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下初中历史论文

2022-04-21

[摘要]“教育”本身具备超越时代而不变的性质和价值,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具有时代性和永恒性的事业”,那么教育事业是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的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行业更加重视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足以弥补以往传统教育中的不足之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情境教学下初中历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情境教学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1: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如何利用互联网构建情景教学,构建高效历史课堂,已经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师们都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例如通过多媒体、语言、角色扮演和配乐等策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既能够快速将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又能够有效增加记忆、强化教学质量。本文通过讨论信息化背景下情景教学法的意义,展開了对该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初中历史;应用分析

引言:

在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之前,需要对传统初中历史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根据其痛点进行改进和提高。传统的历史教学最大的痛点是,由于所涉猎的人物都已经成为过去,有着不可更改的特性。在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过度重视让学生记忆可能内容,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缺乏了对课程的理解过程。正是针对这一痛点,情景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还原历史,让学生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历史的演绎者,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让学生做出更好的解读。

一、信息化背景下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和意义

(一)情景教学法的形象性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感知是平面化的,对于发生的历史事件只能够从文字上进行了解,对历史人物的认知也只存在于教材插图上。而真实的历史人物是立体的,和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情景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对课本的内容进行还原和演绎,通过生动的场景和互动,强化对课本内容的认知。

(二)情景教学法的情绪性

很多学生之所以难以记忆历史课程中的内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相关人物和历史情节缺乏代入感。这种代入感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够对其中的情节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情景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上的演绎能够通过学生的演绎和交流产生同理化的情绪,更加方便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发展方向进行理解[1]

(三)情景教学法的促进性

传统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会对相关知识死记硬背,既浪费时间,效果还很差。情景化教学能够将历史事件变成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让学生从背诵课文变成自然记忆,可以对学习历史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而且通过角色的转换,让历史人物变成自己身边的同学,在记忆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通过联想提高记忆效率。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通过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落实,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优化。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历史,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收集更多的视频和影像资料,在课堂上将授课内容从平面的文字转变成鲜活的历史情境。例如在八年级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中,让学生观摩原版影像资料和影视作品,在声音和图像的双重作用下,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总结观后感,观察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和建国初期的区别,从而提升爱国情怀。

(二)通过语言进行情景教学

利用语言进行情景教学是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观感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相对于角色扮演而言难度较低,具备更强的操作性。语言是情绪传达的最直接方式,也是最能够让学生对课本内容产生“移情”的方式。通过语音语调的调整和语气节奏的变化,教师能够将学生瞬间代入进历史角色中。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还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历史情节发生和转折的原因以及历史当事人的情感变化进行理解。例如在七年级《三国鼎立》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朗诵《出师表》或分角色对话《隆中对》,去体会其中角色的情绪变化,加深对历史情节的感受。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来尝试对历史人物进行解读,再去思考这种情绪是否符合接下来历史事件的发生,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

(三)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情景教学

角色扮演是历史学习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情景教学方式,通过服装、道具、人物等环节的安排,让学生借助教材内容和充分的拓展来演绎历史、还原历史。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历史产生自我了解。例如在七年级《秦一统中国》和《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分别饰演秦始皇和陈胜等角色,让学生自己准备服装道具、台词动作等,也可以分小组进行演绎,并让学生们评出“最佳男主角”等奖项。通过这种激励方式,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去。

(四)通过音乐进行情景教学

音乐是最能够渲染环境气氛,并且让人产生代入感的一种途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诗词也都是有其韵律,可以唱诵的。这种唱诵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不同时代下的音乐风格,同时还能够体会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情况。例如让学生尝试吟唱《诗经》中的名篇,可以让学生理解春秋时期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和生活方式,同时还可以进行古今对比,鉴赏古体诗歌和现代流行音乐的不同。

结束语: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想要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借助信息化背景下的情境教育法,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不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历史,而是要成为一个参与者去创造历史。让学生理解历史的价值和深刻的借鉴意义,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甘文. 信息化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名师在线,2019(29):68-69.

[2]孔宝华.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学周刊,2019(20):113.

作者:韩党生

情境教学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2:

智慧教育情境下初中历史助学案教学的深化

[摘要]“教育”本身具备超越时代而不变的性质和价值,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具有时代性和永恒性的事业”,那么教育事业是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的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行业更加重视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足以弥补以往传统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助学案”的前身是“导学案”,在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于是,变“导”为“助”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非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同学)的帮忙,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构建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依托该理论为背景,成此文。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学情境;助学案教学;深化研究

[文献标识码]A

以长远的目光来看,信息技术在未来将以势不可挡的势头,席卷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教育是永恒性的事业,且又是百年大计,所以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智慧教育已是新时代的教育形态,而“智慧教育”情境+“助学案”的深化研究,在未来必将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将通过“智慧教育”情境+“助学案”的方式构建智慧化的教育情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坚决依托构建主义理论,围绕“助”字下功夫,使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更加灵活、使复杂的学习任务得以优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接下来,笔者将浅叙“智慧教育情境下初中历史助学案教学的深化”,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一、“智慧教育”情境+“助学案”教学,深化研究的意义和内涵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当“智慧”被引入教育中,智慧教育则有了更高的价值和目标,我们可以把智慧教育当成数字教育的升级版,但我们不能否定智慧教育在不同视角下的意义和内涵。再说到“助学案”,“助学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成果,它在课程体系里的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智慧教育”情境+“助学案”的教学,可以完美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方式和面貌面对学生,以此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智慧教育”情境+“助学案”教学,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智慧教育”情境+“助学案”教学,最大的革新之处在于,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曾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新课程》中曾提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中曾提出,倡导师生主体地位互换,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若想实现“智慧教育”情境+“助学案”教学的深化研究、落实《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课程》《素质教育》三部纲领柔和到一起。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求教师提升业务能力,又要求教师转变教法。 2.“智慧教育”情境+“助学案”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慧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实现各个学科的深入教学。社会发展至今,我们常见的电子书包以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为载体引入课程教学中,这使课堂更加智能化。教学的表现形式变得多样化(智慧教学),而各个学科的教学软件则让知识的传授更加便捷有效(助学案)。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再加上互联网的“共享精神”,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任何自己想得到的学习资源。网络将各个移动终端联系到一起,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无限大的可能,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只局限于教师和学校,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有了学习需求都可以把学校、教师、同学、图书馆等连接到一起。同时,虚拟结合、情境感知是信息技术的必然产物,智慧教育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构建虚拟的学习环境,神奇地将虚实结合,而这一切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学生。

二、传统教育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育中,各个科日的教师都会面临具有“共通性的教和学”的问题(无论在任何学段,初中、高中更为明显)。先说“学”的问题,当学生小升初以后,初中的学习内容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小学阶段无法相比的,初中的知识变得更为复杂,学习范围越来越广。我们要知道,学生和学生之间本来就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率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教师只能为了整体而放弃部分个体差异明显的学生,这样教学造成的结果,只能是个体差异越来越大。再说“教”的问题,在初中阶段,各个科目的教学时间十分紧迫(语、数、外三大主科除外),由于这个原因,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当教师不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时,课程教学只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这已变成“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之后,很多教师沉浸在教育改革的成果中无法自拔,殊不知现在“PPT→教材→教授”的方式也即将成为过去,如果教师没有“先驱”精神,其教法永远不能做到改革和创新,教学形式永远都是单一的。

三、基于智慧教育情境的初中助学案教学深化研究

基于智慧教育情境的初中历史助学案教学深化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借助智慧教育情境,使教师的教学更为精准、有效;借助助学案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高效。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智能化技术(智学网、云平台、极课大数据系统、一体机黑板、金品好资源网等)的應用,构建个体性自适应助学案学习平台,丰富课程和学习资源,以大数据教育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同时利用助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形成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与学新形态,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协作学习、翻转课堂等,其核心是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我校助学案教学过程,优化目前我校助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工具、内容、评价等各环节的全面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构建“助学案”线下体验系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巨大转变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助学案”平台不只是通过大数据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其重要作用是解决传统教育中的“分层教学”问题。在初中阶段,教师可将语、数、外、政、史、地等科目每个年级、上册下册、每个单元、每个小结的知识点传输到“PAL”平台上,只要学生想学习,完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看到任何想要学到的知识。从此以后,“初中知识太复杂,我听不懂”“学习范围太广,我没时间”“我和其他同学差异大,我学不会”的问题将不复存在。

2.“智慧教育”情境下,“以学定教”的方式做到了精准教学

所谓的“以学定教”,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确定教学的起点。教师要依據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知识能力基础、文本认知水平、文本预习程度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策略。这样的教学方式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之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后的“定点”为教师教学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改变了以往“以教定学”的思维定式,提升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革新了“教法”和“学法”,以先学后教的方式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真正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更实现了精准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借助“助学案”,部分学生甚至不用教就可以学会,课堂上的教学全当是巩固。在这样的情况下,助学案课核版块将突破“20+25”为“45+x”,无论是在教学流程上还是在精准教学上,都做到了显著的突破和提升。

综上,智慧教育情境下的初中助学案教学深化研究势在必行,它对教师和学生的意义远不止前文所述,我们应不断反思其深层的意义和利用价值,如学校建设智慧助学案教室、“PAL”平台师用资源共享、动态教师(各个科目教师将每一节课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上传到“PAL”平台)等,不断地开发其潜在价值。同时要提醒教师“助学案”的教学不可走向误区,教学不能是“放羊式”,“放”得太宽就是教师“不作为”,学生可以通过“PAL”平台学习至学会,但是教师不能因此而不管、不教,因为“教”在广泛的定义中不只是“教学”,更是一种管理和检验的手段,唯有“收放自如”,才是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J].教育研究.2015(11):76-81+90.

[2]杨海波,刘电芝,杨荣坤.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成绩的关系:基于Kolb学习风格的初中数学学习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5(10):52-57.

[3]祝智庭,郁晓华,管珏琪,黄沁.面向“人人通”的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及其信息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15(8):1-9.

(责任编辑 谭斯陌)

作者:平忠颖

情境教学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3:

刍议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探究

摘要:历史情境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从历史的背景中,了解历史,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积极探索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导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生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实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情境;问题引领

由于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不可复制性,老师们只能依靠史料进行逻辑推理、严谨的论证,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得以长久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情境教学与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相吻合,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搭建了一座桥梁。历史情境教学是一个很常见的课题,在日常教学中,都会有一定的应用。

学科核心素养日益普及,改变了过去历史课以识记为主的特点,开始注重对历史的体悟。在众多的优质历史课中,总能看到情境教学的影子。而由这些变化带来的便是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更高要求。如何有效创设历史情境,捕捉情境,设计具有思维性的历史问题,助力核心素养,值得一线历史教师思考和深思。

二、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难点分析

(一)理论认知与实际的脱节

当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现状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关于历史情境教学的理论认知与实际的脱节。部分教师习惯性地为情境而创设情境,导致情境教学的目标性不明确,情境教学的指向性发生偏差。一般来说,在这种脱节的课堂中,情境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没有凸显情境教学深层次的作用,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问题设计与学情的脱节

当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还存在着问题设计与学情的脱节的不足,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未能根据所创设的情境和学生的认知实情,设计思维深度和难易程度相适宜的历史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或者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过大,教师成为问题的实际解决者,学生仍旧在被动地学习知识,死记历史知识。这样的历史情境教学往往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了历史情境教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基于当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必须时时牢记,优化问题设计,凸显情境教学的深度,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家国情怀的熏陶看成是历史情境教学的核心。

三、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历史情境,关注历史时空

过去的历史虽然远去,但源远流长,鉴于历史题材是当下众多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的重要素材,教师可以从这些热门的資源入手,寻找历史与当下热门资源的契合点。学生无法穿越过去而处在当下,但身处信息时代的他们也会有熟悉的历史人物,比如一些流行的网络游戏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质,创设情境,在新课导入部分,借助学生熟悉的音乐、人物、电影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精彩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入历史时空。

以初中历史《三国鼎立》一课为例,可以这样导入。课前播放《王者荣耀-王者战歌》的音乐,学生马上被他们熟悉的游戏音乐吸引了过来。然后老师生动地讲述:“同学们,在学习今天的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谜游戏》。猜猜他是谁?”给出提示:在京剧表演中,他总是白脸饰人,象征着奸猾;在史学评论中,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在文学家眼中,他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名篇有《观沧海》。大多数学生在第一个提示后,就猜出了曹操。马上就能反应过来,今天要学习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然后,教师平静地讲述:“今天,让我们走进曹操,走进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走进新课的学习。”

以初中历史《文景之治》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课前播放《战狼》片段,学生会被精彩的熟悉的电影吸引过来。教师即可顺势发问:“《战狼》这部电影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电影中一句特别经典的台词?”大多数同学即能脱口而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教师指出,其实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源于汉代的一位大将陈汤,原话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借助创设的历史情境,教师顺势设置悬念:“汉朝大将为何有如此底气,说出如此豪言壮语?通过今天的新课学习,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进而引出本课课题“文景之治”。

(二)创设问题情境,确立史证意识

以往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遵循这样的一个习惯思路,即原因、经过、结果和意义等。这样设计授课当然没有问题,课程结构也相对的比较清晰明了。但是一节完整的历史课都是这样的问题设计思路的话,就会显得非常的死板,思维含量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一节课问题设计的是否灵活,巧妙,极大程度上决定着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能否依据历史情境,提出符合学生思维水平的问题,是历史情境教学的关键。

以初中历史《三国鼎立》一课为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和一败的原因分析是难点。以往教师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是将一些相关史料进行堆积,学生“论从史出”,找出答案。这固然也是历史情境的创设,通过借助史料展开教学,但是效果可想而知。本节课上可以通过两个活动环节,设置问题情境,突破难点。活动环节一:学生角色扮演《许攸献计》,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性格。最后设置问题,通过这个短剧,你知道此战曹操取胜的关键得益于哪一个计策?你能对这样的战争的结果分析一、二吗?活动环节二:观看视频《赤壁之战》,通过视频,了解赤壁之战的概况,以及曹操在此战中的表现。然后设置问题,看完视频后,你知道与此战有关的小故事吗?你能对这样的战争的结果分析一二吗?这些历史情境,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此处基于历史剧角色的扮演,学生都能从中分析一二,了解曹操重用人才的一面。通过视频的播放,学生能了解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骄傲轻敌的一面。借助开放性的问题设计,最大限度地运用到这些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悟历史,进而确立史证意识。

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不管是在过去,还是未来,都有其生命力。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当下,教师要与时俱进,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情境教学,回归原点,树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创设历史情境,根据情境提出历史问题,以历史问题为引领,串联本课的主线,注重学科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的道路上,只要教师锲而不舍,不断探索,情境教学必将孕育完整美丽的生命,重新绽放。

参考文献

[1]李咪咪.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J].基础教育论坛,2021(26):39-40.

[2]张义科.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6):29-30.

作者:金淑萍

上一篇:教学改革下初中历史论文下一篇: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