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财务风险论文

2022-04-17

摘要:我国的保险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暴露了其不足和缺点。从目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来看,保险公司的数量有所增加但质量仍需改善,保费及其相关指标增长较快但地区分布不够平衡,保险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而外资对我国保险业的冲击和贡献并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保险业财务风险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保险业财务风险论文 篇1:

我国保险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及其改进对策探讨

摘 要 纵观保险业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保险业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萧条到繁荣的发展过程之后,正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从2004年我国保费收入仅有4318亿元,到2012年底,我国保费收入已达15490亿元,同比增长了8%。可以说保险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最大的资金提供者。然而,同国外发达国家保险业相比,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积极地对我国保险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努力探讨改进对策就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保险业 财务风险 风险控制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的增长,保险业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保险业也遇到了各方面的风险和危机,而在这些风险危机中,财务风险的影响尤其突出,由于对财务风险疏于防范和监督控制体系的不健全,而引发的失败例子数不胜数。97 年以来日本日产、东帮、第百、千代田、协荣等生命保险公司也接连倒闭,这些无不在提醒着我们财务风险管理对保险业的重要性。

一、我国保险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1.会计操作不规范

保险公司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时,必须要以会计人员提供的财务信息为基础。而保险行业存在收取保费在前、费用支出赔付在后,有时两者的时间差距很大等的特殊性,导致各个会计期间的收益费用分配不合理。此外,保险行业对于会计人员的未来预期能力要求很高,导致会计人员主观的随意操作,会计信息严重失实。加之,虽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和相应的会计制度,但是没有硬性规定碰到具体的业务应该采取什么操作方法。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会计处理比较随意,容易出现失误的判断。所有这些都会导致保险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受损,进而影响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决策。

2.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存在缺陷

在控制活动方面,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要有内部控制机制作保障,而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互相牵制的作用。保险公司过于侧重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控制及在审计中的应用,未对财务风险控制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在内部监督方面,保险公司虽然已经建立风险管理、监察审计部对公司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监督,但由于公司在信息与沟通方面存在许多重大问题,从而造成一定程度上保险公司的内部监督作用不够,未形成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监督机制,遇到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造成财务风险管理失控。

3.预算管理缺乏有效性

预算管理是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方式以预算的方式量化,对企业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控制、管理及其制度安排。我国现有的部分保险企业还没有建立起预算管理体系,即使建立了预算体系的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加之保险企业的层级建设较为复杂,部门设置繁多,预算管理的理念难以在各部门、各层级之间展开,失去了算管理的预算意义。

二、我国保险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1.强化财务制度建设

保险公司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吸收,不能简单模仿,既要遵循国家统一规定,又要充分考虑到保险业收支的特殊性,制定合理的收益费用分配制度,并始终如一的贯彻执行,实现制度科学化,效益最大化。此外,保险业在会计人员选择上要有更高的标准,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业务情况制定一些业务的具体执行操作方法,制定惩罚制度,预防会计人员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尽量避免错误判断。

2.完善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设计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财务信息控制制度。首先是明确各级财务报告编制机构责任,建立科学的报告编制和审核汇总流程,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报告披露的恰当性。其次,要建立财务信息报告预测制度,加强规范和监督,提高其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审计监督。要加强保险公司对各分支公司的审计监督制度,首先是增强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其次是实行审计监督的电子化,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在审计监督中的应用,对分支公司的业务实行全面监督。由于内部审计师在内部控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其对内部控制极为熟悉,为企业的相关部门、组织或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可以更好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3.健全预算控制体系

设置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最高权力机构,由总部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编制预算大纲,审核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的年度预算,审核由于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预算方案,协调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对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与考核等。预算的执行与监督。一是建立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定期报送预算执行情况及分析报告制度。二是借助健全的会计信息系统对预算的执行进行跟踪监控。预算的分析与评估。定期召开预算管理委员会、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对预算执行中的各种差异认真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保险公司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已经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环境的越来越复杂多变,保险公司想要获得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更好的实现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因此,本文根据我国保险业实际情况提出的几条改进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琳.基于战略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分析.会计之友.2012(3).

[2]于路.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与防范措施.会计师.2012(3).

[3]曹晖.浅谈财务分析在企业控制中的运用.新会计.2012(2).

作者:刘丽 陈晓园

保险业财务风险论文 篇2:

我国保险市场现状初探

摘要:我国的保险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暴露了其不足和缺点。从目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来看,保险公司的数量有所增加但质量仍需改善,保费及其相关指标增长较快但地区分布不够平衡,保险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而外资对我国保险业的冲击和贡献并存。为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健发展,应该在客户和保险行业两个层面共同树立理性的观念,确立供需双方的平等地位,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倡导诚信的社会风气,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以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保险机构;保费费率;人才支持;对外开放

保险的思想古而有之,我国历代施行的赈济制度就是古代保险的萌芽。现代意义上的保险是西方从14世纪出现的海上保险开始的,并于19世纪初传入我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全国性的保险机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此后,人保一直在保险市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1958年起,由于各种原因,国内的保险业停办了20多年,直到1979年底才恢复经营。自1980年恢复保险业以来,我国保险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保险业经历了质的飞跃,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总体而言,我国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一大支柱,虽然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由于其底子薄,基础差,与银行、证券等行业相比,仍然显得“势单力薄”。作为朝阳产业,保险业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一)保险机构

从保险机构来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保险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直至改革开放,保险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就目前的经营主体而言,保险公司的数量持续增加。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以前,大陆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枝独秀;1986年,新疆兵团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割了国内的保险市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2005年大陆拥有各类保险公司82家,2006年又跃升到107家,这其中包括集团公司7家,再保险公司5家,外资与合资公司41家,中资保险公司50家。但是,与发达国家甚至是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保险公司数量仍然偏低,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更是远远无法与世界级的保险巨头相比。国内98家公司的资本总额比不上国外一家中等保险公司的资本,这足以证明我国的保险公司离世界领先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与此同时,国内保险市场一家独大的寡头垄断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变。多年以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联合保险公司等几家大公司分割了国内市场80%以上的业务。寡头竞争的局面不利于小公司的成长,而卖方市场也同样有损消费者的利益,使得我国投保人所缴纳的保费费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二)保费

从保费来看,20多年来我国的保费增长速度一直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1980年以来,我国保费收入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06年全年保费总收入达5640亿元,是1980年的1200多倍,这个数字足以让很多行业相形见绌。但由于其基础薄弱,客观上使得其在GDP中的比重只有0.38%(2006年数据),远低于国际平均3%的水平和发达国家10%的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保费收入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据统计,2006年我国保费收入中,位居前六位分别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山东、浙江,他们得保费总收入占道全国的43.15%,占据了全国保费的半壁江山。而排名末四位的宁夏、海南、青海、西藏一共只占到0.84%。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改观,保险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也将在今后一段时期继续存在。常用的衡量保险业发展状况的指标是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个国家的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2005年,我国保险深度为2.7%,保险密度为380元。而2003年世界平均保险深度已达8.06%,平均保险密度已达469.6美元。以上的统计是基于账面上的保费收入,却忽视了这其中很大的一块是应收保费。我国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远远高于警戒线,近年来更是呈现上升趋势。由此,保险公司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逐年积累,如果不能妥善化解,极易造成偿付能力不足的局面。

(三)人才支持

从人才支持来看,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人才的支持。保险业发展20多年来吸收了一大批从业人员。据统计,2007年保险公司在岗人数达到50余万人,他们为活跃市场、促进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量的方面看,由于保险业的迅猛发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人才总量不足成为其发展的一大桎梏。从总体看,保险业人才供需比达到1∶4,仅北京市就缺乏保险业专业人才10万人。人才的缺乏使得各公司互相挖墙脚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保险从业人员集体跳槽,人才流动无序的状况十分严重。从质的方面看,我国保险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在所有保险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学历以上的比例小于30%,而硕士研究生以上的比例更是只有2.1%。此外,从人才结构看,保险精算、保费投资及保险理赔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同时,保险业从业人员也集中在东部市场较为发达的省市,而急需拓展保险市场的内陆省份则人才稀少,这些都不利于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二、保险业的发展方向

“入世”6年多来,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程度甚大,未来将有更多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内地,保险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外国同行的经验、壮大自身的能力、争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分享更大份额的“蛋糕”,应是当务之急。

(一)保险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民众对其还未形成一个理性的认识

不论保险产品如何创新,保险形式如何变化,其基本的功能都应该是风险保障。而目前,很多人购买保险都是出于投机目的。从几年前投资连结保险和分红类保险的热卖就可见一斑。由于银行利率的下调和股市的低迷,投资连结类的寿险得到了很多民众的青睐。而上一轮牛市行情使得此类险种的销售明显不如以前。而保险公司在宣传此类险种时,也将重点放在了其投机收益上,而忽视了保险最基础的功能应该是合理地转移风险。因此,要促进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不论是对于消费者还是保险机构,都必须树立理性的态度。保险公司要以稳健、理性的经营让被保险人实实在在感到保险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帮助被保险人树立理性科学的态度。

(二)保险公司服务质量不高,但收取得保费费率是国外同行的数倍,这也是消费者拒绝保险的原因所在

从保费费率上看,我国的保费费率的确要比发达国际高。历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如图1),保险业的赔付率约占总保费收入的40-50%左右,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保险业在直接业务上是有很大让利空间的。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国外的保险公司之所以能厘定较低的费率,是因为金融市场的成熟和保险业的监管相对宽松,这给了保险公司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将保费用于多样化的投资,以投资的收益来弥补直接业务的亏损。然而,在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不够成熟,金融监管也相对严格,目前很难做到在间接业务上游刃有余。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混业经营的趋势,保险公司依靠间接业务盈利应该是大势所趋。从保险业的服务水平看,保险公司“跑马圈地”的增长模式以及营销人员专业化程度不够都对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要解决此类问题,首先应该期待一个公平市场,不仅指各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是公平的,更是指保险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地位是公平的。保险公司对于业务的熟悉程度要远远高于被保险人,更应该做到在经营时正确履行自己的义务,帮助被保险人了解业务常识,这其中包括:避免保单晦涩难懂,合理宣传保险的保障功能,展业和理赔时都做到热情周到,出险时积极履行理赔的义务而不是无理拒赔、惜赔或少赔。

(三)倡导社会诚信风气,提高保险业自身业务素质

在我国的保险业务中,骗保的现象十分严重。以汽车保险为例,大约有20%的案件属于骗保。骗保的发生,给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不利于其稳健经营。要防范此类风险的发生,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保险公司自身要提高业务素质,尤其是在核保方面要严格把关,提高承保业务的质量。同时,由于保险代理人的行为就代表保险人的行为,因此保险代理人,尤其是个人保险代理人,一定要做到尽职尽责,绝不能为了多收佣金而承保不合格的业务,是保险人遭遇不必要的损失。

(四)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优势,在竞争中促进自我成长

由于我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外资纷纷进入大陆保险市场,其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保护贸易理论中,有幼稚产业保护论一说。但在保险业,外资的纷纷涌入并没有出现人们预期所想的“狼来了”的局面。相反,外资公司先进的营销模式、管理理念和产品创新为我国保险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中资公司也在不断地学习借鉴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壮大。最生动的莫过于友邦保险的例子。1992年,友邦保险在上海建立分公司,率先引入寿险代理人制度,开拓个人寿险业务,当年就占有上海个人寿险市场100%。1995年上海各家保险公司新售的77万张个人寿险保单中,仅美国友邦公司就售出70万张,占91%。但这种局面很快就得到扭转,在上海市场根基深厚的中资公司迅速做出反应。以后,其他保险公司学习友邦公司纷纷开办这一险种,引进代理人制度。1996年中保人寿和平安保险分别占个人寿险业务的20%和35%,友邦降至38%,1997年友邦的份额进一步降低。

(五)在分业经营的限制中找到发展专长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我国于1994年以来实行严格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但其与生俱来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分地强调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经营,使我国的保险业发展相当缓慢,缺乏应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国际竞争力,而且降低了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在保险业内部,也有分业经营的规定,即保险活动中将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分别营销的制度。1995年的《保险法》中的这项规定与国际上出现的兼业经营或混业经营的趋势大相径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保险业分业经营是保险业客观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只有在专业保险业务领域的经营趋向成熟,才能有条件实施混业经营,世界上有不少发达国家都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分业经营之后才过渡到混业经营的,因此分业经营的原则在现阶段不宜动摇,并且除了产险和寿险分业经营外还可考虑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成立更为专业的保险公司,如责任保险公司、健康医疗保险公司等。

参考文献:

1、黄达主.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力南.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J].经济导刊,2004(6).

3、姚海明.我国保险业的市场结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经济评论,2002(2).

4、张洪涛,郑功成.保险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朱捷.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未来[J].人民论坛,2000(6).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作者:张 捷

保险业财务风险论文 篇3:

浅议防范和化解保险金融风险

摘要:分析了保险业非寿险保险存在的主要金融风险,阐述了保险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对防范和化解保险金融风险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保险;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保险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保险市场日趋活跃,保险企业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广,投资的范围更大。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保险企业同样面临着一定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后发展时代,金融风险是保险企业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保险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重点防范和化解保险金融风险,对促进保险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主要非寿险保险金融风险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保险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潜在的保险金融风险也日益突出,保险金融风险主要存在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一)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风险:一是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变动对资产、负债价值而对保险企业造成负面影响而带来的风险。受利率杠杆的影响,会影响人们参保、投资的方向,进而影响保险公司的业务量,导致保险资金紧张,财务的稳定性受到挑战,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购买人退保,影响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随着我国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保险企业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本外币汇率的波动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很容易给保险业增添整体性风险。三是竞争引发的风险。随着金融与保险的高度相关性发展,传统的各自为战式的经营模式将被彻底打破。金融机构与保险机构间,业务相互交叉、高度关联,导致相互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保险公司往往会不断推出新的保险品种和产品。若新产品的推出缺乏科学的精算分析与合理的赢利分析,不但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反而会引发一些经营风险。四是投融资风险。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保险企业的投融资渠道更加宽阔,投融资领域的拓展增加了保险资产、负债不匹配的潜在市场风险。五是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对索赔发生率和索赔规模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保单的赔偿以重置成本为基础计算时更是如此。无论是全局性通货膨胀还是局部通货膨胀都将导致公司经营的损失,其中全局性通货膨胀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影响最大。同时,由于我国保险业资本金先天不足,再加上保险资金运作一直受到限制,导致整个保险业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处在较低的状态。六是监管风险。保险行业还缺乏科学的强制性退出机制,往往会导致行业风险转嫁为政府风险,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保险监管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给保险监管带了挑战。七是会计准则变化产生的风险。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使得保险企业会计核算与复杂的资本市场和宏观环境联系更加紧密,会计准则的变化给保险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也即个性风险,包括偿付能力不足(重点是准备金提取不足);资产负债管理,如投资风险;产品定价,如风险选择;销售风险,如从业人员素质、产品条款设计、销售渠道、销售对象、销售地域等;再保险风险;法律风险和信息风险等。重点探讨以下几种类型的非系统性风险:一是经营风险。主要是由于保险公司在经营、投资过程中,由于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投资者收益受到损失的风险。这也是保险业最可能遇到的风险。二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保险公司出现资不抵债,资金链条破裂,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会使保险机构丧失公信力,也会产生连锁反应,甚至会导向保险企业破产。三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也即违约风险,通常是指保险机构不能按时、足额向保险、投资受益人支付保险金或者是红利,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也是保险企业健康发展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之一。

二、保险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保险金融风险的产生具有多种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结构不合理。有的保险企业财务结构的不合理,财务控制机制不科学,对偿债能力缺乏有效控制,会造成资债比例失衡,无力偿还到期的债务,再加上利率变动、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加债务偿还风险。这种状况的延续,将会进一步使公司的财务状况恶化,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导致公司负债比率的加大,降低公司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从而阻断保险企业融资的渠道。形成财务风险的因素主要有资本负债比率、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债务结构等因素。一般来说,公司的资本负债比率越高,债务结构越不合理,其财务风险越大。

(二)风险防范能力有待加强。保险机构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保险机构在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方面得到长足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经营管理制度法规,但内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同时,还存在制度落实不严,从业人员违规操作,执行制度不规范等现象,这些都是产生金融风险的内部诱因。有的保险机构从业人员来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工作滞后。有的保险企业重展业,轻管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为了追求本单位、本部门和小团体的利益,冒风险违规经营,加剧了金融风险。同时,存在缺少精通业务的精算师等专家型管理人才,导致风险防范能力不强。

(三)业务范围盲目扩张。一些保险企业盲目扩张,急于将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许多收入预期模糊的领域,盈利水平很难控制。有的保险机构偿债能力弱,信用观念淡薄,偿债约束弱化,增加了金融风险发生的机率。同时,由于保险机构之间过度竞争,造成金融资产高风险的状况,给保险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与危机。特别是中国的保险业尚处于较初级的、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时期,相应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相对滞后,这是潜在的风险极有可能成为现实风险,是中国保险企业最需要的关注、及时进行化解的风险。

三、防范和化解保险金融风险对策探讨

保险业应高度重视防范风险,把偿付能力监管置于保险监管工作的首位。要把制度健全、流程优化、技术创新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途径,努力提高保险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促进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一)健全制度,强化监管,增强保险企业合规经营意识。保险业防范和化解风险,持续稳定发展,必须继续从深化改革入手,努力解决影响保险业安全营运、稳健发展的一些体制性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正确认识当前保险业运营中存在的漏洞与不足,始终把坚持健全和完善监管机制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抓手,努力消除制度层面存在的风险隐患,并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要通过加强监管和行业自律,使保险市场主体的合规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从而达到共同、自觉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增强行业抵御风险能力的目标。具体包括:科学制定产品费率并严格执行,遏制恶性竞争;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各类准备金,严禁人为调整;合规运用资金,杜绝非法放贷,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合理制定分保政策,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保持良好的收益率,促进财务结构不断优化等等。为此,一方面需要完善保险监管体系,加大保险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实保险监管力量,增加现场检查的频度。此外,还应积极探索既有约束、又适当放宽的资金运用政策,进一步增强保险基金的增值周转能力,提高基金的使用增值能力,不断壮大经营实力。

(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优化流程,提升企业安全运营水平。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规范和日趋成熟,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能力将成为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保险企业需要完善内控制度,特别要采取措施,优化流程,确保制度的贯彻落实。企业应站在全局的角度,全面梳理、再造业务流程,寻找、确定关键点和风险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标准化操作规范和风险管控措施,以达到业务流程科学合理、运转流畅、风险可控的目标。通过强化内控、优化流程,有效降低企业对内部各岗位人员素质的过分依赖,既可以基本消除人工操作给企业带来的随机风险,还能够根除违法违纪行为孳生的温床,降低内部管理及业务流程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三)强化技术创新,推动保险业持续发展。要积极借鉴国际上保险企业监控系统建设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我国的保险风险监测指标体系;要在保险企业内部建立基于精算的业务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升保险业经营评价体系和保险企业内控水平。要同时加快保险监管及保险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构建梯层配备的精算、法律、核保、会计等多方面的人才队伍,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监管人员的监管水平。要加强与气象、地震、国土等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综合提高灾害预警能力,增强保险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加强保险企业自控和强化监管机构的监督,净化市场环境,促进良性竞争,确保市场主体安全管运、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晓东,曹家和.我国保险监管问题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1).

[2]赵迎琳,于泳,杨融,丁文辉. 保险业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探讨[J].保险研究, 2003,(07) .

[3]刘璐,金素.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中DFA模型的构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05).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

作者:蓝蕖

上一篇:切削液机械加工论文下一篇:初中生民族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