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美育教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渗透美育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关键词:美育;挖掘;渗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课堂美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课堂美育教学论文 篇1:

小学语文课堂美育教学之我见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是文学的教学课堂,也是一个综合的美育课堂。课堂作为小学语文美育的主要阵地,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培养感知、鉴赏的能力以及审美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培养;时代需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因此,语文学科也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任务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不仅揭示了真理,还传递着美的信息。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汉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还有桂林山水的清、静、奇的美;《荷塘月色》幽静的意境美等等,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又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美、形式美、音色美、情感美、节奏美,教师的形象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板书设计的情感美、简洁美、对称美、照应美、和谐美、流动美、主体美、布局美、整体美、整齐美、含蓄美、哲理美、奇异美、造型美、线条美、文学美、色彩美等都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包括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想,趣味,能力等),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上课时表现出来的谐趣,志趣和情趣,能使学生产生各种审美趣味:授课知识的丰富多彩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喜爱和向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巧妙性、和谐性能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形式美;精心设计的技巧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能感受取得成就的乐趣;教学过程中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能使学生产生感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产生对真、善、美的喜爱和对假、恶、丑的厌弃,从而对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学中的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内心受到濡染;教师高尚的情操,新奇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等,能使学生心里佩服,自觉不自觉接受教师的思想观念,模仿教师的风度,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从而更加喜欢语文。

作者:侯云

语文课堂美育教学论文 篇2: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美育教学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渗透美育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美育;挖掘;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不仅关系到语文课程目标的实施,更关系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初中语文教材美育内容的挖掘

初中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思想健康,文质兼美的作品,其中不乏名家名篇,这些作品里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教师在深入文本、钻研教材中要善于挖掘蕴含在作品中的美学内容。

1、走进人物,挖掘人物的内心美。记叙性作品总离不开描写,通过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具体形象的描写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教师如能走进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定能发现人物的内心是多么美,多么令人感动。杨绛笔下的老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忠厚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淳朴的好人。我们只有以善良去体察善良,深入到“老王”的内心,才会发现他那被穷苦和卑微掩盖下的内心美,也才能领悟作者的“愧怍”,与老王相比,自己也为之“愧怍”。

2、发挥想象,挖掘作品的意境美。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各自独特的意境,这些意境往往会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入选初中课本的优美散文和现代诗歌都充满了意境美,教师在钻研这样的文本时,必须善于通过想象和联想,去挖掘作品的意境美,使之成为培养学审美情趣的内容。

3、调动生活阅历,挖掘作品中的风俗、人情美。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提炼,生活中美往往被融入到作品中。教师要挖掘蕴含在作品中各种现实生活中的美,首先要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以自己的阅历去体会这些美。琦君的散文《春酒》只记叙了儿童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如果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去体味,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风俗美、人情美、和谐美。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

如果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美育内容的挖掘,主体在教师,需要教师从多角度入手。然而美育内容的挖掘不是目的,目的是教师要用被挖掘出来的美育内容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使之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呢?关健还是在教师,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美育素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渗透。

1、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主题,剖析人物内心世界,探寻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实际就是发现美的过程,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那些蕴含着主题美和人物内心美的作品,学生通过探究,在过程中自然就受到了美的感染和教育,而这个过程,教师必须注意将学生引入到审美的范畴。

2、强化朗读和品味,感受美。文学作品美的语言,需要从朗读中去感受,从品味中去领悟。朱自清的《春》,学生通过深情朗读和细心品味,他们会自然发出“春天太美了,文章的语言太美了”。初中课本中的许多作品,它们不但有鲜明的艺术形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感情,更有诗一般的语言。细细品味这些诗一般的语言,会使学生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揣摩作品美的意境,创造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揣摩和展现作品美的意境,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读毛泽东《沁园春•雪》对于缺乏北方经历的学生来说,教师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就领悟不到那壮阔雄浑的美的意境,更难体会诗人那豪迈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

4、加强情感体验,领悟美。作品中,那些美的情感是需要学生用亲身经历去体验的。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用他们亲身感受到的父爱,去理解朱自清那种蕴含作品中美的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实现情感的迁移,自然就受到了美的情感熏陶。那些蕴含着风俗美、人情美的作品,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处处蕴含美育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美”吸引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德育、智育和智能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俊;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语文审美能力培养研究 [D];南京师范大学; 2007年.

2董坤良; 语文教师的美学修养 [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1997年.

作者:王东秀

语文课堂美育教学论文 篇3: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的美育教学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我们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少年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该去做这样的“有本领的艺术家”。

一、研习教材,创设课文的情境美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美育的主阵地还是课堂。抓好备课环节,破译教材中美的内涵是关键。教材内的美育内容有较大的可塑性,处理教材与整合教材资源,提升为语文课堂美育的任务就落在备课的环节上。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对教材的自我感受的愉悦,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把教师通过研习教材而整合出来的“愉悦”,进一步转化成具体形象,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作者以罗布泊曾经的美丽为例,用深入浅出的方式,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罗布泊的历史和与生态息息相关的进化渊源,让我们认识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在罗布泊的“景”与作者的“情”之间进行认识,实际上是在“美”与“珍惜”与“毁灭”的情感矛盾的权衡,提升为学生的认识美、珍惜美和创造美的精神活动,避免课程的美育功能教条式的过场,实现课程情境美育的有效开展。

二、在动态中形成美的组合形式,创造教学过程的形式美

“美育是通过对美的感受,引起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的共鸣,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就是动态中形成的美的组合。

1.创设愉悦的审美氛围。课前布置,设计全班只有两位学生能够拿出自己的语文课本,两位同学的朗读是全班最好的。以此形成一个小小的神秘感(也是美感之一)。教师用谈话式引入课堂,话题切入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用投影机向学生展示第一类画面。让学生讨论:人类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错在哪了?同时,两位朗读的同学以“话外音”的形式通过精选的句子做旁白,使同学们在释疑的同时有心灵的满足。此时此刻,我顺水推舟阐述了“人与自然”、“生存与毁灭的抉择”的话题。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灵活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

在明确“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回顾朱自清先生的《春》(七年级语文)的美丽描绘。并播放配音朗读的部分自然段的录音。把学生的心情引入“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美景之中。扣题的画面、美好的回忆、精彩的朗读的切入与强烈的对比,不仅能唤起学生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深层思考,而且激起了学生的自然珍贵感。教师在驾驭教材的基础上,引入1998年洪水泛滥成灾的事实和画面;介入电视中的公益广告,如:“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等警示;认识那些写在广告牌子后墙上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多留一份耕地给后代”的广告内涵……课室里,画面与朗读相结合、讨论与思考相结合,使学生身在课堂,心在纯净的自然与自然的呼唤之中,在掌握课文传授知识的同时,接受情境美的熏陶。

三、重视课堂教学的反馈,达到情境美育的延伸

一堂语文课就应该是一部“优美的作品”,让学生在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影响他们的心灵,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护环境的高尚情操。我课后要求学生用更新更高的眼光去看我们这个纷繁的世界,在习作中注意有关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知识。后来在批阅学生的习作中,发现有不少同学都涉及环境与生态的问题,而且描述都极其严肃。有同学用假日自发植树的;有的因母亲买了青蛙而深深思索的;有偷偷将别人笼中的鸟放飞的;有深入社会,调查河道的治理,还写成了小论文。进行情境美育课堂反馈的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现:

1.凸显教材中的美育亮点,激发学生反思的主流。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中蕴涵的美育材料的处理也是一门教学艺术。美育内容挖掘出来了,并且形成了一系列对学生有感染力的、有影响的材料时,适时对这样的材料进行归纳,顺势激发学生的审美、对比与反思活动。比如,《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世外桃园”的美景与现代名典小区建设理念的结合的反思;《苏州园林》中“……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景致与之带来的情趣兼备、匠心独具的情境领略与感悟;《三峡》中所描绘的“古典式”的“三峡之秋”与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大规划下的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信息资源的互动与讨论等等。教材中的美育亮点一旦展现在思维能力丰富的学生面前时,就会产生美育渗透的一种规律、一股动力,学生的反思活动便会提升到一个质变的层次上来。

2.由博反约,情景激发。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延伸。语文活动课开展得好,不仅能在美育上取得效果,也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方面的技能、技巧。根据实际情况,语文活动课可以延伸到校园、礼堂、河堤、公园等进行。比如,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出课文中写景、抒情等优美的句子,要求学生准备表达,在室外的语文课堂中“触景生情”,学生朗颂文中优美的语句,以求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还可以在校园内的校道上、礼堂、操场、草坪等地方开展语文活动课,结合蕴涵有美育因素的教材、课文,指导学生朗读、即兴演讲、即兴写作、讲故事、开辨论会及观察景物等与课内知识紧密相连的活动。活动中始终贯彻以课外辅导、课内点拨、培养能力为路径,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内容、目标联系起来,实现由博反约情景激发,反馈学生的美育情态,巩固学生的情感熏陶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 琴

上一篇:国际贸易结构毕业论文下一篇:高校本科通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