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体育网上选课研究论文

2022-05-01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公共体育课存在师生比严重失调,体育场馆数量和设施增长缓慢,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直接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不及格率逐年上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公共体育网上选课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公共体育网上选课研究论文 篇1:

大学生对公共体育选修课的认识及期望性的调查分析

摘 要: 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德宏师专公共体育选修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德宏师专公共体育选修课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但存在着不足,如学生选课人数受限、开设的项目不够丰富、师资力量不足、场地器材不足等,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学 公共体育选修课 期望性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院校都开设体育教学课即体育必修课,却很少有高校开设体育选修课。高校体育必修课学习结束后,绝大多数学生都终止了体育活动,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可见高校在体育必修课结束后开设体育选修课是十分重要的[1]。作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力求为我校公共体育选修课更好地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德宏师专大二年级的24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收集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

作者就公共体育选修课一些相关情况设计问卷。主要对我校大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36份,回收率98.3%;有效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97.5%。

1.2.3访谈法

对德宏师专公共体育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其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230份有效问卷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我校学生公共体育选修课取得的成效

2.1.1全面落实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选修课是对普通高校学生开设的体育选修科目,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高年级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其目的是在之前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水平和体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1.2师资配备比较合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体育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称、高学历及年龄年轻化已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近些年,通过教师的努力和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趋向合理化,可见合理的体育师资配备能给体育教学提供最有力的保障,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2.2我校学生公共体育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学生选课人数受限制。我校的公共体育选修课是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相应的网站上进行选课,但选课人数是有限制的,达到限制额后就无法再进行选课。因此,82%的学生认为选课人数受限制是困扰其进行选课的主要因素。

2.2.2开设项目不够丰富。有18%的学生认为我校公共体育选修课所开设的课程项目不够丰富,应增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选修课,例如游泳等。

2.2.3师资力量不足。有56%的学生认为我校的师资力量不足,这是影响我校选修课内容设置的一个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所开设各单项的专项指导老师的数量有限;每个教师掌握技术的程度及可兼项能力有限,特别在新兴项目与紧缺项目方面。对一些目前尚未开设但学生有选修欲望或已开设,或教师平时接触较少的选修项目,教师的理论与技术指导有待加强。另外,在有些体育项目上的师资配备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所选的学生数量与所需的相应专项教师不相匹配,教师供小于求。

2.2.4场地器材不足。随着近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一些学校的学生人均体育资源出现负增长,我校暂时也存在这种现象。场地器材是体育选项课的重要条件,它不但会影响体育选项课运动项目的设置,限制该选项的选修人数,而且会影响学生对某一项目参与的积极性。由于受到场地的制约,许多学生只能放弃感兴趣的项目,改选其他运动项目。79%的学生认为我校的场地器材需要完善。

2.2.5部分学生认为公共体育选修课是浪费时间。调查发现,8%的学生认为公共体育选修课既无趣又浪费时间。

3.对策及建议

3.1针对学生选课人数受限的问题

学校可以适当增加选课人数,然后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来进行授课,即同一门选修课可以安排几个老师进行授课,增加选修课的开设项目,从而改变学生选课过于集中的现状。

3.2针对开设项目不够丰富的问题

学校应该针对所有开设公共体育选修课的学生进行详细的调查,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选课意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的选课意愿,从而更好地促进我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的开展。

3.3针对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

师资力量短缺是制约我校公共体育选修课更好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多招聘一些相关项目的教师,以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另外,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我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提高中青年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拓宽体育教师的知识面,充分挖掘潜力,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大力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3.4针对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

可以采用平时与周末相结合开设公共体育选修课的办法。教研室在统筹安排学生体育课教学时间与场地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上课时间与教师,然后上报校教务处,让学生在网上选课。这样就可以解决周末学生课外群体体育活动与教学场地相冲突的问题,满足学生参加周末群体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5针对部分学生认为公共体育选修课是浪费时间的问题

3.5.1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的正确引导。体育教师不仅仅要发展学生的体能、增进学生的健康,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应不仅仅局限在体育课上,还要扩大和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5.2对健康的正确认识。健康的身体是保证工作和学习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现代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处于亚健康状态,不能精力充沛地完成日常学习任务。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体育锻炼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陶冶学生的性情,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健康的标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通过各种手段的实施,达到和保持健康的状态。

3.5.3对终身体育的正确理解。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学生对终身体育的概念模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回答出终身体育的涵义。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学期间,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施以科学的体育方法,就能促进他们朝正确的方向良好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还要让学生理解“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意义,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3.5.4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体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不再把它仅仅作为强身健体的手段,而是逐渐认识到体育运动在磨炼意志品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的积极作用。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观念相对落后,因此在体育课和比赛中体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教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荣誉、名次,认清什么是真正的民族自豪感,发挥以体育比赛培养学生敢于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竞争守纪、服从裁判的优秀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的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3.6建议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公共体育选修课是我校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反映学校教学的管理水平,乃至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当今,我校正面临机遇与挑战,不能忽视教学的每个细小部分,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积极思考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长此以往,我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促进我校整个教学工作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初永和.对高校开设体育选修课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02(2):29.

[2]李焕玉,刘金香.长江大学公共体育选修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理工卷,2007(4):15-17.

[3]郑桂凤,邹丽宝.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开设现状的调查[J].体育科学研究,2008(1):36.

[4]韩金菊,骆松.浅谈高职院校开设体育选修课程现状及应策[J].科技信息,2009(16):52-55.

作者:苏剑萍

大学公共体育网上选课研究论文 篇2:

基于问题导向的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公共体育课存在师生比严重失调,体育场馆数量和设施增长缓慢,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直接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不及格率逐年上升。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山大学排球课程教学改革为例,着重探讨了 “二二一”体育教学改革模式构建的思路、实施经验和做法,以期对其他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体育教学;教学改革;中山大学

Key words: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Sun Yat-sen University

公共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均强调深化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并进一步明确体育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给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原则性的发展方向。故如何具体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今后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持续发展,已日臻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思路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仍不够深刻。当前在此方面已有一些探索,王益权(2000)认为[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杨杰夫(2011)认为[2]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方式、体育教学设备等方面进行改进;朱慧芳等(2011)[4]探讨了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及改革途径。总体来说,上述学者认识到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力度不断加大,在校学生数量大幅增加,但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和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却增长缓慢,教师学生比严重不匹配,教学质量有所下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下降等问题显露,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不及格率逐年上升。针对此现状,本研究立足中山大学公共体育课自身实际,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原有的教学思路进行改革,系统地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共体育课程,并以本科生排球课为试点,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培养青年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这对国内其他高校推进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体育科学》、《体育学刊》、《体育与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学校体育》等中文期刊和《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等英文期刊,辅以网络和档案室等多种查阅途径,为深入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指引,并有助于构建严谨的分析框架。

1.2.2 访谈法 通过QQ、Email、电话等通讯方式跟踪研究,以无结构访谈的方式,进一步掌握学生对当前排球课程的兴趣点、自身的需求以及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另外,在改革酝酿阶段,对承担排球课程的体育教师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就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形式、方法、困难、可能的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访谈,为我校排球课程改革研究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和建议。

2)为大学生打造展现自我的平台

秉承人文主义教育观的理念,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让学生既能认识到体育课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又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与成就感。据此,中山大学体育教育系在校排球俱乐部的章程设置上提出以下要求: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全校规模的排球比赛;每年在校庆期间组织1次校庆排球比赛;每个学期都要安排固定的小规模比赛。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比赛和展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热情。

2.2.3 建立“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建设1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此,中山大学体育教育系排球课程教学结合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校运动队训练的不同需要,对师资进行优化配置。在排球课堂教学中,安排教学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教师任教;俱乐部指导工作则安排责任心强的年轻教师负责;对于排球队的日常训练工作,聘任有丰富专项经验和较高运动技能水平的青年教师负责。中山大学体育教育系还专门聘请了3名教授和多名副教授组成专家小组,对相关授课老师进行专业指导,并定期派出任课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交流和学习,不断“充电”,确保排球项目教学处于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沿。

为避免教师授课内容差异过大的现象,中山大学体育教育系组织骨干教师集体撰写了《大学体育健康理论与实践》框架教材,将过去由任课教师分散讲授的理论课集中收集后编辑成书,统一由资深教师授课,有利于学生更加系统完整的掌握大学体育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体会体育锻炼活动在促进自我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3 中山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经验与成效

2.3.1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立足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满足了不同基础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也随之得到显著提升。2008-2013学年中山大学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结果(图3)表明,在优秀率指标方面,2008-2009学年该指标仅为9.8%,即约有688名学生达到优秀,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2011-2012学年学生的优秀率攀升至15.82%,2012-2013学年的优秀率增至16.72%,约有3780名学生达到优秀水准,是2008-2009学年学生数量的5.5倍;而不及格率在2012-2013学年仅为6.6%,甚至低于2008-2009学年的6.7%。

多维度的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绝大多数同学慢慢开始热衷于走出教室,走向健身锻炼场所,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也逐步延长。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考核标准的改变成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的最主要原因,这也有助于促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新体育观念。

人性化的全校网上选课平台和给大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舒适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在促进自我身心发展过程的重要性,享受到了运动的乐趣和成就感。学生排球运动专项的课程成绩在教学改革前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分析2008-2013学年排球选项课学生期中和期末考试考核成绩发现:2011年教学改革后,学生期末考试的考核成绩优秀率和良好率都有明显的提高,不及格率显著下降。在学期末课程教学意见反馈的抽样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赞成和认同排球课程结构的改革,认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

作为学生课外自主体育活动与实践平台的排球俱乐部日益蓬勃发展,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1个学习和掌握排球运动基本技能和技术交流的平台,也教会了学生用科学方法锻炼身体。排球以往是专业运动员掌握的“精英体育”项目,现在经过中山大学体育教育系大力宣传,已发展成为普通学生也能掌握的一项锻炼身体的体育项目。以往的排球场地多被其他球类活动所占据,现在东校区、南校区、北校区、珠海校区经常出现需要排队轮候打排球的现象。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既培养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又满足了社会与个体发展的双重需要。

2.3.2 教师科研成效显著 在课程论证组专家的指导下,经过持续的改革摸索,中山大学体育教育系初步形成了1支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排球教学和科研师资队伍,形成了“以老带新”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教学效果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程建设负责人出版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系列教材《排球》,成为全国许多院校体育专业的必读教材,并主持了多项省级、市级和校级重点科研课题;相关授课教师也在体育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论排球运动员的排球意识及培养途径》、《我国体院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原因分析》等论文,就排球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普适性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地探索。

2.3.3 重塑校园排球文化,排球竞技成果丰硕 排球历来是中山大学的传统体育项目。近年来各种大型国际、国内排球赛事落户中山大学,更使中山大学排球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不论是在校园的宣传栏、体育馆的排球场地,还是校园网页的新闻中,都随处可见排球文化传播的“身影”,校园排球文化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排球活动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可以说,排球运动也成为中山大学在全国兄弟院校中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片”。

此外,排球课程教学改革效果也多次受到省、市等体育部门的高度肯定。中山大学组建的排球队在省大学生运动会上多次取得男子和女子的甲组、乙组的冠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男子乙组亚军以及世界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第3名的优异成绩。另外,中山大学排球队多名队员入选省男子排球队,并代表省排球队获得2009年度全国安踏杯排队联赛甲B组第1名,2011年度全国甲A联赛第8名的佳绩,这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排球队的知名度,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山大学体育教育系探索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3 结 论

1)中山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所构筑的“排球必修课体育教学”— “排球公选课体育教学”— “排球俱乐部活动”— “校排球队训练” 的多层次课程结构有助于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也满足了不同基础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2)在课程设置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满足不同基础和类型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将“以学生为本”和尊重学生爱好为教学宗旨,建立了多维度的学生评价体系,并制定多维度的学生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充分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人性化的全校网上选课平台和为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使得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益权.素质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3):32-33.

[2] 杨杰夫.对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5):59-60.

[3] 郝晓蕊.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2):98-100.

[4] 朱慧芳,蔡皿.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92-95.

[5] 郝光安.人文教育观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3):76-80.

[6] 钱钧,史兵.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体育学刊,2010,17 (1):45-49.

作者:陈卓源 曾宪波

大学公共体育网上选课研究论文 篇3:

“三自主”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研究“三自主”体育教学的改革实践后认为:应该正确认识“三自主”教学理念和理性地执行“三自主”教学形式。普通高等学校“三自主”教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由于实施“三自主”教学要求学校具备良好的教学的软硬条件,有些普通高校在体育教学条件不佳的情况下,“三自主”教学可以改良;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三自主”的教学思想,理性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实施,都不要盲目迁就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教务处的统一协调下作为学校行为进行网上“三自主”选课。

关键词:学校体育;“三自主”教学;华南师范大学

Practice and contemplation of the “triple independen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LI Min-q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riple independent” teaching;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所谓“三自主”体育教学,就是体育课程教学实行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授课教师和学习内容。据统计全国实行了“三自主”教学的普通高校,部属院校为92.3%,地方院校为73.9%。可见,“三自主”教学在大部分普通高校中已得到应用。经过几年的实践,不少院校对“三自主”教学的实施提出了疑问。我校作为地方重点高校,从2004年起全面实行了“三自主”教学形式。本文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总结了一些体会和经验,采用随机抽样选择了2004、2005、2006级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网络、报刊杂志搜索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其他院校在实施“三自主”教学中的做法,针对改革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提出改革的意见。

1我校“三自主”体育教学的实践

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简要》)的要求,我校实施了“三自主”教学。

1)全面实行学分制,课程实行“弹性开放式”设置。“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按以前学制规定,学生必须在1、2年级中修完4个学期的体育课程,修满经考试合格后可获得4个必修课程学分,这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现在实行“弹性开放式”设置,学生可以在大学4年内任选4个学期修读“大学体育课程”。这样他们就可以自由地选择哪个学期来上体育课。比如学生在大一或大二某一个学期未能选上体育课,可以在大三、大四补选。这一做法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调查显示,认为这一做法很好和好的学生占70.3%。

2)改革课堂组织与结构。《纲要》指出:“根据学校教学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根据《纲要》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重新修订了我校的《大学体育课程方案》,完善了课程结构的调整。修订后的课程目标与《纲要》要求的目标一致:总目标——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将“健康第一”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涉及5个维度的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包括运动竞技类、健身类、休闲保健类等。各类课程的教学都强调基础与发展、技能与身体素质锻炼、健身与保健相结合。每学期课程设置根据学生身体状况和一定的专项运动技术基础、兴趣与爱好进行安排,完全打破了原有院系、年级、性别重新组合上课。

3)全面实行学生网上“三自主”选课。“大学体育”是一门必修课程,课程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即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设备等条件的实际安排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大学体育”课程中某一教学课堂进行学习。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在全校实行了学生网上“三自主”选课。通过校园网学生可以分3轮进行选课,在每个学期结束前就安排好下学期课程并挂在网上,学生可以进行2轮选课。第1轮学生根据网上公布的课程,可随意自由选择,课程人数不限,以避免一开始学生就争先恐后地上网选课,避免了先到先得的弊端。然后每个班在网上随机挑选36人为一个教学班,满员后网络自动关闭,未满员的教学班保留。第1轮未能选上的学生参加第2轮选课,可以在未满员的教学班中选择。调查显示,这几年有超过95%的学生能在第1、第2轮选上课,说明我们教学设置与课程的安排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根据前2轮学生选课结果,调整安排补充的课程让那些未能选上课的学生,在新学期开学第1周进行第3轮选课,使学生选课率可以达到98%以上。对于那些仍未能选上的学生,可以调整到大三或大四补选。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完成“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问卷调查显示,认为网上“三自主”选课很好的学生占29.6%,好的占48.3%,认为不好的只占2.1%,可见大部分学生都能选上自己相对满意的项目进行学习。

4)统一与规范大学体育课程及课程名称,归类与淘汰了部分项目。根据我校教学的实际,原来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艺术体操(女)、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舞、街舞、集体舞、武术、跆拳道、散打、游泳、水上健身、健身健美、飞镖、太极养生、传统养生、养生保健等项目。专家们认为这样的课程名称不够统一和规范,如形体舞、街舞、集体舞等,属大众健美操类。个别项目健身功能较差,如飞镖等。因此,改革淘汰了个别休闲娱乐性项目,合并与归类了部分项目。现在开设的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艺术体操(女)、大众健美操(形体舞、街舞、集体舞)、体育舞蹈、健美健身、游泳、武术(长拳、太极拳、散打)、跆拳道等运动项目。课程开设的内容与项目将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与要求,不断更新和改革,积极争取开设更多的运动项目,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和自由空间。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有70.3%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课堂设置及课程内容安排好,但希望能开设更多的项目。

5)实行“体育运动选项课教学”模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实行“三自主”选课,教师按照专项运动选项课程进行教学。“大学体育”是一门必修课程,必须遵循教育原则、运动原理和课堂教学规律与理论,结合体育运动特点与学生活动规律实施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努力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积极改善教学的条件。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科学、合理、系统地安排体育课程。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有机地统一。实行“三结合”教学:课堂教与学相结合、教材教学与身体活动相结合、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相结合。努力实现“三个互补”: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互补、学生个体与群体互补、学校与社会互补,努力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统一协调和有机联系的课程教学模式。

6)努力实行全天候排课上课。高校全面扩招后,学生人数急增。我校每年招生人数由原来的2 000多人增至5 000多人。根据我校实际和学生的需求,努力实行全天候排课和上课。白天从上午1~2节到下午7~8节全排课上课,部分项目根据需要和教学条件的许可在晚上9~12节也排课上课。充分挖掘和发挥体育教学潜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正常的教学需要,维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学生反映良好。

2经验与体会

1)正确认识“三自主”教学。新时期我国倡导“三自主”教学形式,它一方面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改变了学生以前完全按学校、老师制定和规定的东西去学,学生开始可以自己自由选择学什么、什么时间学,真正按自己需要来学习和进行锻炼,是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由于实施“三自主”教学,要求学校具备良好的教学的软硬条件,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地方院校,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据统计有近1/3的地方院校没有条件实施“三自主”教学。而一些实施了“三自主”教学的院校也有不同的思考。实践证明“三自主”教学形式,一是可以改良;二是在执行和实施中,不要一刀切,可以因地、因校制宜,灵活掌握,科学合理实施。在体育教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应该理性地实施“三自主”教学形式。

2)教学模式的选择。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是否“三自主”教学形式就是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唯一模式?如何使“三自主”教学形式与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实际相结合?“我国教育理论界过于追求统一了,总希望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而实际上又办不到。……承认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是很重要的”[1]343-344。有人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种模式都有其追求的教学效果和教养效果。这些效果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内隐的”[1]340-341。因此,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大学体育课程也不例外。

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该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康水平有机结合,必须要有教学效果和教养效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实施“三自主”教学形式,一是应该加强体育健康教育,提高认识,积极引导学生自觉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二是有控制地开设和安排休闲娱乐性的运动项目。改革教材教法,各个专项班应该增加素质教材教学内容,尤其是力量与耐力素质,规定各个课堂要有20%的素质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三是根据目前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不太理想的状况,建议可恢复采用一年级上普通基础体育课,让学生多学习和掌握一些体育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培养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和习惯,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教学内容以田径、基本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游泳等项目为主,二年级才分专项选项班学习;四是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提高学生体质的,必须大力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和体育活动,有力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后尤为重要的是在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有效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3)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三自主”教学形式,理性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实施,都不要盲目迁就学生。根据我国教育体制,各级学校的学生必须根据教育目的、任务、要求,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各个学科规定的学习内容与任务,并通过考试及格,这是升级和毕业的前提。因此,我国现在的各级教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强迫性,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必须按照统一和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技能。而现在实行的“三自主”教学形式,学生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内容、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的选课就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把‘培养兴趣’和‘满足兴趣’这两个概念分清楚”[2]。“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单纯地迁就、迎合,重在培养和激发”[2]。对我校这几年学生的选课情况调查可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休闲性、娱乐性强的室内体育项目,而选择运动量较大较累的和室外上课的运动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少。这与其他院校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说明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力量和耐力素质是非常重要的。1993年《教育报》曾经就“夏令营的较量”进行了报道,提出了如何培养后一代具有坚强意志和生活能力的问题,引起了国人的重视。古语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古今中外人们无不重视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磨练。实践证明,体育运动锻炼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有利于对人的意志品质培养。如果我们过分迁就学生,不断地增设休闲性的运动项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就难以提高。

4)网上“三自主”选课方法的改革。根据我们的实践,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应该在学校教务处的统筹下以学校行为统一进行。毫无疑问,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是现代社会信息化和科学化的特点,也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必然。由于实行了网上“三自主”选课,大学体育课程不再像以往那样优先排课了,而是让学生在网上自主选课。因此,学校的二级学院就先将自己本专业及其他的课程排满了,学生少有空余的时间选体育课程。问卷调查显示,有58.7%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与专业课上课时间冲突。要不专业课时间排的太满没有空余的时间选体育课,要不有空余的时间却没有满意的体育课堂。因此,建议:一是学校教务处必须要求各个二级教学单位在排课时,务必落实每周有在白天不排专业课的时间,以便学生有空余时间选包括体育课在内的公共必修和选修课程;二是实行全天候排课上课,体育课程尽可能多排一些时间、项目和课堂供学生选择;三是由于目前学校仅有体育课是全面开放式网上选课,学生在网上可选择机动性的课程太少,因此应该逐步扩大网上“三自主”网上选课的学科和课程,直至所有学科和课程都能真正实现在网上开放式选课。

参考文献:

[1] 金一鸣. 教育原理[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 安福秀.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发展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王占春教授访谈录[J]. 体育学刊,2007,14(7):3.

[3] 张瑞林.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4] 杨贵仁. 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李敏卿. 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体育学刊,2003,10(5):87-89.

[6] 杨文轩. 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实用性研究[J]. 体育学刊,2000,7(4):1-8.

[7] 石宏,钟平奎. 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选课模式的利与弊[J]. 体育学刊,2007,14(7):84-87.

[8] 邓跃宁. 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的体育课程模式实施效果分析[J]. 体育学刊,2007,14(7):80-83.

[9] 项立敏,张青. 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产生的问题分析[J]. 体育学刊,2007,14(7):88-91.

[编辑:周威]

作者:李敏卿

上一篇:火灾自动报警网络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保险市场消费行为营销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