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卫生机构

2022-07-15

第一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工作制度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制度

——基本医疗部分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具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区卫生体系。为规范基本医疗服务,形成家庭、社区、医院之间的医疗与健康环状管理模式,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人性化服务,并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制定基本医疗工作制度。

全科诊疗工作制度

门 诊

门诊诊疗工作制度

1.全科诊室的工作应由具有执业医师资质的全科医师担任。至少有一名全科主治医师作为全科科室(站)的临床责任医师,负责指导和监管中级职称以下的医护人员的临床工作。

2.全科医师应客观详细地询问病史,明确患者就诊原因,认真进行体格检查,有针对性地选择诊断试验项目,确认并处理现患问题,并简明扼要、准确地记载于健康档案或门诊病历,并进行规范化管理。对复诊仍不能确诊的患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检诊或转诊。对专科患者,应及时请专科医师会诊,必要时可按规定转往定点协作的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要认真填写双向转诊单。全科诊室与社区站及综合病房要加强联系,对社区站转诊的患者,要认真诊治。

3.全科医师要采用保证疗效、经济适宜的治疗方法,合理检查、科学用药,尽可能减轻患者精神与经济的负担。

4.全科诊室要配有健康教育处方,全科医师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指导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并记录在患者的病历或健康档案中。医务人员要紧密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预防工作,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管理。

5.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及相应统计信息,按时统计上报。 6.上级医师应定期检查全科诊室的医疗质量。

7.全科诊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坚持查对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好疫情报告。

8.全科诊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坚持查对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好疫情报告。

9.全科诊室应准时开诊,医务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首诊负责制制度

1.患者就诊前,先在挂号处挂号,重危患者直接到急诊室就诊,边抢救边办理挂号手续。

2.患者一经挂号,医师应首诊负责,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检,必要的辅助检查,要首先判断患者是否存有危急重症,根据初步诊断结果,做出相应处理,不允许任何推诿或变相推诿现象。即使挂号有误,亦应在做了必要的检查、处理及记录后,再请他科会诊作其他处理。

3.医师遇到需要急诊抢救的重危患者,应就地抢救治疗;如设备、条件有限,抢救困难的,应亲自把患者护送到急诊室,并会同急诊医师一同进行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把患者转交给急诊医师。

4.对经询问病史、查体后,经治医师遇危重、疑难患者处理困难时,应及时转诊或请上级医师会诊,或请示主管部门领导安排其他科会诊以免延误病情。

5.凡涉及两科或两科以上的患者,原则上首诊科先处理,必要时请其他科协同处理。各有关科室经治医师都应详细记录处理经过。

6.患者因病情需要而住院或急诊观察室留观,门诊医师必须与有关科室的医师取得联系并做好交接,以保证患者医疗安全。

7.重危患者去相应医技科室进行检查、转科、留观、住院,均需有人护送。 8.因病情需要转院治疗的患者,严格按照双向转诊制度执行。

9.患者需要进行有创诊疗或大型贵重仪器检查时,医生必须认真告知患者诊疗目的和意义及注意事项,尽到告知义务。

10.在紧急的情况下,首诊医师在做应急对症处理的同时,可与上级医院或就近医院联系,并请120到场协助抢救,由120医生负责转院等后续工作。 11.尽可能随访患者在外院的诊疗情况及做好出院后的社区照顾。

处方制度

1.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处方权,由中心(站)主任(站长)批准,登记备案,并将本人签字或印模留样于药房备案。经注册的执业助理医师在医疗机构开具的处方,应当经所在执业地点执业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后方有效。

2.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3.处方标准、格式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要求执行。 4.处方书写符合以下规定:

(1)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2)每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3)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4)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书写;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写药品所写名称或使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的字句。

(5)患者年龄应当填写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要注明体重。

(6)西药和中成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中药饮片应当单独开具处方。

(7)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

(8)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一般应当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角,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对饮片的衬底、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9)药品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10)除特殊情况外,应当注明临床诊断。

(11)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12)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和专用签章应当与院内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一致,不得任意改动,否则应当重新登记留样备案。

5.药品剂量与数量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剂量应当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重量以克(g)、毫克(mg)、微克(ug)、纳克(ng)为单位;容量以升(L)、毫升为单位(ml);国际单位(IU)、单位(U);中药饮片以克(g)为单位。

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溶液剂以支、瓶为单位;软膏及乳膏剂以支、盒为单位;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应当注明含量;中药饮片以剂为单位。

6.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7.开具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处方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的规定。

8.医师开具处方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新活性化合物的专利药品名称和复方制剂药品名称。

医师开具的院内制剂处方时应当使用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名称。

医师可以使用由卫生部公布的药品习惯名称开具处方。

9.处方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要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有效期限不得超过3天。

10.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以适当延长,医师要注明理由。

11.处方内容包括:中心(站)名称、科别、病历号或健康档案号、家庭住址或工作单位、医疗保险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年、月、日、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及数量、用药方法、医师签字、调配发药人签字、核对发药人签字,药价等。

12.处方书写一律用钢笔或圆珠笔,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有涂改,医师必须在涂改处签名。急诊处方应有明显标识。

13.精神科的用药处方,要由具有一类精神科用药处方权的精神科专职医生开具。 14.精神科门诊病人取药原则上不超过一个月的量,特殊情况的病人一次取药不得超过二个月。严格执行公费医疗、医疗保险管理的相关规定。

15.长期停药、复发病人开始剂量不宜过大,每次15-30天量。服用维持剂量或慢性期病人,每次开药应为一个月药量。

16.精神病人自行取药者,需根据病情稳定程度,对药量、剂量应适当控制。 17.处方的调配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合理用药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当地药品配置要求购入、贮备一定品种和数量的药物。

2.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合理,医师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用药,特殊情况超量使用药物应特别注明并签名。

3.医师在临床药物应用时必须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医师应尊重患者对应用药物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知情权。

4.医师在使用新药时,要注意临床观察,收集、整理、分析、反馈药物安全信息;

5、医务人员要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记录,并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医疗文书书写制度

1.医疗文书包括居民健康档案、门诊病历、急诊病历、住院病历、家庭病床病历、各项检查申请单、处方、诊断证明书、双向转诊单、护理记录、治疗单、治疗记录等。

2.门诊病历书写要简明扼要。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工作单位及住所由挂号室填写。主诉,现病史,既住史,各科阳性体征与必要的阴性体征,诊断或印象,诊断及治疗,处理意见等均需记载于病历上,由医师书写签全名。

3.每次复诊,均应填写日期、科别,急诊病历还应填写具体时间到分钟。 4.请求他科会诊时,应将请求会诊目的及本科初步意见在病历上填写清楚。 被邀请的会诊医师应在请求会诊的病历上填写检查所见、诊断和处理意见,并签全名。

5.门诊患者需要住院检查和治疗时,由医师填写住院证,并在病历上注明住院时情况和初步诊断。

6.门诊医师对转诊患者应负责填写转诊病历摘要。

7. 对于病情需要留观的患者,要规范书写留观病历。在留观记录上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及上级医师的指导意见。

8. 在填写各类检查申请时,要注明检查需求和初步诊断;如有特殊要求,要明确写出。

9. 开具诊断证明时,要将证明书的各项目填写清楚,并加盖公章。

双向转诊制度

1.双向转诊应遵循患者自愿、分级诊治、就近转诊、资源共享、连续服务的原则。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与至少一所大型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签定协议,规定双方权利义务,共同制定双向转诊实施方案和服务流程,确保转诊渠道通畅。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专人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工作,建立制度,明确职责,培训社区医生掌握双向转诊条件、转诊流程,加强与大型医院的沟通与联系,保证双向转诊工作的顺利开展。

3.社区医生对病情符合转诊指征的患者,认真填写转诊单,并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转诊时应派医护人员护送,确保患者途中安全。 4.大型医院要组成医疗专家顾问组,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会诊问题。 5.大型医院相关科室要确保社区转来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优先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转诊的病人。

6.在上级医院治疗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待病情稳定后或康复期应立即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做好转诊记录,同时将病情介绍、治疗方案一同转回。对大型医院转回社区的病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及时提供主动的连续性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做好转回病人的后续管理和治疗,密切观察转入病人的病情,必要时请大型医院专家会诊指导治疗,确保服务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7.双方都要执行国家和上级卫生、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

病案管理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病案制度,设置专门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本中心病案的保存与管理工作。

2.中心门(急)诊病历及住院病历,应建立编号制度。中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病历的封闭式管理,严防病历丢失。

3.严格病案管理,严禁任何人涂改、转借、拆散、伪造、隐匿、销毁、丢失、抢夺、窃取病历。 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主管领导同意后查阅。阅后应当立即归还。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4.在患者每次诊疗活动结束后24小时内,其门(急)诊病历应当收回,在患者住院期间,其住院病历由科室统一保管。在各种检查报告单结果出具后、24小时内归入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历。

5.住院病历因医疗活动或复印、复制等需要带离病区时,应当由病区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携带和保管。需要复制复印病历时,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执行。

6.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应当在患者或者其代理人在场的情况下封存相关病历记录。封存的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保管。*封存的病历可以是复印件。* 7.严格执行2002年9月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1.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卫生保健服务与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资料,是社区全科医师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是在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全程服务的动态记录。

2.居民健康档案对预防工作、慢性病的连续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科研、医学教育及司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认真如实填写。

3.填写健康档案的医务人员要参加培训,按统一的规范来描述记录,内容要真实可靠;符合逻辑,不得随意涂改。如有改动,责任者必须签字,以示负责。做到字迹清晰,格式规范统一。

4.居民健康档案要做到及时收集、及时记录,统一编号,归档保管,以便查阅。并应逐步输入计算机、系统管理。

5.居民健康档案具有医疗保密性,未经准许不得随意查阅和外借。 6.健康档案存放处要做到防火、防潮、防光、防虫蛀、鼠咬,应妥善保存。

急 诊

急诊急救工作制度

1.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主任的领导下,由急诊科室主任负责医疗和行政管理工作。

2.全科医疗科和其他临床科室应选派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医师、护师承担急诊室工作,人员应相对固定。实习医生和实习护士不得单独值急诊班。进修医师按中心相关制度、规定程序审批后方可参加值班。

3.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严肃、敏捷地对急诊患者进行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遇有疑难、危重患者应立即请上级医师诊视或急会诊。

4.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对诊断不明的患者首诊医师应认真负责,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治疗抢救,积极组织会诊。

5.对需要转诊的急诊患者应本着“病情允许、治疗需要、联系妥当”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急诊室各类抢救药品准备完善,抢救仪器设备保证完好状态,由专人管理,放置固定位置,便于使用;并经常检查,及时消毒、补充、更新、维修。 7.急诊科室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做好交接班,严格执行急诊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要建立各种危重患者抢救技术操作程序。

8.急诊科室应设立若干观察病床,患者由全科医师、急诊医师和急诊室护士负责诊治、护理。要认真书写各类医疗文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采取诊治措施。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

9.遇重大抢救或意外事件抢救,需立即报请科主任、中心主任亲临现场参加指挥,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积极救治的同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0.接诊急诊患者不受划区分级的限制,对需要转院的急诊患者按相关政策办理并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必要时由医护人员护送转院。

院前急救抢救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遇到病情危重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立即赶到现场就地组织抢救,对于危重不宜搬动的患者,尽快与急救中心联系救援。如遇专科性较强、较复杂的病例,诊治上有困难时,应在抢救同时,待病情稳定后积极协助家属转院。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及院外徒手急救技术。 3.如遇重大抢救需立即通知中心领导,并请上级医师会诊。

4.抢救后要及时做好院外抢救记录,需转诊者应书写病历摘要,执行双向转诊制度。

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备有抢救药品、基本抢救仪器、设备及抢救箱(或出诊箱及抢救药品)。

急诊留观制度

1.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立即住院,但根据病情尚须急诊观察的患者,可留观察室进行观察。

2.急诊值班医师、护士根据病情严密注意观察、治疗。凡收入观察室的患者,必须写好医嘱,按格式规定及时填写病历,随时记录病情及处理经过。

3.急诊值班医师早晚查床1次,重病随时观察治疗。 4.急诊值班护士,随时主动巡视患者,按时进行诊疗护理并及时记录,反映情况。

5.急诊值班医护人员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免贻误病情。 6.急诊值班医护人员要按时详细认真地进行交接班工作,并写出书面记录。

上门服务

家庭病床工作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按行政区域划分承担为本辖区内的居民建立家庭病床的工作。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公布热线电话,保证家庭病床患者的合理需求。 3. 家庭病床统一使用社区病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疾病情况、初步诊断、处理以及相关内容。

4. 严禁在患者家中使用需做药物过敏试验的药品。中心可根据药品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决定不适宜家庭使用的药品目录。

5. 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建立家庭病床。家庭病床床的建床条件为:卧床患者、高龄老人患慢性病需要连续治疗;去中心(站)有困难的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病情稳定但需继续治疗的患者。

6. 家庭病床建立后,应由社区全科医师、社区护师书写家庭病床病历和家庭护理病历。

家庭病床病历包括:首页、病历基本内容、初步诊断、确定诊断、辅助检查及化验单粘贴单、首次病程记录、出诊查床记录(诊治经过)、健康教育或康复治疗计划、阶段小结、撤床小结等。

家庭护理病历包括:家庭护理记录单、家庭护理病历基本内容、患者的其它各项健康状况记录、家庭护理计划、措施、及完成情况、护理健康教育等。

7. 家庭病床的收费和用药应严格执行有关部门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用药目录与收费标准》。严格执行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

8. 各项家庭诊疗服务,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不符合医疗护理安全、有违反医疗护理常规的服务要求,医护人员有权拒绝。但要耐心地向其说明拒绝的理由。

出诊工作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行政区域划分承担本辖区内的居民出诊诊疗、家庭治疗、护理的工作。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公布上门服务热线电话,保证患者合理的出诊需求。

3.电话呼叫出诊及上门约请出诊要填写电话呼叫记录单或出诊记录单,内容包括:呼叫时间、呼叫人姓名、性别、年龄、出诊服务内容、联系电话、家庭住址、出诊时间、接诊医师姓名及执行医师或护师签字。

4.统一使用社区出诊病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疾病情况、初步诊断与处理以及相关内容。

5.严禁在患者家中使用需做药物过敏试验的药品。

6. 出诊及家庭服务的收费和用药应严格执行有关部门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用药目录与收费标准》。严格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

7. 出诊及其它各项家庭诊疗服务,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不符合医疗护理安全、有违反医疗护理常规的出诊服务要求,医护人员有权拒绝。但是要耐心地向其说明拒绝的理由。

病 房

日间照顾病房工作制度

1.日间病房是为收治已确诊或待确诊非传染性疾病,需要日间留院治疗、 观察的患者所设置的病房。

2.日间病房设独立、专用的病室,由专职医师和护师负责。

3.日间病房实行科主任负责制,明确各类、各班人员岗位职责,由科主任统一管理。

4.实行上级医师查房制,对危重患者随时查房,对疑难患者及时会诊、查房。 5.认真执行病历书写制度,采用统一病历表格,要求病程记录能反映患者疾病的演变、治疗方案修改、上级医师医嘱的内容。并定期对病历进行质量考核,统一保存。

6.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及操作规程。 7.治疗室须备有抢救设备和药品,并保证应急使用。

8.日间病房布局要合理,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防中心内感染。

9.加强医疗护理安全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医疗纠纷防范意识,加强医疗缺陷管理,防止医疗护理差错,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综合病房工作制度

1.根据本社区居民医疗护理的需要,中心可开设老年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综合病房。

2.病区实行中心主任领导下的科主任负责制。

3.在科主任领导下,护士长负责做好日常病区管理工作。

4.认真落实上级查房制度、病历书写与病例讨论制度、各项查对制度及转诊制度。

5.严格交接班制度,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6.遵守消毒隔离、传染病等管理规定,防止医源性感染与传染病续发、暴发。 7.严格执行医疗护理规范,防止差错事故发生。一旦出现差错事故,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的扩大与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8.认真执行医疗保险及公费医疗管理相关规定。

交接班工作制度

1.中心各科室值班人员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保证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准确及时进行。

2.按时进行交接班。各科主任、护士长应对重点患者进行巡视。检查夜班医疗和护理工作质量。危重患者床头交接班。

3.值班的医护人员要认真书写交班报告,报告要字迹工整、清晰,内容简明扼要,眉栏填写清楚,用医学术语书写。对新入病人和重病人应重点交接。

第二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完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体现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切实使群众受益,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和《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科学适宜的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管理、功能实现、服务模式和服务效果等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第三条 本办法考核对象为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整体接受考核。

第四条 考核原则:

(一)科学、规范、有序。科学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内容及标准,规范绩效考核工作流程与方法,有序开展考核工作。

(二)公平、公正、公开。不同举办主体的社区卫生服

1 务机构平等参与考核。统一考核内容、标准与方法,公开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三)简便、适宜、高效。简化考核程序,将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采用适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四)激励、促进、有效。发挥考核作用,奖励先进、改进不足,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机构持续、健康发展,保证群众受益。

第五条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卫生工作领导,积极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完善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常运转,为绩效考核提供条件。

第二章 考核内容与方法

第六条 考核内容:

(一)机构管理,包括机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产管理、药品管理、文化建设、信息管理和服务模式等。

(二)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

(三)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医疗工作效率、医疗质量、

2 合理用药、医疗费用、康复服务等。

(四)中医药服务,包括中医治未病、中医医疗服务。

(五)满意度,包括服务对象和卫生技术人员满意度。 第七条 考核指标体系:

(一)遵循科学性、重要性和可获得性原则制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考核指标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明确考核指标内容、权重、标准以及评分办法。

(三)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可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指标标准及评分办法。

(四)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考核指标体系由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八条 考核方式方法:

采取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相结合、综合考核与专业考核相结合方式,通过现场查看、资料查阅、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考核。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九条 考核主体:

(一)区(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本辖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

(二)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区(市、县)考核结果抽取一定比例进行复核或组织统一考核。

(三)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第十条 考核组织:

(一)设区的市、区(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成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负责绩效考核工作的领导与组织协调。

(二)成立绩效考核工作组,成员可由政府相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行业组织及社区居民代表等组成。

(三)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委托第三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

(四)原则上考核周期为一年。 第十一条 考核程序:

(一)组织准备。确定考核实施机构和考核人员,明确考核程序和工作安排。如委托第三方实施考核,应当签订相关协议。

(二)具体实施。制订考核方案,考核工作组根据方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上报绩效考核领导小组。

(三)公示公布。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将考核结果以适当形式公示公布。

(四)沟通反馈。领导小组对被考核机构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第十二条 考核工作要求:

(一)卫生行政部门要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经费,用于绩效考核组织与实施。

(二)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制订本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明确考核主体、考核内容和标准、考核程序和方法以及考核结果应用,完善绩效考核结果反馈机制。

(三)建立绩效考核责任制,明确考核相关人员职责和纪律要求,考核过程中尽可能不影响被考核机构业务的正常开展。

(四)被考核机构确保提供信息真实、准确,积极配合绩效考核工作。

第四章 结果应用

第十三条 绩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

5 等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各个等级的绩效分值。考核结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拨付和负责人聘任的重要依据。对考核成绩优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予以表彰或奖励;对考核成绩不合格的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给予警告直至取消机构资格。

第十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结合本办法建立和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制度,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和要求对工作人员实施分类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及人员聘用的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 根据考核结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整改存在问题,调整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和规范日常管理,提高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办法制订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具体实施方案。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后30日起施行。

附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第三篇:(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书

ⅩⅩ镇(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

机构服务协议书

甲方:ⅩⅩ合管所 乙方:

为保证广大参合农民享受基本医疗服务,方便参合农民及时获得补偿,同时维护定点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平稳健康运行,根据省、市、县有关规定,确定乙方为新农合村级定点医疗机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甲乙双方达成如下协议。

一、总 则

第一条 甲乙双方认真遵守省、市、县新农合制度各项政策规定。

第二条 新农合政策方案、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调整时,甲方应及时通知乙方,并做好政策宣传培训工作。乙方有责任有义务向社会公布并向参合人员提供宣传咨询服务,通过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将新农合的主要政策规定及本协议的重点内容宣传到位,同时要教育本机构工作人员不得向参合人员作违背政策或协议内容的宣传。

第三条 乙方要指定一名工作人员负责新农合网络直报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工作制度,落实相关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要为开展新农合业务提供必备的办公场所、信息化设备,并做好维护工作。设立新农合患者费用结算窗口,并主动向就医参合人员提供医疗费用发票。

第四条 本协议签订后,乙方应在显要位臵设臵新农合政策宣传栏,将新农合主要政策规定、各项收费标准、本协议重点内容

— 1 —

向社会群众公布,保证群众的消费知情权。

第五条 甲方依据管理需要查阅或复印参保患者的就诊资料、询问当事人、核实病人身份、核查医疗费用和相关财务凭证等资料时,乙方应提供支持与配合。甲、乙双方有权向对方提出合理化建议,有权检举和投诉对方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

二、就诊管理

第六条 参合人员在乙方就诊时,乙方应认真审核、患者的个人身份证明(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新农合参合证卡等证明文件。

第七条 乙方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和因病施治的原则,对病人应做到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第八条 乙方应严格执行省、市、县确定的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和诊疗项目,

第九条 参合人员就诊时,乙方应对新农合支付范围进行把关,对非新农合基金支付的打架斗殴、酗酒、吸毒、交通肇事、自杀自残、医疗事故(包括已给予经济补偿的医疗纠纷)、工伤事故等行为,乙方不得进行新农合补偿,否则,发生的医疗费用新农合基金不予支付。

四、违约责任

第十条 甲方每年对乙方履行协议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 2 —

第十一条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甲方给予告诫、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1)违反服务协议;

(2)违反新农合有关政策规定;

(3)违反《临床诊疗技术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手册》和《处方管理办法》等,以大处方、滥用药、乱检查等形式,提供过度医疗服务;

(4)违反《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及相应的收费标准,以私立项目收费、分解项目收费、超标准收费等形式收取医疗费用;

(5)冒名顶替、编造虚假医疗文书,套取新农合基金;

五、附 则

第十二条 本协议有效期自ⅩⅩ年1月1日起至ⅩⅩ年12月31日止(1年)。

第十三条 协议执行期间,国家法律、法规有调整的,双方按照新规定修改本协议。

第十四条 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可签订补充协议,效力与本协议相同。

第十五条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方、乙方各执壹份,具有同等效力。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甲方: (签章) 乙方: (签章) 法人代表:(签名) 法人代表:(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 3 —

第四篇: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

转岗培训大纲(试行)

一、培养目标

以全科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全科医生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在全科医学知识岗位培训基础上,通过较为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和社区实践培训,建立连续性医疗保健意识,掌握全科医疗工作方式,全面提高我省社区骨干医生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达到全科医生岗位基本要求。

二、培训对象

已完成全科医学知识岗位培训、拟聘任相关科室负责人或全科团队长的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在从事医疗工作的临床执业(助理)医师。

三、培训时间和方式

培训时间:不少于12个月。其中,临床技能培训不少于11个月,社区实践培训不少于1个月。

培训方式: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在省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脱产培训。

四、培训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临床技能培训

本部分分为临床基础培训(不少于40学时或1周)和临床科室轮转两部分。轮转科室及时间为:内科4个月(必修);急诊急救3个月(必修);其它科室4个月(选修)。

(一)临床基础培训

1、常见症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掌握:头痛、胸痛、腹痛、腰痛、发热、腹泻、失眠、消瘦、乏力等常见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临床基本技能

掌握:体格检查操作规范;心电图机操作及注意事项;无菌操作基本步骤与方法;临床常见X线、B超结果解读;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和化验值解读;门诊、住院病历基本内容与书写要求;常用药物合理应用。

3、临床培训基地有关规章制度

(二)科室轮转

1、内科

(1)心血管系统疾病

①实训内容: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肌炎。

②基本知识:掌握以上疾病的主要病因、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与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

③基本技能:

掌握:循环系统的体格检查;血压的测量、高血压病及其合并症的早期识别、连续性随访管理、高血压的合理用药;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的应急处理;心电图检查方法及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特征。

熟悉:心脏X线特点;超声心动图结果解读;心脏起博器安装的适应症及社区指导原则;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的适应症及其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2)呼吸系统疾病 ①实训内容: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肺癌、胸膜

炎、呼吸衰竭。 ②基本知识:掌握以上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与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

③基本技能:

掌握:痰标本的正确留取方法;常见呼吸系统疾病X线判读;危重病人吸痰;正确吸氧的方法、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峰流速仪的使用;雾化吸入器和气雾剂的使用方法。

(3)消化系统疾病

①实训内容:消化性溃疡、胃炎、反流性食道炎、急慢性肠炎、脂肪肝、肝硬化、急性胰腺炎、胆囊炎。 ②基本知识:掌握以上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与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

③基本技能:掌握腹部查体方法;安臵胃管、灌肠技术。

(4)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①实训内容: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低、血脂异常、痛风。

②基本知识:掌握以上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与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

③基本技能:

掌握:快速血糖测定方法;尿糖试纸的使用方法;胰岛素的使用方法。

熟悉:尿微量蛋白试纸使用方法;糖耐量试验的测定方

法。

(5)泌尿系统疾病

①实训内容:泌尿系统感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功能不全。

②基本知识:掌握以上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与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

③基本技能:掌握尿标本的采集方法;导尿术。

(6)神经系统疾病

①实训内容: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性痴呆。 ②基本知识:掌握以上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与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老年性痴呆的早期识别及社区照顾原则。

③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方法。

熟悉:眼底镜的检查技术。

2、急诊急救科

①实训内容:高热、昏迷、头痛、抽搐、晕厥、急性胸痛、急性腹痛、呼吸困难、咯血、呕血、便血、血尿、鼻衄、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休克;各系统的急危重症;中毒和意外伤害。

②基本知识:掌握上述急诊常见症状和问题的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与方法及转诊流程。熟悉强心、利尿药、血管活性药、抗心律失常药、解痉平喘药、镇痛镇静药、止血药、解毒药等急救药物的正确使用。

③基本技能: 掌握:吸氧、洗胃、催吐技术;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徒手心肺复苏技术;包扎、止血、固定、搬运的原则与方法;理化因素所致伤害的处理原则和方法;使用救护车转运病人的注意事项和转诊前的准备。

熟悉:电除颤的方法;气管插管、呼吸机的使用方法。

3、外科

①实训内容:外科感染、甲状腺肿、急性乳腺炎、乳腺囊性增生症、腹外疝、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下肢静脉曲张、烧伤、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结石、骨折、关节脱位、骨关节疾病。

②基本知识:掌握以上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与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策略。

③基本技能: 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熟悉:外科清创原则与方法;小伤口的缝合技术。

4、妇产科

①实训内容:围产期保健、流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糖尿病、围绝经期综合征、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月经失调、阴道膨出、子宫脱垂、计划生育指导。

②基本知识:掌握以上疾病/健康问题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与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策略;围产期保健和计划生育的基本知识。熟悉青春期、围产期保健

方法与技术。 ③基本技能:掌握阴道窥器使用;妇科双合诊检查;各种避孕工具使用方法。

5、儿科 ①实训内容:新生儿黄疸、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腹泻、贫血、营养不良和肥胖症、佝偻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高热惊厥。

②基本知识:掌握以上疾病的临床特征、初步诊断与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与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

③基本技能:

掌握:体格检查、用药特点、药物剂量计算、小儿液体

疗法。 熟悉:小儿病史特点、小儿急诊急救方法。

6、传染病

①实训内容: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麻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肾综合征出血热、艾滋病、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

②基本知识:掌握以上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与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

7、精神科

①实训内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性痴呆、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癔症、神经症、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等。

②基本知识:掌握上述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与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策略;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的临床表现。

③基本技能:

掌握:接触病人的技巧、精神检查的方法;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规范。

熟悉:常用量表的临床意义。

8、其他选修科室。

根据岗位需求自选。

第二部分 社区实践培训

本部分要求学员直接参加社区全科医疗实践及预防保健相关工作。通过培训,让学员树立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的全科医学观念,形成对居民健康负责、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的服务能力,培养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沟通和医患关系的技巧,提升学员参与综合管理和团队合作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全科医疗服务技能

掌握:全科医生的接诊方式、医患沟通技巧;以个人为中心的临床思维和照顾方式;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每人至少完成2份规范的健康档案);社区常用药物的用量、用法及不良反应观察;双向转诊原则及其操作方式;法定传染病报告程序、时限;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及团队合作的工作方法。

(二)社区慢性病管理

掌握:高血压病、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人及高危人群的筛查、预防控制与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群体和个体的健康教育技能(包括教育、咨询、评价等),结合卫生主题日至少组织一次群体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实施营养指导的具体方法;社区慢性病的运动及心理指导原则与方法。

熟悉: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脑卒中等社区常见疾病的筛查及管理,康复方法;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规范。

(三)社区重点人群保健 掌握;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参观见习 掌握:重点为传染病的专病管理(如爱滋病、结核病等)。

五、组织管理与培训基地

1、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由各市卫生局负责组织,且必须在省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

2、转岗培训实行导师制,导师应接受过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组织的临床带教师资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3、培训基地负责受训学员的全程管理,按照大纲和学员选修要求安排科室轮转,组织出科考核。

4、受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统一使用《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登记手册》。

六、考核与结业

1、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受训学员完成培训任务后,须参加省统考,省统考工作由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组织。

2、省统考内容:

(1)培训大纲完成情况考核,由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对培训基地执行培训大纲情况进行抽查,对《登记手册》进行审核。

(2)临床技能综合能力考核,采用人机对话模式,考核学员临床理论与技能。

3、按照培训大纲要求完成培训任务并通过省统考者,将获颁《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合格证书》。

第五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探讨 作者:王静 程平

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02期

随着医疗改革进程的推进,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一方面对机构人员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机构的服务也具有引导作用。本文将以潍坊市奎文区内潍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梨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收集整理三所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其医务人员进行访谈,结合相关文献,运用参照对比法、文献查阅法、经验总结法、访谈调查法,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调查对象,其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服务与管理三项,通过对主要指标的研究提出如下问题:

(一)未注意考核对象间的差异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医技人员、护理人员、药房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目前考核中简单地将考核内容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外,其他没有被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来。笼统的指标体系分类到具体考核对象上无法明确其考核内容,增加考核实施的难度。

(二)部分考核指标缺乏代表性与科学性 选取的指标片面强调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等二级指标,如该指标体系中,“服务质量”二级指标下的 “平均住院费用”三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相关性不大,不能代表和衡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

(三)部分考核指标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不匹配 社区卫生服务对其服务主体采用的评价指标必须与其发展的水平程度相适应,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考核指标的过高过低都会导致被考核者为了达到要求虚假填写,结果将失去真实性。在对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中发现例如“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率”、“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等指标大而空,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不相匹配,难以确切衡量,操作可行性不大。

(四)考核指标繁琐,考核工作费时费力 社区卫生服务考核指标体系大而全,每年考核需要抽调大量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单元进行考核,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例如,“公共卫生服务”一级指标下分成了“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居民满意度”共七项二级指标,而且每项二级指标又包含了三到四项三级指标,指标设置繁琐。由于一些不必要的考核占用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而实际的考核操作者也确实感到有些考核项目不必要,结果很容易使考核流于形式。另外,像“居民

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性”、“协助疾病控制部门进行疫情调查处理情况”这样的三级指标很难进行定量判断,增加考核实施难度,考核工作费时费力。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对具体岗位工作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考核指标体系,构建步骤如图1所示:

(一)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工作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五类: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护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职能管理人员。其中,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可统称基本医疗服务人员。考核对象因其工作内容、性质以及完成这些工作所应具备的条件不同,所选取的考核指标也要有所差异。根据考评目的,结合考核对象的自身特点,了解被考核者在该岗位工作的基本职责、资格要求,得出相应的岗位分析结果。

(二)确定考核指标 具体如下:

(1)明确考核对象。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及特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对象可分为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医疗技术人员、职能管理人员。相比较以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对象的选择,增加了医疗技术人员、职能管理人员,注意了考核对象的差异性,考核指标全面、客观的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服务内容。

(2)指标体系的确定。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构成以及对其工作分析的结果,设定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医疗技术人员、护理人员、职能管理人员五类考核对象。具体指标如下:

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医疗技术人员的一级指标包含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的一级指标包括服务数量和患者满意度;职能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一级指标包含服务质量、满意度。

全科医生服务数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普通门诊人次数、急诊人次数、出诊人次数、院前急救人次数,手术服务人次数。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门诊抗生素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百分比、门诊处方激素百分比、门诊处方使用合格率、门诊处方见效平均时间,其中门诊处方见效平均时间以类似病症的康复时间为参考依据。患者满意度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投诉纠纷次数、医疗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病情解释满意度。

护理人员服务数量二级指标包括住院服务床日数,家庭病床服务日数,观察室输液病人数。患者满意度的二级指标可包括投诉纠纷次数、护理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

公共卫生人员服务数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接种的人次数(包括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妇女保健人次数、儿童保健人次数、高血压病人规范管理人数、糖尿病病人规范管理人数、精神病人规范管理人数、艾滋病病人规范管理人数、结核病病人规范管理人数、新建档案人次数、签约家庭户(人次)数和健康体检人次数。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服务文件书写合格率、规范管理效果总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准确率。患者满意率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投诉与纠纷次数、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

医疗技术人员服务数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辅助检查人次数、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执行零差率销售、药房规范化建设情况。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检查报告及时性、检查准确率、检查报告书写合格率。患者满意率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投诉与纠纷次数、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

职能管理人员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括目标完成情况、差错率、责任感。满意度的二级指标可包括职工满意度、患者投诉率。

(三)指标标准的确定 具体如下:

(1)量化标准。量化标准往往紧随结果指标之后,能够精确描述指标需要达到的各种状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指标体系中,对于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的考核,通常使用量化标准。门诊抗生素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百分比、门诊处方激素百分比等指标的考核标准设计参考了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下发《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见表1)。

(2)描述性标准。描述性标准常见于特质指标、行为指标之后,在对整体性绩效结果的评价中运用的较多。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中,职能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比较复杂,且服务内容多于维护中心高效运作有关,适用于描述性标准。

参考文献:

[1]马起龙、尹文强、黄冬梅等:《社区就诊患者满意度调查与分析》,《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年第3期。

[2]董恒进、曹建文:《医院管理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葛楠:《综合医院临床科室负责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4]石晓宇:《医院绩效考核与评价》,《管理观察》2009年第2期。

[5]姚中华、陶红:《社区卫生服务新型绩效考评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第7期。

(编辑 杜 昌)

上一篇:私人影院运营方案下一篇:税收分析思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