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的型塑研究——以桂阳县和平乡西利村为例

2023-02-02

一、西利村自然禀赋

(1) 地理面貌。西利村位于湘南地区, 所在地三面环山, 从山上到山下仅有一条近30公里的盘山公路, 分布在地域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区。由于地处偏僻, 这个分布在地域环境相对独立地区的传统村落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但风景秀丽, 环境优美, 山林面积占了70%, 还有大片田地。为了更多地让出平坦、肥沃的土地作为农田, 村庄住户基本都在稍高的台地上, 这样既有利于排水、采光通风和农业生产, 同时还形成了屋宇层叠的古村理想的人居环境。 (2) 建筑型制。受湘南汉族传统村落建筑影响, 西利村建筑同样也是青瓦砖墙, 村户之间的地面过道不同于水泥路也不是黄泥路, 而是以宽大青砖铺砌而成,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屋顶的飞檐上翘明显, 类似于一叠马头墙。布局简洁, 朴实素雅。而民居内以柱式撑立的厅堂、堂前狭小的天井、内廊等公共空间具有交往、劳作、采光、通风等功能, 木质雕花的窗棂等与赣派建筑的型制如出一辙。绝大多数住户都是一层, 但往往厅堂敞亮高阔, 隐隐透露出一种秩序。该村极具标志性的西利宗祠立于群峰之中顺应自然而建, 宗祠为小型四合院结构, 正房及到座均为三开间, 左右各一开厢房, 中间围合着天井。明堂宽大, 方正, 左右互衬, 四势匀和。西利祠堂规模较大, 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天井、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不同于村民自住房屋的砖砌结构, 西利宗祠全部是木质, 戏台保存完好, 且延用至今, 村里大型宴席都会选择在这里开办。住户、庭院、宗祠远看相连成片, 使整个西利村形成有节奏、有自然景色又情景交融的生动空间。 (3) 人文积淀。在传统村落中, 村落与自然环境本就是长期的共生关系, 而人文与自然相互依存, 通过人文环境可以对村民进行教化影响。从古代到现代, 西利村人们的生产生活基本都是围绕田地展开, 虽然山林植被丰富, 但基本没有加以开采或种植其他经济树木。西利村依旧把土地当做他们生存的根本。从村落建筑型制、装饰布局、匾额题字等可以看到跟土地相关的文化渗透到西利村人的生活的的方面。比如村民建筑外墙之所以以牛头造型及诗歌题字装饰, 就与劝耕、读书有关。因此, 通过解读当地的耕读模式可以明晰西利村文化底蕴和历史文脉。

西利宗祠是西利村礼制空间的核心体, 它与民居的关系则表征了社会伦理关系与家族等级秩序。该村四百多户, 绝大多数是江姓, 是建立在相同姓氏并源出同一世系的宗亲。以儒家礼仪诠释的宗法血亲道德规范, 使宗法血亲关系成为一条影响中国发展走向和进程的线索。中国的宗族制度形式主要就是用祠堂和族谱等将同一祖先的子孙联结起来, 聚族而居。三千年中国变迁, 唯一难变的是宗亲关系, 文化可以通过人类血脉遗传, 明显的西利村所受的礼制文化也是以儒学伦理为根基。“濂溪先生”周敦颐就曾任郴州桂阳令, 他所作的《爱莲说》为世人传颂, 其以“无极而太极”世界本体论为主要命题的“濂学”理论思想对该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西利村生产条件

由于地处偏远, 西利村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传统的自给自足式农耕经济特性, 表现为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农业机械使用度低。水文条件又是影响村落生产结构的重要因素, 西利村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 全村1000多亩水田之前仅靠一座60年代修建基本山塘-大风头山塘作为灌溉水源, 山塘经多年运行, 放水设施严重老化, 坝基坝体也渗漏严重。在2014年桂阳县被列入全国第六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名单之后, 西利也被列入建设规划, 虽然现在千亩农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但村民用水设施依旧还有许多改进之处。

受水源灌溉限制, 西利村经济农作物以烟叶和花生为主, 一半的田地都是种植的烟叶, 反而大米、蔬菜等农作物所占比例不高。桂阳烟叶种植始于明代万历年间, 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素有“烤烟王国”美誉。目前, 桂阳烟叶规模产量居全国前三、湖南第一, 而西利村位于群山之中, 空气含氧量丰富, 该地所产烟叶颜色橘黄, 油分充足, 叶片适中、含梗率底, 燃烧后烟灰洁白, 香气浓郁、柔和、纯净, 具有不同于其他烟区的独特地域特点。

三、西利村保护瓶颈

(一) 经济发展滞后

在上个世纪90年代, 桂阳县仍居贫困村镇之列, 西利村生活条件更加落后, 虽居高山, 村内水资源短缺, 时常出现村民因争夺水稻灌溉用水打假斗殴事件。随着时代发展, 现在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但留居村落的基本为中老年人, 他们的经济来源单一, 经济作物主要还是花生和烟叶。受生产条件限制, 不论是花生还是烟叶市场参入度不足, 即使对外出售也无加工再生产, 价格偏低。

受经济条件落后影响, 西利村老村一部分还保持着清末乡土建筑式样, 而另有一部分保持青石板道路。村内现有建筑400余栋, 其中60%以上于20世纪年代70年代修建的房屋带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建筑外墙以瓦片加墙绘组合牛头装饰, 木窗有手工雕刻的立体花鸟。而村民本身对这些非物质文化并无太多了解, 他们生产生活也基本围绕于改善家庭物质条件。根据对西利村问卷调查统计, 村民对所居建筑中所蕴含艺术历史价值等认知度较低, 统计结果中有73%为“不了解”, 只有1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详细了解”, 甚至还有一部分受访者完全不识字。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 主要还是由于当地的经济水平不高。

(二) 人口流失严重

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 新的交通方式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西利村也不例外。年轻一代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倾向现代化, 往往会选择到县城谋生, 40%的老宅因为长久空置无人居住或者因只住着老年人没有能力补修而变的残旧不堪, 村落“空心化”日趋严重。留在当地村民绝大多数选择自建新房的住户, 通常采取就地翻新老宅或在老宅周边择地盖建。新宅的迁移带动了人口的转移, 使这个村落不复前期的完整性。

除了村落本身人口流失问题, 还有就是持有传统建筑工匠技艺工匠人口的流失导致老宅修缮专业人才的缺乏。西利村老宅过道的大块青砖都是村民当时于山头用人力开采打磨而建, 房屋的砌砖也是人工烧制而成。城镇化的影响使得西利村近十来年新修的房屋上已完全没有老宅风味, 带有“堂厢式”意味的房屋基本构成格局已被毫无特色的二层或三层的楼房所替代, 外墙也全部用瓷砖填满, 再无手工痕迹。

四、西利村保护对策

(一) 修复整改方式

1. 保持村落景观的完整性

人口的流失使得西利传统宗亲组织的观念变得相对淡薄, 而城镇化的影响使得村民在新居选址上不再受制于传统札制观念和风水观念。然而, 村落从选址开始, 其中的建筑型制、山水格局及沟渠阡陌已经成为一个有机组合。在这样一种平衡自然的组合中, 才会有人文耕读积淀以及带有传统乡村特色的朴素审美, 正是这样的村落景观的自然与人文审美的有机组合才凸显出传统村落性格本质, 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得传统村落的修复方式标准必须与城镇改建有明显区分。

因此, 对于西利村的修护前提是顺应“天人合一”的思想, 保持村落景观的完整性加强老宅宅体的修建。其建筑标准类似于阳山村修旧如旧, 而不应以统一别墅化为最终目标。首先从西利村整体环境入手, 对构成村落的要素进行系统的梳理, 明确建筑实体与山体水木的关系。由于西利村老宅住房比较密集, 具体开展修复时应以西利宗祠为中心, 适当拆除已经完全没有利用价值的住所, 增宽过道设计。新过道的设计与原有的青砖肌理相融合, 通过过道的联系性, 可增强村民对于原有的走街串户的场所感及精神认同感。

2. 强化内聚型空间

传统村落的生命力之所以能维系数百年, 就是以血缘为发展基点, 带有根深蒂固的群体的团聚力与向心力, 这种内聚性的空间形态实际就是通过公共设施、标志领域及邻里空间来维系。这种内聚性可以是整体内聚也可以是大内聚空间中套小内聚空间, 再由多个内聚性的群落组合成整体聚合的空间形态。所以, 在河岸旁、巷道宅前等能增强村民互动的地点搭亭设坐;而在祠堂、戏台等共用设施处设置文化娱乐中心, 娱乐设施尽可能的倾向老人及小孩, 这样更有利于促进村民之间的交往。至于古树、图腾装饰等标志物则尽可能的保留原貌, 以维系村民的文化认同感。

除了注重公共场所的改造, 单个建筑的内部空间也需改建, 这种内部改建所针对的是质量较好的老宅。改建原则则是在不影响结构安全的前提下, 完善使用功能:规划好水电线路, 增固木质扶梯、木质墙板, 刷新室内地面。其余如外墙面翻刷、新瓦添置等应与原有墙体瓦片质感保持一致, 而门窗的修葺风格也尽可能使用传统工艺及材料。

(二) 利用策略

1.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所有对于西利村保护建设构想都基于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而该村还没有纳入到桂阳的新农村建设体系中, 除了按照国家制定的精准扶贫政策, 实施危房改造外, 西利村经济水平的发展还有赖于提高村民本身的经济水平。村民只有在老宅找到不逊于外出谋生的安身立本的方法, 才不至于使老宅成为一个“空壳”。西利村虽三面环山, 树林茂密, 但都是自然生长的植被。发动村民将周围的山林适当开辟, 换植能产生更多经济收益的柿子树、枣树、板栗树、柚子树等。至于当地产量本身已经很高的烟叶、花生等特色农耕作物, 可联合县城的工厂进行适当加工后再投入到市场, 这样既可以丰富农耕产品形式, 还可以提高售卖价格。虽然以西利村现有的基础设施水平不太可能发展旅游产业, 但可以开辟挖花生、卷烟叶、敲板栗等农耕体验区, 吸引县城周围的人群假期周末游玩, 延长游客的游玩时间, 这样也能吸引稳定客流。

2. 加大宣传力度

运用数字化技术, 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工具, 将西利村的建筑风格、农耕体验区、戏台表演、宗祠活动等制成音像作品, 以供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地方。另外西利村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对摄影爱好者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通过举办以“美丽西利”等系列主题的摄影大赛, 不知能扩大西利村的知名度, 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西利、了解西利。还有西利村的枣子, 个体虽小, 但非常匀称, 比市面售卖的大枣口感更甜更细腻, 若以“珍珠枣”命名出售也不失为一种宣传手段。以此类推, 通过西利的历史文化这个面, 再结合实际产品的这些点, 将西利特色串成线, 以立体化形象推给国人, 发展当地经济, 才能为西利村可持续保护提供保障。

五、结束语

传统村落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聚居点, 包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内容。诸多的因素造就了西利村不能有效保护的危机, 但只要对现有村民建筑进行彻底调研, 寻求政府支持, 更新开发规划, 对现有条件加以充分利用, 详实保护措施, 这样还是可以将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永远传承下去。

摘要:本文以湖南郴州桂阳西利村为研究对象, 从地理面貌、建筑形制、人文积淀等全面分析西利村, 通过对村民生产生计模式等进一步探析得出其保护瓶颈主要在于经济发展滞后及人口流失严重这两个方面影响, 再进一步提出该村落的修复、整改及利用策略。

关键词:西利村,建筑,保护策略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5) :38-45.

[2] 唐孝祥.试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精神[J].城市建筑, 2004 (2) :12-16.

[3] 李伯华, 杨家蕊, 刘沛林, 陈驰, 刘一曼.传统村落景观价值居民感知与评价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8 (2) :248-255.

[4] 周宏伟.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研究:理论.规范.示范[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1.

[5] 郑景文, 余建林.桂北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利用[J].规划师, 2006 (1) :33-36.

[6] 路沙沙.探析古村落视觉形象设计的必要性[J].大众文艺, 2014 (23) :108-109.

上一篇: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下一篇: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