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论文

2022-04-20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是我国第三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既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进步;同时,也有助于边疆民族地区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本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论文 篇1:

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模式的创新

摘要: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开发模式若是一味模仿其他地区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没有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特色创新的发展模式是不行的,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已经发展成熟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所以不仅要勇于探索学习其他地区的开发模式,还要植根于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发展现状、经济自由、创造力、竞争力、良好生活质量社会背景下,放胆创新出独具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创造力;革新度;生活质量

“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是指分布于四川的北川县、安县、平武县、松潘县、茂县、汶川县、理县等区域的处于川西丘陵与高海拔山区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汉羌山地村寨主要由汉族、羌族的村民,汉族与羌族的建筑以及实体环境构成,汉羌山地村寨文化是村民长期积累约定俗成的、自然形成的宗教信仰、民族艺术、生活习性、生产方式、经济收益等规范准则,并透过这种独到的文化生态系统,反过来作用于生活在这个区域内的广大民众,以人本和谐的文化特色陶冶民众情操,教化塑造淳朴向上、宽容平和的民风,营造构建合乎生态自然规律的,适宜本地区资源环境特色的和谐环保循环持续、经济人文的民族村寨文化。由于汉羌山地村寨地区长期的封闭和游离于社会发展主流,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质量不高,而近年来外界经济、文化、价值观的无序入侵,汉羌山地村寨文化已经面临消失的危害。

在全球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何抢救性发掘和保护当地村落旧址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尚未过多地涉及“文化的可持续传承问题”,以及如何开发特色旅游产业,突出挖掘其旅游价值,存在“重发掘轻保护、重利用轻传承”的不良倾向。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那就要走现在全球都在大力发展的方向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路线了,因为“文化强,则转型成,汉羌山地村寨则文化兴”。2014年4月,国务院发布《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这是我国首个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系统性文件,标志着发展设计服务促进转型升级这一战略举措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活力、创造力、涵盖性和驱动力空前活跃,带动了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如交通、通讯、物流、餐饮、住宿等几乎所有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通过汉羌山地村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来使汉羌山地村寨文化可以持续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当今,“创意经济”观念,已经成为全球在后工业时代继第三波产业、信息工业社会、网络经济和智能材产权生成应用的经济之后,时代发展下先进的思维。[1]

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开发模式若是一味模仿其他地区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没有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特色创新的发展模式是不行的,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已经发展成熟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所以不仅要勇于探索学习其他地区的开发模式、还要植根于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发展现状、经济自由、创造力、竞争力、良好生活质量社会背景下,放胆创新出独具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

一、创意核心吸引物(创造力模式)

创意是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形成的基础,旅游核心吸引物是文化旅游产业生命力所在。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需整合地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文化主线打造创意性旅游项目,聚集人气,引爆区域,形成对广域旅游市场的持续吸引。

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可以把该地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元素和应用艺术类型产业结合,例如以羌笛为例,它可以和流行音乐、服装设计、广告与平面设计、影像与广播制作、游戏软件设计、微设计等结合,予以做成多样化展现。接下来以该创意核心物支持周边产业与上诉产业之相关部门,如展览设施经营、策展、专业展演经济活动规划、出版、营销、广告企划、流行文化包装等。将文化创意作品推广而致众所周知。以“我们汉羌村寨有文化”为核心理念,以多层次的合作,为文化艺术作品加值,使创意能量更为丰富,衍生出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创新产业模式。

二、创新旅游体验(革新度模式)

传统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以文物古迹和静态展示为主,缺乏体验性和深度游览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现代人对于文化旅游有了新的要求,如果想赋予传统的文化以生命力,强化文化旅游项目的竞争力需将文化与世界级品牌、科技和资本的高效对接,引进高新科技作为技术手段,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创意理念、游戏玩法、影视场景、特色商品、建筑景观及丰富演艺将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活化,呈献给游客完美的深度文化体验。

创新旅游体验就是把“旅客”带到创意产业跟前。以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开发为例,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为体验旅游创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也带来更高的挑战。例如:可以利用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中羌绣的独特性,针对喜欢这种工艺的旅客进行体验旅游产品创新性开发设计,先细分目标市场、确立鲜明有创意的主题,再以羌绣技法结合创新性图形设计运用在产品包装上。加强市场调查能推动旅游者感官体验的旅游产品开发,例如:把汉羌山地村寨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与时下流行元素结合进行创新开发。创新开发时需特别注意传统和现代所占的革新度,革新度失衡创新开发模式就会失败,所以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的革新度。

三、吃、住、行(生活质量创新模式)

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以生活质量为创新模式时,主要体现在吃、住、行的创意开发上。汉羌山地村寨地区应该开发自己的特色饮食,可以打造创新与传统并存的本地区特有美食文化。比如土豆宴、腊肉宴、核桃宴、樱桃宴、苹果宴等特色餐饮的打造。汉羌山地村寨地区也应该开发自己的特色住宿文化,可以打造羌楼风格的村房特色住宿文化,住宿建筑设计外观上以传统羌族建筑外观为主,内部以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为主来开发。这样能既能满足旅客对汉羌山地村寨地区建筑文化的体验的需求,也能满足他们对舒适住宿服务的需求。汉羌山地村寨地区也应该开发自己的特色交通文化,例如可以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穿云云鞋云中漫步”的主题活动策划,来推动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在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对文化有强烈的诉求,并且文化是人文旅游资源的灵魂。在进行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模式研究时,要将当地的文化和现代的休闲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做出的开发模式才是“接地气”的创新,从而产生文化和旅游的紧密结合,使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带动其他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在消费上起到了乘数效应。

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模式的创新,意在讲求“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保护、生成与应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下,其所仰赖倚附的正是重视经济自由、充满创造力、核心竞争力、具备良好生活质量,所谓多样、变化、学习和适应的“创业生态”(创意产业生存状态),亦需要居住在一个多元开放、有变化、居民可充分学习的社会。[2]

参考文献:

[1][2]《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大赏》编委会编.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大赏[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3,7.

作者简介:

姚伊,女,本科学历,学士,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民间文化推广。

作者:姚伊

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论文 篇2:

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是我国第三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既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进步;同时,也有助于边疆民族地区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本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本文以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云南临沧为例,研究和探索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以期指导、推动和实现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基本路径

基金項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农村非法宗教综治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YJA850011)阶段性成果之一。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通常具有国土面积辽阔、民族居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区位优势明显等共性特征;同时,也都普遍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生态相对脆弱的现实问题。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现存问题,极易诱发和容易导致地区性地发展、安全、稳定、民族和生态等多种问题。边疆安则国家安,边疆兴则国家兴。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兴盛和富强会影响整个国家地发展态势,影响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所以,发展同样也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要持之以恒和常抓不懈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对于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保护和利用自身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传承和繁荣民族文化,加快转变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云南临沧基本概况

云南临沧地处我国西南边境地区,集边疆、山区、民族、欠发达等典型特点和显著特征于一体,地域面积为2.4万平方千米,其中坝区面积极少,仅占地域总面积的2.5%,而山区面积占比则高达97.5%。临沧下辖7个县1个区,总人口为260万,属于云南省下辖的16个州市之一。临沧境内居住的少数民族众多,除主体民族汉族外,还分别居住着佤族、傣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等23个少数民族,23个少数民族里边包含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临沧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占临沧总人口的41.1%。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临沧各族人民创造了特色鲜明、风情浓郁、丰富灿烂、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临沧大地处处呈现出区域多元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美好景象。此外,临沧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和独一无二,区位优势难以复制和不可替代。放眼世界,临沧是我国内地直达两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便捷的陆路通道,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阵地。聚焦国内,临沧是我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中国内陆地区连接南亚东南亚,走向印度洋的核心支点。临沧与缅甸毗邻,国界线长约300千米,有3个国家级对缅开放口岸、19条边贸通道、13个边民互市点和5条同缅公路,[2]是国家重要的沿边开放地区。

二、云南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多元民族文化的荟萃之地,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临沧23个少数民族创造和形成了底蕴深厚、璀璨夺目而又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比如,作为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全国的佤族现有42万人口,而临沧有24万佤族人口,临沧的佤族人口数量占比超过了全国佤族总人口的57%。目前,临沧有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风情,并且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民族节日有水文化旅游节、青苗节、芒果之乡文化旅游节、俐侎文化旅游节、新米节、摸你黑狂欢节、国际佤族音乐节、“阿数瑟”国际山歌会、拉祜族搭桥节、澜沧江啤酒狂欢节、佤山风情美食节等。此外,临沧有“翁丁佤族”“丁来佤族”“滚乃傣族”“大南直布朗族”和“南美南愣田拉祜族”等5个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俐侎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区等。

但是,在过去,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和交通等多种原因相互交织,特别是交通因素影响尤其严重,导致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充分,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没能真正充分转化为现实中地发展优势和旅游产业竞争优势。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比学赶超”云南省内其他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先进的州市,如何加快推进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将临沧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具有价值引导力、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的产业优势,以此影响和助推临沧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需要研究和必须探讨的现实课题。

三、云南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当前,根据临沧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伴随着大临铁路和墨临高速通车后,临沧交通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变将要带来的旅游高峰,同时借鉴云南省内外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本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笔者认为,临沧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有以下五种基本路径可供遵循。

(一)规划先行,为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地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要首先明确对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进行规划布局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认识规划布局的效能和作用。在对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进行规划和设计时,要扎根滇西大地,立足已有民族文化资源,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载体,强力推动临沧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规划建设临沧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发掘民族物质资源,推进临沧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文艺精品,推进临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以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地发展助推临沧民族文化产品的研发设计,实现临沧民族文化与临沧旅游发展同向同行,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着力打造和努力形成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格局。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属于创意产业,应当充满创意新意,而创意新意则由人探索、思考、发现和得出;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创产品研发,开发一批富有临沧本体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科学进行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整体布局,以临沧民族文化特色创意项目为活动载体,推进临沧民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临沧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临沧在进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时,一定要做到特色鲜明,定位精准,规划到位,既要能够和临沧本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充分融合,又要能为未来发展做出合理规划和科学指导。

(二)争取项目,为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地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项目是发展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一个根本载体,也是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地融入点。临沧在培育、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同时,要做到全市上下一盘棋,整体规划、具体安排、科学论证,建立项目库,储备一批,培育一批,再重点筛选论证一批,条件成熟后,进行开发、建设、壮大,使项目做出影响、做出效益、做出品牌,从而拉动临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临沧正在以保护和传承本地特有民族传统文化为工作着力点,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传承和创新并举的原则,大力推进临沧本土少数民族特色小镇、文化村寨和特色村寨,以及沿边小康村地保护、规划和建设工作。此外,2020年9月和2020年12 月,临沧分别在省会昆明举行了“世界佤乡·大美临沧”文化旅游宣传推介系列活动,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引人关注的精彩活动,如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临沧专场演出、佤山風文艺会演、快闪等活动,重点推荐了独具临沧民族元素、地域风情、茶文化特色的1条精品自驾旅游线路、5条重点旅游线路以及30条乡村旅游线路,[3] 既扩大了临沧的知名度,也提高了临沧的美誉度,尤其是让昆明市民近距离深深感受到了“世界佤乡、大美临沧、恒春之都、天下茶仓”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独特魅力。

(三)营造环境,为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打牢社会基础

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在民间,临沧全社会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素养,培育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要积极鼓励、主动引导和大力支持临沧广大人民群众和外地来临沧的游客参与到临沧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中来,努力增强他们的体验感和不断加大他们的感知度,感受临沧深厚民族文化的特有魅力和独特风情。要制度性、系统性和常规性抓好临沧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地开展,努力提高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全民参与意识,打牢和夯实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社会根基;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的培养要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在青少年中推广民族舞、民族韵律操等;临沧民族文化要进入乡土教材,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大力营造氛围,形成人人都是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宣传窗口,处处都是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环境氛围。通过以上做法,最终达到和实现临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不但得到保护和传承,而且可以让民族文化变成财富,助民增收,助力临沧的乡村振兴,使临沧当地各族群众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收益。

(四)打造品牌,为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地发展开辟市场新路

在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旅游品牌是一个地方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和制胜法宝。旅游品牌的设计、论证、包装及宣传推介是地方产业资源的聚集和放大。临沧要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民俗节庆资源,大力扶持和发展本地特色民族节庆活动,打造具有规模化、市场化、特色化和国际化水平的旅游大品牌,做大做强做好本地旅游品牌。临沧现有的“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临沧坚果文化节”“沧源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耿马水文化旅游节”“云县啤酒节”“永德芒果节”“凤庆红茶节”“临翔区旅游文化搭桥节”“沧源崖画”和“沧源翁丁原始部落”等这些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本身也就是一个发展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样可以拓展和派生出更多新兴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地发展空间。此外,还可以开发和创造更多独具临沧民族民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文化产品,培育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临沧民族文化主题餐馆,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临沧乡村文化旅游村,发展文化服务业和文化体验产业、培育科技文化企业。品牌的形成和打响对临沧地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将是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因此,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创新民族文化品牌,可以达到扩大影响、吸引外资、开拓市场、带动各行业整体发展的功效。

(五)强抓队伍,为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和多次强调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4] 每种文化产品的创造和生产,都是文化艺术人才辛劳汗水和聪明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化产品的消费,都是一次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潜在的心灵沟通和交流,这就决定了临沧人才队伍特别是临沧文化传承人在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现和使用好人才,能对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地发展带来强劲的推动力,有了人才,才能推动临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临沧的民族文化建设,应当坚定不移地把民族文化队伍建设始终放在首要位置,摆在第一位,确保队伍建设能够持续不断地满足民族文化事业地发展需求。要倍加珍惜临沧现有人才,特别是要对临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带头人,以及临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和帮扶,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和带头引领作用,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认真抓好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外派学习、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培育临沧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人才,增强发展后劲;不断改善人才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环境,多关心照顾和爱戴保护人才,及时给予帮助和扶持,善用感情,依靠待遇留住人才。

四、结语

新时代,临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时擘画的蓝图和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大力推进“美丽县城”“美丽乡村”“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示范村”“沿边小康旅游村”等建设。目前,随着两路入临,临沧正以其诱人的自然禀赋、深厚的历史积淀、多彩的人文风情、浓郁的民族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探访临沧。在这一过程中,临沧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正在成为可为临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驱动引擎。未来,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只要坚持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方法来坚持不懈地发展本区域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就一定能够把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建成一个安定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边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

[2]临沧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临沧市概况[EB/OL].http://www. lincang.gov.cn/lcsrmzf/lcszf/zjlc/index.html,2020-09-30.

[3]云南网.大美临沧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受市民欢迎[EB/OL].http:// lincang.yunnan.cn/system/2020/09/17/030976317.shtml,2020-9-17.

[4]新华网.习近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3/07/ c_1122502719.htm,2018-03-07.

作者简介:李小辉(1981-),男,河南驻马店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李小辉

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论文 篇3:

论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其不仅传承了我国的文化,同时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加快,而在现代化的思想下,我国“非遗”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就在“非遗”文化面临着消失危险时,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使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不仅可以对文化遗产起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從而实现双赢。例如,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就是成功发展“非遗”文化的良好案例。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人民大多能歌善舞,民族文化鲜明。现如今,人民的精神需求增加,发掘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非遗”旅游事业,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遗产和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旅游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的重要产业链,其有效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国家各地区为了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更是大力挖掘旅游资源。例如,如果当地存在古代建筑遗址,当地政府就会以此作为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并且对遗址进行“包装”和推广,从而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这种形式的旅游产业以物质遗产作为基础,在长期发展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对遗址进行维护和保养,因此以物质遗产作为旅游资源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我国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真正的瑰宝,所以近年来国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颁布了多个保护政策和方针,并且大力提倡“非遗”保护和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所谓融合发展,就是以“非遗”文化为基础,然后开展各种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活动内容。这不仅可以宣传和保护“非遗”文化,同时还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经济建设的融合发展,是利用历史遗产发展旅游经济的最优选择。
二、“非遗”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潜力和基础

(一)丰富的遗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是保障融合发展的基础

现如今,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国家实施了少数民族自治的政策。以湘西州为例,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4项,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了44项,州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达到了239项之多。由此可见,湘西州具有极其优越的“非遗”旅游资源。为了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将湘西州发展成为旅游胜地。而丰富的遗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是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研究成果的推出和人才队伍的保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说明了其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内涵。为了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就必须对“非遗”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因此,要针对“非遗”进行保护和研究,建立庞大的人才队伍,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其中,吉首大学作为长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等院校,不仅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同时还拥有较为全面的遗产保护专业知识积累。并且在长期的非物质遗产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非遗”保护理论,而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吉首大学是我国培养“非遗”研究人员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另外,吉首大学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是推动“非遗”保护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据。

(三)乾州古城“非遗”园起到了标榜作用

湘西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的州市,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同时还存在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湘西州的魅力还在于其地区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些都是湘西州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在湘西州的发展中,旅游业是其经济支柱。

为了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吉首市以乾州古城为基础,将湘西地区的传统民间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从而建立了“非遗”保护、传承的大舞台。另外,乾州古城的建立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我国各地区人民提供了了解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推动各民族之间交流的机会。

乾州古城的建设对于湘西州而言是极为成功的,并且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同时也使政府看到了“非遗”和旅游相融合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乾州古城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特有体系。此地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所以古城的发展方向也是围绕着民族特色开展的。例如,在乾州古城中有许多商家,这些商家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如苗家阿哥和土家阿妹的卡通人物工艺品,并且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同时,乾州古城中还汇集了“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家等,这些具有手工艺技术的人,通常会制作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首饰和工艺品,如苗族银饰、民间木雕等,经过长期的推广,这些工艺品逐渐成为游客购买的主流产品。

综上所述,乾州古城在湘西州的旅游发展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起到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的作用、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标榜作用。
三、融合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非遗”资源和文化旅游融合度不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虽然形成了我国独具一格的旅游经济,但是在长期发展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为有的“非遗”旅游处在积极开发状态,而有的“非遗”旅游却处在消极状态,这种发展严重失衡的状态,不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行业的全面融合发展。

以湘西州的“非遗”旅游业为例,苗族鼓舞是湘西州的重要民资文化,其影响力遍及保靖、古丈、凤凰等,并且还成为凤凰古城晚会中的压轴表演节目,在宣传和推广下苗族鼓舞逐渐走出湘西、走出湖南,甚至成为湘西苗族文化的明信片。而苗族四月八节也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发展中完成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四月八节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发展,导致优秀的文化遗产被忽视,从中可以体现出我国“非遗”保护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并不完善,因此为了有效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相关负责单位应该加大推广和开发力度,从而使优秀的文化遗产成为我国优质的旅游资源。

(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足与设计理念的缺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其目的主要包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而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应该有效地利用“非遗”文化,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例如,针对传统的手工技艺,进行推广和宣传,从而开拓更广的消费市场。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传统的手工技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从而降低了旅游业的经济收益。另外,由于商家只看重手工艺的经济收益,而忽视了其内在价值,其在手工艺的设计问题上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这不仅影响了手工技艺的推广,还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设计理念的缺失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非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三)缺乏有关“非遗”开发的优惠政策

虽然政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很高,但是“非遗”和旅游业发展的结合却没有得到较高的关注,这也导致“非遗”旅游开发项目处于缓慢发展中。另外,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政府缺少较大的优惠政策,“非遗”文化旅游项目动力不足。

而吉首市作为湘西州的州府,在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融合的问题上有较大的支持力度。但是,吉首市当地政府实际行动还有所不足,“非遗”和旅游相融合发展缓慢。对此,国家和地方在对待地区旅游业发展上,要有更多切实可靠的优惠政策,推动地方“非遗”开发,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动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工作
四、“非遗”保护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点

(一)以吉首市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重点城市

吉首市作为湘西州的州府,其可以打造成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城市。而在吉首市的建设发展策略上,已经制定了东歌、西鼓、南戏、北狮和中春的发展战略,并大力推动其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项目,吉首市推出了以苗族鼓舞为主,其他节会活动为辅的旅游发展策略,并且大力提倡当地少数居民发展手工技艺,制作手工产品进行销售,以此增加经济收益。

另外,建设吉首市为旅游重点城市,不但可以推动城市的经济建设,同时还可以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而最为重要的是,因为吉首大学拥有优质人才力量,当地政府可以依靠科研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高质量开展“非遗”保护和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工作,从而推动吉首市的经济建设。

(二)定期举行“非遗”和旅游相结合的活动,推动产业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建立在特色旅游经济的基础上,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对“非遗”文化做好宣传和保护工作。在发展旅游经济时,应以活动为载体,定期举行各种民俗活动,使游客体会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进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例如,湘西州的民族节会多种多样,主办方可以定期举行相关节会,在正月时可以将摆手节作为主打活动,到了二三月就可以举办兰花会等活动,期间还可以穿插现代节日如美食节等,通过举行各项民族节会,提升旅游业的经济收益,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从而起到一定的文化推广作用。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上面临着重大危机。由于现代思想的改变,很多青年人不愿意再投入传统手工制作等行业中,这一现象不利于“非遗”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要重视传承人的培养问题。而吉首大学作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等学府,更应该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必须着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从而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另外,湘西州政府在开展文化旅游时,也要加大对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此让更多的人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从而提高人们对湘西“非遗”文化的关注度。此外,湘西州政府还要鼓励当地少数民族人民重视自身的文化艺术,從而提升文化传承的意识,并且还要激励当地人民群众将“非遗”文化代代相传。如此一来,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并且通过培养传承人的方式,少数民族文化得以推广到全国各地,以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进程。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建立完整旅游产业链的基础保障。而在发展旅游业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国家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还要发展旅游事业。并且当“非遗”保护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后,还应该大力发展其他副业,例如,提倡少数人民从事手工产品制作,从而增加经济收益。

(作者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湘西州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社科课题“湘西州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助力于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课题号:SK202014);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苗画元素融入地方高职包装设计课程的应用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号:XJK20CZY062);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背景下湘西苗族文化元素在插画设计课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号:19C1799)。

作者简介:刘玲(1987—),女,苗族,湖南吉首人,硕士研究生,中级教师。研究方向:“非遗”文化研究。

通讯作者:彭晓君

作者:刘玲 叶水云 肖燕萍彭晓君

上一篇:高职院校民族文化论文下一篇:转化型抢劫罪表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