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论文范文

2022-05-08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药膳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医是祖国医学中的宝库,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得益于中医和药膳食疗的保护,强身健体,延年不息。药膳食疗应称为中华药膳。古代,药食没有明显的界限,中医认为,每一味食物如同中药一样,具有咸、酸、甘、苦、辛五种味,并有寒、热、温、凉四种性气。

第一篇:药膳论文范文

食疗药膳误入药材滥用误区

掉头发要吃何首乌、肾虚要进补枸杞、补血就要多吃当归……老百姓的养生食谱上,总有各种各样的中药材。电视台热播的养生节目、网络社交媒体疯转的养生秘诀,被很多人奉为“金科玉律”。

人们习以为常的“药食同源”有科学依据吗?“食疗”“药膳”,为何屡屡走入药材滥用误区?

“食疗”“药膳”民间流行

最近,广州的王先生感觉每天早上在家喝的粥有点奇怪。直到近两天,他才发现是母亲每天在往粥里添加何首乌粉。

他说:“母亲觉得我工作辛苦,最近身体也不太好,需要多吃补药。”

“湿气重”要拔罐,怕上火要凉茶。在岭南地区,凉茶铺子随处可见,用中药材熬制而成的二十四味、斑砂等各种凉茶,既是清热解毒的中药,又是降火消暑的饮料。“食疗”“药膳”的出发点,正是百姓深以为然的“药食同源”。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提供营养,还能疗疾祛病。根据药品性能和使用目的,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将365种中药材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上品无毒可食用,比如红枣、人参、薏仁等,可以久服;中品有小毒,经炮制可食用,比如何首乌、麻黄、芍药;下品有毒,非治病不用,比如附子、乌头、半夏。

2002年,卫生部发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丁香、八角茴香、山药等86种中药材在列。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新增了人参、夏枯草、当归等15种中药材。

然而,部分百姓信奉“药食同源”走入误区。不恰当地服用中药,盲目追求食疗效果,因而造成的健康受损甚至死亡事件时有发生。

“药食同源”有疗效也有风险

药材可不可以煲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药食同源是正确的,“南方人喜欢煲汤,这是经过生活检验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也认为,中医有药疗也有食疗,比如食物红枣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药食同源”的现代科学依据是什么?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学特聘教授赵立平尝试从胃肠菌群的角度给出解释。赵立平说,实验发现,传统上认为有药效的食材,可以改善胃肠菌群结构,抑制有害菌群的活跃程度。

“一个人因糖尿病感到身体不适,多吃点薏仁,身体感觉会好一点。因为糖尿病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给人身体状况带来变化。而薏仁能调节菌群结构,使人体的不适感得以恢复。”赵立平说。

赵立平等专家同时提出,“药食同源”实践存在两个风险。第一,“药食同源”的中药材,早期被当作药使用。人们发现这些药材比较安全,逐渐当作食品。但“天天吃顿顿吃,是不是绝对安全,这需要认真评估”;第二,“是药三分毒”,中药也并非完全“无毒副作用”。临床上,有一些长期把中药材当食材吃而导致器官衰竭的病人。

药材食疗三大误区须厘清

一些中医专家分析指出,“药食同源”在百姓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第一,食疗意味着可以“盲目进补”。有些人觉得身体虚亏就服用人参等,以为可以补气健体。中医专家认为,对阴虚体质的人,人参是不可用的,盲目吃人参,反而消耗阴津,使症状加重。

第二,滥用“药物食品”。近年来,“海马酒”、“人参”软糖等药物食品流行起来,长期大量服用可能有害健康;民间还有些人自制“药物食品”用以“保健”,比如,认为甘草有益则长期拿来泡茶喝。实际上,久服甘草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第三,懂“药食同源”,却不懂得药物配伍。中药有“性味”之分,药食同源的药物都有“寒热温凉”四种特性,是对立的。如果不懂得药物的配伍,“寒温”乱用,不仅不会见效,反而可能危害健康。

一些正规的药材经过炮制,可把毒副作用都去掉或减低,百姓却不一定懂得炮制方法。此外,还有药材的用量,超量可能产生副作用。如果不掌握这些中药的特点,盲目食用药物,将适得其反。

专家提醒,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药食同源”药材食材清单,经过了充分检验论证,切勿胡乱食用没有列在清单之内的药材食材。同时,即使清单之内的药材食材也要使用对路,这些药材食材长期食用是否对症、能否达到养生乃至治病的目的,还需要医生指导。

可以将“药食同源”的道理概括为三句话:“不是所有的药物都可以拿来煲汤”;“能拿来煲汤的不一定适合你的体质”;“即使药物适合你的体质,也不能盲目加入,因为中药讲究配伍,且不是越多越好。”

作者:陈宇轩

第二篇:中医瑰宝药膳食疗

中医是祖国医学中的宝库,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得益于中医和药膳食疗的保护,强身健体,延年不息。

药膳食疗应称为中华药膳。古代,药食没有明显的界限,中医认为,每一味食物如同中药一样,具有咸、酸、甘、苦、辛五种味,并有寒、热、温、凉四种性气。后来又发展有“平”(即不寒不热、不凉不温之性)一性,实际成为五性,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四气五味”。在生活中,古代人们就是运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理论,经过辨证论治,根据药食的“四气和五味”来调整人体的虚实寒热,从而达到人体内部的平衡。也可以说,一味食品也是一味药。

根据药食物的不同,味性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可按照其特性,在配制药膳并在应用时,根据需要而进行选择取舍。根据中医学“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气味相调”,“性味相胜”等理论和原则,可以配制成各种不同的药膳。药膳食疗是医疗食养结合的好形式,它将中药和食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祛邪疗病,又能扶正补虚,使患者获得食养以益体。药膳食疗既不同于一般菜肴,也不同于治病的药物,而是既有食物又有药物,具有某种特定治疗保健作用的特殊食品。

不少可吃之物,既可为药,也可为食。食能充饥饱腹维持人的营养和生存,药则能治病疗疾解除人的病痛,维持人类的健康。不少药和食既可同用,也可分煮。在食、药同用时,常可药助食性,食增药威,产生更好的相辅相成、提高疗效、滋补健身的作用。西方也有“食物是药物良好的载体”这一理论。

药物与食物同用,有许多优点:1、人的心理承受良好,不会有吃药时存在的不快、厌恶甚至恐惧的心理;2、可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减少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痛,甚至腹泻等副作用;3、对肝脏的毒害作用大大降低,使肝脏不受药物的损害;4、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而提高药物的疗效。所以说,药而成膳,不同于药,其味较美,其效亦佳。

药膳食疗强调食养结合可以具有多种形式,比如,“龙井虾仁”就是一味清热养阴、生津补肾的药膳。龙井素有“黄金芽”之称,清明前采摘制成的龙井茶,称明前茶,是龙井中的上品。将嫩绿的龙井与晶莹饱满的虾仁烹饪成的“龙井虾仁”,不仅色泽美丽,且清香扑鼻,滋味独特,成为传统名菜。清朝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喜食的八仙糕,用人参、山药、茯苓、莲子、薏仁、扁豆、芡实、藕粉加粳米粉和糖制成。我们现在食用的八宝粥等,都具有健脾补肾、养胃实肠的作用。八仙糕和八宝粥的性味不寒不热、平和滋补,为扶脾开胃之佳品。古代以食物为药引,也是一种药食结合的方法,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中加粳米为药引。还有以药后食热粥以助药力的方法,如桂枝汤服后即食热粥,以助其药效的发挥。另外还有多种保健饮料,常用的有汤、饮、酒、浆、乳、茶、露、汁等,由药和食物混合制成,具有不同的功用。其中尤以药茶、药酒最为常用。实际上它们也是一种药膳,只是以饮料的形式出现罢了。

药膳食疗可以丰富人民生活,如在饮宴、疗养、旅游、家居、休闲、接待宾客、娱乐交际中,口味鲜美独特的药膳菜肴,不仅增添了生活乐趣,且有滋补保健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际交往的增加,药膳在这方面的应用与日俱增,影响日益广泛。上海药膳协会会长孟仲法等创制了一套现代药膳保健宴肴“青春健美宴”、“福寿宴”、“味养宴”及“诗画药膳”等,采取中西合璧的现代合理膳食原则,结合中医食养理论“食饮有节,五味调和”,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宴肴不仅味美形丽,且有健身养体的良好功效。宴肴高度反映中华饮食文化精华,不单是一种口福的享受,还能冶性陶情、益体养生。

作者:顾燕敏

第三篇:食疗药膳 别入药材滥用误区

掉头发要吃何首乌、肾虚要进补枸杞、补血就要多吃当归……老百姓的养生食谱上,总有各种各样的中药材。人们习以为常的“药食同源”有科学依据吗?

“食疗”“药膳”民间流行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提供营养,还能疗疾祛病。根据药品性能和使用目的,《神农本草经》将中药材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上品无毒可食用,比如红枣、人参、薏仁等,可以久服;中品有小毒,经炮制可食用,比如何首乌、麻黄、芍药;下品有毒,非治病不用,比如附子、乌头、半夏。

然而,部分百姓信奉“药食同源”走入误区。不恰当地服用中药,盲目追求食疗效果,因而造成的健康受损甚至死亡事件时有发生。2015年,浙江东阳一男子连续一个月每天服用何首乌,导致全身蜡黄。化验结果显示,该男子肝功能严重受损。

“药食同源”有疗效也有风险

药材可不可以煲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药食同源是正确的。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学特聘教授赵立平表示,实验发现,传统上认为有药效的食材,可以改善胃肠菌群结构,抑制有害菌群的活跃程度。“一个人因糖尿病感到身体不适,多吃点薏仁,身体感觉会好一点。因为糖尿病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给人身体状况带来变化。而薏仁能调节菌群结构,使人体的不适感得以恢复。”赵立平说。

但受访专家们同时提出,“药食同源”存在两个风险。第一,“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相对比较安全,逐渐当做食品。但“天天吃顿顿吃,是不是绝对安全,这需要认真评估”;第二,中药也并非完全“无毒副作用”。临床上,有一些长期把中药材当食材吃而导致器官衰竭的病人。

药材食疗三大误区须厘清

一些中医专家分析指出,“药食同源”在百姓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第一,食疗意味着可以“盲目进补”。有些人觉得身体虚亏就服用人参等。中医专家认为,对阴虚体质的人,人参是不可用的,盲目吃人参,反而消耗阴津,使症状加重。

第二,滥用“药物食品”。近年来,“海马酒”、“人参”软糖等药物食品流行起来,长期大量服用可能有害健康;民间还有些人自制“药物食品”用以“保健”,比如,认为甘草有益则长期拿来泡茶喝。实际上,久服甘草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第三,懂“药食同源”,却不懂得药物配伍。中药有“性味”之分,药食同源的药物都有“寒热温凉”四种特性,是对立的。如果不懂得药物的配伍,“寒温”乱用,反而可能危害健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将“药食同源”的道理概括为三句话:“不是所有的药物都可以拿来煲汤”;“能拿来煲汤的不一定适合你的体质”;“即使药物适合你的体质,也不能盲目加入,因为中药讲究配伍,且不是越多越好。”

作者:新华

上一篇:网贷论文范文下一篇:审计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