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成果下初中历史论文

2022-04-29

【摘要】初中历史是初中阶段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学好历史对学生分析、认识历史的能力提升是很有好处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至少在学生眼中历史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满眼的年份、历史事件,学生摸不着头脑,长久如此,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失去了兴趣,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局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提高教学成果下初中历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提高教学成果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1:

对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摘 要:现阶段,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即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学业上得到提高,能力得到提升,且并不只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要使学生在思想、认知等方面有所改善。正所谓教书育人,教学的首要目的便是育人,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以川教版初中历史课程为例,对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行探究。

关键词:师资队伍;教学目标;课堂资源一、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历史学科不仅是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同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历史教学不仅担负着深化学生知识层次的任务,同时也担负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历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对学生自身发展甚至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要针对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努力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合理途径,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深远意义。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优化师资队伍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相应有所改变,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历史授课教师,需要做到:

(1)教师要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和拓展历史课程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找到兴趣所在是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的源泉,毕竟学习的主观因素是学生自己,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非常重要。

(3)教师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从教与学的角度看,历史教师应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教师的“教”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应避免“一言堂”“满堂灌”,把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现象出现。从师生关系看,历史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重视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努力做到课堂气氛的活跃。

(4)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单一是阻碍教学有效性提高的重要因素,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研究和努力,但是,很多教学方法过分重视新课标的要求而脱离了新课标的实质精神。我们可以应用现代的优秀教学设施,配以大量的课堂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就可以让同学们谈一下他们对这次改革的看法,事实表明这样的做法是可行的。

2.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出现就要求课堂教学目标有所改变,当然,我们也不能将课标的要求照搬过来,实事求是,将课标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研究出一套真正便于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3.重视课堂资源的利用

课堂资源包括教材、文字史料、影视史料等等,要想充分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这些硬件措施的使用是很重要的。以影视史料为例,在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我们就可在课堂上放映开国大典时的录像,然后教师适时地进行注释,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一课程的内涵,历史知识和思想同时得到提升。

4.开展丰富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线。这就要求我们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比如举办历史话剧表演、历史事件辩论赛、历史故事表演比赛等,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5.加强教学反思及改善评价机制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千锤百炼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实现,重难点是否突破,学生的能力是否提高,知识的难度是否恰当等教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问题,只有在教学中多反思,才会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超越自己。

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评价机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这种机制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所以评价机制多元化的发展具有必要性。比如,由教师对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打分,最后以一定的比例算入学生的最终成绩,并且对平时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加分,这样就可以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需要注意的方面

1.不同年级的教学方法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要有所改变。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他们的一些做法及对问题的看法难免有所偏颇,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引导,耐心教导,努力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2.不可过于追求课程进度。学生之间的能力不同,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多了解一些课程所涉及范围内的其他内容。比如,在讲到“文艺复兴”时,可以鼓励他们去了解一些相关人物的生平及思想,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激发其学习兴趣。

总之,要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拥有一个强大的师资队伍,并且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改善相应的体制,完善教学设备,让学生享受这样的学习过程,喜欢这样的课程。对于这一关键问题的探究,我们还将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普布次仁.浅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教育战线,2012.

[2]段利坤.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3]陈晓琴.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中外教育研究,2009.

(作者单位 徐州市第十三中学)

?誗编辑 赵飞飞

作者:魏子翔

提高教学成果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2:

探讨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摘要】初中历史是初中阶段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学好历史对学生分析、认识历史的能力提升是很有好处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至少在学生眼中历史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满眼的年份、历史事件,学生摸不着头脑,长久如此,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失去了兴趣,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局面。其实,历史是来源于生活的,历史与生活的联系是很紧密的,我们要将生活中的历史挖掘出来,加强历史与生活的联系,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就来谈一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效率

初中阶段学生要重点学习的一门科目就是历史,历史是分析、记忆与理解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也是比较宽泛的一门科目,长期以来,老师在历史课堂中应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不能提起学习欲望,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地学习,学习效率低下。其实历史并不是离我们很远的一门科目,只要用心观察,历史与生活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随着新課程的不断推进与素质教育的广泛应用,老师们要不断地接受新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怎样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应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的带有情感因素的、形象具体的情境,给学生以很真实生动的教学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最关键的特征就是它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很强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这一特征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与掌握要学习的内容,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而我们可以知道,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应用在历史课堂中是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下新的教学理念的[1],对初中历史的教学来说非常适合,老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情境教学方法,使初中历史教学有新的面貌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不断地提升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得就是兴趣在做事中的重要地位。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这样积极的情感要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将历史知识和生活中的一些内容进行充分结合,为学生创造出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把生活中的历史生动地在课堂中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自己比较熟悉的情景中去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知识[2]。老师要善于应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情景来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断提升,从而能够主动地去探索、学习,不断地提升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可以应用猜谜语的教学方法,将生活中的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猜,从而引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好奇心被大大地激发起来了,都会争先恐后的猜谜语,效果是非常好的,直接提升了教学效率。

三、使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地提升教学效率

多媒体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由于具有诸多的优势而广泛的应用到了我们的初中课堂中,作为初中生来说,由于其有独特的年龄特征,对于学习表现的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不佳,因此,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教学,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通常在教学中我应用多媒体课件,将要讲的有关内容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进入了当时的历史年代中,使学生都能深刻的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心情[3,4],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虎门销烟”这节课的时候,我应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电影《林则徐》,并在课堂上请学生谈谈对林则徐的认识,还要谈谈对“虎门销烟”的认识,学生通过电影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均畅所欲言,教学效果很好。

四、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中,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老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置一些互动环节,使自己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顺畅与有效。这样,不但学生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疑问与困惑说出来,并且老师也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老师能够依据自己的掌握情况在后续的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计划加以调整,将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通常我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任务以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提问,让他们都说一说自己经历或感受,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更加强烈的产生了情感共鸣,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是初中阶段比较重要的一门基础科目,学好历史对学生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而在历史的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文我将怎样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进行探讨,产生了非常巨大的价值[5,6]。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应用情境教学进行教学,还要善于应用多媒体技术,另外,要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教学的效果得到最为充分的体现,不断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8):6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7):77.

[3]郭颖仪.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A].2014年广东省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优秀论文选编,2014,55(45):100.

[4]张守艳.分层教学—素质教育下的因材施教[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2014,23(45):77-78.

[5]宁云莲.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创新教育[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23(12):201.

[6]王凯.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任务的变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2014,23(14):801.

作者:吴晴曦

提高教学成果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3:

基于“三学”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与思考

伏军,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高级教师,宿迁市初中历史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市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优秀党员,被授予市中心城区“园丁奖”。曾获市优课大赛一等奖、省优课大赛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持省市级重点课题3项,参与5项省级课题研究;多次在江苏省“师陶杯”“五四杯”等各类论文评比中荣获特等奖、一等奖。曾应邀在省“五四杯”论文颁奖大会、省初中教育论坛、“苏派”班主任高层论坛、“自育·自立”主题论坛上作专题讲座。近年来,在各级专业杂志发表教学类文章四十余篇。

[摘   要]“自学·议论·引导”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庾南老师创立的教学法,其核心思想是“三学”。目前,“三学”研究已经从数学学科走向其他学科,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见证了教育改革的轨迹。统编教材下历史教学如何落实“三学”?有三种路径:找准“学材”着力点,丰富教学灵魂;理顺“学法”切入点,引领思维生长;把握“学程”聚力点,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三学

“三学”指的是“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是对李庾南老师“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实践总结,也是其教学法的核心思想。“三学”主张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不断融合与创新,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领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并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历史课程的实施,力求体现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教学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那么,如何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如何在统编教材的历史教学中落实“三学”?如何在既定的教学行走方式上实现变革?在此,将结合“三学”实践,尝试为历史课堂教学勾勒出一张清晰的“路线图”。

一、找准学材着力点,丰富教学内容

学材是与学习者相关的课程材料与课程资源的总称,绝非仅指向单一的课本(或教材)。李庾南老师认为,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使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都能达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要创造性地用教材,重组教学内容,不能只是讲教材。

历史教师在课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基于课标,并使课标的内涵与价值通过案例、实践等路径实现“学生理解”。在这种理解的认知前提下,再寻找相关学材的跨界、重组、整合,谋篇布局,提炼每节课的教学要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清晰的知识树。

例如,在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教师用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作为导语:“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借助古诗词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评论的思维空间,并与现实发生“碰撞”。借此巧妙地促进学生将家国情怀、社会担当等核心素养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定格在一千多年前的“隋亡为此河”。大运河至今仍在连绵不绝地流淌,承载着运输、观光旅游的现代元素,何以落下“亡隋的罪名”?河水呜咽,像在诉说着“汹涌的悲情”。学生在此情境下搜索材料、整合资源,寻找各自的个性“学材”。在史料中觅证据,在文本中寻解答,只为证明大运河的“无辜与不幸”。此时,教师的预设,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内化,而非被动灌输。学生取道学材,可以第一时间掌握信息,锻炼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也是强化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前置感受,擴充学材的视野,提升学材的高度,为教学奠定基础。

为了深化学生对隋朝这段历史的理解,学材的处理可以从“隋朝的一统”“隋朝的巨作”“短命的隋朝”三个篇章拉开序幕,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在辩论中发现和体会细节。在讨论中,学生的思路将逐渐清晰,人物链接资源,知识形成树状,对知识的理解将更加深刻而丰满。

二、理顺学法切入点,引领思维生长

“学法三结合”指的是坚持运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三结合”教学形式。这种形式也是李庾南老师几十年教学实践的重要成果,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一环。

李庾南老师认为,课上要通过议论,使学生们都有发言的机会,能把不懂的问题搞懂,能学习别人正确、简洁的方法,互相取长补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小组议论,往往能够活跃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学法三结合”可以突破个体思维的固着或局限,生发多元融通,产生“魔方式”转变。学生经过学法指导,可以实现从个体思考走向整体思维,从“独学”走向“群学”,从“孤立”派生“联合”,从“孤军奋战”形成“学习共同体”。学生在此过程中就像一个动态的“点”,思维跳跃、生长、碰撞,将思维中的“轨迹”连接起来,便形成了学生一节课的“思维曲线”。教师如果能够把握好学生的这一“思维曲线”,实行动态关注、过程管理,就能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的学力,找到发展核心素养之路。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教师课堂策略,在历史教学中同样可以通过“学法三结合”来实现。学生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百看不厌,对于不感兴趣的历史懒得一读。因此,教学中需要“个体先学”,可以是课前预习,也可以是课上自学,目的就是熟悉学材,打好认知基础。在个体自学的前提下,逐步开展小组学习,把学材中的困惑、疑虑或奇思妙想在小组内提出,智慧分享,取长补短。小组内要有分工、有配合、有落实,确保人人参与,确保每个问题有思考、有讨论、有见解。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采取全班学习并由教师点拨的方式予以解决,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二次思考、破解,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而小组讨论后留下的问题一定是带有共性的问题,处理好共性问题就是处理好课标的“学生理解”,也就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例如,在讲解“权利法案”的内容时,让学生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采取了哪些方式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学生讨论后提出了不同见解,并且随着思考的深入,还提出了“英国为什么还保留国王”“议会高于王权的实质是什么”等问题。此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再次分解问题,细化了讨论点:资产阶级想不想直接取得领导权,为什么?议会高于王权仅仅是法律层面的规定吗?从深层次来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果实体现在哪里?换一种问法,就能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使思考力在关键处实现“弯道超车”。

三、把握学程聚力点,发展核心素养

“学程重生成”是李庾南老师课堂教学的最大亮点。她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理性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的、社会化的非理性过程。由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信念以及价值观等组成的动力系统,对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起着定向、鉴别、筛选、调节、维持、强化的作用。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应该是学习过程,即学程。传统教学非常注重教的成分,容易忽略学的价值。重教体现的是教师本位,但教师的一味讲解,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或需求,容易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重学则彰显了学生本位,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获取知识、能力培养、思维发展的过程。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碰撞、生成、迸发。生成是一种自然的追问,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契机,也是学生尝试深度对话的一种表达。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这种对话或表达。

1.创建适度的课堂文化

要创建宽松包容的课堂文化氛围。处于压抑环境下的学生,会产生紧张、压迫、对抗的情绪,由此会不敢、不想或不愿与教师交流。学生对于教师的问题会“收缩性”隐藏,主动性不足,思考效果差。教师因而也难以得到真实的、准确的、深度的反馈,生成问题很少,课堂气氛沉闷。相反,宽松、愉悦、自主的课堂氛围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情绪更高涨,各种奇思妙想将自然而然或不由自主地产生,更容易在对问题的追问中实现“深层对话”和“理性表达”。此时,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会出乎教师所料,也能引发教师的“二次思考”,并深度推进问题的解決。师生此时成为学习共同体,能够共同享受问题探究的乐趣和直面解决问题的现场感。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基于理解和信任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能产生巨大的教育亲合力,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也会“爱吾师,更爱真理”。学生将更自然地“神会”教师的教学意图,“领会”教师的教学思想,“意会”教师的问题指向,课堂生成就会水到渠成。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对立、模糊,都将不利于师生的对话与交流,没有情感上的“连接点”,也就没有课堂可供生成的“面”。

3.找准最近发展区

“学程”是基于问题而“存在”,又超越问题而“重生”,因此问题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巧妙的设问可以将学生带进一个新奇又神秘的世界,学生因渴望找到突破口而进行主动探究。如果问题没有“坡度”或缺少“扶手”,学生会望而生畏、知难而退;若能巧妙地设疑、布疑,造成悬念,在问题中引爆学生思维的“燃点”,让其在问题的探索中有所发现,形成新颖、独特的见解,掀起情感波澜,就能让学生学会主动质疑,并提纲挈领地对历史事件进行剖析、生成,从而悉心演绎出精彩的历史课堂。

(责任编辑   郭向和)

作者:伏军

上一篇:李斯特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下一篇:电气操作危险点控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