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保险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沟通是危机管理的中心内容。风险沟通对于促进事件处理、告知公众真相、增强政府威信、疏导公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很大的作用。将风险沟通理论引入到养老保险支付风险管理中,从预防沟通、应急沟通和善后处理三方面讨论了我国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沟通思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网络保险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保险风险管理论文 篇1:

我国网络保险的风险管理问题及政策建议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健发展,国民经济水平及社会财富累积得以不断提高,为此个人通过选择投资理财产品,获取更高经济收益,其中网络保险作为个人投资理财选择之一,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网络保险风险管理问题及政策建议进行分析,以期为保障互联网金融市场稳健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网络保险 风险管理 问题 政策建议

网络保险业务通过网络保险平台予以落实,个人依据自身经济实力及投资理财需求,灵活选择网络保险项目并期许获取收益,理财收益与风险相伴而生,加之我国金融市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市场监管机制、风险预防手段相对滞后,未能形成极具导向性的风险管理体制,无法帮助人们规避网络保险理财风险,相关理论研究基础较为薄弱,这也为本次研究提供机会。基于此,为使个人在网络保险投资理财行为中获取更高收益,分析相关风险管理问题及政策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1 分析我国网络保险风险管理问题

网络保险是当前金融市场人们较为关注的理财产品之一,在为人们带来投资理财收益同时,该理财行为同样存在一定风险,为使当前人们投资理财行为更加科学、谨慎,分析我国网络保险风险管理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势在必行。

(1)与网络保险相关的立法体系相对滞后。立法体系建设存在一定滞后性,这主要源于新事物发展速率要快于法律发挥体系建设,立法机构需对新事物进行系统分析,探索其发展规律,结合以往立法经验,得出符合新事物发展需求的法律法规,继而保障立法体系科学且富有针对性。当前网络保险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无法对其发展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其处于“野蛮生长”状态,徒增网络保险风险管理困难。当前怎样区别传统纸质合同与电子交易合同,二者是否具备同样法律效力,从互联网途径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的行为,是否能与传统保险行为并提而论等问题,成为我国法律需要调整与完善的若干问题之一。若相关立法体系无法得到优化建设,网络保险风险将无法得到有效规避,相关风险一旦发生,还会侵害投资者经济利益,影响我国网络保险投资理财产品稳健发展。

(2)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当前国民经济收益稳步提升,个人闲散资金逐渐增多,在保障基本生活基础上,人们开始关注个人投资理财及相关金融市场,期许通过投资理财获取更多经济收益。基于我国金融市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之相关的风险管控机制并不完善,人们对金融市场运营规则及相关信息知之甚少,未能掌握充足的理财知识及风险规避手段,一旦发生网络保险风险,人们通常仅能亡羊补牢,却无法未雨绸缪,使网络保险风险管理目标无法得到有效落实。除投资理财者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外,金融市场监管部门未能发掘网络保险风险管理需求,相关风险监管策略无法针对网络保险产生风险管理效用,使其风险防范理念相对滞后,影响网络保险投资理财产品稳健发展。

(3)缺乏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网络保险产品所属企业缺失内部控制制度,将成为提高其风险管理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相关企业需明晰自身作为保险产品经营与销售主体,所需承担的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其风险管理自觉性,然而当前金融企业仅依据相关法律及部门监管机制管理理财产品,认为理财风险不可规避,未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施行价值。

(4)缺失专业性强且具备风险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相较于传统保险业务来讲,从事网络保险产品销售服务的工作人员来讲,既需要掌握基本的IT技术,还需熟悉保险业务,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能有效保护投资者隐私,为此该投资领域渴求复合型人才,当前并无专业从事网络保险经营与风险管理人才,成为降低其风险管理能效重要问题之一。

(5)现行保险监管机制对网络保险缺乏风险管理能力。当前我国保险业施行分业监管、分业经营模式,并未针对网络保险制定监管条例,为此相关监管内容有待充实,需迎合全新的交易手段作出调整,落實网络保险风险管理目标,使风险监管机制符合个人选择网络保险投资理财行为风险规避需求[1]。

2 我国网络保险风险管理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网络保险风险管理风险进行分析可知,我国虽进入金融市场蓬勃发展新常态,但网络保险风险管理目标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立法体系相对滞后,个人及相关监管部门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理财机构缺乏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缺失能力强且具备风险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现行监管机制对网络保险缺乏风险管理能力等问题,影响网络保险风险管理综合成效,阻滞互联网金融市场稳健发展。基于此,为使网络保险风险管理目标得以有效落实,探究相关风险管理政策建议刻不容缓。

(1)健全立法体系。立法机构在总结网络保险产业发展特点及运营经验同时,需尽快出台与网络保险产业休戚相关的立法体系,规范其运营方略,指明风险管理重点,在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同时,用以保障个人投资理财权益,引导人们依法选择风险极小的网络保险产品。我国立法部门可以在《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规范》《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加持下,立足金融市场大背景,找到网络保险风险管理问题解决途径,使与之相关的风险管理立法体系更具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加大立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营建和谐、稳定的网络保险交易及风险管理氛围,明确网络保险交易平台、投资理财者、网络保险产业经营者以及监管部门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为落实网络保险风险管理目标奠定基础。除制定实时高效的法律法规外,立法机构还需迎合金融市场及网络保险管理实况,不断充实、修订法律法规,确保该立法体系具备针对性、全面性、导向性,且具有生命力,为网络保险产业良性发展,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夯实立法基石[2]。

(2)提高网络保险风险管理意识。正确的意识是保障行为科学无误的前提,为此投资理财个人需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明晰网络保险收益与风险发生比率,通过制定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制度,规避网络保险风险。例如,个人在选择网络保险产品前,需在风险管理意识加持下,立足金融市场,秉持客观、谨慎原则,分析该产品可能产生的收益与风险,对比相同产品风险以收益比率,选择最佳投资理财方案,降低理财风险发生几率。

除个人需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外,相关监管部门需秉持与时俱进精神,立足网络金融市场,分析网络保险风险管理重点,以此为由制定与之相关的监管条例,用以预防风险发生,起到防微杜渐积极效用,使相关监管部门得以肩负网络保险风险管理责任,避免出现该理财产品无人监管消极现象,同时监管机构需肩负网络保险风险管理宣传及教育义务,面向个人宣讲风险管理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引导个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结合个人理财能力及网络保险产品选购类型,制定极具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方略,使网络保险风险管理极具个性化,达到降低网络保险投资理财风险的目的。

(3)提高投资理财企业内部控制能力。经营网络产品的投资理财企业需秉持与时俱进精神,积极使用先进企业管理手段,在制定财务管理机制基础上,设立内部控制机构,并制定内控制度,渗透到该企业各个运营环节,使该企业网络保险产品销售与经营能力尽在掌握之中,达到规避经营管理风险的目的,使该投资理财产品风险管理能效得以提升。

例如,投资理财企业可在网络保险产品经营与销售各个环节设立内部控制小组,将这些小组视为内控机制构建基点,对其财务情况、经营实力、销售目标、管理情况等其他与该产品风险管理息息相关的因素进行管控,使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落实,提高该企业投资理财产品风险自控能力。为使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发挥积极效用,企业需制定内控风险防控章程,内控部门需专人专管,避免出现责权不清、风险推脱消极现象,将风险管控目标量化,使人人头上都有网络风险管理指标,明晰自己在网络保险风险管理进程中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营建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提高网络保险风险管理质量。

(4)培育优质网络保险风险管理人才。第一,做好岗位人才培训工作。金融企业需立足网络保险风险管理切实需求,面向岗位工作人员展开法律培训、管理培训、风险意识培训、风险规避手段等培训活动,并积极学习互联网技术,使工作人员风险管理能力得以提高;第二,制定激励机制,引导工作人员自主学习。网络保险产品属于金融投资理财产品之一,其立足互联网金融市场,以网络为载体,是新型保险及理财形式,为此工作人员应跟随互联网金融市场变化情况,转变自身风险管理重点及施行方略,在相关激励机制下,明晰网络保险风险管理切实需求,以此为由不断提高其风险管理实力,立足互联网金融市场,探究网络保险风险规避方略,使其风险管理能力有效提高;第三,拓展人才招募途径。例如,企业可与高校建立人才合作培育关系,要求高校教授学生互联网金融及网络保险等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机会,实现选聘优秀人才的目的,为提高网络保险风险管理能力夯实人才基石。

(5)優化监管机制。金融市场监管部门需结合当前网络保险风险管理需求,积极调整现有监管机制,将网络投资理财产品监管制度纳入其中,提高我国网络金融产品风险管理质量,立足网络保险管理实况,制定极具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机制,使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监管机制得以充实与完善,为使相关机制得以有效落实,我国可设立网络保险风险监管小组,由该专门机构负责推行政府措施,加大网络保险风险管理力度[3]。

3 结语

综上所述,自我国施行“网络强国战略”后,“互联网+”体系日益健全,为我国保险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网络保险因便捷、高效、收益丰盈等优势,成为个人投资理财选择之一,为规避投资风险,我国需健全立法体系,提高网络保险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投资理财企业内部控制能力,培育优质网络保险风险管理人才,优化监管机制,营建良好的网络保险风险管理氛围,助力互联网金融市场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郜丹.我国网络保险风险管理问题及政策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5(4).

[2] 陈伟,吴刚,祁志敏.浅析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保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J].信息网络安全,2016(Z1).

[3] 杨学理,朱衡,杨一帆.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基于神经网络思想的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作者:高雨竹

网络保险风险管理论文 篇2:

风险沟通在社会保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沟通是危机管理的中心内容。风险沟通对于促进事件处理、告知公众真相、增强政府威信、疏导公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很大的作用。将风险沟通理论引入到养老保险支付风险管理中,从预防沟通、应急沟通和善后处理三方面讨论了我国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沟通思路。

关键词:养老保险支付危机;风险管理;风险沟通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养老保险待遇不断攀升,大量在职职工提前退休,通货膨胀的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险支付能力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学术界日益兴起了社会保障风险管理的研究。然而,目前这些研究多集中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强调技术层面的风险防范和事故后的应急处理,而缺乏公众的参与和沟通。然而,现代社会是“公民应有机会参与推动及享受社会发展”的社会,随着信息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公民意识的觉醒,倘若政府对待社会风险的管理缺乏与公众的沟通或者沟通方式简单粗暴,会导致公众因信息不对称而徒增恐慌和对政府行动的不接纳。因此,有必要将风险沟通引入养老保险支付风险管理环节,改善公众与养老保险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增进公众对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认识和提高应对能力,维护上万亿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1风险沟通的含义

风险沟通是指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目标,个体、群体以及机构之间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风险信息、思想情感相互传达交流,并获取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说,风险沟通涉及多侧面的风险性质及其相关信息,它不仅直接传递与风险有关的信息,也包括表达对风险事件的关注、意见以及相应的反应,或者发布国家或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措施等。风险沟通对于处理公共危机,增进认同,化解谣言,维护社会稳定,重塑信心具有很大的作用。

养老保险支付风险沟通是养老保险行政主管部门、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监督机构、社会公众、第三部门之间就养老保险支付风险本质、形式、风险严重度和风险可接受水平以及风险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等进行交流和共享的过程。

养老保险支付风险沟通既是防范于未然的预防性措施,又是应急处理的得力工具。

2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支付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影响基金支付能力。

我国养老保险未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据《2010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年末我国城镇就业人员32288万人,而同期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仅为2570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9402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305万人。如果扣除参保的离退休人员,我国城镇人员参保的比例刚达到60%。不能起到大数分散风险作用。而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才刚起步。在养老保险未实现真正意义的广覆盖的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据《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老年抚养比为11.9%。

(2)养老保险管理“多龙治水”,引发养老保险管理的信息冲突。

我国的养老保险管理涉及社会保障部门、税务部门、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财政部、全国基金理事会。众多管理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信息共享的社会保险风险信息系统,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尺度不一,信息的传达汇总不及时,容易发生信息的冲突和推诿扯皮。

(3)养老保险基金运作不透明,降低基金投资的效益和可信度。

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运作信息公开的法律,基金的投资状况信息发布途径单一,受众面狭窄,这种长期近乎封闭式的管理方法既不利于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保值增值监督,也不利于树立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的公信力。

3风险沟通在养老保险支付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思路

养老保险支付危机的发生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事故前的防范、应急处理和恢复阶段。对应的支付风险沟通包括预防沟通,应急沟通,善后沟通。每个阶段对沟通的方式和信息的要求有所不同。

(1)实行预防沟通,增加对养老保险的认同。

支付风险发生前的预防沟通在于增进养老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养老保险保险经办机构和公众(包括企业经营者、职工代表、退休人员代表和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获得公众对养老保险发展的理解和支持,增加对养老保险的认同感。预防性风险沟通主要从意识领域,具体实施手段,公共关系,法律保障四个方面入手。

①意识领域的措施:首先要养老保险双方的树立沟通意识,以我国颁布《社会保险法》为契机,通过互联网、电视节目等各种途径宣传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养老风险意识,促进养老保险基金的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实现养老保险的广覆盖。普及养老保险支付风险防范计划,引导人们为自己的养老进行多方面预防性储蓄,规避国家发生养老保险支付风险时,个人的养老支撑能力不足。其次,重视听取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人员以及社会困难群体意见,挖掘其参保潜力。最后,主动接受广大公众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评议和监督。

②具体实施手段:最关键的是要制定详细的风险沟通计划。设置沟通渠道,构建有效地对内、对外沟通管理机制和沟通平台,增强纵横及内外交错的沟通频次与途径;规范沟通规则,约束沟通中的不良行为;确定沟通的时机和沟通方式;培养专业的风险沟通人才,掌握风险沟通的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式方法,实现风险沟通的专业化。

③公共关系方面:养老保险管理机构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尤其是要建设全社会的信任文化,不仅只是公众对政府单方面,无条件的信任,还需要政府建立对社会公众的信任。政府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完善养老保险管理的内外监督体制,以民为本。只有当社会主体间相互信任时,才能更好的在养老保险支付风险的预防与应对中沟通协调,团结一致。

④法律保障方面: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保障公众的知情權;公众可以通过信息自由法,查阅有关养老保险支付状况的评价报告或风险应急预案等相关资料,以减轻公众的疑惑,避免由于公众不了解情况而形成一些偏激的看法与言论。

(2)加强应急沟通,维护社会稳定。

当发生养老保险支付风险时,公众对危害后果的不确定性的担忧,加上信息的不对称性,容易导致谣言和流言迅速传播开来,造成社会恐慌,威胁社会稳定。因此,加强应急沟通有助于缓解公众焦虑、疏导公众情绪、保持社会稳定、提高公众应对危机的能力。应急沟通包括:组织实施公共沟通、寻求信息发布平台、协调养老保险管理部门间的关系、发挥第三部门的沟通协调作用。

①组织实施公共沟通: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要策划正式的发布会,披露与反馈支付风险是否确已发生,严重度,政府将采取措施补救等。策划公共沟通要主动性和及时性,在与公众沟通过程中态度诚恳,坚持互动平等开放的沟通原则,避免生僻的专业术语,保证信息沟通中的畅通无阻。

②寻求信息发布平台:通过组织新闻发布会、媒体采访、信息论坛和交流、公共会议、以及处理常见问题的基本情况说明书或者手册等方式将事件发生的真相、处理进展传达给公众,以正视听。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日渐兴起的网络舆情,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有必要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为政府妥善处置争取了更大的空间。

③协调养老保险管理部门间的关系:利用信息系统,有效诊断危机原因、及时汇总和传达相关信息,使各管理部门统一口径,协调作业,及时采取补救的措施。确保每个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保持各部门团结一致。

④发挥第三部门的沟通协调作用:发生支付危机时,专家团体也遭受群众的“政府的代言人”质疑;而具有专业性、公正性、民间性的第三部门容易受到各利益群体的信任并在解决冲突时发挥重要功能。

(3)强化善后沟通,重塑公众信心。

养老保险支付风险的发生在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的同时也会给人民造成心理影响与心理压力,要重视事故后心理干预工作,重塑公众信心。这包括管理制度的整顿、事故经验的总结、组织变革的公开。

①管理制度的整顿:养老保险支付危机的爆发与养老保险金管理不善有关,通过总结评估提出改正措施,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完善危机管理内容。

②事故经验的总结:支付风险化解后,养老保险管理方对事故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一些成功的做法用制度加以固化并长期执行。通过某种渠道(网站、新闻发布会等),将对风险的总结释放给感兴趣的公众,公开风险管理全过程的信息。

③组织变革的公开: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对危机发生诱因、危机管理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听取社会各方面在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上的改进意见建议,回应社会系统提出的要求,开展积极主动的或渐进性的变革,重建养老保险金管理的活力和生命力,适应新环境的变化。

4结语

养老保险覆盖全体社会成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养老保险的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涉及代际间劳动者的收入及福利待遇,因此其支付比其他险种更有不确定性。现阶段,加强支付风险沟通有助于缓解养老保险支付风险所带来的公共利益的损害,化解公共危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养老保险支付风险因素既有政府方面的原因,也有企业等各种社会主体和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原因,因此政府不應是养老保险支付风险风险管理的唯一主体,除了需要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各方责任,还应当将第三部门纳入风险沟通体制,发挥协调者作用,促进养老保险的支付风险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邓大松,何晖.社会保障风险及其防范的几点理论认识[J].求实,2011,(4):44-48.

[2]陈标,艾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金支付风险防范机制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5.

[3]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M].符彩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弗兰克?费希尔.公共政策评估[M].吴爱明,李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胡翠娟,鞠美庭,邵超峰.风险沟通在港口环境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海洋环境科学,2010,29(03):1-2.

作者:李倩

网络保险风险管理论文 篇3:

新冠疫情后人工智能在保险业领域的应用前景研究

摘要:新冠疫情使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严峻的压力,国民安全也缺乏可靠保障,而在此契机之下,保险业未能履行社会风险管理的职能,反而呈现了“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未来,“保险+人工智能”具有庞大的市场潜力,将颠覆传统保险业风险管理的事后性原则,让保险业嵌入到风险管理价值链前端,更好参与到社会经济的风险管理,帮助负面冲击后的经济复苏。

关键词: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保险科技

一、引言

2020年初,我国突然爆发了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疾病传染的危险性对比“非典”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时之间造成了大规模的社会恐慌,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党中央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调动举国上下的公共和行业资源,共同控制疫情的蔓延。截止2020年8月,新冠疫情的确诊病人和死亡数量已经趋于平稳,保险业也展示出“维护社会安定”的基本职能,通过保险机制为一线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充足的金额保障。但是,纵观此次疫情期间,保险行业为社会提供的经济补偿作用十分有限,并没有为主要受灾企业和个人提供足够的赔偿,以利润损失保险为例,我国疫情期间停业停产的企业并不能获得保险赔偿,疫情营业中断造成的经济损失仍然需要企业自行承担,保险行业并没有在复工复产方面发挥出经济维稳作用。相比之下,更多保险企业呈现了“临时抱佛脚”的态度,为了炒热点、打品牌,短期内推出了缺乏精算基础的“新冠疫情保险”,遭到银保监会的严令禁止,一时引起行业的轩然大波,反而没有赢得市场的信任。

可以看出,我国保险业长在社会风险管理职能呈现出了缺位问题,大部分保险公司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在社会服务上往往显得无能为力,这主要是因为技术缺陷和体制落后造成的,在难以控制的公共卫生事件中,保险公司缺乏精算技术来提供灵活化的经济补偿服务,导致企业不主动。不过,我国金融业已经全面进入人工智能科技时代,新冠疫情期间积累的庞大数据支撑起保险产品的设计创新,这便值得行业重新去思考,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传统经营业务的桎梏,让保险产品能更好参与到社会风险管理工作中,为巨灾风险提供足够的重建保障。

二、新冠疫情后人工智能对保险行业的影响分析

(一)人工智能的界定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项跨学科专业,其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了数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论、哲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理学等,让机器能模仿人脑一样去理解、创造和运算逻辑规则。因此,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几乎渗透到社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最终目的是以机器替代部分人脑思考的工作。

对于保险业而言,由于保险产品运作机制的流程化具有重复性特征,所以人工智能与保险业的结合是十分乐观的。“保险+人工智能”的定义是,利用人工智能模仿人脑智慧的特性,完成保险业中流程化的工作业务,其最终结果将是大幅提高保险组织的运作效率,节省业务流程的成本开支,并拓宽保险职能边界。

(二)科技重塑保险的新格局

此次疫情反映出传统精算理论在实践中无法“先人一步”的困境,而风险本身是难以预测和不确定性的,迫切需要新技术来突破传统保险,保险业将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在保险领域的新应用,发挥保险先于风险的本质能力,为巨灾风险获得及时、有效的金融补救。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来看,大数据、深度学习、机器算法将开拓全新的精算预测性能,重新定义保险设计与定价的形态。换而言之,科技将重塑保险经营与管理的定义,重新解构保险原则,灵活化制度安排与合同设计,既能让可保利益伴随巨灾风险变化,也要体现合同契约性,更要具有定价科学性,发挥智能化保险为社会提供经济补偿的功能。

(三)科技赋能保险的未来趋势

1.大数据预测

根据以往的传统精算模型设计与定价,保险产品需要遵循已知样本数据与理论假设,无法体现对未知事件的预测能力,而人工智能依托于历史全样本大数据,彻底突破理论假设的限制,从数据挖掘信息价值,让未知风险迎刃而解。5G技术的普及将集成物与人的联网化,形成高速度、高容量、高交互的全景信息形态,为保险设计提供了无限新可能,这将彻底颠覆传统的精算科学,能利用神经网络算法来改善保险定价,并预测新风险和保费定价,并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2.拓宽可保风险

在5G网络的支持下,可穿戴设备、内置芯片、家用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将生成连续不断的动态数据,并5G互联网上传到云端,由云端来整合广泛的数据源,构成了高效的大数据网络,将进一步拓宽可保风险的认知能力,彻底突破传统保险定价中的数据来源滞后问题,实现实时建模和动态定价,消除传统保险中对大数法则的依赖,让保险能实时应对不可控的风险,并以大数据为生产驱动,拓宽保险的承保边界,发展智能保险方案的生产系统。

3.主动管理风险

信息科技催生了物联网设备的新应用,为商业模式革命提供了技术轨道,人工智能也在驱动金融业各个领域的创新,衍生出产业生态圈的融合、整合和重塑,为保险公司转型升级提供了赋能效应。如今,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依托于保险产品场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为核心,打造一种产业互利共赢的生态圈格局,嵌入风险管理价值链的前端,而不是仅仅占据保险后端。以健康保险为例,中国平安的大健康生态圈中涵盖了保险、医疗、医药、体检、保健品、养生服务等多项业务,并与可穿戴设备供应商合作,借助设备传感数据与健康保险发生联动,通過深度学习算法的关联计算,建立健康保险保费的动态定价体系,进而从健康管理价值链前端来干预用户的行为,进而主动对产品定价产生影响。

4.跨学科合作

由于保险公司在风险计算上具有更充实的科学理论优势,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仍然能与科技公司合作,共同为风险预测提供技术支持,利用精算统计知识与大数据的结合,提高大数据清洗与挖掘的效率,参与到社会风险管理的科学研究,为公共管理提供技术贡献,以发挥保险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职能。以疾病预防为例,保险业的精算部门完全可以为传染病防控与预测提供专业知识,还可以与医药公司、医疗科技公司、政府管理部门、大数据公司、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等开展跨学科合作,建立我国在疾病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基础,助力我国完善巨灾事件的应急制度。

三、人工智能在保险精算领域的应用分析

(一)保险精算领域的难题

在传统保险的精算定价中,一般要重点参考以往的赔付率,同时也要在精算模型中纳入不同风险因素,提前建立模型理论框架,并根据模型给出产品定价。以汽车保险为例,保險精算需要考虑行车里程、驾驶人年龄、性别、汽车品牌等因素,这些都会影响商业车险定价的合理性。可以看出,传统保险定价十分依赖模型设定,因为保险定价以抽样数据为支撑,风险同质性水平不高,导致精算模型无法识别不同风险特征的客户,导致保费与风险的分配失衡。况且,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尽管准精算师和精算师的理论功底十分扎实,但是人脑无法处理庞大数据中的规律,数据的获得能力有限,导致保险产品定价十分依赖同类产品的历史赔付率数据,在新产品创新上显示出“亦步亦趋”的态度,甚至造成精算框架设定缺乏合理性,不同保险产品赔付率差异大。因此,这反映了传统保险定价中数据规模与利用率不足,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保费定价难题。

(二)保费优化计算的应用分析

1.理论分析

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精算师可以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量,并从中挖掘精算价值。人工智能技术最大的突破口在风险关联上,因为传统精算模型中无法识别和计算风险关联性,所以在多项保险同时承保时出现了赔付率过高问题,个别产品也出现了定价过高。事实上,人工智能可以挖掘出不同风险的关联与对冲性,并能执行联合定价的计算结果,这一点相比人脑具有优越性。举例而言,健康保险中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具有风险因素的,一些保险公司往往缺乏并发症保险的定价依据,所以只推出了疾病并发症的单独保险,并将产品价格与主病保险挂钩,导致产品赔付率偏离合理水平。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完全可以将主并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统一纳入大数据模型,利用物联网设备来量化难以观测的因素,通过数据量化和挖掘,给出统一化的健康保险产品,一方面能让客户获得更高的体验,另一方面促使定价水平达到合理化。

2.案例模拟

新冠肺炎疾病是一种以发热、干咳和乏力为表现症状,严重将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后果。新冠肺炎病毒的病因疑似来自于野生动物蝙蝠,传染方式有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因此,这类疾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并且临床治疗中出现了多起神经并发症,比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目前,新冠肺炎的预后仍然处于不确定性,个别患者之后产生了神经性疾病,这需要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并发症的预测,如果不能识别此类大型传染病并发症的风险因素,那将导致承保风险面临不可控状态,这也是缺乏大数据支持的传统保险费率定价中难以实现的。如果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足够完善,完全可以利用人们佩戴的物联网芯片提供的出行记录、生物状态、体检数据,挖掘并发症产生的风险因素,及时为新冠疫情提供可靠、科学的保险服务。

(三)人工智能保费优化的保障措施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人工智能应用于商业保险定价依赖于行为数据的采集,行为数据是风险因素的量化形式,需要芯片传感设备对被观测对象的行为和环境实时采集,并上传到云端后形成海量大数据库,以支持灾难形势下的保险产品精算定价,实现数据收集的实时性,保证风险信息的时效性和全面性,更好预测未来风险。因此,我国保险业要加强与物联网设备供应商的合作,对被保险人或保险标的状态和环境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具体可以尝试采用图像、语音、生物识别技术,结合物联网的实施互联网功能,让其在运动中也能有效传输、处理和反馈信息。

四、结语

人工智能是一项具有多重学科交叉背景的计算机科学分支,其在保险领域的应用将帮助行业履行社会管理功能。目前,我国保险业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应用不足,并没有为灾后经济复苏作出足够的贡献,但是“保险+人工智能”具有庞大的市场潜力,将颠覆传统保险业风险管理的事后性原则,让保险业嵌入到风险管理价值链前端,更好参与到社会经济的风险管理,帮助负面冲击后的经济复苏。

参考文献

[1]许闲, 杨鈜毅, 刘炳磊. 保险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功能发挥与演进——基于2003年非典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比较视角[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20(2).

[2]锁凌燕. 从新冠肺炎疫情看健康保险的应对与发展[J]. 中国保险, 2020(2).

[3]姜照, 王力, 郭金龙.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与应对[J].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20(4).

作者简介:罗静怡,2001.01.11,女,布依族,重庆市,本科,关于保险保费优化

项目:新冠疫情后人工智能在保险业领域的应用前景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的商业保费优化计算202011047057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200135)

作者:罗静怡 曹洪博 卫嘉莹

上一篇:校企共建工程造价论文下一篇:电网工程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