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论文

2022-04-21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国国计民生的大事,江西省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农产品出口贸易。近年来,随着绿色贸易壁垒被发达国家的普遍采用,以加速国家标准化进程、维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利益等为由,采取多种措施限制进口。本文在分析“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特点的基础上,详细的分析了江西省农产品贸易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论文 篇1: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我国的农产品贸易连续多年逆差,多种迹象表明逆差仍将持续,这引起了国内广泛的关注和担忧,我国因此出台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用以缓解逆差。本文从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出发,结合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基于WTO规则的农业补贴政策现状,分析补贴政策的经济效果以及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农业补贴政策特别是“绿箱政策”有助于缓解贸易逆差,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 逆差 农业补贴政策

1、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1.1、农产品贸易额高速增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是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如表1所示,2003年至2008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增长近两倍,出口额增长近1倍,贸易顺差转化成贸易逆差(见表1-1)。

1.2、农产品贸易呈现高额逆差

从统计数据来看(具体数据见附录1),农产品贸易高额逆差的产生主要缘自粮食类、油料作物、作为工业原料的棉花和糖以及畜禽产品四大类农产品。2003—2006年我国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进口额保持稳定增长,远高于进口额。

1.3、我国农产品贸易呈现逆差的原因

首先,供不应求是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增长最主要原因,我国入世后,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但国内供给的基本格局未发生变化,农产品对进口的依赖不断增加。其次,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手段比较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依然不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既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規模,又不利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再次,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态环境安全为名,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标准和安全卫生检查措施,成为我国相关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

2、WTO农业补贴政策规则与我国的承诺

2.1、WTO农业补贴政策规则

WTO农业规则的核心是《农业协议》,包括:(1)农业协议文本;(2)各谈判方在市场准入、国内支持以及出口补贴方面做出减让和承诺;(3)关于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的协议;(4)关于最不发达国家和净粮食进口发展中国家的决定。根据协议规定,一国农业补贴主要有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两类,但我国在加入WTO时承诺不对农产品进行出口补贴,因此本文着重对国内支持领域有关补贴政策(包括对贸易没有扭曲或者扭曲很小的“绿箱政策”和对农产品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直接明显的扭曲性影响的“黄箱政策”)进行分析。

2.2、我国在农业补贴方面的承诺

我国对于农业补贴的承诺有三项:一是不对农产品提供任何出口补贴;二是我国在“黄箱”政策方面的微量许可只有8.5%(介于发达国家10%和发展中国家5%之间);三是发展中国家对农业普遍获得的投资补贴、扶贫农业投入补贴不计入微量许可的差别待遇。以上承诺是我国在加入WTO后,实施农业补贴必须遵守的硬性约束。入世以后,我国对该承诺严格履行,在农业补贴政策方面已做出巨大改革,效果显著。

3、中国农业补贴现状

近年来,我国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政策,包括全面推行粮食直接补贴和逐步推行农村费税改革的绿箱政策及补贴良种、农机具和设置最低收购价等的黄箱政策。同时,加大农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保投入,建立农产品认证体系,“绿箱政策”力度正在逐渐加强,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正在形成。

3.1、国家对于农业的总体财政投入

从现行财政支出科目分析,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及其他等五项。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合计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增速达30.3%;用于“三补”的资金由2004年的142.2亿增长到2008年的793.7亿,增幅达446.6%(见表3-1)。

3.2、绿箱政策

入世后我国的“绿箱政策”主要包括:一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至2006年全国28个省(区、市)已全部实施农业税免征。二是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2002年在安徽、湖北、河南和吉林等地进行试点,2004年在全国除西藏、青海外实行。三是试办农业保险,财政部于2007年4月颁布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管理办法》,从实质上推动了农业保险的开展。四是加大退耕还林力度,该项政策从1999年启动,至2007年底中央财政对退耕还林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300多亿元。

3.3、黄箱政策

入世后,我国根据WTO的相关规定对“黄箱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主要有:一是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维护粮食市场稳定,提高种粮比较收益。二是推行良种补贴。三是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总体而言,我国黄箱支持从主要补贴流通环节向直接补贴农民转变,目前还有很大空间。

4、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产品出口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从出口国的角度看,绿箱补贴相对于黄箱补贴是否更利于缓解农产品贸易逆差值得研究,因此,下文即针对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将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中的补贴政策进行对比,并着重分析绿箱政策中的直接补贴政策对于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4.1、直补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在实施直补政策前,国家对农民的收入补贴主要分为生产补贴和价格支持两部分。生产补贴是对农民在生产环节进行的补贴,用以降低生产成本,这项补贴属于临时性的补贴,要不要进行补贴,主要是依据农资价格指数和粮食价格指数的比较。价格支持则是对粮食、棉花的政府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其目的是减少粮农的市场风险。

实行直补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我国目前只对粮食进行直接补贴,接下来我们就从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应两方面分析直接补贴政策和以往的农业支持政策(生产补贴政策与价格支持政策)的区别,及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4.1.1、直补政策的产量效应分析

图4-1

由于我国土地的局限性和技术的不可量化性,因此假定农作物的生产主要受劳动和资本这两个要素的影响,与生产补贴政策做对比。设生产函数Q=f(L,K),其中L为劳动投入、K为资本投入。图4-1中横轴代表每年的劳动投入,纵轴代表每年的资本投入。C1、C2、C3为三条等成本线;Q1、Q2、Q3为三条等产量线;E1、E2、E3为三个最低成本点,即最优资源配置点;劳动投入的单位价格为PL,资本投入的单位价格为PK。

如图4-1所示,设最初的农业生产等成本曲线方程为:

C1=PLL1+PKK1 (1)

其中C1的斜率d1= =-PL/KP

施行生产补贴政策时(劳动力投入没有任何改变),设补贴率为S,则生产资料K的价格变为(PK-S),实施生产补贴后的等成本线方程可为:

C2=PLL2+(PK-S)K2 (2)

C2的斜率d2=-PL/(PK-S)。由于PL >(PK-S),所以得出|d2|>|d1|。等成本线C2比等成本线C1更陡。采取生产补贴政策时,政府所投入的成本为SK2,若政府将这部分金额SK2以直补的方式补贴给农民,实施直补政策之后的等成本线方程可表示为:

C3=PLL3+PKK3 (3)

直补政策会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因而会将直接补贴部分用于农业生产。我们假设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会将直接补贴△C金额全部用于农作物生产,即生产投入在C1的基础上又增加△C,所以等成本曲线C3又可表示为:

C3=PLL3+PKK3=Cl+△C,即

C3=PLL3+PKK3=C1+SK2 (4)

等成本线C3的斜率d3=△K/△L=-PL/PK。

d1=d3,即等成本线C3平行于等成本线C1。不同的是,等成本线C3的截距变得比等成本线C1的截距大。说明农业投入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直补政策促使农民增加种植投入。

设最低成本点E2处的产量Q2=f(K*,L*),将K*、L*带人(2)式,即C2等成本曲线方程得,

PLL* +PKK*=C1+SK2

显而易见,将其带入(4)式,即C3等成本曲线方程,等式也是可以成立的,

PLL*+PKK*=C1+SK2 (6)

由于E2点不是等成本线C3的最优资源配置点(最优配置点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等成本线C3平行于等成本线C1,等成本线C1与等成本线C2相交,则等成本线C3与等成本线C2相交。点E2是等成本线C2与等产量线Q2的切点,就不可能是等成本线C3与等产量线Q2的切点,也就不是等成本线C3与等产量线Q3的最优配置点),因此,等成本线C3与等成本线C1平行,与等成本线C2相交于C2的最优资源配置点E2点,且与等产量线Q3相切于E3点,即C3的最优配置点为E3点。E3点的产量Q3是实行直接补贴政策之后的产量,E2的产量是实行生产资料补贴时的产量,因为等产量线Q3比等产量线Q2高,所以Q3>Q2。这样,图6明显的表示出在政府支付同样成本的情况下,实施直补政策比实施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在增加农作物产量方面更有成效。

由上文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原因可知,供求不平衡是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国内产量的不足导致大量农产品的进口,而直接补贴政策可以在增加农产品产量方面有显著的效果,缓解贸易逆差,对农产品出口产生积极的影响。

4.1.2、直补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

我们这里主要考察农民的农业收入,特别是种植农作物的纯收入,要扣除因投入生产而造成的机会成本损失,与保护价政策做对比。设P为农产品的价格,PS为实施价格支持后的价格,即收购价,P0为实施价格支持前的价格,Q为农产品的产量,Q0,Q1,Q2分别为相应价格下的产量,Qg为Q2与Q1的差量。

图4-2

从图4-2中可以看出,在支持价格PS下,供给量为Q0,在支持价格PS下,供给量为Q2,由Q0上升至Q2,需求量为Q1,由Q0下降至Q1,政府为了维持价格PS就要避免囤积,则供给量与需求量之差必须为国家收购,即:Qg=Q2-Q1。

当P0上升至PS时,消费者剩余(即价格以上和需求曲线以下的面积)变化量为:△CS=-A-B,即损失了A+B。生产者销量为Q2,且价格为PS时,生产者剩余(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增加量为:△PS=A+B+C,而政府为了维持价格PS,需购进数量为Qg的农产品,这样,政府需支付的成本为:C=(Q2-Q1) PS= QgPS。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实施价格支持政策时,社会的总福利水平变化量为:

△CS+△PS-Cg=-A-B+A+B+C-QgPS=C-QgPS。

从图4-2得知C的面积小于QgPS,所以△CS+△PS-Cg<0,即实施价格支持政策后,社会总福利水平下降了。若政府将同等金额的生产者剩余增加量以直接补贴方式补贴给农民,即给农民的直接补贴为:A+B+C。从社会总福利水平来看,消费者剩余仍损失A+B,价格支持下政府支付的成本QgPS=0,故社会总福利剩余为C。同时,如果价格支持下政府支付的成本部分以直接補贴的方式转移支付给农民,则可以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增加部分为图4-2中大矩形阴影部分面积。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比起价格支持政策,直补政策比价格支持政策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更具有效率。

由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因此,收入的增加间接地对农产品出口产生积极影响。

总之,从经济学分析上看,直补政策在增产增收上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也对农产品出口产生积极的作用。

5、结论及建议

由上文可知,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是国内供给不足,农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不足和遭遇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结合逆差的原因,在经济学的分析下,绿箱补贴中的直接补贴政策较黄箱补贴中的生产补贴和价格支持,更能促进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缓解农产品贸易逆差,并且,绿箱补贴中的农业科研投入计划、生产结构调整计划等补贴都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有效地应对国外针对农产品的技术贸易壁垒。综上这些都有助于农产品出口,缓解农产品贸易逆差。除此之外,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还有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具体建议如下。

充分运用和完善“绿箱”体系。首先,为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保障农民的利益,直接补贴政策应扩大到我国进口量较大的农产品,以缓解逆差。在农业补贴方面,我国目前只有对粮食进行直接补贴,才能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民收人增加。其次,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体系、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竞争实力。

充分利用“黄箱”支出政策。我国必要的“黄箱政策”支持是8.5%的综合支持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已是必然趋势。从结构上来讲,对“黄箱政策”的支持目标和支持结构应做较大的调整,由主要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补贴转向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并重新确定“黄箱政策”支出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吴小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及项目管理的建议[J].中国财政,2008,(19)

[2]刘涵.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0)

[3]柯柄生.财政支农资金比重下降现象不容忽视[J].农村经营管理,2008,(9)

[4]苏明.完善国家财政支农政策[J].农村工作通讯,2008,(15)

[5]侯石安.我国财政对农业补贴的目标选择与政策取向[J].农业经济问题,2001,(4)

[6]蒋协新.秦富等.英国的农业支出政策及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02,(10)

[7]刘汉成.中外农业补贴的比较及中国的政策调整[J].世界农业,2002,(10)

[8]鲁德银、雷海章.“入世”后的中国农业财政支持政策[J].财经研究,2002,28(2)

[9]农业部产业政策法规司课题组.粮食补贴方式改革探讨[J].管理世界,2003,(5)

[10]田维明、赵昭.中国现行农业政策对主要農产品的扶持[M].朱希刚编:农业经济与科技

发展研究—199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122-129

[1]肖国安.粮食补贴政策的经济学解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3)

作者:陈力维

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论文 篇2:

绿色贸易壁垒对江西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摘 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国国计民生的大事,江西省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农产品出口贸易。近年来,随着绿色贸易壁垒被发达国家的普遍采用,以加速国家标准化进程、维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利益等为由,采取多种措施限制进口。本文在分析“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特点的基础上,详细的分析了江西省农产品贸易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江西农产品贸易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及其形式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当中,进口国(主要指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维护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理由,以立法的形式对进口的产品制定限制性的法规或者是措施。绿色贸易壁垒要求出口国的商品不仅需要符合质量标准,而且从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包装到消费都必须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会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带来危害。绿色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环境附加税、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江西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一)部分农产品出口额急剧下降

发达国家对江西省农产品进口实施绿色贸易壁垒使得江西省部分农产品出口量减少,减缓了江西省农产品出口激增的趋势,其中,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江西省农产品的价格相对来说比较便宜,而且农产品的种类多种多样,给本国的农产品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江西省农产品出口到本国可能会威胁到发达国际的农业发展,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可以阻止江西省农产品的出口,进而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维持当地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2014年,以玉米为例,其中出口2.0万吨,同比减少了74.2%。

(二)增加农产品出口的技术难度

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产品的储存、生产、流通、包装、检验等环节都有着严格的制度要求,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家会以立法的形式设置一系列严格的检测标准,有任何一项不能达到规定要求就不允许此产品进口到本国。但是,不同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标准存在着差异,而且与国际标准也不同,普遍比国际标准的要求要高很多,使江西省农产品企业无法深入的了解每个国家的政策标准要求,适应起来比较的困难。特别是江西省农产品的中小民营出口企业,由于人才、资金的限制,其对农产品的检疫技术能力一般,也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化标准,这无疑使江西省的农产品步入国际市场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促进生产商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国际贸易得限制措施,它规定如果农产品不能达到本国要求的标准,就不能进入当地市场。它对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有着严格的要求,江西省农产品要想更加顺利的进入国际市场,就的进一步的对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和国际水平接轨,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政策会促使江西省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革新,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江西省农产品质量,提高江西省农产品的竞争力。

(四)促进农产品检测标准和手段的进一步完善

江西省的农产品检测检疫保证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检测检疫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江西省的农产品在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时候很难通过当地的农药检测,绿色贸易壁垒提醒江西省的农产品检测检疫标准要及时的与国际接轨,完善江西省农产品技术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有关技术立法工作。同时促使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改变其农业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江西省当地的农业生态资源,实现农业生态化发展,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江西省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一)完善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政策法规

首先,江西省需按照国家农作物标准要求自身,系统分析和综合各相其他国家,特别是对于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并制定江西省自身的农作物产品安全标准,从农产品生长源头开始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控,还应颁布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从而确保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指数提升。同时,还需要制定细化的农产品成分监测方案,针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制定详细的农产品质量指标标准,积极有效的确保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江西省可以借鉴日本以及欧美等国家实施的管理体系和标准等,严格控制农药及各种残留物的数量,确保农产品的安全。

(二)增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对检验检疫的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通过法律手段以及各种经济手段等增强企业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大幅提高相关主题的过度使用农药的成本,竭尽全力从源头解决农作物产品质量问题。最为重要的使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设立自律机制,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确保监测工作的质量,并使标准认证程序透明度化。

(三)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江西省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必须注重科技创新,通过不断的科研以及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企业除了自身设立科研部门之外,还要不断的加强与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合作。以此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重突破制约企业深加工的技术瓶颈,不断促使科技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资源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志刚.绿色贸易壁垒文献综述[J].商业经济,2014(12)

[2]靳娟.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3(05)

作者:姜欣颜

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论文 篇3: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障碍分析及对策

【摘 要】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湖北省农产品出口也日益遭受其影响,出口障碍越来越多。本文主要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诸多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提高湖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拓展出口市场。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障碍;对策

一、引言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指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为了保护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安全采取限制、禁止某些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这些强制性的质量认证要求,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农产品制定苛刻繁琐的技术、卫生检疫检验、商品包装和标签,从而提高产品进口的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绿色贸易壁垒包括环境进口附加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补贴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方面的内容。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抬头,各国越来越多使用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的农产品市场,由此造成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摩擦和冲突越来越频繁,矛盾纠纷日渐增多,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引起了中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空前重视并展开深入研究。

湖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地理条件优越,主要农产品产量丰富,许多种类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主导出口产品包括水产品、蜂产品、食用菌、蔬菜、山野菜、茶叶、桑蚕丝、魔芋等近年来出口的农产品频频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目前,全省有50%的农产品出口受到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出口形势日益严峻。从实施绿色壁垒的贸易伙伴国来看,主要是欧盟、美国、日本,并扩散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绿色贸易壁垒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制约我省农产品出口的一把利器,已经成为影响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

二、湖北省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目前,我省农产品出口目的国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下面以这几个主要出口目的国和地区为例,来具体说明我省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

1.日本对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实施绿色壁垒的状况。为了加强对农产品、食品中的化学品残留的控制,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正式实施其酝酿了近3年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致使我省遭遇绿色壁垒的程度大大加深。该制度要求: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含量不得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于未制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过“一律标准”,即0.01毫克/公斤。这项新标准与其以前的规定相比在设限数额上大幅增加,在检测项目方面也成倍增加。“肯定列表制度”涉及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范围之广、标准之严前所未有,堪称“世界上最苛刻的标准”。肯定列表制度实施以后,日本将自中国进口大米的农药残留含量,从原来的65项检测指标增加到104项。日本是我省农产品重要出口地之一,受此绿色壁垒的影响,我省茶叶和大米等农产品被限制甚至停止出口。湖北省大米出口日本的数量近年来连续大幅下降,全省2007年对日茶叶出口下降了73.8%。

2.美国对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实施绿色壁垒的状况。美国作为我省农产品第一进口国,向来对我省农产品进口采取严格的监察审核力度。美国现有近60种认证体系,对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色素、标签、致病菌等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标准。其中任何一项不达标,产品都不能进入美国市场。仅2006年1月到3月的数据显示,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扣留的中国产品就达1140批次,其中湖北省农产品占17.6%。2007年6月28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以不断在中国输美水产品中发现氟喹诺酮药残为据,宣布从当日起扣查从中国进口的未经检验的五类水产品(对虾、鳗鱼、叉尾鱼回、鲮鱼和巴沙鱼)。湖北省嘉鱼县和通山县是我国叉尾鱼回苗种繁殖大县,两县的产量占全国70%左右。自遭美绿色壁垒之后,叉尾鱼回的日成交量由每天80~100吨下降到每天20~30吨,出现大批量滞销情况,价格也由原来的每公斤10.18元下降到每公斤7元,给湖北省渔业出口带来极大影响。

3.欧盟地区对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实施绿色壁垒的状况。欧盟的技术性规范和程序要求苛刻,有的甚至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对我省农产品出口直接构成一道绿色壁垒。首先,在产品认证制度和合格评定中,要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必须达到以下3个条件之一,即符合欧洲标准EN,取得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认证标志;与人身安全有关的产品要取得欧盟安全标志CE;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要取得ISO9000合格证书。我省农产品总体质量较低,取得国际认证的产品较少,因此欧盟对我省农产品进口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次,仅在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这一项中,欧盟就有10万多个技术法规和标准,大部分都比较苛刻复杂。2006年年初,欧盟对进口中国茶叶的检测指标从原来的72项增加到现在的134项,限制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新增到62中,其标准总体比原先提高了250多倍,我省2007年全年对欧盟茶叶出口下降了50.1%。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分析

(1)提高了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成本,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绿色贸易壁垒对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了产品的出口成本。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设置很高的绿色技术标准,增加环境标志认证、绿色检疫手续,提高通关周期和通关难度进而达到设置进口障碍的目的,出口企业势必要调整生产过程或付出额外费用使其产品符合进口国的要求,从而使单位成本上升,无疑降低了出口商品竞争力。(2)丧失资源优势。在湖北省的农产品出口中,初级产品所占出口量比重较高,并且具有传统的资源优势,但是加工产品及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比重很小。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成为了湖北省出口产品遭遇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迅速下降。这说明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下,湖北省出口农产品的资源优势逐渐丧失。(3)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增加了湖北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卫生检疫制度,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而且利用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规定的漏洞打擦边球,实行贸易歧视,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同样增加了我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4)我省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视程度不够、信息不畅。我省对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性管理措施等方面信息知之甚少,对于主要贸易对象的技术手段更是缺乏了解,无法对我省出口企业在宏观上加以指导,使我省出口产品在采用国际标准上处于被动地位,遇到绿色贸易壁垒也不足为奇。同时,绿色贸易壁垒本身的不透明性更使得我省出口在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指导下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四、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发展绿色农业,扶持绿色企业。把绿色生产的观念嵌入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之中,提高农产品中间环节的绿色标准,以此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体说来,就是要加强对农产品中间环节的监控、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绿色生产运作模式是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的运作模式。制定绿色农业的倾向性政策,调控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促使其走经济效益高、保护环境与合理开发资源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提高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湖北省目前出口的农产品大多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提高湖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关键是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应积极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技术创新,重点加强现代生物技术、生态技术、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在生产应用方面和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包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尽快改变我省这些领域技术落后的现状,不断提升绿色产品的环境竞争力。(3)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一直是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对象主要美、日、欧盟,且过于集中,而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是世界上绿色贸易壁垒最全面、最系统的国家,绝大多数技术壁垒都源于这三大经济实体。其环境保护标准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在加强环保产品开发的同时,可以调整我省的出口贸易地理方向,扩大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一方面可以避开苛刻的贸易壁垒,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可以缓解来自发达国家的市场压力,降低风险。同时在保持传统产品优势下,积极发展新兴农产品,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减少出口风险。(4)进一步完善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高低是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尽快制定和建立既与国际标准接轨,又符合湖北省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加大现有标准的清理和修订力度,解决标准陈旧、技术指标落后、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要在借鉴和吸收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制定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即制定湖北省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安全优质高效技术规程、安全高效农业投入品标准以及产地农业环境标准,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有法可依。进一步加快农产品中违禁和限用药物残留检测方法国家标准的研制,特别要加快研制多残留检测方法、快速检测方法和精密检测方法国家标准,突出标准的实用性、可操作性。(5)建立湖北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绿色壁垒时经常变更各种标准,有时并不公开或不完全公开,使得我省许多农产品生产企业不易及时全面获得有关信息标准,农产品被禁止出口。政府应建立专门机构,充分研收集我省主要出口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各种环境法规和标准的最新变更情况,分门别类建立绿色贸易壁垒信息数据库。在绿色壁垒可能出现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向出口企业发布风险预警,使出口企业及时应对,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而且要做到信息动态化,政府同步跟踪国际上的技术标准的制定、检验检疫制度的事实及立法的相关信息,建立动态的信息预警机制。同时结合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建立每种出口产品的技术性壁垒预警机制。

参 考 文 献

[1]王建中.《我国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崔庆喜.《从绿色贸易壁垒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载《国外建材科技》.2005(3)

[3]王斌义.《我国农产品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成因与对策》.载《对外经贸实务》.2007(10)

[4]于力.《我国出口贸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原因和对策》.载《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5]郑鹏,陈曦.《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8(9)

[6]刘少华.《湖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载《区域经济》.2009(10)

作者:段红华

上一篇:情境教学下初中历史论文下一篇:理论力学多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