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分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说明文教学一直以来呈现出千篇一律化,机械化,枯燥化现状。但是说明文与其它文体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有教法学法上的突破。本文拟从“立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审美感受、实践操作”等角度解读文本,进行了一些基于说明文特征的教学尝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分析论文 篇1:

议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 要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此背景下,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弘扬人的主体性,完善人格培养。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媾合物,由两者的本质所决定。它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全面教育的整体功能,有利于解放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进而完善其人格结构。施行语文审美教育必须重视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抓住美育特征、遵循美育原则,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发展其人格。

关键词 语文 审美 素质 人格

语文学科是一门由飞扬着灵性的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浓郁的人文特色的课,是一门不仅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的课。语文除具有知识性和文化性,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审美性。"语文"是美学载体,教师应把"语文"看作是一种美的学科,其中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文化之美,既有各种既在的美学形式的显现,也有既时的教学美学形态的表现。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以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美,获取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学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美的形象给学生以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个人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一、朗读是学生感知文章美感的途径,指导朗读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受主要方式,是感知文章美感的途径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的感受。如吴功正写的游记散文《阿里山纪行》展现出的阿里山美丽的迷人的自然风光,使人感觉到阿里山的神奇。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 触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 朗读时对学生的停顿、速度、节奏,语调上加以指导,让读者感到仿佛置身于阿里山的怀抱之中,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山间的青苔路、无边无际的森林、那神木,完全感觉就在身边一样,而这一切是朗读带来的美感。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二、 指导学生剖析、理解作品,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文章都有它特有的形象,指导学生剖析、理解作品,挖掘作品的形象美,我主要从两方面来启发学生。

(一) 比较形象,鉴赏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让学生通过比较反衬,来发现文中人物的美与丑,在不断揣摩、理解中更能感受到美的形象。 教学中,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不同的角度上各自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鉴赏、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体会形象,感悟美。

好些课文的人物形象都是通过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来体现美的,学生只有通过认真体会,才能感悟到人物的心灵美。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指导学生体味作品中的情感美。

语言是情感的直接表达方式,文学作品是作者表达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载体,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在对作品体验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情感观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如《菏塘月色》,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月夜菏塘美景抒怀。在作品中作者的情绪有时是淡淡的忧愁,有时是淡淡的高兴,忧愁时,低调的心绪笼罩着全文。比如,作者心里不要静,路 是幽僻、寂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想起古人采莲盛况心底里惦着江南,感慨良多。不满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说有喜悦,也是从文章出发的。比如,作者忽然想起月光照耀下的菏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菏塘的小路,往日阴沉沉的,今晚却很明亮,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人了,到了菏塘,心系美景,得自由,喜悦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淡淡的喜悦之情也是笼罩着全文的。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此背景下,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弘扬人的主体性,完善人格培养。它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全面教育的整体功能,有利于解放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进而完善其人格结构。施行语文审美教育必须重视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抓住美育特征、遵循美育原则,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发展其人格。

作者:陈建亚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分析论文 篇2: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摘要】说明文教学一直以来呈现出千篇一律化,机械化,枯燥化现状。但是说明文与其它文体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有教法学法上的突破。本文拟从“立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审美感受、实践操作”等角度解读文本,进行了一些基于说明文特征的教学尝试。

【关键词】说明文现状 四大块 写作意图 审美 实践 迁移

当前说明文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设置了一部分说明文的专题教学,但仍然存在着教师不教、学生不学的情况。从目前学校范围的教学实践来看,中小学说明文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模式大体都紧扣“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四大块,从小学到高中,从儿童到青年,特征语言方法顺序,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似乎除了这四块内容,说明文毫无知识含量和情感温度。教学呈现出千篇一律化,机械化,枯燥化。说明文虽然知识性强、专业性强,但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时也讲究趣味性,笔法灵活多变,妙趣横生,本应成为语文教学园地中的一朵红花,却遭遇如此尴尬的地位。探究其因,除了师生对说明文教学不够重视,认为其无关紧要,可学可不学外,因袭传统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的解读方式也是重要原因。鉴于此,笔者试图从多维角度提出对说明文的解读。

一、立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文本

以往对说明文的教学主要是先理清文章结构,明确说明的顺序,再分析说明的方法,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千人一面。何况有些文章的结构文脉相对复杂,并非一下子就能理得清,若要先从理清结构、明确顺序入手,势必会给学生思维带来负担,理不清,理还乱,非但不利于引导对内容的学习,还打消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而紧紧抓住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主旨意图作为突破口来解读文本,要轻易得多。基于作者创作意图的解读,不再首先去分析说明的结构、顺序、方法等,而是直接从语言的意思本位跳跃到话语的意图本位,首先解决写作动机问题,即“为什么写”,然后才选择能实现其写作意图的内容和形式,即写什么和怎么写。比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这篇说明文,我们可以尝试先设问作者为什么写了这篇文章,作者写的这篇文章是给谁看的?很显然,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即让人们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运行情况及其产生的不同意义,对象当然是普通民众,所以在语言上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那么作者在语言运用上如何才能实现其写作意图呢?从而回到对作品语言的赏析上面,分析的过程带有推理的意味,避免了平铺直叙式的讲学。

二、从作品的审美角度解析文本

说明文不像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充满趣感,有著浓浓的文学味。但说明文尤其是文艺小品文同样承担着语文学科美育的责任。新课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说明文同样具有美育的功能。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渗透在各种常用文体中,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怀、人文情怀,说明文审美教育本是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题中之义。

揣摩说明文中蕴涵的科学美与条理美、整饬美,用丰富的科学知识去开阔视野,美化心灵,体味严密的内在逻辑美,不失为解读说明文的有效途径。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融科学性、思想性、文艺性于一体,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普作品,具有很多审美因素。这些审美因素存在于内容中,体现为情感美、科学美,存在于形式中,体现为语言美、逻辑美、结构美等。细细读来,给人以如赏美景、如饮甘泉、如品美酒的感受,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爱不释手。刘叔成说:“美不仅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情感美为例,该文不仅是直接诉诸于人的理智,而且是诉诸于人的情感,激励人、愉悦人。作者在行文中或赞美、或关切、或嘲讽、或批判,其感情的波涛“如万斛泉源,随地而出”,几乎“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他们受到教育和启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创造美的生活。

三、从实践操作中理解文本

理论是苍白的,实践永远充满活力。在说明文教学中,如果把解读文本内容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把实践活动引进课堂教学,一定能搅动沉寂的课堂,突破教学的瓶颈。

实践活动教学能让人放松下来,融进特定的情境中去。人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比在头脑处于模式化、程式化、僵硬化的状态下学习更有效果。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学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儿童的心智发展,儿童不应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若要改变这种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实践既是感知知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实践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还能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可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说明文在实践活动教学方面,更具有优势。引进实践活动教学说明文,必须要精心设计,有序组织。如教学《人民英雄纪念碑》,可以事先组织学生讨论制作被说明事物——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模型。通过制作模型,引导学生掌握纪念碑的组成结构和具体特征。

四、在迁移运用中掌握文本

说明文与其他文体相比,更适合学生学习模仿、迁移运用。但是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中往往重视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忽视了读写结合,既不善于引导学生领会运用所学到的内容,更不利于感悟说明文中的科学精神。其实说明文教学中的知识理解与迁移运用,是一只鸟儿的双翼,缺其一翼,鸟儿便会折翅。如教学完《景泰蓝的制作》后,我安排学生从生活中任选一件自己熟悉的工艺品,认真观察,搜集材料,仿照课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写一篇说明文。任务下达后,学生们认真研读文本,弄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很好地完成了任务。通过迁训练,学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受到严谨而活泼的科学魅力。人文教育在迁移运用中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学习是苦的,我们要努力了给予学生学习的乐趣;学习是难的,我们要努力了给予学生学习的便捷;学习是累的,我们要努力了给予学生学习的轻松。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科特点,尊重教材本身,尊重学生,尊重自己”,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对于自己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历练以及自我刷新。王荣生说:“有效语文课堂的两个关键点:确定‘教学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作者:靖洪刚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分析论文 篇3:

语文教学呼唤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年的语文教学大纲都表明了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管是阅读教学也好,写作教学也好,都忽视了审美教育,其后果是造成了教师厌教语文、学生厌学语文的不良局面,所以语文教学亟需审美教育,呼唤审美教育。

一、什么是审美教育

过去,我们在培养学生时,经常会谈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的“美”就是美育,也就是审美教育,湖南师大杨安崙教授在《美学纲要》一书里,是这样解释”审美教育”的:“美育,是在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中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健康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操,深层次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它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条必由之路。”而且,审美教育和其它方面的教育是彼此渗透、相辅相成的。

二、语文与审美教育

其实,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这从不同时期的《语文教学大纲》中都能看出来。比如1986年版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对“教学目的”的说明中提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而2002年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虽然比以前有较大的变动,但它仍然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一定的审美能力。2003年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些阐述无疑都在表明语文教学中应该实施审美教育,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实际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许多语文教师也许对《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比较熟悉,但对其中的许多精神实质,可能并没有真正去深入领会,尤其是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可能就没有到位,所以在教学实际中也就不能很好地去实施审美教育。

(1)阅读教学中审美意识、审美教育的缺失。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響及现实中沉重的考试压力,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为应付考试,初中的终极目标是应付中考,高中的终极目标是应付高考。于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篇篇经典美文,被肢解为字、词、句的分析,语、修、逻、文的解剖,以及空洞、苍白的道德标鉴。而蕴含其中的丰富的审美资源被白白地流失、浪费。

(2)写作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凡是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都有一个很深的感慨,学生的作文水平越来越差,一年不如一年,好文章几乎是凤毛麟角,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感情苍白、语言贫乏,让人读之乏味。要分析其中的原因,我想首先前面分析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果不能深入领会文章的美,也就不大可能写得出美的文章来。其次,写作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师往往热衷于教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起、承、转、合”“总—分—总”“凤头、豹尾、猪肚”等等,但是却很少启发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尤其是没有教给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感受身边美好的事物,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即使形式上很漂亮,但内容却贫乏、枯燥、空洞,有些还很牵强、做作,这样缺少实际内容,尤其缺少美的内蕴的文章,怎么能打动人呢?而相反,那种真正对生活、对事物有自己独特感受和认识的文章,即使形式上很质朴、没什么技巧,也能打动人,也是好文章,因为它有着丰富的内蕴,有美的特质,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语文教学呼唤审美教育的参与。而且这与应试其实并不矛盾,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依据的始终是教学大纲,考的无非是基础和能力,而审美能力的考查其实在这两大考试中都有体现,比如阅读和写作这两大块。都要考察到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审美教育与应试对立起来,而应该从本质上认识到它们的一致性。越是重视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学生越会觉得考试其实很容易,效果也会更好。

作者:张晓莉

上一篇: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管理论文下一篇: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