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分析思路修改

2022-07-15

第一篇:税收分析思路修改

税收流失的角度分析与研究思路探讨

摘要:文章以对国内学者关于税收流失概念的各种界定以及国外立法及理论界有关税收流失相关术语的归纳分析为基础,提出在我国有关税收流失问题的理论研究中,欲全面界定税收流失概念可供遵循的思路,并依据该思路尝试对我国税收流失的概念加以界定。

关键词:税收流失 偷逃税 避税 税收

税收流失概念近几年被广泛使用,但国内对该概念缺乏一个较为明确、公认的界定。目前无论财税法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对该概念的使用均较混乱。而对一社会问题展开理论研究,首先应建立在对该问题的内涵与外延有共同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否则,因单个研究者所使用的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不尽一致,研究范围有宽有窄,用来进行判断的标准存在差异,自然容易导致许多无谓的争论或得出大相径庭的结果。因此,对税收流失概念的定义和范围的界定,是展开税收流失问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一、对国内学者关于税收流失概念的各种界定的归纳分析

由于研究角度和采用标准不同,国内学者在研究众多的、形形色色税收流失现象和行为时,对税收流失的定义、范围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典型现象”说将税收流失的一些典型现象(如偷税、逃税、欠税、任意减免等)等同于税收流失,例如将税收流失等同于偷逃税和任意减免税或者将欠税、逃税称为税收流失。将税收流失归纳为一些典型现象,能给人一种直观效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助于实际工作中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但此类概念较为片面,过于形式化,没有揭示税收流失的整体涵义与本质,无法涵盖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税收流失现象,不利于全面研究、把握税收流失问题。

2.“特定经济本质”说该说从本质上对税收流失的概念加以界定,认为税收流失本质上是一种财政交易制度框架内的交易成本或税收征纳缺乏激励时的寻租活动。此界定能把握税收流失的本质,具有一定深度,但过于抽象,且对税收流失本质揭示不全面,仅揭示其经济本质,而忽略其社会、法律本质。

3.“纳税人导致税收收入减少”说认为税收流失是指各类纳税人利用各种手法,窃取税款,造成税收收入减少的一种经济现象;或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的没有被税务机关征收入库而减少的税收收入的现象;或是指因纳税人违反税法规定或因税务机关征收管理不严,使一部分应缴入国库的税款被纳税人所占有或被有关部门所截留,而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相对减少的一种经济现象;或是纳税主体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采取种种手段促使自身经济活动合法或非法地由“公开经济”向“地下经济”、“高税经济”向“低税经济”与“无税经济”转化的行为。据此,税收流失的结果表现为税收收入的减少,而为达到这一目的,纳税人可使用各种手段,包括非法与合法的,因此其概括性较强。但此界定并不全面,因为在国内税收实践中,虽然纳税人方面是导致税收流失最主要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由于征税人方面以及社会其他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的税收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此外,将税收流失定义为税收收入的减少缺少比较的标准,即税收流失是通过与什么标准相比较而减少,不够明确。

4.“差额”说即税收流失是应收(或潜在)税收收入与实际税收收入之间的差额。认为税收流失就是实际税收收入与潜在税收收入之间的差额;或者是税务机关征税之后应该取得的收入与实际取得的收入之间的差额。该说较为简明扼要,但亦有明显不足。首先,财税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所使用的税收流失概念,不仅用来表示一静态结果,更被用来表示造成该结果的现象、行为和动态过程,若将其仅定义为一静态“差额”,不能完全反映它所包括的丰富内涵。其次,该类定义中“潜在(或应收)税收收入”一词不够明确,是按照税法征收的还是完善税制下可征收的税收收入,还是其他税收收入?

5.“应收未收的税收收入”说认为税收流失是国家应该征收而实际上没有征收入库的税收收入。该种界定对于什么是应收未收的税收收入,即以什么标准来判断税务部门应该征收还是不应该征收,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现行税法的有关规定或者法定税率作为判断应收未收的标准。另一观点从完善税制角度出发,认为国内目前客观上存在一较为理想的“最佳税制”或“最佳宏观税率”,按这种理想化税制或税率来计算征收的税收额,可近似地作为中国目前的实际应征税收额,而实际应征税收征收额与实际征收税收额之间的差距,即为税收流失。但这种以最佳税制或宏观税率作为判断税收流失标准的看法,往往因对究竟什么样的税制和宏观税率与中国国情相适宜的看法不同,而难以达成一致。因此,这种观点实际上缺乏明确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税收流失以及税收流失的规模。

6.“动态过程”说即将税收流失视为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对其界定以“流失”为核心,兼而包含原因和后果(效应)。其中,有学者认为是指在一定税制下,由于税收行为关系人的行为失当,税收行为环境状况恶化,或税制配置不当,以及行为关系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所引起的各种形式的税收非正常耗散与漏损,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相关效应;有的认为是由于税收行为关系人(税收行为主体)的涉税行为失当、税收环境恶化(异化)、以及税收行为主体及其行为与税收环境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所导致的一切税基侵蚀与税额漏损。持此类观点的学者均认为税收流失的概念不单纯是税收少收问题,还应包括为何少收、少收的效应等。从理论分析角度看,该类概念比较全面、综合,能反映税收流失的本质。但因学理性太强,不利于实务中对税收流失的实际界定,操作性不强。

7.“双层含义”说即将税收流失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认为狭义的税收流失是指各类税收行为主体,以违反现行税法或违背现行税法的立法精神的手段,导致实际征收入库的税收收入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额的各种现象和行为。该划分有利于对税收流失问题开展全面研究,一方面使狭义税收流失定义在判断标准和口径上有了较明确的规定,可保证对该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有一较为明确、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对该问题进行计量分析和比较研究。而广义的定义则可为该问题研究拓展思路和空间,进一步分析各种与税收流失相关的现象与问题,使其研究更为全面、系统。

8.“内涵、外延”说认为要对税收流失概念进行科学研究,须首先科学界定其内涵与外延,其内涵是据现行法律制度在一定时期内本应征收而实际未予或未能征收的各类税收;其外延主要包括:偷税、逃税、骗税、抗税、避税、吃税和包税、欠税(陈欠和死欠)、减免税(越权减免)等。该概念模式将界定税收流失的内涵作为研究的起点,能深刻反映其本质属性。同时,全面、详细列出税收流失的外延,将界定其外延作为研究税收流失的过程和结果。因此,该模式能较为深刻揭示税收流失的本质,较为全面概括其外延,从而既能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开阔思路,又可为控制税收流失的实务工作提供比较可行的标准。但该模式忽略了处于现行法律制度控制之外的“地下经济”造成的税收流失。

二、对国外立法及理论界有关税收流失相关术语的归纳分析在与国内称为“税收流失”的相似范畴内,国外有关研究和文献资料中使用的一些术语主要有:税基侵蚀(tax

baseerosion)、税收缺口(taxgap)、税收损失(tax loss)、税收收入损失(taxrevenue loss)、偷逃税(tax evasion)和逃避税(tax avoidance)、税收规避(Tax Dodging)、租税回避、税收减轻(Tax Alleviation)、税收免除(Tax Exemption)、税收最小化(TaxMinimization)、税收限额(Tax Limitation)等。从国外研究状况看,上述众多术语中,与国内所说的税收流失概念相似的有税基侵蚀、税收缺口、税收损失、税收收入损失等,但这些概念之间仍存有一些差别。关于税基侵蚀,阿里·贝亚和麦克思·弗兰克认为其范围包括逃税、税收低估、避税和税式支出,税基既可以按照现行税法定义的税基为标准,也可以是理论上定义的更宽口径的税基。

其中,税收低估是指某些地方和税务征管部门违反税法的规定采用承包税收定额的方法来计算征收税额,使得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税额比按照税法的规定应该缴纳的税额要少,国内把这种现象称为包税;税式支出,即税收优惠和减免,是指税法为了照顾纳税人的某些特殊情况或为了实现某些特殊的扶持目的而给予减轻或免除税收负担的各种优惠规定,一些学者从税收优惠和减免给税收收入造成收入减少或损失这一角度出发,认为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减免的安排而主动放弃的税收收入也是税收流失的一种,是政策型税收流失。税收缺口在国外则被定义为实际税收征收额与按照法定税率标准计算的应征税额之间的差距。而税收损失一词,一般是指税收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即由于税收制度的存在,会使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产生扭曲而造成效率损失,国内也称之为税收的超额负担。税收收入损失,虽然是指税收收入减少的损失,但通常只表示税收收人减少这一结果,而不像国内所说的税收流失,既表示税收收入减少的结果,也包括造成这种结果的各种现象、行为和动态的过程。国外理论与实务界对于将偷逃税作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的意见是比较一致的。关于偷税,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在其1988年版的《国际税收辞汇》中将其解释为“以非法手段逃避税收负担”,包括纳税人因疏忽或过失而没有履行法律规定应纳税义务的行为(即使纳税人没有为偷漏税目的而采取有意隐蔽手段,但其工作中的疏忽和过失本身也是违法的行为),该解释被国外理论界广泛推崇。

在国外税收实践中,偷逃税是指包括纳税人或征税人使用一切非法手段减轻纳税义务、减少税收收入的行为和现象。大多数国家的税务管理部门把纳税人的疏忽或有意的不缴税或少缴税行为都包括在偷逃税的概念中。主观上是否有偷逃税的意图,并不作为偷税的必要条件,但在具体执法过程中,税务当局对偷税与漏税的处理还是有所区别的。在大多数实例中,非故意偷税(漏税)一般只是按照核定的税款补税并加收利息,而并不课处罚金,另外,如果作为刑事案件定罪处理,则必须要求纳税人主观上有偷税的意图。可各国税收立法、理论研究和实践对什么是避税却存在较大差异。《国际税收辞汇》认为“避税是指用合法手段以减少税收负担,通常表示纳税人通过个人或企业活动的巧妙安排,钻税法上的漏洞、反常和缺陷,谋取税收利益。”在美国,避税被广泛地解释为除逃税以外的种种使税收最少的技术,人为的避税技术往往与偷税紧密相联,通常应加以制止。在澳大利亚,避税是指纳税人通过合法手段来安排其事务,以避免纳税义务的发生;但澳大利亚对于避税和偷税往往相提并论,理由是避税如果合法化,必将破坏税收的“公平原则”,所以理应在道义上受到谴责。

芬兰对避税与偷税之间的界限也很注意把握纳税义务的实现时间,即凡是纳税义务未成立之前,纳税人一开始就按照一定方式组织其行动,使既定的税收法规适用不上,就属于避税行为;凡是纳税义务已经成立,纳税人通过隐瞒事实或提供虚假资料,以减少纳税义务的,属于偷税行为。节税(税务筹划)则是依立法者的既定精神选择减轻税负的行为。印度税务专家N·J·雅萨斯威认为节税是“纳税人通过财务活动的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从而享得最大的税收利益”。美国的W·B·梅格斯博土认为纳税人在纳税发生之前,系统地对企业经营或投资行为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尽量少缴所得税的过程是税务筹划。节税不属于政府反对的行为。

三、对税收流失概念的界定

1.界定税收流失概念的思路

综上分析,在我国有关税收流失问题的理论研究中,欲全面界定税收流失概念,可遵循如下思路:

(1)因税收流失涉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且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经济、法律、政治等环境变化,其内涵与外延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目前在我

国税收流失还是一条并不确定的术语,要探寻这一为大家所接受的,能清楚界定其本质并涵盖各种税收流失现象的概念确还是十分困难的。

(2)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多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税收流失问题,但税收流失不仅涉及财税经济问题,而且涉及财税法律问题,涉及政府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进而涉及依法治国、社会公平等深层次问题。对其概念的界定,不应停留经济学范畴,更不能仅从某一现象或某一方面偏面界说,而应当从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多角度去界定。

(3)税收流失具有主体根源多源性和流失形式多样性特征,它不仅存在于现行税收法律制度框架内,还存在于该框架之外。而且随着引发税收流失的各类环境的变迁,其主体和形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可考虑从不同层次对其概念加以界定,从而将其定义划分为狭义、广义(甚至狭义、中义与广义)等层次,通过明确规定狭义税收流失的判断标准,可为今后分析与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明确、统一的标准基础,方便对税收流失问题进行计量分析和比较研究。而对税收流失的广义界定则可以为税收流失问题研究拓展更为广阔的研究思路和空间,进一步分析研究各种与税收流失息息相关的现象与问题。

(4)作为一社会现象,税收流失的内涵自从税收产生之时就与之相伴相随;其外延则在不同的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条件下而有所不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流失的外延和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相比就存在很多不同。因此,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既要考虑到在现行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框架内加以界定,也要具有前瞻性,考虑到影响税收流失的各种因素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税收流失的种种潜在影响。

(5)税收流失不仅是一静态的国家应税税收收入减少的社会现象,更是一动态行为过程,是由一系列原因行为(如纳税人、征税人、或用税人的行为以及开放经济条件下外国政府的行为等)引起的、受既定税收环境影响、在各税收行为关系人之间展开的税收利益竞争所导致的各种形式的税收非正常耗散与漏损,进而引发经济、法律、政治等多方面社会负效应。因此,可考虑运用系统论方法界定其概念。

2.对税收流失概念的界定

遵循上述思路,本文尝试对税收流失的概念进行如下界定:

(1)广义税收流失,是指由于税收环境系统的不协调所导致的在正常税收环境中本应征收而实际未予或未能征收的各类税收收入损失和各种形式的税收的非正常的耗散与漏损,以及因此引发起的各种经济、法律、政治等多方面的社会负效应。其中税收环境系统包括税收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子系统;税收环境系统的不协调包括税收行为关系人(税收行为主体)的涉税行为失当、税收环境恶化(或异化)、以及税收行为主体及其行为与税收环境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等。广义税收流失的外延既包括偷税、逃税、骗税、抗税、避税、吃税和包税、欠税(陈欠和死欠)、减免税(越权减免)、处于政府有效控制之外的“地下经济”的税收流失、因“寻租”、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主义、费挤税造等造成的税收流失、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减免的安排而主动放弃的税收收入以及纳税人通过税收筹划技术而导致的国家税收收入的减少等各类税收收入损失以及各类非正常的耗散与漏损现象,也包括因此引发的各种经济、法律、政治等多方面的社会负效应。

(2)狭义的税收流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类税收行为主体,以违反现行税法或违背现行税法的立法精神的手段,导致实际征收入库的税收收入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额的各种现象和行为,主要包括偷税、逃税、骗税、抗税、避税、吃税和包税、欠税(陈欠和死欠)、减免税(越权减免)、处于政府有效控制之外的“地下经济”的税收流失、因“寻租”、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主义、费挤税等造成的税收流失等。税收流失的外延在不同的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条件下而有所不同。该外延在国内现行税收法律制度环境下主要包括:①偷税,是纳税人运用非法手段减轻自己的纳税义务、从而减

少国家税收收入的行为;②逃税,指纳税人在应税经济行为和纳税义务发生之前,利用非法的经济手段单方面减轻或免除税收负担的遵从性税收流失行为;③骗税,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骗税包括骗取出口退税、骗取税收优惠以及做虚假项目欺骗税务人员而导致的税收流失。狭义骗税主要是指出口企业、犯罪分子以及少数政府公务员联手进行的犯罪行为;④抗税,指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是以暴力手段的极端方式来减轻税负的行为;⑤避税,是纳税人在虽未直接违犯税法但违背税收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利用税收法律法规中的漏洞和征税方信息不灵的弱点,通过资金转移、费用转移、成本转移、利润转移等手段以达到躲避纳税义务和不纳税的目的;⑥吃税和包税。吃税是指极少数税务征管人员贪赃枉法,利用各种于段侵吞税款、损公肥私的行为,以及征税人与纳税人相互勾结,共同偷逃税的行为;包税是指某些地方的税务征管部门采取承包税收定额的方法来计算征收税额,使得纳税人实际缴纳税额比按照税法的规定应该缴纳的税额要少;⑦欠税,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足额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欠税是国家税款在时间上的价值损失,应视为税收流失的一种特殊形式;⑧滥用税收减免优惠,指一些地方政府和税务机关滥用优惠政策,任意扩大减税免税范围和擅自减税免税,越权实行税式支出,甚至作出与中央政策相悖的减免优惠规定,甚至有些官员越权减免,所造成的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⑨漏税,指纳税义务人无意而发生的漏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我国现行法律未使用漏税概念,而将其归于偷税范畴。

参考文献

[1]郭北辰.对税收流失的基本界定[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50.

[2]安体富,梁朋.关于税收流失问题的几点思考[J].税务研究,1999(6):28.

[3]叶青、黄运武.国税流失与94新税制[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4]农卓恩.制止税收流失的博弈分析[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15.

[5]梁朋.税收流失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2000.

[6]马拴友.税收流失的博弈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1,(6):3.

[7]马拴友.税收流失的制度考察[J].税务与经济,1998,(3):17.

[8]罗春梅.治理税收流失的制度研究[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26.

[9]曹树武.税制改革与防止税收流失的对策探讨[J].当代财经,1997,(4):30.

[10]曹洪杰.税收流失的原因和对策[J].吉林财税,2000,(5):27.

[11]王永乐,胡晓弛,康磊.税收流失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四川财政,2002,(4):32.

[12]陈绍国.控制税收流失是税收管理的核心[N].中国税务报,1998—05—28(3).

[13]郭庆旺,罗宁.税务稽查、税收优惠与税收流失研究[J].财经论丛,2002,(1):31.

[14]贾绍华.我国税收流失的测算分析与治理对策探讨[J].财贸经济,2002,(4):39.

[15]孙晓峰,门海凌,刘振宇.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原因及治理对策[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13.

[16]王淑萍、孙晓峰.关于税收流失问题的几点思考[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14.

[17]谢少华,张林.我国税收流失问题[J].税务研究,1999,(9):61.

[18]邓子基,潘贤掌,张丽霞.福建省税收流失及其治理[J].东南学术,1998,(5):105-106.

[19]秦汝钧.中国的地下经济与税收流失及治理对策[J].涉外税务,2000,(12):8.

[20]王传纶.完善现行税制是当前迫切的任务[J].税务研究,1997,(11):7.

[21]常向东.税收流失机制及规模衡量标准[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54.

[22]王陆进.税收流失及其防治[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5,(3):45.

[23]贾绍华.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4]李华.国外税收流失及其防范治理措施[J].涉外税务,1998,(6):35.

[25]西尔文·R·F.普拉斯切特.偷税与避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第二篇:《税收征收管理法》修改的必要性及修改趋势

王晶

关键词: 税收征收管理法 修改 必要性 修改趋势

内容提要: 由于我国近年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税收征管法》亟待修改以适应当今的社会经济环境。本文从这一角度考虑,阐述了税收征收的一般理论,分析了《税收征收管理法》修改的必要性及其修改的趋势。

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方面改革不断推进,1992年通过的税收征管法,自2001年修订以来在税收征管实践中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2008年10月29日,重新修订税收征管法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5年立法规划第一类立法项目,并很快被列入国务院2009年立法工作计划。

一、有关税收征管的一般理论

(1)税收征管法律关系的渊源

[1]

税法作为法律体系的一个部门法,有实体法和程序法之分。税收程序法律关系以税收债权债务关系为基础,其目的是为了保障税收债权的实现,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通常情况下,税收债权债务的发生是引起税收程序法律关系的最基本的原因。具体而言,税收程序法律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税收征纳法律关系、税收处罚法律关系和税收救济法律关系。

[2] 税收程序是指税收的确定及征收程序,有关税收程序的法律规定称之为税收程序法。依据税收债法的原理,税收债务自税收构成要件满足之日起成立,无需专门的纳税申报或税收核定程序。但是为使税收成为具体债务,还必须确定其内容,即课税标准和税额。有关确定课税标准和税额的程序即称为税收确定程序。此外,纳税义务通常虽因交纳而消灭。但当遇到有纳税义务人未自动履行纳税义务时,法律允许作为税收债权人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扣押纳税义务人的财产,并将之交付公卖以强制性地满足税收债权。这在法律上称为滞纳处分或强制征收。这一系列税收交纳和征收的程序称为税收征收程序。

[3]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税收征管法,即通常所指的税收程序法,是调整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收征管法》的立法目的是与各单行的税收实体法相配套,并对单行的税法中的普遍性和程序性的问题进行调整。形式意义上的税收征管法仅指全国人大常委会指定的《税收征管法》,实质意义上的税收征管法除了《税收征管法》外,还包括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收征管方面的行政法规、规章等。

[4]

必须指出,《税收征管法》除了程序性规范之外,还对诸如税务管理、税务稽查、法律责任等税务行政管理的实体性问题进行调整,所以,我国《税收征管法》涵盖了关于税收法律关系的实体性的规定。

(2)税收征管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税收征管法在依法治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税收征管法是税收实体法的配套法,我国税务立法起步较晚,目前各个单行税法多未上升为法律,不少还处在暂行条例、规定等行政法规的层次。已颁布的单行税法法规税互不配套,修改、补充频繁,稳定性较差。我国税法体系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我国税法的立法模式目前只能是停留在出台一个税种,就制定一部法律的形式。为了解决税收的共同问题,我国制定了《税收征管法》。

[5]

税收实体法,规定国家税收债权具体内容,而税收征管法则是保障国家税收债权的具体内容得以实现的重要工具。

在普遍重视程序建设的今天,税收征管法更具有其特殊的价值。税收征管法对于防止征税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和保护纳税人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稳定性这三大特点。为了使纳税人懂得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就必须使用宣传教育的手段使纳税人主动履行纳税义务。在税收征收的过程中,同样要是税务征收人员遵守国家的法律来形式税收征收权,而不是肆意滥用权利去侵犯纳税人的权利。在我国,税收法治一直是税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鉴于此,应该加强税收征管过程中的税收法治建设。防止纳税人偷漏税的同时,也要防止税收征收人员借征税之机,中饱私囊。不把好税收征管这个环节,国家的税收是无法获得保障的。

二、《税收征管法》修改的必要性

《税收征管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对于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征纳关系以及改善税收征管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方面改革不断推进,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税收征管法不能完全适应实际需要,逐步暴露出许多弊端 [6] :

(1)税收征管还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

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不少纳税人不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难以掌握税源情况,漏征漏管情况比较严重。还有许多纳税人开立多个户头,税务机关难以掌握其真实的经营状况。一些纳税人利用延期缴纳的规定拖欠税款,影响国家税款的及时缴纳。

从税务机关角度来看,第一,在征税机关实行征收、管理和检查分离后,有些部门职责分工不够明确,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税务机关内部各项征管制度、征管程序和操作规程还不尽完善,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协调还不够紧密,影响了征管质量和效率。第二,税源管理不到位,没有统一的标准,部门协调配合不力,部门之间在税源管理上处于孤立状态,信息传递共享不顺。有些征管措施还不够到位,造成一些税收流失。信息化支撑滞后,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第三,管理手段还需完善,征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还不够规范。第四,有些征税机关迫于任务的压力,采取了摊派税收等不合理的做法,侵犯了纳税人的权利,违反了税收法治原则。

[7]

(2)税收征管工作面临的一些情况,需要在法律中做出明确规定。

有关税收优先权,我国税法已经通过一般法的形式对其予以肯定,即:《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5条规定:“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限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纳税人欠缴税款,同时又被行政机关决定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但是这一规定存在诸多矛盾,是许多问题不能得到解答。例如:与其他债权相比,税收为什么享有优先权?与其他物权相比,税收权利是否优先?与其他非民法上的财产权相比,税收权利是否优先?当各类权利发生冲突时,存在行使顺序上的优劣先后的区分,这样是否会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

[8]

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5条是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的。因此,这需要在《税收征管法》的修改中做出明确的规定,以解决税收实务中出现的问题。

(3)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和执法措施不够规范、完善,税收征管工作中还需进一步协调和保护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合法权利。

由于我国是一个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国家本位”、“义务本位”的观念根深蒂固。在税收领域,“义务本位”观念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宪法》关于税收的条款只有一条,即第5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由此条规定可以看出我们往往只是单方面追求纳税人履行义务,而忽视对纳税人权利的关注和保障。这就需要在修订《税收征管法》的过程中,要体现纳税人权利保障,当然如果有条件将纳税人权利纳入到宪法中,这将是实现税收法治建设的关键一步。

(4)现行《税收征管法》需要与《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修订了的《刑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相衔接。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

(七)》,修订后的《刑法》对第二百零一条关于不履行纳税义务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法律规定中的相关表述方式进行了修改。“偷税”将不再作为一个刑法概念存在,正式将其确定为“逃税罪”。《刑法修正案

(七)》用“逃避缴纳税款”的表述取代了原法律条文中“偷税”的表述。北京大学法学院刘剑文教授认为,“偷”是指将属于别人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在税收问题上,应缴税款原本是属于纳税人的财产,之所以发生过去所说的“偷税”行为,是因为纳税人没有依法履行缴纳税款的义务,因此有必要将这种行为与平常概念中的盗窃行为加以区别。《刑法》不再使用“偷税”的表述,反映出立法者在公民财产概念理解上的变化。 订《税收征管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三、《税收征管法》修改的趋势

(1)加强对纳税人权利保护的力度,构建起完善的纳税人权利体系。

长期以来,中国对纳税人权利并不身份重视。无论立法者还是执法者,都倾向于将税法视为保障国家征税权利的工具,缺乏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意识。尽管2001年4月28日修订通过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对于纳税人的权利的规定多达十几项,但是这些条款零星分布在征管法六部分几十个条款中,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对纳税人权利的规定既不系统,也不完善。这次修订,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对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条款进行系统完善的规定,构

[9]

这一修改需要在修建起我国纳税人的权利体系。这对于保护纳税人权利,转变税收观念,实现税收法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汤贡亮举例说,应将现行税收征管法第八条对纳税人知情权的规定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可公开的税收政策信息等内容。因为纳税人有权获得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完整而准确的信息,除了根据什么法律法规被课征哪些税、如何缴纳等外,还包括纳税人有权了解国家把这些税款用于何处、所享受的公共产品服务是否与自己付出的代价对等。 [10]

只有充分的让纳税人享有知情权,使纳税人知道自己缴纳的税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用途,纳税人才会有纳税的积极性。这样才会避免征纳双方关系的紧张,促进税收征纳关系的良性循环发展。

(2)针对《税收征管法》这一程序性法律的特点,应完善税收征管的程序方面制度设计。

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属于程序法。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实体的税收债权的实现。其实施不应受到某一实体法税制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因此,应该制定出适应各种税种的税收征收管理程序。而不应该每出现一个新的税种,就要制定新的征收办法。这样极大地浪费了立法资源,而且不利于税收法治的建设。这对于完善税收程序法是极其不利的。

我国《税收征管法》中,有一部分是关于税收实体法的规定,在程序法中存在实体性的规定,不仅不利于税收立法的体系性建设,而且会影响到税收程序法的顺利实施。因为实体性的规定在程序法中得到体现,必然会因为实体的税制的变动而带来程序法上的修改,这不利于税收程序法的稳定。因此,要在税收程序法中尽量减少实体性的规定。这需要在这次修订《税收征管法》中予以考虑。

(3)强化部门协调机制,建立税收行政协调制度。

[11]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教授梁俊娇指出,税收征管法修订应以提高税务行政效率为目标,明确各级税务机关及相关部门的管理权限与权责,调整部门配合与专业化分工之间的协作关系,优化税务管理资源配置。要明确国税部门与地税部门的职责和权利。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国税与地税以税种划分管辖范围,垂直管理,相互独立。在实际的税收征收管理中,往往会因为国税、地税的利益不同而发生管辖上的争议。这影响了税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这需要法律进一步明确二者的关系,建立起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来树立和强化税法的权威。

在税款征收的过程中,会涉及税务部门与工商部门、银行、公安、法院等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如果不通过法律建立起良好的部门协调机制,在税款征收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是不能避免问题的出现的。

(4)实现税收民主立法。

税收立法要实现民主化,不仅要体现在税收实体法的制定过程中,而且要体现在税收程序法的制定过程中。《税收征管法》的修改同样要体现立法的民主化。要实现税收的民主化立法,就应该在立法的过程中,使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得到充分的表达。立法应该公开、透明。要允许媒体对立法的过程进行报道,促进立法的透明度和公开化。 都了解《税收征管法》修改的进程和主要精神。

税收在国家收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税收工作的顺利完成依赖于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税收征收管理方面法律的保障。因此《税收征收管理法》的修改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立法环节制定出良好的法律,使税收征纳做到有法可依,才会实现依法征税和纳税,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利。

[12]

让社会各界

注释: [1] 刘剑文主编:《财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87页。

[2] 刘剑文著:《税法专题研究》(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页。

[3] 金子宏著,占宪斌,郑根林译:《日本税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07页。

[4] 刘剑文主编:《财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87页。

[5] 吴向红:《修改和完善〈税收征管法〉的法律思索》。

[6] 吴向红:《修改和完善〈税收征管法〉的法律思索》。

[7] 罗智峰:《税收征管专题课的思考》,http:///ReadNews.asp?NewsID=406 。

[8] 刘剑文、熊伟著:《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页。

[9] 熊剑锋:《偷税罪取代逃税罪》,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0月19日。

[10] 芦慧菲:《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有哪些具体问题应进行完善?》,摘自《中国税务报》2009年11月20日。

[11] 芦慧菲:《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有哪些具体问题应进行完善?》,摘自《中国税务报》2009年11月20日。

[12] 刘剑文:《试论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财税立法的若干策略》,摘自《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3期。

出处:财税法网

税收征管法的适用范围辨析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0-02-01 10:09:02 ------------------兼议“超税负返还”是否适用退税?

一、税收征管法适用范围的法律依据

只有①税务机关 ②征收 的③各种税收 才适用《税收征管法》

《税收征管法》第二条: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实施细则》第二条:“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税收征管法及本细则,税收征管法及本细则没有规定的,依照其他有关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可见,适用《税收征管法》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适用的主体必须是①税务机关或经税务机关依法授权的单位或个人

依据《税收征管法》第十四条:本法所称税务机关是指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和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第二十九条:除税务机关、税务人员以及经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委托的单位和人员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税款征收活动。 2.②征收的手段或形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依据《税收征管法》第二十八条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征收税款,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开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 3 ③各种税收依据是指全国人大制定税收法律(税法)和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暂行条例)

依据《税收征管法》第三条: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二、容易混淆适用《税收征管法》的几种情形辨析

1.依据《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对审计机关、财政机关依法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有关机关的决定、意见书,依法将应收的税款、滞纳金按照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缴入国库,并将结果及时回复有关机关。”。

2.由财政部门征收的耕地占用税、契税等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不适用《税收征管法》。

3.关税的征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不适用税收征管法。 4.税务机关办理退税是否适用《税收征管法》?

①出口退税适用《税收征管法》。《税收征管法》第六十六条: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由税务机关追缴其骗取的退税款,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②多缴、多征税款退税适用《税收征管法》。《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一条: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当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三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税务机关及时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涉及从国库中退库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国库管理的规定退还。 ③减、免税款适用《税收征管法》。

依据《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三条:纳税人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书面申请减税、免税。以及国税发[2005]129号《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减免税是指依据税收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税收规定(以下简称税法规定)给予纳税人减税、免税。减税是指从应纳税款中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指免征某一税种、某一项目的税款。 ④先征后退是指税务机关将税款征收入库,然后由财政机关按税收政策规定审核并返还企业所缴入库的税款,返税机关为财政机关。“先征、后退”中,“先征”适用《税收征管法》,“后退”不适用《税收征管法》。依据关于税制改革后对某些企业实行“先征后退”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财预字【1994】第55号文规定:“

(一)实行“先征后退”办法,无论是有关文件中明确“税收返还”,还是“财政返还”,都采取先按统一规定征税,后按原征税科目退税的办法。

(三)退税的审批管理由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委托征收机关(税务和海关)和国库密切配合,共同负责。严防少征税多退税现象的发生。

三、关于退税的审批。上述实行“先征后退”、“财政返还”、“税收返还”的企业,均应按照税收条例的规定,先缴纳各项税收。纳税后,区别不同情况,分别由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委托征收机关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按下列方法审批办理退税”。外商投资企业税制改革中取得的超税负返还也属于“先征后退”。 可见,税务机关办理退税系受财政机关委托,代行的是财政职权,因此其办理退税的行为不适用《税收征管法》,也就是说企业申请退税错误,无论其是故意还是过失,税务机关都不能按《税收征管法》的规定进行处理。

⑤“即征即退”是指对按税法规定缴纳的税款,由税务机关在征税时部分或全部退还纳税人的一种税收优惠,其实质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免税和减税,因而适用《税收征管法》。

⑥税务机关代征的各项基金、附加不适用《税收征管法》。因为各项基金、附加的征收依据是各项基金、附加征收管理办法,而不是税法和税收行政法规。

⑦税务机关代征的社会保险费依据的是《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故也不适用《税收征管法》。

第三篇:某年税收工作思路

在满怀信心、憧憬未来的同时,我们更要按照十六大及十六大四中全会的精神,以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审视和分析税收工作面临的机遇、问题和困难。结合十六大构画出的宏伟蓝图,按照省市局总体工作部署,我们把××年的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局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坚持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以组织税费收入为中心,以强化税收征管为重点以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为保障,以税收征管改革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税收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按照这一思想,今年工作的具体部署和要求是:

(一)、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中心,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今年,从我区目前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税收收入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我区地方经济发展缓慢与政府加快经济建设需要更大的财力支撑的矛盾进一步加大;二是重点税源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低迷状态,使重点税源持续增长与税收计划增长不一致的矛盾日益显漏。三是我区下岗职工日益增加,增加财政救助资金、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与加大再就业税收政策支持力度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年的收入工作不仅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加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今年收入工作的有力条件:一是政府继续扩大招商引资,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必将出现新一轮的房地产开发热,仅此一项预计增加税金万元;二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生产步入良型循环,效益日益好转。只要我们全体干部深入落实“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切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聚精会神、一心一意把组织收入工作做实做细,税收收入任务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一是加强税源管理,落实税收计划。计征科要对全区税源分布情况、增收因素、减收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对影响全局收入的重点税源企业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欠税、资金运用等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征收办法,做到一厂一策,确保应收尽收。继续实行收入目标责任制,按××年税收计划基数,将税收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征收、稽查、执行等部门,并将收入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是加强欠税和外埠施工队伍的管理监控执行科要完善对欠税企业的税源监控办法,加强对欠税企业的资金、资产的监控,认真贯彻执行新《税收征管法》及其细则的要求,严格缓缴税款的审批,加大滞纳金征收制度,最大限度地压缩陈欠,尽可能地杜绝新欠。实行欠税公告制度,对欠税企业定期在向社会公告,用社会舆论的压力督触欠税企业及时缴纳欠税。对外埠施工队伍要进行注册税务登记建立施工档案。加强同质检站、规划局、建设局等与建筑施工环节有关的部门日的联系,依靠各方面力量收集各种信息,把所有的外埠施工队伍全部纳入日常管理,要管到位、征到位。

三是进一步加强所得税的管理中央与地方的所得税收入分享比例调整为:,而且新办企业所得税纳入国税局征管,所以我们要加强对税务登记的源头控管,三月底前要对全区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彻底摸清我们征管的家底,建立企业登记台帐。加强注销企业和废业企业的管理,对新办企业进行认真、全面的调查、鉴定,防止企业翻牌新建,造成税源流失。五月底前要完成未建帐股份、私营企业的所得税的核定工作。认真落实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制度,不断扩大代扣代缴面,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狠抓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征管,促进个人所得税收入稳定增长。

(二)、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促进社保费征缴工作实现新突破。

今年,我们的社保费征缴计划预计万元,尽管我们在社保费征收过程中存在征收职能不到位、执法手段不硬、缴费单位意识淡薄等困难和矛盾,但完成社保费收入任务对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对于社保费征缴工作我们责无旁贷必须做好,只能做好,而且要把社保费征缴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加强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社保费知识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社保费征收工作的认识,取得社会舆论对社保费征收工作的支持和理解,调动参保企业和人员缴费的积极性。二是规范征收程序。从社保费的基础抓起,建立一套从申报、征收、核算到上解费金全面的、完整的、符合实际的征收管理程序,使社保费的征缴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规范化

、制度化管理。三是规范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社保费征收管理制度和办法,逐步规范社保费的征收、管理和检查工作,规范执法行为。四是规范费源管理。要深入缴费单位进行费源调查,建立缴费单位和个人征管基础资料库,对全区费源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对占社保费收入%的缴费单位实行专人、专户的重点管理。有效运用加收滞纳金、处罚等手段,加大征收力度。

(三)、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为目的,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建设

现代税收管理需要有坚实的税收征管基础、高效的税收征管质量为保障。为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促进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今年我们要以“总结经验、夯实基础、整体推进、专题突破”为原则,全面加强税收征管的基础建设。

一是加强个体税收的管理。对个体纳税人全面实施分类管理制度,按照“分等量化、科学双定”的原则,制定不同行业合理的最低定额标准,在按街道、行业、规模等指标进行修正,来完善个体工商户的定额管理。实行“定缴双公开”,定期公布个体业户的定额和缴税情况,接受纳税人监督,有效制止“人情税”和“关系税”。全面推行个体税收的征管考核和征管质量“七率”考核,加大催报催缴力度,提高申报率和税款入库率。

二是完善地域管理制度。地域户籍管理制度自年实施以来,对我们强化税收征管,提高征管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征管中,黑户、漏征漏管户、假停业户、逾期未申报户还大量存在,说明我们目前的地域管理工作还不能有效解决“疏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方法,着重解决漏征漏管户清理中出现科室衔接不协调,黑户、假停业户打击力度不够、逾期未申报户催缴不及时,监督考核不到位问题。要制定与地域管理配套的处罚奖励办法,落实责任、双向考核,以激励机制推动地域管理工作,有效提高征管质量,堵塞征管漏洞。

三是规范稽查管理。案件审理科在月底前,制定税务文书使用标准,按标准严格进行稽查文书质量考核。在稽查选案上,严格选案程序,避免重复检查,注重事前排摸,有的放矢,提高选案中标率。在稽查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从重从严的原则,对列入重点稽查的对象,要查必彻底、罚必严厉,对一般行业的偷税者,至少处以不缴或少缴税款以上的罚款;对严重的偷税行为,则至少处以倍以上的罚款,以此严肃税收法纪,依法打击严重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增强了地税稽查的威慑力。稽查审理上,加强检查差错率、查补税款入库率、稽查案例等指标的考核,严格执行案件移送制度,达到立案标准的要及时立案,及时移送检察机关。

四是理顺税收征管程序。按照规范化管理中职能化、专业化、标准化、数量化、簿记化、电算化的要求,从新编写税收征管程序。建立贯穿税务计划、决策、控制、组织和监督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全过程的一整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程序和规范制度,要涵盖从部门到个人,从作风到行为,从业务到行政等一系列税务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每个部门、个人的行为和每项工作都能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

五是规范征管资料管理。要保证征管资料采集的及时性和完整性,每个纳税人的征管资料要全面反映纳税人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缴纳税款、生产经营等情况,做到户户齐全。征管资料的归档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做到系统、完整、真实、易查,资料的保管要做到档案化、标准化、规范化。要加强税收缴款书的填开、票证使用的审核,要明确责任,对审核不认真,出现级次混淆、串库的,要直接对责任人进行追究。

四、以现代科技和征管网络为依托,着力开展税收信息化建设

按照省局的总体要求,今年地税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是:重点抓应用,全面抓规范,适度拓展,稳步发展。为加快我局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我们今年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计算机应用普及要达标。分局成立计算机普及应用考核小组,领导班子带头学习计算机应用,月日前进行计算机技能等级考试,岁以上干部要学会使用一种中文输入法,学会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学会网上浏览下载公文,学会使用税收征管信息管理系统。岁以下干部要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熟练掌握文字、表格处理软件,熟练操作税收征管信息管理系统。二是要提高现行税收征管软件的应用水平。广域网税收征管系统推行一年多,我们还有部分模块没有应用,一些影响到征管质量考核的数据没有及时录入,今年要把各个模块和各个功能菜单全部应用到位,把各种征收、管理、稽查数据全部录入到系统中,尤其是稽查模块和票证模块,确保市局考核无差错三是建立税务公文网络浏览系统。办公室要依托局域网系统建立公文浏览网站,各科室利用计算机在局域网内浏览、下载公文,实现公文批阅、浏览、督办的网络化。四是做好网上报税的推广工作今年要逐步实现所有重点税源企业都通过互联网进行纳税申报、税银联网结算的申报缴税方式,进而实现企业会计报告涉税信息的网上传输录入和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指标分析的自动化,为稽查选案提供科学依据。五是搞好社保费软件的应用。要应用社保费征管软件实现社保费申报、缴税、核算、报表的电算化。

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五是端正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地税形象。“双评”工作虽然获得的了四连冠,但我们为纳税人服好务的思想不能丢,要更加牢固树立经营意识、环境意识、服务意识和文明意识,克服本位思想,关心经济发展大环境,把着眼点放在提高窗口单位文明服务水平、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上来,坚持在服务中严格执法、在执法中开展服务,逐步把为纳税人的服务延伸到征管查三个环节,贯穿于征管的全过程。

六是转变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坚持每日工作手册制度,使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落实情况、备忘事项等实现量化管理和目标管理,加强对个人、岗位和部门工作效率、工作实绩的考评,改变工作拖沓,时限不明、目标不清的作风,鼓励干部争创突出政绩,从而提高全局整体行政工作效率。

同志们回顾××年税收工作硕果累累展望××年,税收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外贸出口不容乐观。继续保持和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任务繁重。这些都给税收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要有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的充分思想准备和周全的应对之策,认清形势,迎接挑战。但在看到今年税收工作艰巨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做好今年税收工作的许多有利条件:有省、市局党组的坚强领导,有一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勇于创新的队伍;特别是,近年来通过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以及科技加管理“三篇文章”的贯彻落实,我已经积累了做好税收工作的许多有益经验,这些都使我们坚定了做好今年税收工作的信心。我们一要有紧迫感,珍惜时间,只争朝夕,抓紧工作,坚持抓早、抓实、抓出成效的工作思路,按日按月按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赢得时间就赢得了胜利。二要有责任感。地税事业的发展,不光是领导阶层的事,也不光是哪一级组织的事,而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我们都是地税事业的主人,地税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发扬主人翁精神,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为地税事业添震砖加瓦。三要有使命感。扩大招商引资,构建多元化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实现富拉尔基快速发展、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历史良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每一个地税人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我们要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对富区发展负责,对地税事业负责的态度,扎实工作,奋发进取,用优异的工作实绩,回报时代的厚爱,不辜负历史的重托。

时间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地税事业也将翻开新的一页,而且必将是更加辉煌的一页。对此,我们全体干部职工应信心百倍。让我们紧紧依靠上级的正确领导,按照市局党委的周密部署,继续发扬地税的艰苦创业精神,排除万难,开拓进取,再接再厉,以优异的工作实绩,为新世纪起好步,开好头,全面开创地税事业的新纪元!

第四篇: 2016年税收工作思路

在满怀信心、憧憬未来的同时,我们更要按照xx大及xx大四中全会的精神,以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审视和分析税收工作面临的机遇、问题和困难。结合xx大构画出的宏伟蓝图,按照省市局总体工作部署,我们把~年的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局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坚持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以组织税费收入为中心,以强化税收征管为重点,以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为保障,以税收征管改革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税收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新的贡献。s0100按照这一思想,今年工作的具体部署和要求是:

(一)、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中心,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今年,从我区目前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税收收入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我区地方经济发展缓慢与政府加快经济建设,需要更大的财力支撑的矛盾进一步加大;二是重点税源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低迷状态,使重点税源持续增长与税收计划增长不一致的矛盾日益显漏。三是我区下岗职工日益增加,增加财政救助资金、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与加大再就业税收政策支持力度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年的收入工作不仅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加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今年收入工作的有力条件:一是政府继续扩大招商引资,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必将出现新一轮的房地产开发热,仅此一项预计增加税金600万元;二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生产步入良型循环,效益日益好转。只要我们全体干部深入落实“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清缴欠税”的方针,切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聚精会神、一心一意把组织收入工作做实做细,税收收入任务完全是可以实现的。一是加强税源管理,落实税收计划。计征科要对全区税源分布情况、增收因素、减收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对影响全局收入的重点税源企业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欠税、资金运用等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征收办法,做到一厂一策,确保应收尽收。继续实行收入目标责任制,按xx年税收计划基数,将税收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征收、稽查、执行等部门,并将收入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加强欠税和外埠施工队伍的管理.监控执行科要完善对欠税企业的税源监控办法,加强对欠税企业的资金、资产的监控,认真贯彻执行新《税收征管法》及其细则的要求,严格缓缴税款的审批,加大滞纳金征收制度,最大限度地压缩陈欠,尽可能地杜绝新欠。实行欠税公告制度,对欠税企业定期在向社会公告,用社会~的压力督触欠税企业及时缴纳欠税。对外埠施工队伍要进行注册税务登记,建立施工档案。加强同质检站、规划局、建设局等与建筑施工环节有关的部门日的联系,依靠各方面力量收集各种信息,把所有的外埠施工队伍全部纳入日常管理,要管到位、征到位。三是进一步加强所得税的管理.中央与地方的所得税收入分享比例调整为60:40,而且新办企业所得税纳入国税局征管,所以我们要加强对税务登记的源头控管,三月底前要对全区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彻底摸清我们征管的家底,建立企业登记台帐。加强注销企业和废业企业的管理,对新办企业进行认真、全面的调查、鉴定,防止企业翻牌新建,造成税源流失。五月底前要完成未建帐股份、私营企业的所得税的核定工作。认真落实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制度,不断扩大代扣代缴面,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狠抓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征管,促进个人所得税收入稳定增长。

(二)、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促进社保费征缴工作实现新突破。今年,我们的社保费征缴计划预计9000万元,尽管我们在社保费征收过程中存在征收职能不到位、执法手段不硬、缴费单位意识淡薄等困难和矛盾,但完成社保费收入任务对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贯彻“xxxx”重要思想,落实xx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对于社保费征缴工作我们责无旁贷必须做好,只能做好,而且要把社保费征缴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强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社保费知识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社保费征收工作的认识,取得社会~对社保费征收工作的支持和理解,调动参保企业和人员缴费的积极性。二是规范征收程序。从社保费的基础抓起,建立一套从申报、征收、核算到上解费金全面的、完整的、符合实际的征收管理程序,使社保费的征缴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三是规范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社保费征收管理制度和办法,逐步规范社保费的征收、管理和检查工作,规范执法行为。四是规范费源管理。要深入缴费单位进行费源调查,建立缴费单位和个人征管基础资料库,对全区费源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对占社保费收入80%的缴费单位实行专人、专户的重点管理。有效运用加收滞纳金、处罚等手段,加大征收力度。

(三)、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为目的,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建设现代税收管理需要有坚实的税收征管基储高效的税收征管质量为保障。为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促进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今年,我们要以“总结经验、夯实基储整体推进、专题突破”为原则,全面加强税收征管的基础建设。一是加强个体税收的管理。对个体纳税人全面实施分类管理制度,按照“分等量化、科学双定”的原则,制定不同行业合理的最低定额标准,在按街道、行业、规模等指标进行修正,来完善个体工商户的定额管理。实行“定缴双公开”,定期公布个体业户的定额和缴税情况,接受纳税人监督,有效制止“人情税”和“关系税”。全面推行个体税收的征管考核和征管质量“七率”考核,加大催报催缴力度,提高申报率和税款入库率。&nb sp;二是完善地域管理制度。地域户籍管理制度自xx年实施以来,对我们强化税收征管,提高征管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征管中,黑户、漏征漏管户、假停业户、逾期未申报户还大量存在,说明我们目前的地域管理工作还不能有效解决“疏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方法,着重解决漏征漏管户清理中出现科室衔接不协调,黑户、假停业户打击力度不够、逾期未申报户催缴不及时,监督考核不到位问题。要制定与地域管理配套的处罚奖励办法,落实责任、双向考核,以激励机制推动地域管理工作,有效提高征管质量,堵塞征管漏洞。三是规范稽查管理。案件审理科在3月底前,制定税务文书使用标准,按标准严格进行稽查文书质量考核。在稽查选案上,严格选案程序,避免重复检查,注重事前排摸,有的放矢,提高选案中标率。在稽查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从重从严的原则,对列入重点稽查的对象,要查必彻底、罚必严厉,对一般行业的偷税者,至少处以不缴或少缴税款50%以上的罚款;对严重的偷税行为,则至少处以1倍以上的罚款,以此严肃税收法纪,依法打击严重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增强了地税稽查的威慑力。稽查审理上,加强检查差错率、查补税款入库率、稽查案例等指标的考核,严格执行案件移送制度,达到立案标准的要及时立案,及时移送检察机关。四是理顺税收征管程序。按照规范化管理中职能化、专业化、标准化、数量化、簿记化、电算化的要求,从新编写税收征管程序。建立贯穿税务计划、决策、控制、组织和监督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全过程的一整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程序和规范制度,要涵盖从部门到个人,从作风到行为,从业务到行政等一系列税务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每个部门、个人的行为和每项工作都能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五是规范征管资料管理。要保证征管资料采集的及时性和完整性,每个纳税人的征管资料要全面反映纳税人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缴纳税款、生产经营等情况,做到户户齐全。征管资料的归档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做到系统、完整、真实、易查,资料的保管要做到档案化、标准化、规范化。要加强税收缴款书的填开、票证使用的审核,要明确责任,对审核不认真,出现级次混淆、串库的,要直接对责任人进行追究。(四)、以现代科技和征管网络为依托,着力开展税收信息化建设按照省局的总体要求,今年地税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是:重点抓应用,全面抓规范,适度拓展,稳步发展。为加快我局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我们今年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计算机应用普及要达标。分局成立计算机普及应用考核小组,领导班子带头学习计算机应用,10月1日前进行计算机技能等级考试,45岁以上干部要学会使用一种中文输入法,学会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学会网上浏览下载公文,学会使用税收征管信息管理系统。45岁以下干部要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熟练掌握文字、表格处理软件,熟练操作税收征管信息管理系统。二是要提高现行税收征管软件的应用水平。广域网税收征管系统推行一年多,我们还有部分模块没有应用,一些影响到征管质量考核的数据没有及时录入,今年要把各个模块和各个功能菜单全部应用到位,把各种征收、管理、稽查数据全部录入到系统中,尤其是稽查模块和票证模块,确保市局考核无差错.三是建立税务公文网络浏览系统。办公室要依托局域网系统建立公文浏览网站,各科室利用计算机在局域网内浏览、下载公文,实现公文批阅、浏览、督办的网络化。四是做好网上报税的推广工作.今年要逐步实现所有重点税源企业都通过互联网进行纳税申报、税银联网结算的申报缴税方式,进而实现企业会计报告涉税信息的网上传输录入和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指标分析的自动化,为稽查选案提供科学依据。五是搞好社保费软件的应用。要应用社保费征管软件实现社保费申报、缴税、核算、报表的电算化。

(五)、以依法治税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手段依法治税是税收征管的灵魂,在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培养纳税意识,改善征纳关系,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创新税收征管手段,不断推动依法治税进程。一是创新税法宣传的形式,加强税收法制宣传力度.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每一个空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集中抓好树立地税形象和普及地税知识的宣传,重点宣传地税机关的职能、作用、征收的税种及相关地税知识。在宣传形式上不要局限于发传单、搞培训等,要有创新,要把税收法规政策宣传真正落到实处,营造一个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良好税收环境。二是创新稽查方法和手段,强化税收稽查的效能。传统就帐论帐的稽查方法对资金体外循环,多头建户等偷税手段已经不适应,这就需要稽查人员针对股份制会计制度的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新经济形式,积极探索和创新稽查方法和手段,打击日益复杂的偷税和避税行为。分局要定期召开典型案例分析会,稽查

一、

二、三科要对所负责的行业的典型偷税案件进行归纳总结,在分析会进行交流,促进全局稽查质量的提高。三是创新执法责任制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要结合分局实际制定一个规范又切合实际的系统的、科学完善的税务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将税收执法权进行全面的分解,对每一个执法岗位的工作职责、执法权限、操作程序、处理时限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对税务行政行为进行全程监督,杜绝了执法权力监控的“真空”。为确保执法检查不流于形式,要实行执法责任连带追究制,要建立执法过错追究档案,对检查人员敷衍应付、隐瞒问题,一经查实,由检查人员承担全部执法过错责任,从而有效保证检查考核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四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今年,我们在完成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统一布置的专项稽查任务外,还要根据我区实际,选择若干个社会反响强烈,税

收征管比较薄弱的行业进行专项稽查,开展对娱乐业、餐饮业、广告业、邮电通讯器材经营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和个人所得税、印花税等税种的专项稽查。继续深入开展集贸市场税收专项整治工作,认真清理漏征漏管户,加大对集贸市场内收入高、利润大行业定额调整的力度,减少税款的流失。五是进一步加强发票的管理。要加强发票使用情况的检查,严厉打击发票制假造假行为,打击虚开、代开、串用发票的行为。要严格xx制度,xx只能由税务机关进行,对以前xx的机关要进行清理回收。加强对饮食业有奖发票的宣传,要加大对拒开发票纳税人的处罚力度,一经发现要停止对其发售发票。

(六)、以队伍素质的提高为动力,全面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治税先治己,没有一支素质高、作风优良的队伍,要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是很难的。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逐步深入、税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税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对我们税务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今年,我们要从“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新观念出发,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现代培训模式和制度体系,把教育培训和奖励激励机制挂钩,适当拉开各类人员的收入档次,以有效地激励竞争机制促进干部业务素质的提高。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发展型人才。领导班子一方面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严格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理论联系实际,并经常性地进行探讨和交流,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学习税收政策法规、高科技知识,做业务上的明白人,不断增强班子驾驭工作的能力。同时严格坚持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认真开好每一次民主生活会,使班子成员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不断增强班子的战斗力。二是加强科、所长的管理意识,倡导团队精神。要今年强化中层干部最新的经济、法律、科技和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中层干部理大事、搞协调、抓落实的综合能力。为转变科所长重业务、轻管理的观念,对科室建设的考核时,实行个人积分与科室积分相结合的考核管理办法.个人考核积分制度,即将个人平时各项考核结果以积分的形式进行累计,以全年累计结果作为创优评先、提拔任免的硬指标,科室积分由个人积分进行累计,以结果作为评选文明科室,发放各种奖励的指标。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学习“xxxx”重要思想,大力提~部队伍的政治素质。要在xx年的基础上,要分层次、有步骤的开展税收征管法和细则的培训,开展稽查实务培训和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培训,通过背诵征管法比赛,开展“创建学习型税务机关”活动,努力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的税政、法律、征收方面的人才。四是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继续开展争创“文明名税干标兵”、“最佳征收员”、“最佳税务员”、“最佳征收窗口”等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征文比赛、书画展、摄影展、篮球赛、乒乓球赛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五是端正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地税形象。“双评”工作虽然获得的了四连冠,但我们为纳税人服好务的思想不能丢,要更加牢固树立经营意识、环境意识、服务意识和文明意识,克服本位思想,关心经济发展大环境,把着眼点放在提高窗口单位文明服务水平、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上来,坚持在服务中严格执法、在执法中开展服务,逐步把为纳税人的服务延伸到征管查三个环节,贯穿于征管的全过程。六是转变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坚持每日工作手册制度,使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落实情况、备忘事项等实现量化管理和目标管理,加强对个人、岗位和部门工作效率、工作实绩的考评,改变工作拖沓,时限不明、目标不清的作风,鼓励干部争创突出政绩,从而提高全局整体行政工作效率。同志们,回顾~年,税收工作硕果累累,展望~年,税收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外贸出口不容乐观。继续保持和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任务繁重。这些都给税收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要有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的充分思想准备和周全的应对之策,认清形势,迎接挑战。但在看到今年税收工作艰巨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做好今年税收工作的许多有利条件:有盛市局党组的坚强领导,有一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勇于创新的队伍;特别是,近年来通过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以及科技加管理“三篇文章”的贯彻落实,我已经积累了做好税收工作的许多有益经验,这些都使我们坚定了做好今年税收工作的信心。我们一要有紧迫感,珍惜时间,只争朝夕,抓紧工作,坚持抓早、抓实、抓出成效的工作思路,按日按月按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赢得时间就赢得了胜利。二要有责任感。地税事业的发展,不光是领导阶层的事,也不光是哪一级组织的事,而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我们都是地税事业的主人,地税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发扬主人翁精神,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为地税事业添震砖加瓦。三要有使命感。扩大招商引资,构建多元化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实现富拉尔基快速发展、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历史良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每一个地税人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我们要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对富区发展负责,对地税事业负责的态度,扎实工作,奋发进取,用优异的工作实绩,回报时代的厚爱,不辜负历史的重托。时间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地税事业也将翻开新的一页,而且必将是更加辉煌的一页。对此,我们全体干部职工应信心百倍。让我们紧紧依靠上级的正确领导,按照市局党委的周密部署,继续发扬地税的艰苦创业精神,排除万难,开拓进取,再接再厉,以优异的工作实绩,为新世纪起好步,开好头,全面开创地税事业的新纪元!

第五篇:工作思路(修改)

榆阳电视台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年,榆阳电视台将充分发挥喉舌功能作用,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方针,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服务主战场,为区委、区政府工作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新闻宣传职责和宣传纪律的要求,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为我区“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榆阳,推动各项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开拓进取,为全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指导思想

2012年我台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文化体制改革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坚持"新闻立台、服务树台"的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强化责任,大力创建学习型、效能型、服务型、和谐型单位,努力推进新闻宣传取得新成效、安全播出保障开创新局面,广电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二、总体思路

2012年我台的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要围绕一个中心,即围绕榆阳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展开新闻宣传攻势;开展“创新”、“创优”两创,即工作方法、措施、手段创新,节目创优,实现省市甚至中央播出有较大突破;同时,要实现质量立台、制度管台、人才强台;以及四个提高,即采编播人员素质提高、节目质量提高、宣传效果提高、群众满意度提高。以《榆阳新闻》为突破口,规范采编播制流程,创新宣传报道形式,丰富自办节目内容,推进栏目提质扩容,提高社会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以安全生产和安全播出为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切实保障广大群众视听文化权益,不断推动我区广播电视事业新发展。

三、重点工作

2012年拟办的十件重点工作是:

1.强化新闻管理工作,完善新闻工作流程,建立健全选题策划制度,拓展新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建立全台色彩、文字、标识、宣传用语规范化使用标准体系。

3.加强对于新闻热线、品牌栏目、优秀主持人、节目预告、电视台形象宣传片、人员综合素质等软实力规划建设,提升电视台综合形象。

4.建立全台及各个部门选题策划制度,确保选题的前瞻性、预见性、规范化、实用化。

5.组织开展"在基层"--走进乡镇、社区活动,从各个角度展现我城乡的亮点、难点、热点。

6.制作《沟通榆阳》系列短片。

7.做精做强《生活无限》《消费空间》两档经济栏目,提升栏目经济服务功能。

8.投入建设资金731万元,购进高清设备,从根本上解决播出信号差的问题。

9.加强全台人员管理,建立健全人员激励制度。

10.全力做好电视安全播出工作

四、主要工作及举措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全力办好《榆阳新闻》。

2012年,我们将继续坚持“新闻立台”这一根本工作思路,抓住频道资源整合的契机,围绕全区政治、经济工作,充分发挥区委、区政府的喉舌作用,全力做好新闻工作的采编工作。具体工作是:

(1)强化新闻管理工作,完善新闻工作流程,建立新闻选题策划制度。台主要领导亲自抓宣传,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重大新闻、热点新闻由主要领导终审,建立健全了层层把关的节目审视、编发、播出制度。制定《榆阳电视台新闻采编流程及差错追究制度》,并由主管台长及总编室负责具体监督落实。由总编室牵头,新闻中心具体负责,建立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选题策划制度,通过对于受众心理、时代趋势、政策法规、社会现象的提前分析和把握,规划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主题性新闻,从各种社会新闻的深度和广度选取新闻素材,引导社会舆论,为全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2)优化内容结构,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加大民生新闻宣传力度。

榆阳新闻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完成区委区政府各项工作宣传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民生工作的宣传力度;丰富《榆阳新闻》节目内容。在《榆阳新闻》电视栏目中开设“在路上——榆阳跨越发展”“在基层——榆阳社会生活”等专栏,重点宣传我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区委、区政府在农村工作中各项工作中的新举措、新方法,全区经济转型、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全区人民提供更多及时、有效、有用的新闻资讯,成为政府、企业、居民百姓了解榆阳、认识榆阳、热爱榆阳的平台和窗口。

(3)完善通讯员工作机制,加强新闻热线宣传,扩展新闻源。通讯员是扩展新闻线索的一个重要工作手段,今年,将在原有通讯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个行业、各个区域的新闻通讯员,确保各个行业、各个区域新闻信息畅通;通过建立通讯员奖励制度,举办通讯员培训、聚会等方式,激发通讯员提供线索的热情;利用榆阳电视台、网络、报纸、平面广告媒体等加大对于新闻热线的宣传,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新闻线索提供;新闻中心建立24小时新闻热线值班制度和应急新闻处理小组,确保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能够及时跟进,准确报道。

2、规范全台色彩、文字、标识、宣传用语使用,建立全台规范化使用体系

今年,我们将围绕“统一色彩、统一文字格式、统一标识、统一宣传用语”的四个统一进行全台规范化使用标准体系建设。具体工作是:

(1)由台长负责色彩使用、文字格式设计、标识演绎规范、宣传用语征集及具体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并制定《榆阳电视台规范化使用标准手册》的文字规范和视频、设计图样。

(2)各个栏目根据《榆阳电视台规范化使用标准手册》的具体要求,对栏目的色彩、文字格式、标识使用、宣传用语进行整改,并由台长审核后方可使用。

(3)建立全台节目预报制度,规范对节目、重点活动、优秀影视剧预报工作。

3、加强对于新闻热线、品牌栏目、优秀主持人、节目预告、电视台形象宣传片、人员综合素质等软实力规划建设,提升电视台综合形象。

(1)由总编室对全台形象宣传进行规划,并制定全台形象宣传计划。

(2)由各个栏目负责各个栏目的形象宣传片进行制作,报总编室及主管领导审批后,每天在栏目播出时间之外安排2-4个时段,进行播出宣传。

(3)委托单位部门或者专业影视制作公司拍摄榆阳电视台宣传片,在全频道各个时段进行播出。

(4)同政府各个部门合作,拍摄公益广告不少于30条,并根据内容选择时段播出,公益广告落款除合作部门之外,标注榆阳电视台宣字样

(5)通过民主测评的方式,选出优秀节目主持人进行统一包装宣传。

(6)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专业设计公司为全台演播室、主持人发型、服装进行全年设计。

(7)拍摄全区风土人情、文化历史、特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进行分段播出。

(8)制作《沟通榆阳》系列短片,每片2-5分钟,通过展现各个行业,不同人物,特别是基层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想所言,并在全台各个时段播出,促进各个社会层面的人的互相了解,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4、完善选题论证制度,做好选题策划工作,确保选题的前瞻性、预见性、规范化、实用化。

电视节目的选题策划是节目成败与否的根本所在。今年我们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选题策划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新闻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为好节目的创作提供了保证。

(1)建立重点新闻类节、社教类节目选题周报送制度。

全台各部门对重点宣传意向填写《榆阳区重点新闻、社教节目选题报送表》(具体格式由总编室制定),经相关负责人审定后,报送各主管领导初步进行筛选,报台领导审定后实施重点宣传。对确定为重点进行节目宣传的选题,负责部门要制定完善具体的制作方案,并上报《榆阳电视台重点选题制作费用预算清单》(具体内容由财务处进行制定),由台财务处拨付制作经费,具体制作方案要于确定为重点选题后的5个工作日内完成,并报台长把关,确保重点选题工作顺利实施。

(2)强化重点、亮点工作策划

围绕全区当前重点工作和创新做法,强化主动意识和新闻预见性,围绕选题列出社会可能关注的新闻点,重点选题由主管领导牵头进行制作,全台各个部门要全力配合。对选题新闻点的选择,要注重贴近民生、反映工作亮点、社会广泛关注的事项,事前加强与被报道主体的沟通协调,倾听社会“关注什么”、“要什么”,确定我们要“做什么”、“报什么”,确保宣传意图与报道倾向的关联和统一。对重点宣传选题要避免宣传面过大,混淆主次,宣传文字表述要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注重点面结合、灵活表现工作实绩,善于抓住报道内容与全区政策部署的契合点,确保各项重点选题的宣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选题策划制度化、日常化。

各个栏目要根据栏目的具体内容、播出频率,确定栏目选题策划的频次和形式。各个栏目在举行栏目选题策划时必须进行策划会议记录,备年终考核评比,对已经形成共识的策划选题形成内部文件,确保具体工作执行的统一。

5、组织开展"在基层"走进乡镇、社区活动,从各个角度展现我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难点、热点。

活动采用新闻报道、专题报道、文艺互动等多种形式,新闻中心、《希望的田野》、《政法在线》、《驼城视角》栏目根据节目特点,制定各个栏目具体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时间,报分管领导批准后实行。每个栏目不少于三次进乡镇、社区活动。

6、做精做强《生活无限》《消费空间》两档经济栏目,实现经济栏目品牌化、专业化经营。具体工作是:

(1)继续完善和创新制片人负责制管理方式,给予制片人节目内容选择、人事管理方面更多权利。 (2)加大对经济类栏目的支持。每个栏目原则上实行每周播出七次,遇到特殊情况,可以报请台领导批准,协调播出次数,但总播出次数每周不超过10次。栏目广告播出要求参照广电总局关于电视广告播出的相关要求。有能力的栏目可以实行日播。

(3)做好栏目受众调查,分析栏目受众心理,明确栏目定位。每档栏目安排具体工作人员对受众社会观念、价值标准、文化理想、生活态度、消费欲望和经济能力进行跟踪调查,栏目制片人根据受众对栏目进行明确定位,确保栏目实现对这一特定观众群“有的放矢”的个性化传播。

(4)积极探索栏目风格、主持人风格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栏目包装质量,提高栏目创收能力。以轻松明快的风格亲和受众,以通俗风趣的语言增强亲和力,以真挚纯朴的情感贴近观众,要生活气息浓郁,使之成为百姓经济生活中的好参谋。主持方式为栏目营造一种亲切、随和、贴近百姓生活的氛围。同时,要鼓励主持人与栏目的其他成员参与节目创作,由以传播者为中心,变为以受众为中心,由“我说你听,我播你看”变成注重满足受众需求的方式上来。对栏目的识别系统、视觉包装、音频包装等栏目文化识别系统进行更好的提升。对于代表栏目视觉识别的诸元素(名称标准、标识、话筒标志、主持人背景等)在包装上推陈出新。强化栏目的片头、片尾、片花、子栏目片头、栏目宣传片、栏目定位宣传片等视觉包装。对栏目的片头曲、片尾曲、标识音符等元素要突出时尚的风格。通过栏目的整体包装提升栏目的形象,加快和加深被观众认同的速度和程度。确保今年每档栏目实现收入不低于60万元。

7、投入建设资金731万元,购进高清设备,从根本上解决播出信号差的问题。

随着电视技术的加速发展,数字、高清、3D等技术的普及应用,我台原有设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今年我台在全力配合市电视台技术改造的同时,将对我台部分关键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达到技术水平和设备信号的一致。

升级改造主要设备包括:高标清硬盘播出设备1套,后期高标清非线编辑系统5套,非编存储1套,数字录像机3台,肩扛高清摄像机5台,手持高清摄像机11台,媒体资源管理系统1套,文艺、新闻、节目存储系统,改造演播室,新增虚拟演播室1套。

8、加强全台人员管理,建立健全人员激励制度。 (1)继续深化全员培训制度,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今年,我们在以往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对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职业素养、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确保全体工作人员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在培训方式上,不仅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同时要发掘单位内部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模式。举办“如何做好一个榆阳电视人”主题性大讨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榆阳电视人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确保实现个个通力合作,事事有章可循,人人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

(2)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在考勤方面,认真执行《榆阳区广播电视台考勤制度》,加强对记者及采访现场人员监管,确保重大事件新闻记者及现场采访人员“不误事,不出事”。落实考核制度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实行部门主任及栏目制片人任期目标管理。完善考核办法,量化考核指标,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并实施奖励。二是成立专门的部门,分别负责宣传、技术、经营、管理等五个专业相关岗位人员的资格考核和认定工作。三是加强对部门主任、制片人的考察,全面考察中层干部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和工作业绩等各个方面。四是搞好员工的年度考核,使员工能够进行自我约束,积极进取,共同提高。

(3)灵活管理一线工作人员,适时调整队伍结构,建立健全人员激励制度。因事设岗,根据各部门实际承担的职能、任务、工作量等方面,核算出岗位数,按照岗位数进行双向选择,从总体上控制人员的膨胀;严格条件,明确各岗位的上岗条件、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各部门按照上岗条件进行人员的双向选择,保证上岗人员的基本质量;强化岗位管理,以岗定酬,岗位工资制,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分配模式,强化贡献与业绩导向;按需设岗,竞争上岗,以岗定酬,动态考核的管理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逐步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增强员工队伍活力。继续探索创新部门主任、栏目制片人竞争上岗制度,强化对制片人绩效管理。淡化身份,在达到核定的部门人员结构和用工条件的前提下,不论是事业在编、电视台聘用还是台内部门聘用或临时用工,只以工作需要、岗位职责和个人条件为主要依据,以是否称职、业绩如何为选择标准,以实现优化人员组合。

(4)周工作报告制度。要求全台副台长及以下所有人员每周一都要填写周作报告单,详细报告上一周工作情况,报告单由我签注意见,并存档作为半年或年终考核依据。

9、全力做好电视安全播出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文件和会议精神,牢记“安全播出工作事关政治稳定,事关国家形象,是一项政治任务”的要求,落实措施做好“三个确保”,开展“绿色频道”创建工作,净化声频荧屏,认真抓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建立健全机房安全播出值班制度,完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预案,严格执行《榆阳区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重要时期和敏感时段坚持领导带班制度和巡查制度,对节假日的值班工作坚持报告制度。积极参加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应用,落实各种“人防、技防、物防”措施,做好“防邪”、“防火”、“防盗”工作,确保广播电视传输手段更加可靠安全,确保榆阳电视台转播中央、省、市台广播电视节目实现“零插播、零停播”。

榆阳电视台 2012年2月

上一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下一篇:宿舍卫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