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职学生养成教育

2022-09-10

高职学生的生源层次复杂, 质量参差不齐, 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不良行为习惯偏多, 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实践中明显表现出“知行不一”的特点。虽然有人认为“养成”教育对已属青年的高职学生是多余的, 但是, “青年”不等于“成年”, “成年”不等于“成熟”, “成熟”不等于“成才”。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四百名杰出青年调查的结果表明, 个人成才所受影响最深的阶段不是初中以前, 许多杰出青年的成才“冲刺”是从高中之后起跑, 大学时期加速, 并在改革当中成就事业的。这就使得加强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更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另外,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 建立和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广义而言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在学习期间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 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1]。研究、把握、利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给高职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必将极大地提升工作水平。

1 要充分利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给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提供的良好契机

1.1 为学生养成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对提升教育管理的实效性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学院式的教育形式, 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真实性, 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所接受的影响、教育和启发是学院式教育无法比拟的。如通过参加企业的实习, 学生了解和熟悉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 特别是对生产过程及技术有了亲身体验和明确认识,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主动加强有关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工作作风;学生在生产一线参加劳动, 有助于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在实习中有的学生还能得到一定报酬, 解决部分学费问题, 有利于培养自力更生、自强自立精神等。

1.2 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企业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 特别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 职业品格、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风气、企业氛围、企业舆论都是通过学生的耳濡目染、内心体验和情感的熏陶实现的, 对学生思想品德具有积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作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中, 老师传授的职业道德理论与企业要求相融合, 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的职业行为当中, 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 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企业聘用员工的要求和标准, 企业优秀员工的表现, 都反馈出大量企业文化的信息, 如对员工职业道德水准的要求, 注重对员工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考核情况, 都对学生产生深刻、积极的影响, 引领学生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养成。

1.3 充分利用企业环境资源对学生综合素

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约束、规范作用, 会成为一种很好的养成教育

企业环境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职业素质的养成、能力的提高、行为的规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约束和规范作用。如企业环境中的条例、准则、守则起着直接规范约束实习学生思想与行为的作用。弄虚作假、迟到早退、违反操作规程等现象是绝对不允许的。环境还可以通过暗示、模仿、舆论等心理影响和作用来约束和规范思想行为。如当实习学生走进生产车间, 自然会主动熄灭香烟, 着装必须符合生产要求, 否则就成为安全隐患。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顶岗实习, 对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是一个极大的提高过程, 通过实习, 学生增强了自信心, 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并对现代化工厂职工的基本要求、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有了较深刻的体会, 为就业奠定了基础。学生毕业后能较迅速地适应企业环境, 缩短了入厂适应期。通过实习, 实现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 使学生在实践中启发、训练创造性思维, 并有利于树立基层观念, 培养提高敬业合作意识、自律意识。

2 要重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给高职学生养成教育带来的新变化

工学结合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校园, 到企业的具体生产岗位去。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以及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相统一的过程。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即教育者 (主体、教师) 、受教育者 (客体、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介体) 、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 (环体) [2]。这些过程因素都是动态性变量, 这些变量的组合随时会因其中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方式。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 上述四个因素都发生了一定变化, 使养成教育工作难度加大, 问题增多。

2.1 教育主体的变化

即由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单纯学校教师担任教育者转变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师傅) 交替担任教育者。教师和指导教师在很多方面的教育、培训方式是很不一样的, 要求不同, 在教育时间、教育形式上也有差别, 后者更加灵活, 学生会经历一定阶段的适应期, 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问题。

2.2 教育客体的变化

即由单纯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学徒 (员工) 双重身份。随着学生进企业后身份关系的变化, 企业会像对待员工一样对其严格要求, 这会使学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不适应, 如专业不对口、身体对所从事的环境不适应、心理上的不适应等。

2.3 教育环境的变化

即由单纯校园环境转变为校园和企业交替成为教育培训机构。学生到企业实习, 会在一定时期内脱离熟悉的校园环境, 处于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学校和企业是完全不同的社会机构, 各自运行规律和追求目标不同。学校以育人为主要目标, 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都会使学生产生许多想法, 甚至矛盾。

2.4 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

工学结合模式下, 传统的教育管理内容和方法当然同样适用, 但在侧重点上应有所调整, 充分利用并紧紧抓住实习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养成教育, 发挥、调动和整合企业在育人方面的资源优势, 会较传统教育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要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模式

3.1 工作机制

工学结合模式不仅在教学、实训等环节上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质养成、行为管理等方面同样也需要企业参与。要实行院长和企业主管领导挂帅, 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处长、系书记组织实施, 学生处、团委、辅导员、班导师、企业指导教师具体落实的领导和工作机制, 构建全员育人体系。要明确职责, 分工合作, 在学校和企业都要建立有关的管理制度, 如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 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3]。

3.2 工作形式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养成教育不是单单通过谈谈话、聊聊天、搞搞活动就达到目的, 囿于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变化, 很多传统的教育方法因为学生的时间、人数原因无法开展, 任务无法执行。因而, 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如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实训、定期到不同的实训单位走访、通过网络定期跟踪等方式了解学生实习情况, 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在活动组织上也应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学生时间情况等因素以灵活形式进行。企业也要选拔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帮助学生既练技能, 又学做人。校企双方形成的教育合力, 将搭建起全员、全社会育人的架构, 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3 工作方法

3.3.1 劳动教育法

劳动教育是实践教育的主要方式, 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劳动中, 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力为企业工作, 能够加深对责任关系和道德关系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劳动的实际效果, 能丰富思想感受和情感愉悦, 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可以教育学生以勤奋劳动为荣, 以不劳而获为耻, 树立积极的劳动态度, 抵制好逸恶劳;可以养成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风气, 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3.3.2 预防教育法

辅导员要针对学生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 事先进行教育, 防止思想问题与行为的发生, 或者将其制止、消灭在萌芽状态

3.3.3 自我改造法

即学生在实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剖析, 自我批评, 提高自己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一种自我养成方法。它体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高度自觉性与能动性, 促进学生按照正确的目标, 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升华主观认识, 使之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要求, 逐步实现自我完善。辅导员要通过督促学生在实习中加强自制、自律、自省, 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改造的目的。

3.3.4 目标激励法

辅导员和指导教师要通过设置和树立理想和目标, 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其实质是增强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进行目标激励, 要根据激励对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目标内容与层次。

3.3.5 感染教育法

它是学生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 受到一定感染体和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前面提到了, 企业大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先进人物的人格感化、高雅环境的陶冶、企业文化的熏陶等都将思想教育寓于一种情境当中, 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教育。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企业环境的教育资源, 与企业指导教师加强合作, 使学生能够比较自然地、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3.4 工作内容

(1) 在身份转换中健全身心素质, 提高适应能力。学生参加实习工作需要一定的体力, 需要身体各个器官功能的整体配合, 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观察功能, 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的应变功能等。实习初期很多学生会因为身体原因吃不消, 产生倦怠情绪。另外, 不同的生活环境、繁忙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规章制度, 无一不对他们过去长期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产生较大的冲击与挑战。因而, 辅导员应与家长积极沟通, 加强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 多进行行业职业道德与工作性质的培训, 使学生明确行业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及早奠定从事这一行业的身心素质, 在实习环境中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2) 在文明教育中完善人格素质, 树立基层观念。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缺乏自理能力, 缺少实际生活的锻炼, 在先人后己、艰苦朴素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与差距。有的学生愿意吃点好的、穿点洋的、干点少的, 有的缺乏精神追求、贪图物质享受, 有的还存在说脏话等有违道德的不文明现象。这些看起来似是小事, 但如不加以教育和改正, 会影响他们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实践、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学生实习尤其需要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 需要学生静下心、吃得苦、耐得住寂寞。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 很多学生不屑于最基层的锻炼, 不愿意参与基层岗位的实习。所以, 教师必须把道德文明教育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 使学生明确自身定位, 树立基层观念。 (3) 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职业素质, 培养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是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对接的首要目标。大量的企业调查表明, 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敬业合作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工作态度。可是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 他们缺乏社会经验, 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偏弱。而在现代社会中, 职业分工越来越细, 各行各业都从自身职业特点出发, 确立了具有本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来调节和约束职业行为。因此, 教育者在工学结合实践中, 除要引导学生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外, 还必须大力加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基于学生实践的切身体验, 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搞讲座、组织优秀毕业生返校与学生座谈等, 用事实说话, 教育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要遵循各从事行业的道德准则, 规范职业行为, 以不断提高自身职业意识和服务水平。 (4) 在吃苦教育中磨练意志, 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生活在和平岁月的大学生, 特别是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大城市的独生子女, 既没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经历, 也没有“苦其心志”、“空乏其身”的体会。就其教育而言, 似乎还少了一课——吃苦, 就其素质而言, 似乎还少了一个方面——吃苦的品格。尽管处于大学阶段,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不能自理, 心理不能自强, 毕业不敢面对社会, 就业不能吃苦耐劳。所以, 辅导员必须加强学生的吃苦教育, 使学生明白吃苦是生存的需要、是发展的基础、是一种资本, 更是成功的前提, 让学生学会面对挫折、经历磨难, 认识世界的复杂、人生的艰辛, 培养他们抗挫折的能力。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也使教育过程的四个因素发生一定变化。与之相适应, 高职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要采取新形式, 运用新方法, 增加新内容。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生,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 葛永明.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 :36.

[2]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00.

[3]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4] 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职教论坛, 2007 (1) :43.

上一篇:浅谈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下一篇:延边州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