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函分析课程总结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泛函分析课程总结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为了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加速推进院校教学工作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通信原理”课程建设以“着眼实战化教学转型,强调理论与装备融合,突出信息指挥能力”为理念,具有鲜明的海军特色、舰艇通信特色和实战化特色。

第一篇:泛函分析课程总结论文

《设计素描》课程改革与建设总结报告

摘要:设计素描是我院广告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根据我系学生专业基础素质水平,后续课程的衔接以及学生未来从业需要进行了课程整改与建设。主要从教学目的与培养要求入手,根据专业需要对教学重点进行重新定位,并且丰富了教学方法、完善了教学条件。该文对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进行阶段性总结。

关键词:设计素描 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

《设计素描》对于所有设计专业的从业者和学习者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技能课程。目前该课程是广告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造型训练体系,它的基础性、实用性和重要性体现在各类设计课程的应用中。经过课题组多次课程会议研讨,决定将原来的传统素描课更改为设计素描课程,为此课题组调研了国家规划教材《设计素描》和部分同类院校《设计素描》教材使用情况,根据我系学生专业基础素质水平并充分考虑到和后续课程衔接,制定了《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重新规划了教学资源,包括三间画室的布置及配套教具,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对该门课程进行了重新的规划与调整。下面将针对设计素描课程改革的内容及建设情况进行详细的阐述。

1 教学改革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教学改革的目的与培养要求

本系广告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广告策划助理、平面设计师、多媒体设计助理,摄影摄像师、室内外效果图绘制员等,而过去开设的传统素描教学对这些工作岗位及要求掌握的设计技能无法建立具体的联系,不具有针对性,无法跟上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开拓创新。《设计素描》的课程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设计技巧的理解与认识,更可以培养学生对设计意识、图形意识、创作性表现意识和思维意识的理解。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基本的设计造型要素,并运用造型形式语言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使学生既获得实际设计知识与技能,又获得艺术设计思维的深化,以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要求,更好的为后续设计课程服务。

1.2 教学重点的调整

根据后续课程要求,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调整了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我们调整了教材选取,选取的教材主要参考了部分操作性较强的国家规划教材,如:辽宁美术出版社尹传荣主编的“十二五”规划教材《设计素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林家阳主编的“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设计素描》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周至禹主编的“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设计素描》等。根据课程内容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接收能力,我们将课程设计五个部分,第一章的“认识设计素描”教学单元,阐明了设计素描与广告设计的专业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设计素描的目的与重要性。第二章的“设计素描明暗”教学单元则温习了传统的素描绘画技法与设计素描的基本元素。第三章的“设计素描的结构”教学单元中开始强调减法训练,注重物体形态的结构与体量。第四章的“设计素描的具象到抽象”教学单元学习运用抽离的表现手法,以点、线、面的形式表现物象,把物象特征符号化。最终在第五章的“设计素描的想象与意向”教学单元中,进行图形联想,以保持物象基本特征为基准,根据意象形态的表现法则进行简化意象训练。这五章节的教学内容遵循相交、递进原则,通过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经历理论学习、写生与重組、创意设计三个阶段,以达到其专业造型能力螺旋式上升的目的。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授课内容相对减少,指导工作量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程度加深,主动性学习内容增加。课程改革前后实施了两个学年,在这期间我们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践不断的总结完善,对课时和教学内容分配进行了调整。首先是将总课时量64学时调整为96学时;其次将五个教学章节的课时分配进行了细节调整:第一章的4课时不变,第二章20课时改成16课时,第三章22课时改为20课时,第四章24课时改为26课时,第五章26课时改为30课时。课时的分配调整加大了课程教学中“具象到抽象…想象与意象”两个章节的课时比例和实践环节,目的是强化素描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为之后的专业课程进行衔接。

1.3 教学方法的丰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传承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外,还根据学生现有的专业能力,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程开设前为了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我们聘请行业专家或企业工程师等对学生进行专业认识讲座,了解掌握设计素描在设计领域中的重要性。再如理论教学中,教师会通过各种途径寻找与教学内容配套的经典案例让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单元教师会给学生示范演示,直观的教给学生如何表现,在学生写生时间练习中,教师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在第四章具象到抽象教学以及第五章的想象与意向教学的理论部分讲授过程中,不断引入易于学生接受的案例,激发学生对物象、自然等的无限想象,展开激烈头脑风暴,拓宽学生的设计思维广度和深度,通过加减法和相关符号的不断变化使具象形态抽象化,使抽象符号形象化。学生完成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作业后都要进行学生作业互评和教师点评,并把作业拍成照片传到课程网站供所有学生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

2 教学环境的完善

2.1 硬件空间的氛围营造

过去的画室除了学生画架画板、几何静物及几幅传统素描、色彩作业外别无它有,建设后的画室墙壁装修了展壁,师生作品可以随时装裱悬挂,室内购买了装放静物和几何形体的家具和装放学生作业纸张的工具柜。天棚过梁安装了膨胀螺丝,悬挂了用于工业产品写生的自行车,静物台上摆放了用于写生的工业产品发动机,工业水管弯头等等。教师的苹果超薄手提电脑更是个性辅导学生的好帮手,大量设计素描范例随时找出来给学生看。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作者:朱建成

第二篇:“通信原理”课程实战化教学建设总结

摘要:为了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加速推进院校教学工作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通信原理”课程建设以“着眼实战化教学转型,强调理论与装备融合,突出信息指挥能力”为理念,具有鲜明的海军特色、舰艇通信特色和实战化特色。“通信原理”课程在我院具有悠久的历史沿革,自1950年至今,经历了无线电理论萌芽阶段、依托典型装备成长阶段、理论系统化初步形成阶段、建立健全知识体系阶段、面向实战化改革发展阶段。在教学思路设计、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关键词:通信原理;实战化;教学改革

为了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加速推进院校教学工作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着力培养水面舰艇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加大实战化教学改革的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实战特色的优质课程。自2011年开始,“通信原理”课程建设以“着眼实战化教学转型,强调理论与装备融合,突出信息指挥能力”为理念,以培养能打仗、打胜仗,满足第一任职需要的合格指挥人才为目标。

一、课程历史沿革

1.无线电理论萌芽阶段(1950—1965年)。“通信原理”课程可追溯至1950年,我院前身第一水面舰艇学校航海系负责观通长教学,并由13个学科组的通信学科组负责全院学员《无线电》课程的教学任务,《无线电》课程包含了后来的“通信原理”中通信基本概念、模拟调制、信道等内容。

2.依托典型装备成长阶段(1965—1980年)。随着通信装备电子技术的发展,1965年,通信装备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从《无线电》中独立出来,开设了“通信原理”课程,内容主要针对舰艇具体通信装备讲解。

3.理论系统化初步形成阶段(1980—2003年)。1980年以后,随着通信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海军舰艇通信装备形成了多型号、多频段的特点,基于此,开设了《舰艇通信系统原理》这门课程,该课程教学内容以系统结构、功能、作用、操作为主,装备技术原理为辅。

4.建立健全知识体系阶段(2003—2010年)。2003年学院施行“合训分流”培养模式,成立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系,通信原理作为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第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正式设立,并制定了“通信原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当时面向对象除了合训信息工程专业学员外,还有地方青年班学员。2007年“通信原理”成为第一批网络课程,我们自行制作并完成了“通信原理”网络课程。2010年作为学院第一批“教考分离”试题库建设课程,“通信原理”完成了试题库、试卷库建设。

5.面向实战化改革发展阶段(2011至今)。根据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院校教学工作逐步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着力培养水面舰艇新型军事人才。“通信原理”课程加大实战化教学改革的力度,教学内容面向部队、面向实战,重视基础理论与装备原理、操作使用、装备效能的衔接,以通信装备的理论原理作为通信原理调制解调内容的切入点,以通信装备组织运用作为实践应用的出口,形成了具有海军舰艇特色的通信理论教学模式。

二、课程地位与作用

舰载通信装备是水面舰艇信息传输的重要手段,是夺取现代海战信息优势的制胜保障,是海军舰艇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關键要素。“通信原理”是我院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系统性的专业主干必修课程。

1.课程在培养能打仗、打胜仗信息化指挥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信原理”是培养学员通信素养的奠基课程,该课程对学员系统掌握信息作战理论知识,全面掌握舰艇通信理论与关键技术,深入学习舰载通信装备与作战运用理论,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装备运用水平和指挥素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课程在海军信息作战能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舰艇通信装备是舰艇信息作战的核心装备,是海军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3.建立教员培养制度机制,打造一支实战教学能力强的教学团队。通过落实完善教员培养和能力提升机制,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教员赴部队任(代)职、观摩见学和参加海军重大演习训练活动,提高师资队伍实战化教学能力。

三、课程建设经验

1.设计教学思路、注重知识体系建立是保证课程稳定发展的核心。建设科学、先进的课程体系是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组在授课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经过多年的授课经验设计了“紧抓一条主线、理解两个指标、掌握三类调制、解决N个问题”的教学思路,使课程内容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有效帮助学员掌握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同时不断完善课程内容的横向融合,着眼全面信息传输体系的建立和培养,我们在突出通信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对信息安全、信息对抗和信息决策方面的相关知识都有涉及,既突出了初级指挥军官基础理论的培养,又加强了能力和素养的养成。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点连续、横向联合,确保了课程发展的连续性。

2.建设先进、配套的实验教学平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课题组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断优化实验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并依托学院支队组织学员参观见学,达到实践强化理论、优化教学的目标。课题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将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大学生创新小组课题、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系统结合起来,培养学员实践验证理论的科研精神、理论指导实践的科研意识以及综合分析科学应用的科研能力,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通信理论能力培养体系。

3.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要件体系”建设是加深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课题组依据通信原理课程的自身特点,针对课程进行了“一个增加”和“两个减少”的改革。在授课过程中课题组紧贴学院实战化教学改革目标,紧密结合海军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现代舰艇通信装备知识内容,并适当精简数学基础理论的内容和后续课程将深入讲解的内容,使课程内容既具有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又具有与部队实战化训练同步的先进性,保证了教材内容始终贴近水面舰艇实战和训练的需要,为满足水面舰艇初级指挥岗位任职需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充分保障。

4.建設创新能力强、素质较高的教学团队是保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关键。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为此,在课程建设中,课题组始终把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放在首位。课题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攻读学位、部队代职、承担科研任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结构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M].第7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7.

[2]陈红霞,马中华,陈朝阳.通信原理实验内容设计与教学改革[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84-88.

[3]万莉莉,周妮.“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通信原理》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154-155.

[4]王磊,刘海涛,王晓亮,王鹏.《通信原理》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2):149-150.

"Communication Theory" Course Actual Combat Teaching Construction Summary

HAN Dong,SUN Du-juan,REN Zhong,XU Chi,GUO Yi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ystem,Dalian Naval Academy,Dalian,Liaoning 116018,China)

Key words:communication theory;actual combat;teaching reform

作者:韩东 孙杜娟 任重 徐池 郭谊

第三篇:关于《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实践的总结

摘 要:有机化学作为化工及化工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具有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特点,为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有机化学的内涵,学好有机化学。文章对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阐述了在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实践经验和新的方法的尝试,阐明了有机化学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关键词:有机化学 课程 教学 化工

有机化学作为中职学校化工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基础课的学习。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化工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地区各部门对化工行业的投入在与日俱增,化工行业在地区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在这样一片大好前景下,我校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的对教学及课程上进行改良和创新,希望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化工企业要求的合格人才。我校在2004年就已经着手进行一系列的程创新和教学改革。其中,有机化学是化工分析专业一门必修的化学基础课程。化工专业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对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教学过程中一些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希望能对以后的工作有所促进:

1学习有机化学课程的目的

在接触本课程之前,我校化工分析专业三年制中专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基础化学》、《无机化学》等重要的化学基础课程,对于化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针对化工分析专业的专业实用性特点,后续的有机化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也使学生能根据今后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学习和钻研与化工分析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方面知识。 尤其是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内容的过程中既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操作技能,又能够进一步巩固本课程理论知识,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融会贯通。

我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由服务型人才正在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讲,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它是后两年开设的专业课知识体系的基础,我校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注重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达到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目的,让学生用思维来分析、判断,依靠自己的推理得到结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2课程设置结构

按职业教育的要求,理论教学要遵循“必需、够用”原则,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我校有机化学总学时数为128学时,每周8学时,理论学时80学时,实验学时48学时,理论课时和实践性环节的课时比例达到5:3。在课程结束时还设有专门的实验操作考试。学生的总成绩由每次实验报告成绩、操作考试成绩以及理论考试成绩按比例总合而成。本课程设置的实验内容包括:苯和甲苯的性质、醛和酮的性质与鉴别、己二酸的制取等。

3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我在有机化学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发现学生经过系统学习,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具体可以表现在:

例如有机同系物的教学,为学生树立物质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因为,有机物的每一个同系列中,每两个化合物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随着CH2数目的增加,碳链逐渐增长,同系列中各物质的性质和状态也发生着有规律的递变。各类有机物间相互转化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树立物质间联系、运动与发展的观点。而且同分异构体的推导,有机物的命名、合成、鉴别、推断等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有机化学实验的准备过程也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做实验前一星期,我会提前将本次实验的具体内容告诉给学生。在进行每次实验之前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预习本次实验的内容以及操作步骤。对于实验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查找相对应的理论教材,这种预习过程也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加强。常使学生感到新鲜和有趣,势必能起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的作用此外,在每次实验开始时,任课教师都会对实验中的重点内容和注意事项作提醒,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中应该出现的现象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本课程实验中的使用的大部分仪器设备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完成的《基础化学》、《无机化学》及等课程彼此联系的知识点上,所以通过有机化学的实验课,学生们经历的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对他们原有知识的融会贯通会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在有机化学的理论考试中,我们也会考察学生对于实验中的一些知识点以及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促使一些对实验原理不求甚解的学生能认真复习,也可以使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脱颖而出。对于能认真完成实验内容,独立写出实验报告的同学而言,他们并不需要再花费许多时间复习准备理论考试也能顺利通过考核,通过有机化学的课程学习,学生逐步获得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对我校化工分析专业学生以后课程的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对有机化学课程所做改革

(1)树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课堂: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它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只有教与学的目标明确,教学才能成为双方自觉地追求,教学双方才能有效地配合,使学生能真正融入有机化学教学中。有机化学内容复杂,只有选好教材,研究比较各类教材的特点,博采众长,取其精华,按照学科逻辑和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才可化解这一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给学生指定参考书,对每一种参考书的特点加以介绍,以便于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用。此外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新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大实验投入:由于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学校在教学实验中心化学实验室设备的投入上非常支持。除了更新大批旧设备,学校近几年还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实验室购买药品和新型的实验仪器。例如:电子天平、原子吸收光谱仪等。这些设备使用方便、记录数据准确,大大提高了仪器的使用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加大学生对实验室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全天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可以随时到实验室做实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实验室,使学生既有实验任务,也有管理责任,让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

(3)改进传统的考试方法:原有的考试重分数、轻能力,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只注重了抓结果、重一时,而放弃了对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漫长过程的监控、管理和引导,不利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减少了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了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这样的考试,可使学生思维活跃,更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天性与特长,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和要求上有选择的余地,能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潜能,从而让学生不再把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考试当作一个沉重的负担。

(4)制作多媒体课程教学课件: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多、难点多、抽象、灵活,学习难度大,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我们对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操作演示部分制作出多媒体教学课件,帮助学生能更为直观的理解和掌握实验中的重点问题。此外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和图文声像并茂的媒体特点,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理解和记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5)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创新的核心。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好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有机化学内容丰富、理论深刻、实践性强,必须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自编教材,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时引入与现代科学关系密切的有机化学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将有机化学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发展相结合,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6)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机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广泛运用周围的实际事例,有助于学生建立概念。我们还把身边的化学物质、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课堂,例如瘦肉精对人体的危害、中毒后的症状和处理措施;通过不断地将新知识和生活中的化学引人有机课堂教学,开阔了学生视野,使他们觉得化学就在自己身边,课堂的知识与自身息息相关,从而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日后成为合格化工技术人员奠定了基础,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完善有机化学课程的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出对化工企业能做出贡献的优良人才。

(7)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强学习自主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好有机化学的直接动力之一,首先结合本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展现有机化学在化工技术领域中研究与应用的前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此外把课程制作成多媒体,图文并茂的讲课,就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法.要运用启发式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不光可以帮助老师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对同学听讲也是一种吸引;同时也可以介绍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对生产、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事例来反映有机化学世界的奇妙,先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兴趣学习,自然激发学习需求和兴趣,形成“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5结语

有机化学作为化工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总结,说明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必定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改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表明,这套教改方案突出了基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使学生能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知识体系,通过将有机化学机理与具体反应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添惠等编.有机化学(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

[2]黄时海,汪晟,白先放,卢洁,李湘萍.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仪器分析课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35).

[3]黄艳仙,黄敏,揭永文.有机化学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 科技资讯, 2009,(01).

[4]陈双玲,朱莹,叶玲,罗大力.丰富有机化学教学形式的探索[J]. 中国科技信息, 2009,(06) .

[5]荣国斌,秦川.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要重视逻辑法的教学理念[J]. 化工高等教育, 2008,(01) .

作者:高 莉

上一篇:电子商务发展前景论文下一篇:初中英语听力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