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趋势日益加剧的当前社会,“天地之中”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对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不容忽视。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背景,挖掘“天地之中”东汉三阙中承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并提出了相关传承、保护与发展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西域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域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篇1:

传统体育的现代适应:以洛阳瀍河回族区为例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分析洛阳瀍河区形成至今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变迁过程,旨在分析瀍河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原因及其未来发展之道。得出结论:洛阳瀍河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过程符合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其变迁由其社会功能所决定;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可能的现实功能有民族认同、伊斯兰教信仰仪式化、表演性、响应相关政策、养生健身。认为应树立民族传统文化认同,融合当前政策现状,加强回族传统体育现代传播,寻找并实现传统体育可依附的经济路径。

关键词: 回族;传统体育;现代适应;民族传统体育

收稿日期:20140513

作者简介:刘毅伟(1980—),男,河南洛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河南 洛阳 471022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China. 关于传统体育的概念,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王俊奇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整体的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很宽泛,既包括中华武术、马球、蹴鞠、易经筋、八段锦、五禽戏、气功等,也包括民俗中的赛龙舟、舞龙、舞狮、放风筝、重阳节登高”[1];涂传飞等认为民族体育强调的是能够反映和承载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认同的体育活动[2];陈红新等认为“传统体育包含不了民族体育,对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传统体育即民族传统体育”[3];王俊奇又撰文从时间维度提出民族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体育指历史上各个时期能够反映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身份认同的体育活动,而狭义的民族体育仅指近现代一个民族的民族体育活动[4]。笔者认为:1)民族体育强调能够反映和体现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体育活动,传统体育强调从古传承的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强调能够反映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且从古传承的体育活动;2)在具体研究中,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确定有助于更好地界定研究对象。根据马克诺夫斯基的《文化论》,“地方的或地域的原则,也许是(文化)完整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种”[5]9293。地方性及地域性对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文化从其功能上来讲,主要是人类对于环境的适应和改变,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其文化形式当然是不同的,因此,即使在分析同一民族的体育文化,其地方的和时间的因素也都需要界定。按照这个思路,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传统体育,空间选取为洛阳瀍河回族区,时间为瀍河回族聚居区形成至今,重点研究该区传统体育的现代发展。在人类学文化功能理论的架构下,本文在3大历史阶段中首先描述当时瀍河区回民所处的社会背景,然后探究其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接下来分析各阶段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及变迁的原因,最后根据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提出当前社会背景下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延续的条件及策略。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观察法。

1 洛阳瀍河回族区社会发展与传统体育存在

洛阳瀍河回族区成立于1957年,但据《史书》及《洛阳瀍河回族区志》记载,该区回民始于唐、宋,定居于元朝,明清时期繁盛[6]。全区总人口17万,回民2.8万,占16.7%,居住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回民多数围清真寺而居。瀍河区回族经过历史的变迁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传统体育活动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有其不同表现。以下部分将描写3个历史阶段瀍河区社会发展状况及传统体育活动。

1.1 传统时期(681—1949年)

1.1.1 传统时期洛阳瀍河区社会发展状况

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政治背景及瀍河回族聚居区的特点,传统时期指从该区有回民出现开始至新中国成立。据《史书》记载,自651年至798年,阿拉伯伊斯兰政府共派遣了37批使团访华,洛阳作为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的东起点,阿拉伯商人、波斯商人来洛阳做生意者较多,瀍河区是当时洛阳的一个重要物资交流中心,有的商人便在瀍河区开店经营香料、象牙、珠宝等,他们是瀍河区最早的回民人。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时,洛阳沦陷,肃宗、代宗时期曾向西域和大食借兵回族军队,瀍河区塔湾就是当时军营所在地之一。元朝时期,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向东来到洛阳,从洛阳瀍河区回族姓氏祖谱分析也可知其定居始于元朝[7]。

元、明时期,进入教坊阶段,且随着明朝之后的回、汉通婚,瀍河区回民人数大大增加,并修建了清真寺,这期间,穆斯林逐渐从侨民转变成中国人,是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渡阶段。明清时期,回族移居河南出现高潮,在居住格局上由小集中向大分散变迁,是当今回族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格局的基础[8]。

1.1.2 传统时期瀍河区回族传统体育活动

在此阶段,洛阳瀍河区回民基本处于封闭的寺坊阶段,生活中每日要到清真寺进行五礼仪式,这是回民最基本的生活风俗,五礼中对于身体活动的规定也很严格,属于根植于宗教的传统体育。回族武术在传统时期比较盛行,南派心意六合拳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瀍河马坡回族人马学礼依据心意拳古拳谱而建,武术界称其为“圣行心意六合拳”,人称“神拳”。心意六合拳的寓意是“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六合有2种解释,一指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一身含六势,二指内外三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马学礼曾以“神拳马学礼,打出少林寺”而出名,各大商行纷纷重金聘请他当保镖,后来河南知府也请他做河南府“公差都头”(负责维护治安)。后来马学礼弃官归乡,回族群众推举他到清真寺办武学,传授心意拳;所以该拳在瀍河区也称为“教门拳”,成为瀍河区回民强身健体、防身的重要传统体育项目。

除此以外,由于洛阳瀍河区历史悠久,传统时期传统体育项目众多,每逢传统节日及宗教节日期间,各种体育项目非常丰富,如东关双龙、龙灯、旱船、高跷、大头舞等,由于民族交融,这些传统体育不仅在汉民中盛行,对回民也逐渐产生一定的影响。专门供民俗体育演出的舞台有车站的新新舞台(今南新安街)、华东舞台(今瀍西木工机械厂处)、声明舞台(今九龙台后沟)和唐山落子院(今银行瀍办处),东关的同乐舞台(今新街北头)、华中戏院(今新街中间)等,这些舞台均为席棚板坐,设备非常简陋,但在当时娱乐设施匮乏、娱乐项目很少的情况下,这些民俗传统体育的表演给民众带来了众多乐趣。

1.2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1.2.1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瀍河区社会发展状况

1949年后,党和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发展,一些重要的民族政策在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逐渐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全面得以贯彻。1957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县级)。1957年至1978年间,瀍河区先后经历了“反右派”运动、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运动等。传统时期形成的教坊制度在这个阶段逐渐被打破、瓦解,清真寺核心地位被动摇,一度出现清真寺全部关闭的情况,洛阳瀍河区回民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人口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1.2.2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瀍河区传统体育活动

1949—1957年的经济发展时期,解放前由于连年战乱而停滞的民俗体育项目重新得以发展,每逢节日,各种民俗体育活动竞相在街头演出,如龙灯、旱船、高跷、东关双龙、腰鼓、秧歌、花船、花篮舞、大头舞等。伊斯兰传统宗教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期间,回族群众聚于清真寺内举行会礼,之后会邀请民族传统武术心意六合拳师舞拳庆祝。1958年后至1978年前,受政治风波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依附于节日庆祝的民俗体育发展停滞不前,期间也有中断,而清真寺也曾悉数被封,回民传统武术也逐渐衰落。同时,国家统一体育政策借鉴苏联的经验,先后实施“劳卫制”、《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试行条例》等,1949年至1957年间曾在辖区工厂、单位等开展象棋、拔河、冬季长跑、游泳、爬山等休闲类体育活动,并开展篮球、乒乓球、足球、毽球等竞技体育比赛活动。1965年瀍河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开展群众性游泳活动,全区12岁以上青少年1万余人参加游泳活动;1976年和1977年,为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区连续组织游泳方队,参加横渡黄河庆祝大会;“大跃进”时期,因过分强调生产而出现劳动代替体育的现象,1966年至1969年,严重的社会动乱使得各小学体育教学停顿,体育课程被改为军体课,多数学校聘请解放军战士对学生进行队列、队形、刺杀、操练和野营、防空演习的训练,军事训练完全代替体育课程教学。

1.3 改革开放后(1978—)

1.3.1 改革开放后瀍河回族区社会发展状况

从1979年2月开始,瀍河回族区委传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中,同时,进一步落实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陆续恢复“大跃进”及“文革”时期被占的清真寺,并拨款进行修缮,至此,回族人民又开始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经济状况也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巨大改善和提高。瀍河回族区区委、区政府实行一个“确保”、三方“倾斜”、五项“优先”的民族政策,即:确保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受任何人、任何单位的侵犯;有关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在人力、物力、财力3方面实行倾斜;回族优秀青年优先进机关,回族优秀干部优先培养、提拔和重用,回族教师优先录用,回族学校优先建设,有关民族问题优先解决。瀍河回族区回族人民结合自身民族特点及友好的民族政策,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农业、工业、商业逐步发展壮大,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回族人民依赖自己民族对于牛羊牲畜及传统饮食习惯大力发展商业、饮食业等产业,一些具有回族特色的大型餐馆、中型食府、小型特色餐饮店遍布全区。教育方面,瀍河回族区发展回民小学5所,回民中学1所,自1998年开始洛阳市每年还对回族学校给予专项教育补贴用于回族学校改善教学设施。干部培养上,各层次梯队少数民族干部配备比例均超过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融合。在民族政策的指引及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努力下,瀍河回族区各民族和睦共处,在双方节日里,互相祝贺,共同欢庆,并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

1.3.2 改革开放后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活动

改革开放后,瀍河区回民中除了老人外,大部分年轻人除了大尔代节外不再到清真寺过宗教生活,依附于清真寺伊斯兰教信仰的拜礼活动日渐减少。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在春节、庙会、庆典或大型宣传活动期间娱乐演出,具体项目有秧歌、毛驴、二鬼摔跤、东关双龙、心意六合拳、排鼓、狮子、旱船、高跷、龙灯、腰鼓、杂耍、抖空竹等,大型节日还有太极拳、舞剑、木兰扇、健身操、交谊舞等,这些传统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主要为退休后的老年人以及社区专业组织人员。同时,辖区内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学校普遍修建体育设施和场地,居民小区内也开始修建健身设施,各单位组织体育健身活动,在“三八”“五一”“十一”期间举办健美操、拔河、乒乓球、羽毛球、棋类比赛等活动。除此以外,体育协会也越来越多,1987年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1990年成立老年人门球协会,1992年成立气功协会,1993年成立心意六合拳研究会,1996年成立老年人自行车协会,1997年成立武术研究会。这些协会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许多健身活动和比赛,如从1987年开始,瀍河区每年都举办“瀍河杯”老年人门球比赛,从1992年开始,不定期举办老年人运动会,1994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颁布后,举办麻将、象棋、扑克、跳棋、乒乓球等比赛。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在少数民族运动会政策的影响下开始走进回族中小学,在学校成立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1986年成立洛阳市少数民族武术学校,校址设在塔西村回族小学内,1987年区成立了少数民族体育协会,1989年创建了洛阳心意武馆,在市回中、北窑回小组建培训毽球队,抖空竹训练基地设在市回民中学,木球是回族传统竞技体育项目,80年代后期,市回民中学就有一支木球队参加省里的比赛,1998年河南省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以此为基础,在洛阳市回民中学组建新的河南省木球队,代表河南省参加大型赛事。

2 功能导向分析——洛阳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现代发展的路径选择

本章将在描述瀍河区回族不同历史阶段社会背景及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用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解释洛阳瀍河区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回族体育文化的功能及其变迁,同时根据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分析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发展的路径选择。

2.1 洛阳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的变迁

马林诺夫斯基从文化的功能角度提出“文化根本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其所取的方式却远胜于一切对于环境的直接适应”[5]90,他认为没有现实功能或合格功能的文化都将被遗弃,“遗俗”在当前的环境中没有完全合格的功能,其原来的功能已经无关紧要,同时,为满足当前的需要,一些新的文化也会出现并繁荣[5]97;因此,文化的功能决定其发展,其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其功能是否满足了当时社会下的人类需要,当其功能满足当时社会结构下的人类需要时,文化呈现出繁荣状态,当失去其合格功能时将被遗弃,新的文化会因其当前的完整功能而出现并昌盛。这样,瀍河区体育文化的变迁也遵循这个规律出现繁荣或被遗弃。

传统时期,洛阳瀍河区回民来源主要是经商者和退伍的军人,这两类人群对于回民武术都有需求,经商者对于安全、强身健体的需要和退伍军人对习武习惯的保留使得回民武术成为回族成年男子普遍操练的传统体育项目,而清朝时期的民族歧视政策及民国时期新旧教派纷争、战争影响等使很多回民都热衷于武术。这个时期瀍河区回民处于相对封闭的教坊制度下,其思想及行为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伊斯兰教法典《古兰经》中对于其体现穆斯林虔诚信仰的拜功对身体的跪坐、叩头、端立、鞠躬等都有规范性要求,生活中的每日五礼、每周聚礼对其身体健康都有积极作用。这样,受伊斯兰教思想、战争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回族传统体育的功能主要是维护伊斯兰教信仰、战争需要、经商及保护民族安全,在这些现实功能的驱动下,南派心意六合拳得以创立并发扬光大,繁盛时期,清真寺里还有心意拳训练基地,传统时期的阿訇也善武术,武师从事官府护卫、押镖师傅等,有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除武术外,汉族中的传统体育活动如东关双龙、龙灯、旱船、高跷、大头舞等在节日期间在固定的舞台表演,一些回民出于生计需要也会加入进来。相反,一些源于田间耕作的回族传统体育活动如拔腰、下方棋、木球等并未在瀍河区流行,主要是在此阶段该区回民很少有自己的耕地。

1949—1978年,瀍河区回民在行政上开始隶属政府管理,传统时期瀍河区回民的教坊制度已经瓦解。以清真寺为核心的民族共同心理遭受巨大打击,一度出现清真寺全部被封的情况,民族特点逐渐被淡化,受伊斯兰教影响的回民传统体育已经失去其维护伊斯兰教的功能。在和平时期,传统武术所承担的维护人身安全的功能也已丧失,而且曾在国民党担任过教官的武术家在文革期间受到批斗,回民武术不仅功能丧失,而且成为被打击对象,人人避之不及。在生产生活方面,回民与其他民族一样在“大跃进”时期投入到共同的生产中,与此同时,该区回民积极响应国家体育政策,开展国家政治领导人喜爱和倡导的游泳活动等,这些都是响应政治号召和国家体育政策的“手段性的现实”需要。

1978年后,瀍河回族区回民处于相对开放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国统一指导思想下,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视使得世俗生活日渐重要,回民中大部分中青年开始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生产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部分回民依然保留每日到清真寺礼拜的习俗,但属于民族“遗俗”,其功能不再完整但仍有现实功能,如回民作为少数民族可以享受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这种功能使得回民仍会有一些区别于汉族的仪式文化,传统体育活动就承担了这样的功能,其功能逐渐转为象征性的、仪式性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及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下,国家体育政策也开始向竞技体育倾斜,各级政府对于体育的重视也主要体现在竞技体育方面,以参加体育比赛获奖为主要的体育价值体现方式,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项目也以取得少数民族体育比赛名次为目标进行发展。原来在瀍河区回民中并无传统基础的木球运动成为回民中学非常重视的体育项目,并屡获奖杯。抖空竹也非瀍河区回民传统体育项目,而是瀍河回族区马坡人李浩信于50年代在开封向一位开封逃难的民间艺人所学,作为健身娱乐功用多年。1978年后,周围人们也开始向他学抖空竹以供娱乐、健身之用。在瀍河区抖空竹者渐成规模,由于其有表演、观赏功能,在春节庙会时开始有专门的抖空竹项目以供观赏,加上国家开始对传统体育重视,瀍河回族区抖空竹团队荣获河南省首届民俗体育大会一等奖、河南省空竹大赛团体一等奖,并于2007年作为河南省抖空竹队获得第8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金奖,李浩信的弟子巴建国于2013年3月参加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获金奖,在屡次取得比赛成绩后抖空竹成为目前该区回民知名度较高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传统时期非常盛行的心意六合拳却由于其凶狠毒辣的特点在当前的和平时期失去其功能,逐渐被遗弃而面临失传境地。

纵观瀍河区的体育变迁,一些体育文化得以部分传承,一些新的体育文化出现并蓬勃发展,一些体育文化逐渐消亡,这些都验证了马斯诺夫斯基文化理论。失去功能的文化将失去其生命力,只有依附于现实需求的文化才能够蓬勃发展。

2.2 洛阳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的现代发展路径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解释了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化依附其功能而发展,有现实功能的文化将蓬勃发展,而失去现实功能的文化将面临遗弃的结果。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塔尔科特·帕森斯从结构视角提出制度化的作用,他认为社会系统存在都有其功能,然而只有经过制度化才能形成稳定的结构[9]7677,社会系统可大可小,且互为作用,瀍河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一种社会系统,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是以现实功能为存在基础的制度化的结果。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存在着3种系统层次,即生物的、社会结构的和符号的,且存在着普遍的必要条件:经济上的适应、政治权威、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控制”[5]93。帕森斯认为“一个社会系统要想运转下去必须满足4个方面的条件:适应、目标获取、整合和维护”[9]8283。适应指的是经济或功能上的依托,目标获取指社会人选择该系统的动机和目标,整合指该系统和其他系统的互动过程,维护指稳定结构下的文化控制过程,这4个方面互为制约、互相影响。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的现代发展首先要寻找其可能存在的现实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4个条件的路径。

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可能存在的现实功能有:养生健身功能,表演性、观赏性功能,响应国家体育政策、民族政策、传统文化保护政策功能,伊斯兰教信仰象征性、仪式性功能,民族认同功能。这些功能可分为3个层次,民族认同功能为价值观层面的功能,伊斯兰教仪式性功能、表演性功能、响应国家政策功能为依附路径层面的功能,养生健身为生理层面的功能,如图1所示。

图 1 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的现实功能

养生健身为基础性生理功能,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其实现途径有多种,如现代竞技体育及户外休闲等,要想让传统体育在这些选择中占有优势,就要寻找其与其他功能的融合方式,通过一些依附性功能路径达到让传统体育生存并发展的目的,进而实现其作为一种民族认同方式的价值观功能。这样,依附性功能路径的寻找与选择就成为洛阳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存在并发展的关键,这些路径决定着传统体育的繁荣程度,而传统体育想要发展下去,也必须改变其形式或内容使其能够实现这些依附路径的功能,如心意六合拳要改变其毒辣招式使其具有观赏性、表演性的功能,并在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期间在清真寺表演发挥其伊斯兰教“教门拳”的仪式性功能,让回民了解其历史,加深民族认同感。在深刻认识文化的功能作用之后,可以得知传统体育想要生存发展必须转变其功能,使之适应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现实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帕森斯的4个条件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1)加强民族认同感是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发展的核心。基于伊斯兰教共同信仰的回民在传统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但经过历史变迁,其价值观逐渐淡化,依附于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诸多传统文化都失去其存在意义,包括传统体育文化;因此,民族认同是发展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的文化核心,这样,传统体育中体现伊斯兰教信仰仪式化、象征性的功能将得以强化。

2)深化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与国家体育政策、民族政策、传统文化保护政策的融合互动。传统体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发展必须适应当前的国家大政策趋势,在目前举国体制、竞技体育环境下,传统体育要改变其内容使其具有竞技特点方能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3)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体育活动中。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体育活动中,传统体育得以利用,才能使其传承下去。传统体育要实现其宣传途径的现代化,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体及景区表演、舞台表演等实际演出,使人们体会到传统体育的价值,并主动参与进来。

4)发挥传统体育经济功能是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依存的基础。传统体育没有经济功能实现的依附路径无异于失去存在基础,尤其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统一价值观下,传统体育的生存发展关键在于寻找可以产生经济价值的依附路径,以此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并形成稳定的结构,实现制度化过程。

3 结束语

瀍河区回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受伊斯兰教思想、战争及回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在传统时期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伊斯兰教礼仪、心意六合拳等,其功能是强身健体和保障安全;1949年至1978年间,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虽然经过了短暂的发展,但很快就受政治运动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中断;改革开放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国家体育政策在西方体育影响下开始偏重于向竞技体育方向发展,一切以比赛成绩为重,传统体育不再受到重视,传统体育的功能也主要是响应政治号召、政策需求,在此功能的影响下,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呈现出传承、创新繁荣、濒临灭亡的3种不同命运。瀍河区回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正验证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理论,即失去功能的文化将失去其生命力,只有依附于现实需求的文化才能够蓬勃发展。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分析,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可能存在的功能有3层:价值层面的功能(民族认同功能),依附路径层面功能(伊斯兰教信仰仪式化功能,表演性功能,响应政策功能),生理层面功能(养生健身功能)。根据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文化想要发展要做到:加强民族认同感,增进传统体育与政策体系的融合互动,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体育活动中,为传统体育寻找更多的经济依附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俊奇.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与研究存在的问题:兼论建立民俗体育学科的必要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2):1620.

[2] 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2431.

[3] 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概念及其关系[J].体育学刊,2008,15(4):811.

[4] 王俊奇.也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陈红新等商榷[J].体育学刊,2008,15(9):101104.

[5]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6] 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志:公元605—1985年[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298.

[7] 胡云生,张伟.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的回回民族[J].回族研究,1994,14(2):6267.

[8] 胡云生.明清时期河南回族分布格局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3):152156.

[9]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0] 郑国华.禄村变迁中的传统体育流变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10:8096.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15.02.007

作者:刘毅伟

西域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篇2:

“天地之中”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趋势日益加剧的当前社会,“天地之中”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对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不容忽视。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背景,挖掘“天地之中”东汉三阙中承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并提出了相关传承、保护与发展对策。

【关键词】天地之中;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

On the Preserva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Recorded

in Three Palace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XU Hu-po, SUN Yan-jun, HUANG Xiao-tan, MI Jin-hui

(Department of Sport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前言

2011年11月1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召开的“中国首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大会”指出:保护好、宣传好、利用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更是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积极行动,对促进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8处11项历史建筑: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少林寺建筑群三处:塔林、初祖庵、常住院,会善寺,嵩阳书院,中岳庙和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8处11项历史建筑是当今社会最具代表性,最具科学、技术、艺术、历史价值的古代建筑。东汉三阙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的石阙,阙身的画象和镌刻文字反映了很多当时的民族传统体育。现东汉三阙的阙体受到严重破坏,再加上全球化和现代化不断加剧,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对“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不容忽视。

1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形成

登封历史建筑群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基础。

(一)独特的地理优势。嵩山地处中原,是秦岭东部的余脉,因此在五岳之中被称为“中岳”。太室山和少室山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海拔在300—1512米之间。嵩山北临黄河,西靠低山丘陵和开阔的伊洛河盆地,东临黄淮平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据地质学家的探测和研究,嵩山最早形成于36亿年前,是欧亚大陆最早被冲出海平面的第一块陆地,具有“万山之祖”的美誉。嵩山地区地势错落起伏,地貌复杂多样,天然水系发达。再加上光热、水分、土壤等条件的差异性,使其混杂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

(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原嵩山地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核心区域,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新密李家沟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中原地区具有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典型特征的丰富文化遗存。这里不仅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夯土城遗址——郑州西山古城。在嵩山地区先后发现的新密古城寨、登封王城岗、巩义花地嘴等龙山文化聚落和城址,更加证明这里是华夏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

这些共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既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登封嵩山地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其在历代王朝更迭与战火中避免大规模破坏提供了很好的屏障。

2东汉三阙所承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中岳嵩山的三处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的石阙。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的建筑物,是我国古代一种礼制建筑。阙名最早出现在周代,《诗·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这是说的城门前面的阙。还有把阙称为“绖皇”、“象魏”或“观”的。宋《营造法式》中“周官太宰以正月示治法於象魏”,也就是说,阙是公布政令法规的地方。阙也称门观,《说文》中说,“阙,门观也”。阙还有一些别的名称,例如阙与大门相连,称作罘罳。阙的类型分多种,如建在城门外的叫城阙,建在官门外的阙,是宫阙,另外还有陵阙(墓阙)、和庙阙等。古代的宫阙、城阙多为建在高台上的楼观,以木结构为主,而建在山区郊野的阙多以石头为主。

汉代由于封建帝国的高度集中和统一,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这种发展,在现实生活与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由于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所以在艺术反映现实生活时,表现出夸张与浪漫,使人的思绪扬起自由飞翔的翅膀。也反映汉代统治阶级、豪门贵族在生活上极力追求奢侈享乐的场面。车马出行、礼仪拜谒、宴饮百戏,是当时贵族阶级生活的真实写照。

少室阙上有蹴鞠画象,蹴鞠又名“蹋鞠”、“蹴球”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少室阙上刻着一个头挽高髻的女子,细腰,穿长袖舞衣,舞袖轻盈地向后飘扬,双足跳起,正在踢球。其两边各刻一人,一人穿长衫坐在凳上手拿鼓桴击鼓,一人跪坐着伴奏。从这幅画象所表现的内容看,汉代也把踢球配上音乐,作为舞蹈来表演。太室阙有一幅车骑出行的画象,前面刻有一匹马拉着招车,华盖下的主人,穿着斜襟长衣,拱手而坐。驭手坐于车前拉着疆绳,后面一人骑马跟随,应是主人的侍从。后面还刻有一辆同样的车子。这充分反映了汉代贵族驾车游玩的悠闲生活。

少室阙上的斗鸡图,是刻两只雄鸡翘尾引颈,怒目相斗。在斗鸡图后面又雕一只白额猛虎。斗鸡是古代有闲阶级的一种娱乐,这种风气在战国时期已经流行。汉代桓宽《盐铁论》写到:“富贵之家……踢鞠斗鸡。”曹植在他的《名都赋》里也记有:“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的诗句。少室阙有一幅狩猎图,画面上雕刻两个人,前面一人乘着飞奔的快马,回首张弓射箭,后面一人在马上弯弓追逐一中箭惊逃的梅花鹿。汉代艺术家用那熟练的铁笔,在不大的石块上刻两个骑者围猎一梅花鹿的生动画面,至今仍栩栩如生。另外,猎犬逐兔的画面,也刻得简练生动,野兔逃生的狂奔,猎狗急追的紧张场面,有着高度的表达能力。

杂技和幻术在汉代统称为百戏。汉代的杂技表演,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从文献记述和大量的汉画雕刻中均可得到证明。在启母阙南面第一层中格上有一人头戴平帻,方面大耳,身着长衣正襟跪坐,双手拱于胸前,手中捧有一圆形物,其旁边有一人手臂向前平举,做半蹲姿势,好像是在表演杂技。启母阙上有一幅幻术画象,刻一人袒胸,双手抱一长颈瓶,仰面向上喷火,这可能是由西域传入内地的口中喷火幻术。少室阙上刻有一幅马戏画象,雕两匹四蹄腾空奔驰的骏马,前一匹马鞍上有一挽双丫髻的少女,穿紧身衣裤作弓形倒立。后面一匹马上有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向后飘扬。长袖的飘动和人体的自然后倾,刻画出马跑的飞快速度,同时也使我们感到汉代马戏的惊险和技艺的高超。

3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对东汉三阙表现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启示

3.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整体性存在的表现形式。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含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整、保护、创新、运用。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工作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运用要做出合理的安排,一方面,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挖掘整理,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和运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更多的是为了发展而保护。

3.2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东汉三阙表现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启示

(一)全面性原则。东汉三阙表现的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因此我们要对东汉三阙表现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全面的普查、整理,分清种类,对其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

(二)重点性原则。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东汉三阙表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重点保护那些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民族传统体育。

(三)人本性原则。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发展必须依靠本土民族群众来实现。在保护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我们要从民众需要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协调本土民族群众在文化传承、商业利益获得、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关系,适当注重经济效益,合理开发教育资源。

(四)创新性原则。时代精神和社会风俗的变异会影响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使该民族的体育文化产生变革、衰退或消亡。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创造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因素,在保持民俗风格的基础上,适当向着现代人的文化娱乐观念、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等方向转化,适当增补体育内容和改变运动形式,以提高竞技和娱乐观赏性。

4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途径

4.1构建“天地之中”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机制

“天地之中”东汉三阙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机制是核心,也是基础。“天地之中”东汉三阙表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历了一千八百多年,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统能够代代相传,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它们有一套完整的本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我保护、自我相传、自我发展的机制。这种机制根植于嵩山这块土地上,具有相当合理的成分。现在,东汉三阙民族体育文化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受到各方面的冲击的情况下,保护、传承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机制就显得更加重要。

4.2启动东汉三阙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技术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层次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保护技术相对落后,应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手段。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河南大学计算机中心共同研制的“天地之中”东汉三阙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对东汉三阙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系统通过各种方式采集文物建筑及其影响因素的各类相关信息,信息采集之后经过预处理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存储于计算机数据库中,然后应用各专业知识与技术建立计算机三维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专家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还可以找出文物建筑变化的规律,最后将数据处理的结果输出展示,以达到保护的目的。

4.3结合经济和旅游,实现“天地之中”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天地之中”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和谐发展,必须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结合当地的经济情况,发展旅游产业,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一方面,保护了“天地之中”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在突出文化价值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得“天地之中”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开发和利用。借助自然景观资源优势,选择娱乐性、趣味性、观赏性较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蹴鞠、马戏等,并使游客参与到传统体育活动中去,让他们在感受到自然山水风光美的同时,还能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这样既发展了旅游产业,又发展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4.4加大政府宣传力度,发掘和整理传统体育项目

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积极对“天地之中”东汉三阙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调查、汇集和整理,对濒临消失的雕刻,阙铭等加以保存。为将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和宣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发掘和保护工作,可为全民健身运动提供更加多样的选择,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提供较好的文化基础。

4.5把民族传统体育与教学相结合

21世纪,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传播与渗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因此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的需要,把它贯穿于大学体育的教材中,这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让部分东汉三阙表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进高等体育院校。各高等体育院校应集中组织力量编写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系列教材,成立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另一方面,应根据东汉三阙嵩山本土文化优势,开发本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把优选、改造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本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在本地学校中广泛开展教育与活动,开发本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资源,强化学生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体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红婴.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N〕.光明日报,2004.06.21.

〔2〕张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研究〔J〕.体育世界。2010.3.

〔3〕郝国栋.石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贵州民族研究.2011.2.

〔4〕郭黛垣.“天地之中”的嵩山历史建筑群〔J〕.中国文化遗产.2009.3.

〔5〕汪培梓.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形成和特点〔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7.

〔6〕汤众.路杨.汉三阙文物保护监测体系构建研究〔J〕.关注.2009.09.

〔7〕张家泰.嵩山汉三阙〔J〕.中国文化遗产.2009.3.

(责任编辑:阎 彬)

作者:徐虎泼 孙彦军 黄小坛 米金辉

西域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篇3:

从历史与现状探析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

摘要:西方文化及其体育的主要特色是通过竞争的方式而呈现出来的对立,东方文化及其体育的主要特色是通过和谐的方式而呈现出来的统一,目前二者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是外因——社会大环境所致。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昔忧”——西方强势竞技体育的冲击,也有“今患”——东方后起体育项目的逼近。当今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既存在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这种弱势文化载体的扶植和支援,另一方面,体育界也要行动起来,真正将其做出特色,使其从技术到理论,都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唯此,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体育学科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discip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e

QIU Pi-xiang1,YANG Jian-ying2

(1.School of Wushu,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hai 200438,China;2.Department of Sports and Military training,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14,China)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cultural characteristics;sport discipline

近年来,随着东方文化的兴盛,很多学者提出:“武术与体育原本分属两个并行不悖的文化体系”[1];“中国武术与奥运竞技体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平行的两大运动体系”[2];“中国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应该是并驾齐驱的”[3];“东方体育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其宏大、成熟、显扬,足以和西方体育大系统分庭抗礼。而这两个大系统,又分别以奥林匹克竞技运动和东方武术为代表”[4];武术“作为一个与奥林匹克运动并驾齐驱的文化系统,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也有着许多优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丰富文化内涵”[5]。但是,也有学者提出要取消体育学下的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将其相应的内容分别归入体育人文社会学、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这些论点到底谁是谁非?下面我们从东西方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1东西方文化和体育的历史发展及主要特色

放眼历史长河,人类脱胎于野兽,所以远古时期的人类保持着极强的兽性,这是人类在几十万年残酷的竞争中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否则人类早就灭亡了。同时,兽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危害极大,如果一个国家的人群全像狼群一样,那么他们会在相互厮杀中同归于尽、彻底毁灭[6]。远古的人类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在不断抑制和驾驭自身的兽性中逐渐发展起了人类文明。但是,在抑制和驾驭自身野性的过程中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走了不同的道路。

西方文化力图通过外在的法制来规范社会,早在西方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时,“法”对社会的调节职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古希腊雅典的德拉古立法到梭伦变法、克里斯梯尼变法,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到李锡尼—绥克斯图法、霍腾西阿法,无不说明西方人对法的重视。亚里士多德曾言:“法治优于人治。”[7]用法制来维持社会秩序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人们由于害怕违法被罚而不得不遵守法律,因而,人们是被动的、消极的,处于服从的地位,他们考虑的是“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残酷的、原始的竞争依然大量存在;有些人甚至常常会将“不能做的事”偷偷地转化为“能做的事”,从而进行不正当的竞争;而一旦脱离了法制的控制,人的原始野性就会暴露无遗。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理论,既描述了动物界,同时也折射着西方文化。纪录片《大国崛起》描述的前几个大国的崛起都是靠强力来征服、占领和掠夺而成为大国的。因为他们发现的新大陆是不受法制控制的,所以,所到之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在美洲几乎把印第安人斩尽杀绝。

通过外部法治控制人的行为,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反而使人更趋于自私、利己,从而形成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观。现代西方文化“关于人的理念”是“由17世纪西方哲学家奠定基础的”,这个基本观念就是“人是欲望或利益的动物,人生的目的就是使用理性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一切欲望”,“个体的自我是绝对的原则和绝对的本质,与之相比,人的社会性、多样性和复数性都是次要的”;“人生在世,就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以尽可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利益”[8]。

在这种理念指引下,争斗、竞争作为人们满足自身欲望的最直接手段,充斥于社会的每一角落。竞争、征服成为西方文化的主要标志,通过竞争求发展成为西方社会的主要发展模式。

体育是文化的载体,西方体育更强调“竞争”,正是其强调“对立”和“斗争”的文化特色使然。西方体育是一种崇尚力的强者哲学,其核心和灵魂是竞争、对抗,惊险性、刺激性、功利性是其固有的追求。在这种目标驱使下,竞技体育十分强调“练”,通过超负荷的训练来挖掘人体的内在潜能,达到超越极限,显示强力的目的。“更高、更快、更强”是对这种追求最恰当的总结。也正因为其社会文化领域更强调法治,西方的任何一个竞技体育项目都有相当于“法律”的竞赛规则,从外部制约着参赛者。而一旦规则涉及不到,运动员就有机会钻空子,即使条文之内,很多运动员也常常将“不能做的事”偷偷地转化为“能做的事”,如当今几乎作为公开的秘密的兴奋剂问题。也就是说,在外在“法”的约束下,通过“竞争”和“对抗”来超越对手,挖掘自身极限,是西方体育的主要特色。

东方文化则希望通过内在的德行教化来调教人民。东方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的先秦文化。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繁盛期。在“百家”中虽然也有以“无教化,去仁爱”、“刻薄寡恩”为特征的法家思想,但是,由于不适应中国社会的现实,并未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自秦亡以后,便趋于瓦解。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特别是更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儒家思想。这两家思想的共同点是主张“和谐”和“统一”。当时,针对诸侯混战、战国纷争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灾难,这些智者哲人都不主张战争,他们希望通过对人民的教化来减少“对立”和“斗争”,向往一种“和谐”、“统一”的大同社会。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争之德”,正体现了这种和合思想。而要真正实现和谐相处必须通过教育,儒家之学即为“成己之学”,强调对人的“教化”。儒家的这个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对人性和人生目的的根本理解基础之上的。古人早就看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恶欲者,心之大端也。”所以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十三);孟子说:“人之异禽兽者几希”。这并非是否认人有善良天性,而是说,如若不学,即未经学习教化,即便是出于善良天性也未必就能行善[8]。《论语》以《学而》开篇,《荀子》以《劝学》起首,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大学》的开篇句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八目,有关学生自身修养的占其五,是最基本的部分[9]。这些著述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教育提升人们的人格境界,完善人生,成己成物,达于大道。因此,这种教化着眼于人内在的境界的提升,使人们从内心深处明白“应该做什么与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发自内心地、主动地遵守社会规范,即使在能为“不能之事”时,依然固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即《礼记·中庸》中讲的“慎独”。不同于西方人强调人的欲望,东方人则限制人的欲望,南宋的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正是这种思想的最为极端化的反映。

在长期“教化”性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文化逐渐呈现出防卫性文化的特色,历史上很多战争,诸如汉武帝抗击匈奴,两宋抗辽、抗金、抗蒙古,明朝抗倭、抗满,满清抗西方列强,中华民族抗日,以及后来的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等等,都是被动地抵御外敌入侵,而非主动侵略别国(元代的东征西讨实属特例,那是因为蒙古族还未汉化)[10]。中华民族不仅不主张侵略,而且还倡导和平外交,致力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西方发展航海是为了掠夺财富,而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则是将中国的先进文化财富带到世界各地,恩泽四方。这也是靠外在的“法”来强制和靠内在的“德”来教化而产生不同效应的极好例证。

在长期“教化”,注重德治的理念引导下,主张和平共处,倡导和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通过和谐达到发展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发展模式。

中国武术本来与国外其它武技一样,是一种原始的格杀技术,但是在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载体,练习武术的过程也成为一个对人“教化”的过程。太极推手通过和谐的方式竞争,武术比试讲究点到为止,正是这种“教化”的结果,它与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西方体育形成鲜明对比。“武”字的深层的意义是“止戈”,武术不仅教人“如何打”,其思想宗旨更是让人理解“如何才能不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防卫性特色在武术上的反映。中国文化的这种防卫性特色相对那些好战争、喜侵略,好欺压弱小、周游世界摆擂台以逞武力的其他文化,是一种更为成熟的文化,它揭示了和谐相处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为武术提供竞技化大发展的肥沃土壤,因此,长期以来,武术缺乏一种公平竞争的擂台机制,致使不同等条件竞技成为传统武术的重要原则[11],即使发生比武较技,也大多点到为止,力图以德服人。李连杰主演的影片《霍元甲》正深刻反映了武术注重“和谐相处”,主张“以德服人”的思想。武术不是用于攻击或逞强,而是用于防卫,竞争并不是把对手置于死地,而是让其心悦诚服,这正是对武术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不仅武术,导引、气功等传统体育都强调性命双修、心身并育、内外结合、动静相生、阴阳消长的功法,通过天人和身心的平衡调节,来谋求同外界和谐地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获得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12]。

相对而言,通过适度的运动,强调“自然”、注重“和谐”、追求“统一”是东方体育的主要特色。

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自然、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13],它也揭示着人类体育的发展特征。如果说西方体育更强调“对立”,那么东方的体育则更侧重“统一”。这正是东西方不同特色的文化熏陶使然。自古以来,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在各自的土地上相互独立地平行发展(当然西方的奥运竞技体育断裂了1500多年,直到近代才重获新生),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2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昔忧”和“今患”

2.1“昔忧”——西方强势竞技体育的冲击

近代,东西方文化碰撞时,一个已经经历了长期“教化”性发展,走到了近乎极端的地步,而另一个则尚处在野性十足的阶段。两者相遇正似“秀才遇到强盗”,只能任人宰割。面对连续惨败的事实,处于极度自卑状态的中国人产生了一种妄自菲薄的心理,力图将中国发展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西学。“西化”几乎成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性标志。从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的“砸烂孔家店”,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大发展,西学的历史印迹无处不见,直到20世纪末,在很多人心目中还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东方的圆”。

中国体育的发展也走了同样的道路。在西方强势体育的冲击下,继承发展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庞大民族传统体育体系逐渐分崩离析,源流有序、自成体系的上百个武术拳种逐渐付之东流。从近代一直到今天,西方体育在中国已遍地开花,奥运会——一个包含极少数东方体育项目的体育盛会,一直左右着中国体育的发展。它一方面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东方体育,使包括武术在内的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挤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知所措地难以发展。我们的全运会基本以奥运会为指针运转,除武术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民族体育项目列入比赛,即使武术也做了大规模的精简,成为所谓的“竞技武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定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得以发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奥运会之所以能最终发展成世界性体育盛会,首先是因为它本身有宝贵的价值,其次它迎合了近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竞争的大环境;再次资本主义在近代的侵略扩张,使西方文化得以世界性的传播,给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创造了条件。以中国武术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在20世纪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不是因为它们无有用价值,而是因为没有促使其发展推广的外部条件。

强调“自然”、注重“和谐”、追求“统一”是东方体育的主要特色,这显然与现代社会的主基调不合拍。正如有学者提出的:“当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自由竞争极度膨胀,人们无情地向自然攫取财富的时候,尽管‘天人合一’观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它的基调似乎已同整个社会的主旋律不合拍了,于是,常常被那些急功近利者们所厌弃、淡忘。”[14]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么像武术一样,做大幅度精简,演化转型为竞技武术,苦苦乞求加入奥运会,作为其麾下的一个小运动项目发展,要么像很多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自生自灭,或予以保护,等待时机。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契机终于出现了。20世纪末,面对片面“西化”,强调“竞争”带来的种种弊端,很多学者将目光投向了以自然、和谐、统一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他们逐渐认识到:经济落后并不代表文化落后。正如于均刚[15]在其博士论文中所述:“现代普遍流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仅适合经济领域,不适合文化领域。”西方的强大有其先进制度的原因,也有其到处烧杀抢掠而奠定了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的原因。我们不否认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模式,但是我们更应看到自身固有的先进文化。“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蓬勃发展的一个世纪”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专家的预言。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体育学下的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的正式成立,正标志着这种新契机的开端。21世纪,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生态文明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真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发展条件。

然而,在民族传统体育正欲摆脱“昔忧”,迎接新的“契机”之时,新的忧患又产生了。

2.2“今患”——东方后起体育项目的逼近

近一个世纪以来,当我们没有珍视传统,恣意践踏自身文化时,东方文化圈内,曾受中国传统文化长期辐射的周边国家,却辩证看待东西方文化,将东西方文化之精华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从而创造出更为先进的文化。

像近现代的日本,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并未走“全盘西化”的发展之路,而是经历了思想文化领域的3次激烈争论,最后提出了“东方道德,西方技艺”的口号,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与资本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把西方的理性主义原则与传统文化中的行为感情因素融为一体,形成了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以西方科学技术为内容的教育方针[16]。日本正是因为找到了东西方文化的最佳结合点,才首先成为亚洲第一强国。也正是凭借中西方文化的恰当结合,才成功将其柔道推入奥运会,接下来再将空手道推进奥运会也是志在必得。

韩国是将东西方文化恰当结合的又一典型。近年来,“韩潮”滚滚,实在令人震惊。现在许多年轻人耳听韩国流行歌曲,眼看韩国电视剧,房间贴韩国偶像明星的照片,嘴里偶尔还会冒出几句韩语。韩剧中深深地感染中国观众的是它们所秉承的尊老爱幼、礼尚往来的优良传统,鲜明的民族精神,浓烈的人情世态,真切质朴的生活场面。韩国跆拳道之所以更吸引我们的孩子及其家长,是因为通过学习跆拳道孩子们不仅在竞争对抗中培养了意志品质,更主要的是通过学习变得更加有礼貌,学会了如何做人。跆拳道能顺利进入奥运会,并得以在世界风行,除了与他们的推广策略和推广力度有关外,更重要的还是它所展示的东方文化。有学者曾就韩剧的流行进行分析,指出:“韩国是一个有着典型东方文化的传统国度,韩剧中所流露出来的风俗、人情世态和文化蕴涵,足以使人们真切地领略到东方文化特有的意味和无穷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韩潮’在中国热起来的原因所在。”[17]实际上,对东方文化的蕴涵也正是跆拳道在中国乃至世界流行的原因所在。

以韩剧、韩歌、跆拳道为载体的韩国文化的流行不得不使我们深思:韩国比我国开放得更早,接受西式的生活方式比我们更完整,却还能够在保持民族传统方面做得很好,这种既注重保持自身优良传统,又注重主动汲取外来文化精华的发展方式,正似我国历史上汉唐时期的发展之路,正因为汉唐时期既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注重对外来文化(西域、印度、日本)的汲取,才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两个朝代。汉唐在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正预示着小小一个韩国的即将强盛。不仅近邻韩国,西方国家同样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2007年8月,法国思想家、城市问题专家皮艾尔·卡蓝默在广州演讲时说:“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很注重把现代化融入到过去的历史中,所以我们有很多老城堡的修复等等。但我看到中国不是这样,本来中国是一个很有文化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看起来好像在力图摆脱自己的过去,对旧的建筑拆啊、毁啊,保留下来的东西非常少”,他进而分析原因,“对中国来说,现代化很大意义上是外发的,需要把技术性发明和社会其他方面整合起来,就会生成一种逻辑:这样的现代化是由西方文明带来的,因为我们没有这样一种文明,我们需要破坏原来的文化来接纳它。”[18]实际上,文化并非是相互排斥的,前面讲的历史上的汉唐、现在的韩日,正是将不同文化完美融合的典型。现在的中国要强盛,固然不能只固守传统,但更不应全盘西化!

看看武术界现今仅存的唯一的武术对抗形式比赛——竞技散打,几乎完全借鉴西方拳击的比赛样式,如拳击比赛场似的赛场、拳击用的手套、拳击选手似的赤胸裸背,几乎没有体现多少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除外在的形式外,我们开展武术散打对抗的理念也没有恰当的定位,甚至造成了练习散打者“惹事生非、打架斗殴、破坏社会治安、甚至行凶杀人”的不良形象,这正是很多武术教练员、教师乃至学者心目中认为“‘武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现代武术界提倡不合时宜”[19]所致。学习武术散打带来的消极影响与学习跆拳道使人更加有礼貌、更能明白做人的道理、更能理解人生真谛的积极影响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们不得不检讨在对武术传统继承方面的缺失。

有报道说,跆拳道已经把中华武术“踢”出了“都市时尚”[17]。实际上,何止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剑道的凶猛之势,也毫不逊色。如果说,与西方体育相比,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还有很多文化特色方面的优势可言,那么,与跆拳道、空手道等东方项目相比,我们则毫无优势可言,因为我们的武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西方竞技化的发展,已经失去了太多的传统,已根本无力与这些包涵着浓郁的东方文化特色的武技相比。如果说西方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只是一两个世纪乃至更长时间的一段时间跨度,那么,东方这些项目在世界的蓬勃发展以及席卷中国之势,在将来可能彻底取代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在这种状况下,如果还不重视我们的民族体育,那我们这一代将真正成为历史的罪人。

过去,在经济化的进程中我们处于劣势,呼声微弱,不被人理睬,是因为我们工业化起步较晚,市场化程度不够,情有可原。而在文化领域内,我们自惭形秽,无所作为就不应该了,因为我们一直自诩文化大国,有大量的人文资源可以挖掘。在众声喧哗的全球化语境中,中国若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游离于外,那将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20]。爱国主义是当今民族精神的核心,作为每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同样,每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体育工作者也有责任和义务将民族传统体育发扬光大。

3立足于民族文化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必要性

在以征服、对抗、竞争为主要标志的西方文明渐次让步于以自然、和谐、统一为特色的东方文明的21世纪,在中国大力倡导“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抓住时机,将沉默了上百年的民族传统体育体系发扬光大。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而言,当今时代提供了契机,而对时代的发展而言,民族传统体育大的发展则将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伟大实践,我们可以说:“给民族传统体育一个机会,民族传统体育将还中国乃至世界一个奇迹!”

对于具有生命力但处于弱势的事物,唯有积极扶持,才能促使其发展,若放于四海,任其自生自灭,那只能毁灭其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体育学下的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的正式成立,是扶持的开始,但是,要促使其蓬勃发展,必须加大扶持力度。2007年11月,上海市高校的光电工程(上海理工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上海海事大学)、中医医史文献(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上海体育学院)5个学科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关于民族文化领域的占了3个,这足以说明国家开始对民族文化的重视。

撤消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将其相应的内容分散到体育人文、教育训练、人体科学等学科,无疑与以上论述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背景背道而驰,对整个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它代表了目前体育界为数不少的学者的观点,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种论点的成因可能由于体育界大多数学者深受西方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所致,但是,也不能不承认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只有首先解决好自身问题,我们才有坚持其独立发展的话语权。

我们知道,西方文化偏重分解、分析,将事物细化,从微观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偏重综合、统一,对事物从整体、宏观上把握。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只是尽量借鉴西方的思维方式,也试图从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将其进行分化研究。这种细化研究无疑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顾此失彼,因借鉴而忽视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终究会失去自身的特色,而随波逐流。像我们的武术教材一般都是上篇理论,下篇技术,而缺乏传统思维方式下的从整体把握的教科书。读过孙禄堂的论著的人都知道,他完全按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用一整套与西方迥然相异的符号体系阐释武术,而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根本没有印记。正因为我们只顾借鉴西方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完全忽视了民族的方法,才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民族特色。

我们只有改变长期以来,在意识中把竞技武术视为武术的全部的观念,在注重借鉴,进行分化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在某些研究领域回归传统,做出特色,才能真正使武术成为独具特色的运动体系。民族传统体育的其他项目也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再去体现时代特色才更有希望。像山西晋中卫校的白榕创编的太极柔力球运动就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太极理论,推陈出新,在现代运动场演绎的一项独具民族特色的球类运动。

回顾历史上汉唐的昌盛,近观当今时代韩日的崛起,都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再去汲取外来文化的极好例证。“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文化竞争力的民族,很难说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衰退”[21],民族传统体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同样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后盾,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才更具强大生命力。

新的时代背景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想不坐失良机,一方面应积极争取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这种弱势文化载体的扶植和支援,另一方面,体育界也要行动起来,真正将其做出特色,使其从技术到理论,都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唯此,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于万岭.传统与现实的距离——评析武术与竞技体育的文化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21-25.

[2] 杨建营.对比奥运竞技体育谈中国武术体系的未来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50-53.

[3] 伍绍祖.对武术及东方体育文化观的认识[J].体育文史,1998(2):6.

[4] 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7.

[5] 王岗,邱丕相.以反求正与以正求正——论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可兼容[J].体育文化导刊,2006(7):16-20.

[6] 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366.

[7] 祝东伟.从“礼”与“法”角度浅谈中西文化的差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增刊):59.

[8] 张汝伦.《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N].文汇报,2007-09-09(8).

[9] 张汝伦.大学之道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缺失[N].文汇报,2007-12-02(8).

[10] 杨建营.武术文化特色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26(5):34-36.

[11] 程大力.不同等条件竞技是传统武术的重要原则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0(4):6-10.

[12] 杨建营,杨建英.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契机[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3):56-57.

[13] 北京大学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305.

[14] 高铭鼎,于善旭.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对发展未来体育的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0,5(1):30-35.

[15] 于均刚.武学道艺发微——论东方文化之显豁[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2006.

[16] 蔡丽娟.“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与日本近代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7(1):19-21.

[17] 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6,26(8):63-65.

[18] http://book.sohu.com/20070824/n251756267.shtml,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7-08-24.

[19] 程大力.“武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兼论“武德”在现代武术界提倡之不合时宜[J].体育文史,2000(3):39-40.

[20] 晋爱荣.由韩剧热播带给我们的启示[J].电影评介,2007(5):5-7.

[21] 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

[编辑:李寿荣]

作者:邱丕相 杨建营

上一篇:小型餐饮行业营销探析论文下一篇:低碳经济煤炭开采剖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