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网络文化论文

2022-04-20

【摘要】文化市场是向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以及服务的平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建设对象之一。农村地区的文化市场发展面对着非常多的挑战,只有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平台,才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不断健康、快速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地区网络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村地区网络文化论文 篇1:

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农民在中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的发展不可或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其培育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目前,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进存在不少困境,本文将针对农村地区的现实因素,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规律,分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第351页.]对于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心聚气团结力量,巩固思想;对于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铸就民族之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占幅不小,农村作为社会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就占了全国人口的41.48%,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始终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对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指的是普遍人民群众能够接受、认可,并在日常生活中以它为价值追求、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第169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其培育效果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起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它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与道德水平,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单连春,单俊宇.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维度——评黄明理教授《角度·视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讲》[J].经济问题,2019(11).]。扶贫先扶志,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农民创新农业,促进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还需要高素质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树立农民正确的思想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除落后、封建的陈旧思想,树立科学思想,解除思想障碍,调动农民的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民也能够积极主动投身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实现大众化建设,能够加强农民对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整体提高农民素质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网]在农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实现大众化,被农民理解、认同、接受,能够促进农民克服不良思想,转化思想观念,提高精神境界。避免偏远地区的农民,因信息传播不流畅,文化素质不够,而受不良思想侵蚀,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所以,为坚定农民的社会主义信念,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需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引导农民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

二、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困境

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特殊对象,是宣传教育的重点,农民的特殊性在于文化程度较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对于农民来说相对较抽象。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实现大众化建设仍存在较多困难。

(一)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首先,农村经济落后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传播需要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想提高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党和政府需设法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自然会认可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城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仍然是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经济落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培育与践行,制约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其次,农村地区宣传教育机制不健全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根据调查显示,近年以来,普遍农村很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农民文化生活体验较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农民文化生活内容有待丰富。因此,农村宣传教育载体的缺失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的有效传播。此外,师资和经费不足已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乡镇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经费不足,难以组织开展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导致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单一,甚至是单向传播,忽视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没有针对性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传播。最后,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组织领导力量不强,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有效传播。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力量,基层宣传班子理论水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实现大众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之一。

(二)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存在的困境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宣传教育存在的困境之一是传播的形式过于形式主义,偏向理论灌输,仅凭说教,忽略农民群众的真实情况和需求。在经济、政治、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更需要基层组织宣传人员开展更大众化、更深入人心、通俗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式主义还表现在,基层组织宣传教育脱离群众。农村地区的基层领导干部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主要责任,若脱离群众,没有和农村群众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建设是不利的。其次,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单向传播现象,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不能设法调动农民的参与意识,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内容兴趣不大,尽管农民群众的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方向是一致的。最后,不良网络文化产生消极影响。“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逐渐兴起的信息革命,改变了人们间信息、资讯、知识等的传播方式”[ 张世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9.]。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斷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络在农村越来越普及,农民群众的生活也日益离不开网络。相应会出现新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复杂化,一些网络平台为吸取流量传播虚假信息,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都得不到保证,农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一些农民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所误导。

三、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路径思考

(一)扩大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

文化建设作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之一,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一项任务,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上应扩大资金投入,通过政策引导,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办丰富的文化活动,发挥党的统筹作用,统筹协调各社会组织,通过多個渠道、多种方式,促进农村与市场的接轨,解决农村地区经济收入问题。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确保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骨干队伍引导

农村地区干部队伍的来源乡土人才和引进人才,二者对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乡土人才更偏向了解农村地区的真实情况,引进人才相比乡土人才理论文化水平较高,更能把握国家发展大势,对国家相关政策理解更为透彻,因此,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建设与队伍建设离不开这两种人才,一方面,加大乡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政府须适时鼓励,引导优秀大学生及社会人才入乡,深入农村,为农民服务。培养专门的宣传队伍人才,重视相关基础理论、国家政策的学习,提高理论文化水平。

(三)完善农村地区宣传教育机制、丰富宣传方式

农村地区宣传教育机制不健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不管在何时,农民都是不容忽视、是中国共产党依靠的力量。根据农村现实情况和农民群众的特点,创新丰富宣传教育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有效推广、落地生根。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加强与农村农民群众的沟通联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农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和价值需求,有针对性地切入,向农民群众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大众化建设就是要把它的抽象内涵通俗化,日常化,能够被广大农民群众乐于接受。在宣传手段上也要丰富多彩,通过文艺活动的形式,例如文艺演出等,也可通过展览、粘贴文化宣传栏、漫画的形式传播,可以通过广播向农民群众日常宣传传播,开展主题讲座,近距离与农民群众沟通交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宣传内容需简短易懂,结合日常语言和农民群众的风俗习惯,便于不同文化程度的广大农民群众理解和践行。

(四)发挥大众传媒宣传平台舆论引导作用

当前社会,人们与网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农民群众的生活离不开电子设备,娱乐方式也与网络息息相关,逐渐对网络形成依赖。网络是把双刃剑,应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引导作用,通过网络向广大农民群众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党和政府应时刻关注网络舆论,注意各平台网络输出的内容,确保向农民群众传播正能量。总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在网络信息中,通过隐性和显性的方式引导农民群众认可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文修叶(1993—) ,女,仫佬族,贵州麻江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马永红(1996—),女,回族,甘肃临夏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地区道德建设。

吴巍巍(1993—),男,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地区道德建设。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  名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宣传教育创新研究——以贵州省麻江县宣威镇为例  项目编号:YCX21066

作者:文修叶 马永红 吴巍巍

农村地区网络文化论文 篇2:

浅谈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摘 要】文化市场是向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以及服务的平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建设对象之一。农村地区的文化市场发展面对着非常多的挑战,只有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平台,才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不断健康、快速发展。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建设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对于农村文化市场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文化市场;文化产品;文化市场建设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时期,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进行建设,更是需要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行建设,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发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了全国总人口六成有余,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地区。而实际上看,正是因为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水平比较低,因此,其文化市场存在着非常大的潜力,足以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对于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也有要求,要促进城乡一体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市场,可以更进一步丰富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具有时代性与紧迫性。

一、农村文化市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农村文化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秩序不断规范,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体系。笔者所工作的郯城县,地处山东省最南端,东临江苏东海;西邻江苏邳州;南与江苏新沂交界;北与罗庄接壤;东北毗邻临沭,西北毗邻兰陵。总面积1189平方千米,下辖1个街道9个镇3个乡,总人口92万人。而大部分都是农村人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以来,该县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些不足与全国大部分地区有着共性,也有着地域性差异。

二、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中存在问题

首先,当前农村文化消费在需求上并不是很强。农村人口数量非常大,实际上农村地区对于文化类产品仍然有较强的潜在需要。但是这种潜在的文化需要仍然没有转化成为文化产品的需求。这是因为当前农村虽然在支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经济上有所发展,但是从整体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准上看,仍然是比较低的,农民对于文化产品的刚性需求并不是很强,农民的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对于家用电器、教育以及住房等实用性需求,而农民对于文化类的消费并没有表现出非常强烈欲望,文化类产品实际上属于一种非刚性的需求,消费条件以及能力相对不足,也限制了农村文化产品的需求。加上年轻一代的农村人口外出务工,青年人口减少,也影响了农村文化消费上的刚性需求。作为农业大县——郯城县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其次,农村地区的文化消费相对比较单一。因为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比较弱,因此,在对于文化类产品的消费能力也不强,所以市场上很多文化类企业并没有针对农民文化特征,开发能够受到农民喜爱的文化产品。农民当前的文化消费相对比较单一化,一般农民在完成农活之后,都是采用看电视或者听广播等形式,甚至很少订阅报纸刊物等。这些也会导致一部分农民会更倾向于参与到封建迷信的消费之中,不健康的社会文化活动在农村地区依然是一种畸形的文化消费。

再者,农村地区文化消费平台建设也存在一定问题。虽然近年以来,中国各级政府在农村文化市场消费平台建设上付出非常大的努力,但是农村文化消费平台与文化设施相对比较滞后,很多农村的文化站往往没有比较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很多乡镇依然还没有文化广场等,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三、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建设思考

对于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应该给予更高的重视,因为农村文化市场是发展新农村的重要平台之一,农村文化产品实际上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而引导农民对于文化活动的参与,解放农村文化市场的消费潜力,从而让农村更为全面地发展。

首先,政府要对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提供政策扶持。各级政府都应该重视农村地区的文化市场建设,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纳入到政绩考核的体系之中。特别是各级财政要对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农村建立起具备现代意义的农村文化站、农村文化设施以及文化广场等。同时,政府应该更进一步引导民间的文化企业以及资本注入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之中,特别鼓励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入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之中,从而推动农村的文化事业的发展,让农村地区具备更为坚实的文化消费平台基础,满足农村地区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要形成文化下乡的机制,并且机制要具备长效性。文化下乡不能够仅仅成为一种形式,而是应该针对农民在文化消费方面的实际需求,组织相对应的演出公司、剧团等针对农村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开发一些新的农村文化产品,更进一步形成一些具备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文化下乡还应该充分考虑增强农村地区文化的自我创造力,形成一批农村文化人才和本土文化艺术团队。

再者,应该让农民群众有参与到文化活动的热情与激情。政府应该将文化的先进性、知识性以及趣味性等融入到文化产品之中,根据文化的先进性,不断推动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村地区文化工作站的作用,对基层政府人员中的工作文化工作者进行训练,提升他们在农村文化培育方面的能力。基层政府应该注重培养农民群众形成健康积极的文化消费观念,创造出健康而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最后是农民群众在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提升方面,应该从提升农村人民群众收入、降低农村文化消费品价格入手,降低农村群众消费文化产品的成本。农村文化建设是具备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在文化下乡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更进一步提供文化下乡补贴,鼓励健康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推动农村地区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进而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推动农村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

四、结束语

文化市场的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新时期新阶段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总目标指导下,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应该更加注重投入与规范化管理,推动新时期农村文化艺术项目的发展,提供繁荣并且有序的农村文化市场,对于发展新农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面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上所出现的滞后状况,政府和社会都应该齐心协力,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推动农村形成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为优秀的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张永丽,甘露.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03)

[2]毕顺堂,白臣.论新视野下农村文化市场建设[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

[3张金桐,刘雪梅.河北省农村文化消费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经济与管理.2007(08)

作者:周友谊

农村地区网络文化论文 篇3:

文化强国建设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体系建设研讨

【摘 要】在打造体育强国的过程中,应将民族体育文化个性与价值充分彰显出来,其中,民族传统体育是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基于此,本文将以体育强国的建设为基础,深入研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可行性的完善路径以及对策,切身作为科学性指南。

【关键词】文化强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体系;建设;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形式多样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各国的民族体育文化相同,都是在本国区域以及意识形态背景下所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体育形式。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西方体育文化将世界文明体与主体内容覆盖,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和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之下已经难以正确认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与信仰。为此,在打造文化强国的过程中,需将民族体育文化价值彰显出来,确保民族体育文化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一、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问题解析

(一)农村地区体育健身意识以及责任感不强

当前,体育服务群众生活问题备受党与政府关注,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群众体育十分落后。在北京奥运会开展以后,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中心明显转移,而政府也更关注全民健身事业,贯彻并落实了系列政府工程项目[1]。但在雪炭工程与农民体育建设工程举措贯彻落实以来,只有体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变,却很难推进农村群众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对于农村地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十分不利。正是受这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形式的存在,难以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而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当中作用十分重要,部分农村区域开展效果差强,只有部分具有较强民俗性特征的体育活动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开展,而部分具有健身性与游乐性的民间体育游戏活动仍然未受到高度重视。受农民群众思想意识落后的影响,尚未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健身与休闲活动的方式,所以,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地区无法彰显其健身休闲的价值,难以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二)城市地区文化多元化发展影响明显

城市是集中现代文明的地区,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地区,因而民族文化发展与城市紧密相连。伴随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加之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文化逐渐彰显出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种类外来文化以及网络文化在城市群众日常生活中形成,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城市多元文化格局当中,新兴文化的地位更加明显,直接影响了民族民间体育游戏项目未来的发展。在社会转型的基础上,使得城市群众的精神娱乐逐渐转向了感官刺激性的娱乐,青少年忽视精神享受。在这种情况下,以传统精神享受为核心的民族民间体育游戏项目淡出人们的生活。

二、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 构建更具现代气息的活动传承机制

1.严格遵循传统方式。

对现代运动技术动作予以有效地借鉴,在改变活动内容与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实现活动表现方式的转变,确保运动表现力更加丰富,增强民众的吸引力。其中,对于少数民族民俗节日当中的民俗体育活动应定期组织并开展,以这种形式的转变实现全面传承。

2.根据传统内容与技术。

通过对现代方法的合理运用组织并开展活动,以保证活动的古朴性与活力性,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其中,以现代竞赛活动为主要方法,按照竞赛的基本规则组织活动,可以获得民众认可与关注。而其他的民族民间游戏活动,同样可以通过现代竞赛以及舞台表演等多种方式组织活动并开展。

3.充分利用现代方法。

对现代运动技术予以适当地借鉴,将核心内容与技术动作保留,适当地转变内容与技术,建立并健全全新技术机制,以保证活动更具竞技的欣赏性以及健身的娱乐性。有机结合传统内容、现代技术以及现代器物服饰。基于传统内容,对部分现代运动技术予以有效地吸取,针对活动开展所需要的运动器材以及场地、服饰与设备等采取现代处理方式,增强试听的效果与娱乐的效果。以健身秧歌为例,这种活动是将原生态表演性的秧歌作为重要基础,对民族舞的元素、现代舞与韵律操等多种现代运动元素相结合,对不同种类的生活套具进行运用,合理地编制了现代秧歌。通过这种方式,使得秧歌的现代意义更加明显,将青春活力与时代气息彰显出来,并在国内推广。

(二) 民族传统体育精神体系传承的建设

国家与民族都伴随精神存在,而精神同样也是国家与民族对外展示的一种标志,将价值观念与文化需求真实地反映出来。在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民族精神方面,应选择性地吸收西方体育文化,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观念的有效拓展。而西方经济体育文化当中的竞争精神同样属于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必须正确定位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与价值,对西方竞技文化予以适当地学习和借鉴。充分考虑西方文化维模原理,在推广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通过维模功能能够保证文化圈对于外来文化有效地保护并选择。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将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文化理念融入其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推动自身的发展,将民族文化作为核心,实现传统中华民族精神普世价值。除此之外,还应当有选择性地将民族传统体育对外传播,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扩张的背景下,使得西方人文精神得以弱化。虽然现代发展提倡了竞争的理念,但是却始终关注竞争,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涵盖了诸多传统价值理念,所以应选择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其当做传播与发展的对象,通过多种方式与路径实现全面推广,使得影响力不断扩大,确保更多的国家与民族对普世价值的文化理念予以了解并借鉴,以实现弘扬民族文化的主要目的。

三、结束語

综上所述,在我国综合实力全面增强的背景下,将体育强国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以期能够在打造体育强国的基础上将民族体育文化价值突显出来,使得民族体育文化影响力不断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打造体育强国必须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重要支撑。上文针对当前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体系建设问题展开了相关性的分析,并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与建设意见,希望能够实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

参考文献:

[1] 岳君,徐彬超,高春花等.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校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J].运动,2017(1):86-87.

[2] 刘戈.从非遗视角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5-10.

[3] 岳君,梁楹,叶羽翌等.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7,7(5):204-205,207.

[4] 刘迪锋.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策略之管窥[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111-113.

[5] 陆青.关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J].体育时空,2014(21):36-36,38.

[6] 张星宇.文化保护视角下高校开展传统体育的实施路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6):126-128,125.

作者:刘燚

上一篇:输电线路合理设计论文下一篇:东北地区文化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