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高校公共艺术论文

2022-04-16

◆摘要:艺术对于人文教育和审美不可或缺,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需要首先解决其支撑体系的切入点问题,不要走“铺摊子”的老路;艺术实践是大学快乐生活的载体,是通识教育理念和艺术理论教学的升华与归宿,是育人目标和课程安排的定位与实现,是师资队伍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匹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通识教育高校公共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识教育高校公共艺术论文 篇1:

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探索

摘 要:通识教育作为当前全新的教学理念,其与艺术教育十分契合,有助于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基于通识教育理念下,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给予我国高等教育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创新

通识教育理念属于一种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一种非职业以及非专业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公共艺术教育要针对所有学生,传授艺术方面的理论知识、鉴赏角度以及艺术原理,帮助学生能够对艺术作品更好的进行评判和欣赏,进而成为一名具备高尚品德以及艺术修养新时期人才。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简述

公共艺术教育属于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以及艺术性的课程,主要对艺术实践和理论知识进行传授和研究,其包含公共艺术形态、形式、观念、技巧、方法以及意识等方面。

新时期下,公共艺术教育情感浓厚、内容丰富,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审美精神,开启学生智慧、净化学生心灵,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公共艺术教育还是开展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关键渠道,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以及审美能力。

2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

2.1建立教育体系

新时期下,建立公共艺术教育体系,要以艺术类型和内容为核心,对其进行有效构建,以艺术角度开展分析,其分为艺术创作、本土话剧、传统戏曲、美术、书法、舞蹈、音乐以及影视赏析等,虽然这些艺术在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却又相通相容。从艺术类型角度分析,艺术课程主要包含教学扩展、实践创造与应用基础,其又具体分为表演实践、技能训练、创作实践、欣赏教学以及理论教学等。新时期下,高科技与艺术的发展不断加快,公共艺术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理论与形象、人文与科学在不断渗透融合,促进了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学科的交融与发展,例如社会艺术学、伦理艺术学以及市场艺术学等,都是艺术与专业学科结合的产物。因此,高校要重视公共艺术与多门学科的交融结合,将更加宽广的艺术世界呈现给学生,建立以及完善其教学体系,促进公共意识教育更好的发展。

2.2创设多元化课程

当前,在普通高校教学体系中,公共课程是开展艺术教学基础以及重要学科,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乐器演奏以及艺术理论,而是以艺术为载体,促使学生对艺术产生感悟、加深了解,进而帮助学生体验人生、领悟哲理,提高其艺术文化素养。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充分重视其课程体系,优化公共艺术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创设多元化的教育课程。第一,教育形式要丰富多样,包括选修课、必修课、理科、文科,充分满足所有学生的爱好需求;第二,在艺术课程设置过程中,要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必修课,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接受最基本的艺术教育;第三,高校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将艺术社团纳入到教育课程中,丰富其教育课程,进而促进公共教育的持续发展。

2.3积极举办实践活动

高校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同时,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开展艺术实践教育,积极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其可以在高校中创设良好的氛围,并且在浓郁的艺术气氛下,构建校园艺术文化,引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艺术实践中,共同领略艺术的魅力。高校要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个人才华,提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充分调动观众的热情,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体会到艺术带来的快乐。同时,在举办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高校要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让学生自主组织安排各种活动,在活动准备过程中,一些学生负责服装监管、一些学生负责舞台灯光、一些学生负责指挥导演、一些学生负责登台表演,通过不同角色体验,促使学生激发自身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聪明才智,对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进行锻炼,进而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艺术环境。

2.4成立公共艺术社团

艺术社团是高校开展公共艺术实践活动的主力军,因此,高校要鼓励学生成立公共艺术社团,并且针对学生的专长与喜好,开展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保证具备艺术才能的学生不被埋没,形成一个有生命力、有向心力、有创造力的高素质艺术社团。例如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都成立了规模较大的艺术社团,并且以社团为媒介,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实践艺术和参与艺术的平台,而社团成员并非都是艺术生,也有爱好艺术的普通学生。同时,社团还要积极吸收每一个爱好艺术的学生,进而扩大公共艺术教育的影响范围,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2.5开展多元化艺术教育

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在西方国家,艺术是为了满足贵族阶级享受的重要方式,而在我国古代,艺术则是道德倫理和规范教化的关键手段。当前,很多现代文化和地域文化都与艺术具有密切关系,而两者的相互融合,创造出全新的商业艺术文化。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公共艺术教育要实现多元化发展,其不仅简单局限在美育范围中,一定要与将民族文化、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创造融入其中,通过良好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民族、社会、伦理融入到教育中,促使学生对民族艺术和世界艺术具有更加细致和全面的认识,进而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3结语

总而言之,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艺术修养,因此,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要打破其与专业学科的界限,充分挖掘艺术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进而为社会输送现代化的综合性以及高素质人才,为我国艺术文化事业的腾飞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英俊.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2):103+105.

[2]范妮,韩丰泽.以美育人——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7,(08):224.

作者介绍:

杨欣(1968.02—),女,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育。

本论文属于下面两个课题的成果之一:《高职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多元逐级推进的“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的推广研究》2015年度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立项课题(编号XYJ2015GB16)《通识教育理念下基于活动课程的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研究》,编号:ZJGB2016179。

作者:杨欣

通识教育高校公共艺术论文 篇2:

艺术实践是高校公共艺术通识教育的有力手段

◆摘  要:艺术对于人文教育和审美不可或缺,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需要首先解决其支撑体系的切入点问题,不要走“铺摊子”的老路;艺术实践是大学快乐生活的载体,是通识教育理念和艺术理论教学的升华与归宿,是育人目标和课程安排的定位与实现,是师资队伍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匹配。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建设;通识教育;艺术实践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资源与课程建设现状,与通识教育“文理贯通”“全面发展”的理念相距甚远。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学自觉把学生的艺术素养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并彰顯公共艺术实践环节和领域的育人效能成为一种趋势。

在健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基础上,改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艺术实践应该成为突破目前公共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现状的关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先从制度上明确公共艺术课程在课程体系上的地位,严格落实教育部将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的规定,开足开齐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接下来尽可能多地开设各门类实践形式的选修课程作为补充,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有所选择、形成兴趣。构建高校公共艺术通识教育支撑体系,明确从公共艺术实践为切入的理念与实践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通识教育理念的支撑

艺术形象思维的表达与科学逻辑思维的表达同等重要;科学逻辑寄予思维训练,艺术创意寄予艺术实践。爱因斯坦说过,真正的科学与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在当下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新商科等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下,艺术形象思维的地位和作用正在被重新考量与定位。各门类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巧妙融合与完美呈现惊艳世人,蕴含其中的艺术审美超越了工具理性的人文追求,彰显的文化育人与价值教育相辉映的工匠精神光芒。

基于多元文化的公共艺术通识教育,是着力于应对我国新时代所面临的价值教育与文化育人的矛盾与挑战,其中大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失衡、艺术学科与专业主义至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式微等成为重要议题。人文精神的养成应该更多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丰富多彩的知识形态来触及他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体味,浸润出自尊与自爱、自由与协作的健全人格与思想情怀。为每一个大学生接触领略高雅艺术,传承中外文化艺术经典,营造人文艺术氛围;研制并开设具体参与和体验特征的艺术创作工作坊,真实创意创作、登台表演演奏,进一步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其艺术表达能力。尤其对于目前“文理分科”制度下为理工类高校学生,需要耐心细致的了解他们的艺术素养状况和艺术教育需求,有针对性的创设的艺术学习氛围;如清华大学工科专业的李健、高晓松、宋柯等音乐人“特例”成为“文理交融”的学业与事业“范例”。

二、艺术实践环境支撑

充分依托政府、行业、企业、高校资源,构建全方位、大开放的环境支撑系统。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领衔打造的舞剧《费加罗的婚礼》项目,就是与大庆文化体育旅游集团、大庆市群众艺术馆和大庆市媒体界等政、行、企、校协同合作打造的项目,践行以舞台演出实践来检验教学成果的艺术教育宗旨,一体化构建以舞蹈、美术、音乐等艺术实践为核心的公共艺术样本。同时,该项目是在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的青年教师张鹏歌剧重唱工作室的保留节目——排演改编同名歌剧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工作室在近年举办三场专场音乐会,选送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比赛并获奖。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专题化、舞台实习全(仿)真化、实训基地社会化;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面向,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性育人成效得到社会、家长的多方认可。该校艺术实践始终着眼城市高雅文化艺术品位,与大庆市文旅行业企业共建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地方政府和企业中做好、做长、做强艺术实践;始终着眼以媒体活动、节日庆典为重点,实现课堂教学与舞台演出融合,艺术性与商业性融合,艺术素养与职业素养融合;始终着眼以学生为中心,将具有共同艺术目标的在校学生与毕业生的美育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艺术实习实训项目支撑

学生的艺术体验以通识教育理念把艺术鉴赏(欣赏者)和艺术实践(创作者)有机统一,给学生以审美能力、团结协作、基本技能和适应环境的训练,让学生了解舞台与观众,接触作品与自我,萌生创新意愿并形成现实创意,才能让学生在艺术实践过程中陶冶身心、领悟快乐。东北石油大学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和城市经典文艺活动为载体,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实习实训项目,锤炼实习实训体系;近年来,应邀参加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音乐剧《女神湖》、哈尔滨市歌剧院音乐剧《情动哈尔滨》等排练演出。

该校斥资组建创作团队与校企合作单位黑龙江省演艺集团立项共同创排以大庆油田“钢铁1205钻井队”第十八任队长、新时期的“铁人”李新民为原型人物,在多年战乱、被称为“世界火炉”的南苏丹创业、立业故题材的音乐剧《逐梦非洲》,共同申报大庆市、黑龙江省重点文化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力争得到省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扶持。

四、师资队伍支撑

艺术实践切入公共艺术通识教育支撑体系,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师资,因此,建立一个德才兼备、专兼合理、一专多能,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调度资源、适应业务需要的师资团队实现公共艺术通识教育模式创新的关键。设有公共艺术教育相关专业的综合性高校或设有文化艺术类学科(学院)的专门性高校,应该立足挖潜,依托高校现有相关专业师资资源,按照在校学生生师比配齐、普及、择优具有实践教学素质的艺术教师;探索实施公共艺术课特聘教授制度和建设高校美育名师工作室,不断扩充师资储备和质量,引导他们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拓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艺术教育。

东北石油大学致力在国际化交流合作中培养师资。韩国的现代舞蹈艺术引领世界风潮,并且由于同属东亚民族身材和音乐舞蹈禀赋相近等原因,近年来艺术学院利用“韩国釜山第十四届国际舞蹈节暨舞蹈大赛”平台与来自14个国家的舞蹈专家深入交流学生艺术实践,展示中国大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在“爱之实践合作共赢”舞蹈教学公开展示课活动平台与韩国汉阳大学进行公共艺术教育交流,并协议开展联合教学项目大力引进、培养、交流领军教师。

五、教学评价支撑

公共艺术通识教育知识观决定了高校艺术实践教学评价必须随之改变:评价导向要聚焦基于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学习投入度,既有的基于知识点、能力点相应标准的考核不复存在。艺术实践教学样态决定了不断尝试构建“多元化、全方位”教学评价支撑系统的前瞻性与必要性。

近几年,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依托最具区域文化特色的传统优势艺术项目,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黑龙江花棍舞”课程最具体现北方文化特色,将民间的民俗歌舞通过课程形式完整传承,获国家文化部第11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的精品课奖和全国普通高校舞蹈精品课程教学研讨会的优质课程。在传统考评基础上,学校以各级艺术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开展课程成果展示和“比武”竞赛活动,并将实战成绩纳入相关课程考评成绩中。

东北石油大学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东北少数民族舞蹈创新工作室应时而成,主创并演出的舞蹈《鹤鸣湖》荣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编导金奖。由此改变过去评价过分倚重理论知识闭卷考试分数,强调引入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投入度测评,引导关注艺术教育重在学程、旨在提高、要在坚持的理念;建立实践活动主办方、教师、同学互评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主体评价模式;坚持定性和定量的科学评价原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1.2018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JGY20180066;2.2018年度东北石油大学本科教改重点课题。

作者:安立勇

通识教育高校公共艺术论文 篇3:

通识教育理念下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探索

摘要:通过对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两者关系的讨论,为利用公共艺术教育改变亟须解决的职校中“半人”教育问题提供了思路与路径,为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拓宽了通识教育视野,指出公共艺术教育在职校生增强人文素质,培养完善人格,成为“全人”等方面有着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通识教育;职校;公共艺术教育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直接的教育。所以,在职业教育发展中“重视技能,服务经济”的教育理念成为全球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我国专才教育意识仍然顽固、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社会,重视技能的教育模式往往被解读为“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文化”。这些现象正如费洛姆所批判的“我们现在的教育目的,主要在于造就与社会机器有用的公民,而不是针对学生人性的发展。”这种功利性质的教育模式也会制约职校生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增强职校生人文素养的使命使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走入了研究的视野。

一、通识教育解读

何谓通识教育?目前的学术界趋向于:以人类知识的角度,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为学生拓展广阔的知识视野,获取广博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提升和内化进而达到人格的完善。通识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均衡发展,目的是通过知识间关系的构建、提升和内化,最终培养人。这与我国教育界近年来一直倡导的“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的诉求耦合。这种均衡发展的理念彰显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从这个角度上讲,通识教育的性质是除专业性和职业性之外的具有广泛性、非功利性的普遍研读的教育,内容涉及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以培养健全个人为目的,直接指向人的发展。

(一)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

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耦合之处在于对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的关注。

全人即完整的个人,强调个人智力、尊严、人格的完善和充分的自我发展。全人教育是指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全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针对现代教育中“非人化”回应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倡导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包括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隆·米勒认为“全人”包括六个素质,即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全人教育就是以这六项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完整知识、完善人格及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人。全人教育可以缓解现代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价值观错位、生命迷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全人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要求学识与人格的平衡、个人与群体的平衡、身心与灵魂的平衡。

作为“全人”,完整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识教育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使学生的知识广度获得拓展,而且通识教育用整体观来构建知识,能使学生获得整体发展的能力。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进而使学生人格完善。这与全人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正如1945年哈佛《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提出,通识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有全面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完整的人格的有教养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全人教育是教育的诉求,而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有效途径。

作为完善的人,需有完整的知识构建,认为不同的学科只是不同的视角看待生活,学科彼此间有着广泛的联系。而通识教育主张以整体观看待知识,认为知识不是割裂的,而是系统的。强调人文、社会、自然的互动和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识教育则体现出全人教育的知识取向。

(二)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通过知识的内化进而转化为内在品质与外在能力与气质。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思考。实质上,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综合提高。通识教育主张文理会通、古今会通、中外会通。知识的贯通学习及自主掌握是人文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奠定学生人文精神的手段。

二、职校公共艺术教育释义

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指职业学校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展的一种素质教育。它以提高受职校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发展职校生的创新思维,陶冶职校生的情操,塑造美的心灵,最终以促使其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通过包含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在内的课程学习或实践活动实施。

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作为职校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公共艺术教育不以传授专业技能知识为目的,从人文角度,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得到审美经验并内化为气质品质,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培养职校生审美情感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职校公共艺术教育

唯物论认为,世界万物在一定条件下构建起联系。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虽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概念,但两者在内涵上却有着渊源。厘清两者的关系,可以为通识教育开拓研究领域,同时可以使艺术教育拓宽研究视野。

(一)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思辨关系

公共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两者的契合之处是以通识教育的观念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艺术教育以艺术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艺术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来实现人的完整、自由、和谐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旨在通过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发展思维。这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有着某种相通之处。

1.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追求人的自由发展

从历史上看,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主张人的自由发展,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那时的“自由教育”中包含艺术教育。可见,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同源。从艺术教育本质上看,艺术教育亦是使人获得更多的自由。文克尔曼认为“艺术之所以优越的原因是有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追求人的精神上、心灵上的自由。这与通识教育一脉相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形成的《艺术教育发展路线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参与文化和艺术生活的机会。”艺术作品中多数不充斥功利性,容易以最纯真、质朴、原始的情感打动人心。通过艺术教育,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感受无功利性的喜怒哀乐,在情感领域中获得无限的自由。

2.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诉求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的是感情和理性相统一,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即完善人格的形成。完善人格的形成包括智能的发展、道德完善和品格的提升。追求完善人格的形成是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完善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美的熏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艺术所表现的美具有和谐有序的特点,其平衡性使人身心得到满足而愉悦,进而使情感纯洁、情操陶冶、心灵净化。艺术教育能够通过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品质。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其高尚情操,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进而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使其心灵净化、情感升华。对于艺术教育能够使人身心合一的作用,古今中外有着共识。《论语·宪问》中孔子回答子路怎样成为完人时说:“若臧仲武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可见,孔子认为“诗、礼、乐”是培养完人的途径,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由诗开始,以礼为依据,最后由乐完成。《美国教育国家标准》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实施为通识教育的目标达成提供了可能性与实施路径。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智能发展。智能是个体认知方面各种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创造力是智能的最高表现。近代心理学家在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和诺贝尔获奖者的大量研究后得出结论,天才的重大特征不是智商而是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艺术可以增强人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改善认知思维品质,培养创造力。其原理是艺术本身是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在内多向思维的活动。通过艺术创作、欣赏等环节,调动多种思维运用,起到培养、锻炼智能的目的。生理学认为负责艺术形象思维的右半脑的启动可以抑制负责科学的左半脑抽象思维的兴奋,以至左右半脑平衡,人们可以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暂时的放松,从而劳逸结合,达到事倍功半。科学史上很多杰出科学家都是这种平衡协调发展的典范,以至于国外很多综合性高等学府均把艺术课程列为必修课。可见,艺术教育的启智作用是真实存在的。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道德完善。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审美形象唤起审美主体的情感来理解和体验审美客体。此时,美便是一种理想中的载体与道德境界紧密相连。对美的追求过程,实质上是在认识与道德、现实与理想之间作出了批判的选择。正如柏拉图说:“受过这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一旦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荀子在《荀子·儒教》中说:“诗言是其志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可见,艺术在思想志向上、道德规范中均发挥作用。

3.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彰显强烈的人文情怀

“人文”见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辞海》对“人文”的界定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综上,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传承人类文明。而艺术教育认知功能不仅同通过艺术作品来认识世界和历史,而且可以认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代人的生活。雅思贝尔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是由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决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敬畏心来对待陶冶的本质,这些都可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精神层次的标准。”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为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蕴藏着人类最具代表性的伦理哲学;承载着人类最美好和最理想的情感和趣味;折射着真、善、美的价值观;散发着浓郁而强烈的人文情怀。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艺术作品中,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能相互关联呈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艺术作品中的感性特征呈现出外在世界与人内在世界的具体性,使人们能细致入微地体验自然的内在生命,人生的悲欢苦乐,现实生活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生活的意义。所以,经过艺术熏陶的人,与自然有着更多的灵性沟通,常怀有悲悯之情和敬畏之心,因而更热爱自然与生命,更具有豁达平和的胸襟,更能明白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价值。可见,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在运作过程中均关注着人,传承着人类文化及文明,进而使学生学会与自我、他人、社会相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

1.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诉诸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必修课成为职业学校的课程的目的是解决职校“半人”教育现状。所以,职校生公共艺术教育有着比其他学校性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更为强烈的紧迫感和必要性。这就要求职校公共艺术教育要确立以学生整体人格的培育,素质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强调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通过艺术欣赏教学,使学生获得理解、想象、情感的艺术体验,实现受教育者与艺术作品的共鸣,从而将艺术作品中美好而高尚的情感内化为人的心灵,外化为人的行为,真正使艺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自由发展、完善人格的教育。

2.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向应从人文角度诉诸实践教学

从人文的角度实施公共艺术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强调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淡化艺术理论和技能培养。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就在于实施对象是非专业的职校生,切不能把艺术课上成纯艺术理论的讲授或是艺术技能的传授,而是以人文的角度切入教学,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用人文的眼光和价值观去审美,从而看待所有的事物,达成豁达、包容的人文情怀,进而提升人文素养。

3.职业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应以开放、多元的视角实施

开放、多元的视角审视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本身就把职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定位在通识性上。对于艺术的内容进行连接和整合,或是艺术门类间横向交叉融合,或是某一艺术门类知识的纵向拓展,使其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拓展公共艺术教育内容的广度。这在教育部刚刚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中已做明确要求。通过跨学科、跨门类的知识的整合和对话,可以激活学生的灵感和想象,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多层面的知识贯通、交叉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底蕴。

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公共艺术教育亦然。既然如此,职校公共艺术教育应以多元化的视角审视自身的发展。期待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职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解决职校“半人”教育现状,促进职校生完善人格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奚传绩.艺术教育丛谈[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3]赵峰.高校艺术教育的多元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4]栾晓梅.艺术教育与全人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1(10).

[5]曹莉.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辩证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

[6]袁广林,周巧玲.大学全人教育与通识教育论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8(5).

(责任编辑:付安莉)

作者:丰欣欣

上一篇: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论文下一篇:本科院校教学成本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