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视域中初中历史论文

2022-04-27

摘要:创设历史情境对于提升历史学科基本能力尤为重要,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历史情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确立课堂立意,设计历史情境;借助历史故事,丰富历史情境;运用教育媒体,创设历史情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情境教学视域中初中历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情境教学视域中初中历史论文 篇1:

基于微主题的历史神入教学策略初探

【内容摘要】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选取一些精当的、贴近学生认知的历史微主题,开展历史神入教学。教学时需循循善诱,让学生发挥历史想象,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历史,对历史人物感同身受,以期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历史微主题历史神入教学课堂教学策略

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一些宏大叙事,展现出一段宏大主题,这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在宏大叙事之余,精心选择一些历史微主题,开展规模微小、内涵精致的专门话题教学,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理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基于历史微主题教学,辅之以历史神入,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升华学生的情感,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到底如何在历史微主题的基础上开展历史神入教学呢?教师需要不断整合历史微主题教学元素,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提升,在教学路径、培养模式和学生成长要素等方面进行主题研究,进而形成教学资源与育人功能的良性互动。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应该着重从历史微主题的选取上面做文章,在历史神入教学过程中花功夫,力图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提出一些教学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主题选取策略:贴近学生

历史微主题教学,就是在相关主题引领下,以一定的时空脉络、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地点等方式开展的短平快的专题教学。如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历史微主题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与历史的宏大叙事不同,教师尽量选取一些容易让学生引起共鸣的历史微主题,如果过程和方法使用恰当,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东晋十六国的历史纷繁复杂,朝代与国家变化频繁,学生单单记住这些名称,就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提不起精神,甚至昏昏欲睡。这就需要教师寻求一个突破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抓住了祖逖这个人物,开展微主题教学。教师首先引入“闻鸡起舞”的故事,向学生提出任务,要求学生讲讲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学生大都知道是激励人即时奋起,但是却无深刻感受。教师可以向学生娓娓道来:祖逖与刘琨同床而卧,祖逖半夜听到鸡叫,认为这是上天在激励他上进,便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然后与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这个故事的梗概学生大致也清楚,但对于主人公为什么要奋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东晋十六国的形势。当时北方大乱,战争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因此祖逖怀着一腔忧国忧民的坚定意志,试图东晋政权完成北伐大业。面对重重阻力,祖逖矢志不改,据《晋书·祖逖传》记载:“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然而祖逖没有能够改变历史,最终忧愤而死。

这是一段悲壮的故事,教师可以引述杜甫吟诵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人生经历是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过程中,闻鸡起舞的故事,也是孩子们容易理解并且愿意仿效的故事,击楫中流,更是让每一个学生为之动容。这样的历史微主题是贴近学生的,教师如果讲述得当,便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过程引导策略:循循善诱

基于微主题的历史神入教学需要教师以各种小型的历史知识点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改变传统的单维度灌输知识的方式,通过多媒体现代技术等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更为鲜活的历史发展情境,感受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信息。学生可以置身于历史事件的具体场景中去体会历史,让学生插上历史想象的翅膀,灵动的、生动活泼的去感悟历史,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通过大量的尝试,完全可以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模式,以期发挥更大的效益。

在利用历史微主题开展历史神入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历史情境,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比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一知识点时,由于缺少了政治史的惊心动魄,学生往往意兴阑珊。笔者抓住了家乡江苏南通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张謇,选取了张謇弃官从商,兴办实业的这样一段人生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微主题教学时,首先可以介绍张謇的第一个身份——清末状元。张謇从小苦读诗书,其科考生涯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功成名就,在他42岁的时候终于考中状元。一朝成名天下知,张謇以后的人生完全可以在官場上混得风生水起,以此作为敲门砖,高官厚禄、封妻荫子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张謇能够以“舍身喂虎”的精神,毅然决然地弃官从商,兴办实业,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师可以设问,是什么促使张謇的这一转变?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作适当延伸:甲午战败的消息使得张謇痛哭流涕,《马关条约》的内容之一就是日本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张謇等人认为,中国人也应该励精图治,尽快开办一批民族工业,以期与日本竞争。由此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认识到促使张謇转变的原因正是民族危机。紧接着教师再设问,这体现了张謇怎样的情怀?学生通过思考是可以回答出来的,正是浓浓的爱国情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使得张謇做出了伟大的人生抉择。

教师可以进一步论述,张謇的理想是“父教育而母实业”,在实业稍稍取得成就之时,就开创了一系列的教育事业,如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私立南通师范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伶工学社、第一所盲哑学校——南通狼山盲哑学校、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第一所水利学校——河海水利专门学校。张謇还有一颗大爱之心,兴办了一系列的慈善事业,甚至经常卖字,为教育和慈善事业筹款。教师在讲述张謇的时候可以引述他的一段论述:“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这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箴言是何其一致,学生深深地被张謇的社会责任感感动了。教师趁热打铁,继续向学生讲述: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情况。习近平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习近平评价张謇的语句可以投影出来,让学生去朗读,让学生感受张謇作为民族企业家楷模的贡献与担当。正是这样的循循善诱,让学生有了深刻体会,从而达到历史微主题的教学效果。

三、高潮升华策略:感同身受

立德树人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利用历史微主题进行历史神入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选取的历史微主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神入历史。在心理学定义上,“神入”是指“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在历史学科中,“神入”是指“历史研究者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理解历史”[1]。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历史,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在讲授抗日战争过程中,对于“一二九运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请同学们体会一下:如今同学们安静地在教室里学习生活,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甚至感受不到幸福。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神入到那段不平静的岁月,让时光倒退80多年,当时的华北学生还能安静地学习吗?当时有人叹道:“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教师试问:“为什么当时的学生不能平静地读书呢?”学生通过课本知识可以知道是日本的步步侵略,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又将侵略的魔爪指向华北,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引述《毕业歌》中的歌词:“满耳是大众的嗟伤,一年年国土的沦丧。”这种情况,学生们忍痛抛下课本,走上街头,与国民政府的对日妥协政策进行了坚决斗争。通过这样的场景神入历史,就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一二九运动期间华北甚至家乡南通学生的时空境遇。当学生徜徉其中的时候,教师进一步设问:“当时学生的最大期盼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有人说“有一张平静的书桌”,有人说“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有人说“中华民族能够重新崛起”。教师请学生们想一想这些企盼在今日的中国有没有实现呢?学生这才猛然发现,他们的期盼在我们这里都已经成为现实。此时此刻,将心比心,我们有理由不奋发向上吗?教师再一次引述《毕业歌》歌词:“我们今天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这样的历史神入教学是有意义的,教育的功能是极其强大的,立德树人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教师在进行历史微主题神入教学时,可以利用历史文物、建筑、遗址及工艺品等方面的文字、圖片、视频、实物资料等,开发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从而提升历史微主题神入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历史微主题神入教学过程中,乡土历史资源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资源可以让学生触碰历史,进一步升华学生的认知。笔者就讲述了家乡南通学生的抗争情况[2]:“1935年12月23日,南通中等以上学校组织的学生救国联合会成立。3000多名学生沿途演讲,散发传单,张贴标语,高呼口号。南通城里工商界纷纷支持学生们的正义行动,工厂罢工,商店罢市,学校罢课,到处集会。”这样一下子就在历史空间上与学生大大拉近了。教师组织历史神入教学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多维度地创设鲜活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展开历史想象,开启历史“神入”的过程,丰富历史神入教学过程的方式和内涵,让学生灵活应用历史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感悟历史真谛。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教师在进行历史微主题神入教学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历史微主题的精心选取问题,其核心要义是要贴近学生。在利用历史微主题进行历史神入教学过程中,务必做到层层递进,循循善诱。而要将历史微主题神入教学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需要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神入到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那一方时空,发挥学生的历史想象,对历史人物的处境感同身受,以期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士祥.神入历史与理解力培养的教学研究——以历史故事的教学价值为例[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6):6-13.

[2]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中共南通地方史简明读本[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本文是笔者参加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初中历史微主题教学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E-c/202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作者:陈玉田

情境教学视域中初中历史论文 篇2:

基于学科能力培养的历史情境创设

摘要:创设历史情境对于提升历史学科基本能力尤为重要,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历史情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确立课堂立意,设计历史情境;借助历史故事,丰富历史情境;运用教育媒体,创设历史情境。

关键词;历史学科  学科能力  历史情境  创设策略

历史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从感知到理解,最终形成概念、认识特征趋势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历史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情感,并且通过具体场景的呈现、体验、感悟,实现历史与历史、历史与人生、历史与现实及未来的视域融合,神入历史,掌握史实,培养史感,进而内化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创设历史情境,学生才有可能将自己的理解还原到具体历史时空中,用口头、书面等方式解释、陈述、表达历史,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确立课堂立意,设计历史情境

“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教学内容的主题。课堂立意是进行教学的统帅、灵魂,它决定着史料的选用、情境的设置、方法的确定以及语言的运用等,也决定着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因此,历史情境的创设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立意来安排。

1.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课堂立意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情境只有在宏观的课堂立意框架中进行整体观照,才能展示其独特魅力。历史情境设计是从学生原来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出发,以目标为导向、以立意为主线、聚焦历史知识的系统化学习、能力训练与思想提升的综合性操作。

我们要厘清教材中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盯住“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凝练教学立意,设计历史情境,引领学生整体认知史实,实现能力提升。

面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的逻辑及展开方式,不落粗线条教学叙述的窠臼,让繁杂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学主旨立意应从大处着眼,从人物、故事等历史情境细微处着手,呈现教学内容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通透史实,构建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形成历史认识,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在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将课堂立意定为:“天国之梦遥不可及”,围绕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史实,有效地构建起了课堂主线,主要分为五个教学环节:“追梦:天国之路”“筑梦:天国之策”“毁梦:天国之殇”“议梦:天国之思”“问梦:天国之鉴”。

在每个教学环节,通过故事的精彩讲述、影视的生动再现、图片的形象呈现、人物的近距认识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意志、创造力,使学生正确认识、解释历史现象,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逐步形成历史的学习能力。

2.根据课堂立意创设教学情境

围绕课堂立意,上课伊始情境的创设与兴趣的激发非常重要。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课“追梦:天国之路”这一环节,笔者通过描述洪秀全参加四次科举的失败、拜上帝教的创立、洪火秀改名为洪秀全等故事来创设情境,导入到这一教学环节。

情节化的情境设计,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故事性,环环相扣,将学生吸引入课堂情节之中。同时,运用趣味性故事设置历史情境,不仅可以激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充分展现历史人物的特点与性格。

新课程强调历史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神入历史,理解当时人的行为及其环境,进而思考问题。在“议梦:天国之思”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串联节点事件的史实和史料,丰富历史细节,再现时代背景,深思天国之殇的种种原因。

通过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丰富的历史细节中,进一步分析历史归因:小农经济与阶级的局限;战略决策的重大失误归因;传统感召力和对手的强大,从而加深了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对历史事件的体验,这不仅丰富了历史课程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借助历史故事,还原历史情境

古往今来的历史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但由于教材篇幅所限,初中历史所述几百万年的历史被高度浓缩了。许多精彩的历史发展片断或被舍弃不用或被放在小字部分供学生阅读。而从学生的上课表现来看,他们喜欢看小字部分的故事,也喜欢听老师讲述历史故事,精彩的描述往往会打动他们的心灵进而激起他们积极学习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讲述历史人名、事件、地名等知识点,应从丰富多彩的史料中撷取最能体现课本和大纲精神的材料,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适当改编,充实教学内容,创造出一种使学生如临其间、如闻其声和如见其人的历史情境。

例如,在讲述“贞观之治”这一教学重点时,教材用了一定的篇幅介绍了唐太宗如何善于“纳谏”,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课后找来《资治通鉴》中唐太宗要杀魏征,长孙皇后急中生智劝谏这个故事。这段语言描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景,通过人物的对话再现了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描述历史故事,丰富教学内容

为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教师还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家乡的历史故事。如在讲到洋务运动时,笔者借机描述沈云沛,他出生于海州,是中國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是连云港近代史上出类拔萃的乡贤,让学生感受他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不惧世俗的开拓意识、与时共进的变革观念、奉献家乡的乡贤善举;在学习抗日战争时,笔者描述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旅长田守尧小沙东海战的英勇事迹,以及对连云港产生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乡土历史教材有机融合在教学之中,增加了历史课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爱家乡进而爱祖国的热情。

2.借助历史故事,营造课堂氛围

借助历史故事有助于创设历史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加深记忆,理解历史概念,不断激发出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真实性,选择的历史故事必须具备真实性,例如源于正史的历史故事,事实比较真实,主题比较鲜明,结构较为清晰,因此在引用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应予以重视。二是趣味性,故事通常比较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针对性,教师必须根据历史课本、教学主题选择最佳的历史故事,设置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四是生动性,在描述历史情境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准确严谨,表达要有文采,富有感染力,生动而形象。同时语言表达要接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具备,当遇到许多陌生、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他们的学习就出现了相当大的难度。如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历史概念,学生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3.模拟历史现象,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的过去性决定了它的不可复原性,只能被我们认识理解却无法为我们所直接体验。人们了解历史往往带有在基本史实基础上的想象成分,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也对古人的生活充满好奇和幻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丰富想象力,通过分角色扮演、讲述历史故事,依据历史教材、查阅相关史料,去还原、再现历史上的一幕幕情境和一件件事情,让学生通过置身于历史中的场景,并按照这一社会角色所处时代要求的方式、态度说话、做事,师生共同在营造的历史情境中,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感悟历史,进一步把握史料、了解史料、培养史感,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

在人教版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教学中,为了突出全民族各阶层抗战这一教学重点,笔者首先介绍日本侵略者在武汉会战之后,“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破产,不得不改变其侵华政策,实行“以华制华”的险恶计谋。接着提问:日本侵略政策的改变对中国各政党、各政治派别产生什么影响?组织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各小组分别代表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及顽固派、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爱国将领、其他社会阶层,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学生用自导自演的方法,相互合作完成任务并派代表汇报成果。在课堂上,借助学生分组表演说明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虽然有亲日派的叛变和顽固派制造的摩擦,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各个民族、各个政党、各个政治派别在大敌当前,求大同存小异、众志成城抵御外辱,最终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使日本侵略者完全陷入了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之中。通过分组活动,学生们在参与讨论日本侵略政策改变对中国各政党、各政治派产生的影响情境中,认识了过去的历史,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了解史实,培养了史感,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面对日本侵略,中华民族的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理解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坚不可摧,同时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科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运用多种媒体,创设历史情境

现代化的教育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知识刺激和多种认知途径,使历史情境具有了直观感性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和观察力、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学生带入一个个新的历史情境之中,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1.视频播放,再现历史情境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用视频的方式来再现历史情境是很好的办法。它作为新式的教学工具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手,虽然时间短但包含的内容却丰富多彩,能让史实动起来,情境现出来。笔者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时,结合黄海海战内容,利用鸿合一体机放映电影《甲午风云》片断,把学生引入到黄海海战的激烈战争场景之中,领略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爱国杀敌、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情怀。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较多的应该是利用传统教育媒体来创设历史情境。在教材中随处可见的图片、表格、史料等图文资料,是常用的教学情境创设手段。通过现代媒体展示图文资料,可以印证教材行文,同时也可以用来拓宽教材信息,形成新的情境。

如在讲述“郑和下西洋”时,按常规教学,分下西洋的目的、概况、作用几个环节依次展开。笔者在教学中用大屏幕展示彩色插图《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首先,要求学生看书本上的正文和邮票,观察邮票上诸如时间、人种、肤色、服饰、建筑等细节,在与正文相联系后判断:这四枚邮票分别是郑和下西洋所到的哪四个地方?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其既有知识及想象力,将邮票上的细微之处与课本内容相联系。以第三枚邮票为例,提问:图中郑和与当地人正在进行什么经济活动?学生从中国特产丝绸、瓷器知道郑和船队正与阿拉伯人交换物品,由此教师指出郑和下西洋有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交流的作用。笔者利用这组邮票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带着学生进入邮票所展示的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情境中,参与他们的活动。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发言积极,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在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中,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2.实物演示,感知历史情境

实物演示直观形象、简单明了,也是创设情境、感知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在科技、思想、文化史等教学中运用较多。在讲雕版印刷术时,学生对如何使用雕版印刷术感到好奇。这种好奇心正是创设新的历史情境的契機。课前笔者从学生常玩弄的橡皮着手,在橡皮上刻上几个反字,印在胶片上,投影在屏幕上就形成正字,由橡皮到雕版印刷,学生对从雕版到印刷的过程也就一清二楚了。由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学生反响强烈,他们在课后做了尝试。当然,实物展示等传统教育媒体是静态展示说明历史现象,只有通过教师语言描述的引导点拨,分析补充,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具体而全面的历史概念。

创设历史情境,开展情境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让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有效的调节,让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得到激发,在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记忆也得到了加强。在创设、再现历史情境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想象、口头表达和表演才能得到发挥,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当然,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学无定法,课无定式,方法的探讨、研究、运用只是教学手段之一,不是最终目的,它的运用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史学素养的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各种方法要有充分认识,扬其利,避其弊,综合运用。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周进

情境教学视域中初中历史论文 篇3: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了。这也要求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要基于核心素养给学生们展开教学,以此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己的认知观念。教师在展开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开教学的话,可以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的具有多元化,在课堂中学生也可以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进而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引言

历史这个课程是对过去发生的真实事件的记录,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我国从古至今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可以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过程,进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得学生们可以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起着促进作用的,教师在基于核心素养展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加关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整合教材中多元化的史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核心素养的含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必备的人格品质等。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育知识,实践技能,情感体验,认知态度,价值观等,进而促使自己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目标与教学更好进行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中明确指明,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展开教学,以此来转化自己的教学模式,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必备的品格和能力,进而深层次的实现立德树人的要求和任务,促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培养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等等。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没有明确发挥出核心素养的目标

根据我国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教师在展开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核心素养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从表面理解了核心素养的含义,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明确发挥出核心素养的目标。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只会采用单一化的教学理念,在讲解知识内容的同时,教师也并没有培养学生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2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记忆不同的历史知识内容。然而很多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只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对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记忆,长期这样下来,只会混淆学生所记忆的不同历史事件,同时也会逐渐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3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3.1利用微课教学,激发学生探索意识

教师在展开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解读核心素养的含义,并且在平时不断的进行学习以此来丰富自己对于核心素养的认知,进而在展开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将核心素养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以此来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给学生进行课前内容导入,在微课讲解的过程中,将抽象化的历史概念简单化,促使学生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到不同的历史知识内容,进而可以更好的分析相应的历史事件,以此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比如教师在讲到《中外的交往和冲突》这节内容时,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给学生们观看我国在外交方面的成果,以便于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了解到我国的形象,以及在外交过程中我国所表现出的大国气质,进而再对学生们进行引导,使得学生们可以从历史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在层层分析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3.2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想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客观的分析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进而能够表达自己对于不同历史事件的见解和看法。对此教师在展开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话,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而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自己的思考方式,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到《红军不怕远征难》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与长征相关的诗朗诵视频,以便于学生们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我国长征的气势,让学生们明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含义。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心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思考红军长征所遇到的困难,以及红军为何要选择远征等。教师在给学生们创设问题情境之后,也要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的主动进行思考和学习,以此来让学生们探究史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3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不断的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真正认识到历史的本质,长期这样下来,也可以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对此教师在展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给学生展开相应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们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进而也可以不断的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结束语:核心素养视角下展开初中历史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对于教材知识内容有一个更好的掌握,同时也可以不断的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此教师在基于核心素养,给学生们展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中可以积极积极思考和探索,開展事件活动,以此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陈丽容.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20(04):93-94.

[2]王海军.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探讨[J].学周刊,2020(10):79-80.

[3]袁振国等.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N].光明日报,2015(12):36-37.

[4]牛学文:从学科核心素养到历史与社会关键问题[J].教学月刊,2016 ( 4) : 13-14.

作者:许茂成

上一篇:有效性课堂教学高中语文论文下一篇: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