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院系“双语教学热”应该缓行

2022-09-11

1 问题的提出

以“篇名”为检索项、以“双语教学”为检索词, 采用“精确匹配”, 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 发现1995年至2001年符合要求的记录仅仅183条, 然后以“体育”为检索词, 点击“在结果中搜索”, 发现符合要求的记录为0条。而从2001年到2007年, 同样是7年, 同样以上述方法进行检索, 结果发现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论文却分别是2625篇和45篇。上述情况表明自从教育部2001年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 各高校迅速掀起开展双语教学研究的热潮, 全国各个体育院系也纷纷搞教育实验, 求证双语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可行性。众所周知, 开展双语教学所需要的条件和教育资源与常规教学绝不可同日而语, 双语教学的推行涉及学校教育的诸多问题, 不顾自身条件一轰而上的做法只能是欲速不达、适得其反。因此, 双语教学是什么?哪些原因导致了体育院系“双语教学热”?体育院系的双语教学面临哪些特殊的制约因素?凡此种种, 都值得我们冷静思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本科层次双语教学现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途径, 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双语教学的文献资料, 从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

2.2.2 访谈法

向双语教学专家和工作在一线的老师请教当前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学生中了解他们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和看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双语教学的内涵及特征解析

所谓“双语教学”, 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1]。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本华认为[2]:双语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 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在双语教学中, 学科知识的获得是主要目的, 同时也是给学习者创造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空间, 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 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第二语言。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 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切换, 使他们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并树立跨文化的意识。双语教学具有两个关键性特征[3]:第一, 强调在非语言类的专业学科中用外语教学, 强调通过非语言类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达到外国语言学习的双重目的;第二, 强调运用外语进行课堂教学的交流与互动。

高校双语教学, 可以按其字面意思把它理解为培养精通两种语言 (指英、汉) 人才的教学, 其目标是培养能同时使用汉英进行交际、具有高水平专业技术和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时下我国各大学的“双语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外语侵入式的教学模式。外语侵入式教学是指用学习者非母语的语言作为直接教学用语的一种教学模式。发端于加拿大, 现已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 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侵入式教学使用的第二语言通常叫做目标外语。作为课堂教学的媒介语言, 目标外语是在相关学科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外语, 使之有别于其他的语言教育模式。在我国, 外语侵入式教学通常是指英语侵入式教学, 使用英语作为语言媒介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进行教学, 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而不是通过专门的第二语言课程 (英语) 教学来学习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4]。

3.2 体育院系“双语教学热”的原因剖析

3.2.1 体育事业国际化和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体育院系“双语教学热”的内在动力

随着国际体育交流的日益频繁, 我国承担的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也日益增多, 特别是北京获得2008奥运会的承办权和2010年将在广州举办亚运会, 既懂英语又懂体育的人才更显稀缺。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说, 奥组委最需要的, 其实是语言和专业知识能够相结合的人才。

目前, 需要熟练运用外语从事体育工作的领域主要有以下几种涉外体育工作[5]:体育外事——主要是政府部门中的体育外联、体育交流与协调工作。该项工作对体育专业知识的要求不高, 但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涉外体育健身教练——主要是在涉外体育健身俱乐部为外籍人士提供体育健身服务。目前能熟练运用外语为外籍人士提供健身服务的人才很少, 但需求量很大。这项工作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同时还应具备某些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体育教学训练理论方法和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涉外体育营销、公关与咨询——主要是在具有跨国背景的体育中介公司或机构从事国际体育赛事营销与外国厂商、广告商进行谈判, 为外国体育赞助厂商提供咨询, 组织国际体育赛事工作等。这类工作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外语交流能力, 还应具备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体育营销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涉外体育报道与信息工作——主要在各大媒体机构从事驻外体育赛事报道, 或国外体育赛事报道与分析, 或在体育信息部门, 如图书馆、体育信息研究中心、科研所等从事体育情报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这类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应具备比较全面的体育运动项目知识以及新闻报道和信息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中国体育的发展, 离不开体育专业人才, 如何培养既掌握体育专业知识又懂专业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 是目前我国高等体育院系面临的紧要课题。

3.2.2 迎接教育部评估是体育院系“双语教学热”的外在压力

本世纪初, 为配合我国加入W T O后新形势的需求, 教育部于2001年下文, 要求各高校按“三个面向”的要求, 积极开展和推动英语及其他外语的教学改革, “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中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我国加入W T O以后所急需的金融、法律等专业, 教育部则要求他们先行一步, 即争取三年内用外语开设的课程占到其所开课程总量的5%~10%, 暂时不具备直接用外语授课的学校和专业, 可对部分课程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的方式, 以求分步到位。2002年教育部在其所下发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中说明部分规定:本科院校课程设置评估的第四个主要观测点是“双语教学”, 各校对此的实施情况则被分成A、B、C三个标准。而到2004年, 教育部对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标准又作了修订, 其中A级标准要求“有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适宜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双语授课课程≥10%, 教学效果较好;其他专业能积极实施双语教学”;C级标准则改为“重视并积极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授课课程达到一定比例”。对双语课程的指标, 教育部在备注中作了明确的界定:“用双语授课课程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双语授课比例是指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数占相关专业开设课程总门数的比例”[6]。高教司张尧学司长 (2002) 甚至要求[7]:“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该转向不设公共英语课, 学生入学后直接接受双语教学的方式。”对于参评的高校, 可谓“评估压倒一切”、“唯评估马首是瞻”。为了达到“优秀”, 那些不能“以质取胜”的高校往往采取“以量制胜”的策略, 全面铺新摊子, 要求学校的各个专业都要有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 并以此作为各专业在学校预评审中一个重要指标, 与学校对专业的扶持及教师的职称晋升挂钩。迫于此种压力, 体育院系亦在不能幸免之列。

3.2.3“羊群行为”是体育院系“双语教学热”的助推力

“羊群行为”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最早由凯恩斯于1934年提出, 指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一种“莫名的群体偏激, 甚至是荒谬的情绪”而导致的非理性的盲目跟风行为。在现代经济学中, “羊群行为”指投资者和基金经理们在没有充足信息及对风险回报进行合理评估的情况下就贸然进行风险投资, 而一遇到问题, 又马上逃到安全的避难所。投资者的选择完全依赖舆论, 跟随大流, 是对大众行为的模仿, 并非参照自己挖掘的信息。

据悉, 浙江大学已开设了164门使用外文原版教材, 使用双语或外语进行教学的课程。清华大学的1440门课程中, 已有54门课全用英语授课;至2004年已有200多门课程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双语教学。北京大学有30多门课程, 中山大学有8门课程采用原版教材, 上海交通大学在2002年春季双语课程达到70余门。上海复旦大学引进了哈佛大学全套课程的7600多种教材[8]。在各方面条件许可的前提下, 上述顶尖级的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不能说不是一件好事。但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尤其是这些院校的体育院系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 盲目上马, 刻意“制造”出来的“双语教学热”却不能不说是“羊群行为”的一种过激表现。在这种盲动主义面前, 无怪乎有学者称[3]:双语教学是“凭借行政指令推行”的“双语运动”, “因种种缺陷, 在语言学、教育学、法学方面, 都留下了足以让人批评的空间”。“原本用汉语教学都不易保证教学质量, 现在却平添一只外语拦路虎, 想不降低普通学科的教学质量也难。”“它只是强化外语学习的权宜之计, 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3.3 体育院系双语教学制约因素分析

3.3.1 师资匮乏令人忧虑

在目前的双语教学中, 师资是限制各高校提高层次和扩大发展的“瓶颈”。双语教育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 双语教师必须有足够的学历资质, 有流利表达两种语言的能力, 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甚至两国历史地理等知识有全面的了解。1981年美国教育部对教师在双语教学中使用语言的情况进行了为期4年的调查研究。根据该项调查, 对母语为非英语的孩子, 要想不妨碍他们发展英语水平, 教师可以使用母语的最大比率是全部教学语言的25%[9]。研究清楚地表明, 教师在双语课程中使用学生的母语越多, 学生在学习方面就越差。教师的英语水平 (尤其是口语水平) 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到英语和学到多少英语的关键之一。

目前, 我国双语教师有两类:第一类是留学归国人员, 其中有些人已成为国内的学术权威。这类教师符合双语师资条件, 但是数量极为有限, 难以满足高校对双语教师的需求。第二类是国内高校请缨上阵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加盟双语教学的动机是多元化的。大部分人想做好双语教学;有些人则盲目跟风, 应景成份大;有些人却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诸如争取出国培训、双语教学课时翻番等。但无论出于何种动机, 基本的外语能力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客观而论, 双语教师队伍中确有少数“无知无畏”者。他们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恐怕不及高材生, 他们没有受过外语培训或没有英语国家工作经历, 果真承担双语教学, 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我国的体育院系中, 不要说外籍教师相当匮乏, 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老师也是屈指可数。现在体育院系真正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除少数其他学科教师外, 只有从事传统英语教学活动的英语教师, 因为他们受过专门训练, 有扎实的英语基础, 能够用英语流利地表达汉语意思, 又能够用汉语准确地讲解英语中的词汇和语法现象。遗憾的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没有相关专业的背景, 缺少专业知识, 无法胜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与英语教师的情况正好相反, 担任体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雄厚, 但对于体育专业毕业的大部分教师而言, 他们由“哑巴英语”环境培养出来, 英语口语和听力差, 在日常科研过程中极少有运用英语的机会;部分教师能阅读英语文献, 但不能熟练地写出自己文章的英语摘要;能听懂别人的谈话, 却不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用英语授课的能力欠缺。

武汉体育学院对英语教研室师资队伍的调查报告指出[4]:该院专职英语教师总共8人, 其中副教授2名、讲师2名、助教2名。全部为本科以及本科以上学历。这8名英语教师担任全院五个专业1、2年级, 体育教育系3年级选修课以及硕士研究生全部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教学任务繁重, 按照本科生1、2年级在校人数计算, 平均每位教师担负300余名学生的英语教学任务, 严重超负荷。因此他们只能应付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 几乎没有业余时间进行科研工作, 并且很少有机会到外校进行交流, 更谈不上出国进修了。重点体育学院尚且如此, 其他体育院系的双语师资自然就更是捉襟见肘。因此, 要求大部分英语教师从事体育学科的专业学习, 在学科中搞双语教学实属勉为其难。

3.3.2 学生适应尚需时日

从世界范围来看, 双语教学的对象有四类[9]: (1) 出生在双语家庭的儿童; (2) 少数民族或移民家庭的儿童; (3) 以两种/多种语言为官方语言国家的儿童; (4) 母语占绝对统治地位国家的儿童。美国主要属于第二类, 加拿大、新加坡和卢森堡属于第三和第一类, 我国属于第四类, 也是进行双语教学难度最大的一种类型。美国、加拿大、卢森堡和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多从小学抓起。双语教育的重点是中小学生, 到了大学又采用主流单语教育。美国和新加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 加拿大中学以后的教育又回到英语学校和法语学校。我国的情况和上述国家正好相反, 中小学生接受的是母语教学, 外语只作为一门语言课, 现在要求大学采取双语教学, 用英语教授某些知识性课程, 其难度很大。

就体育院系的学生而言, 开展双语教学尤其困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育学科与学生能力之间的落差。长期以来, 体育教学全部是用母语进行的, 因此学生建立起来的是以母语为背景的知识体系、理解方式和行为习惯。双语教学开创了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授课和学习方式, 其中还包含着体育教学特殊的专业表述, 这样就形成了学生英语能力与体育学科目标之间的落差, 这将可能影响学生学习体育学科目标的形成。目前大多数学生不具备接受“双语教学”的能力。首先, 学生必须有非常扎实的英语基础, 听、说、读、写样样优秀。这样的学生才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去记一些专业的术语, 以及一些专业用语的特殊表达方法。但有的学生甚至连老师的一些课堂用语和指令都听不懂, 如果要求他们再去学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无疑难上加难。其次, 学生语言习得能力和所花的时间是成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既要求学生学好英语, 又要学好专业知识, 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应对如此繁重的任务往往会顾此失彼。 (2) 双语教学中的“汉化问题”。学生的英语基础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 基础不好的学生往往会有抵触情绪, 上课时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 总是一脸茫然, 等着老师讲完英语后讲汉语。有的学生虽然课前也认真预习, 查阅一大堆新单词, 可是看原版材料往往是看了前面忘了后面, 无法前后贯通, 更无法领悟教材的内涵和实质原理, 处于一种半朦胧状态, 只好借助查阅许多中文资料来搞清楚, 导致双语完全被汉化, 这是双语教学的一大障碍。 (3) 双语教学的生源问题。有资料称[10]:“我国自2001年开始文科学生可报体育专业以来, 目前报考体育专业的学生90%是高中一、二年级因文理知识较弱, 才转向报考体育的。为了过体育技术技能考试关, 他们以荒废文化知识学习为代价。8%的学生因从小练体育而荒废了文化课学习, 所以读体育的学生本身文化素质底子薄。”对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6月至2003年9月的5次四级考试调查可以看出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四级通过率的差异。前者为8.4%而后者为37.7% (见表1) 。

著名的体育大学尚且如此, 其他地方性高校体育院系学生的英语水平就更是不敢恭维。本文作者所在的湖南省所有的体育院系本科毕业生只需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 (俗称三级考试) 就可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据说有个别高校的体育院系, 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确实太低, 毕业时大面积的学生不能达到上述要求, 因此只得将标准一降再降, 最后把分数线定在了40分以下。在这样的一个学生群体里开展双语教学, 其效果可谓匪夷所思。

3.3.3 语言环境的形成非一日之寒

双语教育的成败取决于社会对语言的态度。美国和新加坡是移民国家, 不同民族不断接触, 给语言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双语环境。在新加坡, 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两种语言在社会上都能得到广泛使用。在加拿大, 英语和法语都是官方语言, 官方政策鼓励人们掌握双语。据2001年人口普查统计, 英语为母语的居民占全国人口的59.1%, 法语居民占22.9%。双语居民总数有所增加, 43.4%的法语居民 (约300万) 和9%的英语居民 (约160万) 为双语者。欧洲语学校和卢森堡有更好的双语/多语环境[12]。贝腾斯·比尔德斯摩把欧洲语学校的成功归因于课堂和课外的因素以及“迅速有效的关联”因素。因为这些因素能给予学生短期和长期的回报。短期的回报就是学生能在课外迅速地使用社会交往的主要语言和其他语言。长期的回报就是在欧洲各主要大城市为多语者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在这种教育体制下, 学校周围环境以及团体之外多语的特征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 而且能促使他们用这些语言交流。渥太华大学创立的大学阶段“保护性专业课教学 (shelteredprograms) 模式”, 旨在通过运用第二语言讲授专业课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的第二语言能力。正如该校W e s c h e教授所提出的:要达到这一目的, 关键在于使学生如何充分“暴露”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第二语言环境中, 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所学习的专业课内容上, 而不是第二语言的形式上, 使大学生专业课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真正的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我国各体育院系, 在以体育为主的教学大环境下, 基本设施和条件制约着英语环境的形成,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根本没有真正渗透到体育学科中去, 因此不能对双语教学进行简单的移植。

3.3.4 教材整合长路漫漫

双语教学需要换用国外的原版教材, 有学者认为原版教材“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现本学科的整个知识体系和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可以保证学生能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东西, 例如西方的专业教学思路、专业内容的地道表达、专业词汇的准确使用和最新研究动态等等, 较好的保证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能够与世界主流技术和思想接轨。”但也有人认为国外原版教材难以与国内相应学科的教学要求相符。“甚至永远不可能相符”。李慧仙的文章举例说, 国内外法律迥异, 国内的法律专业岂有采用国外法律教材的必要?国内外教材的确有深浅程度不一、理论与案例各自偏向不同的特点。雷涯邻等人的《大学本科生实施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一文中认为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 中国教材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 但缺乏实证性;国外教材则是根据当地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编写的, 书中观点切合西方国家的实际需要, 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国内可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不多, 有些学科课程名称看似相同, 但内容与国内的教材相比体系完全不同, 留给教师和学生的选择空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 原版教材价格大都在30~50美元之间, 对多数学生来说如同天价, 就连清华大学的学生定购高价“洋教材”的积极性也不高。

有鉴于此, 在体育院系, 一般是通过教师备课, 将统编教材翻译成外语, 并查询外语专业用语, 用外语授课的。这对一般教师来说, 实在是赶鸭子上架, 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双语教学。

4 结语

为了适应体育事业国际化、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以及教育部评估的需要, 加之“羊群行为”的推波助澜, 体育院系出现了一股盲目的双语教学热潮。从实施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对象, 双语环境、双语教材等方面来看, 体育院系的双语教学与真正的双语教学相去甚远。盲目蛮干, 我们付出的代价不仅是财力、物力的损失, 而且是教师、学生的损失, 将使外语教学以及学科教学步入费时低效的怪圈。总之, 体育院系开展双语教学要慎之又慎, 务必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 对双语教学的概念、体育院系“双语教学热”的原因及体育院系开展双语教学的特殊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体育院系“双语教学热”应该缓行。

关键词:双语教学,体育院系,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 滕征强.对在体育院校中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5 (2) :78.

[2] 陈昭明, 赖庆梅.高校“双语教学”制约因素分析[J].职业教育, 2007 (4) :16.

[3] 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 :40~38.

[4] 胡日查.关于体育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冷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5 (3) :82~83.

[5] 林伟.关于体育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 2006, 10 (4) :85.

[6] 徐宪光.双语教学与双文化教育——高校外语教师应有的思考[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06, 23 (4) :334.

[7] 何宇茵, 曹臻珍.北航双语教学现状调查[J].山东外语教学, 2007 (2) :33.

[8] 韦秋杰.地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8) :237.

[9] 黄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与国外双语教育之比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6, 7 (3) :53.

[10] 方爱莲.新世纪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6) :803.

[11] 张永龙, 郑国伟.制约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实践课实施双语教学的内在因素[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0 (3) :86.

[12] 王助.加拿大法语人口的语言状况[J].世界民族, 2005 (2) :61.

上一篇:艾普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的疗效下一篇:浅析展示空间中壮族文化元素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