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制度论文

2022-04-29

摘要:2014年3月24日下午,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庆丰分理处遭遇上千群众挤兑,挤兑现象起源于一则该行要“倒闭”的谣言。这一事件引发了群众对银行风险管理的担忧以及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2014年3月11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存款保险制度今年有望推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行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制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银行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制度论文 篇1:

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的防范

银行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资产负债业务的特点,银行业出现流动性问题甚至倒闭,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为此,许多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以此来维护金融制度的稳定。

存款保险是指为从事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建立专门的保险机构,成员机构定期缴纳保费,当成员机构面临危机或破产时,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者代替破产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存款人予以赔付的制度。其核心就在于为金融体系提供有效安全网,防止存款人因个别金融机构倒闭而对其他金融机构失去信心,由此导致银行挤兑,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存款保险制度具有事前检查、化解金融风险和事后监督、消除或缓冲由此引起的金融震荡的双重稳定特征,它的建立可以有效解决存款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非理性挤兑,有效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但是与其它保险行为一样,存款保险制度最大的负面影响就在于它所建立的安全网会诱导存款人忽视有关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风险而有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于不确定或不完全的合同使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者不承担其行为的全部后果,此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会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早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已清醒的认识到道德风险在经济社会中的普遍存在性。

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参保银行会倾向于承担更大的经营风险;社会公众放松对银行的监督,弱化银行的市场约束;逆向选择使经营稳健的银行在竞争中受到损害,不利于优胜劣汰;降低存款保险机构迅速关闭破产银行的能力,最终增加纳税人的负担。由此可见,一方面存款保险减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银行挤提的概率,增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存款保险本身存在的道德风险又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积累。

由于存款保险中道德风险的存在,有学者对其存在价值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甚至主张取消该制度。然而,我们应该看到,道德风险并不是存款保险制度所特有的,而是先于存款保险而存在于银行机制之中的。道德风险是由于银行业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以及有限责任制度而内生于银行的运行之中的,存款保险只是由于弱化了各方的监督激励而加剧了银行本身就有的道德风险。

任何保险行业都存在道德风险问题,但保险业并未因此在市场上消失。存款保险制度起到的作用与道德风险可能引起的负面效应相比较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利大于弊。问题的关键是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将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综合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道德风险的防范可以设置如下几道防线:

1.建立银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控体系。在银行机构的设置上做到决策机构、实施机构、监督机构的分离与相互制约,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业务操作程序,做到决策科学化、管理制度化、投资行为纪律化。确保银行业务能根据银行董事会制定的政策以谨慎方式经营,只有经过适当的授权方可进行交易,资产得到保护而负债受到控制,会计及其它记录能提供全面、准确和及时的信息,而且管理层能够发现、评估、管理和控制业务的风险。这是银行稳健经营、防止过度追求风险收益的有效保证,因此可以作为防范与控制道德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2.良好的制度设计。建立合理的保险范围和较低的保险额度,将国内银行在海外分支机构和外国银行在本国的分支机构排除在外,存款保险范围尽量限于个人和非赢利组织的存款;风险差别费率制度,成员银行根据自身不同的风险等级,交纳不同的保费,对有较高资本充足率和较高监管评级的银行收取较低的保费率,使其风险预期收益相匹配,从而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约束银行的风险行为,督促银行审慎经营;采用限额赔付制度,使双方共同承担风险的损失,提高存款人的风险意识,增强存款人对银行行为的监督;实行强制存款保险,规定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必须参加存款保险,以防止逆向选择问题。

3.市场约束机制。道德风险可以通过银行股东、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来减弱。提高存款人的风险意识,使存款人认识到存款保险制度是减少银行的经营风险,防止银行倒闭,而不是“保证”银行不倒闭,使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加强,以保证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必须辅之以稳健的财务制度和行之有效的信息披露作为强有力的支撑,要做到产权明晰、竞争有序、法律规范、风险理念。允许破产、适时退出机制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前提条件,发展和完善多元化金融体系,努力培育中小型金融机构,创造公平有序的金融环境。提高存款保险制度的透明度,督促银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监管机构应要求银行及时、准确地向公众披露自身的資本水平、风险程度和经营状况等应公开的信息,以便公众做出判断和选择,让银行直接面对市场的压力和监督,自觉规范经营行为、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经营水平以赢得竞争优势。

4.严格的银行监管体系。监管机构要掌握银行准确而及时的信息以便在必要时采取立即纠正措施和有效迅速干预,这些信息主要来源于银行提交的报告和现场检查,但监管机构也应注意市场暗示的银行状况,密切监测银行。同时尽可能的传播它所拥有的信息,通过市场约束银行系统的稳定。监管机构和存款保险机构之间应及时、充分的沟通有关信息,通过监管合作和有效的信息交流共同加强对银行的风险控制、查险补漏。在加强外部监管的同时,完善内部监管。银行应建立内部监控制度,在内部审计和有效稽核双重保障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来自金融监管当局的、外部审计部门的以及来自交易对手甚至普通债权人的监督。

作者:李晓斐

银行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制度论文 篇2:

对射阳农商行挤兑事件的思考

摘 要:2014年3月24日下午,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庆丰分理处遭遇上千群众挤兑,挤兑现象起源于一则该行要“倒闭”的谣言。这一事件引发了群众对银行风险管理的担忧以及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2014年3月11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存款保险制度今年有望推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为金融机构未来的市场化及退出机制的完善做准备。然而,存款保险制度具有双面性,它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但同时它又容易滋生银行业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本文将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目前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存款保险制度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并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在城市商业银行的推行进行探讨。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 城市商业银行 道德风险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20世纪90年度中期,由国务院批准的,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机构;是中央金融主管部门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其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不断发展,并成为了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群体,截止2012年11月全国现有城市商业银行135家。但相比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由于历史、体制、环境等原因,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策略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根据银监会年报数据可得,2013年城市商业银行4季度平均总资产为101212.75亿元,比2012年的83227.75增长了22%。市场份额(按资产)也由2007年的6.075%上升到2013年9.525%。由此可知,城市商业银行在近几年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上市,联合重组和跨区域经营等途径,大大提高了竞争力且降低了风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当今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时代大背景下,城市银行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区域局限

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就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为市场定位,其大部分业务主要集中于所在地区。业务范围的局限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使其在与国有大型银行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2006年4月26日,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正式建立,成为我国首家设立跨省(市)异地分行的城商行。随后,各城市商业银行也紧随其后。但是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良莠不齐,跨区域经营依旧处于初级阶段,行业竞争力并没有显著提高。而据2013年银监会年报,国有五大行依旧独撑半边天,市场份额(按资产)占据银行业机构的43%。城市商业银行在竞争中依旧处于劣势地位。

2.业务简单,创新能力不足

城市商业银行主要从事的是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所占比例很小。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存贷利差依旧是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调查表明,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最高的是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的城商行,为95.3%;最低的是资产规模高于1000亿元的城商行,为87.8%。[1]除此之外,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资金条件相对薄弱,在引进人才方面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目前人才储备不足,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其对中间业务的认识程度不高以致无法把银行利润的增长点建立在中间业务上。

3.流动性管理不足

自2013年开始,银行业监管机构以《巴塞尔协议III》为基础,推行了新的更为严格的资本监管协议。《巴塞尔协议III》规定,截至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至4.5%。另外,各家银行应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协议的推行将会收缩市场的流动性,制约了城市信贷扩张的速度。而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较差,在银行间市场上主要属于资金融入的一方。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数据可知,在银行间市场(买断式,质押式)回购交易中,城市商业银行融入资金占全国商业银行总和的占比超过40%,而融出资金仅占20%左右。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流动性管理的巨大挑战。[2]

4.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的冲击

以存款理财化,资产证券化为标志的利率市场化和以第三方支付平台、网络借贷融资平台为代表的金融脱媒趋势不可逆转。

2013年贷款利率市场化,标准利率市场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国外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加剧竞争程度,银行往往会采取残酷的价格战,直接导致贷款利率下降,存款利率上升。银行发展存款理财业务吸收优质资金,同时以资产证券化的中间业务在利差缩小的背景下寻求突破。城市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开拓上明显乏力,在利率市场化的浪潮中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新的消费和融资理念在年轻一代渐成风气,互联网金融企业捕捉到年轻一代的用户需求,开发了极富用户体验的产品,吸收了大量的资金,冲击了银行的活期存款业务,改变了银行的存款结构。仅以余额宝为例,截止2014年2月份,余额宝的规模已经突破4000亿。虽然余额宝七天年化利率从最高的7%降至现在的5%,但是其依旧深远的影响了当今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各类银行相应推出了各类宝系产品,大大提高了银行的吸款成本。除此之外,个别大型银行业在开始踏足了直销银行的步伐,力求与互联网紧紧相扣,提高自身竞争力。而城市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能力欠缺,落后与大型银行。

三、存款保险制度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总体上增强了银行信用,提高了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城市商业银行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而言,银行信用较差,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使其不得不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风险溢价来吸收公众存款。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有利于降低该部分风险溢价,减少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

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自身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由于自身经营始终严重依赖于传统的借贷业务,中间业务比例较少。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社会经济大趋势下,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为了维持正常的日常经营,城市商业银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存款者,但同时又不得不降低贷款利率,留住贷款者。利润空间不断收到挤压。除此之外,其他各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变革,力求适应当今经济发展大潮流。大型商业银行凭借着自身的优势,紧密联系自身与互联网金融。在各类宝系产品推出时,直销银行也紧随其后,如民生银行直销银行部于2013年7月正式成立,并在2014年2月民生银行直销银行正式落地。这预示了未来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大变革。而在资金和技术落后于大型商业银行的城市商业银行,在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若存款保险制度推行,社会公众就会放弃了对银行的监督和制约,只关注银行所能提供的利率。为了达到资金盈余方的要求和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城市商业银行具有从事高风险业务的动机,从而滋生大量的道德风险。

四、借鉴美国存款保险制度

1.赔偿金额实现限额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具有导致存款者逆向选择的动机。存款保险制度增强了商业银行信用,保护了资金盈余方的基本利益。但是这往往又会降低社会公众对银行监督和制约的作用,把主要着重点放在各银行提供的利率上,滋生了大量的银行道德风险问题。在城市商业银行的问题上,限额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推动城商行经营管理的改善,增加公信力,强化软实力,吸收超过保额的存款资金。

2.实行基于风险的差别费率制度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体制,环境等等原因,其面临的风险有所不同。城市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如果采取统一保险费率,有违社会公平,并且可能对处于劣势地位的商业银行具有从事高风险业务的激励作用。如对城市商业银行适当收取较高的费率,有利于降低城市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从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由统一费率到差别化费率的历史经验上看,差别费率推动高风险商业银行积极进行风险管理,有助于金融稳定。

3.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大的特点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具有强大的监管功能,它对商业银行具有审批,检查监督和处罚等职能。审批职能指只有符合FDIC条件的商业银行才给予投保;检查监督功能是指FDIC除了定期和不定期对投保机构进行检查外,还对连出和货币监理局的检查报告作选择性复查;处罚功能是指FDIC有权对存在问题的商业银行采取规劝、责令纠偏、罚款、终止保险、取消保险资格、撤换或停止投保机构董事、经理或发出停业命令等处罚方式。它实现了风险的最小化,有利于银行业健康发展。我国在推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可借鉴美国经验,建立统一的保险机构,加强对我过商业银行的监督。对于风险相对高的城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要加强监管,督促城市商业银行业务规范化及风险的防控。

参考文献:

[1]高新宇.《城市行资本金补充机制分析》.中国金融.2013(15).

[2]赵南岳.《中小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挑战》.中国金融.2013(14).

作者单位:

崔振华 (1992.12- ),男,华南理工大学,学生,本科,研究方向:金融。

周泽彬 (1990.08- ),男,华南理工大学,学生,本科,研究方向:金融。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广州市 510000)

作者:崔振华 周泽彬

银行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制度论文 篇3:

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及治理综述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金融机构保险制度,存款保险的出现使得人们在银行的存款更加安全,在保护金融稳定和存款人的利益的角度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存款保险也带来了道德风险的隐患,本文结合国内外关于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对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从表现和治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考虑到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的阶段,在本文的最后对我国的存款制度建设和完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

一、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的表现

根据金融稳定论坛(FSF,2001)的定义,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指在存款保险以及其他保险中都存在的,增加所承受风险的诱因。国内外的研究人员的成果表明,存款保险制度确实引起或者加剧了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大的程度上使得存款人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但另一方面使他存款保险制度使得存款人放松自我存款保护意识。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很们失去关心银行的经营业绩和安全性的积极性,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使有一些低效率、甚至是资不抵债的银行能够继续吸收存款,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银行会通过一些恶性的竞争手段与其他银行争夺存贷款市场,导致可能产生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第二,由于存款保险制度下,不论银行怎么样存款都有保障,因此存款人寻求安全银行的动力减少(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需要成本的),这可能导致存款人无意识选择了一些经营不善或者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银行,从而导致这些本来应该被淘汰的银行依旧存活,市场的优胜劣汰的约束作用被减弱;第三,存款人的存款选择的准则变成了主要看收益,而一般提供高收益的银行都是潜在高风险银行,这本身就是道德风险的表现。

(二)存款保险制度促使银行承受高风险。第一,存款保险制度对存款人的保护使得存款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下降,对银行的监督放松。这将导致投保银行更加放肆地从事风险较大的贷款,增加了投保银行的风险;同时,降低了金融风险对投保银行风险经营行为的抑制,相当于鼓励投保银行承担更大风险;第二,单一保费制度,意味着风险较大的银行不需付更多的保费,将鼓励投保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资产经营以谋取收益,而保守银行将承担这风险。同时,存款保险机构会为银行承担大部分损失;第三,银行本身也是一种企业,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企业,是企业就有最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往往导致银行过度关注盈利性,忽视安全性,从而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监管机关存在的监管宽容和监管攫取。第一,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保险机构出于自身经营目标和作为政府稳定机构的稳定金融市场目标的考虑,导致在面临濒临波产的银行是,可能更加宽容,不能及时进行相关的动作。这种容忍表现在减少对破产银行的关闭和拖延处理,与严格实行破产行为相比,这种容忍会导致银行风险积累,同时也导致对问题银行错过处理时机,进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处理成本和市场不稳定因素。第二,个别监管者为了提高自己在金融领域的声誉,往往尽量保持自己监管区域的平静,或者隐藏相关风险,使得风险尽量少地暴露在自己管理的区域。同时这种延迟处理和容忍也在短期内减少存款保险机构的支出。第三,即所谓的“监管攫取”问题,主要指监管机关管理者,借助于自己处于监管的优势地位来为谋取个人的私利,随意降低对银行的监管标准,尤其在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等方面,以获得来自金融机构的相关利益回报。

(四)现代银行制度即公司制使得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加剧。第一,公司制下的银行作为有限责任企业,损失发生时只承担有限责任,银行由此更喜欢投资高收益的项目,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收益和高风险是相对应的,但是存款保险制度下,即使由于银行所有者只承担有限责任,即使投资失败也有人代替其承担高风险;第二,即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银行的股东委托经理人代替其进行日常的经营管,使得银行所有者与管理者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这就产生了所有公司制下的共同问题——管理层的道德风险;第三,存款保险制度可能诱发银行所有者和管理者会产生串谋行为,他們共同协商经营高风险投资项目,然后赚取风险收益而将风险的承担转嫁给存款保险机构,高回报会增加股东的分红,而股东也会给经理人一定的报酬作为回报。

二、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的治理方式

(一)差别费率或风险调整保费制度。第一,单一保费制度,意味着风险较大的银行不需付更多的保费,将鼓励投保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资产经营以谋取收益,而保守银行将承担这风险,刺激了银行承担过度的风险;第二,由于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在风险和信用评估方面存在差异,收费的标准应该反应这种差异,可以采取风险基础上的差别费率制或风险调整保费制度,对于高风险的银行,对其收取的保费也应该相应变高,以增加银行承担高风险的成本。

(二)加强信息披露和加强相关监管,在此当中也要注意发挥评级公司的作用。加强对银行的监督,首先要做到的是规范和健全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第一,银行的有关财务报表及信息应该及时、合规披露,并经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保证和相关审计机构审查,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来自信息不对称的监管风险。第二明确会计事务所、相关审计机构等对其审计的财务信息所需要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以避免其出于一些利益考量,丧失独立性,从而使得虚假信息不能被查处及信息披露的不规范。第三,建立和规范金融机构与监管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有效防止由于信息上的不对称带来的监管不足等问题;在这同时,通过发展信用评级机构,使得信用评级结果公开与透明,评级技术相对成熟。

(三)严格资本要求,减少事后成本。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银行要保证足够的资本,使得清偿力有保证,降低破产的可能。严格资本要求,提高了银行承担损失带来的风险的能力,当银行遭遇风险、承担损失时,银行拥有的资本比率越高,给存款人带来的损失也相对较少,同时存款保险机构的处理成本也有所降低。因此,有关监管机构应该对银行资本比率进行严格要求,以有效降低破产风险和处理成本。

(四)通过共同保险、风险裸露等手段减少存款人的道德风险。一旦存款人的所有存款都被全额保险存款人会过度依赖存款保险机制,丧失监督的积极性,因此,需要通过一些手段减少存款人的道德风险。1、可以采取共同保险的形式,通过共同承担风险的方式,让存款人和存款保险机构对于银行倒闭所可能引发的损失共同分摊,从而增强存款人对于银行进行监督的动力。2、可以通过一些方法使得存款人的部分存款处于风险裸露状态,(1)免赔额,即银行倒闭给存款人造成损失时,对一定比率内的损失存款保险机构不予赔偿。(2)在存款保护对象方面要有所选择,适当地缩小存款保险的保护对象,将有能力监督的大额存款人排除在存款保险范围之外;(3)或者对存款保险额度规定上限,迫使部分存款者在银行发生风险时承担一定的损失,大额存款人承担更大损失,以避免存款人的道德风险,激励存款人进行监督。

(五)针对银行公司制带来的道德风险,创新银行管理制度。第一,要银行所有者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如发给期权和股票)与约束机制(如对经理人所能决定的最大投资金额进行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银行经理人的委托代理风险。同时一旦发现委托代理风险的存在,要严格处理,杀一儆百。第二,应将银行有限责任制改为部分有限责任制,大股东在银行破产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能促使大股东加强对银行的监督,同时也避免了大股东与经理人的合谋。

(六)建立与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坚决不容许“大而不能倒”现象的恶性存在。当一个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政府不能放任它倒闭,因为它的倒闭将带来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和影响到政治的稳定,这就给银行从事高风险提供了动机。我们不能放任大而不能倒的现象恶性发展,应该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的机制,对于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银行,确实该倒闭的就让其倒闭,这种退出机制的实行,会产生警示作用,从而减少相关的道德风险。

三、政策与建议

(一)制度建设方面。第一,建立强制性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第二,建立信用联网制度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从而降低代理人的委托—代理的道德风险;第三、建立市场退出机制,防止市场风险的累计。

(二)保费设计方面。鉴于我国目前的情况,暂时还很难实行风险调整保费制度,应该首先利用现有数据建立差别费率制度;同时在差别制度下,完善信息披露和发挥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逐步实现风险调整的保费设计。

(二)存款保险机构方面。第一、存款保险机构应该通过各种相关的渠道及时掌握相关银行的情况,做好预防;第二、再者存款保险机构应该与央行的外部监管相结合,以达到更好地约束作用,第三、应该加强存款保险机构处理危机的能力。总之存款保险机构应该是危机的预防者,对有风险银行的管理者,而不仅仅只是充当一个危机的解决者,烂摊子的收拾者。(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Gennottle G.and D.Pyle,Capital Controls and Bank Risk,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1(15).

[2]Matutes.Cand X.Vives,Competition forDeposits,Fragility and Insur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996(5).

[3]傅桃生.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财贸经济,2002年第5期,48-51.

[4]杨雯,杨霞.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及其控制.财经科学,2004.05,330-332.

[5]祝孔海.基于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7(2),118-121.

[6]樊琨,孟留锋.基于存款保险制度视角下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特区经济,2013(1),72-73.

[7]王道平.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与系统性银行危机防范.金融危机,2016(1),50-65.

[8]陶存文.论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及其控制.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3),38-41.

[9]戴晓凤,尹伯成.论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的道德风险.世界经济,2011(11),45-48.

[10]刘笑萍.系統性风险、道德风险与存款保险制度.金融研究,2002(12),94-100.

[11]宋怡萱.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分析.财政与税收,2016(11),128-129.

[12]尹杞月.国外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保险研究,2012(2),89-96.

[13]颜海波.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金融研究,2004(11),29-36.

[14]杨充,郑胜,何燕.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构成存款保险制度缺陷的诱因.现代财经,2002(9),34-36.

[15]陈建华,张显球.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及定价策略——国外文献综合述评.金融研究,2000(5),113-117.

作者:张瑞祺

上一篇:二语习得与社会语言学发展论文下一篇:世界贸易组织市场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