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责任保险论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产品责任保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中国大陆在2008年间出现婴儿食用三鹿牌奶粉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国台湾在2011年5月掀起了塑化剂食品危害健康的风波。为此,该如何应对食品风险危害以免于消费市场失序成为食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食品瑕疵造成的风险会危害到众多层面,如食品业、消费者及消费市场秩序等。因此,理性的食品业应投保产品责任保险。

第一篇:产品责任保险论文

浅析人寿保险产品的整体产品营销策略

摘要:整体产品概念是现代市场营销中的重要观念,将整体产品概念运用于人寿保险产品分析可以将人寿保险产品分为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三个层次。人寿保险产品的整体产品营销策略分别针对这三个层次进行分析,鼓励保险公司在以客户需求和产品生命周期为依据的核心能力、产品定位和差别化以及服务的增值与反馈方面进行改善。

关键词:人寿保险;整体产品概念;营销策略

一、人寿保险产品的整体产品概念

整体产品概念体现了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对现代企业管理和现代市场营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整体产品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核心产品就是产品的基本效用,是满足购买者本质需求的部分,是最基础的部分;形式产品是指产品具体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包括品质、特征、式样、包装、品牌等,购买者能够直接感知到形式产品,核心产品通过形式产品得到体现;延伸产品则是在消费过程中购买者能够享受到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包括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等。

本文通过将整体产品三层次说应用于人寿保险产品,进而讨论人寿保险产品的营销策略。人寿保险产品的整体产品概念见图1。

核心产品——风险保障和投资理财工具。人寿保险产品的核心就是针对风险为购买者提供风险转移工具,因此其核心产品为风险保障。随着保险产品的不断创新,分红型人寿保险等产品的出现又为购买者提供了投资理财的新选择,因此其核心产品也包括投资理财工具。

形式产品——保单、特色、品牌、保费等。形式产品是核心产品的外在表现,通过具体的险种设计及组合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如养老保障、子女教育、保单分红、医疗费用等,并通过较低的保费、品牌效应和特色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延伸产品——购买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获得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包括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促销赠品、福利、增值服务等等。

二、人寿保险产品的整体产品营销策略

(一)核心产品层

1.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核心产品

客户需求代表着目标市场,只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产品,才能使产品具有竞争力,从而获得市场,这也是整体产品概念的核心。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可以沿着三个方向进行:一是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开发新的保险产品,使保险产品覆盖面更广;二是充分发掘现有的业务领域,充实现有的保险产品,提升吸引力,使之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三是实行定制化,利用新型保险营销手段,如网络营销等,实现快速、低廉地为每一位客户提供满足其特殊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最大化满足客户需求。

2.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依据,发展核心产品

保险产品的生命周期指一种新的保险产品进入保险市场经历投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过程。在四个过程中,保险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率各不相同,可以依此进行判断,见下表:

在投入期,由于新的保险产品认知度较低,客户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认知和接受产品,因此销售量会较低。加之产品的推广和宣传费用较高,因此利润率也较低。同时,在投入期,根据客户对产品的反应度还可对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成长期,新保险产品的推广和宣传作用显著,并且产品已经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完善,客户对产品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市场不断扩大,销售量显著增加。并且由于产品已经成功为客户所接受,产品的推广和宣传费用较之投入期有所减少,因此在成长期,利润也会显著增加。

在成熟期,由于该保险产品的成功会引致竞争型的保险公司相继推出同类型的保险产品,甚至可以设计出更具附加值的保险产品,由此带来激烈的市场份额竞争。并且潜在客户逐渐减少,销售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利润也随之下降。

在衰退期,客户需求出现饱和,更新的保险产品又出现更能满足人们新的需求,使得现在的保险产品销量和利润急剧下降,保险公司必须想办法延长该产品的寿命周期或推出新的保险产品以争夺市场。

因此,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首先,要认清每种保险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其次,要统计公司全部保险产品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频数;最后,针对公司全部保险产品生命周期的状况进行产品的调整和设计。例如,若公司的保险产品多数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则应尽快着手设计新型保险产品调整公司保险产品的生命周期,避免因产品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带来销量和利润的急剧下滑,从而使公司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

(二)形式产品层

1.细分产品市场,明确产品定位

市场细分是指依据一定的指标,将产品市场细分为几类消费者群体,其依据是需求的异质性和供给的有限性。通过细分产品市场,可以筛选出和企业供给能力相匹配的具体市场,充分发挥出企业的相对优势,为目标顾客群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提升顾客让渡价值并提高企业利润。

具体细分产品市场的策略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地区差异,二是个体差异。

地区差异是指依据地区间发展程度的不同进行市场划分,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等。依据目标区位的不同,所采取的保险产品定位就应有不同侧重。例如,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消费者保险意识较强、保险需求多元化、保费承受能力较强、对整体产品要求高,保险公司的营销手段多样化,可以综合利用代理营销、电话营销、网络营销等多种手段综合起来进行保险营销,并且推销难度较低,保费收益较高,但是要特别注重整体产品概念中的外延产品,即附加利益以及保险产品的更新。而在经济较为不发达的地区,消费者保险意识较弱,保费承受能力较低,保险公司可能要更多的采用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方式进行营销,同时要进行保险观念的宣传,增强保险产品的接受度。

个体差异则依据消费群体的经济能力、个人经历、偏好、年龄等对市场进行划分。可以依据消费群体的经济能力和年龄进行初步划分,确定目标市场,然后再综合考虑目标市场的偏好和个人经历,为顾客提供更为“合身”的保险产品,这点对应了前面的定制化概念。见图2。

2.以人为本,寻求产品差异化

保单设计方面,可以使用简洁易懂的词汇避免大量生涩隐晦的专业词语,同时由于寿险产品保障生命和教育等可以使保单设计更加温馨,加入投保人和受益人的互动,使保单不仅提供保障,更传递一份爱和关心。

保费设计方面,可以更加灵活,在现有的保费率基础上,再细分市场,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保费率,提高顾客让渡价值。例如,身体健康明显优于健康标准的客户有权利享受更低的保费率,还可以使保费率随着身体健康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调整。

保单功能方面,应使保单和金融紧密结合。一是保单转化,使客户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再不同险种间灵活转换保单,满足各时期的保险需求;二是保单证券化,使保单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同时也增加了保险的功能,除储蓄分红型保险外,也可以通过保单证券化进行投资理财。

3.创新营销方式,降低保费水平

网络营销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其优势主要体现为:(1)方便快捷,打破传统营销时间空间限制,可以实现全球全天候24小时保险营销,使客户和保险公司的沟通更为快捷,潜在市场更为广阔;(2)网络营销能够为保险公司节省设立代销机构、营销人员招聘、培训、管理、薪资、保单印刷和保管、险种宣传和推广等方面的费用。据美国学者估计,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向客户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能够比传统营销渠道节省58%—71%的费用。而这些节省的费用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可以将一部分节省的费用让渡给消费者,降低保单的保费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3)网络营销能够使定制化产品和服务的实现更为简单和低廉,通过设计网络问卷或意向表以及一些附加选项,可以利用软件自动生成更符合客户利益的定制化保单,同时电子计算机对保单的处理和分类更加准确和快速,能够提高处理客户保单的效率。

4.树立品牌形象,注重公共关系

品牌代表消费者对公司和产品的忠诚度,代表公司和产品的信誉程度,代表着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是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寿险业务,由于目前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价格竞争会对公司的持续发展不利,在这种情况下,要特别注重公司和产品的品牌树立,做优做强。

树立品牌形象首先要对未来客户的需求、寿险业务走向和公司产品定位有清晰准确的把握,设立产品的品牌定位;其次要综合企业内部的资源,建立科学的品牌管理体系,对企业内部的各品牌进行梳理,使品牌各有侧重,在着力发展主导品牌的同时,促进品牌整体进步;再次要注重公共关系的建立,进行品牌推广,与政府及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举办社会公益性质活动都能够为品牌形象加分。

(三)延伸产品层

1.创建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素质

在教育培训方面,除了必要的保险知识和营销知识外,更要加入心理学、沟通技巧、礼仪培训,使员工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在企业文化塑造方面,首先,要注重企业的内部营销,即把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顾客,成功地雇佣、培训、激励和留住员工为企业服务。内部营销实质上就是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为员工提供良好的服务,加强员工的互动,培养员工的客户服务意识,从而使员工一致地对外服务。其次,要在内部营销的基础上,创建和推广企业文化。例如,优秀的保险企业文化应在企业内部尊重和重视人才,在工作环节注重效率和责任,在服务方面推崇热情和真诚,在产品方面力争创新和优质。企业文化既可以使内部营销更为顺利,又可以为企业的品牌建设提供支持,是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

2.与国际接轨,增强基础服务

在基础服务的硬件设施方面,店面装修、店内空间布局、店外停车场设计、工作人员的着装打扮、不同类型顾客接待场所分类、自助服务设备设置等都应具有鲜明的企业特色并进行统一标准,使客户真正感受到专业标准化、快捷人性化的服务。

在基础服务的服务功能方面,服务的时限性和滞后性仍是主要问题。建立24小时全天候服务以及提高业务处理速度是保险公司的努力方向,而上文提到的网络营销在这两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是保险公司的首选。通过网络,可以使客户24小时进行业务员联络、寿险业务咨询、保单查询和办理、报险、理赔等,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业务与人工处理相比,更加准确和快速。这也对保险公司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网络维护、网络安全、网站更新等。

3.创新服务内容,增加增值服务

在增强基础服务的同时,为进一步拉进客户与公司的距离,保险公司还应创新服务内容,进一步增加增值服务。增值服务的增加可以分类进行,既可以依产品分类,也可以依年龄分类。例如,对少年儿童可以增加才艺竞赛、家庭总动员、夏令营等活动;对于成年人可以增加紧急救助、健康资讯、理财规划、客户回访等活动;对于老年人可以增加养生讲堂、全民健身、宠物护理等活动。

4.重视客户投诉,建立投诉处理系统

在实践中,由于每个客户对保单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工作人员的表达沟通能力和个性、态度不同,寿险产品设计缺陷等诸多原因,不可避免的会令客户出现不满和抱怨。国外服务营销专家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对客户的抱怨处理得当,70%的客户还会继续购买,如果能够当场快速解决客户的抱怨,将会有95%的客户会继续购买。由此可见,建立投诉处理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立投诉处理系统,首先要使服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能够积极、平和地面对和处理客户的抱怨与投诉;其次要规范投诉渠道和流程,设立统一的投诉电话、投诉处理部门以及流程,并尽量使投诉简洁化;再次要对投诉处理部门的服务人员进行特殊的沟通技巧训练,使该部门的服务人员能够做到平抚客户情绪、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达成一致协定、快速通过流程、感谢客户投诉;最后,对客户投诉进行留存、归档,由专人进行研究和分析,制定改进策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人员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朱水成.PA人寿保险公司产品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44-46.

[3] 杨洁.P人寿保险公司产品战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43-44,55-57.

[4] 邹天骄.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44-45.

[5] 张环宇.传统保险营销和保险网络营销的结合[J].企业家天地,2009,(1):154.

[6] 房建利.我国保险营销的发展战略[J].青海金融,2008,(1):44-45.

作者:刘 譞

第二篇:食品业产品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摘要:中国大陆在2008年间出现婴儿食用三鹿牌奶粉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国台湾在2011年5月掀起了塑化剂食品危害健康的风波。为此,该如何应对食品风险危害以免于消费市场失序成为食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食品瑕疵造成的风险会危害到众多层面,如食品业、消费者及消费市场秩序等。因此,理性的食品业应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其价值取向包括取代食品业的民事赔偿责任、消费者直接向保险公司请求赔偿和巩固消费市场的经济秩序。

关键词:三鹿奶粉;塑化剂污染;食品业产品责任保险制度

一、问题与思路

[案例1]中国大陆在2008年发生婴儿饮用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牌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事件,受害患儿多达29万余人。①该危害事件造成三鹿集团等22家有责任的企业宣告破产,但具体补偿和赔偿方案,却迟迟未作最终确定。②

[案例2]中国台湾在2011年5月,掀起塑化剂食品是否危害身体健康的风波,“台湾行政院卫生署”(下称卫生署)证实已有142家厂商、多达506种产品遭受塑化剂污染。

针对上述两个案例,食品消费市场必须面对的问题是:食品瑕疵责任可能涉及的层面如何?如何落实消费者权益保障?如何提升食品业排解风险的能力?如不能处理得当,势必冲击消费市场正常运行的秩序。鉴于当前多数国家对于产品责任的认定标准转型采取无过失责任(即危险责任)或过失推定责任,使得消费市场更须借助责任保险分散风险。因此,本文选取了食品业产品责任保险制度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先行表述食品瑕疵责任的变迁与影响层面;再分析理性食品业投保产品责任保险的价值取向,并探究台湾立法食品业强制保险的内涵;拟从这些视角论断应否强制食品业投保产品责任保险。

二、食品瑕疵责任的变迁与影响层面世界上消费能力最强的国家首推美国,其对食品瑕疵造成危害的法律归责情节是从过失人责任进展至担保责任,再发展至严格责任,其演变过程是从1842年英国Winterbottom v.Wright@一案的判决起,直到1963年Greenman v.Yuba Power Prod-ucts,Inc.~为止,总共经历121年的漫长岁月,才重建了侵权行为法的体系。之后,美国多数州开始采取严格赔偿责任,且将其作为产品侵权责任的认定标准。据此,美国法院为了保护经济上的弱势族群,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调和了法院、产品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潜在的对立情势,建构了新的法律秩序。自从侵权责任体系重建后,世界上已有多数国家适用“推定过失责任”与“无过失责任”。但必须表述的是,侵权责任体系的扩张性仍然没有脱离侵权责任的类型,而是仅就权利主体与责任主体之间,不必再考虑是否存在着契约关系。

现代化食品的销售网是通过制造商、经销商等多层次的通路,但推敲其相互之间的交易过程,仍然是独立的契约关系。当食品的销售通路出现瑕疵时,食品业需承担的民事责任大体上分为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且皆是违反约定义务与法定义务而导致。其在契约责任方面,主要是保护义务的履行,但得扩大及于权利的维护;其在侵权责任方面,主要是保护权利的拥有,但同样得扩大及于利益;渐进的,究竟属于契约责任或侵权责任,两者已经难分轩轾。

消费者因食品瑕疵而遂行诉讼,绝不可能所有受损害的消费者皆具备食品专业的知识,要证明发生损害的直接原因的确不容易。面对现代科技化的食品产销过程,其分工精细的程度,即便是法院,在辨识食品危害的相当因果关系时。亦颇具争议性。从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角度而言,传统的侵权责任中,有关食品业的过失情节是应由消费者负举证责任的,而此情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明显是不公平的。另外,即使食品业被认定为应负无过失责任或过失推定责任,当消费者依据契约责任向食品业请求赔偿损失时,食品业还可以表明应受到契约相对性原则的限制。因此,食品瑕疵造成的风险危害会影响到如下三方面:

(一)食品业可能承受巨额赔偿的风险

当食品制造商或销售商发生风险时,需面临的挑战是消费者巨额的索赔权、漫长时效的缠讼等。当法院判决食品业应赔付消费者高额赔款时,食品业则须依判决给付。现代的产品大多属于严格赔偿责任,由食品业承担风险责任的判决将逐年成长,将造成食品业不堪赔累,或被迫倒闭或宣告破产。

(二)消费者赔偿请求权不能全面落实的风险

食品业即使明知自己理亏,对消费者必须履行赔偿的义务,但并不尽然都能依法或依约赔付损失,总是采取拖延战术,经常借口等待受损害的消费者完成诉讼程序,在无可奈何下才勉强赔付。消费者固然可以行使民事讼诉法的保全措施,依法向法院申请假扣押,但依法须提供相对应的担保金。消费者取得确定判决的执行名义时,食品业不是人去楼空,便是无财产可供执行,消费者虽然持有一纸债权凭证,然而请求权的实质效益可能是名存而实亡。

(三)消费市场失序的风险

有关美国各州的产品责任法,其商务部在1979年提出了统一产品责任法、侵权行为法重述第二编,在其相关法律的规定中明订:“产品生产者、销售者由于疏忽致产品发生缺陷,造成消费者身体伤害或财产损失时,企业应该负担损害赔偿责任。”欧洲共同体为此还建立了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该通报系统包括预警通报及信息通报两类,是依据欧盟委员会在2002年1月间颁布的EC/178/2002条例而建立,该条例对欧盟食品法除了规定一般性的原则与要求外,还确立了欧洲食品安全机构,并规定了食品安全事物的严格管理程序。观察上述系统的建立,主要是提供如何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从上述的法律或制约中,可以看出欧洲与美国的法律早年即开始关注保护社会上的弱势消费族群,并藉此提醒销售欧美国家食品业的销售商,如发生诉讼则须承担巨额的经济赔偿、惊人可观的法律诉讼费用等。面对该情况,食品业立足国际消费市场的占有率可能会衰退,进而冲击消费者对于食品市场的信心,引发消费市场失序,阻碍市场经济的成长与发展。

三、理性食品业投保产品责任保险的价值取向

责任保险制度发源于19世纪,由于法律体系日益完善,责任保险对于责任风险的分散、损害的分担及受害人的保护等方面,确实具有相当的效益。@依据责任保险的法律体系,责任保险契约的当事人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而双方当事人间的关系是保险关系;责任保险契约的保险利益,是被保险人对第三人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因此被保险人与第三人的关系是责任关系。同时,责任保险关系与损害赔偿责任是采取严格分离原则。损害赔偿责任与责任保险之间的实质意义,是坚守契约相对性的法律理论,其损害赔偿责任的成立与范围,并不受责任保险契约的影响。但是责任保险契约的成立与范围,必须按照投保人的赔偿责任而确定。现代全球化的食品风

险,采取无过失责任理论的国家多数是借助责任保险机制达到分散风险的功能。食品瑕疵风险移转保险制度既可舒缓食品业的经营风险,亦可发挥填补消费者损失的经济效益,且该理念在保险先进国家是普遍被认同的。

当今的消费市场采用科技化生产,在提升食品的产量与质量,带给食品业经营利润的同时,食品风险的发生频率亦同步增加,造成了社会上各类的危害事件,当然不利于消费市场秩序的维系。为此,理性的食品业应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其价值取向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取代食品业在法律上的民事赔偿责任

当食品业销售的食品损伤消费者身体、健康、生命时,对于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必须依法承担侵权与契约的赔偿责任。食品业如将这些风险移转保险公司,即可由保险公司按照食品业的投保条件赔偿受害人损失。据此,责任保险与侵权行为或契约责任具有互补发展的作用,其不但可以取代食品业的赔偿责任,而且符合法律的规定。

(二)消费者享有直接向保险公司请求赔偿的权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第65条第2款规定:“…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对第三者应负的赔偿责任确定的,根据被保险人的请求,保险人应当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第三者有权就其应获赔偿部分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该规定意含责任保险兼顾第三人利益契约的性质,确立食品业应投保产品责任保险,消费者的损害如符合了前述的条件,即可直接向保险公司请求理赔。

(三)巩固消费市场的经济秩序

英、美等国家对于产品风险采取严格的赔偿责任,导致销售欧美地区的产品,在销售前必须先行投保产品责任保险。由此可以理解欧美国家作此要求的目的:其一是保障其本国消费者的权益;其二是建构其消费市场的经济秩序。时空环境嬗变,当前消费权益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导向。现代食品的产销环节如发生了瑕疵,经常是受害人数众多,极易演变成社会公众权利或社会公害的风险。如不能迅速而有效地解决这些风险,随即冲击消费市场的和谐性,甚或造成社会的矛盾与不安。为此,有必要确立食品业投保产品责任保险的制度,其除能实践企业在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外,还能抚平社会上食品风险危害的损失,并使该制度达成维系社会经济成长的外生秩序。四、台湾立法食品业强制保险的启示

台湾为了提升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模式,在《食品卫生管理法》第21条中规定:“经中央主管机关”公告指定一定种类、规模之食品业者,应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其保险金额及契约内容,由“卫生署”会商有关机关后定之。据此,“卫生署”在2007年5月2日公告了“食品业者投保产品责任保险”;确立了凡是持有营利事业登记证的食品产业,包括制造商、进口商、委托他厂代工的产品供应者,应如期完成投保,并应保存相关的保险文件,以维持保险单的有效性而备查核;并按不同食品的类别,分为四个阶段实施,并已在2009年11月全面完成了投保事宜。

台湾强制食品业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强制承保的范围是:“食品产业发生被保险产品未达合理的安全期待,具有瑕疵、缺点、不可预料之伤害或毒害性质等缺陷,致第三人遭受身体伤害、残废、死亡者,被保险人依法应负之赔偿责任,由保险公司补偿。”,并规制最基本之承保条件是:“每一个人身体伤害最高理赔为新台币100万元;每次事故最高理赔为新台币400万元(不论每一意外事故为几个人受伤害);保险期间内累计最高理赔金额为新台币1 000万元(不论保险期间内发生几次意外事故)。”。相较于任意产品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除了身体伤亡外,还包括第三人财物上的损失;足见强制食品业投保的条件,其重心在于强化消费者生命与身体健康的价值取向。

在学理上,责任保险承担的风险类型分为“事故基础(0ccurrence Basis)”与“索赔基础(Claims Ba-sis)”。台湾开办的产品责任保险是承保被保险产品的缺陷,在保险期间内或追溯日以后发生的意外事故,致第三人遭受身体伤害或财物损失,依法应由被保险人负损害赔偿责任,且须在保险期间内受赔偿请求时,保险公司在保险金额范围内,对被保险人负赔偿的责任,明显是采用索赔基础制。据此,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在追溯日以前发生的意外事故,或不在保险期间内发生的损失事项,则不须负赔偿责任。为此,该如何确定食品风险的潜伏期?遂成为未了的风险。同时,食品消费市场还提出了其他的疑惑,例如:保险契约终止前基本投保金额用罄、投保了该保险是否同时保证食品的质量,政府应否再行监管食品业等,对于上述相关疑惑可否化解?笔者以此仅表达如下浅见。

(一)应如何确定食品瑕疵的潜伏期

台湾在2009年,开放美国牛肉的进口,当时社会媒体曾引起严重的争执,主要是睢恐该食品爆发“新型库贾氏症”的后遗症。据了解,该病症的潜伏期可长达10至15年的期限,而保险责任的发生,如追溯至保险契约的终止日,其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时效(实务上是4至10年),形成了长尾的责任。国由于保险公司对于食品业的赔偿责任具有法定时效,受害人请求理赔期限的“追溯日”能否追溯如此长期的时效,其在法律上是有争议的。因为,潜伏期的时效如果过长,受害人能否搜集到足够的证据,以举证病情原因和投保产品之间的相当因果关系,而利于诉讼程序的进行?针对该困惑,笔者认为可由主管机关衡量食品业责任与消费者权益,界定“追溯日”的合理期限。

(二)在保险契约终止前而基本投保金额已经用罄

强制食品业投保基本保额的产品责任保险,如在同一年度内积累的保险金额用罄,保险公司的责任即告终止;而相同年度内如再度发生保险事故,食品业是否有财力承担后续发生损失的风险?其实,强制食品业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其最大用意是强化食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其每年投保最适量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亦可对此类保险开发附加条款,即在同一年度内,积累的赔偿金额用尽时,同意食品业另行缴纳保险费,使保险契约继续发生效力。

(三)产品责任保险是否同步保证产品的质与量

强制食品业投保产品责任保险,使消费者取得基本的保障,但该保险并不附加保证食品的质与量,亦不担保食品的卫生、健康或制作过程等皆无缺陷。因为保险与保证是截然不相同的,食品业的质与量是否达到消费者的期待标准,原本即不在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因此,消费者购买食品仍应谨慎检视其质量,在发生食品风险危害时,更应妥善保留相关证据,作为向食品业申请理赔,或向法院请求损害赔偿的重要证物。

(四)政府须否再行监管食品业

食品业投保了产品责任保险,使消费者享有保险法规定的赔偿权利。为此,政府对于食品业还能否履行公权力的监管?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而言,监理机关监管食品安全的职责与强制食品业保险的政策,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台湾《消费者保护法》明订了消

费者保护团体(以下简称消保团体)的任务,例如:商品或服务质量的检验、调查等,可窥伺其端倪。@同时,台湾行政机关(包括直辖市或县市政府)对于企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除具有调查权外,还有改善、收回或停止生产等监督权;之外,其“中央主管机关’’在必要时亦得行使前述相关权力。@可见,强制食品业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并不妨碍政府必要监管权等;如发现食品业违规确认属实者,还得依规定处以罚则。

五、应否强制食品业投保产品责任保险

综上所述,食品业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固然可以达成分散风险的目的,但还是存在诸多有待厘清的问题。为此,应否强制食品业投保该保险?

(一)在社会公共利益方面

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权益的保障、民事体系内在化的平衡,激励产品严格赔偿责任的正当化。由于责任保险的保险利益是被保险人对于第三人赔偿的责任,显示责任保险具有利他性的法理。为此,食品业支付一定的成本(即保险费)构成保险公司理赔保险事故的基金,即能确保消费者的权益,还能补偿食品业的经济损失。食品风险日益增加是事实,如强制食品业投保该制度,可以开启企业承担风险的序幕,实现利益与风险一体性的理念,并可舒缓企业濒临破产的经营风险。

(二)在实现分配正义方面

在风险社会的生态环境中,责任保险已经成为危险责任的共生物、抑制企业风险的有效工具、改变侵权法的损害填补功能等。据此,产品的严格赔偿责任,不再取决于行为的违法性,强制食品业移转风险与保险公司,具体实现“不幸损害”的赔偿责任,以达到分配正义的目的,此亦称为危险的分配正义。

(三)在食品瑕疵责任的防微杜渐方面

理性的食品业移转危险损失至保险公司,可提升其控制风险的意识,并达到经济损失外部化的利益。食品业在遭遇大规模的损害赔偿事故而财力已经匮乏时,仍然可以保障受害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以化解其经营事业的风险。至于食品业因投保而缴纳的保险费,形之在外的是增加营业成本,但最终还是转嫁在销售成本上而由食品消费者承担,正符合了保险的大数法则原理。

(四)在经济法调和消费市场秩序方面

现代化社会必须面对高风险的危害,但个体承担风险的能力总是有限,则须将风险分散由社会上同质风险的群组承担,且已蔚为风潮。建构社会经济秩序是经济法的主要功能,强制食品业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即是本于该原理,食品业可用来控制经营风险,消费者的赔偿请求权亦得以落实,还可以成为消费市场的自律规范,以创造食品业、消费者与消费市场三赢的利基。

六、结论

科学与经济的成长一日千里,发展市场经济提升了食品消费市场的产值,但亦带给社会重重危机,衍生了诸多危害与损失。21世纪起,消费者的民生需求首推食品消费市场的产品,食品安全保障遂成为众人聚焦的议题。国因食品瑕疵而导致的风险除可能造成消费者的伤亡外,还可能引发消费市场的秩序荡然无存。整体观,从调和消费市场秩序,保障消费权益等方面,强制食品业投保产品责任保险是必要的。台湾立法强制食品业每年必须投保基本限额的保障范围,即是在于平衡消费权益与消费市场的秩序。

作者:谢绍芬

第三篇:论涉外产品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识别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繁荣,商品在多个国家间进行生产、加工、交换、流通、消费、使用日益频繁,国际间的产品责任案件屡见不鲜,外国产品导致人身、财产损害的消费者跨国求偿亦随之日益增多,我国出口产品致损的赔偿案件也逐年递增中。

关键词:涉外产品责任竞合;违约责任;侵权责任;识别

文献标识码:A

1 涉外产品责任竞合的识别

1.1 各国对于产品责任竞合的定性

当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时,究竟是将产品责任作为合同责任处理,还是将产品责任作为侵权责任处理,各国规定不尽相同。

1.1.1 放任主义,即允许受害人自由地选择诉讼请求权

德国民法规定,受害人基于违约行为与侵权行为双重违法行为产生两个请求权,受害人可以提起违约之诉,也可以提起侵权之诉。如果一项请求权因时效届满而被驳回时,还可以行使另一项请求权。但是,受害人不能同时实现两项请求权。

1.1.2 强制主义,即在法律上明确规定诉因,不允许受害人自由选择

法国民法认为,只有在没有合同关系存在时才产生侵权责任,在违约场合只能寻求合同补救方法。因此,有无合同关系是判断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分水岭,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是不相容的,不存在竞合问题。法国最高法院一再宣称,侵权行为法规范不适用于合同履行中的过错行为。

1.1.3 有限制地选择诉讼主义

受损害方有限制的选择请求权的诉讼制度,主要为英美法系国家采用。英国法原则上承认责任竞合,但是英国法对责任竞合的处理实际上与德国法竞合诉讼制度有着极大的差别。英国法既承认受害人的选择权,但又对选择权的行使附加了一定的限制。

1.2 涉外产品责任的识别依据

关于识别的依据问题,国际私法理论中有“法院地法说”、“准据法说”、“分析法说与比较法说”、“个案识别说”等主张。众所周知,尽答国际私法理论界在识别的标准上存在着不同观点,“以法院地法进行识别”的标准还是得到多数学者的赞同,并体现在各国的国际私法立法中。从各国解决识别冲突的实践来看,各国法院通常是以法院地法作为识别的依据。

笔者认为,法院地法并非识别的唯一依据。为了克服单纯依法院地法进行识别的弊端,在一定条件下,对产品责任可以适用其他的法律进行识别。具体而言,在下列情况下,可依其他法律进行识别:

1.2.1 国家间有相关的国际条约时,依条约进行识别

各国达成的条约不仅可视为各国对此有同一的观念和看法,而根据“有约必守”的国际法原则,亦应据此识别。目前,在国际产品责任中可以据以识别的国际条约主要是1973年海牙公约。公约对“产品”、“损害”、“人”、“责任人”、“产品责任”作了统一解释,各缔约国在确定产品责任的准据法时,应该以这些解释为依据进行识别。

1.2.2 国际上或所涉各国间对识别对象有统一的观念时,依此观念识别

目前,国际上具有比较一致看法的主要有以下两项规则:一是对某物是动产还是不动产的识别,以物之所在地法为依据。该规则对产品责任识别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确定一物是否为产品责任法意义上的产品。因为许多国家规定产品责任法意义上的产品必须是动产,故某物是否为动产的识别,直接影响到对案件是否为产品责任案件的认定。二是自然人是否为某国之人,应依该国的法律识别。此规则对产品责任识别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以国籍为确定管辖权依据的国家里,对产品责任案件当事人国籍的认定,直接决定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国家允许适用当事人共同国籍国法作为产品责任案件的准据法,因此,当事人国籍的确定,直接影响到产品责任准据法的确定。

1.3 当当事人选择的诉讼请求与法院识别定性相反时的处理

1.3.1 当事人提起诉讼时考虑的因素

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时,受损害人选择哪一种请求权才能更有利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受损害方应要综合诉讼管辖、诉讼时效举证责任、损害赔偿范围诸方面的因素考虑,其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1.3.2 法院识别过程中应采取的基本规则

如前所述,民事责任的选择不同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严重影响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和对不法行为人的制裁,关系到设置责任竞合制度目的能否实现的大问题。法院应如何正确识别呢?笔者认为,法院应坚持三个原则:

(1)充分尊重受害人自由选择的原则;

(2)对无过错方当事人利益的保护原则;

(3)重视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衡量。

1.3.3 当当事人选择的诉讼请求与法院识别定性相反时的处理

(1)起诉时的处理。法院对起诉审查以后,认为当事人选择的诉讼请求错误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在法律规定期限内裁定不予受理,并告知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重新提起诉讼。一般来说,如果起诉时原告选择被告承担侵权责任,依法由被告所在地或者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开庭前如果原告变更诉讼请求改被告承担违约责任的,则由合同履行地或者协议约定地等法院管辖。反之,亦然。或当事人在开庭前变更诉因,则会出现两种结果,由本地法院管辖或被驳回起诉。

(2)立案后的处理。如果法院在立案后,发现起诉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裁定驳回起诉,在裁定书中说明缘由。法院受理原告的起诉后,取得了对该案件的审判权。受诉法院立案后,应当以法定程序对该案件进行审判;当事人不得以同一诉讼向其他法院起诉;其他法院也不得行使对该案件的审判权。在审理过程中,受诉法院发现起诉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及时审结案件,裁定驳回起诉,防止诉讼滞延,节省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同时,应在裁定书中详细说明缘由,以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诉讼。

2 我国涉外产品责任竞合识别的立法现状及完善

2.1 立法现状

在司法实践中,有关涉外产品责任纠纷主要比照对内的产品质量法规来操作,或根据“民法通则”中关于侵权责任的规定来处理。由于在我国发生的涉外产品责任案件往往是因进口的产品有缺陷所造成的,因而在实践中,我国法院处理涉外产品责任案件几乎都是适用我国的法律。我认为,在完善我国涉外民事法律基础上,对现有的产品质量法应加以修改,增加一部分调整涉外产品责任的条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2 完善建议

2.2.1 实体法建议

在产品质量责任中,存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请求权竞合的问题时,受害人应当怎样来行使选择请求权,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切忌搞一刀切。因产品瑕疵所造成的损失按违约责任来处理,因产品缺陷所造成的损害按侵权责任来处理,当它们发生责任竞合时,都应当允许受害人有选择请求的自由权。

2.2.2 冲突法建议

从冲突法方而看,我国应尽快制定涉外产品责任适用的专门规则,或在现行《产品质量法》中增加若干涉外产品责任法律条款,使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更家加完善和灵活。

(1)识别的依据。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对识别问题没有明文规定。笔者主张我国在识别问题上持以下的态度: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有规定的,以国际条约的规定为准,但我国声明保留条款除外,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依法院地法进行识别,但如果依法院地法不能适当地解决,可以参照可能被选择适用的法律来解决。

(2)当当事人选择的诉讼请求与法院识别定性相反时。涉外产品责任问题既不同于普通的与合同有关的涉外产品质量问题,也不同于一般的涉外侵权问题,因而,在国际私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由于涉外产品责任问题基本上是通过冲突规范来加以解决的,所以对涉外产品责任的内涵与法律性质的识别问题的研究就非常具有意义。同时,对我国涉外产品责任法的完善,既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保障我国的生产者、销售者及消费者使用者合法权益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彬.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保险责任问题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66-69.

[2]崔丽东.铁路运输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性质探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86-88.

[3]孙洁丽.视频分享网站版权间接侵权责任的认定——以电影集结号版权纠纷案为例[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12-114.

[4]燕妮.DMCA在美国视频网站侵权案中的适用分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6):84-89.

作者:章 琼

上一篇:装备制造业论文范文下一篇:茶文化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