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研究

2022-09-12

专家认为, 人的素质结构可分几个层次:第一, 包含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基本要素:品德素质、才智素质、身体素质;第二层次品德素质中有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个性心理素质;才智素质中有科学文化素质、智力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中有运动机能素质和抗御疾患的素质。培养与造就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的合格人才, 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如何贯彻与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学体育面临的一个值得深入细致研究的重大课题。据文献资料查阅, 目前围绕这一课题虽有一些零星的表述, 但系统、全面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 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浅见, 仅供参阅。

1 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1 9 9 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 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 应贯穿在各级各类教育之中。至此, 一个以“一个根本宗旨”, “一个基本特征”和“两个重点”为主要内容的全新的教育思想已经形成, 并立刻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2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实施难点

人们常常把体育素质教育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 而没有把它当作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 结果, 体育素质教育常常成为现有知识教育和训练之外的某种添加成分, 而与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艺术教育、各种人文教育或科学讲座等称作素质教育课, 言外之意是把体育与健康课排斥在素质教育之外。

实施体育素质教育所遇到的难点还与传统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有关。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道思想, 本质上是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 强调天人合一, 缺乏创新精神, 其行为模式基本上是经验模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模式中, 最主要的是自然的东西, 如春夏秋冬, 生老病死, 人基本上是在自然或经验的状态下生存的, 是以过去为定向, 以模仿过去、他人的经验来生存。这种传统文化也体现在我们的大学体育教育中。从大一开始, 我们的体育教学就很刻板, 搞“满堂灌”, 缺少趣味和启发, 只强调训练。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大学体育课程结束。按计划经济原则设定的学年制、同样长度的学制、完全齐一的课程内容、同样规格的知识结构、呆板不变的授课方式、缺乏新意的授课内容、会做不会用的教学结果, 等等, 此类应试教育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于我们高校之中。

妨碍和制约体育素质教育的另外一个误区同关于高等教育的功能的理解相关, 人们往往只把体育教育当作特定时期的体育知识培训, 而没有把它视作人的成长历程中的一种育心、育体的素质培养。这种认识误区既加剧了体育课堂中的应试教育倾向, 也妨碍了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

3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3.1 教育对象的全面性和个体差异性

《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才是符合21世纪实际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 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指教学对象而言。毋庸置疑的是遗传、环境等影响使每个人的身心发育水平不尽相同, 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无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必然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 部分学生“受不了”的状况, 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 强调“以人为本”, 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特长, 使他们人尽其才, 学有所成, 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3.2 教育目标的均衡性

当前, 追求身体教育, 以掌握“三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标的活动已成主流, 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 培养他们具有稳定的情绪、刚强的性格、奋勇进取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工作却被淡化或漠视。这种重“身”轻“心”的教育是造成学生意志薄弱, 心理卫生疾病增多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健康的定义来看, 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 还包括精神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健康第一”的思想, 既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身体教育, 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 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与提高, 从而达到“身心并完”、“形神合一”的教育目标。

3.3 教育过程的发展性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概念。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来说, 体育教育是与人的生命共始终, 是利用一切体育资源 (包括场地、器材与设施等) 来发展身体, 增强体质, 增进身心健康的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长期过程。由此看来, 大学体育仅仅是学生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的一个“短暂”的关键性阶段和过程。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愉快地参加锻炼以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两种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和必要的锻炼知识, “学会锻炼”并科学地进行锻炼, 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走自我发展与完善之路。

4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4.1 智力

a理论知识是指与体育有关的各种理论知识, 如体育史, 体育政策、法规和功能, 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 体育锻炼效果的测定与评价, 运动卫生与自我保健和各种专项竞赛的组织方法、裁判法与相应规则等, 是体育室内教学的主要内容。

b技术是指各个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和计划所规定的技术动作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也是考试的主要内容。

c技能是指能灵活熟练地运用与发挥所掌握的基本技术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运动技能, 对于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 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与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2 非智力

4.2.1 体育能力是指从事体育锻炼与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自我锻炼。指能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 选择适宜的项目和适当的方式而积极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奠定终身体育的根本。

(2) 自我评价。是指能利用所掌握的有关知识, 对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并根据评价结果自我调整锻炼计划,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能力, 是不断提高锻炼效果的关键。

(3) 自我适应。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提高学生对各种天气、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和对各种自然因素的耐受力等。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增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主要是提高他们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节身心状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组织与管理能力。是指对体育活动或竞赛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大学生既是体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又是体育活动的推动者。具备一定的体育组织与管理能力。对于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4.2.2 体育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主要是主动参与意识, 公平竞争与顽强拼搏意识、健身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法规意识等, 是高校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4.2.3 体育习惯和行为

体育习惯是指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和自觉、持久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行为是指一个人在体育运动中良好的精神风貌与道德作风的外在表现。包括竞技场上的体育行为, 即尊重裁判, 尊重对手, 遵守比赛规则与纪律, 以礼服人, 靠技取胜, 顽强拼搏, 奋勇进取及良好的自制力等, 还包括竞技场外的体育行为, 即以良好的心态正视对方和比赛结果, 自觉地控制情绪与行为。

4.2.4 体育文化

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与行为等。体育文化外在的身体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理应在大学体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5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对策

5.1 更新观念

5.1.1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以健康第一”为主导,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从目前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来看, 智力因素的内容过多, 而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偏少, 致使教学中只重视智力开发, 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这是造成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个主要原因。素质教育不仅强调要重视学生智力开发, 还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此可见, 适当地增加非智力因素的内容, 以掌握“三基”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 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等,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有资料显示普通大学约有10%~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并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具有普遍性”, 已经引起各个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和重视。之所以如此, 究其原因, 与目前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和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健康教育有关。因此, 适当地调整课程设置, 使学生建立科学的健康观, 是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5.1.2 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这一点来看, 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精心地去设计、组织与管理教学, 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 实现“教”与“学”双方密切配合, 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5.1.3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5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中, “系统学习”的模式虽然对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但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它“只能形成学生的复现认识活动, 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 而且硬性灌输, 被动参与和机械性模仿, 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可见, 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 不同的发展水平和教师与教学条件的可行性等来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使教学模式多样化, 是使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5.2 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 坚持“以课外体育锻炼为重点”的方针

5.2.1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为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创造良好条件

据观察和了解, 一些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愿望, 只是由于缺乏自己所喜欢的项目和教师必要的组织与指导而使锻炼计划搁浅。因此, 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 开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 建立若干个辅导站, 通过教师定期的辅导与学生的进“站”锻炼, 不断地提高他们体育意识, 真正掌握一, 两种今后能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项目, 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并不断地提高健康水平。

5.2.2 积极地扶持与建立各种俱乐部, 鼓

励他们定期地举办各种比赛或活动, 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 同时延长场馆时间, 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

5.2.3 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行为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 激发他们为了比赛而主动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逐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健身意识和竞争意识, 不断地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体育比赛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以及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 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等。

5.3 进一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功能, 娱乐功能和导向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 既能提高学生的个人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又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政策、法规和制度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与体育情感, 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坚韧不拔的精神等, 对于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贯彻与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都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5.4 充分调动和利用体育教师的能力

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工作应给予支持和肯定。体育教师特别辛苦, 在素质培养中他们做了大量重要工作, 但在待遇中却仍未受到重视 (工作量的核算系数为0.85, 重复课为0.7) , 待遇受到严重歧视, 许多老师为之寒心, 工作情绪难以调动起来, 不能发展其能力, 这对素质教育的施行是很不利的。必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而体育教师本身, 要具备全面的体育才能, 掌握好各种体育技能, 不能因身老体衰就把各种体育技能丢掉, 应长期锻炼, 保持良好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达到不仅能搞教学、还能搞训练、组织体育活动和搞体育科研。要面向全体学生, 以造就21世纪的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为目标, 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6 结语

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 现在的学生就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为了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 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就必须接受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使其全面提高创造能力, 才能成为国家合格的人才。大学应将体育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的巨大作用是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

摘要:为了探索适合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教育新模式, 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 本文采用文献法、专家访问法和逻辑思维法, 在分析当前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现状和实施难点的基础上, 着重论述了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学体育,素质教育,难点,特征,内容,对策

上一篇:快乐生活创新写作走进作文新境界下一篇:农村土鸡养殖成功率低的原因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