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9-11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层次的教育, 在整个国民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它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 也是其他层次的人才所无法取代的。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职教育取得了迅速发展, 高职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 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 与本科生、中职技校生挤占岗位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因此认真分析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面临的经济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索高职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出发, 找准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 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2,3,4,5,6]。

1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

1.1 高职教育是应用型的教育, 要以毕业生充分就业并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要求学校的教学活动要从社会岗位需求出发, 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技能, 制订达到社会岗位需求的培养目标并制订相应教学计划。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缺乏准确定位, 有的办成了“压缩的本科”, 有的办成了“拉长的中专”。培养出的毕业生, 理论上不如本科、实践技能不如中职, 毫无高职职业思想教育特色, 这样的毕业生很难受用人单位欢迎。因此, 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的制度。2005年11月7日, 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同时, 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即国务院3 5号文件。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 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结构合理、形式多样, 灵活开放、自主发展,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既是对我国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教训的高度概括, 也是我国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1]。

1.2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用人单位培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在高职教育活动中必须随时关注企业岗位要求的变化和国家职业标准的变化, 并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 要求学校必须营造一个接近或等同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 特别是专业技能训练环境, 以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进而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 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 加大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力度;另一方面市场对学校的信息反馈越来越强, 学校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要求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基本上能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在这种契机下, 高职教育应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办学体制上, 要突破单纯的学历教育, 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引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长短学制相结合, 加快适应经济发展、职业多变和终身教育的需要。

2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2.1 建立与完善同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 开展广泛的职业培训, 用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逐步置换在岗的低素质劳动力;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的建立和国外权威职业资格认证的引进工作, 推动职业准入制度的实施, 建立与本校专业和本地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机构。

2.2 全面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

学校要从教学计划改革入手, 结合专业特点, 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课程设置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 切实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一体两翼”模式构建课程体系, 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 既满足学历教育的要求, 又适应职业资格取证的需要。所谓“一体”就是按照“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需求为目标”的三位一体主体方向构建课程体系;“两翼”指的是大专学历教育的文化知识结构与高级工的职业资格标准, 使学生搭上毕业到就业的直通车。

实施“直通车”后, 教学方法和手段都需要改革。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将过去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为“一体”, 变实验室为课堂, 变课堂为实验室,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为“一体”, 使学生达到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技能标准[5]。

2.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是高职院校实行双证制度的重要保证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就要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步伐。“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专业教师在获得教师职称的基础上获取一种或多种与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这是高职院校实行双证制度的重要保证。学校不仅要请企业界的优秀人才作为高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顾问, 还要鼓励教师到企业界去兼职, 进行锻炼和培训, 提高专业实践教学与指导能力。

2.4 积极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在完成教学大纲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与企业合作,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定期送学生去企业进行锻炼。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的培养计划, 形成“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并引入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 把学生到社会上需要进行的二次职业资格培训直接引进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 以缩短高职毕业生适应社会的时间, 实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目标, 从而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3.1 充分认识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义

第一, 实施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新举措。长期以来, 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推行的证书制度以单一的学历文凭为主, 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 这种脱节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也干扰了人才市场的规范运作。因此, 在高职学生中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 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提高学生技术素质和应用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措施。

第二, 实施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要求。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 职业岗位产生了细化与复合, 急需经过专业教育与技术培训的各种专业人才。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一方面促使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 重视实践教学, 加速培养大批既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 又掌握职业操作的基本技能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重视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掌握基本技能, 缩短从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变适应期, 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3]3.2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面临的问题

3.2.1 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 教育领域存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技术教育、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和惟学历主义倾向。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教育部分别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 长期分割, 使“双证书”的互认与沟通衔接存在着认识上、利益上、体制上、结构上、资源上等多层面的矛盾。国家缺少统筹机构, 法律和政策的调控力度不够, 体制性的障碍成了推行“双证书”的主要障碍。

3.2.2 培养模式封闭单一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应对的还是学历教育, 离职业思想教育标准还有很大距离。课程设置脱离市场要求, 课程结构内容、层次单一, 教学方法仍以教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 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3 师资缺乏

传统普通高校塑造的是一支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较强科研能力的理论型、学术型的师资队伍, 严重缺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在教学上很难从理论上升到实际的操作中去, 因此没有一定数量合格的“双证”教师, 就无法保证培养出合格的“双证”学生[4]。

因此, 在高职院校中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就要采取措施, 解决上述问题,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 0 0 6年我院成立了职能鉴定所, 探索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推广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资格培训。一年来, 共有5 0 0多人次参加了职业资格培训, 其中3/4是高职学生。目前, 我们开展的培训项目有营销师、计算机操作、文秘等二十几项。随着我国职业资格能力政策的不断推进, 职业资格已经慢慢转化成为了必要的上岗资格。然而, 仅仅进行职业培训还是不够的, 我们要打破封闭式的培养模式, 建立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 并积极与企业联系, 尝试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需要什么人才, 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 实现“计划—生产—销售”的一条龙服务, 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 转变教育思想, 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完善学历教学任务的同时, 建立和完善与高职教育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制度,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使高职毕业生在走出校门时, 同时获得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在取得一张资格证书的同时拥有一份就业能力, 获得一份就业机会。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资格,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伯勇.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2] 大学生“考证”调查[J].中国发展观察, 2005, 2.

[3] 实施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煤炭科技, 2005 (4) .

[4] 普通高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5 (4) .

[5] 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理性思考[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2) .

[6] 职业思想教育与就业[J].机械职业思想教育, 2005 (7) .

上一篇:浅谈table+css和div+css的区别下一篇:9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