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18

摘要:千余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也是社会发展、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学校教育应正确、客观的看待优秀民族文化在我国以及世界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保持和传承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具备无穷的原动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论文 篇1:

回族丧葬习俗变迁研究

摘 要 本文以河南省郑州市的几个回族社区为例,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了当前散杂居的回族丧葬习俗的变迁。

关键词 回族 丧葬习俗 变迁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回族丧葬文化的观念及习俗变迁研究——以河南地区为例,项目编号:2018SZJDS08。

虽然我国各个地区回族丧葬习俗易受到伊斯兰教派、地域文化等影响而略有差异,但传统的穆斯林葬礼一般经过作“口唤”、阿訇为亡人作忏悔词、报丧、停尸、料理亡人、站“者那则”、送葬、下葬、亡人入土等步骤。在河南省郑州市回族丧葬习俗的变迁带有明显的区域烙印,内容也涉及到葬俗仪式、丧葬观念等多个层面,并在部分地区出现传统回族葬俗的回归。散杂居地区回族传统丧葬习俗的变迁过程,正是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繁荣趋势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冲击相互调和的一个缩影。而以不同地域文化差序共存为特征的文化变迁是目前散杂居地区回族丧葬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葬俗中的儒家文化

回族举行葬礼时是禁止哭嚎亡人的,“谁若向亡人号哭,则亡人会因其号哭而受到刑罚”。伊斯兰教法的规定对回族丧葬习俗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笔者在郑州市穆斯林殡仪馆调查时注意到,每当有亲友步入内厅吊唁时,就可听到无常者亲属的嚎啕大哭之声。笔者通过对殡仪馆周边居住的穆斯林访谈了解到,几乎“每家办事都是如此”。这种情景并未显示依照穆斯林葬礼中禁止哭嚎的传统,而颇有汉家“谢客”仪式的影子。中华民族发展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已有千年的历史,而儒家“伦常”思想对于中华儿女的道德约束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以“孝”文化最深。其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对长者的敬畏和孝顺,更是以一种形式化的仪式保存下来。依照儒家“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等原则,治丧要严格按各种礼制规定进行,哭丧以表哀痛。即使是如今面对现代化压力和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儒家“孝”文化传统对人们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仍然存在。回族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同质性,河南省郑州市的回族地处中原地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适应于当地环境的穆斯林传统。

二、厚葬传统复兴与回族薄葬

薄葬是回族丧葬习俗的重要特点,而中华民族丧葬文化有着一贯的厚葬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飞跃性的提高,丧葬活动不再仅仅是衡量孝行的标准,其排场、规模已经逐渐成为部分人社会地位的象征。再加上相关社会控制策略的放松,厚葬的风气在一部分地区渐渐复燃,特别在中、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表现明显。在郑州市西郊的洪沟、刁沟回族墓区以及东郊弓马庄回族公墓,公墓中的坟茔无论墓碑大小、形状、材质、碑文均不相同,坟头、封土各具形制。据笔者了解,不同材质的墓碑及周边设计所需花费由5000-2万元不等。在弓马庄墓区,笔者也发现了一处无论形制、规模均与刁沟的汉白玉石葬相仿的坟茔。虽然,穆斯林葬礼的主要仪式由清真寺主持,在这个过程中不太容易出现“失控”的、与伊斯兰教旨相悖的风俗,但是坟茔的修建大致都由穆斯林家庭自行承担。坟地通常意义上讲算作私地,作为集体意志触角的习俗及充满压力的环境监督在此处有所弱化,因此坟茔的具体情况更能反映普通穆斯林最真实的丧葬觀念。笔者在郑州所见的各式各样的高大墓碑,尤其是一些豪华的坟茔,显然已经突破了回族传统葬俗中薄葬、简葬的限度

三、现代化的报丧习俗

报丧习俗作为回族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差异。但回族传统的报丧习俗都必须是亲人奔走相告亡人“归真”的消息。回族传统的报丧习俗不仅仅是报告亡人“归真”消息的一种丧葬礼节或仪式,还含有显性的社会功能,即接到报丧讯息的回族群众自发的集合起来,帮助处理丧葬事务。在散杂居地区,回族穆斯林与其他民族的杂居条件,以及现代生活中愈发频繁的人口流动,给上门报丧带来不便。因此对于相距较远的回族穆斯林而言,上门报丧远没有电话报丧方便,以便亲友能尽快赶到“亡人”家中或清真寺帮忙处理丧葬事务。即使是在回族相对集中的郑州市区,报丧习俗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在郑州市城里清真寺北面的电线杆上贴有家属报丧的“讣告”,上书亡人姓名(或以直系亲属指称,用以避讳老人名号)、籍贯、死因、归真时间、殡礼和出殡时间、安葬地点等信息,以告知乡友。这种贴“讣告”用以报丧的形式有着深刻的社会史意义。清末徐珂《清稗类钞》“丧祭类”载:“讣文,一作`讣闻’,古本作`赴’,以丧告人也。详具死者之姓号,履历及生卒年、月、日、时,下葬者浮厝之地及其出殡日期,凡宗族、亲友、同乡、同官、同事、同学,必偏致之。”可见,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郑州市区,也将“礼仪之邦”的丧葬文化较好的传承下来。而这种报丧方式,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文化的优秀体现,同时也是郑州回族对现代化中生活条件变化的适应。

四、传统葬俗的回归

如前文所述,散杂居地区回族葬俗变迁不仅表现在形式和层面不同,而且在部分回族村落呈现出传统葬俗回归的态势。在漫长的历史中,郑州市其它地方的回族文化一起变迁,在葬礼中披麻戴孝、哭嚎、谢客等现象都存在。然而近些年,刁沟村回族葬俗却悄然发生了某种“回归”。丧事中不再有人披麻戴孝,也不再有哭嚎、谢客等现象。刁沟村清真寺的阿訇作为宗教领袖,以亲和的融洽关系扮演社区内宗教和民俗活动引领者的角色,并起到“调适性”作用。数年来,阿訇们不断向当地穆斯林传授本民族传统知识,并于每年暑假在清真寺开办中小学生穆斯林文化学习班。当普遍而又强烈的宗教观念逐渐成为刁沟村穆斯林一种潜意识的惯习之后,穆斯林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在重构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宗教领袖的个人因其自身的特质和条件,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推动了整个群体意识的革新。刁沟村社区功能的完善使其具有相对封闭的环境,农村社区中以亲属和熟人为主构建的人际网络所具有的约束力是构成高内聚力社区的必要条件。虽然散杂居地区回族葬俗现状受到包括散杂居特性,社区地理分布状况,以及社区、群体间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结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差异,但是“归于尘土”的丧葬观念,及由清真寺负责操办的葬礼仪式始终没有发生改变。

回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发展具有同一性。一方面,在中华民族多远一体文化发展的繁荣趋势下,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是目前回族文化发展的潜在动力;另一方面,现代化冲击是回族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压力,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其寓身的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环境息息相关。

作者:丁逸群

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论文 篇2:

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摘要:千余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也是社会发展、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学校教育应正确、客观的看待优秀民族文化在我国以及世界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保持和传承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具备无穷的原动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中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困境的措施。

关键词: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困境;对策;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不断对其它国家进行文化的无形影响和渗透,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的全球化主流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存在于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自卑。而如何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吸取其他民族和世界上先进文化,把年轻一代培养成具有坚强的人格、丰富的知识体系以及具有自己独特文化特征的时代新人,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任务和历史使命。简而言之,我们只有对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意义做出理性中道的阐述,才能不仅告诉人们重视自身文化传统的意义所在,从而引导人们客观地看待传承和弘扬自身文化的问题,更进一步从内心深处自觉地尊重、爱护、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一、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殊性,而这个特殊性的集中表现就是本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既是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标示”,也是维系该民族认同的纽带和支柱。关于文化与民族发展的关系,我们要清楚这样的事实:文化既是民族的根,也是民族不断发展的源,同时也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萎缩,本民族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就会存在问题,更进一步,当一个民族的文化被肢解时,这个民族也必然面临分崩离析的命运。所以,真正的亡国,是文化的消亡。这样说并非保守和僵化,而是基于对人类历史的总结和梳理。民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类似于“我是谁”的问题。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身份、使命和责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唯有如此,生命才会有根基,生命才会有意义。民族的固有文化解决的就是“我是谁”的问题,如果中华民族忘记了“我是谁”,那么民族振兴等一切就无从所谈。面向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依靠文化:中华民族希望为人类文明做出好更大贡献也要依靠文化。但是,认识到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也要防止走到保守的一边,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维护本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善于随着时代的变革不断地正视问题,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从而让民族的文化永葆生机。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说,一个民族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很重要的原因是精神家园的安顿方式的不同。也正因为不同民族的心灵家园和精神安顿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也是一个民族保持自身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所谓“民族的精神家园”,既包括该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也包括了基于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之上的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其中,文化认同与归属是一个民族精神家园的基础,一个缺少文化认同和归属的民族,没有什么精神家园可言。而建立在文化认同和归属之上的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则是精神家园的重要表现。近些年,很多人都注意到精神家园的安顿问题,应该说没有精神家园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心灵在挣扎和漂泊的民族,是一个在迷失中缺少身份认同的民族,是一个因为家园的迷失而身心痛苦的民族。我们国家正在走向民族振兴,一定要重视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问题,通过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认同和归属,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安顿方式,只有如此,一个民族才能不惧风浪,才能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始终保持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因此,在构建共有精神家园问题上,中国固有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三)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于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任何一个民族的前行,都需要道德根基的支撑。从根本上看,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在于这个民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我们固然要重视人类法制的建设,注重制度和体制的建设,但是,人如果没有了道德自律,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外在的强制性规范约束,那么,社会的正常秩序与和谐也将无从谈起。中华文化的道德观是当今人类重建道德问题的重要资源,因为中国文化肯定人性中的积极力量,主张人类的道德行为来自于人类自我的觉悟,这种理论与人类主题性诉求的时代潮流相一致。当然,我们相信人性之中的积极力量,决不能盲目相信,不可忽视人性之中消极的力量。这就提示我们,在道德建设的问题上,不仅要依靠人性之中的積极力量,还要对人性之中的消极力量有清醒的认识,通过严密的制度建设来防范人性之恶。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重视文化对于道德建设的意义,同时也要多管齐下,各种方式、措施相互协调,有机统一,共同推进中国的道德建设。

(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如何分析人类现代文明困境的原因,如何提出救治的良方等,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前景。实际上,在当前,中国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不是一个自以为是的问题,更不是一个自娱自乐的问题,而是要在慎重地分析人类文明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追问中国文化能够为人类当今社会回应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什么样的智慧。一句话,中国文化只有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困境提出中国式的回答并以这种中国式的回答而具有世界意义,才有资格说:弘扬中国文化不仅关系到本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维系,也是人类现代文明回应其内在矛盾和弊端的必然要求。简而言之,我们在讨论中国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时,不仅要看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对于本民族发展所具有的意义,而且要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大逻辑上予以思考和回应。也就是说,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是中国走向未来的文化之源,也是人类应对现代文明困境的智慧启迪。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肯定且有依据地说:中国文化对于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教育的缺失

尽管当前民族传统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如何分析人类现代文明困境的原因,如何提出救治的良方等,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前景。实际上,在当前,中国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不是一个自以为是的问题,更不是一个自娱自乐的问题,而是要在慎重地分析人类文明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追问中国文化能够为人类当今社会回应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什么样的智慧。一句话,中国文化只有对人文化的传承问题日益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但这基本上还不是一个自觉的教育使然。这种教育当然包括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教育。鉴于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上的巨大作用,这里更多还是探讨学校教育的缺失问题。学校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现代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政策并没有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未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内容划入到现代教育的范畴内,致使优秀民族文化没有得到相应的学习和认可,更没有制度和政策的保证,即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的办学职教中心的描述中,我们也很难读到如何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字句。就算我们看到零星的描述,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多元文化知识需要得到加强。学校教育内容的缺乏或不足,现实的情境是,在我国的教科书中并没有优秀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识内容,教学方面的课程设置也不能达到了解和认识更多关于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识,教科书中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知识的内容很少提到。美国人权运动时期,人们就批评教科书歪曲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特性,从而促进了多元文化教育运动的发展。事实证明,今天大多数的教育者还并未意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含义,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自身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含义,然而这种努力的效果微乎其微。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如果不能通过有目的的教育使得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学会认识、理解甚至把握本民族文化以及其他不同文化,则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就将变得十分严峻。

(二)价值观念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整个社会被主流文化或外来文化包围并冲击着。而民族传统文化已经被现代人冷落到一边,甚至根本忽略。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很多人心目中,甚至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也逊色于外国文化,从而导致对外来文化的盲目的甚至是狂热的追捧。在特定的年代,其政治因素也将左右人们的价值观,从而产生如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及取消民族特征之荒谬现象。今天,在一味追求现代化的观念指引下,民族传统文化正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三)新技术发展的冲击

在传统生活方式条件下,许多民族传统文化拥有独特的生存空间(这种封闭性和独立性某种意义上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由于生活方式相对简单,民族歌舞、民族传统节日习俗成为民族成员间日常娱乐和互相交往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各民族儿童从小即沐浴在这种民族文化的熏陶之下,其所见所闻经常是这些民族文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传统文化就通过社会生活这样一个重要的途径得到有效传承。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长久以来基本没有太大改变,因此这种文化传承方式千百年来就是如此。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媒体、信息、网络、通信等成为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媒介。高新技术的魅力是强烈的,对现代人的诱惑是无法拒绝的,在这种情形下,现代人们的日常娱乐和相互交往方式也发生着多元化的变化。甚至这些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成为了“他者”或者只是父辈们叙说中的遥远回忆。

(四)传统文化自身的变革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长河中,一方面涌现了无数的璀璨文化,这些璀璨的文化作为人类文明遗产受到一代代人的喜爱而被自然而然地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也泥沙俱下,出现文化糟粕,毫无疑问糟粕必须坚决淘汰掉。有些文化产生于特定时期的特定社会,随着历史的变革其作用也变得越来越微弱。这些文化受到的冲击无疑更大,如不加以变革,将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遭遇被淘汰的命运。创新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在旧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革改造:二是彻底地创新一种新的民族文化。

(五)文化传承的主体选择

在全球化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传承还面临着如何正确选择传承主体的问题。人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共同文化传统与全球化的关系,处理好一个多民族国家内的主流文化与各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好各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前提之一就必须是正确地处理好上述这些关系。因此,这里所探讨的民族文化传承,并非只是狭义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也包括相对于全球文化而言的一个多民族国家的主体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以及站在人类发展高度的人类共同文化的传承问题,不同的对象必然有着不同的传播方式和效果。

三、在新的歷史情境下。应采取相应措施

如何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作为一个统筹的命题,仍需要进行艰苦的研究和探索。新的文化不断被创造出来,旧的文化则渐渐被遗忘。可是今天的人们过得并不快乐,人类好像正在变成技术的附庸,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精神的荒芜,发现自己正在逐渐远离安身立命的根基一民族传统文化,难道科技的发展一定要以牺牲人们的这种安全感为代价?历经千百年风雨而传承下来的民族传统文化就注定要消失在全球化的硝烟中?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历史、现实及未来的重要意义,开始着手采取一系列行动。

(一)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必须重新审视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和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这是传承和弘扬的制度基础。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进行及时得到修订,必须有利于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即使在教育多样化和自主化的情况下,国家教育政策也应该在统筹民族传统文化进入教育领域方面发挥出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学校的教育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目标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从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目标出发,学校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和策略,制定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的战略,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给予切实的施行。

(二)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必须推进教育自身的变革

在民主、开放的全球化时代,教育本身拥有变革的权力,上述国家教育政策主要从教育的外部加以影响,更多地带有行政手段色彩。为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教育自身的变革应是一场全面而彻底的变革,应从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等各方面着手。教育变革必须努力促进多样化的教育主体的形成。在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下,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关注。每个人都来自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在多种民族文化混合的校园或其他教育环境中,以促进民族文化理解为目的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学习和交流才会更有可能发生,多样性的生活情境体验,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更深刻而持久,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在课本中准确反映出少数族裔的历史和文化。否则,无论是白人还是少数族裔本身,都将不能正确地理解各民族或种族的历史文化。课本内容不仅要真实地反映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要真实地反映世界各国的历史与文化:不仅要真实地反映主流民族的历史于文化,同时也要反映少数民族群体的历史与文化。事实上,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发生在课堂之内,同时也发生在课堂之外。民族文化传统不仅仅只是出现在课本之中,还应时刻体现在包括学校制度、学校宣传以及各种学校活动之中。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态度、知识和能力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强化社会化教育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源于社会生活之中,社会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传承和弘扬的基础,光靠课堂接触和了解到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单靠象牙塔的力量无法独立承担传承之大任,非得依靠社会教育的推动,民族传统文化方能代代相传并不断创新发展。社会化教育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舆论、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通过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平台,通过不同群体之间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创造出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传承和保护优秀民族传统文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化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才能推进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促进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变革发展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是不加选择的,文化变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进行。一种是发生在文化系统外部的文化变迁,即两种以上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时以及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发生的变迁现象。文化變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文化的创新,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文化传播。文化必须适应时代的变革,文化必须适应人类的进步方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灿烂的优秀文化,同时也产生了文化糟粕。文化糟粕显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发展,它们必须被淘汰。就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传统文化自身变革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主体民族的以及国家的文化传统等几个层次。民族传统文化变革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研究,重新梳理历史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优秀文化,自觉摒弃糟粕文化:适应时代和社会变革,将传统文化传承与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创新传统方式f包括社会生活中的自然传承及博物馆性质的传承(如民族文化村的构建),适应本民族地区发展背景,打造全新的民族文化,努力丰富民族文化宝库;转变各民族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其它民族传统文化、本国民族传统文化、世界其他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等等,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其联系,推动了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变革发展。而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变革发展,又将进一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推进全球化发展进程。

四、结语

能否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审时度势,使千百年来各个民族的祖先和无数先人长期积累的独特文化继往开来,是对每个个体、民族和国家的重大考验。毫无疑问,我们应该以负责的态度向我们的前人和后人做出满意的回答,让历史来证明,我们是明智的一代,我们能够无愧而自豪地应对人类史上的这一严峻的挑战!

作者:程娟

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论文 篇3:

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看“开国盛世茅台”

2009年8月2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会议指出,“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看过《规划》精神,笔者倍加振奋,作为一位文化工作者,仿佛看到了文化产业的振兴曙光。结合自己领会的精神,笔者对近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开国盛世茅台”谈三点粗浅的看法:

开国盛世茅台的出现,既提升了国酒的高端产品结构,又满足了消费者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浓缩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21916樽“开国盛世茅台酒”,对应着新中国六十年21916个日日夜夜。今年是新中国60华诞,在民间,60为大寿,理当隆重庆祝。而以酒祝福,举杯分享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国酒向祖国母亲献上的一份炽热情怀“开国盛世茅台”,正好满足了社会大众推己及人,聊表心意的精神需求。

他们有的买来敬贺父亲的六十大寿,表达对父亲的感恩之情;有的买来送给相濡以沫的太太,见证夫妻间永恒的爱;有的买来送朋友,以此铭记珍贵的友情;也有的买来送晚辈,纪念女儿的出生日、女儿的结婚日、外孙的出生日;更有人专门定购那些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重大纪念意义日子相对应的号码酒,说明大家认同它,是值得所有中华儿女世代珍藏的“岁月印记”。

“开国盛世茅台”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开国盛世茅台”是茅台向伟大祖国母亲献上的一份炽热情怀,是茅台向厚爱国酒的朋友献上的一份诚挚感谢,是茅台向世界出发的新的通行证。

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谈到:“50年陈年茅台酒,是茅台最宝贵、最稀世的财富,为了献礼六十华诞,我们还是第一次用600毫升珍藏版,这每一樽都是数十位茅台功勋调酒师的心血,这是国酒茅台史上最具永恒价值的纪念酒。”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自豪地说:“在股市沉浮中,我们的股票一直受到追捧,坚守百元大关!为什么?重要原因就是茅台酒值得珍藏,茅台酒得到全社会的认可。这樽‘开国盛世茅台’是国酒茅台21世纪屹立世界名酒殿堂的象征!既有纪念意义又有珍藏价值。”

“开国盛世茅台”是中国酒文化和艺术结合的杰作。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2009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设计者郭春宁先生、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原创者吴冠英先生、奥运金镶玉奖牌和体育图标设计者杭海先生,这三位文化底蕴深厚的设计师再度联袂,对国酒茅台按照世界殿堂级藏酒的要素,以美誉度首屈一指的年份酒、以珍贵的材质打造酒樽、酒座,融合“金木水火土”传统五行文化、汇聚“六大珍品”,打造“开国盛世茅台”。集五行文化、生肖文化、祝寿文化、酿酒文化、陶瓷文化、玉石文化、雕刻文化于一体的“开国盛世茅台”,不愧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结晶,为民族发展高端酒品牌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因此,“开国盛世茅台”的诞生,是国酒茅台民族品牌为提升产品结构,率先作出的有益尝试,是符合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核心精神的新生事物,值得每个热爱中国文化和厚爱国酒的朋友珍藏。

作者:晓 锦

上一篇:高职教师应激管理论文下一篇:职业院校创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