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价值分析论文

2022-04-19

目前,在西方财务管理中奉行“现金为王”(cashisking)的行为准则。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良性的现金流可以使企业健康成长,提升企业价值。反之企业就会失去竞争力,甚至破产倒闭。价值管理则从企业整体战略的确定和战术的选择上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保险产品价值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保险产品价值分析论文 篇1:

农村信用社发展保险业务的几点思考

引言: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重要金融机构,是构建和谐农村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为增强服务功能、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将保险代理业务作为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突破口;在构建和谐农村的过程中,保险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保险业将农村信用社做为向农村拓展市场、延伸服务的重要渠道。代理保险业务使农村信用社与保险公司在业务领域方面都得到拓展,但是大部分保险业务始终未普及到农民当中,本文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分析在农村开发展保险业务的几点思考,希望通过农村信用社的推广能在我国广阔的农村建立起保险服务网络,能够真正为“三农”及中小企业保驾护航。

一、农村信用社保险代理业务现状

(一)管理体制特殊,保险代理业务起步晚。2003年,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各省陆续成立省级农信联社,但目前农村信用社仍实行多级法人管理体制,省级联社与市、县联社(合作银行、股份公司)均为法人,彼此间无股权关系,缺乏集中管理与推动,保险代理业务在农信社系统开展较晚,滞后其他商业银行3—5年。

(二)代理业务规模小,与存贷款规模不匹配。就河北省农村信用社2008、2009两年公布的数据来看,河北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均位居全区银行系统第一,而保险代理规模远低于全区其它银行系统。再以河北某县联社公布的数据来看,2008年营业收入26265万元,其中代理保险业务收入18万元、占比0.07%;2009年营业收入27553万元,代理保险业务收入95万元、占比0.34%。虽然这个联社的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427.78%,但是在整个营业收入中占比依然不足1%,处于一个可以忽略的地位。

(三)宣传意识淡薄,缺乏对代理业务有效推广。与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对自身所开展的代理业务未能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大范围的宣传,销售方式主要为封闭式的柜台销售,售后服务有限,即使做得好的信用社也只是为客户提供一些简单的保险计划,客户根据情况自行判断是否需要购买。

二、信用社保险代理业务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三种观念制约农村信用社保险代理业务发展。一是部分基层农信社存在保险代理业务分流存款、增加客户负担的观念,对“信保合作”持观望、怀疑甚至是排斥态度。二是农村信用社的农村业务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状态,一些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独家经营”,缺乏竞争,对主动销售保险存在明显不足。三是一些固守传统城市银保业务的保险公司认为农村信用社代理渠道投入产出比不高,市场潜力有限,对农村信用社渠道的开发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二)对农村信用社销售人员的培训缺位。偏重于简单产品介绍、出单操作等浅层次培训,对保险知识、监管政策、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辅导的“零培训”的现象在“信保合作”中较为普遍。由于缺乏基础性、系统性、专业性培训支撑,农村信用社保险销售人员专业知识有限,除责任单一、条款简单、承保简便的意外险业务外,其销售人员对于销售较为复杂的保险产品仍存在较大困难。

三、培育农村信用社渠道对于保险业开发“三农”保险市场的价值分析

(一)利用农村信用社的农村网络优势,有利于保险业以低成本策略向农村延伸网络。当前保险业开拓“三农”保险市场的难点主要集中在自建农村网点成本高、培养农村保险从业队伍难、服务网络无法快速有效铺设三个方面,而保险业开发“三农”保险市场的“短腿”恰是农村信用社的优势所在:在营业网点上,农村信用社与其它商业银行相比,拥有更多的农村网点和金融服务人员,是目前农村网络最多、分布最广的金融机构。对于多数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型保险公司而言,除在重点乡镇自建少量营销服务部外,利用农村信用社的网络资源及人力资源是进入农村市场一条高效、便捷、经济的快速通道。

(二)利用农村信用社的涉农优势,有利于保险业快速高效启动“三农”保险市场。农村信用社的“涉农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农村存贷款业务优势。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分别受到机构属性、农村网点撤并、信贷业务限制等因素影响,相较而言,农村信用社农村存贷款业务优势突出。二是农村客户资源优势。农村信用社利用存贷款渠道可掌握农村客户的存贷款情况、保险购买能力、保障需求等重要信息,有利于保险业在农村客户资源的开发上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农村地区信用与品牌优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信誉高、影响大、群众基础好,借助这些优势,保险业可提升保险宣传的效率,有效缩短保险产品和农村客户之间的距离,加快保险交易速度,提高交易成功率。

(三)农村信用社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有利于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由于农业及中小企业大都具有风险大、收益不稳定的特点,增加合理的保险可以大幅度增强这些客户的抗风险能力。通过信用社大规模营销客户可以形成消费集团,帮助客户以更优惠的价格支付保费。使“三农”贷款业务的开展有效启动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此外农村客户对于保险知识了解比较少,信用社的保险人员作为“本土专家”,可以为客户设计有针对性的保险方案、订购真正适合“三农”和中小企业特点的保险产品。

四、培育开发农村信用社保险代理渠道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信用社保险代理渠道的支持力度。在渠道的培育上,保险公司应给予农村信用社全面支持,省、市、县各级机构应加强与各级农信信用联社的沟通,建立更紧密的“协议合作”模式,以适应农信社系统特殊的管理体制;配合农村信用社建立和完善保险代理业务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制定更科学、更有利于调动基层积极性的考核激励办法。

(二)充分调查客户的需求,开发适合城乡的保险产品。

在保险产品的开发上,信用社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客户的共性需求和个体差异,综合使用定性和定量两种调研方法,对客户的保险需求进行市场细分,从而确定目标客户的保险方向。就近期而言,信用社可以加强对长期寿险、医疗险、理财险、财产险、意外险、信贷险、工程险、责任险等现有保险品种的整合开发;就长远来说,应采用重点产品的动态设计流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保险需求。

(三)确定适合信用社的服务方式

(1)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应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合作,为客户提供有附加值的服务。例如:可以在信用社的基层网点推广储蓄型保单的质押贷款;在信用社办理保险业务的客户可以享受贷款利率优惠;发挥信用社员工稳定的优势为客户安排长期服务专员,改变以往因保险推销员不稳定导致的种种弊端……

(2)根据乡镇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的现状,信用社应该在财产险方面有所突破,设计一些适合中小企业的新型财产险,如小企业雇主责任险、小企业利润损失险、商铺盗抢险……

(3)在推广保险业务的过程中,信用社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客户的理解能力,为他们提供简单易懂、标准化的保险产品,产品说明尽量做到简单明了,避免保险公司利用文字歧义和文字陷阱逃避风险。

(4)信用社应与保险公司积极开展推荐活动,逐步培养客户控制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细致认真的推广教育,努力在农村培育保险氛围。

(四)培养专家型的保险人员

信用社的业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培训过程中须注重个人特性和方式方法:一是可以通过正向激励积极资助业务人员自我开发,将教育方向与员工自身利益相结合,逐步形成“收入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从根本上调动业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的学习兴趣,尽量聘请有经验的专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让员工渴望学习。

对于保险代理人员必须做到“合格”上岗:一是要求保险业务人员在上岗前必须取得保险代理人资格。二是加强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双方的理解和文化融合,带动员工从只管操作向主动提供服务方向转变,建立保险专家的新形象。

(五)发挥客户经理的积极性,培养复合型的营销人才

现阶段,信用社的主要营销人员是客户经理,他们直接面向企业和个人客户,是信用社里面最了解客户保险需求的人。但是部分客户经理把全部精力放到了信贷工作上,不能为自己的目标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且信用社主要面对中小企业和农民,许多客户对于保险的认识还停留在模糊的初级阶段,对于自身的保险需求缺少全面考虑。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可以邀请保险公司对客户经理提供新式培训,利用先进的营销经验增强客户经理的经营能力,教会客户经理如何发现商机、帮助客户控制风险。

(六)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保险监管部门可针对农村信用社实际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一是针对农村信用社兼业代理保险业务、主要在县域农村地区销售较为简单的保险产品的情况,在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二是为推动农村信用社在辅助保险业服务“三农”、构建“三农”保障体系中进行积极探索,在兼业代理机构保证金制度的设计上,可考虑适当调低农村信用社保证金缴存总额及单家机构缴存额。三是在保险产品的核准与备案管理上,对保险公司针对农村市场开发的“涉农”产品、区域性产品、渠道专属产品开辟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庹国柱.保险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8.

[2]吴跃尔.关于拓展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调研与思考.浙江金融,2007(4).

[3]孙学辉, 赵红雨. 关于农村信用社发展保险业务的几点设想.中国金融界网.

[4]张明. 农村信用社的代理保险业务问题分析与对策.中国农村金融网,2010.10.2.

[5]于明霞.对邮政代理保险业务发展的思考.民营科技,2010.9.

[6]王晓明.从一份保单看我国农村“银保合作”的症结.乡镇企业导报,2009.5

[7]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管理制度汇编.河北农村信用社联合社,2009

[8]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年终报表,2008

作者简介

王 汀,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在职研究生,就职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作者:王汀

保险产品价值分析论文 篇2:

保险公司现金流管理——价值管理视角

目前,在西方财务管理中奉行“现金为王”(cash is king)的行为准则。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良性的现金流可以使企业健康成长,提升企业价值。反之企业就会失去竞争力,甚至破产倒闭。价值管理则从企业整体战略的确定和战术的选择上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保险公司产品的金融特性决定了保险公司的业务就是现金流的运作业务,以公司整体价值提高为导向的现金流管理将给保险公司的管理带来全面观。

一、保险公司现金流管理与价值管理的内在联系

1、现金流决定价值创造。一般来说,现金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第一要素。没有现金,企业就无法在市场上取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也就无法进行价值创造。对于保险企业来说,现金流同样是其价值创造的基础,并且保险企业对于现金流的关注程度远胜于非保险业。

2、现金流状况决定保险公司生存能力。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持续经营和价值创造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来履行保险人对于投保人的承诺,就会产生偿付能力危机,甚至引发大规模退保挤兑现象,保险公司的价值创造就会发生中断。不少企业的破产都属于“盈利倒闭”,即账面盈利,但现金不足,无法支付到期票据而破产。在保险业中,日产生命的破产正是源于现金控制的失误。

3、现金流管理提升企业价值。长期以来,保险企业存在着重利润,轻现金流的经营理念,并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考核公司业绩的指标。但是利润只代表企业新创价值的一部分,而企业价值还包括其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存在局限性。保险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企业,企业价值主要由其每年的自由现金流量和贴现率决定,现金流量的增加代表着企业价值的增长。

二、基于价值创造的保险公司现金流管理

现实中,人们一谈到现金流就联想到各种精算技术。诚然,精算技术是管理现金流的有力工具,但这恰恰忽略了企业的整体战略。以价值管理为导向的现金流管理应该从企业整体出发,分为战略管理和战术管理两部分,并且由战略管理决定战术管理。

(一)现金流的战略管理。当代,由于金融风险的传播和放大效应加剧,各国经济处于更大的不确定性之中。在这种条件下,管理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公司及其战略所创造的价值潜力,现金流管理作为将战略与价值联系起来的工具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首先,确定保险企业整体战略。保险企业的整体战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决定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模式,也就为现金流管理设定了具体目标。如在成本领先战略下,保险企业需要通过分析各项价值活动如营销、核保、理赔、资金运用等确定各成本中心来实现相同成本下的价值最大化或相同价值下的成本最小化。在产品差异化战略下,保险企业需要更全面充分的理解客户价值,通过提升客户价值来提升企业价值。

其次,需要将保险企业的整体战略加以分解,并从上而下分配到各部门,再由各部门根据具体环境制定现金流战略,可视为二级战略。然后,各部门将二级战略向上反馈,并加以调整。最后企业战略总部将调整后的新战略下达给各部门,再由各部门制定具体的现金流控制策略。需要指出的是,现金流战略的生成是处于不断调整的循环中。

(二)现金流的战术管理。传统的现金流管理方法仅关注现金流量的管理,而基于价值创造的保险公司现金流管理应该是对于现金流的全面管理,包括现金预算和现金流的专业管理。

1、现金预算。保险公司的现金预算应包括下列重要内容:期初现金库存、期内可获得的现金、最小现金平衡量、期内所需现金、现金超额或不足及期末现金余额。各期现金预算的编制不仅要考虑各期的现金收支情况,同时还要考虑资金占用标准。保险公司现金预算以一个年度为总的预算期,以一个月度为基本预算期,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分解。国外保险公司的现金预算还进行季、月、周,甚至日的预算,进一步细化现金流管理,力图保持最小现金平衡量,从而获得价值创造最大化的目标。

可见,保险公司的现金预算不是粗放型的预算,而是采取细化现金流动期和优化现金流程,包含全面价值测评的具体方案。

2、现金流的专业管理。保险公司现金流的专业管理需从会计和精算两个角度同时对其进行管理。

第一、现金流量结构管理。保险公司的现金流量结构管理就是要使保险公司现金流入流出结构优化。首先要明确各价值创造活动的现金流量,从会计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的现金流量可以分为三类:(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包括在承保保费收入、损失、赔付、费用等现金流量。(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包括买卖证券、抵押贷款、不动产等投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3)融资活动现金流量,包括发行或赎回股票、借款还款以及分配股利中的现金流量。在保险公司发展初期,随着市场的开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该是最主要的。但是,随着保险公司风险保障和资产管理双重的职能建立,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应随之增大。其次,优化流入流出结构,确定最佳现金流余额,通过提高预期经营现金流入量和投资现金流入量的现值等价值杠杆,优化保险产品设计的现金流动,同时不断创造序列投资机会,提升保险公司企业价值。

第二、现金流质量管理。良性的现金流可以使保险企业健康成长,提升企业价值。保持保险企业良性现金流的关键在于避免不良融资行为和盲目投资。保险企业在这两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保险企业上市大量融资后,却长期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无法达到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2)保险企业一方面有大量存款沉淀,一方面还去融资;(3)忽略本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要求而进行融资。(4)盲目追求投资高收益带来高风险,一旦投资业绩大幅滑坡,造成保险公司资产质量下降,造成现金流短缺。同时资产质量的恶化也会产生偿付能力危机,抑制潜在的保险需求,严重降低保险企业市场价值。故随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放开及保险公司上市的推进,保险公司管理者应当树立现金流的质量观,在现金流的收益与风险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第三、现金流期限结构管理。保险企业现金流期限结构管理主要是考虑到保险产品现金流与对应的保费收入投资组合之间的期限匹配问题。但投资组合的选择要考虑到寿险与非寿险业的区别,非寿险由于其保障期限短,保险事故发生的随机性特征,保险资金应主要投资于期限较短,流动性较高的投资品种,如同业拆借,股票投资等。寿险一般保障期限长,安全性要求高,因此比较适合长期储蓄、中长期债券、不动产等。另外,保险企业资产和负债现金流的期限结构主要取决于险种结构,并且保险产品弹性越大,现金流预测越难,故需要对保险产品进行细化的内嵌价值分析。

三、现金流管理评价标杆和激励制度的选择方向

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保险公司现金流管理离不开相应的现金流评价标杆。在现金流管理的众多价值评价标杆中最著名的有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现金增加值(CVA)等。我国保险企业普遍追求利润最大化指标,对于利润的盲目追求将导致保险企业错误的激励制度:如以利润为中心的产品开发制度将导致保险产品设计力求低成本而丧失竞争力和降低顾客满意度,造成产品开发与保险营销的脱节;利润至上的营销制度会带来委托代理问题和投保人逆选择,使保险公司面临巨大的赔付风险,造成承保与核保各行其是;以利润为导向的资金运用策略会使保险公司资产面临巨大信用风险和贬值风险,引发偿付能力危机。因此,只有充分考虑保险企业规模,收入和成本,并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建立现金流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制度,充分考虑部门在企业整体价值创造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部门业绩,才能协调保险企业各部门的运作,使之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作者:陈 强 王 超

保险产品价值分析论文 篇3:

期货市场之于农产品风险管理运用的理论与实践

摘 要:农产品价格与农户的切身利益相关,并且对于我国的市场价格稳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农产品的价格风险贯穿于整条农业产业链之中,但农户们对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管控意识仍是不足的,其管控措施也绝大多数停留在合作社等方式上,近年来期货市场对风险的规避管控效果虽在业界得到了愈来愈多的肯定,但农户大众们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是依然有限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值得展望,在致力于实现理论的常规化同时,也要推动实践的广泛化、多样化。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风险;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

一、项目研究背景与价值分析

1.农产品价格风险不断上升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可以说农业产业的发展会牵扯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价格对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和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价格虽整体呈现着上涨的趋势,但同时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幅度也在不断地增大,农产品的价格风险也在不断地上升。针对农产品产业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学者指出,农产品产业供应链类似一个滚动的网状链条模式来运行,从起点的农产品种植的农户传送到终点的消费者的过程中,还要经过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配送中心等节点,任一节点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使供应链风险增加。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提出,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与农产品产量的波动呈现出的是蛛网状的关系,在农产品的生产周期中,由于自然的环境、天气的灾害等都会对农业的生产经营产生直接性影响,这决定了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长期存在性。同时,无论是国内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农产品生产种植成本、农户收入及消费者承受能力的波动,还是国际上的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市场标准的变化,都有引发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的可能性。

2.拓宽农户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管理路径

在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风险来源主要分为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逐年进步,对农产品市场来说,自然风险早已不是风险主要来源因素所在,而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程度日益突出,早已成为影响农业生产者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国的农产品风险管控应转移到以防范市场风险为主的道路上来。而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在运用新技术、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与大型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相比面临的困难是更多更大的,加之我国经营方式、经营观念和經营方法等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滞后现象,对价格风险规避手段的运用更是不够重视。因此农户们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管理路径也需得到拓宽,以应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3.农产品期货市场应广泛性、实际性服务于农产品风险管理

期货市场首先产生于农产品市场,世界上第一个期货交易品种则是农产品期货,并且自期货市场产生后的120年间农产品期货市场一直是作为主流市场存在的。期货市场上的价格信息既可以在宏观层面上为政府进行相关农产品价格调控时提供参考,又可以在微观层面上直接向农户们传递农产品的未来预期供求情况。通过推广农产品期货市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凭借期货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套期保值等基本作用机制,既可以起到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和供求关系、保障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情况的效果,又可以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们对风险的主动管理意识,帮助农户实现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规避转移。同时,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调节配置资源、标准规范市场及提供金融服务等功能,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调控、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规范统一以及农业产业化的积极发展。

二、调研组织实施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工作项目成员采取线上问卷和线下实地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各项目成员通过设计针对农户家庭的调研问卷率先开展预调研,线下各项目成员在本地就近走访调查,涉及的区域范围分别是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时所有项目成员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重点关注国家的最新文件及疫情后与此论题相关的最新精神走向文件,以了解农户对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管理策略、农户对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规避效果及农产品期货市场之于农产品风险管理的实践运用情况为目的,选取主要调研对象为农户家庭和农产品市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共获得有效问卷146份。

三、调研结果分析

经过对走访调研收取到的结果分析发现,农户们对农产品价格风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了解并不深刻,他们更看重于市场供求的直接影响,缺乏对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相关知识的了解。

1.农户对农产品价格风险管控意识有限

从大方向来看,由于农产品价格和农户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因此农户们对农产品的价格情况还是持关注态度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既会通过农产品买卖市场等直接性的方式来了解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走向,也会通过农产品金融机构或线上网络等形式来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了解,对农产品的价格风险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进一步管控意识却是有限的,有三成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即使了解到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存在风险的,却没有采取任何手段去对其进行规避与管控,他们认为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只是保持“顺其自然”的态度。与此同时,农户们对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规避转移方式也有所局限,在对有采取措施来管控价格风险的农户们进行进一步调查得知,他们其中有84%的受访者表示只会通过参加合作社或依靠国家的相关政策补贴等方式来管控农产品价格风险,选择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或采用远期订单等金融工具的农户数量较少。

2.农户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效果不乐观

针对采取了不同风险管控措施的农户们进行细化调查得知,受访者对不同风险管控方式的效果认同度也是不同的。在选择靠合作社来进行风险管理的农户中,有83.3%的农户肯定了合作社对于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管理作用,但另外16.7%的合作社参与者对合作社的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作用持否定的态度。而针对国家的相关财政政策补贴来说,选择这一方式的农户都明白政策补贴只能在风险发生、自身收入已经受到损失之后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贴补作用,而对提前规避风险并没有什么效果。除此之外,在选择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或采用远期订单等金融工具的农户中,有91.2%的农户反馈该交易机制帮助自己达到了套期保值、转移风险的目的,只有8.8%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参与者认为该交易方式管控风险的效果不佳。由上述调研数据结果可知,受到农户们反馈最好的风险管控方式是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与金融工具相结合的形式,而真正了解农产品期货及远期订单等交易机制的农户却是很少的。

3.农户对农产品期货的了解有限

同时,农户们对期货交易的市场功能的了解也还是有限的,根据在线下进行走访调研时得知,有近一半的农户因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接收信息的渠道相对闭塞、效率相对较低等问题,对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的相关了解几乎为零,并且在那些听说过、对农产品期货市场有了解的农户中只有10%的受访者表示在进行农产品买卖交易时会把期货市场的价格当做重要的信息参考,56.6%的表示对期货市场提供的农产品相关信息只是会有所关注,另有33.4%受访者即使对期货市场有相关的认知,但是在进行农产品买卖交易时也不会参考农产品期货市场提供的价格信息。进一步对有参与到农产品期货交易中的农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53.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参与目的是期望通过期货交易来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另有33.4%的进行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农户是为了进行农产品价格的评估,为了投机套利以获得额外收益的农户仅占农产品期货交易参与者的13.3%。

四、关于农产品期货市场实际运用的几点思考

根据此次调研结果分析可知农产品期货市场之于农产品风险管理的运用中仍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农户意识有限

一方面,就当前我国的金融交易机构在各个地区的覆盖率情况来看,其在城镇地区的覆盖率是远大于农村地区的,尤其是相关的期货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网点数量更少,甚至在中西部等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还存在着空白的区域,这也是导致农户们可以接收到金融信息的渠道有限、难度较大等问题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期貨知识其本身具有复杂性与专业性,对于非专业领域的人员来说,想要在短时间内就将其参透的难度系数较大,农户们受到自身经济条件与文化实力的限制,加之政府政策及交易市场等给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带来的多方面压力,都会对期货知识为农户大众所理解接受、期货交易机制真正深入贯彻落实于农产品买卖交易市场中产生阻碍作用。

2.农产品期货参与者结构不合理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生产经营者,他们的目的是以套期保值为主,凭借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来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其中另一类则是以中小散户为主的投机者,他们的目的是以投机交易为主,与前者想要降低风险相反,投机者会期待交易过程中风险增加,因为他们正是靠着交易过程中高风险来套取利润。而对当前我国期货市场的参与情况来说,是以后者为主的,因此可以起到稳定市场作用的投资者的参与度情况并不乐观。这种农产品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既会影响到期货价格的权威性,使期货价格在较大程度上偏离现货市场价格,进一步制约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功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导致期货市场难以应对农业产业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等对其提出的更高要求。

五、农产品期货市场前景展望

对当前农户们来说,无论是参与到农产品期货操作的目的还是希望从期货市场中可以得到的帮助都是十分实际性的,大多只是希望可以保住自己该有的利益,对投机套利及获得超额收益的期待并不大,这也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服务发展提供了方向。

1.农产品期货市场理念的常规化

从2012年以来,我国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7年提到了推进农产品期货市场机制的建设要求。纵然农产品期货这一交易方式对农户们进行规避风险、保证收入来说是十分有益的,但如果农户们自己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再积极的措施也只是空话而已。我国农民的金融风险意识及市场意识较发达国家来说是有所欠缺的,这就需要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普及和引导,同时加大对农产品期货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以增强农户们的期货市场理念意识,推动农产品期货市场理念实现常规化。另外,引导加大农产品生产经营类企业对期货市场的参与度,在扩大农产品期货交易规模的同时可以起到稳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理念常规化使得广大农户和相关生产经营企业真正享受到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壮大带来的实际性效益。

2.农产品期货市场实践的广泛化

1986年首次针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这一理念提出建设性探讨,到1989年以国内的农产品为交易对象,以农产品交易所为运转中心,进行信息的发布和搜集、财务的结算与保障、实物的收割与交付、交易的仲裁与监督等工作,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有了雏形。再到五年前由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在大商所的推动之下首次提出“保险+期货”运行方案,近年来这一模式在甘肃省秦安县的苹果试点、辽宁省庄河市的玉米及大豆试点、山东地区的棉花试点等均陆续得到可观的结果与回报。同时农产品期货市场模式也在不断与新兴科技手段相结合,进一步实现创新发展,大学生张欣宇今年就通过建立天气综合评价指数,以数据模型的形式展示出天气的状况对农产品期货价格的影响,以一种更加直观方便的形式为农户根据天气情况安排种植结构及进行风险的规避等提供了参考。

农产品期货市场规避转移风险的功能与创新业务模式的发展,在对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稳定增加农业收入的同时起到促进农业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作用。在“保险+期货”这一市场模式出现并得到逐步推广之后,融合型的创新业务模式也愈来愈多。如“保险+期货+银行”模式,银行也加入参与到农业产业链中,同时利用银行和期货效应,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农户们担保风险、资金不足等问题。“保险+期货+订单”模式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了订单合约的履行,同时丰富了企业对农业产业的参与渠道。除此之外,如“保险+期货+互联网”、“保险+期货+扶贫”等模式,也通过创新结合方式为农业产业联系其他产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融合发展。

农产品期货市场要明白农户们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机制,同时跟随时代的前进步伐,与其他相关行业结合,借助于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使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实践更加广泛化与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张瑞雪.我国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研究[J].价格月刊,2019(4):18-19.

[2]马有才,高珊珊.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物流科技,2020(7):123-124.

[3]王雨佳.“订单+保险+期货”价格风险管理模式研究——以赵光农场大豆收入险项目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2019.

[4]陈海霞.农产品价格风险成因及其规避方式的分析[J].江苏商论,2010(9):35-36.

[5]谢灵斌.“保险+期货”: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路径选择[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10):111.

[6]武魏巍.新时期我国农产品期货发展研究[J].会计之友,2009(19):63-64.

[7]杨芳.期货上市对鸡蛋现货价格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金融,2019(5):40-42.

[8]谢新.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与问题分析[J].农家参谋,2018(12):31.

[9]杨玉,夏玲玲,胡梦佳,王英,吴丽.期货市场下浙江省农产品价格保险产品设计和风险分散[C].浙江:浙江保险科研成果选编,2019:379.

[10]张欣宇.基于机器学习的农产品期货价格预测——天气情况与农产品期货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0(22):1-2.

[11]王倩,管睿,余劲.风险态度、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影响分析——基于豫鲁皖冀苏1429户农户面板数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49.

[12]刘立民.期货市场服务乡村振兴的思考[N].金融时报,2019年2月11日.

作者简介:曹一平(2000- ),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南京审计大学2018级金融学本科在读

作者:曹一平

上一篇:创新教学物理教学论文下一篇:园林植物种植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