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9-11

2013年9月和10月,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南亚期间, 分别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也就是“一带一路”战略。[1]“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提出, 是我国根据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变化做出的积极战略性决策。“一带一路”致力于打造成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 今年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五周年,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 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日益加深, 给我国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带来巨大发展。但与此同时, 对于能够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加紧迫。国际化创新人才是“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栋梁之材的职责, 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给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带来发展机遇, 也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 高等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要求, 主动进行改革, 培养高质的国际化创新人才。

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过去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重“知识型”, 轻“能力型”, 人才评价主要看学历、成绩, 导致出现许多“高分低能”者。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培养更多的能够在世界发声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我国高教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 对高校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要及时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思想, 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搭建更广阔的国际平台, 为国家输出更多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主要是培养面向固定区域、行业的应用型或者复合型人才, “一带一路”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会英语, 它需要的是能够在国际各个领域的专业化人才, 所以高校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树立以“生”为本的中心思想, 以“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 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新型的“素质教育”, 变培养“知识型”专业人才为“能力型”通用人才, 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各类人才,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

二、重视精神文明教育

高校在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 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信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共同的精神支柱。近年来, 我国越来越多的学生赴国外留学、工作,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不仅可以激励大学生们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留学成才后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给祖国, 防止人才流失, 而且可以确保大学生们在面对多元文化的世界中, 能够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 不被外来诱惑所迷惑, 坚定报效祖国之心。民族自信心是对自己民族文化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信心。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让大学生认同、理解并且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让他们在国际交往中自觉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并且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可以让他们在国际工作中更有自信, 更有底气。

其次要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位公民应当共同遵守、认同、维护并践行的价值准则、价值目标, 大学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 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并认同核心价值观, 并最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国际化创新人才, 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优秀人才的魅力。

三、打破传统专业壁垒

目前, 我国越来越多的人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我国的人才培养仍然存在缺口, 能够满足“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的人才较少。实现《愿景与行动》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根本在于民心相通, 而核心在于培养大批熟悉和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关键领域的专业人才。[2]传统的高校专业设置种类过细, 人才培养路径过窄, 多是以培养专才为主, 但是这样的人才目前已难以适应现在社会需求。高校应该打破传统专业壁垒, 进行适应人才需求的专业调整, 灵活设置专业, 探索专业设置的宽口径、多样化、国际化。首先, 在宽口径的基础上, 设置多种专业方向, 学生可以在学习完基础性知识的基础上, 结合个人兴趣爱好进行二次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 通过扩宽学生涉猎的专业领域, 有利于培养出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其次, 高校开设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契合的专业, 比如, 小语种、国际企业管理, 根据时代发展要求, 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四、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一带一路”背景下, 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首先, 高校要开设创新课程, “开设创新课程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之一”。创新课程不仅包括第一课堂的创新理论教学, 还包括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 高校要将创新理念贯穿于整个教书育人过程中。开设创新课程, 并不是说高校要采用统一的授课教材和教学方式, 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学科特点、硬件设施、学情师情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探索出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的创新课程。各高校开设创新课程的最终目的, 都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能够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其次, 高校要增设国际化课程体系。通过与国外名校进行洽谈, 引进他们优质的课程资源,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国际教学资源。也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合作, 共同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民族宗教等在线课程, 形成特色课程体系, 增长学生的国际知识、丰富国际视野。

五、打造国际化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高校教育发展和成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主要依靠一线教师来实现, 教师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 高校应该选拔优秀的创新教育老师, 打造一支国际化创新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可通过内部选拔和外部招聘两种方式, 在学校内选拔那些具有创新意识、批判思维、国际视野的中青年教师, 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培训, 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 壮大师资队伍。高校还可通过外部招聘, 招聘一些与学校开设的与“一带一路”课程相关的专业老师, 或者能够承担“一带一路”创新人才培养的优秀教师, 为国际化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增添活力。同时高校还可与国外高校或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合作, 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方式, “引进来”就是高校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或者开设讲座, 为学生们带来最新的国际创新教育资讯, “走出去”就是高校组织教师出国访学或者交流培训, 学习国外先进的创新教育理论, 提升教学水平, 通过这些措施,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 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六、扩展人才培养渠道

中国教育部正在努力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高校共建“丝路国际学院”打造新型国际教育联合体。“丝路国际学院”由中外高校通过“共建、共享、共赢”的方式合作建设,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方式, 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重点, 满足企业国际化人才需求, 形成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蓄水池。[3]高校可以通过交换生、留学生等教育项目, 扩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渠道, 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 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政府合作、国际组织合作等方式, 为学生提供外企实习、国际志愿活动, 增长国际见识、学习国际规则, 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探究思维、创新实践能力,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同时可以提升其综合竞争力。最后高校还可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结合我国国情引进国外优质专业和教育资源,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思想的提出, 不仅是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助推剂, 也对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国际化创新人才是“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职责, 在此背景下, 探讨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申现杰, 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 2014 (11) :30-38.

[2] 徐坡岭, 刘来会.“一带一路”愿景下资金融通的突破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03) :56-66.

[3] 穆正礼, 罗红玲, 蓝玉茜, 魏珮玲.“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模式[J].海外华文教育, 2017 (07) :869-892.

上一篇:“一品”兴“一村”特色乡村产业大有可为下一篇:水工建筑物灌浆新材料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