对创业持乐观的态度,认为自己将来创业的可能性很高。而高年级的学生既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也对创业环境和政策有了解,再加上参加了实习和学校的相关就业、创业教育,具有了充分的创业准备,因此创业意向较高。

三、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国家政策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重要因素。国家和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并监督各地对政策的优惠和执行情况。同时应该建立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大学生创业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社会也应该转换就业观念,不再过分强调公务员等“金饭碗”,而是鼓励多渠道、多样化的就业方式。

2.学校环境。传统的学校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是专业建设与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导致学生对部分专业和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而且普通高校的课程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造成缺乏创业意识和胆识。

另一方面,创业教育也存在缺失。很多高校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一项补充内容,面向全校所有的专业使用讲授相同的内容,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的创业帮助不大。也有一些缺乏专业的教师资源,或者欠缺学生创业的实践训练基地,不能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家庭环境。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对孩子的前途高度重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事业单位,有一个既“体面”又稳定的工作,而不愿意孩子从零开始做起,既觉得“面子”上不好看,同时还要担负起创业失败的风险。因此,很多家庭对孩子的自主创业是持反对态度的,父母传统的就业观念也使许多学生迫于家庭压力不能去创业。

(二)性格因素

1.冒险性。创业者在过程中会遇见各种不可预料的风险,每个人对于风险的可接受度不同,应付风险的行为也不同。冒险性高的人往往敢于承担风险。

2.较高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努力的在工作中获得成功的主动性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6]。具有较高成就动机的人能够努力奋斗,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最终取得成功。

3.耐挫力。创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充满了困难和挫折。因此,高耐挫力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个人素质。只有高耐挫力的人才能够承受失败的打击而不至于灰心丧气、半途而废。

(三)创业准备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确定最佳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7]。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很多大学生也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对自己的前途是迷茫的,临近毕业了,才匆忙考虑就业、创业等,根本谈不上对目标做准备。

2.欠缺创业的前提条件。一是缺少创业的启动资金,这是大学生创业面对的一大难题。而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也往往不太成熟,很难找到企业对其进行投资。

二是缺少好的創业项目。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只是局限于理论知识,缺少对行业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大学生对社会、市场行情的把握很不到位。很多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对于如何确定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十分为难。对创业项目的不熟悉成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障碍之一。

3.经验匮乏。很多学生在学校仅把眼光盯在本专业知识上,知识面窄,视野狭隘,综合素质不符合创业者的基本要求。也有不少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只学到了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缺乏社会经验,制订计划只凭自己想当然,却不符合实际的社会情况。

四、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1.社会环境。政府要在政策上提供扶持,各个相关部门也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加大对优惠政策的执行力度。同时也要设立创业基金、贷款等,给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上的支持。在就业矛盾突出的今天,认识大学生创业的作用,并在政策上向它们倾斜,用创业带动就业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大的积极意义[8]。

2.学校环境。第一,高校应该改革教育课程。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大创业教育的力度,提供更多的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拥有专业的创业知识,为学生的创业打下理论基础。邀请创业者特别是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作报告,说服力较强,能够激励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和信心。第二,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业经验的积累。学校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鼓励学生创业的学校氛围,如提供学生的创业实践基地,学校的商业街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并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竞赛,增加学生的创业经验。最后,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服务,帮助创业大学生联络项目,解决资金,提供指导,推荐人才,人事档案代理等服务[9]。

(二)增强大学生创业素质

1.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创业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更需要个体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正是创业的准备期,要注重对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在四年期间有规划的传授创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2.注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创业的过程充满艰辛和挑战,同时也是风险极高的事业,因此对创业者的心理素质要求比较高。但大学生大多对创业的风险缺乏清晰的认识,准备不足,乐观有余,万一遇到挫折会造成大的心理打击。因此,高校一方面要让学生对创业风险有个准确的认识,同时要培养学生耐挫力等相应的创业心理素质[10]。

3.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不仅仅是创业知识方面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让学生在就业选择的时候,能够主动考虑到创业的可能性,并理性地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对其就业和创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国家、学校应该重视创业意向的培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土壤。

参考文献:

[1]张云川,周雪敏,方登科.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调研分析[J].西部论坛,2011,21(4):27-34.

[2]蒋雁.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建模与实证研究——以温州在校大学生为例[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

[3]方舟.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现状浅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2,27(1): 49-50.

[4]Christian Luthje &Nikolaus Franke. Public education: Its effect on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

repreneurship, 2003(12).

[5]何婷英,张丽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以温州高校大学生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7(1):45-48.

[6]戴维·谢弗.社会性与人格发展[M].陈会昌,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216.

[7]俞海洛,马金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3.

[8]高志慧.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调查研究[J].科学时代,2009(2):138-139.

[9]赵冬梅.河北省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报告[J].教育与职业,2010(10).

[10]周雪敏,方登科,黄志敏.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8).

作者:孙卓

大学生素质与自主创业论文 篇3:

高校TCE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1.10.

摘 要:我国正式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教育理念滞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缺乏及实践平台短缺等方面的障碍,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不强,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高校可以从教学、竞赛与创业三个维度构建TCE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强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教学;竞赛;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首次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倡议。但是,对于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国内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界定。其中,主流观点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富于冒险开拓、锲而不舍的精神,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拥有创新创造能力,并能够为国家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通常还会表现出好奇、灵活、开放的个性特点。这主要是从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等维度来解释概念,缺乏对人才的全面性关注,如对人的个性、知识与能力结构等方面没有涉及。

国外学者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定义要比国内更为广泛,他们并没有 “creativemind”“creativeman”和“criticalthinking”等创造性方面的提法,而是既强调人才的全面性发展,又强调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研究创新思维与个性特点时,多数偏向心理学的维度。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他们具有独立个性,同时也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大作用。面对当今世界经济与国际竞争新局面,为应对全球变革与挑战,我国要加速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 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科技强国、经济强国。科技创新是实现伟大强国梦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而且,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发展。总之,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形势所迫、世界大势所趋,而人才则是实现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制约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付出创造性劳动。

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拔尖创新型人才比较少、许多人才知识扎实而创新能力比较弱、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问题。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浪潮来袭,人类的生产、生活、思维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信息技术对社会各行各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社会需要更多适合新时代企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3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和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压力山大”。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宣传和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出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大部分高校都能响应政府号召,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数量近几年也逐步提高。据统计,我国2019届高校毕业生有834万人,毕业生创业率超过3%,大学生创业者达35万。从近几年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虽然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但总体创业率仍然比较低,创业成功率仅在5%以内,足以显示出我国大学生创业之艰难。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曾经想过创业,但大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没有付诸行动;经常关注并清楚国家创业政策的大学生只有10%,偶尔关注的占30%,略微知道一点的占45%,对创业政策一无所知的占15%;大学生的主要创业领域集中在餐饮食宿、农业、零售、教育、运输等行业,其中住宿餐饮所占的比重最大;有31%的大学生出于工作自由的角度选择创业,28%的创业动机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有26%的创业动机是为了赚更多的钱[1]。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这些困难:缺少职场经历和社会经验,特别是缺乏人际社交网络;缺乏商业信用的积累,造成借款与融资都非常困难、缺少创业资金;不了解市场需求,创业项目缺乏商业前景和生机;缺乏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严重不足;部分创业者由于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反而赚不到钱;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原因。

4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障碍

1998年以来,国家和教育部相继推出一系列创业教育政策和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带动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顺利,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大大激发了社会经济活力,社会创造力也得到充分释放。然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创业教育方兴未艾,20多年来,高校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虽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积累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教育理念滞后

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创业教育理念滞后,表现在以下几点。

(1)创业教育流于表面形式,脱离学生的专业实际,只是泛泛而谈基本的创业理论知识,没有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突出专业特点,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教育,不能有效促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与热情,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

(2)创业教育停留在创业理论教学上,纸上谈兵,缺少创业实践教学环节,与创业实际严重脱节,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或者只重视创业实践教学,而忽视创业理论教学,导致学生无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创业教育是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学科,两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3)有的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学生的创业实践,采用公共选修课形式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导致大学生参与课程的比率较低,创业教育总体教学效果较差[2]。

4.2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专任教师数量极少,虽然国家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活动,但是,与在校大学生总数量相比,培养出来的有一定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数量还是非常有限,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严重缺少。大部分创业教育的授课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职称水平较低,加上自身并没有企业实践经历和创业经验,创业教学能力欠缺,所以只能给学生讲授创业理论,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3]。

4.3 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缺乏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条件是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我国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匮乏,尤其在课程教材、教学实践、资金投入等方面,严重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另外,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仍然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课堂吸引力不够;教学内容也缺乏创新,涉及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方面内容不多,课程体系不完整。

4.4 实践平台短缺

创业教育是理论+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学科,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必然要结合实际操作和实践经历,学校、企业、政府为大学生搭建的创业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创业实践平台包括线上平台(各种大学生创业网站、大学生创业创意公共服务平台等网络平台)和线下平台(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打造的孵化基地、创业园等)。线下平台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业氛围,它为大学生提供免费创业场所、创业知识培训、实践项目对接,并举办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从而吸引大学生入驻平臺实训。然而,除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外,其余城市的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严重短缺,造成大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只能从书本上获取创业理论知识,不利于创业能力的培养。

5 构建“教学、竞赛与创业三位一体”的TCE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上述障碍将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不强,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为此,高校可以从教学、竞赛与创业三方面着手,构建TCE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强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其中,T指教学(Teaching),C指竞赛(Competition),E指创业(Entrepreneurship)。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是基础,高校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竞赛是手段,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级别的科技竞赛项目,使创新思维与能力得到逐步拓展;创业是途径,大学生通过实际创业项目的实践过程,使创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三者之间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与转化。其中,教学为大学生参与竞赛与创业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竞赛与创业实践则反过来促进高校进行教学改革与发展;通过参与竞赛获得创新思维的提升,为创业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创业项目又为竞赛活动提供素材与载体,是竞赛获奖的保障。

5.1 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大学生创新理念

为培养符合现代化强国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重塑课堂教学评价和教育管理模式,课堂教学目标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与信心,着重培养他们“突破现状、挑战未来”的创新创业理念[4]。

5.1.1 专业课程教学

首先,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大学生自信和自主的自我意识,培养自强和自立的性格。其次,在专业知识与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业意识与理念的渗透,帮助他们树立创业观念,形成有胆、有识、有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最后,采用翻转课堂的组织形式,由教师主动转变成学生主动,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讲课,老师点评,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与演讲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想法,有助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5]。

5.1.2 创业课程教学

高校可以针对大一大二等低年级学生开设基础理论类创业课程,如创业基础、创业理论、创业心理类课程,通过创业成功案例的讲解,让学生产生创业的欲望与冲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兴趣与思维。针对大三、大四等高年级学生开设创业实践类课程,如创业模拟实训课程、网上开店指导、创业指导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1.3 实践教学

首先,高校可以依托校内工作室,承接企业实际项目,开展工学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不但能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兴趣,还能着重培养他们的专业操作能力,为未来创新创业提供能力储备。其次,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类的课程,使学生对专业学习更感兴趣,进一步激发其创业兴趣。最后,通过企业顶岗实习等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可以提前进入职场,走上未来工作岗位,零距离感受企业文化,并能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5.2 以科技竞赛为抓手,拓展大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

科技竞赛是指学生通过竞技角逐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思路综合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以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的目的。科技竞赛一般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如发明制作、创业计划、产品设计等,学生会加入自己的独特想法,有创新点。实践证明,科技竞赛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随着国内外科技竞赛的举办规模不断扩大,竞赛内容不断丰富,竞赛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参加各类竞赛的高校与大学生也越来越多。目前,参与面较广的竞赛有: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行业协会举办的创新创意设计竞赛。科技竞赛已然成为高校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其水平也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标尺,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另外,科技竞赛也促使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以达到培养开拓进取、精力充沛、信念坚定、品质优良、知识渊博、能力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目的。高校通过“教、训、练、赛”有机结合,促使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均得到稳步提升,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同时,科技竞赛使一部分具有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脱颖而出,推动他们开展自主创业实践。

5.3 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当大学生有了创新创业意识后,会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并对自身的优势、短板、兴趣和能力产生充分认识与判断,然后根据兴趣和优势,找准创新创业方向,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开展创业实践,提升创业能力。同时,大学生创业实践情况还可以反馈给高校,促进高校进行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改革。

5.3.1 依托创业实践平台创业

除大学生创业网等线上创业平台外,各地区政府、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入驻创业平台,并引进风投、培训机构、孵化器和创评机构等,与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对接,完成创业培训、项目孵化与产品转换过程,帮助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目标。与完全自主创业方式比,大学生利用创业实践平台创业,投入成本和产生风险更低,创业成功率更高。

5.3.2 自主创业

大学生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如依靠家族拥有的货源、社会关系、业务渠道等资源,不靠政府与学校平台,开展自主创业。同样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要取得成功,必须选择自己熟悉又精通、良性有生机的行业作为创业方向,准备好充足的创业资金,组建一支优秀的创业团队,脚踏实地,并具备了解市场及洞察潮流的能力,能根据市场热点随机应变,做到勇于创新、善于改革。

6 结语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各种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对创新型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同时对高校的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课堂教学、科技竞赛与创业实践三方面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提高他们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张伟珊. 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基于粤北山区4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09):67-69.

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05):64-67.

胡志新.科技竞赛对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7(08):89-92.

解道赟.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分析[J].絲路视野,2017(04):75-76.

郭瓛.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投资与创业,2017(11):5-7.

作者:方丽珍

上一篇: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教学论文下一篇:高考历史问答特点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