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论文

2022-04-18

摘要: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扶贫,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徹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障。高校拥有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且担负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是帮扶贫困地区开展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力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论文 篇1: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对策建议

提 要

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与重要组成部分,从革命老区江西省永新县的调查来看,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和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地区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不顺畅、市场意识不强烈等问题。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管理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胡春晓(1964—),女,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及公共管理研究;王璐(1986—),女,江西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45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2014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金资助

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贫困地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其建设状况,不仅反映了当前贫困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而且影响着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速度。为客观真实地了解当前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状况,课题组选取了革命老区江西省永新县为具体实例,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实地重点调查等多种调研形式,探讨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永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永新县以争创“全国文化大县”为目标,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依托红色文化、书法文化、非遗文化三大品牌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有效提升了文化软实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穷县办富文化、小县办大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

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近年来,在财力紧张的前提下,永新县采取“向上争一点、财政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式,加大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仅在城区,就通过各种渠道筹资6000多万元,兴建了县中心广场、三湾公园、三湾改编纪念馆、贺子珍纪念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县体育馆、海天春茶馆等一批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了禾川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等32处功能齐全的文化场所,有效提升了城市服务功能和文化品味。在农村,建设了23所乡镇综合文化站、188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40个农家书屋;因地制宜利用废弃的村部、祠堂等场所,将800多座旧祠堂改建成当地农民的“文化乐园”,形成独特的“祠堂文化”;打造了樟枧千年文化村、三门前刘沆文化村、南塘盾牌舞文化村等特色文化村庄。

2.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从完善体制入手,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永新县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有效整合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公共文化资源。目前,全县从事公共文化工作的有236人,分别工作在文博、群文、图书、编辑、记者、播音、工程、艺术等崗位。针对各乡镇文化机构性质、拨款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尤其是在乡镇文化专职干部大量流失的现实情况下,明确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为公益性服务机构。

二是从抓培训着手,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素质。以培训为载体,对在职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和各类业务培训。定期向社会公开招聘讲解员和剧团演员,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新招聘的人员送去脱产学习,请专业老师到县剧团等单位具体指导,以提高专业水平。例如,县博物馆把新招讲解员送到井冈山博物馆学习;采茶剧团把新招演员送往省市学习戏曲表演。选拔优秀人才到相关学院深造,如选拔了采茶剧团团长到中国戏曲学院编导班学习。

三是从抓扶持着手,培育农村文化发展的能人队伍。大力扶持民间各种协会,如红歌舞协会、三角班艺术研究会、民间演艺协会、书法家协会等文艺协会;培育好“农家美”、“红土情”、“好日子”等106个农民业余剧团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吴三桂、永新小鼓代表人朱友生、三角戏班代表人尹小文等600多名“乡土艺人”。

3.公共文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永新县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机构,并不定期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将文化事业发展列入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确保每年文化事业支出增幅不低于当年县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确定县里每年的10件大事中都有1个以上文化项目。

二是健全工作运行体系。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永新县不断完善公共文化管理工作运行体系,健全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押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图书阅览室管理制度、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培训室管理制度、多功能活动室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按照“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责任明确、目标明确、督查到位、奖惩兑现,确保任务落实。

三是完善目标考核体系。科学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并纳入到乡镇和各相关单位的年终目标考核。宣传文化部门对乡镇和各相关单位宣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实行专项考核,各级各部门负责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各项工作进行考核,从而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对外免费开放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实现了三湾改编纪念馆、贺子珍纪念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县体育馆、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博物馆、各街道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室、村农家书屋等常年对外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对外免费开放工作制度不断完善,运行良好,效果明显。

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扎实有效。县财政确保每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保护的专项经费落实到位。对散落在全县各地的盾牌舞、永新小鼓等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建立《永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积极向上申报专项。目前,已整理挖掘出5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68项入选县级名录,9项入选市级名录,10项入选省级名录,1项入选国家级名录。盾牌舞已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先后参加了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国际傩文化节、国际鄱阳湖生态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并获奖。永新小鼓《宝朵接婆》、《宝朵招工》连续参加全国第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群星奖评选并获表演奖;近期,永新小鼓《宝朵冲浪》又获得首届“赣鄱群星奖”。

4.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不断创新

近年来,永新县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组织——红歌舞协会、三角班协会、书法协会等10个协会的作用,每月组织开展6-8场各类广场演艺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艺术长廊、将军雕像园的文化魅力,组织游客前往参观游览,并不定期在将军雕像园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立足“全国书法之乡”优势,邀请国内知名书法家到永新开展书法交流活动,并经常举办各类书法培训和开展书法进校园活动;组织“红土情”、“稻花香”等10多个有影响力的股份制剧团和100多个农民业余文艺团体,长年在城乡演出;举办万名学生红歌会,引导群众参加卡拉OK比赛、灯谜竞猜、激情广场大家唱等群众性文体表演活动;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如2012年,该县送戏下乡共132场,购买市级文艺团体演出20场,送电影下乡3700多场,极大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二、永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调研中发现,尽管近年来永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长期受经济欠发达条件的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还严重不足,总体上仍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尤其是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和许多不足。

1.经费投入不足

调查发现,投入不足是当前永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反映最强烈、存在最普遍的问题。近年来,尽管国家和省、市级财政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的投入,但这些政策都要求地方政府给予1:1配套。永新县由于财力薄弱,不可能也无法配套。各级政府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投入经费总量过低,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的需要,可以说是做了好事但没把好事做到底。比如,永新县现有的县图书馆,不仅场馆面积不足,而且设施设备陈旧,每年图书购置经费仅有6万元,与国家“二级馆”、“三级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读书需求;一些乡镇综合文化站因缺乏经费,空壳化现象严重(有场所无设施),甚至有个别乡镇的文化站因管理不善被挪作它用,无法正常开展文化活动;许多农家书屋有书没书架的现象也严重存在。

2.专业人才匮乏

永新县由于地理劣势和财政紧张,造成公共文化人才待遇普遍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性技术人才,致使公共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偏少,尤其是高级专业人才或拔尖人才面临严重匮乏。目前,全县从事公共文化工作的236人中,专业技术人员只有75人(其中,副高级只有2人,中级22人,初级51人)。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干部队伍老化且存在断层现象。有的乡镇文化站虽然有编制,但个别人在编不在岗;有的乡镇文化干部身兼多职,且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駐村帮扶等繁杂的农村经济工作,分散了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精力。

3.地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经济、地理及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永新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从永新县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分布来看,目前一些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主要分布在城区,以及一些经济基础好、领导较重视、交通较方便的中心镇、社区和村。在部分乡镇,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到抓文化就是抓生产力、抓竞争力、抓凝聚力的高度加以认识;甚至有些乡镇、社区,不仅公共文化资源严重缺乏,且被挪作它用,无法正常开展文化活动。

4.管理体制不顺畅

当前,永新县现行的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很多只是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任务做了宏观上的规定,针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人才培养、选拔、引进和使用机制,却缺乏认真思考。同时,由于缺乏统筹协调服务机制,致使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公共文化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整合及有效利用。此外,一些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仍未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缺乏文化自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地方党委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偏低,缺乏刚性约束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5.市场意识不强烈

永新县历史底蕴厚重,涌现了中国第一位女音乐家许和子、北宋名相刘沆、明朝名相刘定之及平民哲学家颜钧和国学大师尹台、清初文学家贺贻孙等历史名人,演绎了忠义潭三千壮士、八砖千古、南宋义井等千古名传,拥有“三湾改编”、“龙源口大捷”、永新盾牌舞、永新书法、永新小鼓等金字招牌,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有形象、没市场,有名气、没人气。比如,盾牌舞蹈、小鼓唱号、三角戏班、庄堂习武等文化奇葩,更多地只是群众自娱自乐,或者公益性地参与节庆展演,没有真正形成生产性的文化产业,没有一个引领性的文化企业,没有一个叫得响的文化产品。永新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软肋,反映出文化市场观念的淡薄、经营方式的滞后、经营人才的缺失、文化产品的单一。

三、加强永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作用。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永新县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能力还相对有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主要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快永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借助城市规划和河东新区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建设集永新中学、中日友好书法院、红军剧院、体育中心于一体的文化教育园区;二是升级改造县文化馆、图书馆、县城三大文化广场,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县各乡镇、行政村文化站(室)的设施配置;三是实施启动各乡镇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建设工程,巩固综合文化站建设成果,拓展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基层阵地,建立全面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2.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紧紧抓住永新县列入中央苏区振兴、罗霄山脉片区开发范围这一战略契机,对接好中央、省、市的文化扶贫政策,争取中央、省、市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鉴于贫困地区财力薄弱,建议中央、省、市在制定政策时,实行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对贫困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取消之前要求地方政府给予1:1配套的要求,而实行全额扶持政策。二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把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摆在事关全局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积极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保证财政文化经费支出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繁荣发展提供经费保障。三是在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要统筹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享受融资、税收、规费等优惠扶持政策,以更好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或融资到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3.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以培养、使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把选拔、培训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列入议事日程,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以存量优化、增量优选为原则,完善人才引进、考评、培训、激励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有志于基层文化事业的青年人员加盟基层文化建设。二是立足于本地实际,采取省培训专家,市培训专干,县培训骨干,乡镇街道培训积极分子,村社区培训普通群众的方式,不断提高基层文化骨干专业素质。三是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民间艺人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保护和培育盾牌舞、永新小鼓、三角班等“非遗”文化传承人,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让老百姓由“蹲在台下看”到“站到台上演”,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引导他们开展传帮带,积极培养基层文化建设的带头人。

4.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

一是引入竞争机制,改革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助资、贷款贴息等方式,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公益性文化领域,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和促进各种所有制的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发展。二是要有机结合县域经济考核目标,建立相应的严格的文化发展考核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指标考核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5.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一是要以文养文。要引导各文艺团体采取单位冠名、个人赞助等市场运作的方式,通过广场演出、节庆日文艺演出、电视歌舞大赛等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获得一定收入,以增强各演艺团体自身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永新县高市乡“红土情”是20多名农民演员创办的一个股份制剧团,每年外出演出100多场,观众超过15万人次,创收近20万元,已成功走出了一条以文养文的农民业余剧团发展的新路子。二是要以文联姻。在市場经济条件下,商品一旦打上文化烙印,市场销售和商品价值就会好于一般商品,产品文化也可以借产品销售得以传播和弘扬。例如,可以在斗笠中嵌入“红军万岁”、“红五星”等,形成特色精美的“红军斗笠”。三是要以文招商。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推进文化招商引资,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比如,可以依托丰厚的红色文化,在三湾打造“重走红军路”红色旅游项目;依托书法文化特色,招引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等开发商,以土地置换、租赁承包等方式,筹建书画一条街、中外书画艺术名人馆、文字博物馆、书画主题广场等,最终创建书法文化创意产业园,承载国内外书法交流、展览等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县域文化发展思考系列一:小县做大文化 穷县做富文化[W]. http?押//blog.sina.com.cn/xiaozhiyao.

[2][6][7][14][15][16]曾绯龙肖忠华.多极联动助推县域文化发展[J].当代江西2012-04-15

[3][4][5][10]汪永忠. 涪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世纪桥,2012-08-10.

[8]张海毅.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攀登2012(4).

[9]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着力点[N].中国民族报2012-08-24.

[11][12]马红梅石治敏.一个贫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启示——以宁夏盐池县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5.

[13]张洁云.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N].江南论坛,2011-03-15.

责任编辑:李佳佳

作者:胡春晓 王璐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论文 篇2:

高校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中的有效利用研究

摘 要: 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扶贫,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徹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障。高校拥有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且担负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是帮扶贫困地区开展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力量。因此,本文从原则、目的、主要任务以及具体方式等几个方面探讨高校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中的开发与利用,旨在充分利用高校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帮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缓解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力量,促进贫困地区彻底脱贫。

关键词: 高等教育资源;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利用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6.010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扶贫脱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贫困地区所映射出的文化贫困问题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贫困地区广大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同时也影响着贫困地区彻底脱贫致富的进程。[1]加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扶贫,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陈旧、文化服务产品种类单一、活动形式吸引力不足、文化服务人员缺乏,面临着供给总量不足和供需错位的双重困境,此外,当地群众思想观念守旧,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较低,青少年隐性辍学情况较多,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存在政府积极施策而贫困群众消极应对的尴尬局面。[2]

近几年,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扶贫攻坚号召,纷纷参与扶贫工作,也逐渐意识到通过公共文化建设及服务让贫困群众摆脱文化贫困在扶贫脱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但在文献分析的过程笔者发现:高校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以及文化扶贫工作存在如下突出问题:首先,资源运用不充分,多数高校主要将关注点集中在图书馆及图书资源的利用上,对其他资源在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中的开发与利用有所忽略;其次,帮扶深度不够,帮扶活动主要以捐增图书、电脑或偶尔组织群众阅读等活动为主,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普遍存在;再次,针对性及思想性不够突出,没有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特点,没能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脱贫致富的热情,对脱贫攻坚的文化支撑作用发挥不足。总之,高校帮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广度与深度不足,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更大更全面的发挥。

高校不仅具有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功能,还具有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集人类文明之大成,拥有多学科人才、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技术设备等丰富的资源优势,是帮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力量,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多种资源优势,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出更强有力的声音。因此,本次研究以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中的有效利用为主题,探索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旨在缓解当前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增强贫困居民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促进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与此同时,扩大高校教育资源的服务范围、提高其应用价值,也为其他兄弟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提供参考。

二、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原则、目的及任务

(一)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应坚持的原则

1.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与文化扶贫统筹推进

贫困地区彻底脱贫,离不开贫困群众自主、自为的经济和社会参与,只有贫困群众自身具有了内生的脱贫意识、致富决心和发展能力时,贫困地区才具有脱贫致富的发展能力。[3]因此,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不仅要丰富贫困地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更是要运用文化的手段和力量,激励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意愿和意志,促进贫困群众知识技能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高校帮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应坚持公共文化建设与文化扶贫统筹推进的原则,突出公共文化建设的思想性,输入适应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在丰富贫困群众文化生活动的同时,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脱贫致富的动力,达到一举双赢的效果,以更优的做法达到更高的效能。

2.自下而上以需求为导向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任务驱动型建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当地政府以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为主要目的开展公共文化建设,忽略了当地群众的切实需求,往往造成资源闲置、供需错位的弊端,大大削弱了公共文化建设的效能。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应当坚持自下而上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深入贫困地区,了解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特点以及他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意见及建议,以此作为制定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各项决策的参考依据。

3.供给与需求相契合

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一方面应明确贫困地区群众的切实所需,另一方面则要综合分析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并找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即明确贫困居民为摆脱贫困思想的束缚、提供精神文化水平、积极参与脱贫致富需要高校做什么,以及高校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可以做什么,加强高校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中与服务中应用的精准度,提高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贡献度,避免供需错位、盲目跟风、事倍功半的帮扶行为。

(二)明确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主要目的

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是充实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资源的内容、种类、数量及质量;二是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提高贫困群众自我提升的意识以及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文化支撑,进而,促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和扶贫脱贫工作共同发展。

(三)确定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主要任务

通过相关文献分析以及笔者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了解发现: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及供给不足、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较低以及贫困地区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较低三个主要因素共同制约着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的活力,进而限制了文化在贫困地区扶贫攻坚任务中的支撑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充实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资源、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是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高校利用教育资源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具体方式

1.通过对高校数字化教育及学习资源的改进与调整,快速充实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文化资源生产、呈现和传播的主要方式。以数字化为切入点,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拥有内容广泛、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数字化教育及学习资源,依据贫困群众对文化知识内容种类、媒体表现方式、呈现载体等的需求,对高校已有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等数字化教育及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改进与调整,可快速充实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资源。

首先,从内容种类上看,贫困地区群众对文化知识内容的需求与其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对于贫困地区居民来说,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收入是他们最为迫切的要求,因此,高校应以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现代农业技术技能、经营管理、特别是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为主,用以满足贫困地区居民对传统种养殖技术进行升级和改进、对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和经营模式进行拓宽和改善的实际需求,此外,还应提供再就业技能、卫生保健、法律常识、科普知识、大众娱乐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满足贫困地区居民对公共文化内容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

其次,从媒体表现上来看,由于贫困地区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文化知识应以动画、视频、配有文字的图片等声图并茂的多媒体形式来呈现,以便于贫困居民理解和掌握。[5]

再次,从呈现载体上来看,应综合考虑计算机和智能手机两种终端,以满足具有不同学习条件及习惯的贫困地区居民的需求。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乡村的计算机等设备极为缺乏,相关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并且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劳作实践较多,让其在固定的地点、限定的时间段阅读、浏览文化内容的可能性较低,而与计算机相比,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移动阅读行为是满足贫困地区居民阅读习惯的理想方式,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价格逐年降低,500元左右的智能手机即可较好的实现视音频播放、文字阅读等功能,因此,高校要特别加强可应用于智能手机终端的文化资源的设计,既可以适应贫困地区居民田间地头、劳作之余随时随地的阅读习惯,又不过多增加贫困居民的经济负担。[5]

另外,高校对数字化教育和学习资源进行改进和调整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一下两点:一是在文化知识的表述上,要用浅显、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文字来解释或替换生僻或深奥的定义、概念、原理,帮助农村居民理解和掌握;二是在知识内容的设计上,应以知识点为单元,使贫困居民观看完一个视频或动画就能能够明白一个知识点。[5]

2.为贫困地区图书馆及文化书屋提供技术支持,营造数字化阅读环境

数字化文化资源的传播需要配套的数字化环境做支撑,然而,我国贫困地区乡镇图书馆及村级文化书屋的数字化升级进度缓慢,一方面,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相关技术人员驾驭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专业水平有限;另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数字化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及服务能力不足。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均已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拥有高水平的计算机及网络专业人才,以及工作经验丰富的数字化文化资源维护、管理和服务人才,高校可从硬件环境的建设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两个方面为贫困地区图书馆及文化书屋提供技术支持,为贫困地区居民营造数字化阅读环境。一方面,高校应组建技术服务队伍深入贫困地区,依据不同地区图书馆及文化书屋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建设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技术方案,辅助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机构组建或完善电子阅览室,完成硬件环境建设;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深入贫困地区通过讲座及现场指导的方式帮助当地相关从业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同时,适时邀请贫困地区图书馆及文化书屋的相关工作人员进入高校,实地观摩、学习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工作流程以及数字文化资源的管理、运行、维护等内容,开阔视野、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从而,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数字化阅读体验。

3.开展突出互动参与、亲身体验、情感碰撞的体验活动,提高贫困地区居民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度

与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居民相比,贫困地区居民对自身以及子女的教育和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贫困地区中小学学生隐性辍学现象较多。激发贫困地区居民及中小学适龄青少年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度及学习欲望,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事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深入贫困地区组织专家讲座、群众阅读活动,通过语言、文字向广大群众传播“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是高校常用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贫困地区群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望。然而,身临其境、互动参与的体验更能有效激发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欲望、提高他们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度。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多样的场馆设施、多种学科的专业人才等资源,精心设计、策划、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更大程度的激发贫困地区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度与求知的欲望。例如,高校可以在寒暑假期间组织贫困地区中小学适龄青少年及其家长走出村庄,走进高校,为他们制定突出互动参与、亲身体验、情感碰撞的大学体验之旅,具体项目可以包括:组织贫困地区青少年与大学生一起进行工业创造、艺术创作等活动,并将成果在高校校园和贫困乡村展示,让青少年体验动手创新创造的乐趣;利用高校的仪器、设备设计科学实验,展示化学、物理、生物、医学等学科有趣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提高青少年对科学的探索欲望;组织青少年及其家长参观高校体育馆、艺术馆、美术馆,观看由高校教师及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演出,参与高校社团活动,感受大学校园的校园文化以及不同文化艺术形式所带来的不同感官体验;组织青少年及其家长到高校图书馆进行阅读体验,感受书本、计算机、手机等不同文化传播媒介所呈现的多种学科领域的文化知识,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邀请虽出身寒门,但通过自身刻苦努力在学业上取得较大成绩的在校大学生,或者已经毕业在工作上小有成就的寒门学子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提高贫困地区青少年及其家长对“知识改变命运”认识。总之,即通过近距离的、沉浸式的文化接触,提高贫困地区居民对文化知识重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4.以“立志”文艺节目为载体,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

文艺演出是贫困地区居民较为喜欢的文化活动形式。在高校,不论是教师队伍还是学生群体都拥有较多的文艺骨干,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及表演才能,通过向贫困地区输送 “立志”文艺节目的方式,在丰富贫困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热情和信心。高校可组建文艺创作团队,通过对扶贫工作人员的电话访谈以及利用寒暑假或法定节假日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当地群众的实际生活、精神特点、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设计、编排与贫困地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艺节目。例如,挖掘在脱贫致富过程中不畏困难阻力积极脱贫致富的正面榜样,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等靠要”的负面典型,以及部分贫困群众缺乏参与致富项目的勇气、畏首畏尾的心态等作为文艺创作的素材,将它们改编为小品、相声、话剧、歌剧等不同的文艺形式,对正面行为给予赞扬,负面行为给予适当批判,对缺乏自信、犹豫不决的贫困群众给予勇于突破的信心,营造脱贫致富的文化氛围。即通过贫困地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多种文艺形式,将突出思想性、针对性的文艺节目呈现给贫困地区居民,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破除贫困群众头脑中的陈旧、落后、消极的观念,激发他们改变生活现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愿和意志,夯实脱贫、致富、发展的思想基础。

5.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强化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组织频次少、对当地居民的吸引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贫困地区基层文化机构公共文化人才匮乏,县、乡镇文化机构虽基本上配备了专职文化工作人员,但专业水平较低、业务能力有限,对文化活动的策划、编排、组织能力不足,另外,在我国大部分贫困村几乎没有专职的文化活动策划、组织人员,除了每月一次的电影放映活动外,当地居民多是自发跳跳广场舞、使用健身器材活动一下筋骨,几乎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人才的缺乏限制了我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工作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贫困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提高贫困地区文化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强化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迫在眉睫。高校应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培养出即懂得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文化艺术人才,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在具体的帮扶途径上,一方面,邀请县、乡镇的专职文化人员进入高校,对于没有专职文化工作人员的贫困村,高校应辅助村干部选拔具有一定的艺术特长、热爱文化艺术工作的村民来到大学校园,对他们进行声乐、舞美、灯光、文艺创作等等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丰富他们理论知识,同时,邀请他们参与高校各类文化活动的策划、设计、编排、组织、表演等环节,促进理论知识的内化;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从事文化艺术相关工作的教师以及其他文艺骨干深入贫困县、乡镇、村,辅助当地文化工作人员策划、设计、编排、组织多种文化活动,帮助他们将学得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在实践中逐渐提升专业水平、业务能力,进而提升贫困地区的文化创造力。

四、结语

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拥有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且担负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是帮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应深入挖掘、不断创新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利用方式,使其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改变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条件、文化生活方式,增强贫困居民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为脱贫致富提供文化支撑,与此同时,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教育价值的提升与受益人群的扩大。

参考文献:

[1] 梁立新.精准扶贫情境下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识别研究[J].浙江学刊,2017(1).

[2] 毛雁冰,龙新亚.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利用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J].图书馆论坛,2018(4).

[3] 贺海波.贫困文化与精准扶贫的一种实践困境——基于贵州望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村寨的实证调查[J].社会科学,2018(1).

[4] 赵迎芳.当代中国文化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刊,2017(5).

[5] 岳丽娜.新时期高校幫扶农村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路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6(5).

[6] 贺培育.基于文化建设的脱贫攻坚路径创新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7] 肖蒙.我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6.

(责任编辑:蒲应秋)

作者:岳丽娜 聂怀勇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论文 篇3:

关于河南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精准脱贫;文化扶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摘要:当前是我国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阶段。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扶贫的关键是要精神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文化扶贫就是要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素质,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对他们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文章分析了河南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及实践成效,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河南省乃至全国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提供借鉴。

在2017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指出:扶贫的关键是要精神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文化扶贫关键是要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素质,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文化扶贫是促进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的重要方式。河南省的扶贫工作涉及53个县、15,206个行政村(居委会)。近年来,河南省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强化贫困地区志愿者文化服务等,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河南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现状与成效

1.1政策引领,做好全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整体设计

文化扶贫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精准施策。河南省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引领,整体推进贫困地区各项文化工作。2015年,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201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河南省文化厅、财政厅、新闻出版广电局、体育局制定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同时,河南省还制定出台了《河南省“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河南省实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工作方案》等方案,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十三五”文化规划重点任务,明确了贫困地区各项公共文化建设的责任状、时间表、路线图,对河南省文化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扶贫政策体系。

1.2财政助推,加大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按照相关文件精神,河南省财政统筹安排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基金预算,通过转移支付,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需资金予以补助。目前,河南省对贫困县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主要有:一是省财政设立了1亿元专项资金,对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给予支持。其中,2017年对贫困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扶持资金达到了4,000万元。二是转移支付中央财政3,168万元,为38个国家级贫困县的1,58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配送了音响、乐器、电脑、桌椅等文化设备。三是从2016年起,省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扶持20个贫困县,每县50万元,用于文化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及设备购置等,三年内对全省53个贫困县补助一遍。四是实施贫困地区流动文化服务设施配送工程。截至2017年年底,河南省先后为全省38个国家级贫困县配送了38辆流动图书车、20辆流动文化服务车,为10个省级贫困县配置了10辆流动图书车。2018年,河南省还将为全省18个国家级贫困县配送18辆流动文化服务车。五是全省公共文化扶持资金分配向贫困地区倾斜。2016年,河南省设立了每年2,500万元公共文化扶持专项资金,截至2017年年底,共向贫困地区投入600多万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工作。

1.3重点突出,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截至2016年年底,河南省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实现全覆盖;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率也达到90%以上,15,206个贫困村共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457个。根据《河南省“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河南省实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工作方案》的要求,河南省在38个国家级贫困县中选取了644个贫困村作为试点,按照“七个一”标准,要在2018年年内率先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目前已建成345个,剩余299个在2018年年底前可以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

河南省文化厅制定了《河南省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绩效考评办法》,从2018年开始对全省4.7万个村庄,特别是其中1.5万个贫困村(社区)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对考核结果良好的县(市、区)进行奖励,对考核结果较差的县(市、区)进行通报批评,以此督促基层政府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河南省计划到2020年实现53个贫困县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網络全覆盖,全省贫困县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4效能优先,丰富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河南省文化厅利用河南省群众文化品牌项目,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避免新建基层文化场所出现“空壳”现象,不断丰富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河南省文化厅持续打造了6个全省性群众文化品牌,包括“春满中原”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百城万场”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出彩河南人”群众文艺精品展演活动、“群星耀中原”乡村文艺精品展演、“书香河南”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和“乡村音乐厅”文化扶贫活动等。其中,“乡村音乐厅”活动于2016年启动,河南省文化厅组织全省1.6万名立志于农村健康音乐服务的文化志愿者,组成1,000个文化扶贫扶志团队(小组),分赴全省各个贫困乡村(社区)开办面向基层群众的“乡村音乐厅”,目前已有100家通过验收并正式挂牌。“乡村音乐厅”通过定期送音乐教育、送文化节目进课堂等文化服务活动,把融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村音乐厅”办到了群众家门口,提升了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工作的水平和留守儿童的艺术素质,增强了基层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发展动力。

2河南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河南省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仍然薄弱。全省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率仍然偏低,发展不均衡、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尤为严重。淮阳、新蔡、嵩县、光山、夏邑等贫困县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成率不足50%,仍然需要下大力气推进。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效能不高。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理念落后,服务方式单一,服务能力不高,服务效果不好,目前普遍存在“服务就是办活动”的观念和做法,且数字化服务能力较弱,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供需不对接、不对等的矛盾较为突出。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缺乏。公共文化人才待遇相对较低,高端人才引不进来,培养的人才留不住,特别是在基层,乡、村两级文化队伍在音乐、歌舞、戏剧、民间艺术等专业方面人才匮乏,且村级文化管理员待遇得不到落实。

3推进河南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

3.1继续加快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河南省应加大落实国家已有的对贫困地区的各项优惠措施的力度,利用乡村闲置的学校等场所,通过新建、改建设施,整合党员服务室、农家书屋等已有资源,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确保贫困地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任务按期完成,实现乡镇、村(社区)100%的覆盖目标。

3.2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

河南省应鼓励贫困地区制定优惠措施,吸引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贫困地区各类文化类社团、民间非营利组织、基金会及文化企业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公益服务,参与文化建设。

3.3加大对贫困地区特色文化、群众自办文化的帮扶力度

河南省应加强对贫困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和群众自办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加大组织宣传力度,利用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开展地方特色文化和群眾自办文化的展演展示、会演、赛事活动等,评选表彰优秀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文化能人,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品牌。

3.4加强贫困地区文化人才培养

河南省应深入实施“三区”人才文化工作者专项支持计划,加大对贫困地区文化人才输入和帮扶力度;结合全省“雨露计划”培训工程,加强对贫困地区文化工作者和民间文艺人才的培训,依托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基地,针对贫困地区文化管理干部和文艺骨干开展专题培训;在贫困地区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探索建立贫困地区文化志愿者结对帮扶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娟娟.关于河南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142-144.

[2]陈前恒,方航.打破“文化贫困先进”的路径:基于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调研[J].图书馆论坛,2017(6):45-54.

[3]李孝敏.脱贫攻坚:推进河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中州大学学报,2016(1):6-9.

(编校:徐黎娟)

作者:李茜

上一篇: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论文下一篇:我国失业统计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