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德育课程体系分析论文

2022-04-23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从根本上回答“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这两个难题,对学校的德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诉求和发展思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核心素养要求學校的德育管理应该立足于现阶段的学生,通过革新德育管理理念,设计德育管理体系、德育课程体系等,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该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整体德育课程体系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整体德育课程体系分析论文 篇1:

日本高校德育教育模式研究及启示

日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高度令人瞩目,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后,其德育课程体系完善、实现途径丰富、评估标准科学客观。通过把我国和日本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教育之路。

日本高校德育教育特色

日本高校把大学生的德育作为整个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部门开设了相关课程,涉及社会政治制度、现行的方针政策、民主与法制等方面,培养和规范学生在社会政治制度下的行为。

日本高校的德育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围绕高度集中管理、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来维持社会秩序,从而指导国民教育的发展方向。从哲学理论基础而言,日本的大学德育教育奉行的是实用主义。同时,其德育思想奉行集团主义,具有“集团本位”的倾向。日本的集团主义精神是忠诚于团体,团体则“庇护”成员,使成员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国家是所应归属的最大团体,因此倡导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日本高校的德育理论基础分为本土和外来两大来源。本土思想崇尚爱国主义和国民教育论,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中国儒家、佛学、道教的思想,并结合西方的多元主义民主思想,进行本土化整合成为其德育理论基础;国民教育论强调国家利益和忠君爱国的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富强,国家利益至上。

在外来思想中,他们充分吸纳了中国儒学“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等美德和美国的多元主义民主教育思想。其目标是使学生在理解政治形势的基础上,掌握民主主义的理念、日本宪法的根本精神和民主政治的本质等,培养学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的能力和态度。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基础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以培养“四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是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社会服务的;而日本的道德教育理论基础属于资本主义性质,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大国民族主义服务的。

日本高校的德育主要包括:(1)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和日本国体教育,理解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了解日本宪法的根本精神,贯彻民主主义的理念,学习如何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义务;(2)个性教育,即个人尊严、自由自律的教育,由于日本传统的家庭意识、民族意识较为强烈,因此提倡對自由与个性的尊重;(3)爱国主义和国际化教育,要求忠诚于国家,致力于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价值提高。学习别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相关内容,参与国际事务,树立一定的国际视野;(4)人生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对社会的贡献,被列为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日本高校注重道德能力的实践,指导过程和指导方法占据核心地位。日本非常重视德育的情感培养和内化,以培养学生的共同感受能力为目标。内化主要体现在心灵教育和感性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主动性,使得学生的道德行为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相比之下,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采用榜样示范、说服教育,有一定的强制灌输特性。学生很多情况下不是出于道德需要,而是迫于外界压力遵守社会规范和条例,缺乏自觉性和责任感。德育工作不太重视实践性,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意。我国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避免学校为教而教、学生为考而考。

日本高等院校德育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今天,我国正在加快经济体制转型,整个社会正处于一种深刻的整体性变革。改革开放在促使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带来了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1995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规定了德育目标,要求学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第一次从德育学科规范化的角度确立了德育目标;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为使我国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适应变化的社会情况,逐步推进学校的德育创新,我们必须继承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借鉴和研究日本在学校德育方面的探索经验和教训,逐步实现德育与经济齐头并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我国高等院校的德育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德育工作需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坚持德育途径的多样性 德育工作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力度,与时俱进,加入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内容。坚持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加强实践活动,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影响下进行德育实验。目前在中国,德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学校进行。学校尽管为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了严格的考试制度,但是学生通常为考试而死记硬背,很少将之付之于实践。至于家庭和地域性的道德教育活动,则在很多情况下处于附属地位。

德育应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学生为本”,就是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坚持从学生自身个性出发,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德育工作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以服务学生为导向,开展具有实用性和启发性的道德实验,从实践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避免不进行空洞说教。

注重德育内容的内化,将灌输性教育与渗透性教育相结合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产生作用,应通过德育工作的内化,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道德心理品质。 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正面的、说理为主的教育方式,创立德育环境,可通过各学科的正常教学和课外活动实现德育渗透,创立德育环境,帮助学生树立道德形象和正确的道德观念。通过德育工作的内化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道德心理品质,从而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德育课程设计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大学生的德育课程需要注重次序性和层次性,内容设计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执行,从而使得人生不同阶段之间的德育衔接紧密。目前我国在德育评价上采用整体评价法和个体评价法。整体评价从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对德育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而个体评价是从学生立场出发,针对其思想、政治、道德方面作出评价。我国需不断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使之更加具体和细致。比如借鉴日本在评价方面的效率性,以及评价内容中考虑习惯、动机、内心意图与动机的因果关系等因素。

总之,高校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塑造健康的灵魂、培养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倡导国家和集体的价值高于一切、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各项道德教育之中的情况下,高校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作者:屠瑞旭

整体德育课程体系分析论文 篇2: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德育管理新探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从根本上回答“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这两个难题,对学校的德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诉求和发展思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核心素养要求學校的德育管理应该立足于现阶段的学生,通过革新德育管理理念,设计德育管理体系、德育课程体系等,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该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德育管理;德育教育

核心素养是当今国际教育的重要议题,也是各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人才培养的趋势。《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重新确立了我国教育特别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明确地回答了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问题。然而,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德育管理遇到各种挑战。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现,核心素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德育,特别是对学校的德育管理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学生德育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即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核心素养围绕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向外辐射为3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6大要素: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再细分为18个基本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用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康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透过分析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现:从“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向外辐射到具体的18个基本点,学生的德育在核心素养中的地位越加明显,德育渗透在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中。换言之,育德是学生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1.核心素养的德育表现。核心素养中的“素养(competency)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只有学生的德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融合知识、技能、思维等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核心素养具体从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劳动意识等精神或者思想层面对教育提出具体的指导。从这些具体指导要素可以直接明了地看出,育德在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导中占据不可分割的地位。

2.核心素养的德育原则。统一性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核心素养虽然是对全国教育提出具有统一的纲领性要求,但是透过对核心素养的乐学善学、自信意识、自我管理等18个基本要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拓展空间,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地发展。例如,“勤于反思”的解释中提出:学生“具有对自己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景和自身实际,选择和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换言之,学生可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

3.核心素养的德育认知。核心素养不单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注重对学生的育德工作。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强调的就是学生要从知识的积累上升到道德的范畴:“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从“乐学善学”上升到到“珍爱生命”,便是从认知学习到理解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生化过程。而“国家认同”“责任担当”“劳动意识”“审美情趣”等正是德育的范畴。德育与认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认知能力的提升反过来能够促进德育的拓展和提升。

我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足以看出“立德”的重要性。核心素养不仅关注学校的德育工作,而且对学校的德育管理提出新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德育管理创新

中央教育管理中心的詹万生说:“德育管理工作是整个德育教育中的核心部分,他承担着增强德育实施,完成有关的德育教育以及对德育教育实施评估和重要一环,对构成的德育系统,包括领导系统、德育队伍的建设工作、规章制度的考评等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改进和创新德育管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一)德育管理理念要立足于学生,目的是为学生,成果归学生

通过观察与访谈得知,当前学校的德育管理存在以下现象和问题:一是出发点为方便管理者管理,而不是服务学生的德育教育;二是有政治化、官僚化、形式化倾向;三是沦落为搞活动、应付检查,变相为政绩服务;四是德育被弱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被置于德育教育的边缘,德育教育成了空头支票。

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德育管理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德育教育,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实现学生该阶段的全面发展。德育管理者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学生身上。德育管理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在设计、组织、开展、协调、推进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纳入德育的各个环节,突出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德育教育成果在学生身上开花。

(二)德育管理体系科学化,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可以看出,“全面发展的人”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和目标,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育徳是德育部门的首要任务。构建科学的德育管理体系是做好德育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1.做好德育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德育管理的顶层设计就是围绕核心素养设计德育管理工作,德育管理要遵从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有效地落实学生的德育教育;并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规划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德育教育工作,将核心素养细化、具体化,形成具体的德育教育内容,在平时教育工作中一一推进落实德育教育,最终的教育成果汇成学生该阶段的核心素养。

2.设计良好的德育管理架构。德育架构,即德育管理、德育工作、德育教育的组织形式,是有效进行德育管理,执行德育工作,落实德育教育的组织形式。传统的德育组织形式是在德育行政下组织德育工作,缺乏明确而有效的管理。而且暴露出了很多弊端,德育处的功能沦为迎检、做资料、搞形式活动,德育被晾在一边;班主任处于德育管理和德育教育的边缘,而实际上班主任才是德育最关键的环节。

良好的德育管理架构应该是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设计扁平式的德育管理架构,德育副校长□德育处□班主任+德育课程教师。德育管理者围绕“全面发展的人”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课程体系,突出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德育处回归服务德育、组织德育、推动德育的角色。

3.设计科学的德育课程体系。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教社政[2005]11号)强调“将学校德育的目标进行层次性分解,即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中学阶段是公民素质教育,大学阶段是理想信念教育。”然而,在长期的德育教育实践中德育并没有朝着“养成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发展,而是出现了异化问题,即德育知性化、理性化、形式化。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德育课程体系,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是德育有效管理的体现。

学校应在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全面发展的人”指导下,设计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从而有效地落实德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首先,在形式上应该体现为德育课程学习与实践并重,既要注重德育内容的学习,又要重视在实践中践行育徳,将德育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中,从而破除德育知性化、形式化的弊端。其次,在内容上体现为常规性多维度德育课程,设计多样性的德育课程,比如礼仪文明课、安全课、心理课等;并将德育课程常规化,而非当下德育教育如刮风,今天搞这一出,明天闹那一出。

(三)设计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提升德育管理效果

德育管理工作的难处之一在于评价。德育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成效难以量化,评价标准难以统一,评价对象的个性差异大,评价因素往往处于动态之中,导致德育教育难以评价。缺乏评价的德育工作和德育教育,难以促进德育管理效率的提升。因此,要做好德育管理,就应该有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

1.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德育学习过程,注重评价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体验、收获;重视德育学习成果的价值判断,同时注意到学习的过程也是反应学习质量水平的过程。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主体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的理念和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两者都是建设性的评价,符合德育教育的要求。

2.评价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方法多元化。德育教育对象,学生,存在巨大的差异,既有性别、性格的差异,也有学习方法、态度之别,还有智商、认知和能力的不同。要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德育评价应关注个体差异,在德育工作和教育中因个体差异而“因材施教”,达到每个学生都得到德育教育,每个学生即便情况不一,但是都得到相应的德育成长。

当前,学生个体差异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矛盾,德育教育效果不理想与核心素养的要求不相匹配,必然要求德育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体现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和维度多样化。评价主体可分为:学生、同伴、教师、父母,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父母评价,形成多方位、全面的评价。在德育学习评价手段上,可采用:激励手段、等级评价机制、适度质疑与批判、启发式、换位思考等。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同一个学生也可采取不同的评价主体和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德育评价,进而提升学生的德育认知。

最后,核心素养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为学校管理者带来德育管理的启发。德育管理者要更新德育理念,德育管理理念要立足学生,德育教育要为了学生,德育成果归于学生。同时,德育管理者要将德育管理体系科学化,首先做好德育的顶层设计,为德育管理、德育工作和德育教育做好规划设计;其次要做好德育管理架构,以完善的德育管理架构确保德育教育有效的开展;最好,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要设计科学的德育课程体系,确保德育教育常规化、科学化。为确保德育管理取得良好的成果,学校管理者还应设计良好的德育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德育教育,以评价反馈德育教育成果,从而推进德育管理。

参考文献

[1]沈章明.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J].湖北教育,2017(4).

[2]張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2

[3]郑炜.学校生态德育的知性化困境及其超越[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4]张香兰.中小学德育管理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观[J].教育科学研究,2010.01.

[5]王淑芳.以核心素养理念解学校德育之困[J].人民教育,2016.14.

[6]李辉.学校德育课程构建的整体性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4.02.

[7]张香艳.论我国中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的合理构建[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作者:陆甜乐

整体德育课程体系分析论文 篇3:

职业院校全域德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德育管理  主流意识形态  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是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要素,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起到核心引领作用。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创新德育工作新模式、新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笔者发现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存在以下薄弱环节:德育工作体系不完善,德育工作队伍不健全,德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德育平台建设力度不够,学校、家庭、社会多主体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特色德育品牌影响力不强,德育保障机制不健全,德育育人效果不理想,部分学生道德素养不高,呈现出“自私、冷漠、自卑、胆怯、无进取心、无责任心、不讲诚信、放任自我”等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加强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构建一套科学系统、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模式。
二、全域德育管理的核心要义

近年来,烟台工贸技师学院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致力打造“德育课程体系、德育实践体系和德育文化体系”三大育人平台,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企业)三方横向联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共同育人的全域德育工作新模式,最终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总目标。
三、全域德育建设的基本途径

德育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生命教育等,要坚持“系统规划与分层推进相结合、制度规范与人性关怀相结合、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德育建设内容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1.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德育教育中起到导向性作用,事关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能否担当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烟台工贸技师学院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强化意识形态执纪问责,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主导权。通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学院师生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师生面貌蓬勃向上,校园氛围和谐稳定,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2.加强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德育课程是德育建设的主渠道,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烟台工贸技师学院牢牢抓住德育课程这个主渠道,充分发挥德育课程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发挥德育教研室作用,实行集体备课制度,统一教学标准,在确定核心授课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德育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德育精品课程,提升德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配齐德育專任教师,壮大德育工作兼职教师队伍,重点培养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逐步构建“人人都是德育教师、课课渗透品德教育”的全员德育师资队伍;三是发挥专业育人功能,制定《专业课程德育教学实施方案》,明确每门专业课程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3.加强德育实践体系建设

德育实践是践行德育理念、固化德育行为的重要环节。烟台工贸技师学院不断增强德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针对性,促进校内外常规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和特色化,进一步丰富学生道德体验,改善学生道德行为,促使德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要措施为:一是强化实习实训教育,修订学院《实习实训教学大纲》,明确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方案,开展“行业文化进系部、企业文化进课堂、专业文化进班级”系列活动,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二是培育特色德育品牌,巩固和完善道德讲堂、知行大讲堂、经典诵读、升旗仪式、礼仪竞赛等德育平台,深入实施以弘扬红色文化、礼仪文化、家风家道文化、鲁菜文化、技艺文化为主题的“一系一品牌”特色德育品牌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重点打造“礼仪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团队。三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社会资源,在烟台山景区管理处、中集来福士等单位建立10处以上德育实践基地,便于学生接受传统历史文化和先进企业文化教育;充分利用牟平雷神庙、海阳地雷战等胶东红色文化资源,建立了德育实践教育基地;制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分制实施办法》,推动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走向规范化。

4.加强德育文化体系建设

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就必须改善文化环境,培育具有职教特色、地域特色、校本特色的德育文化,浸润、教化具有时代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烟台工贸技师学院高度重视德育文化育人功能,通过建设现代校园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校园文化载体,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具体措施:一是完善校园文化体系,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与研究,塑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区域特色和校情、学情的校园文化理念。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创建“职业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基地”为契机,重点建设中华礼仪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烟台市礼仪文化体验中心、烟台市传统技艺体验中心,积极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提升学院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以校园文化节、社团协会活动、教学竞赛活动为载体,重点办好运动会、职业教育活动周、技能竞赛等大型活动,弘扬“工贸精神”,讲好“工贸故事”,打造优秀原创校园文化品牌,使其成为涵养学生心智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5.践行“三全育人”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烟台工贸技师学院始终践行“三全育人”理念,致力打造多主体参与、多渠道育人、多元化发展的全域德育管理格局。具体措施为:一是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将班主任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把“学生管理干部、班主任、团干部和学生会干部”等作为兼职德育工作队伍的重要补充,构建德育工作协作机制。二是打造家、校、企联合育人模式,建立学校、家庭、企业沟通与合作机制,互为补充,资源共享,形成育人合力。三是提升“三育人”水平,研究制定学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办法》,明确各岗位的育人职责和工作要求,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实训、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彰显“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的浓厚氛围。四是加强就业创业教育,规范就业指导课程标准,在职业指导课中全面渗透德育和创新创业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事业观;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举办创业社团培训、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烟台工贸技师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全面建设的核心工作来抓。具体措施为:一是修订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及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二是强化教育宣传,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重要内容,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与选树典型相结合。三是加强督导考核。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办法》,把师德师风放在教师考核评价指标的首位;制定“师德师风负面清单”,由纪委监察室对师德师风进行定期监察,发现不当行为立即处理。四是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意识和理论素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

7.構建网络德育教育新载体

推进网络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建设,创新德育载体,实现资源共享,形成聚合效应,实现德育工作的全时空覆盖。烟台工贸技师学院在网络德育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加大校园网建设力度,加强以微信、微博为核心的新媒体管理,加强正面信息的网络传播,重点加强对校园网公告栏、留言板、贴吧等交互栏目的管理,发挥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二是引导支持教学名师参与网络德育活动,传播网络正能量,搭建德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为师生提供快捷的信息资源服务。三是建立网络评论员和网络舆情员队伍,关注和掌控校园舆情,畅通网络民主沟通渠道,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四是实行新闻发言人和对外新闻审查制度,加强网络安全管控力度,实行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五是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实时监控与跟踪等系统,提高网络应急处置能力,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和蔓延。
四、德育建设的组织保障

一是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调度和推进德育工作开展。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专题会议,听取德育工作汇报,专题研究和解决学院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德育工作纳入学院发展规划、年度重点工作和绩效目标管理,确立年度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

二是完善德育制度体系。制定《学院德育工作实施大纲细则》《学院德育行动计划》《学生品行养成指导手册》等德育制度,建立德育工作评价方法,建立德育工作长效化机制。

三是完善德育激励机制。建立常态化、多类别、多层次的德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制度,按年度评选“文明处室”“文明家庭”“优秀班主任”“身边好人”和学生“道德标兵”;设立“思政教育”名师工作室,建立德育专家队伍聘用机制。

四是强化德育经费保障。将德育专项经费纳入学院年度预算,逐年加大德育工作经费投入力度,保持稳定增长,满足学院德育工作需求。

五是强化德育协同育人。主动与综治、公安、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和合作企业加强沟通协调和联系;积极联系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形成育人合力,发挥正能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全域德育管理的育人效果

全域德育管理模式打破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实践困境,进一步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德育原则、德育途径和保障措施,建立了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引领,以加强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德育实践体系建设、德育文化体系建设为平台,以师德师风建设和网络德育载体建设为保障,实现德育工作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渗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德育工作新路径。

在全域德育理念的引领下,烟台工贸技师学院学生的德育素养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家长认为,学院管理规范,开展的五常管理、道德讲堂、经典诵读等特色德育等活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老师把学生当成亲人,从早自习到晚自习,从教室、实训室到餐厅、宿舍,从来校检查到离校护导,全程跟踪,无缝覆盖,服务周到,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学生认为,老师讲授的德育课不枯燥,很生动,贴近生活实际,让人很受启发和教育。同时学院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成立了机器人制作、摄影等各种兴趣小组,每个人的特长和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认为,学院培养的学生业务能力强,组织纪律性好,职业素养高,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奉献意识,是单位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基于良好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学院招生就业形势稳中向好,近三年每年招生数量均突破2400人,实习安置率达100%、就业率达98%以上。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济南铁路局、山东航空、山东核电、东岳汽车、大宇造船、中国石化、希尔顿酒店等的大型优质企事业单位均把学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工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的教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进一步完善全域德育管理理念和育人模式,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实现“技能强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烟台工贸技师学院)

作者:杨建新

上一篇:审计权力制约监督探讨论文下一篇:环境污染侵权诉讼责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