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优势与旅游文化论文

2022-04-20

摘要:边境地区的体育旅游是一种具备一定独特性的旅游形式。其主要是依托边境地区特有的人文资源、环境资源等发展相关的体育旅游项目。对内蒙古而言,开发中俄边境地区体育旅游项目,不但能够促进中俄两国的体育旅游文化交流,还有助于边境地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针对内蒙古中俄边境地区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以及研究展开探讨,有利于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区优势与旅游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地区优势与旅游文化论文 篇1:

湘西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摘 要] 本文以湘西民族地区花垣县旅游发展为例,对花垣县旅游发展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该县旅游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民族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关键词] 湘西民族地区 花垣县 旅游发展 SWOT分析

当前,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民族地区摆脱贫困、带动就业的首要举措。花垣县隶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是典型的以苗族为主的民族聚居地区,本文以该县的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的分析方法,分别从该县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提出建议,旨在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从而达到通过发展旅游业使该民族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目的。

一、SWOT分析法简介及实用范围

SWOT是由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挑战)等四个英文单词开头字母的缩写而成。该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最初是由美国管理学家Steiner提出的用于客观分析和研究一个企业或产品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方法。该方法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的方法列举出来,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相关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该分析方法目前广泛运用在旅游发展和旅游产品开发的战略分析上。

二、湘西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湘西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1)独特的自然景观。根据现场勘察和相关资料分析,花垣县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目前已经开发出的景区有:国家AAA级“中国边城”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区、中国蚩尤古苗河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双龙”省级重点水利风景区、排碧寒武纪省级重点地质公园等四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景点。

(2)浓郁的民族风情。该县现有的民族节日有:四月八、六月六、跳月、椎牛、跳花、鼓会、挑葱会、赶秋节、赶年、吃新节、社巴节等。民俗文化有:山歌、苗歌、哭嫁歌、挖土锣鼓、劳动号子、打溜子、咚咚喹、唢呐、打家伙、鼓舞、跳香舞、芦笙舞、接龙舞、采桑织锦舞、摘茶子舞、打鸡舞、盾牌舞、先锋舞、八郎舞、土地舞、开山舞、绺巾舞、司刀舞、铜铃舞、跳丧舞、跳马舞、团鸡舞、合飞舞和西兰卡普舞等。正是这些具有浓郁的苗乡风情的民风民俗,使得该县获得国家文化部授予的“文化之乡”称号。

(3)良好的发展趋势。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看,整个大湘西地区都将旅游业定位为引导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省委、政府为扶持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从政策、资金上给与了倾斜。近年来,湘西民族地区旅游收入年年翻番,人民从旅游发展中得到了很大的实惠。花垣县旅游总收入从2002年的288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3725万元,所接待的国际国内游客从2002年的1.12万人次增长到2007年的46.57万人次。

2.湘西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劣势条件分析

(1)旅游交通设施滞后。旅游交通是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必要条件。湘西民族地区交通闭塞,设施落后,交通“瓶颈”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目前花垣县的交通通道主要是国道209和国道319,且这两条主干道弯多坡多,路况比较差,给游客进入该县造成了一定的不便之处,其对该县的旅游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切实提升入境硬件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2)民族居民素质较为落后。由于花垣县地处武陵山区深处,加之多年的封闭,广大村民,对于如何经营旅游业尚缺乏充分的认识。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以及人们选择旅游作为闲暇方式的思想转变,近年来进驻湘西地区进行诸如观光、探险、体验生活等旅游人数越来越多,直接间接的带动了该民族地区相关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有力的拉动了该地区的就业。从该地区的旅游产品开发开发来说,还显得比较简单、粗放,没能形成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相互配套的系列产品,同时,在接待游客的技巧与方式上还有提质的必要。

(3)知名度有待提高。花垣县所具有的优质的旅游资源现在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国内的知名度比较低,与湖南省内其他景区相比,在景点宣传、资金投入、景区环保等方面该县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激烈的旅游竞争环境和积极打造我县旅游品牌的战略需要,与周边县市进行旅游整合营销从而提升知名度就显得很有必要。

3.湘西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机遇分析

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计划”战略,中央,以及湖南省加大了对湘西民族地区政策倾斜力度,并结合湘西民族地区的实际,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该民族地区首选发展的产业来扶持,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4.湘西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挑战分析

对整个湘西地区旅游发展状况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地发展旅游业必须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一是政府需要更加重视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与管理,尽快克服旅游业发展中投入不足的问题;二是有必要对转变居民的小农经济意识,提升他们对新兴旅游业的理解,将竞争意识和风险管理相关意识灌入旅游发展中,培训居民配合政府开展旅游业务的意识与技能。三是优化招商引资所必须的软、硬件环境,向东部的旅游强省学习,找到发展的差距,从管理制度上创出新路。努力把湘西民族地区从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三、基于湘西民族地区下的花垣县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实施公司化运作,推动社会参与

放眼全国,随着旅游业的不断的发展,初始阶段政府经营旅游业的种种弊端已经不断的暴露出来,就这一管理事实,花垣县旅游业的发展应及时转入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景区公司化经营。如凤凰县积极与张家界的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适时引入该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使得凤凰县的旅游业获得长足发展。通过凤凰县这一成功案例,可以得知:在政府的引导下,引入并实施政府与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化运作,居民积极参与,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带动百姓脱贫致富的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2.各景点整体营销,突出打造旅游精品品牌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2001年视察湘西时指出,旅游是湘西发展的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近年来,花垣县先后相继开发出了四个省级以上的旅游景点,但这些景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比较低。因此,向外界推介该县的旅游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该县景点开发晚于周边县市,走单打一的营销路子成本大,收效甚微。对县内各景点进行整体打包并与周边旅游强县市进行整体营销,整体向外界推介,这样更能够取得良好效果。而打造旅游精品品牌是赢得竞争优势,取得长足发展的核心。该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经营”的新型发展模式,以及“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这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快了对“中国边城”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蚩尤古苗河苗族风情、“双龙”自然风光和排碧寒武纪地质公园等四大树旅游精品品牌的建设力度,与周边县市全力营销“张家界—凤凰—中国边城”这一大湘西旅游“金三角”。

3.加大民族地区旅游人才培养

湘西民族地区要实现从旅游资源强势地区向旅游竞争强势地区的跨越,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的支撑。就花垣县而言,要尽快制订旅游人才培训计划,以培养本土化人才战略为基础,依托相关高校,有计划选送一批人到相关高校去进修学习,以培养较高层次的旅游管理、规划和导游人才,满足该县旅游发展的需要。同时,切实加强在岗和岗前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如进行普通话、苗语及苗族风俗等培训,举办各种类型具有该县民族特色的民族培训班,以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该县旅游可持续发展服务。

4.完善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通信等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旅游业深度发展的后盾。针对目前花垣县路况差,游客可进入性弱的实际情况,在“十一五”期间,花垣县将建成吉首至茶洞(湘渝高速)高速公路,张家界至花垣高速公路(张家界至重庆高速),同时,该县不断整合资源,完善邮电、通信、银行等基础服务设施并提升其服务水平,届时,该县与外界软硬件设施的便捷式连接,为游客更好的进入湘西、进入花垣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车婷婷 黄 栋: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旅游商品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8):161~163

[2]谢 冽:论大湘西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62~63

[3]郑群明:湘西旅游走廊的开发构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68~72

作者:罗 章 卜代军

地区优势与旅游文化论文 篇2:

内蒙古中俄边境地区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与研究

摘 要:边境地区的体育旅游是一种具备一定独特性的旅游形式。其主要是依托边境地区特有的人文资源、环境资源等发展相关的体育旅游项目。对内蒙古而言,开发中俄边境地区体育旅游项目,不但能够促进中俄两国的体育旅游文化交流,还有助于边境地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针对内蒙古中俄边境地区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以及研究展开探讨,有利于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

关键词:内蒙古 中俄边境 体育旅游 项目开发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全球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同步上升。随之,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也逐渐上涨。体育旅游这种兼具休息、娱乐以及健身功能的综合性活动成为公众追求的时尚。日益增多的人开始参与到体育旅游活动中。这项活动不但能够帮助人类亲近自然,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能够促进边境两国在经济、文化生的交流。内蒙古部分地区与俄罗斯接壤,在这些边境地区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资源优势,为此区域发展体育旅游项目提供了基础。开发体育旅游,对于内蒙古以及俄罗斯两国都多有裨益,能够满足两国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旅游需求。相比我国其他边境地区,中俄边境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一、内蒙古中俄边境地区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有效宣传,境外旅游者对其认知有限。最近几年,在经济以及旅游业方面,内蒙古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提升与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体育旅游方面,境外旅游人员还对其没有充分认知,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不光境外旅游人员,我国其他地区的民众也通常将内蒙古地区定位为贫穷、荒凉以及严寒区域。造成上述响应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没有对其体育旅游项目进行广泛、有效的宣传,从而无法让境外旅游人员全面、客观的了解内蒙古边境地区的体育旅游项目优势。如此便无法吸引境外的旅游者来到此地区进行观光、旅游以及从事体育健身活动。

2.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用率低,缺乏特色体育旅游项目。面对体育旅游项目,当代人对其求动、求知以及求奇的心理逐渐加强。公众期望体育旅游区域能够满足其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以及提供丰富的体育娱乐设施。旅游目的以及形式也应朝着多元化以及个性化靠近。我国内蒙古边境区域虽然在自然资源、地理资源以及人文资源上具备突出优势,但是,因为对其关注力度以及开发力度不足,使得大量体育资源闲置。特色旅游项目,又极为缺乏。针对边境地区的各种资源,例如草原、湖泊以及森林等,其开发利用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人员需求,削弱了旅游者的体育旅游的意愿。所以,针对该地区的旅游资源, 加大其开发力度,成为当前的首要之举。

3.专业性旅游人员缺乏。此外,在内蒙古中俄边境地区,还存在着专业旅游人员缺乏问题,不利于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例如当地依然以传统种植业以及游牧业为主。新興的第三产业以及旅游业,没有突出其重要位置,受到了忽视。再者,在体育旅游人员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旅游工作人员短缺问题。此外当地对于旅游业的忽视也导致了相关人力人才培养力度的下降。

二、改进内蒙古中俄边境地区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工作的具体对策

1.实施多元化的宣传渠道,提高其市场影响力及知名度。有效依托现代多媒体途径,例如报纸、电视以及网络的,加大力度宣传内蒙古中俄边境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通过短片制作途径、电台以及网络传播渠道,让境外的旅游者充分感受到内蒙古边境地区特有的人文景观,体育项目,以及地理景观等。此外,还可以在内蒙古中俄边境地区举办相关的旅游文化节,申办各种与体育旅游相关的、国内以及国际性质的大规模体育旅游会议以及展览。以此来提升内蒙古中俄边境地区体育旅游景点以及项目的知名度,在国际市场树立自身体育旅游品牌,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

2.深度开发地区资源优势,实现体育旅游项目的特色化、精品化发展。近年来体育旅游项目的热衷度持续升高。在此趋势下,我国出现了众多的体育旅游景点,与此相关的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远激烈。这对于内蒙古中俄边境地区的体育旅游项目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是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需要面临极大的竞争挑战。为此,内蒙古中俄边境地区应当集中力量来深度开发本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促使其转化为体育项目开发的有力基石。同时经过适度的包装,将其推向国际市场。在本地区体育旅游项目特色化精品化发展实现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独特的体育旅游文化,以此来吸引俄罗斯,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游客到内蒙古边境地区开展体育旅游活动。

3.强化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提升其综合服务素质。在内蒙古中俄边境地区旅游项目开发中,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本地区的体育旅游服务整体质量以及水平才能够得到提升,进而促进本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好这部分人员的培训工作。第一,应当从专业素质、服务技能、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来开展体育旅游人员的相关培训工作。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第二,在对内蒙古中俄边境地区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及社会历史加以充分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再深入学习此区域的风土人情以及民族文化。然后以自身为媒介,将这些知识传播至境外旅游人员身上,提升其对我国相关文化的关注度。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境外旅游人员对与本地区体育旅游经历的满意度,从而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推广内蒙古中俄边境地区体育旅游项目,提升其国际知名度。

4.强化体育旅游硬件基础建设,提升可进入度。在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工作中,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是首要任务之一。其中包括交通条件的改善、服务档次的提升等若干项内容等。以此来提高中俄边境地区的可进入度。对此,具体的途径有: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此外,在税收政策上,应当给予合理的优惠。社会公益组织也应当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资助。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体育旅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在服务接待设施方面,例如宾馆、酒店等,相关设施相关跟上景区发展的需求,为日益增多的境外旅客提供完善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鹏. 体育旅游开发的意义与对策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6:292-293.

[2]董金果,张薇,孙宝全. 内蒙古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探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8:74-76.

[3]崔正,芦潇,王佳. 内蒙古体育旅游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2,08:77-79.

作者简介:依博亮(1981—),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足球教学与训练。

作者:依博亮 刘全

地区优势与旅游文化论文 篇3:

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及对策研究

摘   要:基于2011—2020年全国和四川省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烟叶、油菜籽、花生、棉花、糖料的生产面积和产量等相关数据,以全国为参照地区,用优势指数法测算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研究发现:与全国相比,四川省的玉米、大豆、薯类、烟叶具有一定的产量比较优势;稻谷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产量比较优势;花生、棉花、糖料不具有产量比较优势;稻谷、烟叶、花生具有一定的规模比较优势;薯类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规模比较优势;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糖料不具有规模比较优势;薯类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综合比较优势;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烟叶、花生、棉花、糖料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关键词:四川省;农作物;产量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1]这一重要指示为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认准优势、发挥优势,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为推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的农业发展基础。

一、文献综述

用于比较优势研究的方法较多,如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国内资源成本分析法、要素比率分析法等[2]479。李小军详细介绍了用于农业研究的Shift-share模型、优势指数法、种植结构贡献模型等[3]479;Bin Liu和Jianbo Gao研究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非高斯分布及其替代方案,并对各国内部和跨国出口进行了实证分析[3];李建平、罗其友采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测算了中国畜牧业的主要行业成本比较优势,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测算了中国主要畜产品在实际出口中所“显示”出来的比较优势,通过两个结果的比较揭示了中国畜牧业生产与贸易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顾文波、陈岩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4—2018年十个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国进行贸易的比较优势[5]。

(一)农业的国际比较优势研究

罗奕奕、戴永务等通过构建显示性相对比较优势权重指数,采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数据对中国林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6]; 张一琛、宋诚针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以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谷物类农产品贸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国的比较优势[7];钟钰、陈希基于2000年以来中国、美国、巴西的大豆数据,研究了这三个国家的大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8];李佳敏、何伟基于1990—2019年RCEP成员国的贸易数据,计算了这些国家的竞争优势指数、对称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贸易竞争指数等,比较分析了各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9]。

(二)农业的国内比较优势研究

王路永从生产规模、价格和市场销售方面研究了我国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的比较优势,认为小麦和玉米拥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10];吴迪、余晓洋等通过测算2014—2018年吉林省东、中、西各区域主要农作物的平均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分析了玉米、水稻、大豆的比较优势[11];陈漫、刘世薇通过构建比较优势模型,测算了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农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12];毛昭庆、李梁等利用2001—2018年云南省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等数据,测算了该省16个州(市)的蔬菜生产集中度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资源禀赋系数[13];黄磊、张小宁基于2014—2019年G30沿线省(区)农业相关数据,采用区位商法计算了该地区农业的区位商,对其专业化生产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比较分析[14];张权月、王竞娴等基于近10年来河南省蔬菜种植的相关数据,利用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对该省7类蔬菜在28市(县)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15];肖红波、白宏伟采用区位商法,基于2011—2018年京津冀三地农业相关数据,计算了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区位商,对其专业化生产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比较分析[16];杨子姗、李憬等利用2009—2018年全国及西南各地区国民经济及畜牧业相关数据,采用不同要素比率分析法,定量分析了西南地区肉牛业的资源禀赋系数、综合优势指数和专门化系数,对不同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17]; 姜宇博、李爽分析了2006

—2018年黑龙江省小麦、玉米、大豆在全国的综合优势,对不同粮食产区的优势进行了对比[18];冯海珊、徐小芹利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广西主要农作物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了综合分析[19];谭明交、刘琴将重庆市柑橘产业与广东、江西、福建等8个柑橘主产省(区、市)进行了比较优势分析,对重庆市三峡库区17个区(县)柑橘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从资源禀赋优势、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集中度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市及三峡库区柑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20]。

(三)四川省农业发展研究

赵颖文、吕火明基于四川省粮食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测算,研究了四川省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时序演变[21];郭晓鸣、高杰研究指出,四川省农村仍然存在农产品安全要求提升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等六大主要矛盾,需要重点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支持政策体系调整优化、农民持续增收渠道拓展、改革成果分配制度建設、优化农村地域空间布局七个方面深化改革[22];胡小平研究认为,粮食生产是四川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要加大力度解决四川的粮食供给保障问题[23];张冬书在总结近几年四川省粮食流通工作成效与不足,研判当前粮食流通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四川省粮食流通工作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的思路和举措[24];林伟敏、刘成华从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支撑能力入手,选取22个指标构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2013—2018年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数子[25];林超群研究认为,适度规模经营是四川省粮食安全的有效路径,并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壮大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政策支持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26];陈传波、高辉、王寯穆等系统评估了四川藏区科技人才帮扶、科技项目帮扶、科技项目基础设施投入等主要科技帮扶措施对本地区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27-28]。

总体来看,学术界对农业比较优势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是以全国为参照地区分析不同地区农业比较优势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研究力度。优势指数法主要从规模和单产两个方面,通过计算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来衡量某地区某种作物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由于在影响农作物总产出水平的各种因素中,单产和规模影响较大,优势指数法比较适合于在一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之间某种产品或同一区域不同作物品种之间进行比较优势的衡量和比较[2]477-479。本文借鉴学者李小军[2]477-479的优势指数法,研究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以期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发挥本地区农业比较优势、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学理支持和对策建议。

二、模型设计

(一)理论模型

1.产量比较优势指数。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某种作物的单产水平,即单位面积该作物生产水平的高低。其计算公式为:

式(1)中,CAijt表示t年度i地区j作物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Yijt表示t年度i地区j作物的单产;Yit表示t年度i地区农作物的平均单产;Yjt表示t年度参照地区j作物的单产;Yt表示t年度参照地区农作物的平均单产。如果CAijt>1,说明t年度该地区j作物生产具有产量比较优势;CAijt=1,说明t年度该地区j作物的产量比较优势等于参照地区水平;CAijt<1,说明t年度该地区j作物生产不具有产量比较优势。

2.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某种作物生产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2)中,PCijt表示t年度i地区j作物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ijt表示t年度i地区j作物的播种面积,Sit表示t年度i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Sjt表示t年度参照地区j作物的播种面积;St表示t年度参照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如果PCijt>1,说明该地区t年度j作物生产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和规模比较优势,比值越大,说明专业化程度越高,规模比较优势越大;PCijt=1,说明t年度该地区j作物规模比较优势等于参照地区水平;PCijt<1,说明与参照地区相比,t年度i地区j作物的生产处于劣势。

3.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就是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和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数。相对而言,该指数更为全面地反映了特定区域某种作物的比较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式(3)中,CAIijt表示t年度i地区j作物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如果CAIijt>1,说明与参照地区相比,t年度i地区j作物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CAIijt=1,说明t年度i地区j作物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与参照地区水平相同;CAIijt<1,说明t年度i地区j作物生产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CAIijt的值越大,说明综合比较优势越明显。

(二)实证模型

(三)数据说明

本文根据我国农业的结构特点和数据的可得性,以2011—2020年全国和四川省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烟叶、油菜籽、花生、棉花、糖料的生产面积和单位产量作为基础数据,分析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由于四川省的棉花产量数值较小,笔者在计算时保留了一位小数,其他数据均取整数值。所用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四川省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四川省统计局网站。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1可见,2011—2020年我国稻谷的平均生产面积为30453千公顷,从2018年开始有所下降;小麦的平均生产面积为24303千公顷,从2017年开始有所下降;玉米的平均生产面积为41640千公顷,从2015年开始略有下降;大豆的平均生产面积为7995千公顷,从2015年开始逐年有所增加;薯类作物的平均生产面积为7384千公顷,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烟叶的平均生产面积为1260千公顷,从2014年开始呈现逐年下降态势;油菜籽的平均生产面积为6893千公顷,从2014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花生的平均生产面积为4493千公顷,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棉花的平均生产面积为3725千公顷,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近两年有所回升;糖料的平均生产面积为1679千公顷,从2012年开始有所下降,近两年有所回升。

由表2可见,2011—2020年我国稻谷的平均产量为20948万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9年略有下降;小麦的平均产量为12922万吨,总体上呈上升态势,2018年略有下降;玉米的平均产量为25054万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7年和2018年略有下降;大豆的平均产量为1483万吨,从2015年开始逐年上升;薯类作物的平均产量为2845万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烟叶的平均产量为265万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油菜籽的平均产量为1351万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花生的平均产量为1653万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棉花的平均產量为605万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是近两年来有所回升;糖料的平均产量为11868万吨,总体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由表3可见,2011—2020年我国稻谷的平均单产为6880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小麦的平均单产为5320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玉米的平均单产为6015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大豆的平均单产为1874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薯类作物的平均单产为3858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烟叶的平均单产为2102千克/公顷,波动较为频繁;油菜籽的平均单产为1962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花生的平均单产为3677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棉花的平均单产为1643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糖料的平均单产为70949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由表4可见,2011—2020年四川省稻谷的平均生产面积为1946千公顷,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小麦的平均生产面积为958千公顷,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玉米的平均生产面积为1570千公顷,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大豆的平均生产面积为305千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薯类的平均生产面积为1255千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烟叶的平均生产面积为97千公顷,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油菜籽的平均生产面积为1096千公顷,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花生的平均生产面积为264千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个别年份略有下降;棉花的平均生产面积为10千公顷,呈逐年下降趋势;糖料的平均生产面积为13千公顷,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近两年略有回升。

由表5可见,2011—2020年四川省稻谷的平均产量为1515万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20年有所回升;小麦的平均产量为355万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20年有所回升;玉米的平均产量为874万吨,波动较为频繁;大豆的平均产量为71万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薯类的平均产量为512万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烟叶的平均产量为21万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近三年基本持平;油菜籽的平均产量为257万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花生的平均产量为67万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棉花的平均产量为1万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糖料的平均产量为51万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由表6可见,2011—2020年四川省稻谷的平均单产为7789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9年略有下降;小麦的平均单产为3759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6年略有下降;玉米的平均单产为5539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大豆的平均单产为2315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20年略有下降;薯类的平均单产为4075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烟叶的平均单产为2159千克/公顷,变动较为频繁;油菜籽的平均单产为2334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花生的平均单产为2546千克/公顷,变动较为频繁;棉花的平均单产为910千克/公顷,除2017年的下降幅度较大外,基本上保持稳定;糖料的平均单产为39929千克/公顷,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20年略有上升。

(二)产量比较优势状况分析

用公式(1)对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结果如表7所示。2011—2020年四川省稻谷、玉米、大豆、薯类、烟叶、油菜籽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特别是稻谷和油菜籽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近几年基本上都大于1.5;小麦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除2019年和2020年大于1外,其余年份均小于1;花生、棉花、糖料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这说明,与全国相比,四川省的玉米、大豆、薯类、烟叶具有一定的产量比较优势;稻谷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产量比较优势;花生、棉花、糖料不具有产量比较优势。

(三)规模比较优势状况分析

用公式(2)对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结果如表8所示。2011—2020年四川省稻谷、薯类、烟叶、油菜籽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特别是薯类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在2.5以上;油菜籽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在2.2以上;花生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除2017—2019年外,其余年份均大于1;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糖料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这说明与全国相比,四川省的稻谷、烟叶、花生具有一定的规模比较优势;薯类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规模比较优势;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糖料不具有规模比较优势。

(四)综合比较优势状况分析

用公式(3)对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结果如表9所示。2011—2020年四川省薯类、油菜籽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而且多数年份大于2;烟叶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只有2016年大于1;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糖料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0.4,棉花和糖料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则更小。这说明与全国相比,四川省的薯类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综合比较优势,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烟叶、花生、棉花、糖料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2011—2020年全国和四川省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烟叶、油菜籽、花生、棉花、糖料的生产面积和产量等相关数据,以全国为参照地区,利用优势指数法测算了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从测算的结果来看,与全国相比,四川省的玉米、大豆、薯类、烟叶具有一定的产量比较优势;稻谷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产量比较优势;花生、棉花、糖料不具有产量比较优势。稻谷、烟叶、花生具有一定的规模比较优势;薯类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规模比较优势;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糖料不具有规模比较优势。薯类和油菜籽具有显著的综合比较优势;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烟叶、花生、棉花、糖料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二)对策建议

提升四川农业发展水平,要在充分认识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农业实际,突出问题导向,提升质量水平。要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巩固薯类、油菜籽等具有显著优势的作物,突出稻谷、玉米、大豆、花生、烟叶的产量和规模比较优势,调整棉花、糖料的种植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具体而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经营主体打造、社会服务完善、经营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为推动四川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较低是制约四川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在资金投入、项目立项、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建设交通设施,着力建好农村“四好”公路,加快实现村村通公路。加大对道路养护的投入力度,提供更多公益性岗位支持乡村道路建设和维护。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防洪抗汛工程建设,有效保障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有序开展天然气管网建设,推动降低农民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加大农网建设力度,切实提高供电质量,有效保障农村用电需求。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加大网络建设投入力度,保障农村用网需求。加强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分类有序、生态环保、运营有效的垃圾处理系统,加大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动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2.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内在要求。四川农村地区产业基础较为薄弱,要加快弥补这一短板。要打好绿色产业牌,狠抓绿色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大力发展药材产业,引进和培育市场前景好、适应当地气候特征、可以延伸价值链的中药材。优化发展畜牧业,支持选育优良品种,推动饲养、屠宰、加工、运输、营销产业化发展,延伸畜牧业产业链。大力发展优质花卉苗木产业,做大做强核桃、石榴等优质产业,打造一流的产业发展基地,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充分利用优质林业资源,加快发展林下养殖产业,着力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和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文化、革命文化旅游产品,着力打造生态型、体验型旅游目的地,推动形成省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3.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绩效会激励技术投入,进而引发制度变迁;阶段性的制度变迁和连续的技术进步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绩效的增长,从而形成良性互动[29]。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要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提高经营水平。与传统小农户相较而言,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开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资金筹集能力更强,更能开展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要大力支持乡村干部、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创新创业上给予他们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册登记制度,在注册资金、税收、技术研发、技能培训、土地流转等方面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展横向和纵向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各类主体合法权益。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办各级示范社、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等,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4.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在产品研发、病虫害防控、疫情防控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产品生产质量。着力完善农业市场服务组织,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尤其是要为小农户和大市场搭建交流平台,支持小农户走向大市场。健全法律服务组织,帮助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开展经营活动,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推动建设法治乡村。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的融资支持力度,整合扶贫项目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有效解决农业经营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健全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提供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服务,完善理赔认定机制,合理、适度降低理赔标准,逐步提高理赔额度,切实降低农业经营风险。积极建设村规民约服务组织,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理性的人情观,着力解決“天价彩礼”“大办宴席”等问题,加快建设乡风文明。

5.着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尤其要在资金和人才投入方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引资、引技、引智,以资金引进为牵引,以技术引进为基础,以人才引进为关键,筑牢乡村发展基础。推动土地制度创新,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用地支持力度,既要盘活农村土地,又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尤其要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提高土地的经济功能,促进乡村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融资抵押制度,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健全农村建设用地市场机制,推动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东。创新农业经营机制,鼓励开展“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有效降低市场风险,积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普通农户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91-92.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国家农业政策分析平台与决策支持系统农业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LIU B,GAO J B.Understanding the non-Gaussian distribution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d its alternatives[J].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9(158):1-11.

[4]李建平,罗其友.我国畜产品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01):83-92.

[5]顾文波,陈岩.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测度与分析[J].特区经济,2020(02):37-39.

[6]罗奕奕,戴永务,林伟明,等.中国林产品比较优势测度与分析:基于新构建的WCA指数[J].世界林业研究,2021,34(06):110-115.

[7]张一琛,宋诚.我国和东盟各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以谷物类农产品贸易为例[J].山西农经,2021(20):48-49.

[8]钟钰,陈希,王立鹤.基于比较优势视角的中美巴三国大豆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2021(10):75-86.

[9]李佳敏,何伟.中国与RCEP成员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J].农业展望,2021,17(08):172-177.

[10]王路永.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4):19-20.

[11]吴迪,余晓洋,赵悦,等.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03):23-25.

[12]陈漫,刘世薇.西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0,44(01):12-20.

[13]毛昭庆,李梁,陈良正,等.云南蔬菜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农学学报,2020,12(01):1-11.

[14]黄磊,张小宁.“一带一路”背景下G30沿线省(区)农业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21(06):25-29.

[15]張权月,王竞娴,吴一平.河南省蔬菜比较优势区域差异分析[J].蔬菜,2021(10):33-41.

[16]肖红波,白宏伟.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2):180-189.

[17]杨子姗,李憬,郑锦玲,等.西南地区肉牛产业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5(05):78-84.

[18]姜宇博,李爽,于洋,等.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7):47-51.

[19]冯海珊,徐小芹.广西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大众科技,2021,23(10):117-120.

[20]谭明交,刘琴.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比较优势与振兴路径探析[J].中国果树,2021(10):92-100.

[21]赵颖文,吕火明.四川省粮食生产比较优势测评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05):64-73.

[22]郭晓鸣,高杰.深化农村改革:态势研判、矛盾分析与政策突破:以四川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7(02):8-13.

[23]胡小平.粮食生产是四川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J].四川省情,2017(08):17-18.

[24]张冬书.对做好新形势下四川粮食工作的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17(03):4-10.

[25]林伟敏,刘成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及关联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21,32(06):14-21.

[26]林超群.四川粮食安全的路该怎么走?[J].四川省情,2018(11):31-32.

[27]陈传波,高辉,王芳,等.四川涉藏地区科技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J].软科学,2022,36(01):1-19.

[28]陈传波,王寯穆,刘勇强,等.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绩效分析[J].软科学,2020,34(05):139-144.

[29]程士国,普友少,朱冬青.农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研究:基于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互动关系视角[J].软科学,2020,34(01):19-24.

[收稿日期]2022-01-20

[作者简介]刘世炜(1982—),男,重庆人,经济学博士,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三农”、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成都大学2019年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专题教学探析”。

作者:刘世炜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论文下一篇:项目教学计算机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