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语文教研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课堂观察是以教育教学研究和指导为基本目的的课堂研究活动。这种活动能使语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品质和专业技能在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并发展,是激活语文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第一篇:语文教研论文范文

做新做实,促进语文教研新跨越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语文教研模式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诸多问题,如,教研活动缺乏明确的定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不高;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研合作浮于表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改进语文教研活动的五点建议:创设和谐教研组文化;建立合理的教研制度;建立组内“名师工作室”,举办形式多样的教研沙龙;打破传统界限,开展学科间知识整合和校际资源整合;以课题研究为驱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传统语文教研;问题;改进建议;语文教研新跨越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研工作,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都离不开教研活動。在普遍重视教育过程、注重教学创新的今天,教研活动已经逐渐成为教师提升业务水平的重要方式。人们已不再只是追求教研活动的数量与形式,更在追求它的实质与内涵,追求它给教师带来的收获和愉悦。教学研究已经由一种教学的辅助行为上升到领军行为。

一、多面分析,解读语文教研新问题

当前,在传统语文教研模式的影响下,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使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收效甚微,阻碍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1.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不高

在过去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一些语文教师过于迷信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行为大多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这就是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部分教师缺乏教研意识,不愿意或不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总结反思。不参加课题研究,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写过教研论文,教研活动处于低层次水平。有些教师甚至视教研活动为一种负担,觉得从教研中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收益,不愿参加教研组的集体活动。即使参加了教研活动,也不能都做到认真研讨……

2.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当前,语文教研活动主要是一些常规性的检查评比活动、随意化的听课评课活动以及抽象的理论培训等,活动主题不明确,指导思想不深刻,使教师疲于应付,少于反思。甚至一些语文教研活动还仅仅停留在制订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等事务性的工作当中,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比如,评课作为教研活动的常见形式,有助于教师找毛病,改缺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是应付了事,说几句冠冕堂皇、无关痛痒的空话、套话,根本起不到研讨交流的作用。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仅是在走过场,还浪费了大家的时间,长此以往,必将养成语文教师疏于教研的惰性心理。

3.教研合作陷于平庸

集体备课作为语文教研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备课和教学效率、规范教学行为、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学校考核制度过于强调学科教师之间的比较和竞争,许多语文教师会在集体备课中“留一手”;另一方面,一些备课组往往采取分工合作的轮流备课制度,教师之间合作的深度不够。导致许多教师对教研活动敷衍了事,把平庸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试题设计拿出来共享,使集体活动整体质量不高。按部就班的多,充满灵气的少,四平八稳的多,充满个性的少,最终影响了语文学科组的健康发展,阻碍了教师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教研活动中,经验主义盛行。学校的老教师由于具有丰富的经验,成为教师话语中的“权威话语”。青年教师缺乏质疑权威的勇气,习惯于对老教师采取学习听从的态度,被经验束缚,缩手缩脚,不敢创新。参与教研活动时争论的少,接受的多,教研活动中难以听到不同的声音。这些也制约了语文教研活动中奇思妙想和新鲜观点的出现,使语文教研活动陷于整体平庸的境地。

二、多点突破,实现语文教研新跨越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这种传统的语文教研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推进课程改革、发展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要想让教师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科研,让教育科研真正地取得实效,就必须坚决摒弃形式主义,使研究内容更贴近教学实际,就必须建立更加开放、更加深入、更加个性化的教师合作教研机制。

由此,我对语文教研活动的开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创设和谐教研组文化

教研组长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教研组里的灵魂人物,对教研组每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负有很大的责任。教研组长除要在理论实践方面为教师提供指导、服务和帮助外,更要给教师“贴心”的人文关怀,从而巧妙地使教师紧紧团结在一起。具体来说,教研组长可以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静心;关注并平衡教师的内心,使教师安心;帮助教师提高能力、获取成功,使教师有信心;发现挖掘教师的闪光点,使教师舒心;给年轻教师提供平台,使教师有进取心。

作为一名语文教研组长,我一直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教研组文化。我组今年新招聘了两位年轻教师,面对由学生到教师的巨大人生转折,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感到很不适应,心情很是烦闷。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跟他们进行了两次长谈,耐心地帮助他们,使他们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在9月份区教研室对我校进行的调研活动中,两位新教师的汇报课均得到了教研员的好评。

2.建立合理的教研制度

某日,与朋友小聚。一位朋友大发牢骚。他所在的学校今年以教学反思为抓手,想以此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于是,反思充满了他们生活的每一天,每节课后要写反思,每篇课文、每个单元教完后还要写反思。除此之外,每两周还有一次反思例会。学校还在字数上对各种反思形式作出了硬性规定。现在,学校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疲于应付教研,“谈反思而色变。”而另一位朋友则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担忧,因为他所在学校的教研制度建设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导致教师教学水平止步不前。

两种教研形式完全不同,但最终却阻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都根源于不合理的教研制度。相反,制定合理的教研制度能够使教研工作规范化,变得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能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指明方向。这些制度可以包括集体备课制度、说课制度、组内公开课制度、听课制度、评课制度、课题研究制度等。

在制度的落实上,首先,制度应内化。制度应该直接服务于教师的个性发展,不能将教师当成它的奴隶,否则就会异化为扼杀教师发展的“刽子手”。因此,在制定语文教研组制度时,教研组长应该从教师的角度考虑,立足教师个体的发展需要,让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制度的制定。这样形成的教研制度就不是强加于教师身上的镣铐,而成了他们自身主动追求的个体发展条件,终将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从而推动语文教研工作健康发展。

其次,制度应持久。教研组的制度不是一种权宜之计,不是教师为了应付教研组的工作而作出的短期行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教育教学、教育科研都不是一种短期的工作,那种缺乏长远考虑的制度安排终会被淘汰出去。因此,在制定制度时,必须有长远全面的考虑,绝不能朝令夕改,不停变化。

在制度建设这一方面,我校语文教研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每周五下午我们都进行语文大教研组和备课组集体教研活动。活动开展前,先由一位教师开设组内公开课,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必须到场认真观摩,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会对这堂公开课进行严格的点评,帮助上课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课之后,我们还会按照预定的教研主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通过这样的教研形式,我们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推动了我校语文教研组健康发展。

3.建立组内“名师工作室”,举办形式多样的教研沙龙

组建“名师工作室”:我市“名师工作室”建立以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学科教学的不断进步,带动了名师队伍的迅速成长。受此启发,学校语文教研组也依托自有名师资源,以“智慧共享,和谐共进”为主题,组建“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打造富有创新精神、学校特色和地域影响的语文教学。我校语文组现有一位特级教师,三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我们完全可以建立由这些名师引领的“名师工作室”。在教研组内培养团队意识,营造合作研究氛围,从而充分挖掘名师资源,带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名师队伍发展,最终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举办教学沙龙:在语文教研组内,把拥有共同教研爱好的教师吸引在一起,举办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教学沙龙,如,“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名著研讨”等沙龙。由学有所长的教师负责组织引领,每位语文教师至少选择一个沙龙参与活动。沙龙活动采取固定时间与灵活开展相结合的形式,针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每周组织一次交流座谈。学校专门开辟沙龙活动场地,开展茶座式、讲座式、示范课观摩式及读书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沙龙活动。

4.打破传统界限,开展学科间知识整合和校际资源整合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习惯于将自己束缚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互动。随著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出现了知识交叉,新的形势提出了学科间知识整合的新要求。在如今的学校中,经常可以看到语文教师向其他学科教师请教求援,然而这些都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作为学科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教研组长也可以迈出跨越传统的一步,为跨学科教师的互动创造条件,使跨学科教研活动成为一种常态。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知识积累,为课堂教学增加知识厚度,还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为语文教师开阔教学视野、丰富教学思想创造条件。

不同的学校,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水平都不平衡,其不同的校园文化更能催生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从而导致语文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水平出现较大差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弥补校内语文资源的不足,加强语文学科的教学管理,推进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开展校际语文学科交流活动,积极进行校际资源整合。以实际问题为载体,采用研究交流课、研讨会、专题论坛、教学沙龙等形式,通过学校间和教师间的互相交流、学习,主动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学习规律,逐步提高教师的施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校与省内另一知名高中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两校语文教研组定期进行教学研讨,交流高考信息,商讨教学计划,开展教学观摩,探索教学新路……这样的教研形式,深受两校语文教师的欢迎,有效整合了两校各具特色的语文教学资源,有力地推动两校语文教学质量大步提升。

5.以课题研究为驱动,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是教学研究向更规范、更深入发展的形态。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发动语文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找到真问题,进行真研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课题核心负责人可以带领一群具有相同研究喜好的教师,进行长期广泛深入的课题研究。2010年,我就牵头申报了课题《高中作文层级教学研究》,就汇集了语文教研组所有教师的集体智慧,用时三年,产生了25篇相关论文成果,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我校作文教学水平,在历次联考中,我校的作文均分都已名列全区最前列。能将如此多的教师聚集在一起进行这么长时间的共同教研,只有课题研究能够办到。这样的教研形式,能有效克服日常教研中教师合作的即时性缺点,是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发挥教师聪明才智、促进教师之间深度合作、增进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在现代学校中,加强教研组团队建设,形成合作的教研氛围变得越来越重要。语文教研组应弘扬团队精神,让每位成员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的教研氛围中,激发内在潜力,实现优势互补;语文教研组应弘扬集体智慧,让组员学会运用团队的睿智和力量来应对各种教育新变化,最终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朱连云.学习型教研组创建实务.中小学管理,2004(11).

[2]郑燕祥.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08:1.

[3]陈薇.教研组文化创建的系统尝试.中小学管理,2007(06).

?誗编辑 王团兰

作者:蒋红卫

第二篇:课堂观察激活语文校本教研

摘要:课堂观察是以教育教学研究和指导为基本目的的课堂研究活动。这种活动能使语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品质和专业技能在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并发展,是激活语文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堂观察;语文校本教研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教师专业活动的课堂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观察课堂教学,收集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手尽可能翔实的资料,以一定的理论框架分析诊断观察所得,并据此提出改善教学的建议。它需要围绕一个有意义的主题,体验一次完整的合作,完成一项持续的研究。因此,课堂观察是激活语文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课前会议,提升语文教师系统预见力

课前会议指在课堂观察之前,观察者和执教者集中在一起进行有效的磋商和交流。以了解本堂课的教学情况,商定观察主题的过程。课堂总的来说离不开师生互动、课堂管理、学习气氛、学生行为等方面,所以老师们在观察前要有系统的整体谋划。实践证明,越是特定的观察越是需要细致的,整体的思考。通过课前会议,参与者明白了这节课的大致结构,包括创新点与困惑,明白了每一项教学活动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甚至能预设学生的反应,做到观察时胸有成竹。

二、课中观察,提升语文教师敏锐捕捉力

课堂情境发生具有不可逆转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和偶发的事件中断课堂教学活动。另外,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人际关系、教师学生的个性、班级的亚文化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构成了课堂事件发生的背景,导致课堂情境充满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敏锐感受、准确判断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回应。这些实践智慧只有靠教育者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观察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

1.聚焦主题,有的放矢

课堂就像一个巨大的生活场,里面蕴藏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当我们带着主题去观察时,就能用专业的眼光捕捉、解读教学现象与细节,使教学现象与细节晾晒在理论之下,而教育理论的内涵也必将在实践的沃土中更加丰富。

例如我们观察团队围绕“有效训练”这一主题,先后观察两位老师执教第八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同一时段中,高语组老师侧重观察老师的教学策略,低语组老师侧重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

因为我们是带着任务走进课堂的,大家听得异常认真,不放过执教者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每一次练习设计,也将学生的表现尽收眼底。有的老师掐着表看学生练习的时间,有的老师一直关注那几个锁定的学生,有的老师如实地记录了执教者的语言……深入地观察,详尽的记录,不仅帮助执教者发现了她从未发现的问题,也让我们在对他人的观察中“自我观察”,开始注意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通过这样的锻炼,老师们教研能力得以提高。

2.对比分析,求同存异

老师进入现场后,要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运用量表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和推论。

例如我们观察团队进行“古诗词专题研讨活动”。一位老师采用传统的“解诗题、知诗人、解诗意、悟诗境”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执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达到诗画结合的教学效果。两位老师同课异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把古诗词传统教学模式和“补文互联”的实验模式进行对比教学,在对比中把握两种教学模式的长处。这次同题异构,在探索更适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激发学生探索主动性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上迈开了一步,为古诗词教学积累了经验。

3.跟踪观察,不断“打磨”

我们观察团队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开展扎实有效的“深度教研”活动。活动中,在“确定专题——同题上课——课堂观察——专题反思——沙龙研讨”的系列活动中,教科研相结合,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

比如吴老师执教《泉城》时,就采用教师个人钻研辅以年级组集体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年级组内一上《泉城》,教研组集体围绕主题进行课堂观察,然后修改教案;二上《泉城》,外请专家参与课堂观察,再次打磨;三上《泉城》,拍摄成录像课;吴老师观察自己的录像后,四上《泉城》。这样跟踪观察一位老师,反复还原她的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反应来剖析她的教学过程,使青年教师专业教学能力飞速提高。

三、课后反思,提升语文教师专业判断力

课后反思是指在课堂观察结束之后,观察者和执教者针对课堂教学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和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的过程。

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报告交流课堂观察的结果,报告时围绕观察主题,基于证据说话,找到本课中值得肯定的做法,挖掘个人特色,还根据本课的主要问题,基于执教者的实情和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例如观察团队围绕“学生的思维状态”,就两位老师上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进行同题异构课堂观察,课后组织了交流。交流主题围绕三个方面展开:①学生课堂思维状态的观察记录(可以是一个片段);②学生积极、消极思维状态的成因分析;③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状态的有效策略的构想。

每一个观察者都围绕观察点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剖析和反思,对简化了的数字、图标等的具体内涵与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做出解释。我们坦诚地交流,对于执教者是最好的促进,而观察者们也受益匪浅。

总之,课堂观察基于合作,凝聚了教师集体的智慧,让协作成为校园中的一种风尚;它关注了细节,让我们的课堂日益微化,眼光却不断深化;它注重反思,让思考成为一种自觉,研究成为一种常态,成长成为一种需要。课堂观察激活了我校语文校本教研。

作者:韩平英

第三篇:基于书院传统经验的语文教研效能建设探究

【摘 要】语文教研活动是促进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要过程。当前语文教研活动主要存在三大问题:语文教研活动的工具化倾向较严重,语文教研活动的技术化倾向较明显,语文教研活动的功利化倾向较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建构基于书院传统经验提升语文教研效能的策略:促成语文教研主体间“理性互动”, 打造语文教研主体的“互动平台”, 规范语文教研主体的“互动行为”, 这些对语文教研实效提升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书院传统;语文教研;效能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取书院办学制度精华提升学校效能的精神生态学研究”(编号:D/2011/02/231)的研究成果之一。

语文教研活动是促进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要过程。然而,当前语文教研活动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际作用并不明显,作为教研活动主体的一线语文教师难以突显自身的主体性,这是导致语文教研组内教师之间互动不足、合作效果不佳的重要根源。

一线语文教师才是推进语文教研活动的主要力量。语文教研活动要提效,必须扭转语文教研过程中“一线教师主体性缺失”以及“教师间互动不充分”的局面。作为教研活动主体的语文教师能否彰显主体性,教师间能否有效互动,决定了能否提升语文教研活动效能。所以,传承暨阳书院的教研经验以提升语文组教研效能,催发语文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构建教师间互助合作的策略是本研究的重点。

一、当前语文教研活动存在的三大问题

近年学校语文教研活动呈现出工具化、技术化和功利化的倾向,导致教研活动中主体被异化以及教师间专业互动不充分的问题。

问题一:语文教研活动的工具化倾向较严重

语文教研实践的工具化倾向,表现在漠视一线教师的教研主体性、情感体验和精神需求上,有两方面不足:

一方面是语文教师的教研主体性缺失,导致教研活动中专业互动很不充分。教研过程中,话语权集中在语文组的几个名师手中,使语文教研的主体——其他一线教师成了旁听人、配合者。语文教研活动未能为每一个教师提供个性化文本解读、个性化推进写作训练的阐述机会,未能为上公开课的教师提供深入自我反思的时间和同行互助的动力,活动时组内几个名师依次发言,也不管自己的言论是否科学,其他教师是否愿意接受,有没有能力做到,结果导致教师间的专业互动、学术交流被阻隔,剩下的只是工具化的应付式研讨。

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学和研究的分离,导致教师在教研活动时的互动流于形式。语文教研组长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研讨目标,让教研活动按预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如先让公开课教师自述教学设想、过程与收获,再让备课组长评述,接着请名师指出教学缺憾,最后教研组长总结。整个教研过程按部就班、就事论事,缺乏系统性理论引领及实践经验提炼,成為一种漠视普通教师情感体验和精神需求的工具化活动。

问题二:语文教研活动的技术化倾向较明显

科技手段的运用可以提升语文教研效能,如教研活动中全新软件的运用可以将语文思维训练的过程可视化,直观形象,便于语文教师理解、掌握。但过于依赖技术,也给语文教研带来消极影响:如活动规则越来越明确,教师互动方式越来越固定,导致语文教师的互动空间不断固化甚至窄化。

某校语文教研组曾面向全市组织过一次以“互动式研讨”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整个活动流程均受语文教研员提前发来的科研细化量表约束,语文教师根据量表来设计互动环节,各备课组设计出来的活动计划大体相似,没有什么个性化特色和亮点。由于存在科学化、程式化的表格,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不能聚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研讨活动显得面面俱到,却没有多大实际价值,一线语文教师几乎没有自由的教研互动空间。

可见,科技主导下的语文教研互动背离了教学实际,压抑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探究本性以及在写作教学实践中的合作欲求,限制了教师的自由交往,这不利于“以互动为本”的语文教研的发展与实效的提高。

问题三:语文教研活动的功利化倾向较突出

语文教研活动过于看重教研带来的利益,忽略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表现出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首先是教研目的的功利取向。语文教师内心深处并没有把教研活动当作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更关心如何通过公开课为自己获得荣誉称号奠定基础。因此,语文教研活动被窄化成公开教学及评议活动,语文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需求被忽略,成为被动参与者,有时还是烘托气氛、装点门面的道具。

其次是“自上而下”教研管理模式的功利结果。为了追求绩效,语文教研活动通常采用“教务处根据上级精神发出指令,语文教研组接受指令,分配执行”的“自上而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思维主导下的语文教研往往依赖自上而下的单向互动关系来活动。此种模式结果直指班级语文均分,不仅限制了语文教师的教研主体性、能动性,还导致教师之间、教师和教研管理者之间互动失衡,造成语文教研的低效。

二、语文教研效能建设的意义

上述三大问题,警示了语文教研效能建设必要性。目前语文教研活动低效的根源,就在于教师作为教研主体互动不充分,没有深刻认识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语言学特性——每一个教研主体必须进行充分的言语交流,交流教学策略、规律并合作探究如何教会学生通过品析语言去提高语文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这样的语文教研活动才有意义,才能实现教研实效的提升。

意义一:语文教研效能建设可以促进语文教研主体间互动

要解决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难题,仅靠教师个体的教研力量难以取得好效果,如果将问题交由语文教研团队,通过集体探讨、分工合作、归纳提炼,就能发挥集体智慧解决教学难题,使个体获得专业引领,这是许多语文名师成功的秘诀。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说过:交往行为是至少在两个以上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互动,主体通过行为语境寻求沟通,以便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把他们的计划和行为协调起来。而“判断交往行为是否合乎理性”,关键在于“商谈原则”的建立。这一点启示我们:语文教师的互动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间的商谈能否达成共识。达成共识是语文教研的效能建设的核心,它决定了语文教师在教研组内的存在必须是一种互动的存在,互动的过程是以所有语文教师为主体,以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基点,开展合理有效言行互动的过程。语文教研效能建设得越好,教师间的互动就越充分。

意义二:语文教研效能建设能使教师获得发展自觉和教研自由

语文效能建设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自觉。专业发展的实现,出发点是语文教师对自身主体地位的体认。语文教师个人的反思、集体的合作、名师的引领是有效开展语文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力量,这三种力量相辅相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构建了横向交流和纵向引领的内在互动机制。与他人专业互动,在合作中共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语文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研究和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教师互动能相互激发“自觉发展”的意愿,强化“自觉发展”的动力,进而获得语文人的职业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进一步推动教师自觉发展。

同时,语文教研效能建设还能促成语文教师的教研自由。教研自由的实现是语文教研实效提升的重要体现,它建立在语文教师专业自主的基础上,不依赖功利化推动而存在。当语文教师的教研意识渗透到教学每一个环节,并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中与其他语文教师进行意义协商,最终能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共同获得精神成长时,语文教师才成为真正的教研主体。

三、基于书院传统经验提升语文教研效能的策略

语文教研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回归语文教师的教学实际,回到教研主体间平等、开放、尊重的互动中来。如何有效互动?清代暨阳书院的教研经验,为当前学校提升语文教研效能提供了具体有效的策略。

策略一:促成语文教研主体间“理性互动”

据《养一斋文集》卷二记载,暨阳书院在教研活动中倡导“持志组团,兼容并蓄”,允许自建教研团队,允许不同主张的论争。教师围绕教学问题,商榷争辩,活跃异常,在异中求同,在同中见轻重、明长短。这种人人发言、各抒己见、互相辩难、共同探讨、理性归纳的精神在书院中发扬光大,实现了一种教研主体间理性互动的策略构建。

的确,语文教研的首要目的在于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教研主体的语文教师与同行、专家展开互动交往,可以让自身在共享背景下和理性互动中受益。暨阳书院正是通过理性互动的策略来提升教研实效的。

首先,书院“理性互动”尊重教师的教研主体性,支持教师在与同行互动中产生合乎理性的新见解,支持教师“持志组团”,找到了一条使所有教师都自觉参与教研且受益于教研的路径。借鉴这一经验,我们鼓励教师自建语文教研小团体,形成教师主导的教研制度。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教师参与的自主性很重要,自发建立的语文教研小团体,由对某些语文问题持有共同兴趣的教师自发组成,他们的愿景相同。在这样的小团体中,教师不再被语文教研活动的“技术流程”限制,而是在自由、开放的互动中寻求共识。这一策略解放了语文教师的个性,同时尊重不同主张,保证了小团体内每一位教师的主体性彰显,教师在共同价值取向下开展自觉合作,提升了教研效能。

其次,书院“互动理性”鼓励教师自主教研,在此基础上与他人展开理性对话、论证、协商,通过信息、观点、经验、方法的交流,使知识渗透融通、交叉横移、重新组合。借鉴这一经验,我们构建了语文教师自主教研策略。学校某语文教师自主制定教研计划,自主选择听课,主动外出上公开课,通过与专家的理性互动来促进自己成长。在互动中,该教师以达成共识为目标,使用商量和请教的口吻与同行探讨,实现了以他自己为单元的语文微教研。而后他又发起教研小团体,吸引志同道合的语文教师参与,追求共同成长。这位教师认为:“与语文专家交流使我的教研能力提高,与同事探讨能使我的实践经验丰富,只要交流的内容来自语文教学,交流的方式得当,别人就会真诚参与。”他始于“教研自由”,基于“理性互动”,彰显了教研主体性,实现了专业发展。

策略二:打造语文教研主体的“互动平台”

当年暨阳书院为方便教师教研,特意构建了教师研讨空间及平台,有时在讲堂,有时在辈学斋,有时在荷觞亭,“神理澈朗,竹木敞邃”的开放式研讨环境,为教研有效互动打造开放自由的物化空间,使教研平台变得广大而充实。书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教研空间以及交流的对象,提升了教研效能。

诚然,语文教研的有效开展,需要一个适合主体间互动的平台。那么怎样的空间才是有效、合理的互动平台呢?是基于生活的平台。它促使语文教师的专业互动是基于生活境遇的真互动,而不是规定流程中的被动应付。为了避免被动应付,我们传承了暨阳书院的教研经验,打造语文教研主体的互动平台:

首先是“开放空间自定内容”策略。即语文教师自主决定教研活动的空间,互动内容贴近教学实情。教研主体间的互动在舒适自在的环境进行,立足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围绕教学难题来展开,而不是由行政领导统一安排主题并自上而下逐层落实。学校某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研活动要看研讨的内容,只要不脱离语文教学实践,我就有话说。如果是高深的教育理论,我们就只好听了,有时甚至听不懂。”

其次是打造“对话—分享”的多元交互模式,而不是行政主导的“传播—接受”的单向灌输模式。多元交互模式下的语文教研活动,除了语文教师之外,还有校外语文专家、语文教研员等参与者。在这种互动结构下进行探讨,要求所有参与者以平等的教研主体身份介入,避免个别人主导语文教研的内容与方向,剥夺普通教师自由互動的机会,从而打造平等、自由的专业对话互动平台,在这里,教研主体间针对日常语文教学实践展开平等交流,不断激活批判性思维,进行观点碰撞,进行意义协商,从而实现语文教研“向语文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的目标。

策略三:规范语文教研主体的“互动行为”

当年暨阳书院的教师通过协商制定了规约。为诸生树鹄的,为同仁立目标,求高远之效。

这一点启发我们:语文教研作为以语文教师为主体的互动过程,教研主体之间的互动不能只依赖学校制度,也不能只盯班级均分,还需要语文教师在互动中逐渐就交流的规范达成共识和默契,建构语文教研契约。这契约是教研主体在共享的互动平台上逐步生成、自觉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这些准则的有效性来自于语文教师对它的理性认同和“默契配合”。如本学期语文教师的教研活动“何时发生、如何发生、发生后如何”,都由教师自由商量、组织,并自然而然地实现,而不是靠制度强制执行,也不是由行政规定流程,学校的制度和管理只需要为语文教研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的时空保障。规范语文教研主体的互动行为有以下策略:

首先是就合作规范达成共识,以保持互动的连续有效。在教研活动中,语文教师的合作规范必须由所有教师协商并达成一致,它定位于语文教研组整体利益,避免“个人利益谋求”和“命令下达—任务执行”等单向线性传达的现象,从而使语文教研主体之间在自由的环境、平等的对话中开展利益一致的语文教研活动。这样就能凝心聚力,共同推进教研效能。

其次要构建规范性、有效性的协商机制。哈贝马斯指出,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过程中,人们的话语必须满足真诚性、真实性、正当性、有效性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在就某一具体问题展开交流时,每个语文人都须以真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将心比心,这样才能使主体间的互动达到相互理解的境地,并最终在辩论式协商中就如何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如构建以下机制:为了让所有语文教师都有对公开教学进行点评的机会,为了在短时间内提出最为实用的教学建议,可以预留时间,让所有语文教师先作准备,后用简洁明确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核心观点。“简洁明确”正是协商有效性的体现。

综上所述,语文教研活动必须是所有语文教师都作为主体参与的互动过程。在教研活动中,要结合语文课堂的现实问题,彰显每位教师的主体性,通过教研主体的理性互动去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编辑:张 婕)

作者:王克强

上一篇:修复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启蒙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