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与保险论文

2022-05-13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险管理与保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完善,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它会诱使银行的经营者从事过度的或者高风险的投资活动,从而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针对这种问题,首先应当分析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发生的机制,并就如何控制道德风险进行探析,最后得出结论。我国要加快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逐步克服目前隐性的存款保险带来的道德风险。

第一篇:风险管理与保险论文

显性存款保险与隐性存款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分析

【摘要】在我国,自1993年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以来,存款保险制度已经酝酿研究了多年,作为一道金融安全网一直存在着争议,而且这项制度有着不可避免的道德风险,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心。因此研究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道德风险对存款保险制度危害情况以及设计规避道德风险的方案变得紧迫。那么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相对隐性存款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是高是低。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对显性存款保险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进行分析,并且对二者之间的道德风险的高低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中国应推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来保障存款人的资金安全,以及来增加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关键词】显性存款保险 隐性存款保险 道德风险

一、引言

在中国即将准备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时,道德风险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担心。Dianmond和Dibvig(1983)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决策必须考虑到道德风险。曹元涛(2005)指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均能达到稳定公众信心、防止挤兑风潮发生的目的。张正平(2006)认为我国已经具备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前提条件。张强、佘桂荣(2009)指出存款保险所产生的严重道德风险不仅削弱存款人市场监控的有效激励,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银行管理层市场影响的积极效应。

二、两种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分析

无论是显性存款保险还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都存在着道德风险。

对于存款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市场对银行的约束淡化,银行存款被多种政策和相关部门的保护,那么存款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降低对银行的监督,引发存款人的道德风险。若银行的风险很高,超出了存款人的承受范围,存款人便会要求提前支付,若存款人都这样要求,对银行则是致命的打击。而一旦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该制度本身的设计使得对存款人的保护更加可靠,尤其是在当银行无法足额支付存款人的债务时,由存款保险机构负责代为银行支付债务,这样就使得存款人的监督角色转换给了存款保险公司,这就导致存款人忽视银行的经营业绩,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存款人对破产银行的支付债务的要求也忽视了,使得市场对银行的约束功能淡化。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由于有政府作为银行的后盾,大多数存款人认为银行是不会倒闭的。另一方面存款人在存钱时,银行并未对可能发生的支付风险做相关提示,在这种情况下,存款人对银行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准确、财务状况是否良好,存款银行的债务风险大小并不十分关注,而且存款人的风险意识也非常淡薄。因而在有国家信用担保的情况下,存款人对银行的经营状况是漠不关心的,也即产生道德风险。

对于银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风险防控功能会减弱。银行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会投资风险更高的商业活动,以致减少流动性的储备,就会造成银行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那些资金并不充足,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便得到实际的好处。相反,如果投机失败,则会让一部分稍弱的金融机构可能产生崩盘。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政府充当着保护的角色,银行依然是有投向高风险业务的倾向,而且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也远远的超过其他的行业,这种隐形担保存在的情况下,道德风险十分严重。

对于监管结构,会可能造成对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过分依靠,使得在金融监管中产生道德风险。有了这个依靠,监管部门会放松监管,主要体现为对银行风险检查的疏漏、对银行存在过度的纵容行为。监管部门的这种失职监查会增加道德风险。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有了政府作为后盾,认为银行不会倒闭,同样会造成监管部门的放松,也即同样的存在着道德风险。

三、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相对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会降低道德风险

虽然二者都存在着道德风险,但是只要合理设计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各个环节,同时改造存款保险制度所面临的环境,就会很大的弱化道德风险的冲击。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一个淘汰机制,允许经营不善的银行破产,此时银行之间就会相互竞争,银行为了不被淘汰会随时关注自己的经营情况,自己的绩效,虽然有保险公司的“兜底“,在面对高风险的业务时也会慎重经营,这就降低了道德风险。而在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小银行根本不能与大银行竞争,导致大银行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不能降低道德风险。

另外,银行可以破产也会增加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存款人会随时关注银行的动态,当发现银行投资一些高风险的项目时,或者要求提高利率,或者发生挤兑。而在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人总是认为银行是国家的,对自己存在银行的资金很放心,根本不关心银行的经营情况,仅仅追求便利性,导致银行少了一层监管,即公众的资金也多了一份风险。

保险费率实行差别费率,根据各个银行的风险水平来制定不同的保险费率。这样就避免了低风险的银行补贴高风险的银行,从而降低了道德风险。而在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中没有一个可行的方案来降低道德风险。

实行强制保险。如果采用自愿投保,高风险的银行就更愿意参加投保,有了保险公司的兜底,会更倾向于高风险的业务,从而增加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当所有银行都参加保险,那么业绩好的银行就会去监督业绩不好的银行,这种相互监督的约束机制就会降低道德风险。而在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之间不能进行相互监督,自然道德风险会高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

实行限额保险,这也就意味着一旦银行经营失败,存款人的资金将不能得到全额的赔偿,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会刺激存款人监督银行,关注银行的动态,从而降低道德风险。而在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中,实际上是全额保险,存款人自然就不会积极的去监督银行的行为。

存款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投保金融机构缴纳的存款保险费,也可允许私人参与,因为这一方面增加了存款保险准备金,另外也增加了一方的监管,防止存款保险基金给与那些一味增加盈利,而不控制风险的银行,造成需救助的银行得不到资金,导致系统性风险增加。

四、结论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长期以来,中国实行隐形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保护居民的存款、维护社会金融的安全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并没有降低,因此应该积极的推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形成更加合理的存款金融机构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志坚.中国隐形存款保险分析[J].思维战线,2011,(4).

[2]任晓,周小川.择机出台存款保险制度[N].中国证券报,2012.

[3]杨坤.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问题研究.国际金融,2013(12).

作者:袁玉杰 袁小舒

第二篇:道德风险与存款保险

摘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完善,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它会诱使银行的经营者从事过度的或者高风险的投资活动,从而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针对这种问题,首先应当分析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发生的机制,并就如何控制道德风险进行探析,最后得出结论。我国要加快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逐步克服目前隐性的存款保险带来的道德风险。

关键词:存款保险;道德风险;金融稳定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有超过70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尽管彼此的具体保险细则存在差异,但其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增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保护储户的利益,进而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这种制度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

所谓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稳定而为银行或者其他从事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家银行或类似金融机构向保险机构缴纳保费,当银行面临危机或经营破产时,保险机构就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代替其在一定限度内对存款者给与偿付的制度。

一、文献回顾

Diamond & Dybvig曾在1983年发表了一篇经典的论文来论证存款保险制度的优势和发展的必要性,①指出存款保险可以有效的防止银行挤兑的发生,并在提高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和维护金融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Boot & Greenbaum则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在保护储户利益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银行的经营者从事过度的或者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引发道德风险,最终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后来的一些实证研究也确实印证了这一点,如Grossman的研究表明存款保险与道德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②

吴军、邹恒甫(2005)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从银行的角度出发,在一个特定的模型框架下证明,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的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对其资产投资的最优监管水平,指出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提高银行的监管水平,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许有传、何佳(2008)将目前中国的隐性保险制度③进行扩展,分别比较研究了不完全隐性保险与完全隐性保险的政策效果和环境依赖,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不完全隐性的保险能降低问题银行的风险承担激励,从而优于完全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钱小安(2004)从探讨存款保险的体制目标入手,阐述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并展示了从隐性存款保险向显性存款保险转变的市场取向,通过分析存款保险与其他保险的特征,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的制度安排。

何光辉(2006)从存款保险额度的角度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的效用,他认为人为的给存款保险额度设定上限不会降低反而会加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相反由市场内生的保险费额可以摆脱这种困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道德风险。

二、存款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分析

道德风险的定义源于信息经济学,是指在保险关系中,被保险人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做出损害保险人利益的行为,如二手车市场;或是在保险代理关系中,代理人利用信息优势而做出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行为,如董事会经理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等。而银行系统或类似银行的存贷款金融机构通常被视为公共品,透过它的信用中介,资源配置,流动性创造和支付服务功能支持经济增长,而存款保险作为一种国家金融安全网的制度安排,改变了储户、所有者、管理者和金融市场面临的激励,可能产生道德风险。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去分析这种道德风险的存在机制。

首先,从存款保险公司的角度,作为准政府机构,它的职责是维持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由于它的准政府背景、非营利性、不追求利润最大化,故而保险公司的管理者与政府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他们可能会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对一些问题银行持过于宽容的态度,结果可能导致大量的存款保险基金的损失,反而不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其次,从银行的角度看,由于有了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银行一方面能吸收到比以前利率更低的存款,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有利于银行经营利润的提高。在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中,由于存款保险的存在,特别是当有完全隐性保险制度的保障时,商业银行的经营者认识到就算银行破产也不会给存款者带来损失,便无后顾之忧,将“三性”中的安全性抛给存款保险制度,一意追求盈利性,从而商业银行有了从事高风险项目投资的动机,显然这会加大银行破产的可能性。

最后,从存款者的角度分析,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存款的高利率,但由于存款者的存款得到了保险,特别是在完全保险的情形下,存款的任何损失都会得到补偿,从而降低了对银行的监管的动机,这也从另一方面给银行从事高风险业务创造了条件。

接下来我们用一个更为简单的模型来试图解释这一点:

假设一,市场上只有两家银行分别为A银行和B银行;

假设二,市场初始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假设三,由于存款保险制度,所以银行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去考虑风险问题(也符合一般情形)。

理想状态为:银行A和银行B均按照“三性”原则稳健经营,存款保险制度加大了对金融体系稳定的程度。但是现实却可能与此相反,一方面如前所述,此时银行不再担心破产,相反彼此为了提高竞争力,吸收更多的存款,往往制定一个较高的利率水平,甚至比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时更高额度利率水平,这本身就与存款保险的正常运行不符合,更为严重的是,银行可能为了利润,从事高风险的业务,加大其破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假设A较B更激进,①那么A银行必然会更受到存款者的青睐,这样便会有大量的资金进入高风险的银行A,②而此时一旦经济形势走弱,A银行将会发生挤兑甚至倒闭,存款保险的负担会显著增大,从而潜在有很大的清偿风险,显然这不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存款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控制

尽管存款保险的实施过程中有遭遇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但并不能否认它的优势,近年来全球存款保险制度的快速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且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道德风险也可以通过适当修改存款保险制度而得到一定程度的规避。

第一种解决的思路是建立基于风险的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加大对于那些试图通过增加高风险业务的银行的经营成本来控制道德风险,这种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差别费率制,每一档次的存款保险费标准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每家存款机构的信用评级和资本充足率状况定期调整。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根据存款机构的信用评级和资本水平把投保银行划分为3类,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也相应地划分为3级。此外,还加强了对银行的监管检查,资本要求,建立了新的风险评估报告制度。

第二种解决的思路是对存款保险的赔偿额规定上限,比如,对每一个单独的账户规定不同的赔偿限额,限额之内的损失得到全额保护,而超出限额的部分不予保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存款人对银行或者类似机构进行监督的动力,如加拿大存款保险的最高限额为6万加元,英国为2万英镑,美国为10万美元,欧盟为2万欧元,超过限额的存款没有得到保险,这就促使大储户不得不关注银行经营的稳健性,从而调动大额存款人对银行经营行为监督的积极性,有效的抑制了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第三种解决思路是建立强制的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因为如果存款保险是自愿参加的,那么只有那些脆弱的,经常从事高风险业务的银行才会投保,如上述模型中的银行A,相反银行B由于坚持谨慎的态度,它将不会发生破产或者说破产的可能性极低,这样它投保可能会遭到损失,如此一来,银行B将会退出存款保险市场,于是出现了坏银行驱逐好银行的现象。

四、总结

由以上的分析表明,存款保险制度是一把双刃剑,而全球各国的经验也佐证了这一点。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如果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或其他股份制银行发生倒闭现象,政府必然出手干预,即存在所谓的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而这种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又加大了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所以,我国要加快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规避道德风险,维持金融稳定。另外,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对于存款保险如何确立最优的存款保险费率,一直都是争议的焦点,同时这也构成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Diamond,D.W.,Dybvig,P.H,1983.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 Grossman,R.1992,Deposit Insurance,Regulation,and Moral Hazard in the Thrift Industry:Evidence from the 1930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

[3] 吴军,邹恒甫.存款保险、道德风险与银行最优监管[J].统计研究,2005,(2).

[4] 许有传,何佳.不完全隐性保险政策与银行业风险承担行为[J].金融研究,2008,(1).

[5] 钱小安.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约束条件与制度设计[J].金融研究,2004,(8).

[6] 何光辉.道德风险与存款保险额度的市场决定[J].财经研究,2006,(1).

[7] 谢平,王素珍,闫伟.存款保险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J].金融研究,2001,(5).

作者:陈 维

第三篇: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国民对于保险的意识增强,推动着保险行业快速发展,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新形势下,我国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保险行业也面临诸多经营风险。为了促进保险公司稳定发展,要提高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文章探讨了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解决措施,以期不断推动我国保险企业的稳定发展及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经营风险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4.067

在市場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保险公司的不断成立与加入使保险行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但在保险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并迅速增加,财务风险管理几乎涵盖了公司全部的经济活动,是公司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因此,合理管理和控制财务风险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之重,关系到整个公司的发展。

1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1.1 偿付能力不足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不足造成财务风险增大,保险公司在经营发展中,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价值,并且还要保证公司偿付能力在合理的水平之内,从而履行保险公司的职责。[1]但是,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出现资金使用不合理的情况,则会影响公司偿付能力,并对财务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保险公司无法正确履行赔付责任。

1.2 资产负债不匹配

部分保险公司容易出现资产负债不匹配或匹配较差的问题导致财务风险,由于保险行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部分保险公司即便提取了一定的责任准备资金,保险公司资本结构的要求也会比较高。[2]若保险公司出现资产负债匹配比较差的情况,特别是流动负债、资产占比较高的状况下,很容易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资产失衡,从而出现保险公司在资金上的风险。

1.3 坏账较多

部分保险公司为了争取客户的投保业务,以及为收取高昂的保险费,往往会采取延期收费的形式,以此收取金额不菲的保费。如果客户信用较好,就不会造成较大的问题,并且还能为保险公司拉来客户。但如果客户的财务上出现困难,或者收款的效果不理想,就容易造成坏账。

1.4 资金流分散

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范围比较广泛,特别是理赔承保环节,资金流极为分散,并且收支规模较大,安全管控任务比较繁重。若保险公司出现资金管控不合理的情况,就会增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造成经济损失。

2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2.1 缺乏财务风险管理人才

部分保险公司存在重业务增长、轻管理服务,将业务发展与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财务风险管理粗放,财务风险意识薄弱,财务风险的全局性把控能力不足,种种因素导致保险公司的风险增大。此外,部分保险公司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来防范财务风险,保险公司认为业务人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注重对业务人才的培养和投入,从而忽略了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在面对公司财务风险情况时,没有专业的人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从而导致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增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缺失,是造成财务风险的原因之一。

2.2 财务风险内控环境差

目前,部分保险公司的财务内部环境相对不足,因而对财务风险的内控工作产生影响。良好的风险内控能够推动保险公司顺利进行内控工作。[3]部分保险公司由于太重视经济效益以及市场规模,忽略财务风险管理。由于市场的恶性竞争,造成市场费用越来越高,保险费率一降再降,保险费也越来越低,从而使得企业边际成本率较高。部分保险公司已经出现经营亏损情况,或是公司内部成本管理的不真实,导致业务和财务在数据上出现失真。

2.3 财务风险预防机制的不完善

目前,部分保险公司缺乏专业的财务风险预防机制,因此不能科学地开展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部分保险公司即便建立了财务风险预防机制,也没有很好地利用,或者实际的监督效果不理想。所以,由于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预防机制的不完善,从而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能力产生较大影响。财务风险预防机制的系统性不强,因而发挥的风险预防作用也相对具有局限性。此外,保险公司在业务方面和财务方面的数据真实性不高,工作人员不能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从而影响财务风险的结果。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预防水平有待提高,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才能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2.4 财务风险控制水平不高

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水平关乎整个企业的发展,但是,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水平普遍不高。首先,缺乏对财务风险的评估,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投保条件,以及不同的情况,并且这些情况所造成的风险程度不一,保险公司忽视潜在风险,降低承保条件不当竞争,或不顾自身承保能力盲目承保,诱发财务风险。其次,在展业过程中,由于销售人员专业水平不够,没有依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或销售人员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有意无意对消费者进行虚假宣传、片面介绍、夸大功能等销售误导,给公司造成投诉、诉讼、退保、赔付等损失,加大了公司财务风险。最后,部分保险公司存在赔付支出的问题,公司内部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未按照理赔工作相关流程和规范做好查勘、取证、定损等赔付相关的工作,甚至个别工作人员为了自身利益故意跑、冒、滴、漏,人为原因给公司造成损失,从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3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3.1 完善风险内控环境

由于保险公司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概率较大,因此,保险公司需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来解决风险问题。首先,要完善内部财务风险制度建设,财务风险制度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建立完善的制度能够有效地指导、约束及保障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其次,要为公司内部所有员工建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并建立防范风险的体系。保险公司内部各层级人员要真正认识到财务风险问题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学习财务风控内控知识,提高财务风险意识,[4]有效规避公司的财务风险。公司要经常为员工开展培训,大力宣传风险内控制度,提高财务风险的意识,不断提升员工的风险内控工作能力。公司还要建立考核机制,对于员工内控工作进行考核,某些员工考核成绩较高,并且工作积极性强,要加以奖励;而对于一些在工作上容易出现纰漏的员工要实行惩罚。最后,公司还需要为员工创建良好的内部环境,建立内控文化,以此来提高员工风险内控工作的工作效率。

3.2 提高资金偿付能力

首先,保险公司要提高资金的偿付能力,偿付能力对于公司的经济发展会产生重要作用,并且可以直接反映出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情况。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较高的情况下,财务风险的防控能力也会增强。所以,保险公司要提高偿付能力,建立健全的预防机制,进而促进财务风险的防控工作。保险公司要正确认识到资金偿付的作用,才能做好关于财务风险的分析工作。其次,企业还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检测偿债的指标,促进对偿债指标的全面了解,以此来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另外,保险公司要着重关注保费的指标。最后,企业要制定追责制度,对于未按照要求操作偿债指标工作的员工给予一定的惩罚,以此来加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进行财务风险预防工作。

3.3 合理规范风险防控行为

保险公司要完善业务的操作环节,有效规范财务风险的控制行为,从而提升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力。首先,保险公司要在承保之前做好对风险的评估,在这一环节中,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工作,综合分析投保人的各项条件。若投保条件不合理,或者承担的风险过高,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增加其他条件来有效减少承保的风险。其次,要依照正确的流程进行业务工作,保险公司的员工要认真落实规章制度和业务标准等,做好自身工作,树立正确的业务行为,避免因为工作的疏忽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大。[5]最后,要降低赔付支出,严厉打击虚假的赔付支出。在出险报案之后,公司员工要及时核实事情是否真实,是否在保险责任承担范围内,并且对于核赔核损、人员调查的工作需要严格执行,确保赔付支出是准确的。

3.4 建立财务风险预防体系

其一,保险公司要建立财务预防分析制度,并且要以变现、偿债能力的指标为主,财务效益、资产营运指标为辅。其二,建立完善的资金管控,对公司现金流进行合理规划。保险公司的资金流动较大,公司的经营状况并不完全是根据盈利情況来决定的,而是根据现金的支出情况来决定的。因此,保险公司完善资金预算管理机制,能够有效为公司提供风险预防的依据,确保公司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3.5 加强预算管理

首先,保险公司要建立健全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公司要成立针对预算管理的委员会,严格管控财务预算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手段,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把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还要做好预算管理的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工作,落实预算目标,并且有效预防信息的虚假性和不对称性,确保预算结果符合标准。保险公司预算的执行部门需要定期对预算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对于一些出现预算偏差大的有关项目,要分析原因,并且加以解决。

4 结论

为了确保保险公司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首先要做好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工作。目前,保险企业的财务风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资产负债不匹配或者匹配较差,公司坏账较多,资金流分散;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财务风险内控管理较为薄弱,预警机制的不完善等,种种原因导致保险公司财务风险过大。因此,保险公司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来解决财务风险问题。企业要完善风险内控环境,提高资金偿付能力,合理规范风险防控行为,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并且加强预算管理等措施手段。保险公司要有效提高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才能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鹏.我国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3):241-242.

[2]张毓青.新形势下人寿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探析[J].商情,2020(11):18-19.

[3]杨昀静.财产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分析及对策[J].中国民商,2020(4):127-128.

[4]李慧云.财产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6):281-282.

[5]刘晓星.浅析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以L财产保险公司为例[J].经营者,2020,34(10):138-139,141.

[作者简介]吴桂琴(1974—),女,汉族,浙江宁波人,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保险财务管理、财务经理。

作者:吴桂琴

上一篇:财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小学低年级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