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应加强学生对自然的审美教育

2022-09-12

中学语文教材中, 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都涉及到对自然美景的描绘, 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独具美感的画卷。这本是审美愉悦的高度体验, 是培养学生审美的有效途径。但遗憾的是语文教学中, 许多教师就景论景, 不懂得引导学生探讨景物描绘的审美形态, 更不懂得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的相互关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学生在阅读某段景或游览某处美景时, 自然对其中的绝妙不会欣赏。这是文化底蕴缺失的凸显, 是审美素质低下的表现。因此, 有必要就提高学生对自然的审美素质作点探讨。

1 努力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认识

大自然丰富多彩, 绚丽多姿, 各种物质形态不自觉地符合人的理想的样子, 或是经过加工改造符合人的理想的样子, 就会产生一种令人赏心愉目的美感。这种美感就称为自然美。自然美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就是不经过人的痕迹而自然形成的景观。人文景观就是经过人的创造加工而形成的景观。

怎样调动自己的审美感官, 去与自然融合, 达到“物我两浑”之妙境?这其中就有我们对这个迷幻世界的理解:山川的雄、奇、幽、秀、阔;花、鸟、虫、鱼的泛美与非泛美;云雾雨雪的空朦与日月星辰的空灵等, 都凝注着我们的审美情感和体验, 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应讲清讲透, 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是月丁未,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 道皆砌石为蹬, 其极其千有余……”这段叙述, 精妙地描绘了泰山之雄奇;“道中迷雾冰滑, 石登几不可登。及既上,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望晚同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段描写, 细腻地展示了云雾雨雪的空朦之美。“落霞与孤骛起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诸如此类“幽”、“秀”、“阔”之景,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府拾皆是, 不再赘述。

2 积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类在长期对自然的审美欣赏中, 创造了与之相关的文化, 有关自然的神话、传说、典故、诗文和亭台楼阁, 便是这种文化的一种彰显。我们欣赏这类自然美景, 不了解神话、传说的来源, 不了解诗文典故的含义, 就无法真正地体味其中的美味。譬如学习《隆中对》, 你要知道隆中的闻名不仅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故乡, 更是因为诸葛祠内的一副名联吸引着千古骚人墨客。

沧海日, 赤城霞, 娥眉雾, 巫山云, 洞庭月, 彭蠡烟, 潇湘雨, 武夷岭, 庐山瀑布, 含宇宙奇观, 绘吾画壁。

少陵诗, 摩诘画, 左传文, 马迁史, 薛涛笺, 右军词, 南华经, 相如赋, 屈子离骚, 收古今绝艺, 写我山窗。

这幅对联指点神州美景, 历数千古绝唱, 珠联璧合, 气势宏大。尤其是上联, 尽收中华佳境, 集采自然奇观。但如果你对中华美景不知所云, 对千古绝唱一概不知, 那怎么能体味其中的美妙?怎么能感受自然的美境?因此,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

3 充分调动学生联想想象

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过程中, 总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 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 从这些浮想联翩的想象中, 通过各种感官的互渗、整合, 享受到一种精妙绝伦的创造美。如宋代诗词大家苏轼遭贬密州, 与其弟苏辙久未会晤, 甚是牵挂。丙辰中秋, 苏轼畅饮大醉, 乘着酒兴, 独自赏月, 万里离愁, 世事慨叹, 宇宙神奇, 皆幻化作满天诗情, 这就是他的名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美在何处呢?悲欢离合, 故乡风情, 嫦娥曼舞, 吴刚伐桂, 琼楼玉兔等意象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宫阙融融, 骨肉分离, 此情此景, 令人扼腕。

4 建构情景桥梁

写景是为了抒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 皆情语也”。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也说:“景哀人亦哀, 景乐人亦乐, 以乐哀景写哀乐, 倍增其哀乐”。可见, 景与情是有机统一的, 是相互关联的。我们把王夫之的话分解为四句通俗的话:景哀人亦哀, 景乐人亦乐, 以乐景写哀, 倍增其哀, 以哀景写乐, 倍增其乐。更便于学生理解, 提高学生对自然的审美能力。在写景名篇《荷塘月色》中, 作者极尽笔墨, 描绘了三幅极具美感的画卷:清丽柔美的月下荷塘, 朦胧和谐的荷塘月色, 幽淡清冷的荷塘四周。但透过欢快的文字, 我们感受到的只是作者暂时的淡淡的欢乐。在作者看来“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传递的是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写景是为文之精妙, 审美是读文之神髓。希望读者诸君共同努力, 丰富自身文化底蕴, 提高审美能力, 实现人的发展, 真正让审美成为提高人的素质的有效手段。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 涉及到许多自然美景, 这本是审美愉悦的绝佳材料, 是培养学生审美的有效途径。但不少教师审美教育缺失, 忽视了学生对自然的审美教育。本文提出的一些探讨, 希望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关键词:自然,审美教育,审美认识,人文素质

上一篇:中小学校长分类分层培训模式探索——以重庆文理学院中小学校长培训为例下一篇:“全域旅游”背景下南通旅游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