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顾客价值的金融产品论文

2022-04-22

[内容摘要]大数据金融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了强烈冲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基于顾客价值的金融产品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基于顾客价值的金融产品论文 篇1:

商业银行价值链重构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引入价值链思想以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在价值链模式下,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更为突出地体现于其安排、使用该种特殊资源的有形的、无形的组织程序及其相互之间的结构关系。本文对价值链模式下价值创造的结构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对商业银行价值链进行重构,打造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商业银行;价值链重构;战略联盟

一、引言

不管是从微观个体层面还是从宏观组织与战略层面,价值创造都是企业这个经济系统的运行所围绕的核心内容,企业价值最大化已然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公认的前提假设。那么,企业是如何创造价值的?或者说,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资源和能力观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对企业特殊资源的积累、整合、开发、以及创新并转移至其他企业中的能力,强调组织结构在环境变化时的“应激性”产生价值的重要性。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引入价值链思想以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在价值链模式下,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更为突出地体现于其安排、使用该种特殊资源的有形的、无形的组织程序及其相互之间的结构关系。因此,本文对价值链模式下价值创造的结构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对商业银行价值链进行重构,打造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

(一)价值创造活动

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生产经营、市场销售、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企业的物流可以分为外部物流和内部物流,企业内部是一个统一调度的系统,各个生产环节的沟通与衔接要求必须有一个有效率的内部物流系统;外部物流系统关注的是物料资源在企业之间的调度,以保证各种资源流动的及时性、灵活性以及与消费者需求衔接的有效性。同样,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生产经营环节,商业银行应当致力于金融创新,不断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在市场销售环节,商业银行应当设置专门的营销部门,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在人力资源开发环节,应当做到以人为本,通过激励机制的设立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技术创新环节,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产品与服务信息的实时共享。

(二)价值活动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商业银行价值活动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关系质量影响到各个活动单元之间的资源、能力、知识等的转移与交流。在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中,每个价值活动都是整条价值链进行价值创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每项活动都必须与其他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各活动之间通过其他各项活动的运行方式方法与时间安排来协调自己活动运营的方式、方法与时间安排。价值链上各项活动之间通过向彼此传递影响力和信任感来为企业获取价值创造所需的资源创造条件。同时,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为客户创造价值是价值链遵循的目标,而客户的需求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的,各项价值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影响到该种变化是否能快速及时地反映到价值链上各项活动的调整中。好的关系能够促进各项价值创造活动之间交流的频率和有效程度,提高价值链反应的“灵敏度”,从而促进价值活动更好地为进行价值创造提供服务,坏的关系可能不仅不能产生协同效应,反而会抑制双方合作共赢的欲望。因此,各项价值创造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关系的质量对于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具有重要影响。

(三)拥有的资源

基于资源的观点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其所拥有的不同的资源,也就是说,异质性的资源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价值链上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资源,有些企业拥有价值链进行价值创造所需要的关键性的、难以模仿的、稀缺的资源,其就有可能在价值链中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而有些企业可能并没有类似的资源,因而其就有可能需要依附于拥有稀缺资源的企业,为其提供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双方共同协作完成价值的创造,获得稀缺性资源所带来的租金。银行间战略联盟的构建有利于银行间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银企联盟的构建能够实现银行与企业的双赢,银行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吸引更多的客户,而企业也拓展了融资渠道。

(四)价值取向

每个价值创造活动都有自己为之运行的目标,而且不同的价值创造活动会具有不同的价值创造目标,并且该项活动也是在为其所追求的目标所努力。但是,每个活动的目标不是单靠自身的努力就能够达成,需要其他活动的帮助与配合。价值创造活动之所以能够结合到一起,是因为不同的个体单元之间能够在某个点上达成统一,即其认为在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的过程中,活动本身的目标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一些。不同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到价值创造活动向组织目标分配的资源的多少,如果说某项活动认为其在实现组织共同的价值目标的过程中,它本身的目标也会有很大程度的实现,那么该项活动可能就会将自身的大部分资源分配到组织共同的目标的追求中来;反之,则就可能会分配较少的资源来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因此,不同价值创造活动的价值取向影响到了组织资源的分配,进而会影响到价值创造的结构。价值链的各项价值创造活动如果要维持长期稳定的价值创造能力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这样才能对不同的活动产生控制、影响与规范作用。银行的各项价值创造活动都应该为同一个价值目标努力,这样的目标才会对价值链的所有价值创造活动起到引导的作用。

三、商业银行价值链重构的策略

(一)以客户价值为立足点

客户忠诚无疑是银行获取超额利润的源泉和成长的基石,因此,良好的客户忠诚度对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有着重要影响。李忠宽(2003),在对客户忠诚的内涵以及影响客户忠诚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认为客户价值才是客户忠诚的真正驱动因素。具体来说,客户价值是客户忠诚的驱动因素,而客户忠诚又对商业银行价值创造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客户价值就会间接的对银行的价值创造产生影响。客户价值可以描述为客户的可感知价值,所谓客户的可感知价值即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古典经济学的效用理论认为,客户的满足程度可用消费者剩余来衡量,即消费者获取该项产品或者服务愿意支付的货币和消费者实际为获取该项产品或者服务所支付的货币的数额之间的差额。价值链上的每一项生产活动都会增加客户的可感知价值,也就是会增加客户为获取该项产品或者服务所愿意支付的货币,同时这些活动也会增加生产相关产品与服务的投入的成本。但是,影响客户可感知价值和相应的投入成本的因素是不同的,通过对价值链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发现价值创造活动环节,进而为改进价值链的结构提供基础。价值链上的各个价值创造活动都应该以客户价值为导向,将客户价值作为构筑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结构的立足点,共享、整合价值链资源、信息,使客户的需求信息快速敏捷地反映到价值链上每一个价值创造的活动单元上,尽快做出调整,从而为银行创造价值提供更好的条件。

(二)以建立相互信任关系为基础

合作生成的前提就是双方有相互信任的基础,价值链上各个价值创造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影响到客户价值的实现,进而会影响到价值链的价值创造。显而易见,高质量的关系会有效促进客户价值的实现,而低质量的相互关系则很难使客户对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创造活动产生认同与归属(隋敏、王竹泉,2013)。

价值链上各个价值创造活动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能够使银行间、银企间、银行与其他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价值创造体系。具体来说,价值链上各个价值创造活动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是一种互惠互利的交易关系,这种相互信任关系不同于完全的交易目的的关系,双方并不是等额付出,而是一方的情愿,因此,这种关系的存在对于情愿付出的一方来说必然存在着风险,信任的存在使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其次,这种关系的存在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价值链的存在是以顾客价值为导向、以核心能力构筑为准则的价值创造体系,由于价值链上各个价值创造活动都是集中了自己的优势力量形成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活动单元,因此,价值链整合了各种优势资源,它能够以最优的设计和最有效率的生产活动促进客户价值的实现与增值。

价值链上的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到价值的创造:一是抑制“牛鞭效应”的产生,各个价值创造活动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建立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的,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有利于银行对客户的需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整个价值链的投入成本;二是能够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实时转变,价值链上各项价值创造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特别是网络之间的各种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使得价值链上每个节点进行实时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使得产品与服务的设计与生产能够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快速调整,从而赢得客户,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隋敏,王竹泉.社会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影响研究:理论、机理与应用[J].当代财经,2013(7)

[2]谢恩,李垣.基于资源观点的联盟中价值创造研究综述[J].管理工程学报,2003(2)

[3]王化成,伊美群. 价值链模式下价值创造的要素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5(5)

[4]宋常,郭天明.价值链模式下的公司价值创造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07(1)

[5]李忠宽.顾客忠诚的价值驱动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3)

[6]张耀中.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研究[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0.

[7] 杨华,冯梓洋.房地产价值链的价值创造机理——基于顾客价值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2(2)

[8]潘文波等.银行业关系营销研究[J].南方金融,2001(1)

[9]孙波.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渠道的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9)

作者:王艳丽

基于顾客价值的金融产品论文 篇2:

大数据时代我国金融数据的服务创新

[内容摘要]大数据金融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了强烈冲击。为了实现金融大数据的二次增值、优化内部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产品创新,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金融大数据特征和延伸传统数据价值链,构建了基于金融大数据价值链网络的数据价值链模型,建立了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的服务体系来支持金融大数据超市的高质量运营。最后,本文研究建立了金融大数据超市的架构。

[关键词]价值链;金融大数据超市;数据增值;金融大数据价值链模型

互联网环境下的大数据金融拉近了供需双方的距离,颠覆了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缓解金融排斥、促进社会公平和优化金融服务等注入了新的创新手段。大数据金融的本质是去中介化、价格透明化。以互联网倡导的开放、平等、协作和分享的思想为引导,通过合理的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所掌控的数据资产进行加工、处理、整合、利用和反馈等,不断挖掘数据资产的价值,为创新金融的内外监管,提高服务效率和支撑产品优化以及新产品开发,实现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目标,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和技术支撑。从传统金融企业内部数据资产的加工流程分析可知,其流程是一个完整的传统数据价值链,数据从产生到其价值的体现是通过各种系统加工处理持续循环的流程,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为了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和提升行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数据价值链的流程一直在持续横向和纵向延伸但金融企业数据价值链的延伸,既要技术的支撑,也要渠道传递。

然而纵观业界,针对金融大数据的研究,关于经营性金融机构本身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挑战。谢平等人提出了新模式会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颠覆性影响,商业银行如何应用大数据相关技术提升在风险防控、信贷管理和综合审计的能力。吕劲松等人提出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金融审计分析平台。卜强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风险。张应飞分析研究了大数据金融背景下的信贷风险应对措施。关于金融监管机构应用大数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金融监管水平和创新金融监管方法。白硕等人分析研究了应用大数据技术如何创新监管方法和缩小金融监管粒度等。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经从学术界走进了产业界,无论是监管机构、商业银行,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存量数据的利用在各个专业领域已遍地开花结果了,但金融行业数据资产价值的增值理论和传递渠道的延伸,目前除了传统的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是有效载体外,没有更好的渠道传递服务体系,金融数据资产的增值理论研究更是鲜有出现。因此,如何把金融行业自身的数据在内部流程过程中产生的价值高效地传递出去并加以利用,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数据价值链的延伸和增值为指导思想,通过丰富价值延伸载体为研究目标,开展了以价值链视角的金融大数据超市研究。通过分析金融大数据特征,构建金融企业数据价值链网络和金融大数据价值链模型,研究建立了价值链视角的金融大数据超市的架构。

一、金融大数据的特征

我国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历近30年的时间,由于行业经营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风险控制等,关乎国家经济安全,所以,各机构几乎保存了经营以来所有的数据,且其所有的业务数据都具有国家规定的金融行业会计准则属性。这些持续经营的生产和存量数据是金融行业应对大数据金融挑战的核心生产要素,由此给我国金融行业的数据赋予了独特的特征。

(一)数据量大、结构单一

在互联网风靡全球之前,传统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基于企业局域网内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核心生产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及各类内部风险和绩效管理等系统,以支撑企业健康持续的经营发展。积累的数据包括离线备份和在线运营,全部都是满足传统关系数据库标准存储,因此,存储技术单一,数据结构单一。然而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金融行业的规模快速扩张;同时,由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的金融服务创新研发了各类高质量的服务系统,包括渠道和电子银行,每年沉淀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而目前金融行业仍然是相对封闭的闭环,结构化的数据占绝对量。

(二)脏数据少、价值巨大

金融行业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对以通过推进数据流动创造价值为主的行业,对数据的质量是所有行业中要求最高的,如客户存贷数据,既关乎客户资产,又影响金融企业资产、负债和经营管理。这些数据本身的意义只有一个解释,绝对不允许有任何的歧义,这些存量数据对优化内部管理、创新产品、精准化和精细化客户服务,同互联网企业积累的数据相比价值巨大。然而,除了信息化技术成熟后成立的金融机构外,其他金融机构都经历了一个从手工经营管理到信息化经营管理过程的转变,由人工把手工记账数据导人到信息系统中,因量大、时间跨度长和参与人员水平参差不平,导致了少部分非关键经营数据存在不规范、不准确等问题,如客户证件号、地址等。

(三)关系复杂、梳理困难

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从纵向、横向传递到所有行业,金融行业是获利最大的行业之一,各类金融机构的规模快速壮大、业务和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业务条线持续拉长,为了支撑其发展、金融企业信息系统的规模和种类不断地扩大和丰富。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的服务渠道种类不断丰富,并且渠道服务宽度和深度不断延伸,倒逼着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然而,金融行业有其特殊性,内部各类经营管理系统数据之间的关系都是强耦合,内部数据流错综复杂,特别是早期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不能适应社会服务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之间的关系更加难追溯,这对后期数据的利用带来了不可预测的困难。

经历了几十年快速发展的金融机构,在面对互联网快速普及和大数据金融技术和理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可喜的是,在我国大数据技术日趋成熟,对企业内部沉淀的大量有价值数据的利用已无技术瓶颈;同时,互联网引领的服务模式创新,也为促进金融行业服务渠道的横向和纵向延伸提供了很多可参考资源,但面对的关键挑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技术来帮助理清数据之间的关系、提升数据质量和发挥其价值,并把价值传递出去实现二次增值来支撑科技引领业务创新。因此,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为指导,提出金融大数据超市对实现金融行业数据价值增值和建立新的价值传递载体的研究意义重大。

二、金融大数据价值链模型

30多年前,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理论至今,国内外学者对价值链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已经百花齐放,实践证明用于指导企业战略决策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其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三类,分别是:企业内部活动进行价值创造和增值的价值链、上下游供应商和顾客链接共同参与形成的产业链而演化出的价值链和由两个以上价值链互联互通构成的网络。价值链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使企业通过管理与利用内部数据流和参与外部产业链的竞争,实现核心生产要素的价值增值和技术与模式创新的价值创造来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借鉴Shafer等人分析提出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企业的战略方向、价值网络、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四个要素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中第一个范围为指导,在稳定正确的战略方向下,从价值网络、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三个核心要素开展提升金融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金融大数据价值链模型开展研究。

(一)金融企业大数据价值链网络分析

与企业有紧密联系的各利益相关者所在的产业价值链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价值网络。基于这一理论指导,结合金融行业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分析发现,具有紧密联系具体的各利益相关者分别是:国家金融行业监管机构、金融企业股东、金融企业员工和服务的对象,即客户。在金融企业价值网络中,处于网络中不同位置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各种有利于双方创造和获取价值的渠道组合在一起,共同为社会创造价值,每一位参与者获得的有形和无形服务,都是最终价值体现的表现形式。

金融企业价值链网络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金融企业的管理者在国家金融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督和指导下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带领员工以客户为中心,向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

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职责是:国家金融行业监管机构主要职责是监督和指导,确保金融企业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发挥其核心作用,宏观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规划政策的指导能为金融企业创新服务提供价值增值基础和战略发展方向。金融企业股东是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企业稳健可持续经营,为自己和企业既创造财务价值也创造无形价值。针对非股东员工,在企业提供的成长平台上和管理者的带领下,能够为其提供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并从其过程中获得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包括个人和法人单位,任何客户都期待金融机构能够帮助自己把资产发挥最大价值,并为其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仅仅停留在利息的回报上。以上的利益相关,从其相关性和数据流向,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无向交叉开放的网络,数据价值传递的方向不固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可随时发生转移等。

波特认为,企业需要“在产业价值链上定位”,因为处在产业价值链或价值网络的不同环节企业所能够创造和获取的利润是不同的,并且利润会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间不断重新分配。由此可知,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价值创造看,金融行业的数据资产在其数据流程中的价值也是在不断发生转移和增值的。所以,从服务价值链网络上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分析,研究延伸数据价值链的途径,即增加或创新数据价值链的节点或服务模式,为各利益相关者创造最大价值,并有利于获取创造的价值是可行的。

(二)金融大数据价值创造——价值链模型构建

数据是金融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以价值链模型理论为指导,实现价值网络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金融企业的数据除了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外,在内部的数据流动中实现数据持续增值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种价值的创造有利于企业获取价值链或外部价值网络中其他企业难以得到的有价值、稀缺、不易模仿、难以移动的互补性资源,维护其所创造的利润不被侵占的竞争优势将建立在对这些战略性资产的拥有上。

在数据价值链中,传统数据价值链的增值方法和增值空间受到制约。然而,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进一步提升、挖掘和利用数据价值提供了更加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指导,传统数据价值链的长度和深度有了更多挖掘和提升的空间,这不仅能进一步提升数据价值、提高数据价值的利用效率和质量,还能全面改善用户的体验度,对企业创新所需的战略资产提供了坚强的支撑。价值链理论指出,价值链的每一次延伸都可以创造价值,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金融大数据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

数据价值链由两个核心平台构成:一个是实现数据价值创造和增值平台;另一个是价值获取和传递平台。由以上价值链模型可知,这两个平台分别是金融大数据平台和金融大数据超市。作为数据价值链的核心支撑,其中有三个关键的细胞元,分别是数据输入端、数据流程中间平台和价值输出端。

1.数据输入端。任何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机构都有大量的生产系统和管理系统,各个系统本身运转的数据都相对独立,数据价值链的源数据来源渠道有很多;同时,随着互联网快速普及,也增加了数据价值链的外部数据来源,并且由于内部管理日趋完善,在管理过程中,企业也会产生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可见,数据输入端会接受三种渠道多个系统的数据。金融企业中数据输入端的核心平台是ETL(Extract-Transform-Load,ETL)集群平台。ETL集群平台是数据价值链中控制数据流动的中枢,是所有内外部数据管道的咽喉。主要职责是各种类型的内外部源数据的抽取、脏数据的清洗、根据既定的规则进行标准化的转换和有效数据的装载与分发。为了确保数据价值链中数据流动的效率和质量,ETL必须具有强大的容错能力,支持源数据重新整合、断点续传等,任务能够智能调度,过程必须智能监控。

2.数据流程中间平台。经过ETL平台进入金融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有两个渠道提升数据的价值:一个是利用大数据平台本身的技术,应用数据挖掘相关技术主动创造价值;另一个是把源数据直接输送到数据供应链的下游系统中再利用。其中,主动创造价值分为支撑业务发展和引领业务发展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根据业务需求定制化的创造业务需求的数据,帮助指导业务部门开展工作;第二种是应用大数据相关技术挖掘分析存量数据可能具有的价值,并把分析结果提供给业务部门,验证和指导业务创新。下游系统关键的是客户关系管理、绩效管理、银监监管和资产内部转移定价等。这些系统通过对接受的数据进行主动分析,帮助金融行业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客户服务质量和接受银监监管,最大化数据资产的价值。

目前,金融企业中该平台传统的数据展现形式是ODS(Operational Data Store,ODS)和EDW(Enterprise Data Warehouse,EDW)平台。ODS中的数据保持与源数据的比为1:1,有利于下游系统对源数据的重用,保持数据资产本身最原始的价值和特征。然后,各个金融企业结合自己业务特征和战略规划,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促进数据资产在平台中持续循环的流动,实现数据价值的转移和增值。这种数据持续流动的方式有利于数据价值链的横向和纵向延伸,技术有效地表现手段是EDW。随着业务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快速推进,为了更加有效的传递数据价值,EDW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持续迭代的丰富。

3.价值输出端。数据通过ETL集群平台,在中间平台上持续流动实现主动式和被动式增值,帮助金融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并以多种方式输出,如客户潜在价值、经营分析数据、产品、品牌、效益等。其中,产品、品牌、效益体现了数据价值链为企业创造的直接价值;客户潜在价值、经营分析数据为企业创造间接价值,数据通过金融大数据超市传递到价值网络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针对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的数据要求,主动向其提供有关国家经济整体运营的金融企业经营数据,以便于实现经济运营的监督和指导,也有利于国家金融风险防控;针对金融企业股东和员工主动或被动地向其提供各类支持管理决策、风险防控、运营指导和产品创新的数据,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充分挖掘、传递和发挥数据价值。

(三)金融大数据价值获取——金融大数据超市

数据价值输出端输出的价值,只有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时候其价值才能得到有效体现。因此,一个方便向用户提供数据价值服务的载体,才能有效地发挥通过金融大数据价值链模型创造的价值。构建一套仿实体超市的金融大数据超市的自助服务体系,既能有效传递价值,又能满足各类用户对各类数据产品的随需而取。

三、金融大数据超市服务体系和技术架构研究

金融大数据超市是数据价值链的终端,是价值传递和增值平台,能够向各利益相关者有效传递数据,促进数据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金融大数据超市的职能,需重点研究分析平台服务体系和技术架构。

(一)金融大数据超市的服务体系

金融大数据超市是数据价值链的延伸,主要职能是数据价值传递的载体,不仅是中介,还是一个适合各利益相关者利用的展示平台,坚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保证服务质量,确保高效率的传递和提升数据价值。

1.服务对象。金融大数据超市的各利益相关者与价值链网络中相同,根据归属关系具体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内部人员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全覆盖,外部人员包括外部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的客户(包括个人、单位和同业等)。内部人员如决策层需要随需即时的获取经营数据和趋势数据,管理层需要随需即时的获取经营数据、效益数据,执行层如客户经理能随需即时的获取服务客户的数据,他们把获得数据,结合战略方向、业务特征,指导他们开展各类管理工作和客户服务方案编制;外部人员如客户需随需即时的获取在该机构的交易数据、监管机构要通过获取的数据随时分析掌控国家经济运营情况等。

2.服务内容。服务内容是向服务对象提供随需即时的数据需求为目标,确保各类数据类目能够满足各种服务对象的需求。结合行业特征和大数据技术成熟度,超市向利益相关者提供风险监控类、管理决策类、客户服务类和经营销售类共四大类内容。服务内容的展现形式以方便利益相关者获取的方便程度做衡量标准。目前,三种服务内容的展现形式分别是PC终端、移动终端和纸质文件。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必须以方便用户使用为前提,建立相应的服务标准,确保数据利用的频次最大化。

3.服务模式。不同类型的对象对数据需求是不一样的,对服务对象产生的价值也会千差万别,数据价值的充分发挥不仅受服务模式的制约,也受利益相关者知识水平的制约。为了更好地把数据价值传递出去、发挥出来,该超市不能影响改善利益相关者,但是能够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尽量降低利益相关者的客观影响,把数据价值发挥到极致,因此,两种不同的服务模式应包括个性化的主动式和被动式。

4.管理模式。根据金融大数据超市界定的服务对象来看,除了企业门户外的另外一个更有价值的对内和对外的窗口,其高质量和高性价比的个性化服务模式严重受管理模式的制约。因此,管理模式的科学合理和可扩展性极其重要,其中包括服务制度标准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数据格式标准化、数据准入流程标准化、数据价值展现标准化和数据定价标准化等,这一整套的管理体系建设需要明确的定位。

5.服务质量。为了向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充分提高数据价值,超市建立了严格的数据准入制,确保每一类目每一项数据都有利用价值。衡量超市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维度包括:服务响应时间、服务价格、服务可靠性、服务可维护性和服务安全性。(1)服务响应时间是指当用户提出需求到满足需求的时间,表现为用户等待时间,即超市的服务响应时间,包括用户搜索数据类目的时间和查询响应时间。(2)服务价格:以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分析,服务价格会受服务的规模和服务的质量影响,所以,服务价格应该可能存在两个值,分别是标准价格和实际交易价格。当用户提出个性化的数据定制需求,所耗费的成本就会高。(3)服务可靠性包括两类,分别是数据的准确性和订阅式服务的推送成功率。可靠性是超市的生命线,所以,超市货架上展现的每一个数据类目都具有准确的规则,才能确保数据准确性,推送成功率的关键在于超市采用的架构和核心技术。(4)服务可维护性:表现为响应用户新需求和错误数据的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出现异常成功处理的次数,也指容错次数。(5)服务安全性:表现为超市货架上本身数据的保密管理制度和技术水平,还包括用户基本信息保密管理制度,衡量方法是单位时间内出现泄密的次数。

(二)金融大数据超市的架构

金融大数据超市的建设,主要是实现了向用户提供随需即时的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个性化数据服务。在数据价值链的流程中它不仅是载体,由于其自身具有承担着数据的展现和转运职能,因而也成为增值的环节。因此,金融大数据超市技术架构的核心要素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自助服务体系和产品架,如图2所示。

基于上图的金融大数据超市架构,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下,逐步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形成管理和技术相融合的创新平台。产品架包含三大类别,分别是APP表现形式的数据发布、直接数据类产品发布和订单类产品接受和推送。通过开放式、标准化的服务接口能够有效地实现个性化的主动式和被动式的服务模式,并能针对用户提交的订单实现往返传递。以上产品架上的产品类别,能够随着用户的需求不断丰富;同时,也能根据企业制定的发展策略按用户层次提供分等级的服务,包括免费和收费的产品。金融大数据超市不仅实现数据价值的单向延伸,还能主动接受用户对其有价值数据的需求响应,通过被动式服务执行探索式寻求,不断与用户互动,挖掘用户的需求,帮助用户明确需求。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产品架上摆放的无价值数据,间接提升产品架上的数据质量,还能把数据主动推送出去,引导用户增加数据需求定制,把数据价值无限放大,最终实现用户和超市双方共赢。

四、结论

数据是金融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数据价值链是金融企业经济活动的神经。通过管理与控制数据流动为企业创造价值,依据数据价值链理论提出的价值网络、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价值增值要素建立金融企业价值链网络,把网络中利益相关者按类别划分,通过实现向各利益相关者服务为目标,建立金融企业数据价值链模型以表达和实现数据内部流动和增值,最终构建价值链视角的金融大数据超市。

金融大数据超市是通过传递企业内部数据流动产生的价值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载体。它能实时跟踪用户的需求,实现个性化模式定制数据产品,帮助管理决策者提高优化内部管理,帮助客户经理精准定位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帮助产品创新部门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分析支持。为了确保超市能够科学高质量的运营,在坚持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最大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分析建立了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和评价服务效率与质量的自助服务体系。同时,它还是数据价值的展示和增值载体,能够与用户互动实现对内外提供主动式和被动式的高质量个性化数据服务,为领导提供随需即时的决策数据,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数据需求服务,最终实现基于金融大数据超市的数据自助服务。

[收稿日期:2015.9.1 责任编辑:单丽莎]

作者:侯敬文 程功勋

基于顾客价值的金融产品论文 篇3:

基于价值链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分析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需求及商业银行价值链的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价值链商业银行的经营创新模式四种类型:价值链整合型模式创新、价值链聚焦型模式创新、价值创新型模式创新、混合型模式创新。

关键词:经营模式创新;商业银行;价值链

随着资本监管和资本约束的不断强化,社会经济结构和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同业竞争加剧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引发了商业银行对传统经营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要求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意味着发掘出新的市场需求,创造出新的消费群体,创造出新的赢利模式,用全新的方法来完成经营任务,开发出新的产品,提供客户新的服务,或者以新的方式完成银行运作的其他活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仅仅就某一环节进行改良的管理改革。在创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基于系统的观点,对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做出成功创新后,还要对整体商业模式进行审视,并以系统功效最大的原则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一个成功的经营模式创新需要满足有效性、整体性、差异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创新要求。

1.有效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有效性,一方面是指能够较好地识别并满足客户需求,做到客户满意,不断挖掘并提升客户的价值。另一方面,经营模式的有效性还指通过模式的运行能够提高自身和合作伙伴的价值,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包含具有超越竞争者的,体现在竞争全过程的竞争优势,即经营模式应能够有效地平衡银行、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关注客户,又要银行盈利,还要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2.整体性。好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至少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商业模式必须是一个整体,有一定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组成因素;第二,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把各组成部分有机地关联起来,使它们互相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差异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差异性是指既具有不同于原有的任何模式的特点,又不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保持差异,取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本身必须具有相对于竞争者而言较为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不易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的创新特性。

4.适应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适应性,是指其应付变化多端的客户需求、宏观环境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能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今天的模式也许明天被演变成不适用的,甚至成为阻碍银行正常发展的障碍。好的经营模式必须始终保持必要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具有动态匹配的经营模式的银行才能获得成功。

5.可持续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不仅要能够难于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还应能够保持一定的持续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相对稳定性对维持竞争优势十分重要,频繁调整和更新不仅增加银行成本,还易造成顾客和组织的混乱。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还要进行反复矫正。

一、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要求

与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相比,商业银行的价值链主要的不同在于基本活动的差异性上。基本活动是涉及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的活动,它包括资金筹措、资金运作、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和金融服务,这些活动都与商业银行价值的直接创造有关,能为商业银行带来直接利润;商业银行的辅助活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金融产品开发等,辅助活动虽然不直接参与价值的创造,但其对商业银行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起支持作用。商业银行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单元,是形成其竞争优势的基础。但在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确立上,各种价值活动的作用并不相同,并不是每种价值活动都能为商业银行带来价值增值。在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只是其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活动,而不是全部活动。这些活动可能是金融产品开发,可能是风险管理,也可能是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价值链管理时应把主要资源应用在控制价值链中最关键的几个环节上。价值链思想认为,对于不同的银行,价值链上各链节的重要性是不同的。银行的竞争优势往往是体现在某几个链节上。

三、价值链视角

由于商业银行的产业价值链涵盖了银行能够涉及的所有价值活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都可以看做是其价值链创新的一部分,因此,这种基于价值链的创新能够直观、清晰、全面地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进行理论解释和实践分析。价值链理论的核心是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价值链上价值活动进行细分,清晰地识别出自身价值活动的优劣势,对其内外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及创新,最终实现有效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按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形成方式,可以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的类型分为以下四类:

1.价值链整合型模式创新。这种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是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延长其两端的价值活动(按战略管理的说法是纵向一体化),即向商业银行行业价值链两端的供应商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顾客价值链延伸,如商业银行加强与企业合作关系,结成战略联盟,银行和企业相互持股,形成稳定的客户群和资金供应来源,或者在某些价值活动的横截面上延展同类价值活动(水平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使商业银行价值链涵盖更多的价值活动,如可以通过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企业之间的结盟,在不引起边际交付成本的情况下,尽可能衍生出新的产品,一个产品开辟一个市场,由此可扩大收入来源,从而获得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优势。典型的就是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利用其资源优势(包括客户、技术、人才等),开办保险、证券、理财等新兴业务。之外,商业银行还可以与银行设备、系统制造商合作,如加入各种银行卡组织和同业联盟等,以便能为客户提供最佳的咨询和服务。价值链整合型模式创新将原本在商业银行外部的价值活动纳入其经营范围内,这不仅增加了银行的价值活动,而且扩大了银行与各利益方的关系网络,通过对其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关系整合可以节省大量的交易费用(如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等),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反应效率,而增强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实力和赢利能力。

2.价值链聚焦型模式创新。价值链聚焦型模式创新,又称价值链分拆型模式创新,是指商业银行考虑到银行的现有核心能力,必须选择一种可操作和长期可行的经营模式,服务和产品线可以是全能的,但是价值链定位必须是具体而聚焦的。商业银行将自身的经营业务定位于原有产业价值链的某一个或几个价值创造环节上,只保留那些核心价值活动(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且难以被模仿的价值活动)和相对优势价值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对价值活动的各利益方尤其是伙伴关系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如果银行的价值链中某些环节的成本太高,质量太过于平常,一些能提供相同环节的外部服务公司又有很高的效率,通过战略联盟,把这些环节外包给外部服务公司,必定会使经营效率得以提高。

3.价值创新型模式创新。价值创新型模式创新是指商业银行只针对基础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进行创新,从而形成其他银行难以学习和模仿的核心能力。需要指出的是,价值创新一般是在几种价值活动间协同进行的,既包括技术层面的创新,又包括组织结构、制度安排、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层面的创新,这是其他同业竞争者很难模仿的。这种通过价值创新形成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可以产生很强的协同效应,不仅提高银行的运营效率,而且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程活动,加快产品创新步伐,保持产品和服务领先的优势,或者利用技术优势,开辟新的渠道模式和业务运行系统,更便捷、更有效地实现与顾客的联系。

4.混合型模式创新。混合型模式创新是指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同时涵盖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模式创新的两种或三种而形成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节,商业银行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地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创新。一方面通过价值链的整合、分拆,获得成本领先和管理协同,实现优势互补和灵活反应;另一方面通过价值活动的创新,增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差异化经营能力,为银行和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

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是丰富和细致的,并且它的各个部分要互相支持和促进,改变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它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模式。搞得不好,就可能影响它的有效性。因此,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要特别强调其系统性、协调性,无论是价值链整合、价值链聚焦还是价值创新都需要对商业银行整体运营系统的改进,互为促进,互相配合。而且,每一次经营模式的革新都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时间内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改变,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地重新思考他的商业设计。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银行业始终处于一种变化的环境中:规则在变、产品在变、客户在变、经营环境也在变。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以及网络化的浪潮不断延续,银行业监管的规则也在不断改变,从分业再回到混业,从鼓励金融创新再到传统风险观念的加固,为了适应这种不断的变化,维持自身的良好发展,确切地了解自身如何创造价值和赚取收益是极为重要的。经营模式是创造价值和赚取收益的较为稳定的一整套机制或方式,因此,不创新经营模式,就等于没有未来,特别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陆小明.现代商业银行间国际业务合作的新模式[J].国际金融研究,2001,(2).

[2]聂叶.银行再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曲昭光,赖溟溟.关于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的思考[J].金融电子化,2005,(12).

[4]吕彦昭,陈伟.商业银行价值链管理体系的分析与再造[J].商场现代化,2007,(5).

[5]曲昭光,赖溟溟.金融服务公司转型的六条途径及成功案例[J].金融电子化,2006,(3).

[责任编辑吴迪]

作者:覃 虹

上一篇: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研究论文下一篇:素质教育下初中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