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责任保险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现代社会中,由于产品缺陷引发的大规模侵权案件频繁出现,在这些案件发生后,如何给予受害人充分、及时、有效的救济,事关众多受害人权益的保护和社会稳定。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产品责任保险起到了分散危险、弥补损失的作用,不失为一良好选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产品责任保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产品责任保险管理论文 篇1:

产品责任保险的历史演进与基本范畴

摘 要:产品责任保险是承保产品对第三人造成的损失,与产品质量保险不同,它不承保产品质量问题。产品责任保险涉及的法律关系比较复杂,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其发挥作用的必要基础,保险最终的索赔涉及到责任的具体分配和赔偿金额的确定,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诉讼程序才能确定。

关 键 词:产品责任保险;承保范围;赔偿标准;除外责任

产品责任保险,从法律角度看它是一种合同关系,投保人投保并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支付保费,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对被保险人承担损害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从承包产品的角度来看,产品责任保险不承保产品质量问题,只是承保产品对第三人造成的损失,因此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责任保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产品的质量、销量、产品的种类、产品的使用期限等问题;从责任角度来看,产品责任保险的承保对象是第三方责任。产品责任保险与法律息息相关,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产品责任保险发挥作用的必要基础。保险最终的索赔涉及到责任的具体分配和赔偿金额的确定,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诉讼程序才能确定。

一、产品责任保险的历史演进

产品责任保险与法律息息相关,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产品责任保险发挥作用的必要基础。它的发展是随着美国侵权法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

(一)产品责任保险得到肯定阶段

在19世纪中晚期,美国的侵权法依据的是英国早期“令状”制度,早期“令状”制度不考虑过错系绝对责任,与“有损害必有救济”的古老而朴素的法律理念相联系,产品的责任保险还没有得到认可,因过错要求承担责任还被作为违背公序良俗而判决。直到1909年美国密苏里州Breeden v. Frankford Marine Accident Glass Insurance Company一案中,“做出的‘过失责任保险合同在法律上并无不当’的裁决, 保险责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才得到了肯定”(殷梦亚,2012)。

20世纪初,为了规避企业风险,加上保险业的发展支持,产品责任险迅速发展,承保的范围日益扩大。早期的承保内容主要是与人体健康有关的产品,如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到大工业化发展时期,产品责任险的承保范围扩大到了各种机械、石油、轻纺等工业产品,甚至于大型的飞机、轮船、成套设备都被纳入。到现在,产品的范围扩大到了各行各业,保险业承保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

(二)产品责任保险由快速发展到陷入困境

20世纪70年代后, 美国确立了产品责任的严格责任原则,严格责任理论是在1965年的《第二次侵权法重述》第402A条中阐明的,规定如下:(1) 任何出售对于使用者或消费者或对他们的财产具有不合理危险的缺陷产品的人, 要对由此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承担责任,并且如果:a)该出卖人专门从事销售该产品;b) 该产品预期和实际达到消费者或使用者的手中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2)上述规定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仍适用:a) 出卖人在准备和出售其产品时,已尽可能地注意义务;b)产品使用者或消费者与出卖人之间无合同关系存在。 ①严格责任比传统的过失或者担保责任更能满足消费者的期望。

虽然保险业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环境支持,保险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对于因产品缺陷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失负有绝对的赔偿责任,产品责任诉讼的数量有了巨大增长,原告的胜诉率也逐渐增大,赔偿额也发生了扩张。美国法院采取的是无上限的惩罚性赔偿责任,这样的结果就使赔偿金额不确定,并且可能无限度地被提高。再加上陪审团制度,由陪审团审理产品责任诉讼案件并做出判决,陪审团往往具有天生的怜慈性,“往往倾向于受害者,对产品制造商或销售商判定的赔偿金额相当高”(郑京桥,2006)。诉讼律师按照判定的赔偿金额获取报酬,诉讼的结果和经济利益直接相关,这样的激励导致律师在从事服务中,鼓励受害者提出诉讼,大大增加了产品责任的起诉率。当时美国的医疗保险和工人救济金的覆盖率低,社会保障的不足使得受害者不能从社会获得帮助,只能自己诉诸法院,请求司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些没有社会保障的人往往期待通过诉讼获取高额的经济赔偿。“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力量大,在美国消费者运动浪潮中,消费者的索赔意识往往被社会认同”(Gerriant Howells,1993),消费者可以在自己受到损害时,起诉在商事流通环节中的任何相关人,并且起诉获得的赔偿是可以重复的,因此造成了保险公司的风险增大。

责任保险作为私人保险受被保险人投保能力的影响,同时作为商业保险又需要维持一定的保险价格以求盈利,“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导致保险人通过提高保费的做法来维持自身的运营”(华倩等,2007)。上世纪70年代中期,许多制造商的保费增加到了原来的2~3倍,再加上保险商大幅度削减了可保险品种的范围,制造商没有合适的保险分担风险后,将风险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这样的“深口袋”风险阻碍了市场竞争。责任保险市场畸形发展,消费者自我保护滥用,巨额不合理的保险赔付不仅导致保险公司面临严峻的考验,也直接影响着生产者、销售者的正常生产和经营。据统计,在上世纪70年代,赔付能力不足的财产保险公司占66%, 到了80年代有200多家保险公司宣告破产,责任保险一度面临毁灭性的灾难。

(三)产品责任保险的飞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 产品责任法开始改革,目的在于反对并限制严格产品责任诉讼, 减轻制造商的责任压力, 以防止过度的赔偿额阻碍技术的进步。比如限制或者废除“消费者期望标准”,加重原告的举证责任,对经济损害进行封顶。鼓励企业建立将责任预防与保险成本相联系的风险管理机制。在《第三次侵权法重述》中,制定了更多有利于制造商集团的条款,削弱了《第二次侵权法重述》402A严格责任条款的影响。 这些措施的目的还是在于矫正过于苛刻的严格责任带来的交易成本增加和诉讼成本增加。从此,产品责任保险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进入了所谓的“黄金时代”。

二、 产品责任保险与产品质量险的比较分析

由于产品责任险与产品质量险都与产品直接相关,风险承担者都是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修理者,人们极易将两者相混淆。 但二者属两类不同性质的保险业务,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1. 风险性质不同。 产品责任保险是一种责任保险,而产品质量保险是一种保证保险,后者是生产者等商事流通环节的参与者对消费者的默示担保义务,是一种品质保证责任。产品质量是由各种要素所组成的, 这些要素亦被称为产品所具有的特征和特性。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其总和便构成了产品质量的内涵。 产品质量要求反映了产品的特性和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能力。顾客和其他质量要求往往随时间而变化, 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质量要求可以转化成具有具体指标的特征和特性, 通常包括使用性能、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经济性和环境等几个方面。 产品责任的基础是产品具有瑕疵,在1998年《第三次侵权法重述:产品责任》中,将产品的缺陷明确界定为制造缺陷、 设计缺陷和警示或者指示缺陷。一个产品在被生产者制造出来时,就可能带有这样的缺陷,这种制造缺陷是“对产品预期设计的一种自然偏离”。制造者能否在这个环节尽到自己的注意义务,对后来的责任分担是有影响的。产品责任保险承保的是被保险人的侵权行为, 且不以被保险人是否与受害人之间订有合同为条件。 而产品质量保险承保的是被保险人的违约行为, 并以合同法供给方和产品的消费方签订合同为必要条件。

2. 责任的具体承担者不同。在产品责任保险中,责任承担者可能是产品的制造者、修理者、消费者,也可能是产品的销售者甚至是承运者。这些商事流通环节的参与人互相承担连带责任。受损方可以任择其一提出赔偿损失的要求,也可以同时向多方提出赔偿请求,各方按照份额承担责任。在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中,责任承担者仅限于提供不合格产品的一方,按照合同的相对性原理,受损人只能向合同的违约方提出请求。

3. 承担责任的方式与标准不同。 产品责任事故的责任承担方式,通常只能采取赔偿损失的方式,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第111条(B)款损害赔偿的分摊中,第4款规定:“法院应当根据上述裁决确定每个索赔人应获得的损害赔偿金的数额,并做出判决,为本法第113条的责任分摊之目的,法院应该依照当事人各自的责任比例确定,并在判决中载明各责任方应对每个索赔人承担的公平责任份额。”即在产品责任保险中,保险人承担的是经济赔偿责任,这种经济赔偿的标准不受产品本身实际价值的制约。如《食品安全法》第98条规定:“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了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而在产品质量保险中,保险公司承担的责任一般不会超过产品本身的实际价值。

4. 诉讼的管辖权不同。 产品责任保险所承保的是产品责任事故,因产品责任提起诉讼的案件应由被告所在地或侵权行为发生地法院管辖,产品质量保险违约责任的案件由合同签订地和履行地的法院管辖。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产品责任保险是一种责任险,是一种兼具公法和私法性质的保险。由于这两者的本质差异,在欧美国家的产品保险市场上,“被保险人一般同时承担产品责任保险和质量保险,以此达到控制风险和避免纠纷的目的”(赵晓旭,2010),因此产品责任险是一种加强的保护。

三、产品责任保险的基本范畴

(一)产品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

按照保险的标的分类,我国产品责任险是为了减轻合同一方对第三人的责任,产品责任险属于一种责任险; 美国则把产品责任险归属于综合责任保险。这有点类似于我国的公众责任保险,我国公众责任保险可以具体分为场所责任保险、 综合公共责任保险、承保人责任保险、承运人责任保险,其中,综合公共责任保险承保被保险人在任何场所由于非故意行为或活动而导致他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经济赔偿责任。

我国产品责任保险的范围包括如下两项:(1)在保险的有效期限内,由于被保险人所生产、出售、供应、 保养或修理的产品在承保范围内发生意外或者偶然事故,造成使用、消费或操作该产品或商品的人或其他任何人的人身伤害、疾病、死亡或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2)被保险人为产品责任事故而支付的必要的诉讼费用(包括律师费用、取证)等及其经保险公司事先书面同意支付的合理费用。 保险责任的范围是按照此种责任险的特点订立的, 保险公司为了最大盈利, 一般都会对保险条件做出如下限制:(1)以产品存在缺陷为前提,这种缺陷是在产品离开生产者、销售者的控制前就已经存在的。(2)造成损害的事故必须具有意外、偶然的性质,产品的责任发生在所有权已经转移到用户手中后, 且按照保险法上的近因原则。 损失是近因的必然的和自然的结果和延伸。 如果某个原因仅仅是增加了损失的程度或者扩大了损失的范围,则此种原因不能构成近因。要求保险人所承保的危险的发生与保险标的的损害之间存在最直接的因果关系。(3)赔偿的数额以实际损失为限, 投保人或受益人不能通过损失赔偿获得更大的利益。保险只在于补偿实际损失,不能因为保险而获利,如果获利会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

从本质上来讲, 产品责任保险范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规定, 订立合同的当事人之间可以相互协商具体的承保范围, 除了绝对不承担责任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产品责任险的范围进行限定。在美国产品责任中一切能由产品缺陷引起的损害都可以通过保险来减少风险的分担。 产品责任保险建立在事故发生基础之上, 事故发生的基础险是指只是由于这个事故造成的损失才赔偿。 按照侵权法理论, 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范围包括因缺陷产品造成的精神痛苦、肢体痛苦和纯经济损失等任何损害。但是事故险只是由于事故的发生而产生的保险责任,这个范围相比侵权法理论上的涉及面有所缩小,事故引发的责任一般只能是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在实践中, 美国对于事故险的条款一般是这样规定的:(1)一般性综合和产品险各为200万美元,每一个事故的最低限额为100万美元;而且保单必须从公司认可的保险公司购买。这说明美国的保险有强制性的规定,必须在一定的限额内,同时也说明当事人双方是可以自己协商具体的金额,具有一定的弹性。(2)证书必须阐明这是事故保险,不接受索赔保险。这表明美国的责任保险赋予了保险人抗辩权利,在投保的时候,必须说明责任险的具体种类,产品责任险的具体内容包括什么,除了责任外,还有哪些项目归于赔偿的范围内。

在提出索赔的时候,几乎把流通领域的所有人都纳入了法律规则的范围内。并且法律还规定了诉讼的理由:侵权行为中的责任、过失,违法明示或者默示担保,过失或无过失地违反警示或者指示义务,过失或者无过失地进行虚假陈述,隐瞒或者不披露,其他实体法律理论。按照侵权法的损害赔偿原则,保险赔偿主要是金钱给付,金钱给付完成后,会产生一个代位求偿权,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代位求偿权对因为过错而造成了事故发生应负有责任的人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二)产品责任保险的赔偿标准

赔偿标准以保险双方在签订保险合同时确定的赔偿限额为最高额度,它既可以每次事故赔偿限额为标准,也可以累计的赔偿限额为标准。在此,生产、销售、分配的同批产品由于同样原因造成多人的人身伤害、疾病、死亡或多人的财产损失均被视为一次事故造成的损失,并且适用于每次事故的赔偿限额。英国最高法院法官布莱特曾指出:“补偿是‘掌握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保险法所应用的每一规则的真正基础是:火险或者水险保单内所包含的保险合同是一种补偿合同,仅此而已,要是有人提出一个与之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说,他要么阻碍被保险人获得足额补偿,要么给予被保险人超过其应获得的全部金额的补偿。这种观点肯定是错误的。”按照保险的“损害赔偿原则”,被保险人获得的赔偿不能超过保险标的物的价值,被保险人不应当从保险中获得超额的利益。因为每次事故的发生,并不能带来利益,产品责任保险中的事故,会造成财产的损失、人身的损失、精神损害等结果。

一旦发生产品责任事故后,受害者通常都会通过法律诉讼来解决问题。在以往判决中,法院规定的产品责任险的保险责任赔偿内容包括:一是使用者更换或者修理有质量缺陷的产品所蒙受的损失和费用; 二是赔偿使用者因产品质量不符合使用标准而丧失使用价值的损失和由此引起的额外费用; 三是被保险人根据法院的判决或者政府当局的命令,收回、 更换或修理已投放市场存在缺陷的产品所承受的损失和费用。 产品责任保险的期限因不同产品的性能、用途而异。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法院鼓励所有的被告方就合理赔偿问题进行磋商, 协调各自的分摊责任比例。为了得到有效保护,凡涉及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所有方, 通常事先会签订一个书面协议,这个协议就是为了在以后的诉讼中,各方合理地分担损失。 这样的措施可以使受害者得到及时的救济,减少法院审理过程中的举证时间,保险责任可以让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得到一个合理的预期, 从而可以令他们各自以合理的谨慎态度来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险人为之前的诉讼所赔付的钱,并不意味放弃了保险人的权利,那就是在未来五年里提出同样的诉讼中,主张不担保义务。但是在不相关的意外事故发生时, 当被保险人没有拒绝就是同意给予了保险人这一权利。

(三)产品责任保险的除外责任

除外责任是指保险合同规定的保险人不应承担保险金支付的情形, 它是保险合同中对保险责任的限制性规定。 除外责任一般应在保险合同条款中列明,除外责任包括:(1)不可保的危险,比如世界大战、核战争等不能人为控制的危险;(2)道德风险,《保险法》明确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 保险人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3) 由专门的特别附加保险承保的危险,这种危险是一般险种的除外责任,由特别的保险内容来排除, 尤其是海商法中的各种附加险需要双方在订立这种保险合同时协商确定。 美国的商业普通责任保单在对第三方提供广泛保障的同时, 也包括了数个一致的除外责任, 责任保险进一步依赖于被保险人对第三方的责任是否属于保单所承保的意外事件或者意外事故。

我国产品责任险的除外责任共8项, 其中包括绝对责任的免除, 这种绝对的责任是保险人不能承担的风险。比如:不合格的产品在生产销售场所造成的损害索赔必须是在保险单规定的保险期限内第一次以书面形式向被保险人提出, 否则除外; 造成意外事故的产品, 必须是在保险期限或追溯期内由被保险人生产、销售的产品,否则除外;免赔额及超过赔偿限额的费用,间接损失或费用;产品责任险以外的责任事故。

此外,在综合责任险中,还存在产品召回责任的除外。适用召回除外责任的产品责任险,除了从市场上召回或者撤回产品的成本外,也适用于由于召回或者撤回有缺陷产品而由第三者提出来的诉讼请求。

参考文献:

[1]宋慧云. 浅析责任保险第三人的法律地位[J]. 法制与社会,2008(10).

[2]殷梦亚. 从美国侵权法的变迁看责任保险对侵权法的影响[J]. 大观周刊,2012(11):18.

[3]屈庆平. 产品责任保险制度研究[D]. 山东大学,2004:5.

[4]郑京桥. 中国产品责任保险现状分析和发展前景[D]. 复旦大学,2006:14.

[5]周新军. 产品责任立法中的利益衡平——产品责任法比较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6]华倩等. 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的理论争议评析[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0.

[7]韩笑晨. 从法经济分析的视角评述美国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发展[J]. 工会论坛(山东管理学院学报),2009(2):116.

[8]田飞. 产品责任保险法律问题研究[D]. 黑龙江大学,2009:20.

[9]侯泽福等. 从个案看保险近因原则的适用[J]. 法制与社会,2011(21):83.

[10]温世阳. 侵权损害赔偿再探[J]. 法学评论,1991(4):46.

[11]刘立波. 浅议产品责任赔偿范围的法律适用[J]. 北方经贸,2004(5):93.

[12]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代表团. 产品责任保险有效转移产品责任风险:美国、加拿大产品责任风险管理现状考察[J]. 上海质量,2010(2):40.

[13]董士忠. 浅析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条款对保险责任认定的影响[J]. 经济论坛,2005(22):129.

[14]约翰. F. 道宾. 美国保险法第四版[M]. 梁鹏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58.

[15]Gerriant Howells. Comparative Product Liability[M].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1993:124.

[16]John F. Vargo. the American rule on atone fee allocation: the injure person’s access to justice[J]. Am. U. L. Rev,1993:42.

[17]Steven R. Salbu. Developing Rational Punitive Damages Policies:Beyond the Constitution[J]. Fla. L. Rev,1992.

[18]David G. Owen. Punitive 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 litigation[J]. Michigan Law Review,1976.

[19]赵晓旭. 产品安全与产品责任保险:以美国、欧盟与日本为视角[J]. 财经论丛,2010(5):62.

(责任编辑:卢艳茹;校对:李丹)

作者:姜玲

产品责任保险管理论文 篇2:

大规模侵权视角下的产品责任保险研究

摘   要:现代社会中,由于产品缺陷引发的大规模侵权案件频繁出现,在这些案件发生后,如何给予受害人充分、及时、有效的救济,事关众多受害人权益的保护和社会稳定。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产品责任保险起到了分散危险、弥补损失的作用,不失为一良好选择。

关  键  词:大规模侵权;产品责任保险;赔偿限额;索赔

一、大规模侵权与产品责任保险

现代社会中,大规模生产工厂的建立、各国商贸往来的便捷、 产品销售渠道的不断增多 ① 以及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产品的产出数量不断增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流通速度不断加快,销售覆盖面不断扩张。上述改变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那就是一旦因产品存在缺陷发生产品责任事故,涉及到的受害人数量非常巨大,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甚至跨越国界 ② ,与此同时,巨额的损害赔偿金也远远超出一般的侵权责任事故。这种基于同一不法行为或多个同质性事由给大量受害人造成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害的事件,称之为“大规模侵权”。[1] 严格意义上讲,“大规模侵权”并非法律概念, 德国克里斯蒂安·冯·巴尔(Christian von Bar)教授将其定义为:涉及大量受害人的权利和法益损害事实发生的侵权事件。 ③ 张新宝教授认为,大规模侵权具有以下特征:(1)本质上属侵权事件(案件),应当符合侵权责任法规定的特定类型的侵权责任之构成要件。自然灾害,如汶川地震造成的大规模损害,虽然受害人人数众多,但不属于侵权的范畴,因此也就不是“大规模侵权”。(2)被侵权人人数众多。《侵权责任法》对“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死亡赔偿金计算标准做了特殊规定, 但法律和现有司法解释尚未对“多人”到底是多少人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大规模侵权”中,受害人人数众多,须数十人以上。(3)范围一般包括:产品责任、环境污染、重大交通事故、 重大高度危险作业、 危险物品致人损害,但不包括空难。 [2] 朱岩教授认为,大规模侵权是基于一个同质性的侵权事实在大范围内引起众多受害人遭受不同程度的侵害,如产品责任、环境污染、工业事故、反托拉斯、证券诉讼及消费者保护领域。大规模侵权的特征主要有:(1)存在多数受害人;(2)发生原因既可能基于同一侵权行为,也可能因同质性行为而引发;(3)损害范围巨大。 [3]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大规模侵权的特征概括如下:(1)受害人人数众多且造成大范围损害。与普通侵权案件相比,在大规模侵权案件中,通常存在着人数众多的受害人,正是由于受害群体范围较大,因此,损害赔偿数额通常也远远超出普通侵权案件。(2)侵权行为的单一性或同质性。在大规模侵权案件中,基于加害人实施了单一或同质性的行为并发生多次重复性的侵害。(3)因果关系认定上的复杂性。在大规模侵权中,因果关系是最复杂且难以判断的。原因在于,与一般侵权案件不同,大规模侵权案件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受害人,并且,由于许多案件中损害的潜伏期较长,法院在判断因果关系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对此,冯·巴尔教授也不得不承认,总体上看,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大规模侵权中的一个难题。 ① (4)本质上属侵权案件,即须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可以纳入《侵权责任法》的调整范围。事实上,在大规模侵权案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产品责任案件。如发生在美国的石棉案件,从20世纪前半叶开始就有人提出石棉会引起肺部沉着病并有可能引起肺癌和间皮瘤的观点,但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1967年,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名港口石棉搬运工死于石棉肺,其妻起诉至法院并首次获得巨额赔偿。其后,马里兰州一位63岁的妇女声称石棉损害了她的健康,经法院判决成功索赔50万美元。这两起案件胜诉后,在律师的主导下,石棉诉讼逐渐发展成为大规模的集团诉讼。至今,因石棉导致人身伤害的索赔案件与保险理赔案件仍然绵绵不绝。 [1] 在上述大规模产品侵权案件发生后,如何及时、充分地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害及其后续治疗费用, 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所在。针对上述大规模产品侵权案件,学术界与实务界提出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建立大规模侵权救济基金。目前,大规模侵权救济赔偿基金制度在各国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例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联邦政府建立了赔偿基金。2004年4月1日,“9·11”事件赔偿基金管理机构负责人肯尼思·范伯格(Kenneth Feinber)发表声明称,有亲人在“9·11”事件中死亡的每个家庭,平均获得180万美元赔偿,从25万美元至700万美元不等。在“9·11”事件中身体受伤者获得的赔偿最少的为500美元,最多的为790万美元。2010年4月,英国石油公司(BP) 因海上钻井事故导致石油泄漏至美国近海墨西哥湾长达数月, 造成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态灾难。 美国国会和行政部门在事发后的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 促使BP迅速拿出200亿美元成立救助基金,用于油污清除与损害赔偿。肯尼斯·范伯格再次担任该基金管理人。[2] 在我国,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作为侵权人的三鹿公司与另外21家责任公司对近30万名确诊患儿给予9亿元一次性现金赔偿后, 共同出资2亿元建立了医疗赔偿基金。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受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委托对该基金进行管理运作,主要用于因食用“问题奶粉”而患上5类相关疾病的患儿相关的医疗或手术费用, 直至患儿年满18周岁。

第二,借助责任保险。我国《保险法》第65条第4款规定, 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在人们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可能由于疏忽、过失造成他人的人身、财产损失,并且由此要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这种损害赔偿责任可以通过转嫁的方式由保险人承担, 即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责任保险合同,由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则在被保险人依法应当对第三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时,承担保险责任,代替被保险人向第三人进行损害赔偿。借助责任保险,可以将被保险人针对第三人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转由经济实力强大的保险公司承担。在大规模产品侵权案件发生后,借助责任保险,可以由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在保险金额范围内赔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由此,实现了损害赔偿的社会化, 以损失分散的形式将加害人的赔偿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 而保险公司则借助保险这一分散风险的工具将上述损失转移给成千上万的投保人。 这样一来, 不仅减轻了企业承担的巨额赔偿压力,更为受害人获得及时、充分、有效的救济提供了保障。由此可见,在大规模产品侵权案件中,责任保险也是一种化解风险的有效途径。

由于大规模产品侵权案件涉及的受害人人数众多,损害赔偿数额巨大,因此需要提前构建必要的预防机制以及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共同应对,并采取多元化的救济手段。具体说来,在食品、药品等与公民生命健康安全较为密切的行业应建立行业基金制度。此外,通过推行产品责任强制保险,发展产品责任强制保险认证制度,充分发挥保险在大规模产品侵权中的救济作用。在大规模侵权案件发生后,首先由保险公司在产品责任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范围内支付赔偿金,超出部分由侵权企业承担。如果侵权企业因无法承担数额巨大的损害赔偿责任而破产,则可以启动行业赔偿基金。通过产品责任保险与行业基金的配合,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与政府的经济负担,并确保受害人能够得到充分、及时、有效的赔偿。

二、 大规模侵权案件中产品责任保险赔偿限额之类型

与此同时,应当看到的是,在大规模侵权案件中,保险公司为了维护自身的正常经营并降低自己的经营风险,通常会在产品责任保险合同中设定赔偿限额,即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的最高金额。综合看来,产品责任保险的赔偿限额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每次产品责任事故或同一原因引起的一系列产品责任事故的赔偿限额。又可以分为财产损失赔偿限额和人身伤害赔偿限额。

2. 产品责任保险期内的累计赔偿限额。 又可以分为累计的财产损失赔偿限额和累计的人身伤害赔偿限额。

3. 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合并赔偿限额。 某些情况下,保险人也将财产损失赔偿限额和人身伤害赔偿限额合并成一个赔偿限额,或者只规定每次事故和同一原因引起的一系列责任事故的赔偿限额,而不规定累计赔偿限额。

4. 免赔额。在产品责任保险的经营实践中,保险人除通过赔偿责任限额减轻自身的承保风险外,通常还利用免赔额的规定,敦促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履行谨慎注意义务,并尽量降低产品责任保险事故发生的概率。通常情况下,产品责任保险合同的免赔额采用绝对免赔额的形式,并且只适用于对财产损失的赔偿。

三、 大规模侵权案件中产品责任保险之索赔基础

产品责任保险的承保基础是指确定保险责任期间的方法。在某些大规模侵权案件中,损失的起因、损失的发生、损失的发现、提出索赔以及支付赔款通常间隔时间较长,可能长达几年甚至数十年,所以对产品责任保险人而言,确定保险责任期间至关重要。通常说来, 在产品责任保险中有两种确定保险责任期间的方法:即期内发生式与期内索赔式。

(一)期内发生式

所谓期内发生式是以损失事件作为承保基础。按照此种承保基础, 凡是在保险期间内发生的保险事故造成的损失都应由保险人负责赔偿, 至于被保险人提出索赔的时间并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换言之, 不论受害人在保险期间内还是在保险期间届满后向被保险人提出索赔请求, 只要产品责任事故发生在保险期间内,保险人均应承担保险责任。按照该种承保基础, 保险公司可能要随时面对那些早已超出保险期间, 但是因被保险人发现损失较晚刚提出索赔的案件。事实上,在保险实务中,保险人通常会根据产品责任事故的潜伏期规定索赔的截止日期。

在美国, 许多保险公司的产品责任保险单以Occurrence代替Accident,这样一来,保单的承保范围除了意外事故外, 还包括连续或重复使用的潜在责任。但关于连续或重复发生的事故,对于事故发生时间点的认定较为困难, 尤其是涉及到长期潜伏性疾病或伤害时,针对受害人的损失何时发生,对于保险人的责任认定至关重要。关于该问题,美国学者提出了三种不同学说: [4]

1. 危险暴露说。该学说认为,事故发生是在“第一次暴露于药品或有毒物质”时,主张当受害人接触缺陷产品超过安全标准损害时为保险事故发生的时间点。

2. 症状明显说。该学说认为在产品责任保险中,事故发生的时间点应为受害人经诊断症状明显时。按照该学说, 产品责任保险单中所说的意外事故发生是着重于实际发生的损害,而非可能发生的损害。因此, 虽然使用缺陷产品可能导致消费者或使用者身体健康受损的, 但如果其立即停止使用即可以通过人体新陈代谢解除损害的,不能认定损害已发生。

3. 危险存在于人体说。该学说认为,当危险存在于人体时,可以视为保险事故已发生。按照该学说,凡是第一次暴露于药品或有毒物质,并经过漫长的危险潜伏期,导致症状明显提出赔偿请求时,整个期间均为事故发生时间。 上述期间可能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此期间内,凡承保缺陷产品(例如有害药品或有毒物质如石棉产品)的保险人均应承担保险责任。这样一来,可能出现“长尾责任”。 ①

以期内发生式作为承保基础对于被保险人与受害人更为有利,因为按照该种承保基础,凡是在保险期间内发生的保险事故,受害人只要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向被保险人提出索赔请求,保险人都应当承担保险责任,这对于被保险人与受害人的保障更为充分。但该种承保基础对于保险人而言较为不利,因为在这种承保基础下,保险人面临着“长尾责任”,无形中增加了其经营风险。而且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保险人越发难以估算赔付风险,也难以准确厘定保险费率。与此同时,采取期内发生式可能造成保险事故发生期间不易确定并造成举证上的困难。 [5]

(二)期内索赔式

所谓期内索赔式是以索赔提出作为承保基础。按照此种承保基础,凡是在保险期间内产品事故受害人向被保险人提出索赔的都应由保险人负责赔偿。按照该种方式承保的产品责任保险单,保险人可能要赔偿在产品责任保单起保日期以前发生的责任事故导致受害人遭受的损失。为了避免保险人承担过重的经营风险,在期内索赔式中,保险人通常会规定一个追溯期。顾名思义,追溯期是指追溯以往的期限。在产品责任保险中,通常会从保险责任起始日向前追溯一段时间,保险人对于在此期间内发生且受害人在保险期限内首次提出索赔的保险事故要承担保险责任。 ②

在保险实务中,产品责任保险通常以期内索赔式作为承保基础,即以受害人向被保险人提出索赔请求的事实发生在保单的有效期间内作为保险人赔付保险金的前提条件。严格说来,期内索赔基础又可以分为两种: 其一为纯粹式索赔请求基础(Pure Claim-Made Basis) 或标准式索赔请求基础(Standard Claim-Made Basis)。 在该种期内索赔基础中,没有扩展发现期 ③ 的设置。因此,只有受害人在保险期间内提出索赔请求的,保险人才能按照产品责任保险合同的规定承担保险责任。其二为修正式索赔请求基础(Modified Claim-Made Basis)或索赔请求及发现基础(Claim-Made and Reported Basis)。在该种期内索赔基础中,设置了扩展发现期,无论受害人在保险期间内,还是在扩展发现期内提出索赔请求,保险人都应按照产品责任保险合同的约定承担保险责任。

从理论上讲,无论采用纯粹式索赔请求基础的产品责任保险单还是采用修正式索赔请求基础的产品责任保险单,不管产品责任事故发生在何时,只要受害人在保险期间或扩展发现期内向被保险人提起索赔诉讼,保险人就应当承担保险责任。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如果要求保险人对任何期间内发生的保险事故都承担保险责任, 将大大增加保险人的经营风险, 使保险人难以准确评估和算定风险发生的概率, 从而直接影响到保险人的正常经营。事实上,产品责任保险之所以采用期内索赔式作为其承保基础,而放弃采用期内发生式标准,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规避上文所述的“长尾责任”,以减少保险人的经营风险。 ④ 所以,在保险实务中,大部分销售产品责任保险的公司都在保单中增加了追溯期条款, 并规定只有当第三人针对被保险人在追溯期和保险期间内实施的不当行为并于保险期间或扩展发现期内提出索赔请求的,保险人才会承担责任。通过追溯期间的规定, 使保险人能够准确地评估责任风险,维持其稳定经营。综上所述,产品责任保险的事故发生与索赔请求结构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四、结语

随着现代生产企业的快速发展, 其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生产效率也不断提高,产品从工厂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周期不断缩短, 产品的覆盖面与影响范围也日益广泛。但是与此同时,当产品存在缺陷并因此导致消费者与使用者遭受损害时,其损害范围与损害规模也大得惊人,特别是在食品、药品领域,因产品缺陷导致的大规模侵权案件屡见不鲜。在上述大规模侵权案件发生后, 如何给予受害人充分、及时、有效的救济,最大限度弥补受害人遭受的损害,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产品责任保险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救济制度,能够分散大规模侵权风险并消化损失,因此,应当更好地利用产品责任保险来弥补受害人遭受的损害。

参考文献:

[1]朱岩. 大规模侵权的实体法问题初探[J]. 法律适用,2006(10).

[2]张新宝. 设立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赔偿)基金的制度构想[J]. 法商研究,2010(6).

[3]朱岩. 从大规模侵权看侵权责任法的体系变迁[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3).

[4]陈雅萍. 消费者保护法之商品责任与产品责任保险之研究[D].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所,1998.

[5]陈彩稚. 保险学[M]. 台湾:三民书局,1996:347.

(责任编辑:李丹;校对:龙会芳)

作者:孙宏涛

产品责任保险管理论文 篇3: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保“舌尖上的安全”

摘 要 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以市场化的手段辅助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能够有效地发挥现代保险业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协调。

关键词 食品安全 责任保险 强制保险

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毒奶粉、染色馒头、牛肉膏、地沟油、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消费者切身利益,并且动摇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中国产品的信用折价让人痛心,已成为经济转型的最大拦路虎,不仅在国际上销量存疑,甚至在国内都不被信任,国内消费升级最大的受益者可能不是国内企业,而是质量有一定保障的外企。这在奶粉行业上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年两会上,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也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抓紧整治刻不容缓。在食品安全的保卫战中,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现代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三大功能,责任保险的辅助社会管理功能尤其突出。通过商业保险公司开办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既能保证食品安全事故中的受害人得到及时的补偿,又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这对于辅助政府社会管理功能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指因被保险人生产或销售的食品存在缺陷, 导致使用者或第三者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 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时, 保险人在约定的保险责任及赔偿限额内予以赔偿的一种保险。与国外早期产品责任保险具有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性质不同,我国早期产品责任保险更倾向于非食品的产品并带有强烈的涉外性。产品责任保险自开办以来,投保需求不强,因此业务量一直不大。

真正意义上的专门为食品行业打造的责任保险诞生于2008年7月。江苏省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扬州市广陵区30家食品经营户代表签订了商品责任保险单,此举措标志着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保险公司承担食品安全事故赔偿责任的保险在扬州正式启动。此次签约的商品责任保险条例规定,凡食品安全示范店的经营业主缴纳300元钱,并同时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和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都可以签订一份《食品安全示范店商品责任保险单》。在保险期内,被保险人在依法经营的前提条件下,由于所生产食品的缺陷或质量问题致使消费者病、残、亡和财产损失的,依法应该由被保险人承担的医疗费、丧葬费、财产损失费,由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一年的累计赔付限额为5万元人民币,但可以多次请求赔付直至达到赔偿限额。

到目前为止,除了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公司有专门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外,多数财产保险公司还没有开展专门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只是迫于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压力,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一些分公司扩展了产品责任保险条款,使之具备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性质,或者利用一些公众责任险要求餐饮场所业主投保。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的加重,食源性疾病的发现和蔓延,大量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被媒体曝光,使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机制。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以市场化的手段辅助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能够有效地发挥现代保险业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同时,保险业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的保障工作也是其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所义不容辞的。面对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愈加强烈的关注,以及目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要真正做到“吃得放心”,片面依靠政府监管、法律制裁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入保险,即采用责任保险的商业化风险管理工具予以配合,从而形成综合的、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二、食品安全保险遭冷遇的原因

(一)立法不足。

责任保险是所有险种中对法律敏感度最高的险种之一。我国至今没有独立的产品责任法,缺乏实行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法律依据。由于立法上的缺陷,导致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和消费者在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方面无法可依,对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者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追究亦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这样实行起来会有很多的不便,无法可依。

(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责任保险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致害人)是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最终目的是对第三方即消费者(受害人)的救济,该险种对于法律和监管的敏感度很高。由于我国的产品责任立法相对滞后以及法律责任追究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及执法人员水平不高等,导致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所承担的法律风险有限,加之处罚与违规所得的数字相差太远,企业违规的成本较低而获利丰厚,即使被查,换个牌子照样生产。消费者由于前述原因或在个人维权意识方面则相对淡漠,食品企业总体面临的侵权责任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大,从而责任保险的有效需求较低。

(三)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供给不足。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承保的主要是法律风险,并且涉及对食品安全责任风险的评估、承保食品的类别、承保方式、费率的厘定、风险管理和保险理赔、诉讼程序的介入等多个环节,对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保险公司恢复國内业务的时间较短,目前竞争重点主要集中在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以及货物运输保险等有形财产保险领域,承保责任风险的技术能力不足,从业人员极度短缺。目前我国责任保险占整个财产险业务的比重仅为5%左右(不含汽车责任险),相对国际平均水平15%有很大差距。责任保险险种推广主要集中在雇主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等险种,即使是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产品责任保险,也主要承保的是出口食品,尤其是出口到欧美等国市场的食品,面向国内销售的食品行业的承保率非常低。截至2007年10月,中国人保、大地财产和华安财产在产品责任保险之外开办了餐饮场所责任保险。中国人保和大地财产将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列入承保范围,华安财产仅限于承保食物中毒的单一风险,并且保险金额都比较保守。

三、我国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建议

我国在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 由于责任保险人的缺位以及侵权责任人的逃逸或经济能力不足, 使得政府甚至个人成为责任事故的最终承担者, 再加上我国法制环境不健全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欠缺, 使得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有效供给与需求都受到了严重的抑制。相关数据显示, 2006年我国企业投保产品责任险的比例仅为4% , 其中食品、医药类占比不到10%。为了发挥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作用, 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法律强制推行,以下是对我国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所需的法律环境。

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开始实施。与1995年施行的《食品安全法》以及之前的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相比,新《食品安全法》无论从监管的范围还是惩罚的力度上,都有明显的加强。一是借鉴发达国家的作法引入了惩罚性赔偿,这一举措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二是规定了食品安全标准,食品企业必须保证其产品符合这一标准。可见,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加大了食品企业所面临的索赔风险和法律风险,增强了其转嫁风险的需求,为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无论是《食品安全法》还是之前的《侵权责任法》,其覆盖面与实施力度均不足以支撑责任保险的发展,只有建立独立的产品责任法,才能为产品责任保险的推进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因此,国家应在现有基础上,考虑制定《产品责任法》,逐步采用严格责任原则,对于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的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严格追究其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赔偿责任,为企业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提供法律依据。

(二)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监管部门监管到位。

由于责任保险的复杂性,经营风险大大高于其他商业保险。因此在推动发展时,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提高保险企业开发责任保险的积极性。另外,政府还应运用行政手段,将投保作为发放生产许可、经营执照等相关证件的条件。

在监管体系方面,目前我国设立的监管部门庞杂,执行职能时容易出现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因此,我国急需理顺食品监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多头监管带来的弊端。港澳地区由一个监管部门全程独立监督食品安全的做法是一条可以借鉴的思路。

(三)采用基本强制险为主,附加责任险补充的模式。

责任保险与一般保险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其承保的标的是因被保险人的行為受到损害的与保险合同无关的第三人的利益。当然此种保险也会使投保人受益, 如减少其赔偿数额和诉讼费用。但第三人将从中得到的利益可能会大大超过被保险人。因此可以说,此种保险保护的主要是第三者的利益, 从社会的角度看责任保险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 能增加社会福利, 保护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利益, 是应该推行的。但是由于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所承保的风险具有政策性保险所承保的基本风险的性质, 风险事故的后果会涉及大量的消费者, 风险事故的发生对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性会造成很大的冲击, 因此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对于涉足这一市场一直持审慎的态度。这样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产品责任保险的供给将会严重不足, 其正外部性作用将无法得到发挥。此时只有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 通过法律的强制规定去增加供给, 以促进效率的提高, 弥补市场的不足。

由于我国食品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不少小型食品生产企业不仅投保意识不足,而且经济效益也不好,如果再强制其缴纳食品安全强制险的保费,势必影响企业的利润甚至生存。所以在目前我国各个食品企业盈利能力差异明显的环境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应采用基本强制险为主,附加责任险补充的模式。即先在每个具体的食品行业设计一款基本的食品安全强制险保单,其保额、保费比较低,既不至于给投保该险的企业曾加过多的负担,也能满足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受害者及时的抢救和简单的医疗救治需求。如果某食品企业认为该强制险的保障难以满足其需求,则可以再向保险公司提出投保商业食品安全责任险的要求,至于保险公司是否同意呈报及一旦呈报保额、保费的确定则需要在保险公司对该食品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后加以确定。□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2011精算研)

参考文献:

[1]鞠珍艳.论构建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上海保险,2010(3).

[2]许飞琼.责任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1.

[3]都丽峰.《食品安全法》解读及其对食品行业的影响分析.标准科学.2009(11).

[4]卢燕.构建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商业经济,2008(32).

[5]刘丹静.从“三鹿奶粉事件”对《食品安全法》影响看乳品行业的发展.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2009(4).

作者:徐雅静

上一篇:管理会计应用问题论文下一篇:总会计师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