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审美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人们寻求知识、钻研问题的高效催化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将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所以在音乐教学中,首要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一堂音乐课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他们产生兴趣,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中学生审美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中学生审美教育论文 篇1:

感受美 发现美

摘 要: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讲解,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尝试将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融合。文章简单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涵与价值,针对当前审美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小學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实践策略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教师应当积极推动审美教育与语文知识讲解之间的紧密融合,让学生能够发现美、欣赏美,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审美教育本身与语文教学工作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语文教学可以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进行有效锻炼,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相应的,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语文学科中独特的意象美、文字美,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加深对语文知识的印象,培养起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基于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能够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将审美教育贯穿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此外审美教育本身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本身是强调对文本内容分析帮助学生强化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运用能力等各项基础技能,审美教育极大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驱动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小学语文的整体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强化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角度来看,相较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审美教育活动通常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师需要以立体化的教育素材感染学生,以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这样一来原本略显枯燥的语文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本身关联紧密,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美的事物,学生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且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在生活中创造美,以增添生活情趣。在不断落实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语文课程中的素质教育理念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技能,同时也能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审美教育手段单一

在现有的小学语文教育机制下,部分教师对审美教育的重视明显不足,在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时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师通常只是对课文中的审美素材进行分析和讲解,以知识灌输的形式向学生分享语文知识,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就导致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过于被动,学生虽然愿意主动记笔记,听取教师所讲的审美教育观点,却无法真正投入于课堂。在教师说教的教学方式影响下,课堂教学气氛极度沉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十分有限,许多情况下,教师只是提出封闭式的问题,学生只能判断教师说法的正确性,却无法对审美方面提出自身的见解和看法。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只是将审美教育作为一个既定的流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最终导致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二)审美教育素材缺乏拓展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依赖于丰富的教学素材,充满美感的文学知识能够成为审美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现有的教育机制下,部分教师并没有合理选择审美教育材料,导致审美教育缺乏拓展性。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存在较强的功利性,通常只是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很少对教学素材进行有效拓展和延伸,导致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审美教育素材相对有限,学生的知识体系无法得到有效构建。实际上,审美教育主要强调学生在对文学素材进行分析和探索时产生的体悟,在教师过分依赖教材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文本十分有限,仅仅依靠教材中的课文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需求。此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内容大多为单纯的文本,仅仅通过文字,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语文学科中蕴含的美感。并且小学语文教材中并非所有教育内容都能够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深度的联系,这也导致学生无法根据现实生活经验理解审美观念,无法发现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

(三)学生对审美教育重视不足

学生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整体的教学效果,在现有的教育机制下,许多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分数过于重视,忽略了自身在审美能力方面的发展需求。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通常存在较强的偏向性,学生习惯听从教师的安排,仔细认真地完成作业,但是由于对审美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师在讲解关于审美方面的内容时,学生只是被动地做笔记,而无法真正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观点,导致审美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此外,家长和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通常习惯以成绩高低判断学生的好坏,这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应试思想,在接触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将提高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并没有对自身审美能力的发展提出严格要求。长此以往,教师开展的审美教育活动无法得到学生的支持,学生自身缺乏审美方面的觉悟,影响到了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质量。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开放性原则

审美教育本身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且始终遵循开放包容的原则,让学生能够对美产生独特的见解。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无论是选择教育素材还是设计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审美教育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适当地增加课堂互动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大胆地表露对美的看法,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在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观点,在不违背基本道德观念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理解美、感悟美和创造美。

(二)遵循递进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特点,基于学生的认知行为合理地调整审美教育策略,做到循序渐进。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自身对于审美教育的观念认知,将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情感态度的角度着手对学生实施教育。审美教育的递进性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在实施审美教育时,教师首先需要从欣赏美的角度着手,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科独特的美感,在此基础上,做到层层递进,深入到创造美的角度,引导学生基于审美认知进行美的创作,比如写作美文,以及在生活中创造美的事物。

此外,审美教育的递进性还体现在对不同年段学生实施教育方面的差异,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能够初步认知审美教育的特点,适应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在对中高年级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时,教师则应格外关注学生思维层面的进步,通过专门的审美教育训练,让学生能够掌握审美的技巧。

四、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通过情境创设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情境创设是丰富教学素材、强化学生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当重视对教学情境的有效营造,让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下,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审美教育观点。教师应当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强化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基于审美教育的基本需求,提前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在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枯燥乏味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呈现图片和视频等材料,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语文知识中的美感。举个例子,在讲解小学语文《四季之美》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课文中描绘的四季之美进行情境创设,将教材中所写到的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以及冬日的早晨呈现在学生面前,课文中本身采用了大量的颜色描写,以及细致的细节刻画,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课文中体现的内容,比如春天的黎明,太阳刚刚升起鱼肚白染上了细微的红,彩色的云霞悬挂于天边,这样的场景和画面能够引发学生的遐想。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笔下所写的四季之美,并且学会观察现实生活。

(二)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审美教育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审美教育的效率,让学生能够围绕特定的审美观点进行思考与讨论,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流程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合作学习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通过高效率的审美教育,让学生能够围绕审美体验大胆表达看法,并且对自身的审美知识体系进行有效的完善。以小学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为例,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对《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以及主要绘画场景进行分析和讲解,并且要求学生围绕眼中的《清明上河图》这一主题进行互动与讨论。由于清明上河图本身绘画内容充满了人文气息,画卷规模宏大,涉及的內容十分丰富,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最喜欢的一个画面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会表达审美体验,并且在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启示。经过一番紧张激烈的讨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并且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表现作出系统性的点评,确保学生能够在高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进行审美训练,不断提高审美教育的效率。

(三)通过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模块,在开展审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基于读写结合的教育理念,将阅读与写作紧密融合在一起,并且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审美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对教学流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能够将美的事物记录下来,将所学的阅读知识与创作紧密融合。以小学语文《爬天都峰》一课为例,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分析和概括,作者在课文中描写了一次爬天都峰的经历,作者与一名老爷爷相互鼓励,共同爬上了顶峰。课文中的文字描写十分朴素,但是在精神品质方面的突显却格外深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写作手法,在记录一件事情过后,讲述事件经历的感受,并进行相关的创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相关的写作,比如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同学互帮互助、在现实生活中为父母分担家务,这些小事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写作中学生能够大胆地表露情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四)基于课外阅读拓展审美教育学习素材

阅读是积累文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面的指导,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推荐适合的课外读物,确保课外读物本身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合理地推荐课外读物,让学生能够利用课外时间接触到审美方面的知识观念,并且积累文学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守株待兔》等优秀的寓言作品,这些寓言故事内容简单,但是充满了哲理。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推荐《伊索寓言》等作品以及中国民间的传统寓言故事,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小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讲故事的趣味活动,让学生针对最近的阅读内容进行分享,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能够将阅读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获得美的体验与感悟。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必然要求。在组织和实施审美教育的相关活动时,教师应当充分认知审美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基于现阶段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读写结合以及课外拓展阅读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审美教育素材,以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强化学生审美能力,凭借高质量的语文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晓云.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思考[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4):88.

[2]吴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1(2):24-25.

[3]任燕.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2):29.

[4]褚娜,何善亮.何以“诗美”塑“人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133-135.

[5]杜丹.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5):136-137.

[6]仲启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突破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9):87.

[7]王青山.让美与语文教学相依相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22):175.

作者简介:王建军,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作者:王建军

农村中学生审美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如何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人们寻求知识、钻研问题的高效催化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将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所以在音乐教学中,首要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一堂音乐课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他们产生兴趣,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音乐兴趣;设疑;趣味化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能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在工作中十分关注的问题。通过实践和探索,我认为以下一些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一、创设新颖的导入

新课导入是新课的开端,导入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后面的教学效果,所以音乐教学开始的导入一定要新颖,做到让学生耳目一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例如在《雪绒花》这一课中,学生进教室时给他们放录音《哆唻咪》,用音像图画式和提问描述式引导学生: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是什么歌曲?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想看这部电影吗?随即给学生播放电影《音乐之上声》片段,学生聚精会神的观看后,不仅对此歌的创作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对片中的音乐也逐渐熟悉了,因此,再学习这首二部合唱歌曲就比较容易而且也学的很投入。同时因为在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时,已经三次出现所要学的《雪绒花》的旋律部分了,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基本上都记住了主题旋律,都听会了。所以好的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教学效果也易于完成。

二、将理论知识趣味化、明了化

对于学生来说,音乐基础知识教学既枯燥,又乏味。如果将音乐基础知识机械单纯用讲授法来教学,课堂枯燥,学生不但不喜欢,而且不愿意学,况且农村的学生音乐基础本来就不好,如果简单采用讲授法来教学,学生肯定是很难听懂,或者听得云里雾里,严重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选择合适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节奏概念时,其中关于认识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教学时,我没有采用强记理论惯用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先想像不同的人和动物走路的方式,再让学生模仿不同的人和动物走路的方式。学生非常兴奋地争着模仿爸爸走、爷爷走、小朋友走,在模仿活动中我不仅很好地讲解了这三种音符,而且也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下掌握了“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型。

三、巧妙设疑增加神秘感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同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在音乐课中要充分利用这点,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推进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实现。例如:在教《风铃》一课时,用设置疑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风有几种呢?风有等级之分吗?它有节奏吗?不同的风他们表现的节奏是一样的吗?同学们你们可以借助什么来感知风的节奏呢?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会带着好奇神秘自然进入新课。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

音乐不同于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也不同于绘画艺术,可以借助色彩线条来展示,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认识直观性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这可以很好防止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例如在欣赏芭蕾舞剧《四小天鹅》时,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听音乐去理解音乐形象,显然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点难度的。但如果把四位芭蕾舞蹈演员舞蹈的整个场面呈现出来,声画同步,视听结合,学生不仅容易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又开阔了他们的想象视野。

五、游戏的运用有利于兴趣的激发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设置富有生活节奏、生活情趣的游戏,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初中特别是预备班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预备班的学生刚刚走进初中,他们爱玩、好动,有许多想法和做法,延承了小学的风格。而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他们也迫切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快乐与不同的体验。这时如果在音乐学习中加入一些游戏、竞赛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愉快地、有目的地学习,而且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教师的角色要改变,要由以往的“独奏型”转变为“合奏型”。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作为音乐活动中的“首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师生互动的活动氛围,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发挥主动性与主体性。如:在《唱脸谱》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回家寻找关于京剧的音像资料、人物脸谱等知识和材料,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并根据学习内容,请学生相互协作进行表演。学生兴趣十足,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好极了。这种方式即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七、选择易学的教学内容

现在的音乐教材内容偏深,有些音乐教材与我们农村的学生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不仅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也费劲。要是长久这样,学生会失去信心与耐心,最后学生可能也不再愿意学、参与,甚至开始在课堂上捣乱。这是每个音乐老师最不愿看到的情况,所以要避免这样的事情,我们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音乐材料,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觉得音乐不是很难学,只要学了就会,这样学生就很乐意跟着老师的步伐。

八、认真做好教师工作

成为学生喜爱的音乐教师,因为学生一旦喜欢上某个科任教师就会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爱上这个教师的课。所以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组织能力。课堂是教师施展本领、展示才华的阵地,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既定的任务。根据音乐课特点做到:(1)备课:了解教材内容、编排体例和编者意图,从音乐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感情三方面确定全册教材的教学目标。课后要进行教学效果自我剖析,小结得失,做好音乐课的技能准备,包括范唱、范奏、伴奏、指挥等。(2)上课:要遵循本学科的特点,把握音乐艺术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美的熏陶。(3)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要面向大多数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音乐活动,并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做一个严谨敬业的音乐教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音乐教师,让其爱上音乐。

由此可见,要想改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这个薄弱环节,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奠定他们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更好地完善素质教育,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激发、培养、发展音乐兴趣入手,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琪蓉.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瞥啊[J].北京出版社,2009(5):

44-45.

[2]江苏,钱海萍.“技”“趣”同育的有效策略初探[M].人民出版社,2009:52-53.

[3]夏秋雁.谁说我们的孩子不会创作[M].人民出版社,2010:12-14.

[4]水木长青.谈小学音乐教学在课堂中创作能力的培养[OL].道客巴巴网站,2011.

[5]鲁占云.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六种教法[J].2011(8):24-26.

[6]查国琴.让学生尽情歌唱——小学音乐教学论文[J].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2009.

[7]宋丽.论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音乐教学效率[OL].悠扬教案网,2006.

[8]沈高兴.音乐课“热闹”现象的捕捉与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7(155):30-32.

[9]蔡勇强,黄清,李建辉.基础教育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89.

[10]李丽宁,李笑丛主编.教师招聘考试专业教材——小学音乐[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媛清

农村中学生审美教育论文 篇3:

浅析学校加强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审美教育,在我国有着优良的历史传统,如西周的“六艺”教育。近代蔡元培倡导教育应该培养“健全的人格”更强调了这一点。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那么,学校为什么要加强审美教育,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社会生活中负面影响的存在。

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多年,是我国敞开国门向外国学习的时期。在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一些腐朽、堕落甚至反动的东西也不可避免地夹带进来。曾一度销声匿迹的卖淫嫖娼又死灰复燃,一些影视作品及非法出版物对色情、暴力的宣扬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也让一些中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在一些学校,部分学生暗中义结金兰,模仿黑社会“老大”向低年级同学强行索取钱财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学生对矛盾的解决也倾向于影视剧中的“打打杀杀”,近些年发生在兴化市两所初中的初三学生持刀杀人案就是明证。

悲剧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该主动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任,更好地加强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避免类似悲剧重演。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成长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健全人才。

其次,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的内涵在于,第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非面向少数优等生的“英才教育”;第二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非只强调智育。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尤其是农村初级中学一直都把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家长和社会也都乐此不疲。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是能发挥巨大作用的人才。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需要培养创新人才,而美育对于提高人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协调发展,有着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要提倡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键体。审美教育实在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固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但学校无疑担负着更重要的任务。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识是在学校获得的。学校通过审美教育使每个学生从小就能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懂得什么是高尚与卑劣,什么是光荣与无耻。中学阶段养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对学生的一生有着莫大的教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应该发挥其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再次,审美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中学生正是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年,处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是一群充满矛盾的复合体,常常会做出让人惊异甚至是违纪、违法的事情。犯了过错的学生是愿意改正错误的,学校应抓住这一时机,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少犯、不犯类似的错误。

实际工作中,学校更满足于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很少过问学生看不懂、识不透的社会现象,学生的审美教育只能在个别学科(如语文、政治)中渗透进行,收效甚微。以语文教学为例,它更多地满足于学生识别字形、字音、字义,满足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至于作品中主人公的崇高伟大之处能否被学生从心里接受并愿意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位为他人着想、大公无私的人则很少加以考虑。从这一角度来说,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能算是成功的。

笔者曾在班级就《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为保全属于部队的七根火柴,宁可被冻死也不愿使用的行为进行过问卷调查,全班37人中表示赞成的只有7人,仅占18.9%;近50%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很不值得,认为人的生命价值高于火柴;近32%的学生认为无名战士做得好,但如果是自己则会临阵退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功利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在学生身上得到了再现。调查的结果不能不让人深思,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当加强审美教育。

作者:杨乔军

上一篇:体育赛事与地理教学论文下一篇:能力培养的初中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