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运营风险论文

2022-04-18

摘要:重大风险事件的不断发生使企业运营风险管理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本文首先对企业运营风险管理的国内外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然后着重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新模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保险业运营风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保险业运营风险论文 篇1:

当前对外直接投资中产权运营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面临着产权运营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企业文化差异风险、社会因素风险。在目前国际直接投资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企业减少产机运营风险,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产机运营;风险分析

文献标识码:A

1 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产权运营风险分析

(1)政治风险。政治风险主要与投资企业国的政府政策剧烈变动有关。包括征收、国有化、政权更迭、内战、种族暴力事件及恐怖活动等。政治风险一般较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这些欠发达国家的政治与经济联系紧密,国内企业特别是外国投资企业,在各种形式的政局变动和政治冲突中均会受到直接影响和冲击,而且这种风险一旦出现,破坏性极强,整个投资环境将发生逆转,有可能使国外直接投资形成的资产和产权一夜间化为乌有。因此,政治风险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是排在首位的第一风险。如中移动竞购巴基斯坦电信、中海油竞购优尼克、中铝收购力拓等未能并购成功的案例中,很大原因来自于东道国政府担心本国企业或资源被中方企业所控制,而以涉及国家安全为借口加以干预。因此中国企业在选择并购对象时,应该对东道国的政治环境进行充分调研和科学评估,以此将政治风险降低到最小。

(2)法律风险。对外投资的关键,首先要对投资对象企业国的法律有所了解和熟悉,这是中国企业在投资对方企业前必修的“课程”。从目前看,各个国家、地区的司法体系和并购活动的审批程序和办法都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国家,各地方政府也在对外投资方面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律法规,需要中国企业进行认真梳理和考证。另外,世界上一大半国家都有反托拉斯法和管理机构,但是管理的重点,调整的范围、法律标准和程序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在参股比例上和对投资对象企业控制权上要依法行事,符合法律规定。因此,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如何进行产权配置,并最大限度减少法律风险,除了需要调查评估外,最好有熟悉当地法务的专业机构或聘请当地的法律顾问参与到相关并购事务之中。特别在企业股权配置的比例和利润分配办法上,多听这些专家的意见。

(3)财务风险。金融危机一方面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和产权运营提供了良机,另一方面也使对投资对象企业的金融资产和债务的评估存在了更大的难度。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中方企业大都缺乏相关的财务人员,而专业中介机构也对这些金融衍生物知之甚少,使中方企业在并购中难以对对方企业资产总值和资产质量进行正确判定。由此,很多情况下,中方企业不是投资错了,落入了对方的陷阱;就是投资贵了,高估了对方的资产,使自己投入的巨额资金,在企业的控制权上并没有获得满意的程度。典型的例子是中投公司曾斥资30亿美元购入美国私人股权基金黑石集团99.9%的无投票普通股,后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进去的资金一度缩水22亿美元,账面浮亏75%。

(4)企业文化差异风险。一些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对进入对方企业后如何进行文化整合,求得双方战略一致性方面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中国企业与投资对象企业在战略主导思想、经营管理思维逻辑、多元化战略、本土化经营等方面产生出大量的不相容因素,最后双方裂痕越来越大,在文化上难以进行整合,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上汽并购双龙汽车的失败案例显示,双龙尽管与中国企业同属于亚洲文化圈,但并购后中方掌握了企业控制权,但双龙职工对中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以怠工和罢工的方式,提出了各种不合理的要求,不断地给上汽制造麻烦,从而导致双方冲突不断,企业经营管理无法正常进行,处于失控状态,上汽的控制权被架空。

(5)社会因素风险。社会因素的内容包括多方面,但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产权运营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会,一个是媒体,这两个因素国内与国外比较差异很大,往往被中国企业所忽略,最终影响到企业投资战略的失败。在西方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会的影响力极其强大,工会大都是企业员工独立性的联合体,其职能是维护和提高员工的权力和利益,不仅在劳资双方谈判中极力为员工提高工资待遇上不遗余力,甚至影响和参与政府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中方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如果对工会的存在和工会的力量不予以充分重视和考虑,负面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在国外,媒体的独立性十分强,影响面广,对于国外企业来说,与当地媒体搞好关系,是打入对方市场,植入本土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媒体除了在企业营销和开拓市场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在企业并购和股权配置上,还能起到宣传、引导舆论,影响公众,获得民众广泛认同的效果,从而为中方企业扩大投资对象企业控制权减少阻力。

2 促进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产权运营的对策建议

在目前国际直接投资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是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有利条件,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大好时机。具体对策措施如下:

(1)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模式的转换,提升对外直接投资资产的质量。目前总体来看,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位于产业分工链条的低端,特别是由于决定企业竞争素质和发展潜力的优质资产不多,导致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获利能力不强。从根本上来看,一国的对外投资是建立于现行的国内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基础之上的,脱离国内经济和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对外投资则成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若想取得对外投资理想的收益,需要对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进行根本性的改造,促使其上档升级,向高位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对外投资和海外资产运营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从对外直接投资角度看,转换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使对外投资建立在优质产品、尖端技术、知名品牌、高素质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优势资产基础之上,在企业并购、参股、控股等产权运营中占有先机和谈判至高点,则会获取与之相适应的以“质”取胜的投资效益和股权回馈。并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通过跨国产权置换,优化企业存量资产结构和提升资产总体获利能力。

(2)优化对外投资环境。当前需要重点加强以下二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对外投资保险制度。对外投资企业遇到的投资风险与国内企业大不相同,普通的保险业远不能适应国际投资的需要,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专门的海外投资保险机制。根据西方各国经验,这类机构最初的服务对象可以仅限于对私人直接投资,即投资者可以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和支配的海外企业投资;保险对象仅限于政治风险,不包括一般商业风险。保险的目的不只是进行事后补偿,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二是信息和技术援助。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或政府出资创办的全国性对外投资信息咨询中心,都为本国企业尤其是投资规模较小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信息和技术援助服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它们的前期成本。这种信息和技术援助包括四种具体的措施:第一,纯粹的信息服务。不仅为本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有关东道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要素成本等信息,而且有些发达国家还通过建立本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据库等方式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服务,以便于为双方企业寻找投资伙伴提供方便。第二,组织投资招商团。即通过某国政府机构的出版物、组织研讨会、投资洽谈会等方式为本国计划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提供服务,或组建赴海外投资考察团,为投资行为牵线搭桥,直接帮助跨国公司寻找投资机会。第三,通过提供某些东道国特定产业和特定投资项目的信息,为本国企业寻找特定的投资机会。第四,提供可行性分析以及所需的部分资金。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比国内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要复杂得多,除技术、资金、市场等因素之外,还存在国家经济政策变动、汇率波动等难以预测的风险。

(3)提高对外投资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从目前来看,改变我国对直接外投资企业在产权运营中的单兵作战,或是相互拆台、恶性竞争的局面。在提高组织化程度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政府层面。要提高对外投资中的政府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与协调,通过制定统一规划、法律法规,组织实施市场调查和预测,发布市场需求信息等方式,使对外投直接资企业在跨国产权配置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为企业营造出有序和健康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氛围;二是行业层面。通过健全和完善行业的章程、行业规则和行业准则,来约束成员企业的投资行为,通过行业组织的有效管理、指导,把单个企业联结成有机整体,形成一致对外的合力,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步调一致,形成协同力量;三是企业层面。在大企业之间,形成横向的联合作战,通过跨部门、跨行业、跨产业的强强联合,进行资产重组,相互融资和参股,优化资产质量和构成,在海外投资中形成规模效应。大中小企业间实行系列化联合与协作,在产业链上形成纵向分工,进而最大限度在海外市场延伸产业链条,并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机联结成来,在海外投资方面形成梯级配置和集群效应。

(4)塑造对外投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健全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主体的体制和机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消除地区割据和封锁,建立一批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限制的大型和超大型企业联合体或企业集团,通过强大的巨额资金和大量优质资产的动员能力,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甚至跨国集团相抗衡,占领国际高端市场;二是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企业,以品牌和服务的“走出去”带动投资规模扩大和资产运营效益的提高。企业的品牌和服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也是决定投资主体对投资对象企业控制权掌握程度的最关键的谈判筹码。在这方面,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也正是我们的致命弱点。为了改变我国企业好品牌少,服务跟不上的现状,需要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努力;三是大力培养外向型人才。拥有大批跨国经营人才是企业海外投资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我国企业应该注重对跨国经营复合人才的培养,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①加强人才开发的投资力度。我国的跨国公司与国外的公司相比,对人才的投资力度远远不够。美国施乐公司每年用于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投资额约占员工工资总额的4%左右,这给公司带来多倍的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因此,我国跨国公司必须加大投资力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更高水平的跨国经营人才,以适应企业海外投资的需要;②组织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员工骨干,考察学习国外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配备结构;③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优化重组资本和人才要素,形成“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文化氛围留人”的企业大环境,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和优胜劣汰。

(5)创新跨国产权运营方式,实现跨国资产流动效益最大化。为了追求跨国投资效益最大化,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合理配置和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权配置区位。大型国有企业,应以发达国家市场为主攻目标,通过对投资对象企业的产权置换,以融资、入股等方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掌握和控制国际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和产业链中的关系部位,分离高端的垄断利利润。或者是介入世界主要能源和矿产区域,与东道国政府或企业进行联合开发与合作,通过直接投资掌握相应的份额或直接取得开采权。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以目前的技术,资金和管理水平,大部分企业都不具备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实力;二是投资重点尽量向互补性领域倾斜。中国企业加大对外投资,对于投资对象国来说,很多不是竞争性的替代关系,而更多的是互补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利益之争,在企业控制权上东道国企业也不会过多的计较,往往会通过共赢性的互惠互利,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投资收益水平;三是创新投资方式,开拓投资领域。就对外投资方式而言,我国现阶段在价值链、出资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投资仍不活跃;国际融资租赁等高端营销模式也还处以起步阶段。因此,中国企业“走出去”除了开展全面的资产或股份并购以外,还应该探索其他投资合作方式市场互换式联盟。同时,鼓励我国大型企业与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开展股权置换合作,实现交叉持股,建立利益关联,以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互换。另外,除了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外,还可以积极探索境外物流园区等新形式,拓宽产权运营的领域。

作者:申恩威

保险业运营风险论文 篇2:

企业运营风险管理的研究

摘要:重大风险事件的不断发生使企业运营风险管理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本文首先对企业运营风险管理的国内外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然后着重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新模式。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运营风险管理

近年来,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等商业巨头相继倒闭,株冶、中储棉、新加坡中航油和中盛粮油等巨亏事件连续发生,企业的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企业运营风险更是因为其“操作程序、人员和系统上的不足或失误或外部事件会直接或间接造成公司重大损失”的特征成为企业风险防范的重点。

风险的产生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只要能及早发现,做到“防微杜渐”,将风险及早发现并控制,就能避免更大的风险事件发生。风险有来源于企业外部的,也有来源于企业内部的,但人们通常只关注企业外部风险,较为忽视企业内部风险。一项错误决策、一次操作失误都会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正如前例所示,内部风险已成为企业的最大隐患。当前,我国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盲目投资、扩大规模、生产流程无序、信息管理失败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些问题就会显露出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风险。这些风险因素无处不在,又难于把控。因此,企业运营风险管理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企业运营风险管理研究要从理论上探讨企业运营中风险因素的管理方法,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为企业的运营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运营风险管理体系使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形成一套防范风险的工作机制,使运营流程中的风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避免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提高企业运营绩效。

一、国内外关于企业运营风险管理发展研究的状况

1.国外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虽然运营风险的思想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但运营风险管理的提出却经历了大约80年的时间,它是在风险管理的发展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如下:

(1)20世纪30年代:运营风险管理的萌芽。20世纪30年代,风险管理最早应用于保险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所罗门·许布纳博士1930年在一次保险问题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1932年,美国成立了纽约保险经纪人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思想的初步兴起。保险是转移企业运营过程中纯风险的损失,对保险的管理也就是对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运营风险管理的思想也在萌芽。

(2)20世纪50年代: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风险管理”最早出现在1950年Russell Gallagher的调查报告“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阶段”,对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则以梅尔与赫尔奇斯1963年出版的《企业风险管理》和Williams&Heins1964年出版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为标志。同时,成本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极力推动了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因受债务危机的影响,金融业开始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其结果是产生了著名的《巴塞尔协议》(1988)。该协议提出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规范,标志着运营风险管理系统性研究的开始。

(3)20世纪90年代:运营风险管理的成长期。20世纪90年代后,非金融领域中严重的风险事件(即运营风险和战略风险)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绩效,而且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企业主们发现这些风险因素绝大部分能够管理却没能得到有效管理,风险管理逐步向监督、管理和控制有关组织机构和流程的方向发展。运营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国际结算银行在2001年1月在发放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首先给出了运营风险的准确定义,并在修订案中要求“为运营风险专门拨出法定资本金”及“建立适当的管理和控制架构”。2001年新加坡的《证券和期货法案》则要求确认、解决并监控所有与业务活动相关的风险,要求核实内部政策是否得到遵守,自行决断的权限及运营和会计程序等是否得到遵守和监控。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法案),要求所有美国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和完善内控体系以确保提交的财政报告的正确性。Jack·L·King在《运作风险:度量与建模》中也提出运作风险管理通过降低影响公司收益的整体风险来增加股东价值,其代表了一个新的前沿学科。

2.国内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1986年的“期限管理”为起点,以1993年7月开始的“整顿金融秩序,严肃金融纪律,推进金融改革,强化宏观调控”为风险管理实质发展的开始。之后,国家先后出台的一些法规政策,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等,极大的推动了风险管理的发展,为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6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提出了运营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对运营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代表着国内企业运营风险管理实践发展的新方向。

在国内学术界,1984年台湾学者宋明哲出版了《风险管理》一书,1987年郭仲伟出版了《风险管理与决策》,1990年金润圭出版了《企业风险与管理》,林义出版了《风险管理》。1993年香港保险总会出版了第一本《风险管理》手册,1997年王诚出版了《竞争策略与风险管理》,1998年赵曙明出版了《国际企业风险管理》,这些著作主要是针对财务风险进行的研究。1999年张纪康出版的《企业经营风险管理》、2004年严晖出版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整合框架研究》、张坤等出版的《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等这些著作中逐渐开始对企业运营风险进行研究,不过大部分的研究只是提出了运营风险的初步概念,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作为一门学科,运营风险管理学在中国仍旧处于起步阶段。

二、企业运营风险管理的研究

本文在总结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建立了一套运营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如下:

(1)分析企业运营风险因素:首先对企业的运营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企业运营系统中价值创造流程,确立企业运营系统的核心流程。其次是通过对价值链模型的分析建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模型。再次通过对企业运营价值创造活动的分析确立企业风险因素的管理指标体系,建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指标分解模型。

(2)建立运营风险评估体系: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指标体系确定后,必须对运营系统的核心流程进行风险管理。本部分主要是通过确定指标权重的分配、制定量化公式和规则、定位数据来源、确定控制目标、区分管理周期等步骤来分析风险因素指标的体系,采用控制图法来实现对关键运营风险的有效管理。

(3)建立组织体系保障:我们拟在企业组织结构内部引入了运营监控单元(OCU)的概念, OCU单元负责管理企业日常运营流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OCU管理层,然后监督相关部门的风险控制成果,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的管理过程。具体设计如下图:

(4)建立集成化运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将运营风险管理体系运用于实际,通过建立各级OCU单元(运营监控单元),利用各种有效沟通渠道传递信息,及时反馈,确保运营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三、总结

运营风险管理体系是根据企业运营风险的特点建立,对企业内部的运营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而集成化运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建立形象化的操作界面、清晰明确的风险等级和完备的风险数据库,不仅使风险管理的过程简单明了,而且实现了信息集成和共享,有助于风险的防治。

作者单位:童利忠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李国祥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王旭香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振钦,崔子栋.风险管理的研究与教育[J].北方经济,2007,4:42.

[2]陆晓明.银行风险管理的方面——全面风险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1999,8:51.

[3]严复海,党星,颜文虎.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和趋势综述.管理现代化,2007,2:30.

作者:王旭香 李国祥 童利忠

保险业运营风险论文 篇3: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现存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保监会“两个加强、两个遏制”专项检查工作的开展,历经2017年保险行业的从严监管及“1+4”号文相关规章制度下发,保险公司接受各种检查、罚单、监管函数量激增,2018年保險业从严监管的“牙齿”将更锋利。这样的监管形势下,保险公司内部控制难度和复杂性面临严峻挑战。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现存问题主要反映在: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方面的内控制度创新不足;内部控制制度总分支机构执行力度穿透性不强;诚信经营与客户体验对保险公司内控管理有更高自律诉求;财务监控体系难以监管并控制业务运营风险。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保险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一、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是指保险公司各层级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各自的职责,采取适当措施,合理防范和有效控制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防止公司经营偏离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机制和过程。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行为合规性、资产安全性、信息真实性、经营有效性、战略保障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活动具体分为销售管理、运营管理、后援管理、反洗钱管理、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等活动。

二、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相关的内控制度创新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产品推陈出新,保险销售与互联网发展融合的服务创新给保险公司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电话营销、网络在线营销、微信投保、微信保全、微信理赔等新销售流程焕发了保险市场活力,全新地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和便利体验。但新产品新服务潜存的内控缺陷和系统性风险依然面临艰巨挑战,目前多数保险公司缺乏系统性解决创新业务风险的内控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

保险产品创新内控制度不足表现在:产品设计偏离保险本源,长期年金保险“长险短做”;将保险产品混同为银行存款或理财产品进行销售,“存单变保单”;片面比较或承诺夸大保险产品收益,保险业也越来越成为了非法集资的“重灾区”。保险服务创新内控制度不足表现在:互联网销售页面展示不规范、电话销售业务不符合保险监管规范性文件要求、电话销售业务内控管理不完善、互联网销售业务管理不规范。

(二)内部控制制度总分支机构执行力度穿透性不强

保险公司内控制度及组织体系在分支机构的执行力度逐步递减。分支机构并没有完全按照制度来执行落实,甚至有些机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淡弱,执行部门形同虚设,内部控制规章成为流于形式、应付监管的一纸空文。

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强表现在:机构后援运营内部控制管理效率低下,企业高管及员工贪污舞弊案件频发,内部人为控制现象泛滥,先斩后奏现象多发,综合管理混乱。笔者根据保监会网站数据统计发现,2017年,全国各地保监局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共计915条;而截至2018年2月27日,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保监局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已达221条。其中涉及全国各地市县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容包括人员任职资格审批、虚构代理人合同、保险销售服务违法、虚构中介业务等。2018年处罚内容更加精细化,内容涉及报送资料规范和内控合规行为规范。

(三)诚信经营与客户体验对保险公司内控管理有更高的自律诉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专注、极致、口碑、快捷的互联网思维,不断颠覆保险公司的认知边界,深度变革着保险公司的服务理念和方式,客户体验是当前考验诚信经营的最好诠释。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依托科技驱动持续创新,打造完善的服务体系,打磨极致的客户体验更需要保险公司对自身内部控制管理提出更高的自律要求。

公司诚信经营问题反映在:与不具有合法资质的第三方网络平台等组织和机构非法经营保险业务,提供虚假资料、销售误导、承诺代理协议以外的利益。保险从业人员应用网络泄露客户信息、自建微信、微博进行宣传、通过短信、微信、朋友圈等制造传播虚假信息进行销售误导,通过歪曲监管政策、炒作产品停售等方式进行产品促销。从2017年处罚内容看,编制并提供虚假报告、报表、文件、资料等属于“重灾区”。

(四)财务监控体系难以监管并控制业务运营风险

目前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对内控管理精细化制度要求不够,且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应急机制和风险问责等方面制度有待补充落实。财务管理制度缺少明确地战略性指导内控管理和实施的制度,业务部门很多内控管理缺陷最终都集中反映在财务部门。财务内控管理缺少完备的执行监督措施和信息系统技术支持,导致财务执行监督功能缺失。

主要表现在:财务会计报告失真,无法提供决策支持;预算外资金事项频发,事前和事中控制力度不够;资产流失,资产安全无法保证;违规出资和违规股权交易问题,入股资金不实、关联关系不实、股权代持、提供虚假材料。

三、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方面的内控制度创新不足的原因

从创新角度讲,新制度总是跟随新业务发展过程出现新问题进行制度性规范。在创新浪潮中,保险高管的考核仍以业务增长率为基准,尤其对于互联网创新业务增长较快机构,内部控制实施和管理总以业务高增长一页翻过,很难落实高标准严要求去执行,保险公司基层管理者很验证顾及内控管理和执行问题。

另外保险监管规定存在滞后性,保险企业在开展具有创新特质的互联网保险业务时勇于探索开拓,同时保险监管机构为了保护新事物发展也给予一定的试错空间。

(二)内部控制制度总分支机构执行力度穿透性不强的原因

2017年保险监管机构大量的内部控制案例说明,保险公司内部控制逐级执行力低下甚至缺失。再加上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程序复杂、控制重点多样,控制覆盖社会影响广泛,控制成本高昂也是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一个因素。另外员工长期高压工作也是执行不力的因素。

(三)诚信经营与客户体验对保险公司内控管理有更高自律诉求的原因

当前保险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为不平衡、不充分的保险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迸发,不断升级的保险需求之间的矛盾,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将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险业发展到今天,以业务激励为导向,业务管理和业务销售人员往往会漠视监管政策,将消费者利益及客户体验抛之脑后,心存侥幸逃脱监管处罚。

(四)财务监控体系难以监管及控制业务运营风险的原因

对于保险财务从业人员来讲,外部监管环境较弱,违规成本较小,问责制度不健全,违规处罚执行不到位,可能会使部分员工存在侥幸心理而主动违规,或者不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制度履行职责,常此以往,财务合规文化意识逐渐淡漠,可能给公司带来重大案件风险隐患。另外保险监管在制度机制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和短板,保险监管和检查监督审计力度不强,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再加上保险业“重业务、轻合规”,造成财务监控体系难以执行到位。

四、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改善對策

(一)加强保险公司新产品、新服务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创新

快节奏的经营创新促使保险公司业务紧锣密鼓进行,对创新业务的内控流程制度及细则实施管理更应成为当前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体系重中之重,制度创新能合理保证保险公司内控管理与公司战略发展相辅相成。

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创新应是以科技作为驱动力,从而推进公司内外各方面的价值链重塑,打造全方位的保险内控管理有机生态体系。找寻最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内控制度与运营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与时俱进地提升内控管理制度完善度,加强内控制度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加强内控制度执行的成长性和持续性,杜绝新产品新服务人为操作产生风险。

(二)清理保险公司各项内控制度,提高制度可操作性,建立内控管理执行问责制

保险公司对已有的相关合规制度和文件,应建立定期清理制度,对于公司经营活动中新出现问题及时梳理查缺补漏。对于原有文件不适合当期经营发展的及时改进,提高合规制度的可操作性。

合规管理侧重于操作层面,是内控合规制度落地执行的重要保障。加强内控制度的信息系统控制,加强创新业务风险评估体系建设,落实内控合规制度的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定期检查与考核制度,保证制度实施有效并使之不断完善,建立保险公司合规问责制,明确内部控制职责,形成人人有责的控制文化氛围。

(三)优化保险产品及服务流程,加强保险业诚信经营,提升客户体验

保险公司要对诚信经营要长抓不懈,触及灵魂,形成“不能误导,不敢误导,不想误导”的销售氛围。客户体验要建立科学客观的测评体系,形成体验提升的闭环。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放场景化的保险智能营销,引进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图文识别等智能技术,通过AI技术与移动互联技术的融合,既保证了销售业务合规流程的嵌入,又为客户打造超级服务体验。利用合规管理大数据进一步延伸客户服务管理,通过升级产品和服务延伸增值服务的价值链,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例如有些公司已经能够做到绘制客户需求趋势对比分析图,评估潜在风险,为进一步合规化经营管理提供有效改善依据。

(四)利用大数据加强财务监督,提升财务价值贡献

财务合规风险管理既是保险公司基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内部控制监控的重要环节,财务监督和预测职能更是依托于公司大数据管理。

未来财务更加聚焦于公司发展战略和业务融合的财务转型。首先加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注重改善与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以公司发展战略为基点,应用大数据对企业经营分析与问题诊断,利用有效的分析结果帮助企业自我定位,透析公司经营情况,规避潜在风险,提升财务管理价值贡献。

另外保险公司应健全内部监督机制服务公司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稽核审计作用,保障内控体系有效运行。加强责任追究,提高财务内控制度执行力。展望2018年,强监管的主基调无疑仍将延续,利用大数据加强财务监督机制更为重要。

总之,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越健全,违规事项越少,企业就越合规,相应的价值就越高。随着年初保监会组织开展“治乱打非”专项行动,整治人身保险销售、渠道、产品、非法经营等四大市场乱象问题工作开展,保险公司也正在试图通过科技金融等先进手段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我国保险行业的内控合规体系建设也愈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丽芬.论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措施[J].财经界,2012(06).

[2]朱丛艳.强化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的关键要点分析[J].财会学习,2017(07).

[3]孙璟琨.W人寿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及改进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

[4]张佳丽.A人寿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作者单位:泰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宝鸡中心支公司)

作者:徐雅宁

上一篇:应用型化学化工论文下一篇:国外设计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