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优势及特征论文

2022-04-20

摘要:潮州作为一个具备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小城市,应发挥自身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开展有效的文化旅游形象传播,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从而推动本市旅游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而对潮州文化旅游形象的传播现状展开调查和分析,是潮州开展有效的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的重要前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旅游资源优势及特征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旅游资源优势及特征论文 篇1:

秦皇岛市旅游业未来发展对策浅析

摘要:秦皇岛是我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名号命名的城市,是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也是全国投资硬环境“四十优”城市,是国家首批命名的优秀旅游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旅游业发展历史悠久。但与其他滨海城市相比,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缓慢。文章针对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并指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因此对秦皇岛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秦皇岛;旅游业;发展对策

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其旅游业发展历史悠久,拥有名震天下的山海关古城、拥有“夏都”之称的北戴河、中国北方不冻良港——秦皇岛港、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耀华玻璃工业生产基地,可以说秦皇岛久负盛名。

2009年10月22日,中共秦皇岛市委以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决议的形式通过了《中共秦皇岛市委、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这标志着秦皇岛将率先在河北省实施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走出一条以旅游业为统领、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旅游城市、休闲城市、生态城市为发展方向的特色发展之路,也标志着旅游业在秦皇岛不仅是支柱而且是战略性产业地位的确立。

一、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及交通优势

秦皇岛市西邻京津,南临渤海,东接辽东,是东北与华北的联系纽带,自古就有“两京锁钥无双地”的美誉;且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与环渤海经济圈内,这一地区被誉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秦皇岛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发展契机。

秦皇岛市交通发达,日趋完善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特别是近几年公路交通建设突飞猛进,五横三纵一沿海的公路交通主框架已经完成。市内空中运输日趋完善,航线可达国内十几个大中城市;秦皇岛港是天然的不冻良港,更是能源输出大港,也是北方主要的杂货运输港之一;海上客运航线可连接烟台、等滨海城市。

秦皇岛市共有公路桥梁1442座54069延米,其中特大桥11座7740延米,大中桥333座30603延米途经秦皇岛市的高速公路1条,国道2条,省道13条,县道15条;秦皇岛有四个主要火车站,秦皇岛站、站、北戴河站、昌黎站,这几处火车站几乎涵盖了秦皇岛市的主要旅游地。

(二)旅游资源优势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秦皇岛市旅游资源集山、河、湖、泉、瀑、洞、沙、海、关、城、港、寺、庙、园、别墅、候鸟与珍稀动植物等为一体,旅游资源类型丰富,逐步形成了以长城、滨海、生态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目前,秦皇岛市开辟了长城文化、海滨休闲度假、历史寻踪、观鸟旅游、名人别墅、山地观光、海洋科普、国家地质公园、体育旅游、乡村旅游、城乡双向游、会议旅游、工业旅游等多种精品旅游线路。

秦皇岛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自然资源以山、海文明,人文资源以关、城最为突出,社会资源以北戴河最具魅力。海水污染程度低,水质清洁,阳光充足,成为秦皇岛市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三)文化底蕴深厚

旅游作为一种新的高层次的生活消费,其本质是人们以追求自身生理上及精神上愉悦为目的的外出旅行,其表现形式是综合性的、消费性的经济和文化的复合活动。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旅游行为。秦皇岛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诸如孤竹文化、秦文化、长城文化和军事文化、商贸文化、帝王文化等。

(四)城市旅游环境优势

城市旅游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一大优势。秦皇岛作为优秀的滨海旅游城市,不仅优美、干净,而且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因此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为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秦皇岛市连续多年开展了全民性的绿化美化后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扩大公共绿地,提高绿化覆盖率。同时对沿海海岸线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大规模的整治,海岸线的旅游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应有的改善。

(五)政府政策的支持

为缩小与其他滨海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差距,2009年秦皇岛市委确立了“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秦皇岛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并以高位规划为先导、基础设施为前提、项目投入为载体、生态保护为根本,整合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确立了全市发展旅游、全年发展旅游、全方位发展旅游的方针,全力构建以旅游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滨休闲度假胜地。

二、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

旅游发展规划是实现旅游业“六大”要素开发建设、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水平不高,规划指导不力”是秦皇岛旅游规划方面最主要的问题。为规划而规划,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往往并不按照旅游发展规划的思路进行,这样势必在指导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完善方面缺乏指导性和科学性,造成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既浪费了资金又破坏了景区(点)整体形象,甚至造成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现象。

目前而言,秦皇岛在海滨资源规划方面随意性较强,因此海滨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损害了秦皇岛的旅游形象。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导致了严重的旅游环境问题:北戴河海滨地区因游人过多引起的垃圾污染、海滩资源破坏和海水污染比较严重;南戴河地区因建设无序引发的建设污染严重;黄金海岸因滑沙引起的海沙资源破坏严重。

(二)宣传不到位,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市场开拓缓慢

秦皇岛市在整合旅游资源,推介旅游精品线路,进行整体联动,宣传促销上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真研究。各景点在宣传上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宣传手段简单、科技含量代低,使有限的资金,没有发挥最佳的效益。“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宣传机制在还未形成,造成在宣传促销上资金短缺乏、力度不大、覆盖面不广、市场开拓缓慢,以致很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形不成卖点、知名度不高。

(三)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旅游发展形成的带动效应

旅游产业的结构效益日益上升到突出的地位,来自结构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秦皇岛目前的产业结构看,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餐饮和住宿基本适应需求,而购物、娱乐、交通等方面仍有很多缺口,缺乏自己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没有地方特色的购物街等。

(四)城市旅游形象不鲜明,旅游产品无特色

形象是对一个城市最本质、最个性特征的反映,而旅游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建立独特、鲜明、有招徕性的旅游形象,依靠形象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由于秦皇岛没有明确的旅游形象主题,致使很多人都不知道秦皇岛,而作为其辖区的北戴河、山海关却有很高的知名度。

秦皇岛目前的旅游业的发展仅是围绕着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观光、人文景观为核心的以避暑度假和观光游览为主的旅游形式。同时秦皇岛的主打旅游产品始终是“滨海疗养”、“度假观光”和“长城文化和观光”,旅游方式单一、活动内容单调,而其他的旅游资源尚未形成对游客的较强吸引,这些就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秦皇岛的整体吸引力,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五)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

人才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最核心的资源。秦皇岛目前的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健全,导致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缺乏。

秦皇岛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而管理体制的改革却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秦皇岛城市旅游的持续、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三、秦皇岛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对策

(一)重视旅游规划,有序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蓝图,只有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旅游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明确秦皇岛旅游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旅游发展形势的需要,及时制定海上旅游规划、度假旅游规划、体育健身旅游规划、山地保护和开发规划等相关专业旅游规划。同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适度、有序的分层次开发原则,以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秦皇岛的知名度

加大旅游促销力度、不断扩大客源市场,尽快提高秦皇岛的知名度。除了利用好现有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促销手段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各种全国性的大型会议,特别是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文化活动,在主要客源地召开旅游推介会,参加国内外旅游展销会等活动进行宣传。同时要在全国的主要客源市场建立旅游协作关系,开设旅游办事处,成立合作旅行社,进行联合促销。

(三)调整旅游行业结构,健全旅游服务体系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业的六大要素,目前秦皇岛旅游业在购物和娱乐着两方面发展还不太明显,而这两大要素是旅游业的提高要素。在旅游购物方面,应利用区域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商品;在文化娱乐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将其作为旅游产品挖掘和推出,争取做到旅游购物和娱乐收入在整个旅游收入中的比例有较大增长。

(四)增强文化吸引力,树立城市形象

城市的风格,当地人民的素质,都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城市的吸引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秦皇岛应注重城市文明建设;并且提高秦皇岛以文化为主题的综合竞争力,将节庆旅游办出特色,使其真正具有吸引力。同时,秦皇岛作为旅游城市,应树立明确的城市形象,有自己的形象口号,如承德打造“皇家园林”口号,大连打造“浪漫之都”口号等,秦皇岛应继续打造“中国长城滨海公园”的发展主题。

(五)突出资源特色,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旅游资源要突出本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特色,大力开发和建设一批国际旅游精品和国内旅游极品。并且在抓好老产品升级改造的同时,根据旅游业发展趋势,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形象突出、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富、市场吸引力强的重点旅游项目,加快发展滨海度假、长城文化、海上观光、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冰雪旅游产品,丰富和提升秦皇岛旅游产品结构。

(六)注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旅游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素质是关键。秦皇岛应加大各级各类旅游人才的教育、培训和引进力度,建立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市场配置机制和用人机制,努力构建良好的旅游发展软环境。

(七)保护资源与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

秦皇岛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要着眼于长远利益,立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在制定旅游规划和开发旅游产品时,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考虑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把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八)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旅游产业集团化发展

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环京津的地域优势,加强与京津的联合与协作,共同开发市场,共建区域性营销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树立整体发展的大旅游观。同时,秦皇岛应尽快改变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效益差的局面,加快重组、改造,并按照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旅游产业集团,全面提升秦皇岛旅游业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翁钢民.河北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2(3).

2、付岗,赵爱婷.秦皇岛旅游产业结构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7(4).

3、张帆.秦皇岛推进旅游立市的几个战略问题[J].城市,2010(5).

4、丛民.秦皇岛旅游资源的整合与规划[J].城市问题,2007(4).

5、黄桂花,韩知非.秦皇岛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问题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29).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

作者:管艳民

旅游资源优势及特征论文 篇2:

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 要:潮州作为一个具备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小城市,应发挥自身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开展有效的文化旅游形象传播,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从而推动本市旅游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而对潮州文化旅游形象的传播现状展开调查和分析,是潮州开展有效的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调查与分析;“5W”传播模式

一、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概述

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5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5个w分别是: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这五个环节又称为传播者、信息、媒介、接受者和传播效果。

二、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的5W分析

(一)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者

潮州的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受众(游客、潜在游客)在实施文化旅游活动之前,无法实地亲身体验和感知,传播者必须通过各种媒介让受众了解相关信息。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者应通过对各种文化信息的收集、整理、选择以及传播,让受众在实施文化旅游活动之前能对潮州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按照传播者分级系统,可以分为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个层面。社会层面主要包括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组织层面主要包括旅游企业和各类相关的组织;个人层面则包括游客的亲友、导游、当地居民等。

(二)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内容(即资源分析)

潮州的文化资源丰富(如表1所示)[1],是历史悠久的岭海名邦,现有文物古迹7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潮州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媒介

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其一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和技术手段;其二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2]。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可通过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媒介。

不同的传播媒介拥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及传播效果。以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为例(如表2所示)[3],大众传播是指特定的社会集团通过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电影)、新型媒介(电脑、互联网、手机)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大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人际传播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媒介的运用恰当与否,关乎文化旅游信息的传播效果。以潮州工夫茶文化传播为例,潮州的工夫茶文化源远流长,传统采用的人际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夫茶文化的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充分利用当代的传播技术,让工夫茶文化的传播突破时空的限制,从而得到更好的推广。当然,新型媒体在操作技术、资金和环境上对传播者和受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受众

传播学家克劳斯认为,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特定国家和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第二个层次是对特定的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第三个层次是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和行为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对于传播效果而言,第三个层次的受众属于最有效受众,在其身上体现了实质性的传播效果。

在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过程中,传播受众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已经接触到了潮州的文化旅游信息,但是对潮州文化旅游没有兴趣且不打算出游的受众;第二种类型,已经接触到了潮州的文化旅游信息,并且对潮州的文化旅游资源有认识和兴趣但暂时并没有打算出游的受众;第三种类型,已经接触到了潮州的文化旅游信息,对潮州的文化旅游资源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已经做出了旅游打算或者即将采取旅游行为的受众。在受众研究中,本文将着重研究第二种和第三种受众类型的行为。

(五)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效果

在传播学领域,传播学效果具有以下双重含义:其一指带有说服动机的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其二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英国学者P.戈尔丁将传播效果分为四种类型,即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在本文的研究中,提及的传播效果分析主要集中于短期预期效果分析。在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的过程当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由于传播者、受众、传播信息、传播媒介的影响,不确定因素较多,但是在短期内的预见性还是能够根据对市场的评估,做出正确的选择,故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及的传播效果均为短期的预期效果。

三、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说明

1.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基于“5W”传播模式,根据传播者、受众、媒体、信息、传播效果五个角度进行问题设计,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1~4进行受众(游客)的基本情况分析,其中涉及受众的性别、年龄及学历等;第二部分,问题5~7进行受众的消费特征分析,其中包括受众的出游方式、目的以及受众感兴趣的潮州旅游文化资源类别;第三部分,问题8~10进行受众对媒体的使用情况分析,包括受众在准备到潮州旅游前是否有利用媒体了解相关信息、关注的哪些媒体信息,以及主要运用的媒介类型;第四部分,问题11~12进行传播效果分析,分析通过媒介收集到的潮州文化旅游资讯是否满足受众需求以及受众通过媒体了解的潮州与旅游后感知的潮州的符合程度;第五部分,问题13进行大众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的比较,分析出公众更倚重的传播方式;第六部分,问题14~16主要调查受众对潮州文化旅游形象的评价,包括受众对潮州旅游整体形象、交通状况、导游服务水平、基础设施、酒店服务水平、店铺服务水平、旅游商品状况以及对本次潮州之旅的评价。

2.样本选择

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均为在潮州进行文化旅游的游客。笔者通过在潮州开元寺、牌坊街、广济桥等主要景点随机发放问卷,让游客填写调查问卷并回收。实地问卷调查可保证所有调查对象均为到潮州旅游的游客,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性。问卷的发放时间为2016年3月15日~3月26日,总共发放130 份,回收120份,回收率92.30%。

(二)数据分析

1.受众(游客)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中,在性别分布上,女性游客比例占据68.33%,男性比例为31.67%;年龄分布上,19~40岁的游客占据94.17%,18岁以下占据0.83%,41~60岁的占据5%,61岁以上的数据为零,以年轻人和中年人居多;学历分布上,小学的数据为零,初中占据的数据为3.33%,高中占据5.83%,研究生以上的占据0.83%,主要为大学学历,占据90%,学历相对较高。

3.受众对媒体的使用情况分析

根据受众对旅游地的信息收集积极性的调查数据,大部分游客都会积极的进行旅游目的地的资料搜集,会主动进行了解的游客占据45.83%,积极了解的游客占12.5%,较少了解的占32.5%,也有9.17%的人没进行了解。

旅客来潮州旅游之前,即在准备过程中最想了解的旅游文化信息(多选题)比较丰富,比例也相对均匀,关注景点、景观等旅游资源占64.17%,关注风俗民情、饮食、历史文化等人文资源占83.33%,关注当地天气、交通、住宿等占60.83%。另外,关注旅行社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和报价等占35.83%;关注重要赛事、地方节庆活动等占21.67%。游客对旅游地的各方面信息都相对比较关注,这为旅游文化传播者展开有效的前期信息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在获旅游资讯的渠道(多选题)上,大部分游客采用网络和亲朋好友的推荐的方式,分别占比92.5%和64.17%,另外,电视媒体、杂志、报纸、广播分别占比34.17%、10%、8.33%、3.33%,其他渠道占比1.67%。数据显示大部分游客都倾向于在网络上获取相关的文化旅游信息,其次是通过亲朋好友的推荐。

4.传播效果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有45.83%的受众认为其获取的信息只能基本满足需求,信息量一般;35%的受众认为虽然基本能满足其需求,但信息量不全面;只有10.83%的受众认为信息量丰富,能够满足其需求;有7.5%的受众认为这些媒介不能满足其需求;0.83%的受众认为完全不能满足其需求,处于不满的状态。

此外,游客认为通过媒体了解的潮州与旅游后感知的潮州的符合程度调查结果令人比较满意,77.5%的人认为基本符合,5%的人认为很符合,但也有17.5%的人认为是不符合的。

四、“5W”模式下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现状分析

(一)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者

在潮州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占据重要的角色,传播者是信息的发出者,对信息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有45.83%的受众认为其获取的潮州文化旅游信息只能基本满足需求,信息量一般;且有43.34%的受众认为潮州形象模糊甚至非常模糊。当前潮州文化旅游形象的传播力量比较分散,不集中,这导致无法有效整合各方面的传播力量最大程度地为受众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

在潮州文化旅游传播的过程中,政府作为最权威的传播者,应该发挥其宣传主导作用,在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侧重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的引导。而其它类型的传播者,则在政府的引导下可根据各自的不同优势有侧重地进行文化旅游形象传播。

(二)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受众

调查数据显示,潮州文化旅游中女性游客相对较多,且年龄主要为学历较高的年轻人和中年人。旅游信息传播者可把握并利用这个规律,开发迎合受众喜好的体验式潮州文化旅游资源,让游客参与其中。以迎合女性游客喜好为例,可开发“潮绣”体验式旅游活动。潮绣是潮州特有的民间艺术,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记载和阐释潮州人民最具特征的文化心理和价值理念。开发“潮绣”体验式旅游活动,一方面能迎合女性游客的喜好,另一方面能推广和传播潮州民间艺术。由于受传者的人格结构、所处的环境、思维方式、接触的媒体等存在差异,受众会对同样的传播信息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对游客进行分类,针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的游客提供不一样的文化体验,进行文化旅游的个性化定制。

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信息搜寻呈现主动积极的状态,且其出行方式以亲朋结伴为主。这为潮州文化旅游的设计路线规划提供了参考价值,潮州文化旅游可提供家庭式出游路线,为一家人或团体出游提供相应的服务。

(三)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媒介

调查数据显示,受众主要通过网络、电视和亲朋好友这三个媒介获取旅游资讯。其中,大部分受众倾向于相信亲朋好友的推荐信息,因此,在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中,应该重视口碑传播。

信息化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数据显示,92.5%的受众会通过网络上获取旅游信息资源。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应充分利用网络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传播优势,加大潮州文化旅游信息的网络传播力度,如利用游记、旅游攻略、达人推介、网络3D体验等方式吸引游客。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应通过有效整合各类媒介的传播优势,形成合力。

(四)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信息

在调查问卷中得知,有80.83%的游客认为收集到有关潮州文化旅游的信息基本能满足其需求,但其信息量一般或不全面;游客同时认为目前潮州各旅游业企业并未形成统一有效的信息传播机制,信息传播处于相对零散的状态,纷繁冗杂的旅游信息加大了游客搜索信息的负担并且容易导致信息疲劳。可见,在当前的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信息中,信息的质与量均没有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在开发有吸引力的潮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要注重同时提高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信息的质与量。

(五)潮州文化旅游形象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依次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认知层面的效果;2.心理和态度层面的效果;3.行动层面的效果。受众未到潮州旅游之前主动通过各种媒介了解相关信息,属于认知层面的效果;受众通过信息检索,对潮州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在情感和态度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的效果;受众做出了到潮州开展文化旅游的决定,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属于第三层面的效果。调查数据显示,有71.67%的游客对自身的潮州文化之旅感到基本满意,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潮州的文化旅游服务。潮州市文化旅游城市形象的传播,应通过传播主体各方面的努力,从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为层面上影响内外部受众,引发内外部受众的共识、认可与行动。

五、结 语

截至2010年,中国国家旅游局共评出339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的强力开发,旅游城市数量的猛增,使旅游市场竞争全面迈入“战国时代”。面对异常激烈的行业竞争,作为一个具备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小城市,潮州应如何发挥自身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开展有效的文化旅游城市形象传播,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从而推动本市旅游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是重中之重。本文基于传播学的“5W”模式,对潮州文化旅游形象的传播现状展开调查和分析,以期为潮州文化旅游形象的塑造与进一步传播工作提供一定的前期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丹,李婉佳,郭培杰.潮州旅游名片品牌营销策略研究[A].林伦伦.潮汕区域文化研究-韩山师范学院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集[C].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黄莉.基于“5W”模式的桂林旅游信息传播现状研究[D].广西大学,2013.

[责任编辑:东方绪]

作者:蔡梦虹?

旅游资源优势及特征论文 篇3:

陕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简介:叶强强(1988—),男,河南周口人,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制度与公共财政选择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增加。陕北地区依靠其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充分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但是,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环境、人才、资源等问题。当地政府应当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以促进陕北地区旅游业的健康、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陕北;旅游业;资源优势

陕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在行政区位上包括延安,榆林两市。长期以来,由于该地区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当地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当地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自1998年陕北地区被确立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以来,该地区形成了以能源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例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破坏严重、土地塌陷等。另外,以能源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陕北地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陕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与实施,陕北地区被列为国家重点开发与发展的对象。1998年,陕北地区被列为国家的能源化工基地,该地区的自然资源逐渐被开发,形成了以能源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到2013年,陕北地区实现经济生产总值4200.89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963.65亿元,比上年增长0.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90.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9%。由此可见,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速度日渐疲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将成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力。

在陕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中,如(图一)所示,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9%、70.5%、23.6%。其中第三产业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

2013年,陕北地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1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8%。但是旅游综合收入仅占第三产业的21.7%,显然该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发掘不足,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解决。

二、陕北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陕北地区旅游资源鲜活,文化底蕴深厚,地理特质极为明显。该地区有奇异的黄土、风沙地貌;黄河峡谷旅游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独特的风俗民情等。

(一)奇异的黄土、风沙地貌景观

陕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地表裸露严重,这一地区的黄土、风沙地貌典型,地貌景观多姿多样,类型齐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地区,具有各种沙地和沙丘类型,沙漠绿洲、草滩、湖泊等景观。该地区还拥有号称“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湖区。在陕北地区的中部、南部拥有世界上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桥、黄土柱、黄土塔、黄土墙、黄土峰丛等随处可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二)独特的黄河峡谷旅游区

黄河峡谷自南向北全长580千米,谷深300—500米,两岸峰峦林立,多陡崖峭壁,河道弯曲狭窄,水流湍急。本区还拥有世界上著名的壶口大瀑布,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形成了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奇异景观,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1988年壶口瀑布被确定为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三)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旅游资源

明清以来,榆林城内外数上的大小庙、观、庵、阁就有近二百处。陕北地区有影响的大型庙会点就有一百多处。至今佳县白云山,榆林青云山、卧云山,延安清凉山,横山波罗接引寺,府谷千佛洞,靖边乌云山等仍然在周边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佳县白云山道观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古朴典雅,神秘幽静,吸引着天南地北的信教男女,香火鼎盛。

(四)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延安是享誉中外的红色旅游基地,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935年10月至1947年的3月间,延安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在这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

有了资源基础并不等于有了旅游产业,从资源到产业还有一个转换过程,必须依靠资源,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促进陕北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1]

三、陕北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地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陕北地区呈现出了基础设施落后;旅游区整体功能较弱;资源利用率低;管理体制落后;环境脆弱等问题。

(一)基础设施滞后

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旅游区内的基础设施也逐渐显得滞后,不能适应游客们的需要。而完善旅游设施又耗资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陕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旅游公路交通的平均通达度和相对连通性地区差异较大;旅游公路网络存在支线公路建设滞后、通达深度不够、知名景点的通达度差、各景点间联系不够紧密等。[2]有些很具有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道路崎岖,多为颠簸不平的土路,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旅游区整体功能较弱,形式单一

陕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大部分规模较小,分布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旅游整体。红色旅游仍然只停留在对旧居的静态参观,而没有从深层去发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不能调动参观人员的积极性。对普通民众的吸引力不足,大众式的旅游多为游山玩水,吃喝玩乐,而陕北地区的旅游景点缺少配套的旅游设施和娱乐方式:旅游主题单一,主题活动过后游客骤减,时效性较强;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综合功能不强;对陕北地区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黄土特色等旅游资源的重视不够。

(三)资源利用率低,闲置现象严重

陕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这些景点的整合率低,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辐射作用。陕北地区拥有特殊的文化底蕴,总体应表现为10大旅游景观系列:黄河景观系列;湖泊水体景观系列;塞外风情系列;黄土文化系列;当代治理成就系列;革命圣地景观系列;中华民族圣地景观系列;特产风味佳肴系列。[3]从整体来看,景点分布较为分散,再者由于旅游者的时间一般较为紧迫,使得很多很具有观赏价值的景区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四)旅游市场监管不力,各县、区间合作不足

陕北旅游区的特色与优势在于多样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彩的地形地貌特征,丰富的自然景观互相交融,以往由于地域上的行政区划而被分割开来,因而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陕北旅游市场。在旅游业中只靠单独的一个旅游特色很难吸引游客多次来访,以及很难促使游客在一个旅游区域长期逗留,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的游客流失,从而降低了一个地区旅游业在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因此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整体对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另外,陕北地区各个县市在旅游业方面各自为政,使得该地区的景点呈现出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现象,没有一个统一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

(五)生态环境脆弱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能否大量接待游客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陕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深居内陆。该地区还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全年干旱少雨,不利于作物的生长。近年来,陕北地区在开发能源资源过程中,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质污染、地表塌陷、水土流失等。

四、促进陕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为了促进陕北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对景区进行整体性规划;打造陕北旅游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辐射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素质和环保意识等。

(一)加大对旅游区基础设施的投入

针对陕北地区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通达度不够的问题,要积极加大资金的投入,提高景点之间的连通性。例如,首先要解决好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增加到达景点的途径,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交通条件。另外,要进一步加大对各大景区(点)的道路、供水、供电、厕所改造、宾馆、游乐、演艺等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旅游区的档次和水平。

(二)对旅游景区(点)进行整体性规划

陕北地区主要包括延安和榆林两市,而延安、榆林分别下辖12个县1个区。这就使得陕北地区的旅游景点被分割为两大块。为此应该抛却地域限制,确立大陕北的理念,将旅游业发展纳入整个陕北大发展的框架之内,促进整个陕北区域内旅游的协调综合发展[4]。根据两地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积极综合整合两地区的旅游景点,形成多个旅游内容丰富、凸显各地特色的综合旅游群,使陕北旅游景点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突出陕北地域特色,塑造陕北旅游品牌

陕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地带,地形、地貌奇特,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互交融。(1)根据陕北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以打造革命圣地、红色精神品牌。(2)根据陕北的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打造陕北特色民俗品牌;(3)根据其丰富的自然景观,打造黄土特色、黄河文化品牌。(4)根据陕北地区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打造宗教文化品牌。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和环保意识

就目前陕北地区旅游业状况来看,旅游人才严重匮乏,旅游区内人员素质亟待提高。而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景区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而训练有素的优秀旅游服务人员来自有效的培训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对陕北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应当根据其不同的文化特色,进行不同的培训,做到每个导游都精通自己所负责的景区的特色,对旅游景点的特色与文化具有深层的认识。对景区的服务人员进行规范的业务培训,设立合理的培训计划,建立完善的培训机构,打造一批专业的、高素质的旅游服务队伍。

保护环境是每个的责任和义务,陕北作为环境脆弱的一个典型区域,其旅游的承载能力偏低。因此在旅游培训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环保知识的培训,以身作则,以保护环境作为一种习惯。另外在景区多设立环境保护标示,时刻提醒游客环境脆弱需要人人努力。(作者单位: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1KRM24);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3D297)

参考文献:

[1][4]崔 平.陕北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发展策略[J].企业经济.2007,(7)

[2]李恩菊,孙 虎,李广文,鲍 锋.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公路网络发展对策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旅游公路网络的分析为例[J].旅游科学.2005,19(4)

[3]王 谊,张晓慧,苟晓东.自然生态环境非优区旅游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兼析陕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3)

作者:叶强强

上一篇:戏曲唱腔的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