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双语教学热的冷思考

2024-05-01

幼儿双语教学热的冷思考(共8篇)

篇1:幼儿双语教学热的冷思考

幼儿双语教学热的冷思考

提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大国的崛起,人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然而,出

于对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视,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触英语,因此,纷纷将孩子送进开办有英语教学的幼儿园。对此,幼儿双语教学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大家对此褒贬不一。本文从“双语教学”以及“幼儿双语教学”概念的界定开始,通过分析我国幼儿双语教学的现状、开展的利与弊以及借鉴国内成型幼儿双语教学的成果展开论述,对我国幼儿双语教学热的问题进行思考。关键词 幼儿双语 双语教学 现状 利弊 借鉴

一、引言

什么是双语教学?什么是幼儿双语教学?对二者的概念有哪些界定?在我国开展的幼儿双语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对幼儿开展双语教学有哪些利弊?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和展开思考。

二、“双语教学”以及“幼儿双语教学”概念的界定

许多学者对“双语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即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和应用水平。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在各种知识学习中作为课堂主要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本文中所提到的“双语”也是就汉语和英语而言。而“幼儿双语教学”是指在同一个幼儿园幼儿教师使用两种语言工具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对幼儿而言,这两种语言是他们的学习对象,也是他们获得其他新知识和参与各种活动的工具。也就是说“幼儿双语教学”是指在运用发展幼儿母语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第二语言启蒙教育的教学。而对于真正的“双语教学”要求是:①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② 必须将“二语”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medium of instruction)去教授目的语以外的部分课程或全部课程。③必须以培养双语人才为目的;④ 必须认识到双语教育是一个教育系统, 单纯的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要真正实现双语教育还需要有合格的教师、良好的语言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相应的设施和相关的政策等等。可见,“双语教学”要求是比较高的。“幼儿双语教学”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来说,只是一个准备阶段,它的实质是语言教学。

三、我国幼儿双语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随着对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视,人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日俱增,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触英语,因此纷纷将孩子送进开办有英语教学的幼儿园。家长都是秉着望子成龙的心情,而办学者的目的却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树立形象”,有的为了“追风赶潮”,有的是为了取悦家长和社会,更有的是为了吸引生源,追求自己在经济上的利益。但是,不管家长、社会还是办学者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幼儿双语教学热的现象在升温,呈现一派“红火”的景象。下面从教学“大环境”、教材、师资、场景、仪器设备的几个方面呈现我国双语教学的现状。

1、在教学“大环境”上

我国的幼儿双语教学还不算成熟,缺乏具体实施的“大环境”。幼儿园双语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有很大不同,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是“达标”教育,有明确的等级目标;而对于幼儿园的双语教学,我国教育部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政策,只是像“跟风”一样,把幼儿的双语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比如,有些幼儿园对幼儿双语教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这些幼儿园仅仅开设了一两个英语兴趣班, 或稍微强化了英语教学, 如在班上简单地教授几个单词, 几个短语、句子, 或每周集中一两次专门学习英语, 就冠名“双语”幼儿园。可以说这是这些幼儿园为了某种利益而设的噱头。而且各地的幼儿双语教学基本上是自发的、零散的、孤立的, 缺乏互相合作、统一配合。由此可见,我国在幼儿双语教学的“大环境”上,很不成熟。

2、在教材上

英语教材的选择是影响幼儿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照现状,幼儿双语教学甚至是双语教学,是一种新兴起来的事物,我国对于幼儿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和社会实践还远远不够,因此市面上还没有一套比较完备而又系统化的适合幼儿双语教学的教材。而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幼儿园,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特点,结合自身的需求,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是基于一套或者几套幼儿双语教材。对于教学质量较好一些的幼儿园,虽然还会结合一定的教学心得,适时地、适用地选择教材,但是由于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经验还不够成熟,在教材的选择上还是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可见这也是影响幼儿双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3、在师资上

高水平的师资是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保证,因此对于我国新兴的幼儿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来说,幼儿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一来,对于幼儿双语教师的师资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知识,还要有卓越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比如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学,更要有把知识和应用结合在一起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技能。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风格、教育经验也对幼儿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有些幼儿园的教师的英语水平较低,但是出于自身开展双语教学的需要,英语课又不得不开展,在课堂上造成的教学错误会对幼儿以后的英语学习造成误导;有的幼儿园聘请的教师在发音上有一定的乡音,这对日后幼儿正确读音的纠正产生了阻碍;还有的幼儿园聘请学园周边大学的老师或者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于这些一直对大学生授课的老师来说,他们对幼儿心理的了解不够专业,采用成人的教学方法,课堂枯燥乏味、没有特色,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层次不一, 往往把少儿英语教学当作兼职, 在周末进行。加之本身学习等事务的繁忙, 对少儿英语的教学不够重视。

4、在场景、仪器设备上

场景和仪器设备对幼儿双语教学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双语教学对活动场所的空间、环境的创设以及电器教学设备的要求比较高。

在活动场所上,幼儿双语教学应该设置更小的班级规模,这样一定多的幼儿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而受我国国情的影响,在人口居多的我国,幼儿园的班型都比较大,影响了幼儿双语的授课质量;在环境的创设上,我国大多数的幼儿园可以通过精心的斟酌和巧妙的设计,在墙饰、走廊以及各种公共场所做出布置。而对于英汉双语环境的创设,如在活动室分设汉语区和英语区, 英语区摆放的物品和墙上饰品下注明英文, 也可放置一些英文图书, 使幼儿置身于两种文化背景之中,大部分幼儿园可以做得到;在电化教学设备上,更充分地利用电化教学设备,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在语言和主体的已有经验中建立联系。然而,受资金的影响,再考虑到本园费用的支出,在我国幼儿园在这方面的投资较少。

四、采用幼儿双语教学的利与弊

对幼儿开展早期的“双语教学”到底是利多弊少还是弊多利少,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认为幼儿双语教学有利于幼儿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有的认为双语教学对儿童的自然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本文的以下部分分别从赞同的角度和反对的角度对幼儿双语教学的利弊进行分析。

1、赞同角度 赞同者认为:“在3~ 10岁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大脑的可塑性很强, 尤其在自然交际的环境下, 他们在语音‘习得’方面比成人占有更大优势, 比较容易学到较好的甚至接近本族语者的语音, 语言习惯也比较容易形成。这一时期学习外语可能在他们的大脑中会留下一定痕迹, 对以后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好处。”(刘晓东,2000)从实验的角度出发,兰泊特等人的实验也表明:“ 双语学生不但在解决一些需要智力上的创造性和灵活性的任务中占有优势,而且进行双语教学可以加大语言训练的分量, 特别是培养儿童倾听的习惯, 带动他们听说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能力的协调发展, 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提高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彭梅,2003)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体格健康的婴儿, 在五个月大时已经可以发出人类语言中涉及的所有声音。但幼儿最初的发音, 没有固定目的, 口腔内各部分肌肉活动自由不受限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开始语言学习, 发音器官的肌肉活动逐渐定形, 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牢固。这样看来,幼儿尽早地接触地道而又准确的外语,能够促进儿童发音器官的定型化和发音方法的习惯化,有利于幼儿对语言的学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幼儿早期学习外语,会使他们对发音的过程感兴趣, 对自己能发出各种声音有新奇且自豪的喜悦。而且幼儿心理负担轻、乐于并善于模仿、喜欢作语言游戏, 这相对幼儿成人时对他人态度的敏感, 怕出错、怕被别人笑话而常常不敢开口而言,都是幼儿在早期学习外语的优势。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幼儿早期习得的语言会使他们终身受用。因为人类有效习得语言的关键期在12岁之前,在这个时期之后学会的语言就会很快被遗忘。国内也有许多学者认为:“语言技能在青春期前更易掌握, 一旦过了这个时期, 大多数人的心理机能和认知方式都已经基本定型, 对掌握语言技能不再那么敏感有效了。”(中加教育合作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课题组,2002)

2、反对角度

对于幼儿双语教学的开展,有些人也持着反对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时期如果太早对他们进行双语教育是拣了芝麻放了西瓜、既不利于学好母语, 也不利于非语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ELLIS E,1994)张思中先生也说道, “学习外语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母语基础之上, 学好了母语, 才能真正理解和更好地掌握第二门语言。”(王旭东,2004)

台湾也有教育专家指出,“语言学习最好由近到远,先学好母语再学英语。幼儿越早学习英文,也越早有挫折感,反而提早排斥英文。如果先把母语学好了,将来在原有的经验上再学习外语,反而会又快又好。如果因为学习英语而抹杀了其他能力的发展,对孩子的一生都会很不利。”(杨连瑞,1998)

语言学家Collier对此也持类似的看法,认为若儿童不能持续发展使用母语的认知能力,那么其语言能力(包括母语和外语能力)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影响。在母语毫无基础时开始学习外语既会影响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又不利于外语水平的提高。

有时,过早的对幼儿进行这种定向的双语培养,可能导致幼儿学习的东西较多,压力过大,不但没有起到对双语意识的促进作用,反而影响其智力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使幼儿失去童年的快乐。对此,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与反思。

五、国内成型幼儿双语教学成果的借鉴 以国内一知名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实施为例,通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的聘用和培育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来谈谈开展幼儿双语教学的问题。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此幼儿园提出了“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对话,发展幼儿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教学总目标。另外,对于不同的年龄班该幼儿园又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大班双语教育目标是“敢于在全班幼儿面前大胆完整地讲述和表演简单的英语故事”;中班双语教育目标是“在各类有趣的英语游戏活动中,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小班双语教育目标是“通过各类生动形象的英语游戏,激发学习的兴趣”等。对此,把行为和情感目标作为幼儿园双语教育的中心,既符合幼儿现实需要,又利于其长远发展。在幼儿双语教师的聘用和培育上,该幼儿园大胆引进非幼教专业教师(主要是本科和大专英语专业毕业生)担任幼儿园英语教师,为了让幼儿英语教师尽快成长起来,使她们的教学更适合幼儿的发展,该幼儿园的园领导注重对幼儿英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包括英语知识、英语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在培训中,主要帮助英语教师学习如何从幼儿教育专业的特点出发,组织生动、有趣、有效的英语教学。同时在幼儿园中,为了促使英语教师尽快地与其他教师在专业上互相融合,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幼儿园改变了以往中、英语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选择懂点英语又有幼教经验的教师与英语教师组对,开展中、英语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每周定期研讨等活动。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该幼儿园将双语教学活动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如当幼儿每天来园离园时,英语教师和扮演卡通形象的小朋友可用英语迎送幼儿和家长,并与其进行简单的交流;在吃点心、进餐、睡眠、盥洗、散步、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等日常活动中,英语教师都可反复地运用常用英语词句,引导幼儿进行听、说练习。这样,幼儿自然地从日常活动中接受了英语表达的方式。

六、结语

终上所述,开展幼儿双语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有利又有弊。对于办学者来说,要借鉴成型的幼儿双语教学的成果,在进行幼儿双语教学的实施之前,要进行深刻的思考,认真的分析,秉着一个科学认真的态度去承办。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在教材的选择,教师的聘用,场景、仪器设备的设置上花费更多的心思,尽最大力量使幼儿双语教学达到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使其对小学的英语教学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虽然,在我国的幼儿双语教学的开展还很不成熟,但是我们需要秉着“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有选择地、实验性的开展,而且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遵守科学的教学规律量力而行,切不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等不同目的“速成”或“作秀”。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都不能操之过急,要对幼儿的双语教学足够的重视,为幼儿双语教学的全面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 注

[1]刘晓东.幼儿学外语问题之我见[ J].教育研究, 2000,(11): 23.[2] 彭梅.刍议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可行性[ J].外语界, 2003,(3): 66-67 [3]中加教育合作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课题组.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模式及其在我国双语人才早期培养研究的尝试[ J].教育导刊, 2002(2).[4]王旭东.关于 双语教学 的再思考[ EB/ OL].http: / /, 2004-11-10.[5]杨连瑞.关于外语教学中的年龄问题[ J].国外外语教学, 1998,(2): 36-38.[6] ELLIS E.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参考文献

[1]邓磊, 蒋和勇.幼儿双语教育问题探讨[ J].学前教育研究, 2001(2).[2]杜秀花.初探双语教育及其师资培养途径[ J].中国高教研究, 2002,(1).[3]刘晓东.幼儿学外语问题之我见[J].教育研究, 2000,(11):23.[4]陆效用.质疑双语教学[ N].文汇报, 2002-4-29(3).[5]魏日宁.双语教育纵横谈[ 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增刊): 22;25.[6]温晋方.早期双语教育对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性 [ J].广州大学学报, 2001(6).[7]于立平.中小学双语教学之我见[ 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6): 8-9.[8]杨连瑞.关于外语教学中的年龄问题[ J].国外外语教学, 1998,(2): 36-38.[9]袁玲.学前英语师资必备的基本技能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8(7).[10]张雯.汉英双语教学初探[ 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1)[11]朱蓝辉.初探幼儿英语师资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09(8)

篇2:幼儿双语教学热的冷思考

《弟子规》最近大热,但是我们不应该人云亦云,看看知乎大神的冷思考。

(一)

我个人是十分反感《弟子规》这样的书的,然而其书出于其时,在道理上却是说得通的。社会发展到那一步,文化扭曲到那一步,就必然会出现这样的书。

我所反感的,是现如今这样的社会里,却仍然在流行这样被扭曲之后的东西。我反感《弟子规》,和反感女德班这些,是一个道理。社会上流行这些东西,并不能和国学兴盛什么的联系在一起。

《弟子规》不过对《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么一句的阐发。但是阐发的如何呢?看上去是更加细致了,细致到了如何坐卧起居接物待人,其实明显过犹不及,如何过犹不及?其实《弟子规》少说还算,说的太多,其实更是反映了孔子一路被解释几千年后终于僵化的状态。

我想要引自己之前一个答案来佐证:

我觉得夫子的重视孝道,和后世的重视孝道,是不大一样的。夫子的孝道,是发乎心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靠什么来维系?夫子给出的答案是孝悌,一个人生下来,最先接触的是母亲、父亲,继而外扩到家人、亲人、朋友、社会,对自己的父母家人持有怎么样的态度和感情,是一个人的伦理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于他人交际的基础。《论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由孝悌构建出的,是内对父母孝顺,外对朋友信义,上对君王忠诚,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社会结构其实是搭建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上的。

所以一旦一种德行成为了伦理的基石,那么它的异化就是在所难免的。统治者需要推崇这样一种德行来维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从农村的家庭到宗族,再到整个社会,孝顺成了社会最提倡的美德,二十四孝被当作范本大加颂扬,从这样的行为中,其实我看到的并不是原生的发自人性的孝了,而是让我看到了古时候的雷锋张海迪们,有了造神运动的痕迹,孝的地位越来越让位给顺字,所谓的父慈子孝的前半截就不那么重要了。

那么问题来了,父慈子孝这个概念是合乎心理的,子感于父之慈而孝。而后来的无论父母如何,都应该孝且顺,就是反人性的了,《弟子规》有:“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其中滋味,颇可玩味。夫子尚且不同意以德报怨,而易之以以直报怨,这里的父憎子孝,是怎么来的?《孟子》中提到舜于父母于其弟,我看更多也是一个[直]字,不怨,但和发乎心的孝,不一样。

我一直认为,人们孝与否,是源自于人性的,而不是源自于社会舆论的提倡,父母生我养我,含辛茹苦,我理应以孝对待,这是最基本的情感了。而这样的情感,才是夫子推崇的(父慈子孝),伦理上的价值,是基于人性自然而然可以达到的。

但是我见到的是什么情况呢?反过来了,原生的感情诉求变成了强制性的要求。很多朋友的父母其实是觉得我生了你,你就必须对我如何,为了这个孝道,你必须要做出什么牺牲,你要光耀爸妈的面子,你要对爸妈好,以后你赚钱了给不给爸妈买这个那个……这样的孝道,其实是反人性的`,之前曾经知道豆瓣有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里面那些孩子们的故事,孝道二字以及背后的道德绑架带来的家庭悲剧其实并不少。

这样的本末倒置很可怕,说礼教的本意是好的,以礼教化万民。但是为什么到了民国,加在礼教二字之前的定语却变成了【吃人的】?真的是夫子的学说不好么?

再扯远一点,这种孝道其实是满足了中国人的信仰需求的。我以前和一个朋友谈话,朋友说,其实中国人唯一的宗教就是祖先崇拜。求祖宗保佑后人如何如何,乐此不疲。而所有的宗教到了中国,变成有中国特色的某教之后,不管这种宗教原来具备保佑这个功能与否,都纷纷变成了求保佑,求佛祖保佑菩萨保佑,到了全能神三赎基督,无非还是求保佑。

答主老家是晋南农村的,前年祖母去世曾完整的经历了一次丧葬礼仪,之后发现,除了丧葬之外,几乎所有的礼仪都像是玩耍了,最基本的停灵前的香火不可以断掉,七天七夜守灵,到抬棺材一路上不许棺材落地……最夸张的是,打开我爷爷的墓室(是夫妻合葬),我爸特地观察了墓室一角的罐子,罐子里是我爷爷十几年前去世的时候停灵七天的祭祀食物,有说法说罐子里的液体是澄清的,家里人后代就顺利,如果是浑浊的,则不好。我爸上来说是清的,一家人都很开心。

在现如今,如嫁娶上梁这些事情的礼节都在不断消亡,而丧葬上,却是一如既往的严格,经历了那七八天,我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觉得体力吃不消。虽然旧社会在加速的崩坏,但孝道到如今依旧是维系农村人际关系的基石。

说孝道是发乎心的不假,但是我目力所及的,其实很多人并不是孝顺的人,但是为了社会舆论,或者为了祖先的保佑,而伪装成了自己是孝顺的。通过我奶奶的葬礼,发现了我们家的好些亲戚其实是不孝顺的,而且是不孝顺的出奇,但是在面对外人的时候,面对我们小辈的时候,嘴上还是不断宣传着自己的孝顺,宣传着一家人血浓于水,潜台词我看无外乎你们小辈将来有本事了别忘了我们这些亲戚。

这样的【孝道】让我觉得可怕。我想夫子要是穿越到现代,面对这样的孝道,他的表情肯定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

《弟子规》之流,可以休矣。

(二)

弟子规本质上是在代际之间的power play,即,在一组双边关系中,一方要求另一方提高情商(控制情绪表达、behavior的能力)来适应自己,是自己更加舒适的自处。弟子规本身是一个“文本”,但是亲代(包括老师在内的尊长阶级)把这个文本传递、宣扬、强化、要求诵读领悟的这个行为本身,是一种比文本本身还要强悍的语言,这种昭示着权力与阶级的语言才是“弟子规走俏”这个事件的本质。

亲代明明知道自己作为成年人,远比幼童有控制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远比幼童更善于温言揖让,更善于在矛盾发生的时候通过技巧去化解而不是发泄情绪肆意妄为——但他们要求幼童这么去做,而不是去要求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权力。为什么不是古代女性编写《男则》,并将它传递、宣扬给男性并要求男性遵守?为什么不是幼童编写《师长规》并要求亲代、师长去记诵?为什么国际关系中的文本(规则)是由美国力主编写、加以推广的?权力,是这种言语行为的核心。有权的一方运用权力,去要求无权的一方遵行某种让自己更适意的处事方式。

举个例子,亲代极力宣扬弟子规之类文本当中子代对亲代的尊敬,要求子代去照顾亲代的情绪与感受。但就是这帮父母,在处理自己的大孩子与小孩子之间的关系时,却普遍要求大孩子让着小孩子,要求大孩子表现出更高的情商和更高的宽容度去和小孩子相处——在这里,年龄的法则不适用了。为什么呢?弟子规里的“兄弟睦 孝在中”让我们窥见了答案:兄弟和谐符合亲代的利益,为了实现这种利益,亲代怎么方便怎么来。因为我有权力,既然我知道要求大孩子表现出高情商比较方便,我就这样做。教弟弟去敬哥哥?有点麻烦啊,要做也不是不可以,但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当某种秩序对我有好处的时候(代际之间的幼敬长),我才会付出努力去做。

至于弟子规的后半部分,十分荒诞。自己当圣人难,却指望幼童去当圣人了。

(三)

一本清朝的老教材而已。有些风靡一时的东西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并不是因为它本身变坏了,而仅仅是因为属于它的时代过去了。

《弟子规》在它诞生的年代无疑是一本优秀的蒙学读物,它把儒家的经典教义编成语录歌的形式,提高了私塾先生的教学效率,因而广受欢迎(类似的事情咱们在上世纪60年代也没少干)。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弟子规》不是类似《忏悔录》这样的哲学书籍,而是类似《三点一测》或《三年高考五年模拟》这样的教辅书籍。我们不会去探讨《三点一测》里面有多少精华、多少糟粕,我们仅仅关心它是否能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弟子规》本身是没有自己的精神内核的,它仅仅是官方教科书的某种缩写版。书中的思想再好,也不能归功于作者李秀才;反过来,书中的思想再差,板子也不该打在李秀才的屁股上。因为所有的思想都不是源于《弟子规》本身,而是源于它背后那个庞大的封建官方话语体系。

所以,当我们回到《弟子规》最初的面目,把它当作一本学习儒家思想的入门读物,就会发现它是好的。但问题在于,清朝的蒙童学《弟子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学好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那我们的孩子学习《弟子规》是为了什么呢?

教科书都不在了,还抱着《三点一测》干嘛呢?

教科书为什么会都不在了呢?因为它落后于时代,被淘汰了呗。的确,经典中有很多前人留下的智慧财产,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上被淘汰的东西几乎都不是一无是处。比如马车并不是因为不能拉货而被淘汰,仅仅是因为火车的效率更高罢了。封建思想也不全然是错误的,但既然我们有了更现代化的价值体系,为什么还要去故纸堆里刨宝贝呢?

具体到《弟子规》来讲,不少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道理当然是好的,但是要教小孩这些道理完全没有必要通过这些佶屈聱牙的文字来实现。父母跟孩子的互动、情感的交流比什么空洞的说教都要有效。我见过很多关于婴幼儿情感发育的心理学研究,可从没发现通过灌输某篇文字能达到什么效果。心理医生诊断的时候也不会告诉你,因为你当初没给孩子念《弟子规》,所以导致了孩子的心理障碍。话说回来,要是教育孩子是靠念一篇古文这么简单的方法就能做好的,那倒是人类的福音。

如果说认为读《弟子规》能提高孩子的识字水平,那倒不如教孩子念《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有图有画有知识有概念,这不比干巴巴的“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强得多?中国啥都缺,就是不缺好诗文。

更何况《弟子规》里还掺进来不少三聚氰胺,像什么“非圣书,屏勿视”,你要怎么跟孩子解释呢?语文课本是不是圣书?物理课本是不是圣书?都屏勿视了那也就不用上学了。“亲有疾, 药先尝”,这符合现代医学的精神吗?别等下孩子孝顺了,科学常识没了。我就不用提后面那些什么“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这些大话了,别说小孩子,你们自己有几个能做到?

封建时代的孝远远超出我们现代人的想象。举几个“二十四孝”的例子,如埋儿奉母,为了孝顺老母亲能把自己儿子活埋了;芦衣顺母,被后妈虐待也得乖乖忍着;刻木事亲,把已经死了的父母刻成木头人,每天伺候吃喝拉撒(我怀疑这个是精神病)。且不说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比如郭巨活埋儿子的时候挖到老天送给他的一坛金子,单是这么个孝法,就无法让现代人认同。在灌输给小孩之前,请确保你真的明白你将要灌输给他的是什么玩意。

篇3:教学名师热的冷思考

一、何谓教学名师

不同的学者在论及教学名师时, 有不同的标准和看法。成尚荣认为, 名师应该具有四个方面的基质, 即对事业、生活意义、职业价值充满激情, 内心不满足, 文化底蕴和才情, 独特的思维。郭华认为, 名师关键在于“课”, 在于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 是否有可彰显的教育话语体系。陈震认为, 名师可从三个维度来衡量:人格、贡献和影响。童富勇和程其云提出:名师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认可度、影响力, 且专业素养较高的优秀教师。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综合各家观点, 尝试给“教学名师”下个定义:名师, 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 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具有人格魅力、见解独到, 在一定范围内做出突出贡献, 形成一定影响的优秀教师。

二、教学名师能评出来吗

名师的培养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过很多时候, 人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名师的出现, 就只好根据学校与学生的需要, 去挑选、认定或者评选名师。这就使人们形成误解, 认为名师是可以量化的, 只要达到教育行政部门文件上要求的条件, 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名师, 而忽略了名师应该具有的特质素养、教学主张、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等量化指标所无法衡量的要素;更看轻、放弃了长期的艰苦磨练。而那些评上名师的教师对自己是否是真材实料的名师, 也就不再深入反思。“评”名师的导向使很多有潜质的教师疏离刻苦修炼, 失去了成为真正名师的机会。

三、教学名师是捧出来的吗

在充满包装的当今时代, 很多人误以为名师像许多商品一样是可以包装出来的, 捧出来的。显然, 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其实, 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真正名师的道路十分坎坷。他要经受长期的磨砺, 担得起重担, 受得了挫折, 经得住批评;能谦虚谨慎、矢志不渝地研究、探索、实践, 坚守职责, 辛勤耕耘。这些都是无法包装的, 只能是从教学一线脱颖而出并得到同行广泛认可和推崇的修炼正果。而反观现实却不难发现, 一些“准名师”一旦在县、市、省小有名气, 就开始固步自封, 喜欢听人奉承, 听不进批评, 不再思考, 不再研究, 不再探索;他们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反而往往成了严重阻碍其成长为真正名师的绊脚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警惕。

四、名师能打造出来吗

社会需要名师, 需要早出名师, 快出名师, 多出名师。于是各地纷纷出台“打造名师工程”政策, 投资建名师培训基地, 举办教师成才研讨会等。不可否认, 这些举措对教师的成长的确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味肯定或否定名师是打造出来的说法也都是片面的。谁也不能否认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但更不能否认其自身素质与修行的根本性作用。名师不是别人打造出来的, 也不是别人宣传出来的, 而是其在自身的学习和实践中磨砺、积淀而形成的。一名普通教师要想成长为真正的名师, 必须在长期实践中历练、学习、反思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 他要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追求, 自觉打破思维定势, 积极改革创新;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经历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体验, 自觉履行教育、教学的双重责任;既能够热情、踏实地埋头实践, 又能够诚恳、虚心地向他人学习;要认真读书, 深入钻研, 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并付诸行动, 在实践中求真知, 在实践中扬弃、完善、升华、圆梦。

可见, 适合的环境、外力的打造的确可以助一臂之力, 但成为名师的根本还是自身。缺了自身的素质和修炼, 即使再适宜的环境、再完美的打造也无法造就真正的名师。

五、名师能够复制吗

听名师上课是一种享受, 名师课堂也必然受到广泛的追捧、模仿。但名师不可复制。理由有四条。一是名师的学科专业素质难以复制。不同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同, 对学科教学的理解和传授知识的方法也必各异。不考虑自己的专业素养, 一味复制名师的教学实难奏效。二是名师的教学智慧难以复制。教学智慧包括教学内容的处理智慧和课堂现场机智的调控智慧。对于前者, 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各异, 其教学设计中所蕴含的智慧必然不同;对于后者, 由于真实的课堂是转瞬即变的, 具有生成性和不确定性, 照搬名师总结的规律和设想难以完全预测自己的课堂。三是名师的教学反思难以复制。名师课堂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名师的成长经历了对个人教学不断的反思、否定、变革,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持续的行为。一味复制名师的教法, 不经历长期的自我反思, 妄图速成难以实现。四是名师坚定的事业心和坚韧的敬业意志无法复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教有三种境界:一为知之境界, 二为好之境界, 三为乐之境界。此三界渐高, 需长期修炼才能逐层入境;而其境界深广度不一, 人的悟性、韧性各有长短, 更难以复制。

综上所述, 可见当今时代的确急需大量名师, 但切切不可急功近利。我们应该尊重名师的成长规律, 鼓励教师争当名师, 引导教师自励、反思, 夯实自己的根基, 积淀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应当善待“名师”, 善待“名师”这一光荣称谓, 万不可瞎捧、热评、打造、催熟和克隆名师。只有这样, 名师才能够在教学领域发挥辐射效应、示范作用和激励效应, 才能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人人尊敬、人人学习的楷模, 才能推动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摘要:当今的教育界悄然刮起了一股教学名师热。但由于没有“教学名师”的公认标准, 名师热中浮躁风气盛行, 认为名师是评出来的、是捧出来的, 是可以打造的、是可以复制的。这些不够理性的认知, 严重地阻碍了名师的辐射效应、示范作用和激励效应, 颇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教学名师,名师热,冷思考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名师的基质[J].人民教育, 2008, (8) .

[2]郭华.名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从对五位名师质的研究中谈起[J].中国教育学刊, 2008, (8) .

[3]陈震.名师成长的核心要素摭谈[J].江苏教育 (教育管理版) , 2012, (2) .

篇4: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热的冷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它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然而应该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案例一】一节公开课的小插曲

这是一位教师一节公开课的一个片段: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上到一半,突然,电脑操作出现故障,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上课教师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向电脑教师抛去求救的目光,经过电脑教师的及时检修,电脑又恢复了正常,课又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本案例中,幸亏电脑教师及时,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假设修理电脑的教师碰巧不在,结果又会如何呢?

反思一:教学情境应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确实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也让教者和学者都津津乐道。但是,在多媒体的使用上不少教师却走进了误区。一提到创设情境就直接和使用多媒体画等号,导致课件的使用泛滥成灾。课堂上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而是不停地在讲台上忙碌操作,脑子里不停地思考着下一步的点击切换,继而失去了捕捉鲜活资源来创设“生成性情境”的机会。

教学手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应做到适度适量。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教学中只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互相配合,才能争取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为了避免案例中的尴尬,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更大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案例二】一张课本上的主题图

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中,课本提供了一幅游乐场的情境图。一位教师是这样运用这个情境的:

T:“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后纷纷发言,几乎把画面上的景物全都描述了一遍,甚至有些学生提出“我发现地上有小草、我看到天上有气球”等与数学无关的信息,教师都不假思索地一一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八分钟过去了,学生的答案还是海阔天空,不着边际。此时,由于学生的回答始终没有涉及到自己预设的答案上,教师虽然还“面带微笑”,却笑得越来越勉强,甚至额头上已冒出了汗珠。这样的紧张和不安是谁造成的呢?

显而易见,上述教学情境具有宽泛性,他把学生的思维放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符合学生的现实起点,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理论上分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但为什么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反思二、教学情境要处理好问题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

本案例中,教师只是原原本本的把主题图拿到课堂上。由于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缺乏目的性,又没有适时引导,导致了学生漫无边际地侃着。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学生思维很活跃,但实际却使课堂教学陷入了“问题千个,离题万里”的局面,没有发挥教学情境应有的优势。

情境设计要紧扣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因此,教学情境地创设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情境运用中不能放任自流,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适时、适度地引导,处理好教学情境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我认为当教师课件演示主题图后,可直接引入:“同学们快来看,游乐园里多热闹呀!小朋友们都在玩什么游乐项目呀?”此时,学生注意的焦点自然会集中在游乐项目上,不会再出现“信马由缰”的局面。待这一问题处理完毕,,就可补充一个具有定向特点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具有宽泛性,又能培养学生对所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还能使学生的活动紧紧围绕“乘法”这一主题展开。

【案例三】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

这是一位教师在执教《四边形》时的一个教学片段:课件演示操场的主题图

T:在这幅图里还有哪些这样的四边形?让我们比一比,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S1:地砖是四边形。

S2:楼梯上有四边形。

S3:窗户是四边形。

S4:我发现足球门也是一个四边形。

……

T:你们可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四边形。……

反思三、创设情境要处理好生活性与数学严谨性的关系

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曹飞羽教授指出:“要把数学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概念的含义区别开来。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是一个平面图形。地砖、窗户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四边形的物体',是立体图形。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建立错误的概念,是不科学的。学生举出这样的例子,我们也不要盲于否定,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四边形从事例中抽象出来,呈现给学生一个数学意义上的四边形,这样帮助学生建立四边形的概念就会科学、严谨得多。不仅突出了生活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的意识。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其科学理性是数学生命经久不衰的支柱。为此,让数学课堂在适度改变它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我们要关注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对于情境设置,必须注重数学本身的明确性和严谨性。

【案例四】一个教学刊物上的教学情境

《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教学片段:教师出示小猴子的图片。

T: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叫智多星。你想对它说句什么话?

S:(自由地与智多星打招呼)。

T:智多星还有许多好朋友,它们是--小猫咪咪、小狗汪汪和兔子小白。(教师边说边呈现出带有不同数字的小动物图片)。

T:你喜欢哪两种动物?能不能比较出它们身上数字的大小?怎样比?

上述教学片段从表面上看,以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作为教学情境似乎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仔细想来,像这样臆造的情境是否过于牵强,虽然趣味有余,但价值几何?

反思四、教学情境要处理好趣味与数学味的关系

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最终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因此,教学情境仅仅做到生动、有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这内容时我将情境改为学生熟悉的“货比三家”的活动,效果不错。此情境中蘊含着数的大小比较,有比较浓的“数学味”,这种比较活动不再是无意义的,而是现实的和有价值的。具体情境如下:“老师家准备买一台洗衣机。来到人民商场,发现一款自己满意的洗衣机价格是948元。后来又到国美、苏宁两家电器城,发现同样款式的洗衣机分别卖1008元和898元。老师该到哪家商场买洗衣机?为什么?”这样,要解决到哪家买的问题,学生就必须对洗衣机的三种价格(948、1008、898)进行比较。这样,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价值和凝结在“数的大小比较”中的生活价值才是学生能切身体验出来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学习数学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发现数学王国的奥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情境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是为数学本质服务的。我们应依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合理的、合适的情境,尽量避免出现东施效颦、弄巧成拙的尴尬。

【参考书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5:亲子鉴定热的冷思考

【中图分类号】d919.

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4)04—0241—0

4作为分子遗传学应用产物的亲子鉴定,在司法领

域已经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惊喜,解决了很多司法难题,有时甚至是一些难以查询线索或者仅有孤证的悬案,在法医生物学

家的帮助下都迎刃而解。然而,正是由于

亲子鉴定技术的特殊性对人们认知局限性的这种补充

作用.导致普通老百姓、律师甚至法官对亲子鉴定技术

结论的过分依赖:也由于亲子鉴定技术的高科技含量

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得这项技术逐渐成为许多法

定鉴定机构甚至无司法鉴定资质的实验室也乐此不疲

地开展这项业务。尽管如此,非专业人员对于亲子鉴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概念范畴。但是.当国内著名球星高

峰有关抚养权争议案件引发的亲子鉴定提交到北京市

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进行鉴定之后.亲子鉴定几

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人人谈论的话题。

一、近年兴起的亲子鉴定热

关于国内每年亲子鉴定的具体案件数量,由于鉴

定机构分散而无法做出准确统计。但是从行业内各家

鉴定机构介绍的收案情况来看.提起进行亲子鉴定的案件数每年应当在万例以上,且很多机构都表示每年

收案量以20%左右的比例递增。在近两年各地新增加的面向社会司法鉴定机构中,一般都申请开展亲子鉴

定项目。公安机关给返城或者调动人员的亲属上户口

需要进行鉴定,离婚案件确定父子关系需要亲子鉴定.

抚养纠纷确定亲权关系需要进行亲子鉴定.抱错孩子的医疗纠纷案件需要进行亲子鉴定.强奸案件确认犯

罪嫌疑人需要进行亲子鉴定.继承案件需要进行亲子

鉴定.⋯⋯

鲜见司法鉴定做广告,然而最近却有鉴定机构在地方的一些广告媒介上做起了“亲子鉴定广告”。

表明亲子鉴定热的另外一个迹象就是鉴定收费开

始出现价格竞争。过去由物价局统一制定的收费价格

许春芬

2.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四川成都610017)

· 241 ·

· 焦.羔评论·

在今年已经被一些鉴定机构人为降低,并在有关媒体

上报道、宣传。先是北京的一家鉴定机构,然后又出现

江苏的一家鉴定机构宣称大幅度降低鉴定费,亲子鉴

定的利润由此引发人们的关注与猜疑。

亲子鉴定热表明人民对科学的崇尚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但同时也反映出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

二、亲子鉴定领域中的误区

(一)亲子鉴定成为解决涉及父子关系争议案件的惟一手段

涉及父子关系争议问题以离婚和抚养争议案件为

最常见,且原被告双方的矛盾和利益冲突都比较激烈,父子关系存在与否常常成为案件的争议焦点。既然如

此,有的法官就来个省事的处理.启动亲子鉴定程序.

以鉴定结果定输赢,而原被告双方往往也容易接受。但

是,在这类案件中.双方当事人甚至法官却忽略了另外

一个重要关系人的权利.即未成年的子女的权利。在案

件得以“科学”结案之后.未成年子女却因此深受伤害.

这种伤害多是精神、心理上的,这种伤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其实,关于亲子鉴定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在1987年6月15日《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能否

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作亲子鉴定问题的批复》已经做

了明确规定:“鉴于亲子鉴定关系到夫妻双方、子女和

他人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因

此,对要求作亲子关系鉴定的案件,应从保护妇女、儿

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增进团结和防止矛盾激化出发.

区别情况,慎重对待。对于双方当事人同意作亲子鉴定的,一般应予准许;一方当事人要求作亲子鉴定的,或

者子女已超过3周岁的.应视具体情况,从严掌握.对

其中必须作亲子鉴定.也要做好当事人及有关人员的思想工作。人民法院对于亲子关系的确认,要进行调查

研究,尽力收集其他证据对亲子鉴定结论,仅作为鉴别

亲子关系的证据之一,一定要与本案其他证据相印证,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在1991年8月19日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藏海仙与黄士明离婚申诉案涉及亲

作者简介刘鑫(1967一),男,医学、法学学士,副主任法医师,主要从事医事法律研究、司法鉴定检案与研究。

te]:+86-10-68626877:e-ma 1]:]xx8181@s 1 na.c0m

· 242 ·

子鉴定的函》中进一步明确,不同意以亲子鉴定结论作

为否认父子关系的惟一证据。

显然.亲子鉴定技术在司法实践中成为确认父子

关系的惟一证据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二)配合亲子鉴定成为当事人举证责任

在“亲子鉴定是解决涉及父子关系争议案件的惟

一证据”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有的法官甚至将这一做法

简单地引申为“配合亲子鉴定是当事人举证责任”,被

是孩子的父亲的被告如果不配合亲子鉴定,被告将

被推定为孩子的父亲,从而承担不利的后果。

例如,张某与其前夫因感情不和离婚之后,以其女

儿蒙蒙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将其“情夫” 王某告上了法

庭。张某诉称,其在与前夫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曾多

次与王某发生性行为,蒙蒙的生父应该是王某;由于孩

子的生活费、抚养费她已经负担不起,要求亲生父亲王

某承担起作为父亲的义务,一次性给付包括抚养费、教

育费等费用10万元。王某在法庭上对此予以否认。张

某遂要求王某和孩子做亲子鉴定. 以证明他们的父子

关系.但遭到了王某的拒绝。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王

某拒绝做亲子鉴定,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故

应推定蒙蒙系王某的非婚生子女。蒙蒙虽为王某的非

婚生子女.但其仍依法享有与婚生子女等同的权利,所

以王某有负担孩子生活费、教育费等的义务,于是判决

其一次性支付10万元。王某不服,提起上诉。某市中级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一审法院因王某拒绝做亲子鉴定.

而推定其为蒙蒙的亲生父亲证据不足。因此撤消了原

判,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①

这是涉及举证责任分担的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

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也有类似的规定。显然,该案例

首先应当由原告举证,在原告举证完成之后,才发生举

证责任转移,由被告就“不是孩子的父亲”承担举证责

任。而简单用是否配合亲子鉴定来推定亲子关系.显然

不合适。

强制有关当事人进行亲子鉴定,可能侵犯被告的人身权或其他权利。在原告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

是孩子的父亲的前提下,强制被告进行亲子鉴定显然

是错误的。因为按我国民事法律原则.原告主张权利就

应该拿出相应的证据,而不是让被告王某自己证明自

己的“清白”

(三)亲子鉴定并非绝对科学、可靠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ll卷(第4期)

亲子鉴定是以现代分子遗传学技术为基础的,因

此.作为亲子鉴定技术的学科基础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不等于具体应用亲子鉴定技术进行鉴定的个案得出的结论就是绝对科学可靠的。亲子鉴定的准确、可靠,需

要诸多条件和程序予以保障。首先是实验设备,是否是

质量上有保障的、在法定时间内定期进行校准的仪器;

实验使用的关键性的检测试剂。是否是行业认可的试

剂:实验中使用的自行配置的辅助试剂,计量和浓度是

否准确。其次,实验的方法是否科学规范。因为现代分

子遗传学发展非常迅速,在最近十多年的时间里。亲子

鉴定技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技术由于误差大、成本高、准确性低而已经淘汰。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在1987年6月15日《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t作中能否

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作亲子鉴定问题的批复》中提到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实验,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而

选用什么方法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完全取决

于实验室自己。再次,实验过程和程序是否有严格的质

量保证程序控制,这是正规实验室保证实验结果的重

要操作规程.目前也缺乏国家的统一规范,也是由实验

室自己制定、控制和把握。最后,实验人员是否有相应的资质和丰富的经验.也会直接影响鉴定的质量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年近中年的下岗女工,几年前跟丈夫离婚后.独自带着一个7岁的儿子生活.

前夫每月给孩子80块钱的抚养费。该女工下岗后经济

吃紧,加之抚养孩子的费用增加,于是找到前夫商量增

加抚养费。前夫此时已娶了新妇,新妇就不高兴了.对

孩子是否亲生提出质疑。几方闹了起来,最后去做亲子

鉴定。成都某机构的实验室拥有dna检测的仪器设

备,于是顺带在做亲子dna分析。双方找到该实验室

进行亲子鉴定,最终该实验室的结果否定孩子是前夫的。这个结果让该离异的女子精神接近崩溃,男方自然

停止每月的抚养费,更令她受不了的是邻里的流言蜚

语。绝望中,她找到了另外一家正规的司法鉴定机构进

行再次做鉴定。结果确认孩子系其前夫所生。面对“二

次鉴定”的结果,原先的某实验室也承认了鉴定错误.

除了退还鉴定费外,另外还赔偿了精神损失费。②

科学发展的无限性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制约着亲子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

此,以科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的亲子鉴定结论,其准确

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三、值得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一)如何保证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① 参见:贾晋璇、邓杰,《**中院改判两起亲子鉴定案》。载于“中国法院网”http://,2004—03—23。

② 参加:宋石男、李秋怡,《亲子鉴定背后各自有辛酸现代技术考验现代家庭》。载于《四川日报》2oo4—11-10。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卷(第4期)

国人对待性关系和婚姻的态度还是比较保守的。

由于亲子鉴定往往关系到婚姻的忠诚、家庭稳定以及

孩子的扶养等极其敏感的问题,因此,为了争到一个对

自己有利的结果,或者为了“心中有数”,夫妻双方愿意

做亲子鉴定。而有时由于妻子有婚外性行为,或者丈夫

怀疑妻子有婚外性行为.父亲带着孩子单独做亲子鉴

定。但是,我们要质疑,夫妻双方或者单方在做出这样的决定时,是否考虑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呢?显然没有,未成年子女在法律上没有行为能力,其民事行为由其

法定代理人即监护人代为行使,似乎父母这样做从法

律上看并没有障碍.但由于父母的行为没有考虑孩子的利益,最终使孩子受到伤害。事实上,最高人民法院

在1987年的司法解释中,已经特别强调,子女已超过

3周岁的,应视具体情况.从严掌握是否进行亲子鉴

定。

(二)知情权与隐私权等权利的冲突

亲子鉴定表面上看是一项医学鉴定技术.而实际

上却涵盖了法律、伦理和家庭等多方问题,操作上如有

失误,有可能摧毁一个家庭甚至导致法律纠纷.因此建

议亲子鉴定市场不能放开。但也有人表示,人们享有了

解事情真相的知情权,亲子鉴定市场不应受到限制 显

然这又是知情权与隐私权或其他权利冲突的问题。

近年来,权利冲突成为法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①

人们在权利神圣的影响下,忽略了任何权利都有自己的一定范围,只要不越过边界,就不会发生冲突。法律

规定的种种权利都各有边界,这种边界,有的被立法者

明确标出,有的被法理统摄,有的被情理昭示.只要我们细心探究,就可以守住权利边界,避免权利冲突。同

时,任何权利的行使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条件,如果不分

条件地过分扩大权利的享受,势必会在享受权利的同

时,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实际上,很多权利的冲突都

是忽视权利实现的条件引起的。以知情权为例,知情权的行使,必须以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和不得强迫无

法定义务的他人配合为条件;公民有政治知情权,但涉

及国家机密的信息有关机关可以拒绝发布;患者家属

有对患者手术状况的知情权,但不得擅自进入手术室,污染手术环境,影响手术进程,侵犯其他病人的隐私

权;公民有知悉孩子是否是自己生育的权利,但不得强

迫配偶配合检查,也不得侵犯孩子的自主决定权...⋯ .

因此,以知情权为由而要求放开亲子鉴定市场.显然是

片面而错误的想法。

四、对策

① 参见:郝铁川,《权利冲突是个伪问题》。载于《法制日报》,2004—08—05。

· 243 ·

(一)如何规范亲子鉴定实验规程

亲子鉴定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在许多案件中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鉴定结果出现

偏差,往往误导司法裁判,给当事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

失,因此.亲子鉴定市场必须规范,亲子鉴定技术必须

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制定亲子鉴定实验操作规范和

实验结果判读标准,减少人为误差和鉴定人员的主观

随意性的影响,杜绝纯粹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鉴定行

为,把不具有鉴定能力的机构排斥在外。必须充分发挥

行业技术学会(协会)的功能和作用,如中国法医学会、中国刑事技术学会等.通过行业自律,制定具有全国效

力的鉴定标准和鉴定规程,制约亲子鉴定行为.从而为

司法审判提供更加权威和准确的鉴定结论。

(二)科学技术证据的司法认可程序及标准

我们不能忘记,dna技术第一次为法庭采信的情

形。1986年5月9日,美国奥兰多迪斯尼乐园.南西·

霍顿被人强奸。然而警方经过多方努力.除了犯罪嫌疑

人的精液之外,没有其他有价值的证据,要指控托米·

李·安德鲁,显然证据并不充分。后来,生物学家贝里和

和豪斯曼经过dna指纹分析,并出庭陈述,最终说服

陪审团。法庭于1988年2月5日判决安德鲁有罪,判

处115年监禁。从此,dna证据在全美被接受,后来又

陆续为其他国家所接受。在美国证据体系中,专家证言

及科学证据是一类独立的证据形式,并建立了相应的证据规则。而在我国,司法上对于科学证据的采信没有

权威的认定规则,关于亲子鉴定的问题,目前仅见最高

人民法院在1987年6月15日发布的这个司法解释.

它虽然确认了司法鉴定的证据效力和鉴定原则,但是

对于具体的实验方法仍然停留在人类白细胞抗原的技

术水平上,对于后来出现的各种先进的dna技术没有

明确的说法,以至于近年来出现了当事人由于不满亲

子鉴定结论而以“鉴定机构采用先进的dna技术违反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为由进行诉讼的案例。

任何科学技术在成为司法上的证据之前,应当经

过法庭的认可,至少应当有一个明确的认定该技术是

否允许成为司法证据的标准或者程序规则,而我国司

法上的这项工作显然大大落后了,在亲子鉴定技术上

尤显突出。

此外,关于亲子鉴定程序的启动,从保护未成年人

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出发,应当进行亲子鉴定立法.规定

启动亲子鉴定程序的主体、条件和监督措施,使亲子鉴

定能够在法制的规范下有序运作。

· 244 ·

参考文献

[1l 刘晓丹.专家证言与科学证据规则[a】.见:刘晓丹主编.美国证据规则

[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353-394

[2】肯尼斯·r·福斯特,彼得·w·休伯.对科学证据的认定【m】.王增森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7~42

[3】周伟.中外命案证据运用谋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106~

】23

· 医疗纠纷与诉讼·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卷(第4期)

[41 杨荣芝,杨庆恩,余纯应,等.单亲亲子鉴定及其法律问题思考咖.法

律与医学杂志.2003.10(3):155-158

[5】皮建华.医疗对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的影响[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3.10(3):158-161

[61 吴建峰,孙东东.司法鉴定若干理论问题研究(2)[j】.法律与医学杂

志.2001,8(4):232-238

篇6: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

公考热,年年热。在报名人数年年上涨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催生了公考热?“你为什么做公务员?”面对这个问题,十有八九的公务员,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稳定”。《新快报》记者查阅了近年来有关公考热的一些调查问卷,“稳定”基本上都排在公考原因的榜首。

以往人们分析公务员报考热时,习惯于强调公务员这一职业的报酬相对较高,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新兴产业甚至民营企业所开出的报酬已远远高于普通公务员,某些公务员“考霸”并非没有就业的机会,但他们还是放弃了那些职位,而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报考公务员的茫茫人海。不难看出,在那些一门心思考取公务员的“考霸”心里,高报酬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重的还是公务员这一职业所特有的稳定。

面对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变数,没有了梦想与激情的“考霸”早已将“金饭碗”当成了自己唯一的出路。公务员热的持续升温,不仅是大学生出于对稳定职业的向往以及对就业压力的逃避,这一现象本身也暴露出大学生创业理想与激情的泯灭,而这与大学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不能说毫无关系。

“考霸”热衷于报考公务员无非是出于“体面”和“稳定”两种考虑。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并没有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削弱,甚至很多大学的课程安排本身就是为步入仕途而准备。于是,大学生学历越高、成绩越优秀,往往越是将考取公务员当成“出人头地”的唯一选择。虽然很多大学开始注重就业指导,但与实际需求还存在着不小差距,而且也仅限于指导“就业”,而不是“创业”。既然是“就业”,自然是以被动适应为主,专业技能的欠缺以及实践经验的匮乏,使得大学生在被动适应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由此而“回炉”读中专或技校的大有人在。相比之下,考取公务员则无疑是种“一劳永逸”的选择———与其被动适应一份并不稳定的职业,不如挑选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更为稳妥。

篇7:新一轮相亲电视节目热的冷思考

近来,荧屏上刮起一股相亲风。许多电视台相继推出相 亲栏目,如北京电视台《选择》、安徽卫视《周日我最大·缘 来是你》、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等,特别是湖南卫视《我 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以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出现,引起大家关注。其中,《非诚 勿扰》曾连续几周创下卫视综艺类节目收视冠军的记录。面 对一种新的节目形态或新的电视现象,我们应当冷静观察,及时分析。

一、为何相亲节目会突然间铺天盖地而来? 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转型期带来的经济 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多元化呈现,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独 生子女一代进入婚恋期,剩男剩女问题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 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一方面,高科技造就的网络时代,使人 与人的关系越来越近,也越来越远。年轻一代可以通过网络 认识无数网友,但却往往“见光死”,虚拟与现实形成的强 大反差使他们难觅知音。另一方面,每天困守电脑屏幕前的 年轻一代更多成为宅男宅女,不再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面对面 的交友。高学历、高素质的美女帅哥们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成为令人不解的社会问题。这个时候相亲节目卷土重来,应 当说是生逢其时,重新引爆人们对年轻人择偶问题的强烈关 注,也引发了不同人之间择偶标准、婚恋观念的激烈冲突。

不仅年轻人关注这类节目,为子女婚事操心着急的父母们也 成为观众群中的重要成员。

二是从传播学角度看,将人们私生活领域的相亲行为放 到聚光灯下,满足了受众普遍拥有的窥视欲。社会学家说,人类两性的战争是有史以来最长的战争。爱情是文学艺术永 恒的主题,同时也是广播影视最有生命力的永恒题材。实际 上,相亲电视节目不仅吸引观众来窥视别人相亲过程,同时 也把观众卷入电视相亲活动:单身观众从选手中寻找自己理 想的配偶形象,验证着自己的择偶条件;已婚的局外人也可 以对选手评头品足,被节目裹胁到波澜起伏的择偶过程中,不自觉地为别人相亲做起参谋和评论员。

三是新的节目形态表现出的娱乐性,对各个年龄层次的 人们产生了足够的吸引力。娱乐给人愉快体验,因此并不是 坏东西。当然,我们反对娱乐至上、娱乐至死,反对为了娱 乐而牺牲内容和价值。1990年,北京电视台轰动大江南北的 《今晚我们相识》还处在对未婚男女个人情况介绍的广告式 推介模式,多少让人感到欲说还羞;1998年,凤凰卫视《非 常男女》和湖南卫视《玫瑰之约》已经开始了现场面对面交 友方式;最近,湖南、江苏、浙江卫视推出的《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等则是一种赤裸裸、直截了 当的速配式交友。在这种新的节目形态中,相亲的结果已经 显得不重要,人们更想体验的是相亲的过程,是相亲过程中 所表现出的价值观的交锋和故事发展带来的娱乐性。

二、新型相亲节目应传递和引领主流价值观 相亲节目,与其说是广播电视媒体上的婚姻介绍所,不 如说它是展示新一代年轻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 婚恋观的大平台。

新型相亲节目一般采用多女对一男、男士轮流上场过 关的方式展开,先是女选男,后是男选女,在双方选择的 过程中互有提问,互有交锋,甚至互有冲突。恰恰是在这 些交锋和选择中,选手表达着自己的价值取向。如有一个 “富二代”男选手炫耀了半天自己富裕的家庭条件,换来的 是24个美女全场灭灯,女孩子们用自己手中的表决器表达 了对财富的不屑,大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再如 一个外国帅哥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现场一度跌宕起伏,有 好几个女孩子甚至失态地表现出不能自持,但是在最后一 刻那位“心仪女孩”礼貌得体地拒绝了他,最终有了一个 对于中国人来说“大团圆”的结局。节目常见的场景是:当 男孩表现出孝敬老人、对女子体贴大度时,往往得到更多 的亮灯;一旦男孩子在女孩同异性交往方面表现出小心眼,立刻会引发全场灭灯,“死”得很惨。有时,男方说出家中 有好几个姐姐的情况,会导致女孩子们纷纷退出,因为她 们不想今后的生活中有好几个婆婆,这也真实地反映出现 代青年现实的择偶心理。在男女双方交流中,经常谈到如 何对待父母家人,如何看待事业职业,如何评价财富的意 义等等;在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时也常常催人泪下,谈到 婚恋时的精彩语言也常常迎来全场掌声。

同以往羞羞答答的相亲节目气氛不同,这种新型相亲节 目中男女双方表现得大胆直白,敢恨敢爱,直截了当地表达 着他们的观点,这样一个观点交锋的大平台所形成的舆论 场、信息流,影响着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年轻一代会以同龄 人的观点校正自己的价值观,通过榜样的影响调整自己的人 生设计和人生态度;父母一代通过节目了解理解他们的子 女,从而有利于两代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家庭和谐。而 对青少年,节目教会你什么是爱,什么样的人是可爱的,应 该怎样去爱。往大了说,节目做得好,不断传递正确的价值 观,对人进行爱的教育,可以引导人们相互理解,从根本上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但是,一定不能忘记,前提是节目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其结果是显而易 见的。因此,这类节目需要把握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传递正 确的价值观,引领主流价值观。

三、新型相亲节目要注意“四防” 新型相亲节目推出以来,引起网上热议。绝大多数议论 是就节目中选手的观点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这是节目的延 伸,是节目影响社会舆论的体现,当属正常现象。但也有网 友指责节目中有的选手不是为相亲而来,而是为作秀而来,节目组有用“托”之嫌;个别选手表达的嫌贫爱富的倾向令 网友愤怒;个别时候主持人和嘉宾语言内容低俗等等。这些 批评值得重视。

要让这种新型相亲节目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应该注 意以下“四防”。

一是防偏。北京奥运会所造就的“鸟巢”一代,已经让 我们看到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准,我们应该相信这一 代人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节目要反映当代青年 的主流价值观,个别人偏激的观点不能代表当代青年整体价 值取向,节目应该在总体上、总基调上控制好,防止走偏。

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注意加强选手的选择、节目录制前的培 训指导、现场主持人的及时把控等关键环节。特别是选手选 择方面,应当选择那些心理健康、思想进步、人生态度积极 的人参与节目,因为这样的人才能代表青年群体的主流,尽 量防止选用一些观点偏颇、性格怪异的“雷人”。当然,节 目要想好看需要有不同观点,有激烈争论,但最终应当导向 正确。比如,在一个节目中,一个男孩子问女选手,是否愿 意跟他骑自行车逛街,女选手马诺脱口而出“还是想坐在宝 马里哭”,这个情节曾一度引起网民的强烈批评。其实,“是 愿意坐在宝马里哭还是坐在单车后座上笑”,这是一句著名 的网络语言,也是当今青年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反映着 人们怎样看待财富与爱情的关系。我们说正确引导青年人的 恋爱观,就是将几千年来婚姻过来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传 递给下一代,让他们少走弯路,避免风险,获得幸福。这些 传统婚姻道德观念的核心,主要包括婚姻恋爱自由和如何看 待金钱、门第等。当代青年在爱情与金钱问题上有激烈争论 并不奇怪,我们要做的应该是通过争论找到问题的答案,并 让青年通过自我教育自觉接受这些道理。其实,女选手马诺 在后来的几期节目中似乎想为自己澄清,但节目没有给她足 够的说话机会,而是渲染“健美男激怒马诺”,导致她始终 背着一个“物质女孩”的恶名。假如给她机会,她也许会说 是为了拒绝那个男孩而顺嘴引用了网络语言,只不过是个误 会;也许会说“坐在宝马里哭”只是她天真向往的一种情调,而她并不只是追求物欲,等等。马诺观念转变或自我澄清的 过程,将是对青年一代生动的教育课。可惜节目没有这样发 展,实在是个遗憾。

二是防假。假作真时真亦假,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 允许做假。节目组要做的不仅是自己不造假,而且要通过严 谨的工作防止选手做假,还要通过合理科学的设计防止节目 “不真实”。据说某栏目每天报名者几百人,很多人甚至走后 门、托关系想上节目。在这种情况下,选手选择要有代表性、公正性。网上曾一度质疑某节目组雇“托”甚至为了节目精 彩而故意让某选手不离开,质疑某选手称自己很富有属夸大 其词等,节目组就此公开介绍了招募选手和节目组织的内部 程序,包括选人的标准、如何核对信息、签订协议等,这种 主动进行危机管理的做法值得肯定。任何节目都经不起一点 丑闻,任何造假行为都会失去观众的信任。应该让参与节目 的选手懂得自己的社会责任,预见电视节目的放大效应,绝 不能说半句假话,否则不仅毁了节目,也毁了个人信誉。

三是防低俗。我们不反对收视率,但反对唯收视率;我 们不反对娱乐,但反对娱乐至上。一味追求收视率和娱乐 性,极容易流于低俗。比如,有些选手喜欢语出惊人,经常 说出一些令人惊愕或尴尬的“雷人雷语”,如“我想跟你生 一个混血儿”之类。有个主持人问男选手“你觉得女孩什么 地方最性感”,男选手回答说“锁骨”,并就现场女孩锁骨开 了半天玩笑;在一个女孩回答问题过程中,主持人问为什么 一直把手放在胸口,女孩只好说“今天穿的比较低胸”。节 目应当展现当代青年自尊、自强、自信的大方风范,引领文 明健康向上的时代风尚,而不能以低俗来吸引眼球。媚俗可 能在短期内讨好一部分观众,但必将最终失去观众。

四是防作秀。几期节目之后,有的选手居然成了明星,有的观众竟然专门为某个选手来看节目,这恐怕是事先没有 想到的。网上怀疑,有的选手根本不是为相亲而来,而是把 节目当作作秀的舞台,而且一来就不走了。节目组大呼冤 枉,称的确核实过,这些人都是单身,彼此有言在先,绝不 是搞选秀。我们宁愿相信选手们的确是为了相亲而来,在节 目里出名只不过是副产品而已。但也应看到,当初为相亲而 来的人,在做节目的过程中,心态可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甚至忘记了参加节目的初衷。观众是不希望看到选手作秀 的,因为那会让他们感觉自己的感情受到了愚弄和欺骗。节 目和选手都应坚守一个“诚”字,因为相亲需要真诚。节目 组可以通过环节设置,阻止和淘汰掉不真诚的选手,以保持 节目的纯洁。但也不需要排斥那些带着真诚而来,在节目进 程中自然而然地秀才艺、秀感情、秀价值观的行为,只要不 是为秀而秀就行。

篇8: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热的冷思考

现象一: 滥用开放题,看到开放题拿来即用,只要是开放题就认为是好题; 同时认为只有开放题才是好题,对传统中采用的“封闭题”持一刀切的态度.

思考: 如何理解并处理好开放题与传统“封闭题”的关系?

( 1)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可以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两类. 初级学习只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和反馈而掌握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只要求学生把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生出来; 高级学习则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能根据具体情况改造和重组自己的知识经验. 开放题的求解方法具有非常规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即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算法,它要求解题者充分地联想、大胆地创造,要求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摆脱形式上的束缚,进入问题的深层,对问题的本质做深刻、细致的剖析,它是一种高级学习,需要知识技能、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三者的协调发展,原有知识与能力系统愈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初级学习则更需要依赖传统的“封闭题”,如果忽视这种初级学习,将初级学习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及高级学习,使教学过程过于简单化,就会削弱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思维严谨性培养,妨碍知识在具体情景中广泛而灵活迁移. 正如欧文( E. Owen) 和斯维勒( J. Sweller) 在《学生通过解题学到了什么》一文中指出: “由于开放性问题不具有确定的目标从而学生就可使用各种不同的程序去对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探索; 但是,对于那些尚不能很好的解决包含有新近学到的概念的学生来说,如何在各种不同的可能途径之间作出选择并沿着所选择的道路走下去事实上一中更高的要求. ”

( 2) 开放题的应用事实上为我们改进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更大可能. 但是,题型的选择并不能被看成改进数学教学的关键因素,恰恰相反,无论是开放题还是封闭题的教学而言,我们都应更加关注数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开放题与“封闭题”并不互相排斥,必须坚持以传统题为主,适度引入开放题,处理好“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关系,达到开放题与“封闭题”的“最优化”,切不可对“封闭题”持一刀切的态度,陷入“完全开放”,影响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从而妨碍知识在具体情景中广泛、灵活迁移. 同时,开放题和“封闭题”可以互相转化,在原有“封闭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发散,就形成了开放题; 反之,开放题如果已经得出结论,就形成了一个封闭性问题.

思考: 怎样选择开放题?

在内容选择上要遵循以下原则: ( 1) 具有挑战性. 开放题应不拘泥于形式,有别于常规题,选择对解题者来说还没有具备直接解决方法的内容,对他构成认知上的挑战,这样对于解题者来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特殊的学习过程. 这种学习不仅是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各种现实世界,而且是解决者从解决方法中获得新的思维方法,提高自身处理各类现实问题能力的过程. ( 2) 具有趣味性. 所选内容是否恰当最重要的标准是问题所含事件是否为学生所熟悉,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否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并通过学生现有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 一般来说,有吸引力的数学开放题要源于生活,源于教材,超于教材,取自社会事件或课程的其他部分( 不仅取自自然科学,也要取自商业、地理、艺术和其他科目) ( 3) 起点要低,不管是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基础差能力弱的学生都要能动手尝试,并有一定的收获. ( 4) 要有层次性. 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学习目标. 题目由浅入深逐步过渡,并且每一层次上能有多种解法,体现综合题的功能,使全体学生在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后,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各种不同水平的解答,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5) 要有发展性.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考学生未来学习或未来生活、就业的需要,要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数学能力) 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正确数学观、良好的情感因素的形成,对每一名学生所必需的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内容. ( 6) 能体现一定的开放度,要富含数学知识,让学生有发现的余地,特别是给聪明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现象二: 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技巧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通俗易懂,一厢情愿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自己预先设计的思路上,视学生为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施行“满堂灌”,不给他们留下思考问题的空间,对学生的不同解答持回避态度或轻易的否定,只要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得出预期的结果就万事大吉.

思考: 只要引进了开放题就是好课吗? 引入开放题的意义何在? ( 即我们为什么应当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去找出更多的不同解题方法和答案?)

数学开放题有以下教育功能: ( 1) 解决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 ( 2) 能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实现教育的民主性和合作 性.( 3) 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追求题型,不去研究开放题的教育功能,忽视相应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则违背了开放题的初衷.

思考: 怎样充分发挥开放题的教育价值?

1.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希腊哲学家说: “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 ”忽视学生主体只注重知识移植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 开放题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 开放题的层次性,使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数学活动成为可能,即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作出一种或多种答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树立自信,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心智; 开放题的开放性决定了没有现成固定的解题模式,一般研究味较浓,富有探索性,需要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可以通过试一试、凑一凑、猜一猜、特殊化、类比等途径去寻找答案. 因此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可能对开放题作出充分的解答;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题教学.

2. 注重学生探索的过程

研究表明人的成功,只有20% 取决于智 力因素,而80% 则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生成在于活动”. 无论是人格建树还是智慧生成,都要在其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建构. 对开放题来说,获得多种解答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解答的过程,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对数学活动的体验、体会数学研究中的一些方法,加深对数学实质的理解,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研究数学的能力、探索数学的志向和献身数学的精神. 有的开放题靠一个人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是不能完成的,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分工合作进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学会了互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3.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 开放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教学的密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别人的不同做法与想法进行理解及必要的比较、评判,学会“数学地交流”可以使学生看清问题的各个方面,不断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各种观念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提高; 开放题答案的多样性使学生在不同水平的答案交流中共同讨论,互相学习,不断优化,最后得出较好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真正实现教育从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

4. 加强反思意识的养成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将学和思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完全的学习活动.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不能只停留在显性的数学知识上,还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 其次,要给学生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解题后,要及时进行反思,对解题过程作理性思考,进一步建构数学知识、技能,领悟数学精神,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归纳数学思想方法,使对数学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提升到本质的高度,形成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

5. 让学生参与构建开放题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种创新的学习( 包含“再创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批判、选择与质疑的过程,而不是复制、强化、记忆. 因此,启发学生从已有问题中通过运用归纳、分析或猜想( 或者其他思想) ,构建新的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逐步使“学生编习题”和“由学生提出新问题”将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方式构建开放性问题: 保留条件,寻求多样化的结论; 减少或减弱条件,探求更一般的结论; 增补条件,获得特殊的结论; 变化条件,思考结论的存在性和变通性; 保留结论,寻求结论成立的条件; 加强结论,追加条件; 比较某些对象的异同、类比、引入参数等.

上一篇:初中作文九年级享受快乐500字下一篇:广州进教师招聘高峰 向全国发招聘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