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袭击全球,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发展。专门从事风险集中与分散的保险业也难以独善其身,加强保险业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介绍了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演进历程及现阶段的风险趋势,并论述了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偿付能力的路径前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保险业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保险业风险管理论文 篇1:

金融危机下对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思考

【摘 要】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大幅的波动,各国蒙受巨大损失。中国所受到的冲击虽然不及美国等发达国家,但是金融危机的危害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我国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待加强,尤其是作为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的保险公司必须进行一系列风险管理能力强化改革。但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的体系与制度都不健全,缺乏足够的风险管理理念,甚至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经营被动的情况。本文通过对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并就如何提高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保险业;风险管理;管理体制

继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之后,各大金融机构纷纷陷入危机。美国房地产业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由政府接管;拥有百余年历史的“雷曼兄弟”不得不申请破产;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这一系列境况标志着金融风暴的来临以及进一步深化。

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险公司也未能幸免,美国国际保险集团(AIG)友邦濒临倒闭,富通集团(Fortis)出现危机,英国最大的保险和抵押贷款银行HBOS面临强制接管。作为经济强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保险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平安保险投资富通证券,股价大幅跌落。A股上市的三大保险公司在三季度报中披露资产纷纷缩水,在计提投资项目减值损失后:中国太保净利润同比下降32.6%,中国人寿同比下降46.9%,中国平安同比下降315.9%。

金融危机起源于次贷危机,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膨胀使得风险不断积聚,当这种泡沫增大到难以负荷的程度时,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业务便陷入了集体混乱之中。因此金融危机的实质是风险的失控,不成熟的风险管理必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是在金融现代化的今天,很小的失误就有可能被放大到好几十倍,所以对风险管理的关注显得越来越重要。保险作为最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其风险管理更应该受到广泛的重视。

目前我国保险业的风险管理状况总体来说水平低下,管理体制不成熟,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①风险管理意识不够,理念薄弱。很多公司一味追求保费收入,缺乏风险管理理念,只注重速度、规模而不是质量。目光短视,理赔不到位,重视内生经营而忽略外部环境,这些必然会造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②管理水平低,管理方法有限。保险公司大多还停留在传统风险管理阶段,只注重单个实质风险的管理,而缺乏全面的整合性风险管理理念。事后控制多于事前管理,风险控制和融资方式有限,防灾防损技术也有待提升。

③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信息系统不健全。目前的大多数保险公司缺乏严谨的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一般都由单个人来组织,风险管理部门并不多。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使得保险经营决策面临一定的风险。

④风险管理理论滞后,管理人才少。国内风险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风险管理的研究很少,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更少。相关的理论滞后,保险公司缺乏风险管理人才。

我国保险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尚且受到严峻地重创,那么我国的保险业又怎能独善其身呢?虽然,我国因为目前开放程度低,受到的影响还小,但是全球化的趋势不得不给予我国保险业巨大的警示,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

当前我国保险业主要面临四种风险。一是运营风险,表现在经营不规范,内部管理不到位;二是市场风险,金融市场以及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保险投资和产品定价;三是道德风险,公司职员以及被保险人的诚信问题关系到保险公司的信誉和长期发展;四是政策风险,国家法律政策的调整会改变保险业的宏观环境,特别是利率的变化则关系到保险经营的赢利或亏损。

我国保险业要做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应该采取科学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最小的成本控制和化解风险,提高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提高保险业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保险业应采用现代风险管理方式,从对实质损失的控制过度到ERM、IRM,通过风险优化、风险组合、风险套期以及风险转移等方式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用SWOT分析、事故树分析(FTA)、流程图、德尔菲法等进行风险识别;在风险评估时,定量与定性结合,由VAR值进行资本风险匹配。加强对投资市场、宏观经济数据的收集,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另外对显性风险、隐性风险;内生风险、外生风险;实物风险、文化风险都要重视,推动保险业的全面风险管理。

2 完善保险业风险管理机制体制。

保险公司应建立风险管理部或者组织风险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各种风险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和治理结构,严密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三者的制衡关系;建立适宜的奖惩激励制,加强公司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应加大对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健全监管法律法规。国家政府应重视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状况,为其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好的政策环境。

3 培养保险业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提高国民风险管理意识是首要前提,各界应大力宣传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高校和风险管理研究部应该致力于风险管理人才的教育,加大对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的投资。通过国外先进理论与技术的引入,强化我国风险理论与学科建设。

总之,金融危机对我国来说既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又是一次机遇。对于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我国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的盲点,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控制与改进。同时,也应抓住这场风波带来的有利契机,实现自身的突破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国.风险管理讲义[Z].西南财经大保险学院,2008

[2]刘玉霞.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文化,2008

[3]李硕.我国保险也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2008

[4]吉星华.全球金融动荡下的保险业风险风险业管理[M].中国保险,2008

[5]朱厚勤.保险业风险管理浅谈[J].保险研究,1995

作者:钱 敏

保险业风险管理论文 篇2:

保险业完善风险管理、提高偿付能力的演进研究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袭击全球,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发展。专门从事风险集中与分散的保险业也难以独善其身,加强保险业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介绍了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演进历程及现阶段的风险趋势,并论述了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偿付能力的路径前瞻。

关键词:风险管理; 偿付能力; 演进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外资保险公司的逐步进入,我国保险业进一步向纵深开放,保险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市场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保险产品创新不断涌现。然而,作为专门从事风险集中与分散的经济实体,保险业不仅要承担和转化客户的风险,还要防范和化解自身经营风险,这种经营特点决定了保险业面临的风险要大于其它行业。因此,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高偿付能力已成为保险业生存和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我国保险业完善风险管理,提高偿付能力的演进过程

(一)早期的风险管理阶段(1978年之前)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1951年,28家私营保险公司加上部分国家资金成立了新丰和太平两家公私合营保险公司,1956年进一步合并为太平保险公司。文革期间,保险业受到极大地干扰,大部分业务停办 。在这期间,因为我国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都具有官方背景,受国家宏观计划调控而发挥作用,所以,我国保险业没有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没有防范化解风险的系统机制。

(二)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风险管理阶段(1978年—1997年)

1978年,改革开放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980年,我国保险业全面恢复经营,海外保险机构和保险业务逐步开展。但市场一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垄断,垄断经营的弊端开始暴露。保险业大公司凭借其垄断地位粗放式经营,盲目地扩大保费规模,导致市场竞争的无序化。

1988年5月和1991年4月,平安、太平洋等两家全国性综合性股份制保险公司相继成立,垄断局面被打破。1992年9月,邓小平南巡讲话打开了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大门,第一家外资保险企业——美国国际集团及其属下的美亚友邦保险公司进入中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

为加强对保险业市场行为的监管,199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开始实施,确立了保险市场化机制运作的宏观规范与微观管理原则。为规范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格局,允许外资保险公司和民营资本进入市场;为提高市场行为监管的有效性,保险监管部门建立了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动的执法检查制度,加大了对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

1995年的《保险法》首次将偿付能力监管作为监管机构的重要职责。该法第97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的实际资产减去实际负债的差额不低于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数额;低于规定数额的,应当增加资本金,补足差额。”1996年7月颁布的《保险管理暂行规定》第七章专门规定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 ,从制度上保证了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

(三)政府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风险管理阶段(1997年—2003年)

为了健全金融体制,增强保险业对内生和外生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1998年11月18日,我国将对保险的监管从人民银行中剥离开来,成立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保监会”),依法对全国保险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同时,保监会在全国设立了31个派出机构,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保险监管组织体系。保监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将防范化解风险作为职责和使命,在不断提高监管和服务水平、防范化解风险、提高偿付能力、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时,保险业风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转化为政府监管。

2001年,我国加入WTO,保险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对我国的保险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1年,中国保监会制定了《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督指标管理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偿付能力监管的比较系统全面的保险规章。该规章包括总则、最低偿付能力管理、财产保险公司监管指标、人寿保险公司监管指标、监管指标的使用及附则共六章,为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提供了确实可行的规则。财政部制定的《保险公司财务制度》对保险公司的责任准备金提取也作了相应的规定。2002年10月通过的新《保险法》,针对偿付能力监管的主要环节和监管制度基础,对责任准备金提取、监管指标体系、精算制度建立、报表资料真实性、保险资金运用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标准。

(四)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政府监管、内部自律和行业自律风险管理阶段(2003年至今)

目前,我国保险业初步形成了以政府监管为主体、保险公司内部自律为基础、行业自律为辅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1. 政府监管。2003年3月,中国保监会签发了第一号令《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其中包括总则、偿付能力额度、财产保险公司监管指标、人寿保险公司监管指标、偿付能力额度和监管指标的管理等五章。这是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框架基本形成,监管方式向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方式转变。

2004年至2005年,保监会又相继发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到9号,这些编报规则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我国保险业实际偿付能力评估的科学性和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偿付风险监测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强化保险企业的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提高保险业的偿付能力,中国保监会加强了对保险企业风险管控机制建设的监管。2004年5月保监会出台了《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对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的风险识别、评估、管理和控制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和措施方法提出全面要求;2005年10月中旬,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开展保险资金托管工作的通知》,指导保险企业推行全托管制度,构建外部托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相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 该《意见》指出,要坚持把防范风险作为保险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完善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监管为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制度。即形成了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三大监管支柱。以此《意见》为指导,保险业为了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尝试建立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统一财务统计口径和绩效评估标准。2006年初到2006年1季度末,偿付能力处于警戒区域的保险公司由9家减少到4家,其效果基本显现。

2007年11月,保监会再次颁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建立了以风险为基础的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和监管机制;此外,保监会还颁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008年7月发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8〕1号),进一步细化了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规定。该《规定》总体上要求保险公司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保险公司(包括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均应建立偿付能力管理制度。

2. 行业自律。为追求自身利益,保险人往往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为了规范保险业经营行为,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我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实行行业自律,制定共同遵守的费率、共同协作分散风险等。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自2000年11月成立以来先后制订和完善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自律公约》、《中国财产保险业自律协定》、《保险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保险代理、经纪、公估从业人员手则》、《保险公估收费标准》等自律公约、协议和规定。

3. 内部自律。为建立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该阶段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要求保险公司自身加强偿付能力管理,主动增强体质,而不再是全部由监管机构来完成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2006年2月,中国保监会印发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试行)》。2008年,伴随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新规的正式发布,《保险公司董事会运作指引》等一批有关公司治理监管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同步公诸于众,对保险公司股东义务、加强董事会建设、发挥监事会作用、规范管理层运作、治理结构监管等提出了框架性的指导意见。而近几年来,保险业也正在逐步完善公司治理架构:明确主要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责任,特别突出了董事会在强化内控、防范风险方面的职责;设立总精算师职位,充分发挥精算作用,以保证保险业稳健经营;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更好地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建立合规管理制度,促使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防范操作风险;实施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提高透明度;建立规范的决策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定向募集、公开发行股票和探索其他的融资方式来优化股权结构;以股份制改造为目标,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保险企业等。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保险业面临的风险

(一) 保险资金运用不当带来的风险

随着保险资金融通功能的逐步发挥,保险资金运用在保险业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定位不断提高,防范资金运用风险的责任也越来越重。目前,随着政策的放宽,保险资金运用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如运用于证券投资、不动产投资、放款、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等。这种多元化的投资,使保险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要警惕利润背后蕴藏的风险。中国平安在富通投资上的失利就是一个例证。另外,投资性保险业务的过快发展,弱化了保险的保障功能,加大了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难度,必须把握好资金运用多元化的尺度与节奏。

(二)偿付能力不足造成的风险

目前保险业面临的第二个大的风险,是个别公司偿付能力不足造成的风险。现阶段,我国有些保险险种、条款已经老化、缺乏吸引力;效益型险种所占比例偏少;试销对路的险种开发缓慢,保险对广大保户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使保户的投保越来越少。保险业偿付能力不足的关键原因在于部分公司发展模式粗放,产品结构不合理,公司盈利能力不强甚至长期亏损,主要依赖增资或发行次级债维持偿付能力。

(三)非正常退保风险

最近,发生在部分城市的集体投诉、退保等事件,使得“高度重视和重点警惕由于保险消费者信心不足和销售误导,可能引发的非正常退保风险”,成为新形势下凸现的又一突发性风险。连续两年的大牛市,使得投资者和部分保险公司在巨大的超额利润面前有些迷失,而急转向下的资本市场,更加让投资者难以接受。很多投连险中较为激进的账户发生大幅下跌,远远低于投资者的预期,很多投资者购买投连险时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改变,加上金融危机造成的信心危机,造成了保险业的非正常退保风险。

三、保险业完善风险管理,提高偿付能力的路径前瞻

(一)审慎、稳健地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

为进一步分散风险,提高资金收益率,我国保险业要继续拓宽资金投资渠道。首先,未上市股权存在流动性溢价空间,投资回报率较高;第二,在当前保险投资收益不理想的情况下,未上市股权的投资可以分散资本市场给保险公司投资带来的风险;第三,业内估计未上市股权试点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投资潜力较大。也正因为如此,保监会2008年11月放行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

(二)进一步完善偿付能力长效监管机制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保障公司经营安全和投保人合法权益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偿付能力监管已成为世界各国保险监管的核心。从目前来看,我国保险业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建立保险监管信息系统,确保信息传递的通畅性,及时掌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变化情况;(2)进一步细化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实行量化监管;(3)将偿付能力监管与分支机构批设、高管人员任职资格、资金运用渠道、产品审批密切挂钩,加大偿付能力的监控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分支机构现金流的监控,以及费率执行情况和数据真实性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强化资本约束,督促公司通过限制业务规模、加强分保、优化业务结构以及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等方式改善偿付能力 ;(4)参照美国经验,建立财务分析和偿付能力跟踪系统(FAST),重点对大保险公司进行跟踪监管;(5)以风险为导向,构建由年度报告、季度报告、临时报告组成的偿付能力报告体系;(6)保险公司要进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预测和评价未来规定时间内不同情形下的偿付能力趋势,使监管部门可及时监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变化,进而采取相应监管措施,由此建立起以风险为基础的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框架。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

保险业要高度重视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的构建,以提高风险识别、度量和评价能力,防范投资风险和操作风险:(1)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风险量化模型和量化指标,建立风险预警分析机制,以及时掌握投资风险动态;一旦出现风险信号,企业可以适时调整投资方向和规模,从源头上制止风险的发生。(2)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及时处理预计能够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风险,将企业损失控制在最低点。(3)优化保险公司股权结构,发挥国际资本、资本市场的监督作用,在“用脚投票”的机制下,促使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理。(4)完善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经理人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以参股或股票期权等方式有效激励经理致力于提高企业的长远绩效,自觉控制风险。(5)建立完善的内部制衡与监督机制,设立并强化审计委员会在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作用,控制并强调精算师、审计师和首席财务官等关键岗位在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性。

(四)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

保险业风险的防范化解必须强化统筹谋划,形成防范化解风险的整体思路:(1)居安思危,树立起贯穿全员和全过程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打造具有凝聚力、竞争力的风险管理文化,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2)建立健全链接化企业内控机制,从价值链的各个链接、各个环节控制风险的产生;(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尤其是要加强混业经营下集团公司的治理;(4)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了解风险动态。

(五)警惕“金融海啸”传导至中国保险业

金融危机具有跨境、跨行业传递的特性,中国保险业要严密警惕国际金融危机向中国保险业的传导。中国平安投资富通的失利,让国内投资者看到了“境外金融资产风险向中国保险业的直接传导”。目前,中国保险业由于受政策壁垒较多,国际金融海啸对中国保险业还未造成严重影响。但是,中国保险业应保持审慎态度,密切关注潜在风险,防止境外企业倒闭悲剧在中国重演。

参考文献:

[1]谢彬:《国内保险业风险管理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3月。

[2]马媛:《国有寿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分析及其防范措施》,《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3] 陈华:《金融监管、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相关制度安排》,《山东经济》2007年第5期。

[4]唐奕:《改革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估框架之探讨》,《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5]谢彬:《国内保险业风险管理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3月。

[6]赵萍:《直面金融海啸吴定富预警保险业三大风险》,《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0月24日。

[7]吴定富:《保险业要防止大起大落》,《中国证券报》2008年11月5日。

(责任编辑 刘西顺)

作者:孙 浩 马 宁

保险业风险管理论文 篇3:

我国保险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保险已经逐渐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地最快的行业之一。保险公司具有的高负债性使公司风险结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公司的可持续经营能力。本文重点分析我国保险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保险行业;信用缺失;信用风险管理

现如今,信用风险已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它不仅影响个体微观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然而,信用风险的形式变得多种多样,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威胁,我国保险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未来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对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要有更加密切的关注。

一、我国保险业的信用现状、原因及其影响

(一)保险供给者的信用缺失

利用信息不对称博弈中的优势欺骗保险消费者。因为保险公司自身拥有一定的专业性,还有很多保险公司对外信息披露地很少,所以保险消费者相对而言是很被动的,他们很难去清楚地知道该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也不知道该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还有承保后自己得到的担保程度有多大。他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保险公司人员或者代理人员的说明解释做出选择。这也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漏洞,为保险公司的不诚信制造了机会。如果保险公司及工作人员在保险活动中欺骗保险消费者、瞒骗和掩饰一些合同上的重要信息,在发生合同中的特定事件后没有及时履行或者拒绝履行合同中规定的经济补偿或赔偿义务。这样长久以往,保险消费者就会对保险公司失去信任,不再相信保险公司,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说“保险都是骗人的”。

保险公司同业之间的恶性竟争导致信用缺失。有些保险公司不择手段,采用一些违规的措施,例如给公司的保险销售人员支付过多佣金回扣、保险费率过低等恶性竞争行为,对保险公司的社会声誉造成了一定损害。一些保险公司在对保险销售代理人员的选择上非常随意,入职后的培训和管理也不够,容易做出一些违反道德的事情来。甚至还有保险公司教唆保险员工开展无诚实守信原则的展业活动,很大程度上损坏了公司的形象及声誉。保险市场在这种没有秩序的竞争下削弱了对信用风险的管意识,导致保险市场上出现很多理赔困难的现象。

(二)公司内部的管理不够严格导致的信用缺失

保险公司内部的管理不严格是造成公司内部各级经营道德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保险法有这么一个规定:寿险公司不能破产。所以相对而言寿险公司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的道德风险比较高;还有就是寿险公司的管理层容易出现短期的经营,这是因为管理层的利益和公司的长期利益无法有机统一,甚至有些设置账外的账户,用虚假理赔的手段谋取利益;还有一些没有经过批准就私自设立营业网点,自作主张地改变营业的地点等等。内部管理不严格,公司的员工还会做出私自挪用保费、以保险的名义进行融资。

(三)保险中介者的信用缺失

我国的保险中介包括保险经纪人、保险代理人和保险公估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为保险业提供展业、理赔等服务。截至2018年底,中国一共有2647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保险中介机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失信问题。我国保险中介市场信用缺失具体表现在:

保险公司对中介机构的管控不严造成的信用缺失。随着日益增加的保险中介机构的涌现,保监会很难直接对他们进行监督管控。现如今我国实行的管理方法一般上是把管理的责任给保险公司,但由于各保险公司的职能有限也很难对这些中介机构进行管理。例如,保险公司争夺代理人,导致保险代理人大肆宣传竞相提高佣金手续费。监管部门没有足够的能力监督这么大的团队,保险公司也没有制定有效机制管理这个团队,考虑到自身利益关系和取消代理资格等措施的缺乏,无法有效控制此类投机行为,所以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已经形同虚设。保险中介管理不善,阻挠了代理队伍的稳健发展,还影响了保险公司的规范运作,最终会造成整个保险市场无法健康发展。

二、解决我国保险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的对策

(一)加强保险业的思想教育与宣传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险行业,同时对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保险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当前已经有许多经济类高校开展了关于保险知识的专业课程,不仅如此,不少保险公司也开展了关于保险知识的培训课程,但这些还是不够的。要想保险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还要大力加强保险的思想教育和宣传,通过保险理论知识的教育与保险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与国外保险知识教育相接轨的模式,让更多人学习保险,了解保险,培育出更多高素质保险人才。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保险宣传教育,让保险业可以在社会大众面前建立良好的形象,提高人们保险消费的合理性,也可以使人民群众在文明、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中开展保险消费活动。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形成企业自律机制

作为保险市场的主要经营主体,保险公司内部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影响到整个保险市场的信用体系。所以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信用体系,保险公司必须拥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规范公司员工行为,从而提高保险公司的信用度。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严格,不仅可以预防和控制保险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带来的损失,还有助于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保险信用管理体系,防止信用损失导致保险消费者的权益遭到损害。保险公司只有加强内部管理,公司员工有自律意识,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业务活动,保险公司也就能健康稳定发展。

(三)转换经营体制,构建保险诚信企业文化

在保险市场愈发激烈的竞争中,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如何也愈发重要。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经营体制还不够完善,保险公司要转变公司的经营管理体制,确立适合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管理方向,开展体制改革活动,改革公司的绩效考核机制、保险销售人员的收入制度,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修养,规范企业开展业务活动的行为,给社会展现一个诚信的良好形象,树立长期经营理念。

在服务内容上,还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完善保险服务流程,开展业务认真细心提高工作效率;积极耐心为客户讲解合同条款,回答客户的问题;及时提供客户合同上注明的服务。在理赔方面,要简化手续,提高理赔速度,因为有时候钱就是命;要及时履行合同中约定的赔付承诺,以客户的权益为己任。通过提高保险员工的信用程度,来提高保险公司的社会信誉,有利于构建良好的诚信企业文化和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增强诚信意识,落实诚信原则,营造诚信的保险环境

要做到增强诚信意识,落实诚信原则,营造诚信的保险环境。一是强化保险销售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依法展业意识。二是加强执法,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增加不诚信的成本代价。要从法律和道德约束两个方面建立失信惩罚机制。通过完善监管机制,保护诚信,惩治失信,营造诚实守信的保险环境。通过在诚信开展保险业务的基础上,为国内的保险业务开展创设一个诚信经营的环境,才能够促进国内保险行业的信用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

(五)建立健全信用法律制度

很多保险从业人员在开展保险活动时,受到利益的誘惑和驱使从而做出违背信用原则事。因此,如果只依赖社会道德的约束和市场监管机制的约束是不够的。必须借助制度的外在强制力——健全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只有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才能健康快速发展。通过建立健全诚信保护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使当事人知道其不诚信行为带来的损失,诚信行为带来了利益。有法律制度的约束保险市场行为才能更加规范,才能保证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才能促进我国保险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通过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保障整个保险市场的行为,让保险市场形成一个有良好信用基础的交易关系市场;让每一个进入到保险行业的市场参与者都能够从中感觉到保险领域的业务可信度,在保险交易中能规范自己的行为,诚实守信提高自己的信誉,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交易机会和利益。而有失信行为的人,受到法律的惩罚,严重的给予淘汰。

参考文献:

[1]宋立,王蕴.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3(02)

[2]马宁.保险法如实告知义务的制度重构[J].政治与法律,2014(01)

作者:李晓

上一篇:物流类工业工程论文下一篇:动漫业危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