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地理教师适应性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所有省市和地区都全面开始了新课程实施。相较于传统课程,新课程从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及结构到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使我国基础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高中地理课程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为广大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提供了根本性的依据和纲领性的指导。然而,由于我国千百年来的教学传统均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教材,旧的传统必然会被打破,这个突破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渐进的、缓慢的。必然要经历师生和新课程的不断磨合、调试的过程。那么,在这个磨合和调试的过程中,作为新课程的承担着和执行者,教师该如何调整自己才能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呢,如何才能快速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呢?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环境差,配套设施落后,信息闭塞,面对新课程这个新鲜事物,他们将以怎样的态度去回应,去面对呢?根据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想要同城市学校一样大刀阔斧进行新课改,短期内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面对捉襟见肘的教学条件,农村高中地理教师如何调试自己,尽可能缩小自己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差距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为了帮助地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快速地适应,少走弯路。本研究通过代表性较强的重庆市农村高中数所中学进行调研考察,了解目前重庆市农村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现状,发现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与地理新课程标准之间存在的距离,分析和找出导致这些差距的原因,并根据重庆农村高中的实际条件,提出改善农村高中地理教师新课程适应性的对策。 全文分为4个部分,具体如下: 引言部分。简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归纳梳理本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研究现状、找出研究的空间、确定研究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界定文章的核心概念、确定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从而确定研究的框架和思路。 第一部分是现状调查。为真实反应重庆市农村高中地理教师教学适应性,研究选取重庆市“一圈两翼”地区十多所中学的60多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从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新教材、地理新教学方法、地理学习评价和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几个维度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现状。同时选取5名教师进行访谈作为补充,力求深入了解农村高中地理教师适应地理新课程的程度。 第二部分是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农村高中地理教师对地理新课程并不太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对新课程标准不适应、对教材不适应、对新方法与手段不适应、对新评价方式不适应。 第三部分是问题的成因。经过研究发现,造成农村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的不适应由多方面因素构成:地理新课程培训效率低下、学校课程资源匮乏、评价机制改革滞后、教师观念有待转变、专业素质有待加强、教材编制有待完善、教师合作意识淡薄、教师工作负担重、环境支持不力。 第四部分是对策建议。根据调查结果,针对农村高中地理教师不适应地理新课程的问题,本研究认为,要使农村高中地理教师尽快适应地理新课程,应当从转变培训模式,增强新课程培训的实效性、积极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构建新的评价机制、加强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正确处理和运用地理新教材、建立学习共同体、改革学校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多管齐下,以帮助改善农村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高中;地理教师;适应性

学科专业:教育学原理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核心概念的界定

(四) 文献综述

(五) 研究的理论依据

(六)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农村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性的现状调查

(一) 问卷调查

(二) 访谈调查

(三) 农村高中地理教师新课程适应性调查结果分析

(四) 农村高中不同地理教师群体对新课程适应性的比较分析

二、农村高中地理教师新课程适应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新课程标准不适应

(二) 对新教材不适应

(三) 对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适应

(四) 对新的学习评价方式不适应

三、农村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程适应不良的成因分析

(一) 新课程培训效率低下

(二) 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地理课程资源匮乏

(三) 现有教学评价机制改革与新课程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四) 教材编制有待改进

(五) 现有环境对新课程实施支持不力

(六) 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影响新课程实施

(七) 教师专业素质达不到新课程要求

(八) 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新课程需要的合作意识

(九) 新课程导致教师工作负担重,压力大

四、改善农村高中地理教师新课程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一) 改变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 积极开发农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三) 落实新课程评价方式

(四) 正确地处理和运用新地理教材

(五) 加强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六) 建立学习共同体

(七) 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减轻教师负担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GIS系统应用于建筑工程论文提纲下一篇:市场经济地位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