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论文范文

2022-05-08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教研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传统教研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建立并完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着力构建合作、互动的本土化的教研网络,建设以关注农村和教研薄弱校为片区协作教研组织,提升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专业教研部门更要创新机制,转变职能。

第一篇:教研论文范文

利用网络教研激发校本教研活力

摘要: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平台逐渐成为教师备课的主要知识来源,网络平台上出现的教学资源成为教师的主要参考书。网络资源具有数量大,内容多等优势,能够为教师的备课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等。与此同时,网络资源的平台更新速度比较快,可以使教师与时俱进地跟上现代教学的发展步伐。本文从网络教研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网络教研在校本教研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教研;促进;校本教研 ;信息技术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提出了教师成长的一般公式,即教师的成长过程是教师的经验和教师反思的共同结果。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也进一步指出,一名教师的教案优秀不一定是优秀教师,但是如果一名教师的教学反思优秀,那很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优秀教师的主要培养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网络教研平台就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一、网络教研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在传统教研模式下,教师获得的主要教育理论和了解的教育信息主要是通过学校订购的教育教学杂志以及图书馆的理论书籍,教育资源获取的渠道十分有限。网络教研模式下教师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而且教研的过程和形式都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教研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渠道。网络拥有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让教师随时随地下载学习,无论教师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在其中学习研究,这样能够保证教育资源的充足性,并且平稳健康地发展。

1.网络教研可以为学校的教研活动提供和谐民主的研讨氛围。

2.通过网络模式进行教研,教师之间互动和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跟帖、回帖等方式,也可以借助网络上的聊天工具进行,这种网络平台上的交流与现实交流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在读了同行业其他教师的观点或者文章后,可以通过冷静思考,进一步提出与其观点不相符的结论。网络教研的环境是十分宽松、和谐、民主的,更重要的是,在网络平台上,没有领导和下属的区别,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会更加顺畅。

3.网络教研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

如果是傳统的教研模式,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仅限于同组或者同学科的教师,交流的范围也只限于同级或者同校,但是如果采用网络教研,那么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与名校名师进行对话和交流。在不同的教育论坛上,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们之间的思想互相碰撞和交流就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在交流中互相切磋,互相提高,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业余知识。

网络教研为教师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网络教研,教师们随时可以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自己的生活智慧;它给每一位教师的才华展现提供了宽阔的舞台。这不仅能够有利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发展,还能帮助学校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不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教学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为新时期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契机。所以网络教研就为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平台。

4.网络教研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更高的实效性。

教研过程必须以一定的活动为载体,学校通过网络教研可以开辟更多的教研论坛,进行教师之间的问题研究,教师之间听课,评课等多种活动可以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进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探讨和交流,大大提高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在传统教研模式下,教师们进行听课和评课等活动只能在教研组进行,而在网络模式下,教研活动的时间就可以比原先缩短一半。

二、网络教研的基本形式

1.跟帖、微博等多种形式的总结与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注册自己的微博账号或者博客账号,学校通过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制订相应的微博或者博客日志的时间安排表,然后由主管教研的领导定期对每个教师的网络平台的公众号进行检查,并做好及时的反馈与总结,与此同时,把优秀的跟帖或者微博内容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公开,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借鉴。

2.论坛互动下的多模式探究。

学校可以通过开辟教研专题论坛,每周定期在论坛上进行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教研处根据每周教学实际中的教育热点问题,适时地布置相应的讨论任务,然后在全校开展讨论和交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思考环境。教师可以借助这个论坛,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批评和指正,在广大教师的互动和交流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升搭建良好的平台。过去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仅限于同组或者同学科的教师,交流的范围也只限于同级或者同校,但是如果采用网络教研,那么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与名校名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不同的教育论坛上,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们之间的思想互相碰撞和交流就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在交流中互相切磋。

3.在网络平台下进行多次反复备课。

现阶段,每个高中都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学校也配有主管部门进行长期维护,所以,可以将网站上的课件中心改为备课中心,让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把自己每节课的备课心得和教学反思公布在网站上,让同学科组的教师进行批评指正,并在网站上留下互相交流的印记,以便学校的行政部门对这一教研行为进行定期考核和追踪。

三、网络教研模式下的进行教研工作的基本策略

1.建立网络资源平台。

要保证网络教研正常开展,学校一定要建立形式多样的网络公众平台,教师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参加不同区域内、不同学科内的教研培训,在培训中有专业的教师进行业务素质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在网络教研过程中使用现代信息应用技术的能力,还可以激发教师进行网络教研的热情。

2.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为了保证学校网络教研的正常进行,学校一定要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并把网络教研的结果与教师的考核相挂钩,同时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比如教师如果在网络平台上的点击率或者浏览量超过学校规定的数值,学校则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教师进行网络教研的热情,保证学校网络教研的有效推进。

综上所述,实践证明,网络教研这种教研形式,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研内容,参与的教师队伍也更加庞大,从而使更多的教师加入到教研的过程中来,教师之间的互相沟通和交流也成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的成长过程是教师的经验和反思的共同结果,一个教师教案优秀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是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反思优秀,那很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优秀教师的主要培养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网络教研平台就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校的教研工作也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利用好网络这个资源平台,把网络教研落实到学校的校本教研中,以研促教,不断推进学校的教研水平迈上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郝琦蕾,王丽.新世纪网络教研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2).

[2]戴心来,严雪松,郭莹.网络教研的采纳行为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

[3]林书兵,徐晓东.致力于多样化教学的网络协作教研思考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9).

[4]翟志慧.关于提高PS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24).

[5]王璐.提高中职PS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J].同行,2016,(15).

[6]田芳.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高中英语教学质量[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7,(2).

作者:肖德生 李文书

第二篇:创新教研机制 转变教研职能

摘要:传统教研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建立并完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着力构建合作、互动的本土化的教研网络,建设以关注农村和教研薄弱校为片区协作教研组织,提升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专业教研部门更要创新机制,转变职能。

关键词:校本教研;网络;机制;职能

传统教研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出现更多的不适应性,静态的、封闭的、“教练式”的区县教研指导方式,以关注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教研活动,己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对教研观念、教研方式、教师发展的要求。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在于落实课程标准,因此,实施课程改革,需要教研工作改变以往教研活动的被动性、模仿性、孤立性和应试性。教研管理模式应为课程改革服务,必须以素质教育理论为依据,开展课程和教学改革,并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

1.反思传统教研

传统教研忽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内容上基本是停留在集体备课层面上,一般只是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或是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聆听专家报告,教研员评课等,教研功能重教轻研、重生轻师,教研方式大多是自上而下,渠道单一,学科间缺乏沟通。学校教研围绕上级教研转,上对下是教练对队员,学校教研主要是不切教师发展实际的机械学习,长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不够,导致教师对教研组织的不信任,对教学研究有惰性,年复一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也仅停留于最初阶段。

传统的教研只适合专业化水平较低的师资队伍,适合于“一纲多本”的教学模式,适合于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而且可能成为新课程推行的潜在阻力。常言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低层次的教研结合表现在教的方面是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在研的方面仅停留在教材教法的研究层面,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基于对传统教研反思,新课程倡导教研员在教研中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教师尽快“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教研的场所在学校,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学校教研才是“真正的教研”,使教师既教又研,在研中教,在教中研,实现教研重心的真正下移。

2.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

研究表明,教师的真正成长不在于岗前的培训,也不在于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理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逐步确立,因此,开展校本教研,实现教研重心的下移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立足“为了学校”“学校中进行”“基于学校”,真正立足校本,研究校本,解决本校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开展自我反思,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满足教师作为一个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较高职业素养的人的内在的精神诉求,同时也是学校真正走向成功的内在机制,更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担当重任的青年学生的现实需要。

建立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通力合作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以往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自治和个人发展,如今,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当强调同伴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3.在实践中完善校本教研

一是要着力创建学习化组织。要在学校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面对新的形势,教师要有紧迫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既要进行业务学习,更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专家报告、理论讲座、教研组学习、个人自学,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观念,从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满足校本教研的现实需要。二是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明确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要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对教师的一切管理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引导教师追求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新课程理念,鼓励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校实际以及教师的专业特长,设计富有特色的教学情境。要建立学习交流制度、反思制度、同伴互助制度和课题研究制度。三是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实效性。首先学校要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活动形式,以新课程为导向,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专题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表明,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但如果缺少了纵向引领,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引导,则其教学能力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因此,研训一体,管训结合,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学校应倡导开放式教研活动、互动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多种形式。

另外,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开展反思教学和行动研究,在教师中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帮助每一位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进教师不断反思,使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这样,教研就不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研究问题,这应当成为教研活动的新亮点。

二、构建合作、互动化的教研网络

(1)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要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过去,我们形成了以省、市教科院所为龙头,以县、学校教研室为骨干的教研网络组织形式,这种传统的教研组织形式是单向传递式,不利于多数教师的成长。结合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和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有必要重建新的教研体系,拓展和延伸教研网络。首先是教材的出版单位,或依托自身的力量或依托大学的课程研究中心,为教师提供培训咨询,然后是省市教科院所,再是各区县(市)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再是学校教研室,再是各学校教研组或片区教研组,最后是教师。

(2)市、县教研部门可在本区域范围内选择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办学水平的各类学校作为自己的教研基地,做到来源实践,指导实践,改变过去那种封闭的、单向的、理想化、想象化的教研方式。在基地中通过有计划、有安排的调研、评价反思、教学实践、专题研讨、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

(3)建立以关注农村和教研薄弱校为主的片区协作教研组织。在当前的中小学教研中,一是存在农村教研薄弱,农村学校分散,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不少农村学校一个学科本来就只有一个老师,说不定这位老师还要承担多个学科的教学,加上学校硬件条件差,缺乏教研的环境氛围。二是有的学校虽然在城镇,但由于生源大幅减少,导致规模太小或原有教学研究基础太差而不具备校本教研的条件。因此,借鉴外地成功的做法,建立片区教研协作组织显得迫在眉睫。可按照地点就近的原则,把农村学校分成若干个片区,以中心校牵头,或者利用“教研手拉手”将重点中小学与教研薄弱校连成片,组成片区协作组,以重点中小学牵头,发挥其办学水平较高,校本教研能力较强的优势。片区教研协作组织的建立,保证了课改中以点带面、优势共享,不漏掉一所学校;保证了教研活动指向来自教学一线的各种真实问题,并通过教师、教研员共同努力来研究和解决问题,符合自下而上,强化教研针对性,“以教师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平等参与”的教研理念,从而保证课改实验的整体质量。

片区协作教研是校本教研的延伸和拓展,开展工作的主要做法有:落实片区教研组联系人,召开校本教研现场会,开展“自我反思”“讲述我的教育故事”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送教下乡,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

三、创新工作思路,转变教研职能

(1)作为县市专业教研部门,其存在的问题在于教育科研意识淡薄、理论脱离实际、科研脱离学校实际、科研层次低、研究肤浅等方面。课程改革需要教研方式的转变,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立足当前教育领域出现的前瞻性、深远性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研究, 要做好创新、收集、整理、提升、推广等工作,当好政府部门的参谋和助手,为领导决策出谋划策。

(2)在教研指导方式上,由指导型向反思型转变。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倡导以人为本,以促进教师发展为本的合作、互助式的教研形式,教研过程是教研员、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实施、共同发展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员和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研行为、教学行为,探索教材的适合性及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可行性。传统的教研方式不仅扼杀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更是阻碍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教研员要下移工作重心,改革工作方式,改变那种教研员深入课堂听、评、导的“一言堂”、单向交流的工作方式,变居高临下的指导监督为平等民主的互动式研究、交流、参与;改变那种整齐划一的检查、评比工作方式,变僵硬冷漠的等级划分为鼓励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形成特色、具有个性;改变那种过分强调自上而下、上行下效地开展教研活动的工作方式,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教研工作机制,支持实验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开展富有创造力和感染力的教研活动;改变那种仅以本学科为单位,以教研员独自研究为主要途径的工作方式,形成学科之间、教研员和教师群体之间互通互助、交流合作的学习研究“共同体”,建立协作教研组,使课改实验研究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3)在教研内容上,要由文本教研向课程教研转变。传统的教研工作中,教研员依纲据本,把重点工作放在帮助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上,以教材为中心,全力以赴“教教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教学要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而,教研工作的内涵、外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要研究文本,更要关注课程理念的变化、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教师的教学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4)在教研组织形式上,由区、校单向传递向区、片、校三级双向互动转变。传统的教研组织形式是单向传递式,不利于多数教师的成长。可借鉴外地成功的经验,分学科实行三级教研联动。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通过专题研讨、课例研究等形式,开展“每师一课”“每校一章”“每片一门”的联片研究活动。“每师一课”活动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人人参与校级的“说课—上课—评课—研课”活动;“每校一章”体现了各校学科优势和研究优势,集合了各方优势和特点,促使学校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升;“每片一门”加强了校级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了整体优势的形成。

(5)转变教研员角色,加强服务意识。首先,教研员由过去的教材、大纲的诠释者、辅导者,转变为新课程实验的参与者、合作者、探索者。其次,教研员由教研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转变为教研活动的引领者、服务者。

(6)建立网上教研平台,拓宽校本教研时空。一是利用网络,建立公共教学资源库,让每一位老师都能畅通无阻地使用网络上的公共资源;二是建立虚拟课堂,让教师有一个互相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三是通过网上论坛,让教师用或真实或虚拟的身份在这里完全平等地、没有任何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评论,相互讨论和交流。

作者:周鹏来

第三篇:网格教研:强化校本教研的创新举措

【摘要】目前校本教研存在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撑、缺少有效的专业方向以及教师教研缺少有为的动力意识等瓶颈。强化校本教研,必须突破各种瓶颈,建立教师人人自觉教研、主动教研的载体和机制,以研立师,立德树人。网格教研指学校通过网格化的教研组织建设,形成学校教师全员研究的教研生态。网格教研建设主要包括构建网格教研组织、明确网格教研任务模块、匹配网格教研岗位、开展网格专业活动、完善网格教研机制等内容。

【关键词】教研;网格教研;校本教研

【作者简介】马斌,江苏省教育厅(南京,210024)二级巡视员、教师工作处处长。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学校教研是教研工作体系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同时又相对薄弱、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如何落实《意见》精神?本文试就以网格教研创新校本教研工作做些探讨。

一、网格教研:强化校本教研的瓶颈突破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提升教师水平关键在教研。《意见》指出“强化校本教研。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学校教研的整体水平取决于每位教师的教研能力,但现实中想要实现学校教师人人教研,却面临诸多瓶颈,主要表现在:

校本教研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撑。中小学运行组织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三元”组织体系:一是学校行政机构,如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科研处等;二是负责业务管理的级部,如高中各年级部、初中各年级部、小学各年级部等;三是学科教研组,如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等。其中后两者又存在各种关联。随着教育管理的加强和升学竞争的愈发激烈,“三元”中的學校行政机构、级部特别是毕业年级级部越来越被重视和强化,相对而言,学科教研组出现虚化、弱化、依附化的非专业化现象。教研组长只是扮演着召集人的角色;教师参与教研的意识不强,被动教研的现象比较普遍,能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教师少之又少。

教研工作缺少有效的专业方向。事实上,学校一直十分重视教研工作,不足之处往往是宏观要求多于具体指导,有目标少方向,在“要做”上很强调,但在“怎么做”“依靠什么做”上少指南。面向全体教师的泛泛要求、集体备课的基本样式和学科领袖个体主导的普遍样态,使得不少教师面对“要深化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学研究”“要提高教学质量”等要求无所适从。教研缺少专业的方向性、路径感,制约了教师的有效教学研究。

教师教研缺少有为的动力意识。目前教师的教学研究内容缺少像医学卫生那样的学科专业细分,基础教育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研究缺少步步深入的指向。不少教师缺少职业目标感和专业方向感,不知道如何进行教研的困惑、教研高不可攀的错觉和不敢教研的心理,使广大教师开展教研的内在动力不足,学校主责、教师主体的教研工作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因此,强化校本教研,必须突破校本教研面临的瓶颈,改革创新,建立教师人人自觉教研、主动教研的载体和机制,真正实现以研立师,立德树人。

二、网格教研:构建学校全员教研的实践内涵

网格教研是一个原生概念,指学校通过网格化的教研组织建设,形成学校教师全员研究的教研生态。网格教研的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构建网格教研组织。网格教研组织是指在现有学校教研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设立各种网格教育研究所(学校层面可设教育研究院),所内设若干研究室,室内设若干研究组,组内有若干研究成员,形成所→室→组→员的网格教研格局。网格教研组织为学校内设组织,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学科类,这是学校网格教研的主体,根据学科内在规律特别是学生学科学习的关键能力,有计划地设立学科教研组织。二是方法类,如信息技术教育、一般教学方法、学科教学方法、各科阅读等教研组织。三是专题类,如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学生转化、留守儿童学习、教研研究、考试研究等教研组织。四是特色类,如围绕学校历史传统、名家圣贤精神、特色项目建设等设立相应研究组织。网格教研组织的设置体系可见图1。

明确网格教研任务模块。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破解难题等针对性地设置教研组织,确定各种教研任务模块。一是基于学科学习能力的研究。以语文学科为例,根据网格教研的设计,将语文教研组改设为语文教育研究所;根据语文学习“听说读写”能力细分,所内可设相应的阅读研究室、写作研究室、背诵研究室等;写作研究室又可根据作文“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的能力要求,设立主题立意组、逻辑结构组、语言运用组、标点符号组等;根据组内人员和需求情况,再进行分工,如语言运用组中,分别有人负责词性、修辞、语法等方面的研究,甚至可将词性分为动词、形容词等进行专门研究。二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如数学教育研究所可根据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学计算、数据分析、推理能力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立相应的研究室,室内设组设员。三是基于各学科通用素养的研究。比如,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会学习爱学习等基础素养,自信、热情、创造欲望、学习欲望、学习主动性、责任感、对失败的态度、活力等学习心理素养,都可以专门设立研究室进行研究。四是基于教书育人环节的研究。如通过所内设室,分别对课程、教学、作业、考试、评价等进行研究,作业研究室中可设作业设计组、作业方式组、作业调控组等进行专门研究。五是基于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如围绕学生参加面试所需要的心理素质、行为礼仪、思维品质、逻辑表达、应变能力、思想方法、社会视野等设立研究室展开研究。六是基于全学科阅读的研究。学科阅读是学校教研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如数学阅读,随着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升阶,数学符号、数学图形、数学定理越来越多,逻辑思考的体系越来越庞大、越来越严密,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要求越来越高。学科阅读越来越成为决定学生学科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学科的语言,更要让不同学生读懂不同学科语言。全学科阅读应成为研究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匹配网格教研岗位。网格教研就是要人人教研,各就各位,努力探索自己的一方教育天空。在人员配置上,要做到“三突出”:一是突出人员互选,由校长选聘所长,由所长选聘各室主任,由室主任选聘各组长,由组长选聘各组成员。二是突出用人所长,根据各人的专业、特长、兴趣、志向确定“格位”,便于早出、多出成果。三是突出人人参与,努力使学校全体教师都能加入各个所、室、组,做到每个网格教研问题都有教研“哨兵”对症下药,以“个体研究+群体智慧”,开创学校人人教研、事事教研、处处教研、时时教研的崭新格局。

开展网格专业活动。团队在活动,动了即活。网格教研体系建立后要开展专业活动。为此,学校一要重视和鼓励不同“格位”的教师自觉投入、自由研究、自主活动;二要根据所、室、组、员的职责定位和研究内容,广泛搜集各地相关研究领域的高校教授、科研人员和同行专家等的资源,建立广泛的校内外联系;三要定期开展“格主”交流、沙龙,集思广益,不断提升教研水平,充分发挥每位“格主”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完善网格教研机制。一是形成自上而下的教研要求与自下而上的问题会诊模式。医生喜攻顽疾、教师害怕顽童,要通过将班级难题和矛盾层层上传的办法,由所长反馈到学校,由不同学科名师一起“坐堂会诊”,避免当下班主任或教师个人与个别学生“一对一”“博弈”易产生冲突的情况,化解和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二是将每位教师网格教研的成果作为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三是树立自主研究就是自我研修的学习理念,学校可从教师培训经费中安排相关费用到所、室、组,支持教师的网格教研活动。

三、网格教研:彰显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意义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就要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网格教研是一个创造,改变了校本教研的基本结构,促使每位教师把教研作为优化教学的一门学科来建、一门学问来做,进而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全员研究体现校本教研责任主体。网格教研真正做到教研问题到“格”,每位教师都是问题的“格主”,都有一格教研的“責任田”,真正落实了校本教研的主体地位,使学校更像是一个村庄,村庄里农民专心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等待获得一个好收成。教师人人可从专业能力、教学方法、教育质量等方面不断精进,结合教学实践,心无旁骛地专注自己的研究,站好解决问题之岗。

错位发展激励教师铸造个人品牌。人人都是向上的。每位教师都希望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专业发展:成为更好的教师、更高职称的教师、更有名望的教师等。通过网格教研,提升了教研的专业地位,每位教师的专长都获得尊重,每个人的成果都得到凸显。教师在日常工作的同时,聚焦研究的切口不大,负担不重,容易深化。特别是由于每位教师都有一“格”之功,教师评价也形成不拘一格的差异化评价,教师的专业、研究、价值都得到了尊重,随之引发的靶向动力不断唤起教师的内心良知和对教育的激情。特别是教研组长变成教研所长,增设室主任、组长等,使得其地位感、任务感、存在感、成就感、自豪感日益增强,体现了网格教研让每位教师心有寄托的重要价值。

沉底研究促进一线问题有效解决。网格教研的优势在于:一是基于一线,教师是一线的教学者,教师教研更接地气。二是基于学情,教师最了解学生,网格教研让一线教师有了研究的方向和话语权,有了发言的机会和提升的路径,解决了当下教研活动研究教学过程及教法较多、研究孩子学习较少的问题。三是基于问题,针对问题反馈开展“教育会诊”,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同时,教师教研加强了与高校专家的合作,促进教学一线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教师队伍是教育家的土壤,这是网格教研解决一线问题的根本力量所在。

文化自觉催生学校教育美丽生态。文化使人类逐步走出孤立的状态,让不同的人群形成凝聚力和“文化共同体”。网格教研是基于自发研究的教研,必将催生富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学校教研文化。教师间星星点点的交流切磋、三三两两的专业小叙,这正是广大教师专业生活的幸福样态。

总之,网格教研是强化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创新举措,推动学校整体成为“教育研究院”,以师研强教、全研强校,促进教师传递知识能力、传递学科魅力、传递个人人格,科学化、专业化、有效化地落实立德树人。

作者:马斌

上一篇:法制论文范文下一篇:税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