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学论文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基层学校的课题研究应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并在调研教师科研状况的基础上,通过规范课题的过程管理、加强课题的研究指导、重视科研团队的合作研讨等策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规律,提升教学效益,发展专业素养,在实践研究中享受轻松与快乐。

第一篇:教学论文论文范文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三大特征。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过程性和自主性等五原则。它彻底地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全面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化学课堂教学

过去,我国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接受学习,它注重的是已有人类文化的复制,但是,个体要在复杂的社会中获得终身发展,已不能单凭接受社会文化这一种学习方式。虽然我们教师也在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即意义地接受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构建情景、提供资源、使用和约、利用社区、探究训练、自我评价等环节,但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不仅是单一的线性结构模式,还应为多元的立体结构模式。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必然的。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特征。

(1) 开放课堂,教师重组。学校图书馆、化学实验室和常规教室三位一体,同时构成课堂。图书管理员、化学实验员和化学教师共同组成任课教师组,以化学教师为中心,三地多人展开教学。

(2)“自主性”和“主导性”相结合。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材和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自己选择要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和地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同时又是参谋、助手、顾问和咨询者;既有师道尊严的一面,又有平等交流的一面。

(3)“实践性”和“书本性”密切联系。实践的核心必须是课本的重难点,实践的过程必须是用化学知识和原理去解决或解释与其相关的实际问题。

(4)“过程”与“结果”必须兼得。强调在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及所形成的能力与水平,以及在过程中有所“悟”的知识或原理,都必须符合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5)“双基性”和“创新性”相互倚重。学生必须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创新的天空中。

二、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发现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要求学生以积极、自觉的思维去面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在质疑、查找、解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收获。研究是指学习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用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在获取、筛选、加工信息的基础上再生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可能是人类已发现、已定论的东西,相对社会来讲并没有独创性,但这是学生不满足现状、不依赖老师,面对自己陌生的领域独自提出多种答案或解决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化学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内容,提出疑问和怀疑,发现作品的精华,从而提出见解,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

2、教师指导学习和学生研究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但并不排除学习指导,相反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尤其是开始实施模式时,老师更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扶”着学生走一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要“少而精”、“指导要得法”。

3、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这完全尊重了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于当前学校图书的藏量、学生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学生之间必须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4、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力图弥补原有教材的不足,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创造课堂教学独特的意趣。但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会涉及到很多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自然地在各学科之间架起桥梁,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探寻未知的知识,使自己原有的知识沿着深、广两个方面拓展。化学研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从化学学科拓展到数、理、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了自然、历史、社会,真正注重了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化学的实际应用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当有适切的教学策略,注意角色的变换,从控制者转为参与者,从预设者转为合作者,从权威者转为引导者。

1.激发策略

教师提供“刺激”,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就是学习任务,可以以教学目标的方式呈现,也可以设置问题情景或活动情景呈现。它是为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并把它调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分层策略

不同的学生必定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不同的学习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地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在学习内容中选择适合学生自己阅读地部分,让学生自学;也可以在学习内容地纵横方向上,为学生提供命题或提供材料,让学生自行查找、补充材料,自行进行归纳、综合、对比等,在学习内容完成后,让学生回顾现在的学习策略与过去的不同之处,并对哪些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哪些是不太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学习策略等产生自觉的认识。

3.民主策略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因此课堂教学中需要民主、平等的气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摆脱传统教学角色的限定,超越“你”与“我”而成为“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顺利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赞赏,同时试着赋予学生新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障碍时,教师不要急于告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而是要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其“搭脚手架”,提供元认知方法,使教学过程具有浓厚的民主气氛和充沛的生命活力。

4.建构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营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条件和环境,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激活学生的经验储备和知识储备,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反省、有所总结,在教师帮助下进行自我构建。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符合新大纲、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由之路。但研究的问题不宜太深、太广,也不要每一节课都研究,每一个问题都研究。我们认为,学生既要发现式学习,又要有意义地接受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模式并不排斥其它的教学模式,只有与其它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接受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

2.《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作者:徐丽萍

第二篇:课题研究要注重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基层学校的课题研究应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并在调研教师科研状况的基础上,通过规范课题的过程管理、加强课题的研究指导、重视科研团队的合作研讨等策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规律,提升教学效益,发展专业素养,在实践研究中享受轻松与快乐。

关键词: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追求课堂教学的优效化,是木渎实验小学这所办学百年的省模范学校一贯坚持的科研方向。从“八五”期间的“小学语文教学‘低耗高效’教改实验”、“九五”期间的“小学‘低耗高效’教学综合实验研究”、“十五”期间的“小学课堂教学‘低耗高效’整体策略研究”,到“十一五”期间进行的“小学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研究”,我们始终依托学校的省级主课题,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紧扣课堂教学效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小学“低耗高效”教学的有效性及“优效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七优化、四关注、三联动”的优效化课堂实践操作样式,形成了优效化课堂的评价标准,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们成功申报了省规划课题“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希望通过“学生先学指导”的研究,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同时,也希望在教师的科学引领下,使课堂尽显师生的智慧,努力构建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完善优效化教学评价体系,开拓一条课堂教学优效化的校本研究之路。

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我们倡导教师们绕开高深和玄奥的理论探索,开启从实践出发的教育科研之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将关注落到指导学生先学,探索态度、习惯和方式的优效指导,将视線聚焦学习主体,寻觅质疑、交流、反馈的优效策略,聆听专家、同事、学生的评说和自我内心的声音,催发坚持、扬弃或改变的优效反思。

一、调研教师科研状况,稳步启动课题研究

“十二五”课题实施伊始,结合区教科室校本性教育科研调查的开展,为了深入分析我校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学校针对性地制订研究策略,使教师的课题研究更为常态。我们选取本校90名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从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开展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与水平、从事教育科研的优势与局限等4个方面12个子项,开展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现状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事教育科研的意识在逐步增强,从事教育科研的动机在不断明确,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行为在不断增多,并在逐步向规范化靠拢。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不够强,能力不够足,素质也不够高。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与动力的增强和他们教育科研素养较低之间出现了不相适应。教师既有从事教育科研的优势,也有从事教育科研的薄弱点和局限性,薄弱点还相对更为突出一些。分析调查结果,为了使我们教师的课题研究目的更为明确、过程更为清晰、状态更为有序,针对课题尚属起始阶段,我们重点关注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校本培训,分层管理

实验教师的校本培训贯彻分层管理原则,学校按三级梯队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一级是课题中心组成员,二级是学校骨干教师,三级是全体实验教师。我们主要通过综合培训和专项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小组培训和个别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助推课题实验教师能力提升,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全面解读,分科实施

课题领导小组面向全体教师,认真做好“十二五”课题研究方案的解读工作,明确“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的研究重点是科学地把准“学生先学指导”的舵,构建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完善优效化教学评价体系。具体是根据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研究、优效化教学策略研究、优效化教学评价研究、优效化学习策略研究、教学资源优效化开发和整合利用研究等5个子课题板块,分解二级子课题,按照学科分组抱团研究,教师个人根据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和专长确立相应研究专题,扎实推进学校主课题的研究实施。

(三)开题论证,完善方案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学校组织课题开题论证。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回顾梳理、研讨交流、思维碰撞,激发了智慧的火花,大家对课题的认识更深化、更具体、更清晰。综合专家组的调整和修改意见,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课题由原来“基于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策略研究”,更名为“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 修改后的课题方案,更为完善合理,更具可操作性。

二、规范研究过程管理,关注课题基础效益

课题研究必须求真、求实,加强实施管理,才能呈现巨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引领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十二五”立项课题研究初期,为了扎实开展研究,区教科室要求各校开展“十二五”省市立项课题基础效益调测。结合“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的实施情况,我们围绕课前先学、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方法能力等四个方面制订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选择四年级8个班409名学生分两轮开展跟踪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以合理指导学生先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两轮调查数据统计整理后,剔除干扰因素,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能力等各项指标总体来说是呈合理的上升趋势,但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没有完全确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自主学习的方法一定程度上缺失,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针对调查结果,课题组多次组织交流和研讨,重点就“指导学生先学”和“学生先学后的课堂教学”展开讨论研究,综合多方面的意见,最后达成以下共识:

(一)学生先学要实现“四个明确”

1.明确先学的目的。即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先学,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明确先学的方法。教师要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先学方法的指导。

3.明确先学的时间。教师要根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先学的时间,课上先学花的时间不宜太多。

4.明确先学的内容和任务。教师要明确学生先学的内容,安排学生在先学中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二)先学设计要落实“四个根据”

1.根据学生心理设计先学。先学的设计,教师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低中年级应侧重培养他们的先学兴趣、习惯;高年级侧重训练思维,培养学习能力。

2.根据教师的要求先学。教师要根据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具体安排学生先学的范围。

3.根据课程的特点先学。先学的方式方法是精细的,还是粗略的,精细到什么程度,粗略到什么程度,都要在先学前想到。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适宜的先学方法,“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4.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先学。先学要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以及个人学习的习惯来安排,并注意不同学科之间在时间分配上的相互协调,以保证学生先学的时间和质量。

(三)先学后的课堂要掌握“三个注意点”

1.学生“学得会”,教师就“倾听”[1]。有的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先学后基本能够理解,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少说或不说,让学生汇报自己先学的收获。

2.学生“说不清”,教师就“点拨”。有时学生通过先学还是存在问题,说不明或说不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然后组织教学。

3.学生“看不到”,教师就“补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先学时难以理解掌握,这就需要在课堂上适时“补充”,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索学习。

三、注重生成研究指导,推进课题实践研究

当研究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问计科研专家和教育名家,开启研究的新思路,形成操作的新策略。

(一)构建“四段八环节”模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一度产生了如何把准“学生先学指导”的舵,实现“优效化教学”这一困惑。对此,我们结合区教科室开展的教科教研“两课对接”活动,开展深入的研究,邀请省特级教师周永沛、周岳和区教师发展中心李和明主任全程参与研讨,探寻指导学生先学的优效化教学实践操作模式。在各级专家的多次指导下,通过反复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我们逐步确立了“四段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四段”是启学、导学、研学、拓学,“八环节”是创设学习情境─厘清学习任务─先学方法指导─自主探究学习─疑难节点点拨─引导讨论交流─开展目标检测─延伸拓展练习。学校明确每一堂课原则上都要有“启学、导学、研学、拓学”四个教学段的呈现,其中每个教学段对应2个教学环节,但是,也可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对教学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增删。通过这一生成性研讨,突破了课题研究的瓶颈。

(二)把握重点深化研究

为了使全体教师充分领会“四段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精华要义,我们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刚教授作了题为《教学设计与优效教学》的专题报告,请区教师发展中心李和明主任作了《课题研究和教学设计》专题讲座。通过后续的实践研究和反思,我們进一步明确了推行“四段八环节”教学模式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到研究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关键要看学生是怎样学的,在课堂上是否处于中心地位,个性和能力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其中先学方法指导,是开展优效化课堂教学的关键点;疑难节点点拨,是实施优效化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引导讨论交流,是实现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着力点;开展目标检测,是推进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生长点。

四、重视团队深度研讨,优化研究操作流程

经过多年的探究,我校课题研究逐步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设计、反思、修改、研讨”相结合的操作流程。这为我们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策略,保障了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也提升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专业素养,实现了由个体研究到团队研究的转化。

(一)关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

围绕课题研究的实施,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暴露的问题,我们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有效性的调查研究,精选10种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现象设计调查问题,对五年级共455名学生和小学部112名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分析发现,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意愿相悖。通过集体的反思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要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必须进一步转变评价理念,调整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优化评价实施过程,同时,明确即时评价要体现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要有针对性和艺术性,要有激励性和多样性,要有肯定性和发展性,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丰富优效教学评价体系

为化解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优效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我们邀请吴刚教授作了《先学指导:课堂优效化教学》专题讲座。谈到课堂教学的评价,吴教授认为评判一堂课是否好课,简单说就是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策略综合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资源优质化、学科教学整合化。对此,课题组通过反复研讨交流,多渠道听取意见,联系课题研究实际,确定从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等“六个纬度”展开评价[2],并制订和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总之,把教科研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是无端地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恰恰是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规律,呈现出特有的专业素养,在保证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同时,享受到春水浮舟的轻松与快乐。朱熹说得好:“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教科研正是那托举优效化教学之舟的潺潺春水。

在教科研观照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为学校赢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苏州市“十二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精品课题、苏州市第七次教育科研“优秀团队”等荣誉。“十二五”期间,教师在《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研究》和《江苏教育》等各类刊物上发表教育研究论文135篇,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论文评比638人次获奖,学校现有中学高级教师12人,市知名教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7人,区知名教师4人,区学科带头人35人。近几年,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在各级各类的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的合作交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霞.高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反思[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2).

[2]许新海.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深度追问[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5).

收稿日期:2017-01-04

作者简介:赵卫民,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101)教科室主任,中小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责任编辑:石萍

作者:赵卫民

第三篇:研究生专业课“反转”式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 要]目前研究生教学在课程定位、内容选择、课程与科学研究结合方面尚有不足,还存在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未能与学生的科研需求相结合和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将“反转”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实现以研究生为课堂主体、兼顾研究生研究兴趣及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从而较好地解决目前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反转课堂;研究生教学;专业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目前研究生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模式的改变迫在眉睫。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术不断涌现,合理应用新技术可以促进教育行业的发展。“反转”式教学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源自西方的教学模式,“反转”课堂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技术。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将“反转”式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很好解决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兼顾学生差异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专业课与本科生专业课有一定的联系,但同时也有本质的区别。其联系在于,一些课程内容相似,其教材及教学要求存在相同部分;其区别在于,研究生教学更专注于某一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注重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课程学习的知识点较具体,更加深入;而本科生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课程学习的知识面较广,但很多东西浅尝辄止。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有许多内容与本科生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1],但培养目标与本科生却有显著的差异,因此教学要求差异也较大。调查发现,目前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中文献检索能力相对较高,但实验设计与实施水平较低;研究生对专业课程比较感兴趣,且更关注自身科学研究等能力的提升[2]。另外,尽管研究生非常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但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参差不齐[3]。

近年来,虽然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课程定位不明确。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对于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采取的教学方式相差不大,未根据教学要求的差异和学生需求做出相应调整,导致研究生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定位不够明确。2.内容选择不当。对于研究生专业课程,很多教师会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自制课程目录,课程无指定教材只有参考教材,也有的教师会指定教材。但无论是否指定教材,若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都会出现部分内容与本科课程重复、课程内容未涉及学生需求部分或涉及了但不够精深、课件内容不够前沿等问题,致使教学内容选择不当,深度不足。3.课程与科学研究结合不紧密。部分教师的课程内容未能与学生的研究课题进行关联,造成课程与科学研究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更好地应用到科学研究中。这既不利于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其也不利于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4.教学方式单一。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不少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全部课程都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少数教师过于热衷新兴的教学模式,如整个学期都采用学生讲、教师听的方式。以上两种模式都没有将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型教学方式合理结合,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长此以往,不利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5.课堂教学未能与学生的科研需求相结合。很多教师并不关注研究生的研究需求,一味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教学,导致教学成果无法满足研究生的科研需求。6.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学生只有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思维活动,进一步自主地提出、思考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才能锻炼并提高其创新能力、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而现用的一些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

基于此,为了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采用哪种教学模式以及如何选取课程内容和安排课堂时间,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反转式课程教学模式

近年来新出现的“反转”课堂(Flipped Class,也译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反转”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制作演示文档(PPT)、视频等,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其最早出现于美国[4-5]。“反转”即师生互换角色,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充分发挥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双一流”建设中,许多高校意识到只有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办学理念,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人才培养离不开以人为本,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教育的需要是所有学生的需要,要以全体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6]。

研究生教育中的“反转”式教学,可以采用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搜集、归纳、总结资料,然后制成PPT,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和教师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心得,并与教师和同学相互交流。一方面,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与课上其他同学、教师进行研讨,通过互相提问或作答的方式可实现多向交流,不断加深研究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在反转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兼顾学生在研究兴趣和掌握知识方面的差异性,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推荐适合的参考书和教学视频,让学生通过在课外自学,尽快补充基础知识;对于基础良好的学生,可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对其思维的拓展。这样,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提高了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率。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4]。

在“反转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反转”式教学模式,在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探索学习,这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搜集和整理资料、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实践

(一)“反转”式课堂在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以材料表面工程为例,这门课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该课程之前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需要对该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实践,以期提高课程质量和授课效果[7]。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完全采用翻转课堂的条件,通过将传统教学和“反转”式教学相结合,规范分析、研究高校課堂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8-9],并有效解决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课程定位不够明确和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

研究生入学后,便会立刻与导师见面,确定培养计划,了解所在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在制定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并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最终共有34人选择该课程,课程总课时为40学时,无指定教材,教师自制课程目录并推荐参考书籍。这门专业课教学采用“反转”式模式,课时分配为前6学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先讲解该课程的学习背景、介绍主要的学习内容,然后根据每位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制定后续“反转”课程的讲解内容,为每个学生量身指定“反转”课堂的汇报方向。剩余的34学时中有30学时为“反转”课堂教学,4学时为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验课。

教师要求每个研究生针对自己在“反转”课堂的汇报方向,大量查阅文献,并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文献阅读成果,并以其关键知识点为主线将其制作为PPT以备在“反转”课堂上汇报。

汇报顺序依照课程目录进行。每次课(2学时),安排2~3名学生依次汇报,汇报时长规定为15~20分钟/人。学生在制作PPT时,通过加入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关的内容,强化了知识内化能力[10],实现了课程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

学生汇报结束后,转入答辩环节,教师和学生分别就相关问题提出疑问,汇报学生进行回答,同时其他学生也可参与回答和讨论,最后教师就该问题做补充回答和点评,并提出一些建议。“反转”式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破坏性创新”,需要学生和教师在把握现状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11]。为了确保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加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参与讨论,即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提问累计最少次数做了限定,并将其作为学生平时考核的主要依据。通过课堂讨论和设置最少提问次数、增加学生互动,不但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还较好地解决了课堂学习未能与学生真实科研需求相互促进的问题。

“反转”式课堂采用研讨式教学,相比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与交流表达等能力[12]。通过制作PPT和课上讨论,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学习,这有效锻炼并提高了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思维碰撞的火花(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新见解、思路等)[13],在分析和查阅资料之后,若确定具备可行性,教师会建议学生进一步查资料并通过实验验证,最终写成学术论文并力争发表。

课程快结束时,教师要求学生总结学习成果,根据课程内容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每人写一篇综述性学习报告,以进一步锻炼学生对文献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也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为以后的研究选题及进一步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上述“反转”式教学及学习过程,研究生的文献阅读能力、探索意识及研究兴趣、科研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等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教学实践过程

前6学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对不懂的问题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提问或课下与教师交流。教师通过自制的PPT为学生打开了这门课的大门,也向学生做了良好示范。第7~40学时,主要采用“反转”式教学模式。以热喷涂技术这一章为例,此章节比较靠前,在教师讲解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热喷涂的定义、分类、各种热喷涂工艺的原理、特点、适用条件、影响因素、控制方法等内容。教师安排了热喷涂课题组的两名学生讲解热喷涂的其余内容,其中A同学讲述热喷涂工艺在制备燃料电池方面的应用;B学生讲述热喷涂工艺所使用粉末的制备工艺等。其汇报流程图如图1所示。

A学生汇报内容为:热喷涂工艺可用于制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阴极、阳极和电解质层,并利用展示以大气等离子喷涂(APS)制备SOFC电解质的过程,以及工艺参数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A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一:采用热喷涂工艺制备SOFC电解质的缺点。对于问题一,A学生回答:热喷涂工艺中的APS用于制备致密电解质薄膜的研究很多,它是利用氩气、氮气或氢气作为离子气,经电离产生的等离子体高温射流,将输入的材料熔化喷射到表面形成涂层。APS法的工艺特点决定了用这种方法制备电解质层时,尽管目前其致密度可达到90%以上,但这种致密的薄膜由于存在垂直微裂纹,很难满足高质量电解质层的气密性要求,需要通过一些工艺改进来保证成膜质量,这增加了工艺成本,限制了其应用寿命。

其中,A同学代表某节“反转”课堂中第一个汇报的学生;B同学代表同一节课中在A同学之后汇报的学生;C、D和E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个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

教师总结:A同学提及的问题确实存在,然而真空等离子喷涂(VPS)更适合用来制备SOFC的电解质薄膜,因为VPS的等离子流速是APS的2~3倍,且温度更高,可以保证制备出的薄膜致密度更高,同时与基体的结合更好。但是,VPS制备电解质成本比APS更高。

C学生提出问题二:A同学在PPT中提及的几种电解质的优缺点。对于问题二,A学生回答:迄今为止,氧化钇稳定氧化锆(YSZ)是目前研究最为充分并且得到实际应用的SOFC的电解质材料,但YSZ只适用于高温(900℃~1000℃)型SOFC,不符合中低温(400℃~850℃)SOFC对电解质的要求;氧化钆和氧化钐掺杂氧化铈(GDC和SDC)是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中低温电解质,在400℃~600℃时,掺杂氧化铈比氧化锆基电解质的氧离子电导率高得多,但基于掺杂氧化铈电解质的单电池开路电压明显低于理论电压值。课上其他学生也根据自己对于电解质的了解进行了课堂讨论。

教师总结:尽管YSZ研究比较充分且有很多优点,但发展中低温SOFC是未来的趋势,因为高温SOFC存在封装困难等很多问题[14]。掺杂氧化铈电解質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很有研究价值。此外,YSZ也有可进一步改进的可能,通过掺杂等方式可以降低其烧结温度,使其适用于中温SOFC。

D学生提出问题三:除了热喷涂工艺,还有没有别的工艺可以制备SOFC的电解质?对于问题三,A同学回答:除了热喷涂方法,别的方法如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等也可以用于制备SOFC的电解质。D同学又提出:自己的课题组常用的方法就是溶胶-凝胶法,但是用于制备气凝胶。E同学提出:自己的课题组在研究锂电池,用过水热法。之后学生一起探讨,发现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点在于都可以用于制备薄膜材料,而通过A同学讲述制备SOFC电解质的要求,大家发现只要能制备出致密薄膜的工艺,理论上都可以用来制备SOFC电解质。

教师总结:制备SOFC电解质的工艺确实不止一种,但正如之前讲过的热喷涂工艺,热喷涂工艺包括等离子喷涂、爆炸喷涂、超音速火焰喷涂等,每种工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根据工件形状、使用条件等的不同,每种工艺都存在不同的适用范围,此外,还有设备造价等问题。在选择制备工艺时,不仅要考虑能否制备出样品,还要考虑实验条件是否容易达到,以及原料的价格等问题。

随后,又有几名学生提出了别的问题,学生讨论之后,教师进行了总结。A同学汇报结束后,B同学开始汇报,同样的提问—回答过程再次反复进行。

四、小结

“反转”式教学显著提高了研究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讨论有助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其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开阔其研究的科研视野,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与交流表达等能力。通过“反转”式教学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将“反转”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以研究生为课堂主体,兼顾研究生研究兴趣及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从而较好地解决目前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吴浪,廖其龙,李玉香,曹林洪.材料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6(1):138-139.

[2] 周超凡.基于需求分析的“学研结合”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3] 王珊.论研究生课堂教学参与的本质及其实现途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1):43-46.

[4] 刘晓路,邢立宁,杨振宇,孙凯.“反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时代教育,2014(9):63.

[5] 周霞.反转式教学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192-193.

[6] 韩燕娟,张宝辉,胡立如.基于互动的研究生参与式教学设计与实施效果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36-43.

[7] 王建江,许宝才.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3):78-79.

[8] 冯宪超.以学生为本的“半反转课堂”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22-123.

[9] 李国义.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7(5):1-3.

[10] 谢秀珍,黄宏武.高校实施反转课堂教学的探究[J].学园,2015(32):71-72.

[11] 卜彩丽,孔素真.现状与反思: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6(2):26-33.

[12] 孟祥海,刘植昌,张睿.本科生与研究生专业课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8):155-157.

[13] 张卫国,李婧,李剑敏.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研究生“研讨式课堂”教学管理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1):39-44.

[14] 毛宗强,王诚.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2-98.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邢亚哲 冯潇 姜超平 张凤英 陈永楠

上一篇:历史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西部金融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