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信息技术课程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发展,数字化社会也在逐步进步,所以普通高中教育必须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发展。本文基于数字化条件下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定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希冀有效促进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与综合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化学信息技术课程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信息技术课程管理论文 篇1:

浅析创新教学模式如何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得到了广泛重视。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阶段的教学科目之一,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使学生具备初步的信息技术课程综合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但在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提出有效的策略,对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达到高效高质的教学目的。基于此,文章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一、 引言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同时信息技术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与创造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难度客观存在,受学生自身学习水平的影响,需要教师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引导才能掌握各项知识点。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较强,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好奇心进行探索,这样的身心特点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教师在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探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边缘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任务繁重起来,在这样的情景下进行教学,学校和教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主要文化课程上进行教育,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加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和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深入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知识点,在课后缺乏实践操作,导致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不高。其次,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出现了教学分离的情况,没有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未能及时关注,导致问题不断扩大,最终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畏难情绪。

(二)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没有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导致课程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引,进而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结合学生出现的新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教学思路僵化,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理论思考,导致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较差。也有一些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一讲到底,没有将知识点紧凑地统一起来,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不断更新。在小学阶段,学生要打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才能在今后学习中掌握更加深厚的理论知识。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安排的内容相对浅显,一些学生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这导致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没有以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活动,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一些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过于关注学生的能力成长,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学生通过学习难以将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也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三、 创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必然选择

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没有深入研究课程教学模式,加之课程教学边缘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在这种枯燥且僵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深入学习,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基于此,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实践操作掌握各项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顺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身心特征,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与内容。

(二)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養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渗透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不断发现计算机的新功能,并且利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创造,以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更有利于学生维持长久的学习热情,进而培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才会驱使自己不断深入学习探究,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计算机天赋,通过后阶段的学习,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

(一)创新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关键因素,小学阶段的学生受身心发展影响,尚未形成完善的学习和认知模式,并且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在课堂教学中也容易被其他因素吸引注意力。基于这样的特点,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具体来说,教师在创新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更加具象化,也能够引导学生更加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用键盘符号构图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程的基础知识,学会利用键盘输入符号,能够熟练使用上档键,能用键盘字符组成有趣的图形。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教师出示键盘上的相应符号,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图片迅速在键盘上找到对应的键,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游戏活动更好地熟悉键盘,以这种方式指导学生教学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指引教师进行教学的关键,信息技术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对较强,在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相应的操作技术,还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所在,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也关注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身处地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制定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使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氛围活跃起来。具体来说,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分步骤进行教学,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等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案例探讨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进而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统一起来,进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效率,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击同一个键输入不同字母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认识“Caps Lock”键以及指示灯,大小写状态;通过学习会输入有大小写的英文字母文稿;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培养信息技术操作实践能力,教师在课程教学采用了案例教学:我们之前学习了英文歌曲Apple round,apple red。同学们很喜欢听这首英文歌曲,大家也都会唱,但是你们能在计算机上输入英文歌词吗?在这样的案例中,引导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切入,然后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程所学习的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进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发现学生在學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而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互动的同时,还要致力于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身份差距,这样学生才能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效果。教师首先要立足于课程教学内容,在互动过程中灵活运用提问教学策略,通过问题情境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看图片输文字相关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用shift键切换字母大小写输入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键盘上找到两个shift键,并让学生探究这两个键的使用方法,再以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制作中英文对照词汇表,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更好地进行学习。

(四)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整合更多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展开高效的教学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或利用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这种创新性的课程教学方式强化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能够培养良好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采用微课,以短小精悍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对于没有来得及掌握的操作内容,可以借助微课反复播放,帮助学生记忆各项操作的具体步骤。同时,互联网资源能够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个性化,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个性化,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这样的课程资源才能吸引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学习,不断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积累计算机基础知识。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小学教育体系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杨仕梅.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125-126.

[2]陈志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124.

[3]朱怡.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J].新课程,2019(2):217.

[4]林亚峰.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引”与“导”[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164.

作者简介:郑雅玲,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蔡前小学。

作者:郑雅玲

化学信息技术课程管理论文 篇2:

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基于数字化条件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摘 要: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发展,数字化社会也在逐步进步,所以普通高中教育必须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发展。本文基于数字化条件下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定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希冀有效促进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数字化条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一、 引言

为了正确认识普通高中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定位,必须有效贴合数字化情境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根据信息技术课程中“技术目标淡化、信息素养弱化、思维能力泛化”等尴尬境遇,有效贴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数字化情境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多元认知,进一步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思维品质,才能够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思想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管理水平、计算机思维与数字化学习能力。

二、 基于数字化条件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 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淡化

高中信息技术目标指的是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当前数字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新技术逐渐呈现亲民化与大众化发展趋势,操作也是十分便捷,但是这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性也提出了多元化的挑战。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应当是简单明了,但是由于技术的复杂程度也有一定的价值,所以必须要增强学生的技术灵活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坚持技术为本,能力至上的育人目标,切实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二) 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泛化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根据教学情况我们能够看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依赖于计算机课程教学,但是部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对于价值认知有一定的功利取向。有的学校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能够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即可,不必占用太多的课时比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课程的价值认知也只是停留在技术层次上,并没有正确认识信息素养的重要定义,导致信息素养话语系统存在模糊、杂乱现象。

(三) 学生的思维能力存在弱化

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思想方法的形成,都应当改善教学组织形式,探索设置数字化教学情境,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有机融合,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但是,部分学校过于重视实验教学,却未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方式探究,也有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函数与变量,未发现内在的算法思想逐步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三、 基于数字化条件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问题完善对策

(一) 正确、多角度认知信息技术课程

当前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不仅已经摆脱信息传递与获取,而且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众多方面。基于数字化条件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同时应积极踊跃的接受信息化社会的挑战,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有助于做数字化社会的良好公民。信息技术课程有助于促进信息技术的有效发展与进步,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定位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应当以数字化生存能力培养为教育中心,进一步扩展课程目标体系。能够由传统地讲授式教学,有效渗透微课与慕课等多元化信息技术教学,加强信息化情境下的知识建构与传播。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适应信息化情境,教师应当具备人际良性互动思维,能够像计算机求解一样系统完善的思考数字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应当摆脱计算机领域渗透入数字化发展的各个行业。

(二)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数字化情境生存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教学追求,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属性原因,技术性相比较人文性而言更加浅显易懂,所以信息技术课程饱受争议。基于数字化情境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当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交互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挖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蕴含的思维价值,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与探讨,感受信息技术课程特有的学科品质与思维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效进行引导,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信息化体系以及信息化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身心发展所需的各项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加强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思想设计

加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思想建设,有助于体现学科的价值思维品质,是信息技术课程思想中的核心,也是实践指导方向。有效梳理课程思想,深入分析挖掘,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重点需求,也是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重要基础。所以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全面认知,确定课程指导思想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当作主干,思想树丛则是主干的各个分支,思想树丛间有各自的体系,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着重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发展目标,根据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有效实现多元化教学,为学生创设栩栩如生的教学情境,构建教学任务模块,完善并加强案例辅助教学,进一步构建科学高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树丛。

(四) 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应用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所以教师应当有效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逐步增強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应用能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仅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应当关注技术应用的过程及方法,使学生明确技术应用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技术定位。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数字化条件进一步促进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发展,也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在数字化形势下,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思维方式必须进一步扭转。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思想也应当由单纯的技术角度或者是课程角度扭转为多角度看待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课程的融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有效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体系,才能够为信息技术课程带来全新的发展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琼梅,古娟妮,赵鹏飞.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J].中国技术教育,2016(23):48.

[2]李海东,杜怡萍.关于普通高中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杜怡萍.分析数字化条件下高中信息技术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J].中国技术教育,2016(8).

作者简介:

陈晶晶,河北省唐山市,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作者:陈晶晶

化学信息技术课程管理论文 篇3:

新时代,中小学需要怎样的信息技术课

随着互联网与智能终端迅速普及,数据科技、人工智能等新领域不断涌现,人们对技术带来的积极影响充满期待。为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家陆续提出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战略行动,新时代亟须培育拥有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兼具社会责任感的人才。2017年,国务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首次将“劳育”提升到新的高度,这将推动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课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当前,教育信息化经过长期发展,“三通两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境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与此同时,“00后”青少年成长在互联网环境中,泛在的互联网空间让他们成为“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技能。但是,“数字土著”并不会自发成为“数字公民”(DigitalCitizen),需要通过教育使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理解人、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具备解决问题能力和具有正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仍将是培育人才的主要渠道。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方向

2018年1月国家发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科大概念”,强调了“学科核心素养”,改进了学业质量评价的方式,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方向已非常清晰。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发达地区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上海正在建立上海特色的小、初、高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其中许多做法值得借鉴。

第一,立德树人与数字胜任力培育的要求相统一。

在“立德树人”、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实现中,“数字胜任力”既是面向信息科技的尖端要求、更是基础性要求。许多国家和地区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容,如欧盟“数字素养”、美国“使用信息技术”、英国“运用科技与信息”、法国“掌握信息与通信的常规技术”、德国“媒体素养”、澳大利亚“培养创造科技的能力”等。我国新修订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标中也提出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同时,在“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下,新课标又提出“帮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媒体、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数字、系统、计算、数据库等概念有更深层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信息技术课程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课程整合,从拓展性课程变为基础性课程。

第二,课程内容的丰富将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

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在课程结构设计上将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多元发展需要提供支持。在高中阶段,新课标设计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其中,选择性必修包括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移动应用设计、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等6个模块,主要是满足学生升学需要和个人兴趣发展,选修课程包括算法初步与智能系统初步两个模块,可能的话建设成为未来攻读和从事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准备的大学先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许多学校通过信息技术课、社团组织和拓展课程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作为兴趣拓展课程,学生的参与程度更加活跃。下一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将围绕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实验、评价环节进行更细化的建设,教学内容也将越来越丰富,将融入更多前沿性和应用性内容,学生可选择的空间更大,这也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等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将深度改变课堂和评价。

从学习知识技能到培育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趋势。“基于项目的学习”(Proiect-BasedLearning)是通过安排真实的学习任务,综合各学科已学习知识,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并将探究成果或产品进行表达、交流和展示。项目学习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当前,国际上兴起了STEAM教育,即把技术与科学、工程、人文艺术和数学等学科整合起来,中国教育界也已经参与其中。此外,在我国一线城市,不少区县和学校已经尝试建立区域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实验室等,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在项目学习中,课程成就评价将取代唯分型考核来衡量学业质量,新的评价方式将更重视对教学作用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和多元评价。
现行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不足和改革的需求

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条件和水平已大大改善。但应对国际竞争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

—方面,对学生数字化胜任力培育尚滞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对信息技术领域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学生的数字化胜任力却难以符合期待。一项基于上海学生参加的PISA2012的研究表明,虽然学生数字化阅读成绩和基于计算机的数学成绩评估总体优异,但数字化素养对该成绩的贡献度不大,数字化学习技能中问题导向的浏览指标显著落后。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相较发达国家如美国已建立的k-12计算机科学课程培育模式,还存在不小差距。目前,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已经发布,还需要进一步考察贯彻的实际效果。而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仍依据200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学内容停留在“信息扫盲”层面。近期开展的一次全国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况的调查,反映出存在学科核心素养不突出、课时安排不合理、教材内容严重滞后、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另一方面,存在“数字鸿沟”“新数字鸿沟”“智能鸿沟”的多重风险。“数字鸿沟”尚未消弭,信息技术教育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仍然十分显著。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乡村学生接触互联网环境程度不一,部分乡村地区的学生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才接触到电脑和智能设备,仍然是“数字移民”的水平。而在学校课堂上,越是发达地区,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会更多,欠发达地区课程量会被压缩,部分学校甚至开课还存在困难。在课程的组织实施上,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设计、师资队伍授课水平的差距更加剧了“使用层面的新数字鸿沟”。此外,有條件的地区、学校已经意识到信息素养对学生培育的重要性,鼓励信息技术教师自主探索研发新的拓展课程、组织社团活动等,对新技术的反应非常敏锐,从而形成“智能鸿沟”。几重“鸿沟”的同时发生将会使得区域、城乡差异加剧,必须引起警惕。


对各省市信息技术课程安排的建议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要求已经以课程标准的形式予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层面已经在开展调研和组织论证修订课程标准的必要性。除了标准的修订之外,参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贯穿基础教育阶段的资源库建设和师资培训也需要靠前一步开始布置,在新一轮技术变革和未来人才的培育上抢占先机。

(一)政府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

第一,完善教学安排与课程设置。在高中阶段,各地区教育部门要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新修订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涵基础上制定本地区的方案。在具体操作层面,如原来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两门课程各自按照4个学分设计,而实际部分省份可能会出现只能确保3个学分的可能,怎样合理安排学时会成为一个问题。再如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中高考后,需要研究在高中或初中的学习安排方案。在义务教育阶段修订课程方案时,首先要做到充分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量。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课程体系。在城乡差距较大的中西部地区,在保证总体课时量的基础上,着重在小学阶段开展基础性的教学,以均衡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初中阶段可以适当引入项目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同时做好与高中阶段课程的衔接。

第二,加强区域内资源的整合。根据研究和实践经验,在区域层面搭建“云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当前效率最优的做法。应当充分运用教育信息化最新成果,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搭建信息技术课程的云共享平台,沟通各个学校,推动优秀教师分享经验,组织在线观摩,共享优质课程,推动在线教研。另一方面,随着各省份陆续启动新高考改革,根据学生选课情况的不同,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将产生校际问的动态变化,实现教师的区域最优配置也是下一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提供持续投入和支持。在课程方案设计中,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兴趣社团和校本素质拓展课程、创新实验课程等进行综合考虑和布局。对学校自主探索的项目,特别是应用新技术进行教育的典型案例,要加大挖掘力度、研究分析力度和复制推广力度。对经费支持的安排,以持续性投入取代一次性项目投入,加强对设备采购的科学性指导,实行“分批替换”,减少因新技术更新换代带来的装备普遍过时的情况。

第四,推进评价体系改革。发挥评价体系“指挥棒”作用。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当前,浙江省在推进新高考改革中已率先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纳入选考科目,成为“7选3”之一。各地在探索中考、高考综合改革时应当充分考虑和借鉴。

(二)学校层面要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

第一,营造泛信息化的校园环境。在实践中,校长的信息素养建设意识对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影响很大。在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信息中心,既能推进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又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提供了学习和研究平台。同时,可探索建造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作为学生社团活动、拓展课程实施的重要场所。重视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目教学相融合,打造信息化特色的校园环境,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开展和提升提供基础条件。

第二,完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的探索工作。当前,许多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特别是前沿技术的引入要依靠教师的探索和创新。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的对课程再开发的情况,是其他学科教学中很少见的。既说明现实对信息技术课程有强烈需要,也要看到,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人素质和学校提供的环境有较高要求。因此,学校层面要充分计算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完善评价体系,鼓励更高效率、更有价值的探索工作。

(三)教师层面要持续提升教学能力

第一,明确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信息技术课程的变革中,最重要的基础和受到最大影响的对象都是教师,新的课程将对教师“会什么”提出要求。原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中,存在一批非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教师,而“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以及“编程”等专业性较强的新课程内容的出现,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需要改变课堂模式,教师还要有组织新型课堂学习和跨学科学习、搭建新的教学环境、实施新的学业评价的能力等。

第二,开展信息技术教师职后培训。首先是教师要做好原有知识的重构准备,处理好原教学习惯与新的课程要求的关系,拥有及时更新知识、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其次是加强对转入的其他学科教师的培育,基于目前的现实状况,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教师转入信息技术学科的还有—定比例,需要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培育。再次,要培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开展学业成就评价的能力。未来课堂上的项目学习、合作学习等探究学习,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而新的评价方法非常依赖教师,因此评价能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内容。

第三,不断改革和加强职前教育。对于增量的教师来说,不仅要加强对未来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育,也要培养所有学科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一方面,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的课程需要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模块,从而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各学科师范生的信息化素养。如在职业准入中加入信息化素养的要求,在师范生培育中加强对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模块等,从而提升其他学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水平,以及提升其他学科教师转入信息技术教师的基础能力。

随着新技术迭代发展,全球在信息科技领域竞争的深入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在可见的未来,发展更广泛、更全面、渗透到各学科各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必然趋势。因此,新时代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应更具有普遍性和前瞻性。其中,加强和提升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将会成为信息技术课程得以成功转型的关键条件和可持續发展的基础保障。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组长,上海市“立德树人”人文社科基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持人]

责任编辑 邢星

作者:任友群

上一篇:水利管理中的水利技术论文下一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