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重点

2024-04-26

体育教学论重点(共6篇)

篇1:体育教学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

1.体育教学论:是分科教学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体育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的条件。

3.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4.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的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

5.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条件,对某个过程的教学所进行的各方面的最优先化研究工作和计划工作。

6.体育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

7.体育教学计划:是体育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是根据国家颁布的体育教学指导条件。参照学校所选用的体育教科书,结合学校的体育教学实际而制订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过程实施方案。

8.体育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成果。这个预期成果可分为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性成果是体育教学的阶段目标;阶段性成果的总和就是最终成果,即体育教学总目标。体育学总目标是体育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的标志。

二、简答题。

1.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五大规律?

答:(1)运动技能形式规律。(2)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3)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4)体育学习集体形式与变化规律。(5)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2.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过程。

答:1.热身和逐渐加强运动负荷的阶段。2.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和控制运动负荷的阶段。3.恢复和逐渐降低运动负荷的阶段。

3.如何区别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1)体育教学目的就是人们设立体育学科和实施体育教学的行为意图和初衷。是贯穿整个体育教学的知道思想,是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概括性的和总体性的要求,它把握着提议教学进展的方向。(2)体育教学目标是人们为达到体育教学的某个目的在行动过程中设立的各个阶段预期成果以及最后的预期成果。(3)体育教学任务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目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应该做和必须做的事。(4)各个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的总和就是体育教学目标。(5)最终的体育是实现了体育教学的标志。(6)体育教学任务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学目标所应该做的实际工作和责任。

5.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②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 ③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

④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7.简要阐述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

答: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①为谁而组织?——学生;②谁组织和实施的?——教师;③为什么要组织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目标;④教师教和学生学得是什么? ——体育教学内容;⑤沿着什么样的途径达到目标?——体育教学过程;⑥在什么环境下组织的?——体育教学环境;⑦怎么实现最好的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方法;⑧看到的体育教学是怎样的?——体育教学评价。(三要素: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法体系)8.简答体育教学原则的概念和含义。

答:答: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体育教学原则的含义: ①体育教学原则是众多体育教学要求中的那些最基本的内容 ②这些要求是最具有体育教学特征的那些性质

③实施体育教学时首先必须遵循这些要求,如果不能遵循这些原则中的任何一条就不能称为好的体育教学,甚至不能称为体育教学 9.当前中国的基本体育教学原则。

答:1.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2.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3.促进活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4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5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育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安全运动和安全教育原则。

11.小群体教学模式的作用。

答:指导思想:是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交往和社会性提高为目的。主要依据体育学习集体发展和发挥教育作用的规律而设计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特点、素质特点、兴趣爱好特点等,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而且要让各组推选组长,形成团队精神,还要求各小组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本组的学习目标。教师要起指导、参谋和保证安全的作用,单元的前半时要以活动为主,后半时则以联系探究活动为主。

12.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

答: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反馈、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相互评价、教师自我评价、教学研究和评课、学生的评教活动、教学反馈性。13.我国体育教学论比较常见的方法。

答: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循环练习法。以比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游戏法、比赛法、情景法。

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发现法、问题探究法、小群体学习法。14.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讲解与练习的矛盾。

答:1.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的不同课型中,讲解和练习的比例不一样。

(1)在授新课中,教学任务以学习新技术为主,教学的组织应以讲解和示范为主。(2)在复习课中,教学任务以熟练技能为主,教学的组织应以练习和素质锻炼为主。(3)在探究课中,教学任务是发现和探究问题,明白道理,因此围绕发现问题的引导性讲解是很重要的。

(4)在活动和锻炼课中,教学任务是身体的发展。

2.在不同任务的不同课堂叫雪儿阶段中,讲解和练习的比例不一样。

(1)在课的开始部分,教师主要采用简明扼要的讲解方式向学生说明本次课的任务,并根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安排准备活动。

(2)在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段一般是技术学习,在课的基本部分后半段一般是技术的熟悉。(3)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和进行总结。

3在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技术性不强,但活动性强,入长跑;有的体育教学的内容活动性不强,但技术性强,如体操和武术。15.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矛盾。

答:讲解与练习的矛盾。约束与自主的矛盾。师生关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矛盾。成功与挫败的矛盾。

16.制订教案基本内容步骤。

答;1.确定教学目标。2.排列教学内容3.针对各内容组织教法4.安排各项内容教学时间和各个练习的次数5设计课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6.计划本课所需的场地器材和用具。17.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答:1.根据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2.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学生实际来选择教学方法。4.根据教师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5.根据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等来选择教学方法。6.根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

18.课时优化的策略。

答:

1、指导策略:体现“四化”要求。(1)课堂教学目标化——注重全面发展(2)获取知识过程化——突出思维训练(3)训练方法科学化——求得练习实效。

2、学习策略:形成“四学”机制。(1)明确目的,唤起需求——使学生想学(2)学用结合,发掘魅力——使学生爱学(3)诱发情感学中感乐——使学生乐学(4)教给方法,培养习惯——使学生会学。

3、主导策略:实施“四导”方法。诱导 指导 引导 疏导。

4、教学策略:强化“四个”意识。1.参与意识2自主的意识3创新的意识4竞争意识。5.评价策略:推行“四项”评价。1.形成性评价——教学高效度。2自我性评价3鼓励性评价——效益大幅度4相互评价。

四、论述

1.体育教学中“主导”和“主体”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性”也可以理解为教师的指导性,应该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质量和强度”,而“学生的主体性”应该是指“学生朝向自己学习目标清晰度和学习过程中前进动力的强弱”,两者的连接点是“学习过程”,换句话说:教师的指导性就是“对学习过程的指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教师指导学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一个去正确的“导”,一个在主动积极的“学”,因此两者应该说是统一的。没有正确“导”的积极的“学”,只能是“瞎学”;而没有积极“学” 的“导”,即使正确也只能是白费劲的“导”了。

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性越强,学生的主体性就越强,相反,教师的指导性差,学生的主体性也差。

学生学得越好,学生得主体性越强,越说明老师了解学生,越说明教师对教材理解得透彻,越说明老师选择得教法得当,那么也就越说明教师的主导性很强了。

因此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浑然一体的关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4、当前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①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 ②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 ③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 ④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 ⑤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育原则 ⑥因材施教原则

⑦安全运动和安全教育原则

篇2:体育教学论重点

1.体育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 体育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持续和效益,对体育教学环境、人际关系、体育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 教学纪律以及教学反馈登方面进行的设计与控制工作 2.评价 评价:通过系统地收集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组织实施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 评价 的活动 3.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根据 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需要和特点来安排 4.体育教学过程 体育教学过程: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 体育教学过程 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 5.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性差异 与不同需求;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6.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 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 1>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情况;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学校体育教学条件 2>体育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7.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 5 个领域 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领域、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领域、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领域、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领域、心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 个领域: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 心理 健康领域、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领域 6 级标准 1-2 年级、3-4 年级、5-6 年级、初中、高中、高中阶段的发展性目 健康 社会适应 标 8.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教学环境的开放性、运动技能学习的主要性、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人际关系的多边性、教学效果的综 合性 9.体育教学的三大规律 体育教学的三大规律 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10.体育教学过程的六个层次 体育教学过程的六个层次 超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学年体育教学过程、学期体育教学过程、单元体育教学过程、课时体育教学过程 11.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 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 学生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体育与智力活动的相结合性、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动态性、实践性、社 会交往性、组织具有复杂性 12.发挥教师主导性的 3 个条件 教学观念、教师熟知体育教材 体育教材、教师熟知学生 发挥教师主导性的 个条件:教师熟知体育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 体育教材 13.教师主导性发

篇3: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一、何谓教学重点,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

什么是教学的重点, 顾名思义, 就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或“重要的教学部分”, 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下气力去教的部分, 是教不好就不能算是完成教学任务, 教不好整个课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的那一部分。

那么, 教学重点在哪里?本文认为:教学重点通常存在于以下部分:第一, 在“教材”里, 也就是说是在“教和学”的部分里, 而课堂常规、准备活动、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等部分都不会是教学的重点, 因为它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第二, 在主教材里, 而副项教材、辅助教材、练习、游戏、素质锻炼等, 虽然它们也是教学, 但一般来说, 教学的重点不会在这里;第三, 在主教材的核心技术教学里, 而辅助技术、连接技术等一般也不会成为教学的重点。

那么,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如何能正确地找出教学重点呢?本文认为确定教学重点有以下几方面的依据:

(一) 依据正确的教学思想来确定教学重点

要正确地确定教学重点, 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 或者说是要有正确的学科思想, 要有“教学”的思想, 体育教师只有认识到体育课程是以教学为主, 体育是授业、传道、解惑的学科, 是教会、学懂的体育课程, 才可能准确地抓住教学的重点。相反, 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如果把体育课作为单纯的玩乐、休闲、活动, 那么这种连教学都没有的课是丝毫谈不上什么正确的教学重点的。换句话说, 在那些满堂都是游戏的课里、在“扁担南瓜”的课里、在多米诺骨牌的课里、在“扫把扫地”的课里, 在那些课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中, 是不可能有什么教学重点的, 更不用说是正确和准确的教学重点了。

(二) 依据明确的教学任务来确定教学重点

要正确地确定教学重点, 还需要有明确的教学任务, 或者说是明确的教学目标。体育课中有许多的教学目标, 有技术的、战术的、知识原理的, 还有体验性学习内容的。在这些教学任务中到底孰轻孰重、孰主孰辅, 体育教师必须明确。在制订教学任务时要选得清、定得准, 还不能贪多。如果在教学任务层面的重点就是一本糊涂账, 那么要不是有过多的教学重点, 要不就是错误的教学重点, 那么实际上也就没有教学重点了。

(三) 依据科学的“学理”来确定教学重点

要正确地确定教学重点, 最重要是要有科学的“学理”依据。“学理”是学生学会技能的原理和规律性。运动技能的教学背后有非常严谨的科学性。这个科学性表现在:

1. 某个运动技能的掌握时间是基本固定的, 教得好教师可以缩短这个时间, 教得不好教师会大大延长这个时间;

2.某个运动技能的教学程序大体是一致的, 教学的方法也比较类似, 虽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习惯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 但其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大致一样的;

3. 运动技能的几个基本难点会在大致相同的阶段出现;

4. 学生在掌握某个运动技能时的错误大致相同。

如果掌握了某运动技能学习的“学理”, 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制订出正确的教学重点了, 反之则不然。

(四) 依据眼前的学生情况来确定教学重点

要正确地确定教学重点, 还要依据眼前的学生的具体情况, 特别是学生的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学习能力等都会导致教学重点发生变化, 这个影响表现为:

1. 教学重点设置的前移和后推;

2. 教学重点设置的时间长短;

3. 教学重点内容的变更等。

(五) 依据现实的教学条件来确定教学重点

当然要正确地确定教学重点, 还要依据现实的教学条件, 例如场地的多少, 器材的多少, 都会影响教学的进程, 影响教学方法, 自然也会对教学重点的选择与确定产生相应的影响, 但是, 场地器材的因素可能是一个比较小的影响因素。

二、正确和错误教学的重点案例分析

由于体育教师们对体育教学的重点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 理解的深度和全面性也各有差异, 因此, 他们对体育教学的重点的分析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 也有不少是不准确甚至是有错误的归纳, 认清这些不准确的归纳和错误的写法也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错误。为此, 本文从相关书籍和教案中找出了一些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教学重点的案例, 供大家参考、思考与分析 (见表1、表2) 。

三、何谓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教学难点

什么是教学的难点, 顾名思义, 就是教学中的“难教、难学的部分”, 就是教师要下力气教、学生要下气力去学的部分, 或者说, 是学生学不会或学得不好就难以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教不好就难以有基本教学质量的那一部分教学。那么, 教学难点是什么, 在哪里?如果教师不知道教学的难点是什么,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当然就无法准确地确定教学的难点是什么了。

本文认为:第一, 体育教学中的难点, 主要发生在运动技术学习与掌握过程中, 而体育知识和原理的学习、体验性学习的感悟等由于内容相对简单, 很少有教学的难点, 而行为教育、意志磨炼有时虽有难度, 但却是“形成的难度”而不是“学习的难度”, 因此也不会成为教学难点;第二, 技术 (包括统合技术的战术) 的教学难点往往体现在“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运动形式, 即与学生日常性运动相距甚远的动作形式”, 如:

(一) 非正常体位的运动, 例如倒立、空翻仰泳等;

(二) 非正常环境下的运动, 例如水中的呼吸、冰上的快速滑动、双杠上的滚翻等;

(三) 过于复杂的连接运动, 例如连续的篮球或足球技术的连接等;

(四) 看似危险的动作, 例如, 纵箱蹲腾跃、高单杠的骑撑回环等;

(五) 要求身体素质条件较高的运动, 例如攀岩、足球长距离传球等;

(六) 需要与他人进行默契配合的运动, 如复杂的双人舞蹈动作, 球类的战术配合等。

那么, 如何确定教学难点呢?本文认为确定教学难点要比确定教学重点略微容易和简单, 可以根据以下的经验判断出来:

(一) 学生掌握需要很长时间的部分;

(二) 学生感到危险和困难的部分;

(三) 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

四、正确教学难点和错误教学难点的案例分析

同样, 由于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难点有着不同的理解, 因此归纳也是不相同的, 其中也有不少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本文也从有关书籍和教案中找出一些正确的和错误的教学难点的案例, 供大家思考和分析 (见表3、表4) 。

五、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关系

体育教师们可能都有这种感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时很像, 甚至难以区分。有这种感觉是很自然的。因为很多时候,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就是一致的。有时是因为难, 所以需要特别重视;有时是因为特别重要和特别关键, 所以显得更加困难。本文认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见表5) 。

但是, 虽然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时很像甚至难以区分, 它们毕竟还是两个范畴, 毕竟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是很不一样的。有时虽然某个技术教学很难, 但是却不是教学的重点;有时某个技术的教学很重要, 但是却不是教学最感困难之处。本文认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见表6) 。

六、准确发现和归纳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前提是认真研究“学理”

为了撰写本篇论文, 本文作者第一次广泛地接触了一线体育教师所归纳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也第一次认真思考和审视这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深感有关的问题相当深刻也相当严重, 本文作者产生以下几点认识, 在此提出与大家交流:

(一) 本文作者在寻找案例过程中发现:寻找正确的案例要比寻找有问题的案例困难, 寻找正确的难点比寻找错误的难点困难, 这说明当前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认识还有问题, 这其中似乎教学难点的问题更多。

(二) 现有一些与教学难点和重点很相似的概念, 如“教学要点”、“教学要领”、“教学要求”等, 这些概念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相互缠绕, 互相影响, 造成许多错误的理解, 需要大家共同研究和澄清。

(三)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写法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范式, 造成对其归纳和写法多种多样, 难以规范。

(四) 有许多教学课的教案中根本没有写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相反有些锻炼课本不应该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应该有教学要求、锻炼指导要领等) 要求也勉强写出了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到底应该在什么样教材的教学中写, 在什么样的教学中则没有必要写需要研究和探讨, 我们既不能让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变成教案的“八股”而流于形式, 也不能让这个研究教材和规范教学的环节落空。

(五) 在寻找正确的和有问题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案例的时候, 本文作者曾在自己不熟悉的项目中征询了许多项目专家来帮助判断, 深感“隔行如隔山”, 这说明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归纳最终还是教学经验的问题, 是“学理”的理解问题, 这告诉我们:要认真研究每个运动项目的“学理”。

因此, 要准确地归纳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我们必须深刻地研究“学理”, 要认真研究教材, 要细致地总结教学的成败及其经验, 并逐渐形成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规范表达范式, 使我们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归纳和总结真正能为提高运动技能教学质量服务, 能为学生在体育课中“学懂”、“学会”、“学乐”做出贡献。

篇4:论管理重点人才的使用

关键词:人才概念;人才资源;人才战略;人才使用

一、人才的概念

(一)人才的内涵

1、学历标准:中专以上,底线至少是一般人才。上不封顶。

2、能力标准:底线是具有特殊技能、专长,不论学历。这种人才本身是特殊人才,亦可发展成为优秀人才,杰出人才……

那么,人才内涵就显现出来了:人才就是具有中专学历以上或具有特殊技能专长的人。

(二)人才的外延

从理论实践上看,人才包括:理论上的人才和实践上的人才——实践证明已经取得成绩、做出贡献的人才;具备人才潜力和素质、未有贡献但可以做出贡献的人。

从结构层次上看,人才包括:一般人才,特殊人才,优秀人才,杰出人才……

从企业管理上看,人才包括: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这两种人才却是蕴含在上述人才的内涵与外延之中的,在企业管理中要予突出,因为企业所依靠的和企业的竞争力就在于此。

(三)人才具有后检验性,但还有许多前瞻性待用人才

人才有成功者(取得成绩,做出贡献,获得胜利),也有未成功者。但不能以成败论人才。至于先胜后胜、先败后败和最后的胜败,都不能证明是否是人才。三国中的曹操,赤壁战败,能说他就不是人才了吗?赔了夫人又折兵,能说周瑜不是人才吗?上方谷司马受困,能说司马懿不是人才吗?所以不能以成败论人才。故人才的认定标准在于后续待用的潜力上;判据为能力智慧——考察其有无智慧有无能力。而不是学历学位职务职称。取得成绩、贡献较大,固然人才;但有能力有智慧却没有实践(即没有成绩和贡献),也是人才。

(四)人才与其素质不一定相等

高素质是人才的内涵。可从学历、学位、职称、贡献角度划线为人才。不容否认,“三高”(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中有许多佼佼者,但不能排除其中的伪劣者。因为更需要的是出类拔萃、超群绝伦、独树一帜的优秀人才。对于庸庸碌碌、没有建树、缺乏创造的一般人,社会不是特别需要的。

(五)人才需要培养和提高

知识和技能都有老化过时的问题,时代不同,大多数人的水平提高了,人才更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智慧、能力水平,以便跟上时代步伐。因此在实践中就要重视人才、加强人才的学习、培养和使用:人才可以为社会做出比较大的多的贡献,尤其优秀人才永远稀缺,故全社会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风气;社会需要各种人才相互匹配,既需要高学历的知识工作者,也需要技能高超的操作型人才,目前,有些企业出现了高工不少、技师不多的失衡现象,以致产品工艺过不了关;人才价值在于真才实学,在于贡献,只要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社会就要尊重;人才需要培养、发现和使用,领导责任重大;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才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保持人才有竞争力而不被淘汰。

二、人才争夺体现第一资源

企业竞争的直接表现是市场的争夺,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产品和服务市场的争夺,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产品和服务市场的进退意味着利润(财富)的流向和就业的增减。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市场占有格局是变化的,如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家电是外国货的一统天下,然而现在,中国是家电最大的输出国之一。因此,市场的得失是暂时的,人才才是竞争力的核心。

人才历来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争抢的资源,我國古语曰“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竞争的深化,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稀缺的资源。

当前世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是:一般劳动力过剩,优秀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短缺。据有关研究报告,美国2006年短缺60多万名科技人才;欧洲缺少近200多万名信息人才,日本今后10年科技人才将短缺400多万人。

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科技人才,十分短缺。许多国家采取各种办法吸引人才,如:修改移民法;发放“绿卡”;给高薪;改善条件;建立基金;把研发机构或企业搬到人才集中的国外城市。为帮企业获取急需人才,“猎头”公司业务每年递增15%;大型跨国公司常在名牌大学抢夺“尖子”,甚至抢在毕业前。

三、人才管理

以前,企业战略往往把“物”放在重点,人才则不十分重视,结果往往拖了企业发展的后腿。在新的竞争形势下,高层管理者必须将人才问题放到战略的高度去思考与运筹。

人才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吸引、保持、使用和激励优秀人才,从而提升单位部门企事业竞争力。其关键在于建立人力资本观念,提高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采用有效的招聘策略。

(一)树立人才资本观念

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实现企业的生存发展,其基本手段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利与目标的实现,表现为资本运作和价值增值。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所说:战略是“一个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和目的的确定,以及为实现此目的所必须采取的行动和对资源的分配。”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劳动者能够创造剩余价值,人才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投向人才的教育培训、薪酬福利就是一种投资活动,造就人才的先期投入和使用人才的费用就是人力资本。

1、把人才的“费用支出”列入“风险投资”项目。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教育培训、薪酬福利等支出当作纯资本,因为以节约为原则,而不考虑边际产出。例如,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改革开放后,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是我国长期平均工资水平仍然相当低,企业人均培训费用比发达国家差几十倍。经营者要用现代经济学 的边际产出原理确定人才投资。假如聘用一位经理可以增加利润1000万元,那么,即使付出500万元,应该说还是合算的,当然付出的越少越好。对待人才投资要像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那样作长期筹划。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是战略性的,因为生产线属于专有资产,不但投入大,而且回收期长,风险比较大,但是一旦投资成功,将提供长期效益。实际上,高级人才投资与生产线投资有相似之处,虽然存在风险,但是如果决策正确,大投入可以带来大生产。20世纪80年代,IBM公司由于决策失误,造成巨额亏损,微软、朗讯、ORACLE、SUN等一批新型企业拔地而起。为了扭转局面,90年代初他们花巨资请哈佛大学的专家作战略质询和实现流程再造,结果无功而返。1993年IBM公司董事会不惜以年薪150万美元、奖金100万、50万股优先股、400万美元跳槽损失补偿的高额代价请职业经理人郭士纳入主,郭士纳不负众望,对IBM公司的战略、业务、组织、流程以及企业文化实施全方位重构,提出网络运算模式和电子商务概念,战略定位由硬件供应商向全面提供硬件、软件、行业解决方案的服务供应商。经过5年辛苦努力,1998年公司利润达63亿美元。

2、增加对经理人的投入。人才投资不仅是资金的投入,还包括经理时间和经力投入。高层管理人员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人才。但事实上,我国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业务水平偏低,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高层管理的投入明显不足。据笔者2001年秋对某MBA班85名学员所做的组织行为学的问卷调查,问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水平如何?”时,结果是“主要骨干受过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的系统培训”的占32.14%;“多数管理人员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的企业占35.71%;认为“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达41.67%。在问及“本单位是否经常分析员工的满意度和生产率”时,包括联想集团和清华紫光等著名企业在内的学员回答“定期进行”和“经常进行”的各占1/4,有将近一半的学员认为,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和生产率缺乏关注,回答为“偶尔进行”。相比之下,成功的国内外企业领导层就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每年春天,通用电气公司的CEO韦尔奇和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科纳蒂总要花大约160个小时来仔细审阅公司员工的简历,搜索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些有希望的候选人来自公司内部,时由部门领导经过对他们的简历,成就,强项和期望的职位仔细考虑后向科纳蒂推荐的。这位人力资源经理将与韦尔奇决定那些人可以参加公司管理学院内部的管理培训计划。通过电气公司认为,给予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内部发展的机会留住这些人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人才流失率仅为8%。

3、定期组织人才“盘点”。日本最大的化妆品公司资生堂,早在1987年就用电脑存储了7000名员工的证书和技能资料,以适应公司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日本最大的旅行社,于1991年12月将其12000名员工申报的个人特殊技能,如外语,体育,唱卡拉OK以及包括驾驶执照,建筑师执照,打字证书等资料全部存入计算机,以便在拓展新业务时“就地取材”。

(二)实施人才战略

首先是如何吸引人才,其次是如何保持优秀人才及合格劳动力。因为人不像机器,材料通过一次购买可以获得占有权,人才有流动性,一旦管理不当,优秀人才就会流失。人才流失后果严重。从国家角度讲,前期人才的培养投入将得不到回收;从企业角度讲,人才流失以后的置换成本相当高。美国一项研究,一个人的离职可使公司损失5万到10万美元。

人才流失成本包括:人才交替成本,即由重新招聘、考察和培训周期内的生产里下降导致的损失。“专家资产”的流失。员工在某个企业习得的技术和人文知识、客户关系信息、配合默契构成的生产力,就是蓄积在员工身上的该企业的专用资产。人才风险成本的增加。企业在培训、使用不熟悉的员工过程中要冒一定的风险。企业为自身信誉降低所支付的成本。被解聘的员工常常会散布不利于企业的言论,解聘的员工越多,企业所付出的代价越大。文化蜕变成本。人才流失常常发生在具有创新意识与传统文化不太相容的群体之中,结果将导致企业文化朝表面趋同方向蜕变,这是十分危险的倾向。

决定人员去留的主要因素是事业、待遇、文化氛围及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主要是事业吸引力、待遇吸引力和文化关系吸引力。这三方面因素都会影响人才的去留,但是,有的人可能看中事业前途,有的人更看中物质待遇,有的人则更看中人际关系。所以人才管理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1、搭建舒展才能的事业舞台。人不是经济动物,都希望有所作为,尤其是年轻人,事业可能是决定人才去留和积极性的关键因素。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口号是“创建员工愿意来工作的地方”。现在,我国吸引人才的形式极好,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是举世公认的。海尔技术中心张汉奇博士曾谢绝了许多外企的高薪聘请,他说:“在海尔我看到了民族工业的明天,所以我要在研发岗位上利用好每一分钟。”“海尔有很好的文化氛围,也有施展才能的平台,我要做一个海尔人。”1993年从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到上海的单旭沂,到宝钢工作已有8年,攻克的技术难关有200多项,创造的经济效益达到5000多万元。在其谈到体会时说,上海十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回到上海创业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工作环境相匹配。

2、建立富有激励性的报酬体系。物质待遇、收入历来是吸引人才的基本措施,因为人的五种基本需求的满足都难以离开金钱。联想集团的人才战略是发展空间加认股权。联想集团允许员工以公司规定的优惠价格认购一定数量的公司的股票,这种方式被联想称为给员工戴上“金手铐”。吸引了人才。

3、营造令人才心情舒畅的文化氛围。诺基亚(中国)的管理者认为,一个人才依附于企业,无非考虑四个因素:待遇、晋升机会、培训机会和企业文化。而薪水不高只是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而企业人际关系复杂等软环境原因则排在前列。IBM公司副总裁巴克·罗杰斯在《IBM道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成功秘诀》一书中总结说:“在知识和情感两方面,把人力资源与公司的战略联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要了解IBM公司,就必须了解他的公司精神、感情和行为准则……正是这些人类感情,对IBM公司取得令人惊讶的成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司的宗旨就是三句话:必须尊重每一个人;必须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必须寻求最优秀、最出色的成绩。”

(三)设计和实施正确的人才策略

对于吸引和保持优秀的员工,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需要精心設计招聘、使用和激励策略。

1、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向公众介绍企业的地位、成就及发展前景,介绍企业的用人标准及人事政策,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所需的专门人才。例如,攀枝花钢铁公司针对大学毕业生面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而住房很难解决的现实问题,专门盖了一幢大学生单身宿舍楼,为这些大学生毕业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被外界称为容纳“国宝”的“熊猫馆”。以后,公司又制定了一项政策:来攀钢工作的研究生一结婚就给住房,大学生结婚一年后就给房。该公司还请求国家有关部门把对大学生及研究生的招聘会放在攀钢举行。通过这一系列公关工作,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2、建立通畅的人才及信息渠道。这对于获取、补充专门人才及合格劳动力至关重要,许多有见识的企业家不顾工作忙碌,参加社会上有关的专业学会、协会,有的甚至提供活动场所及部分经费,目的就是了解和结识有关方面的专家。国内外许多企业与大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开展多种合作项目。此外,企业与各种职业培训机构、人才交流中心、政府劳动人事主管部门,均应保持密切的联系及良好的关系。人才招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如美国思科公司的人才资源管理(例如,调整工资、招聘、公司政策发布),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的。

3、引进人才要与企业文化设计相吻合。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对文化模式做出设计,明确企业倡导的价值观、理念和行为准则。人才的遴选要考虑其文化的相容性和可塑性,单一考虑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有可能埋下文化冲突的隐患。例如,美国思科公司招聘人才的面试十分严格,有8人组成的招聘团队,采用一票否决制。招聘团队通过一对一的谈话方式察其言、观其行,最重要的还是看应聘者是否能与思科朴实无华的公司文化相吻合;重视所招收的人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种人的基本特质应是:对工作有热情,做事有好奇心,善于与人沟通,有领导人的素质。

4、重视员工的培训。员工的培训和专门人才的储备上人力资源战略中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职工培训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趋势,美国一些企业家声称:“我们公司最宝贵的是人,推销产品比制造产品重要,而培训人才比制造产品更重要。”“我们的成功在于高质量的职工。”日本精工公司创办人说:“任何钱我们都可以省,但研究开发费和员工教育训练费不能省。”宝钢为了实现建立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早在投产前的工程筹建阶段,就组织了22000多人到全国913个企业实习,抽调8000多人到施工现场参加设备安装调试,派出了1000多人到国外学习,从而保证了一期工程投产成功。为了保证企业战略实施,宝钢还对各类人才规定了明确的知识和能力标准。例如,作业长必须掌握14个科目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经考试合格才具备任职资格。

5、合理用人,这是关键。要经常研究人才使用和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人才使用和人才结构合理,才能人尽其才。有不少实例证明,为了褒奖业务尖子,委以职务常常得不偿失;人才升降过分追求高学历,有时候生产力反而会下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缓慢,就是普遍缺乏能熟练编写程序的“软件工人”,那些学计算机的大学毕业生乃至研究生难耐重复性工作,或者辞职或者士气低落。人才使用既要有耐心,又要果断。人才的成长和考察需要过程,当下属工作出现失误或挫折时,常常需要耐心。然而一旦有了充分根据,即使在人才的使用和报酬方面管理层出现意见不一致,作为总经理应当果断决策,该提就提,该降就降,以免错失时机。

6、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为保证人员合理使用,应制定科学的测评体系,使用科学的测评内容和方法。测评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十分重要,没有一个科学的测评内容和方法,只能流于形式、效果不佳,不能保证人员的合理使用。所以还不如没有。我们学习发达国家,仅学皮毛,不学实质,那是得不偿失的。

综上所述,人才的使用是管理的重点。没有人才的正确使用,就达不到管理的目的,就取得不了良好的效益。所以,单位部门企事业都要重视用人,把人用好,以便争取效果最好、效率最高、效益最大。

参考文献:

1、(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张晓君等译.管理学(第10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美)戴维·贝赞可等著;武亚军总译.公司战略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李福海.管理学新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4、梁振中.中国历代治国思想要览[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5、卜凡伟.经济全球化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N].经济日报,2001-09-17.

6、张福樨,杨静.管理哲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篇5: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

(有些多余内容可删减)

问题一: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P5-P6)

1.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概括地讲,信息技术教学论的 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也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所在,也即信息技术课的课程价值。

(2)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这是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知识体系,具体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3)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它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的教学成果,具体解决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即对信息技术“教的成果”和“学的成果”进行测量和评价,为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

(5)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指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所具备的设备、设施等;软件环境也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所具备的教学软件、资源等。(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主要研究从事信息技术教学所需要的素质以及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等。

2.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特点

(1)综合性: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它不仅研究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关的一般教学理论,而且还涉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论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信息技术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理论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信息技术教学论具有综合性。

(2)基础性: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论基本上涵盖了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3)独立性:信息技术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和基本方法,以信息技术学科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4)发展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仍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问题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P43-P52)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提高教学效果,反映信息技术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1)吃透教材,了解学生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预设锚点,进行启发,帮助学生克服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主导整个教学过程。

(4)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养成善疑、善问、善思的习惯。.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

(1)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根基。

(2)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一般发展——教学过程的发展性;教学内容的发展性

(3)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3.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原则

(1)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

(2)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用探索性原则培养创新能力(3)在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创新能力(4)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个性化

(5)终身学习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创新的基础(6)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创新形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原则

(1)教学目标上,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多级目标

(2)教学内容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的任务、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

(3)教学策略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

(4)教学组织形式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趣味性和严谨性相结合原则

(1)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教学方式,寓教于乐

(3)信息技术的教学应与日常学习紧密联系——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整合其他课程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教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原则

问题三: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的含义(P2,P140,要点不同,建议大家详看书本).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技术是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信息的手段和体系的总和。(南国农)。它主要包括有两个层面的意思:(1)手段,也就是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也就是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所以说,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是信息技术的两个基本要素。.信息素养的含义

(1)王吉庆教授在《信息素养论》中提到: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

★(2)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的教基[2000]35号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为:

信息意识: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信息常识: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3)了解保罗·泽考斯基、桑新民、张义兵、李艺、钟柏昌等人。

问题四: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原则与形式(P124).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原则

(1)教育性与趣味性原则——在选择课外活动内容或主题时,要考虑知识性和科学性,同时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寓教于乐。

(2)实践性与创造性原则——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实践性很强,重在能力的培养;在课外活动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倡选择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活动项目。

(3)导向性与自主性原则——在确立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时,应当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要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权利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4)灵活性与开放性原则——针对活动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实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中获取知识和教益。

(5)自愿参加、普及为主原则——坚持以课外、业余时间开展活动,坚持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形式

(1)课外阅读活动——指导学生如何选择读物;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2)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会——课外专题讲座是群众性的课外活动,它是以某一知识专题为内容,以学生为对象的一种知识性较强的报告会。(3)指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课外活动时老师可以教一些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自学,布置学习任务,并要求以此为基础做出作品,在下一次课外活动时展示交流。(4)指导学生学习高级语言编程——在编程课外活动中,教师要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让学生逐步学会理解程序,学会语言语法,学会设计算法,学会程序规范,学会调试程序。(5)指导学生写信息技术小论文——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试验与创新写小论文。问题五: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含义与特点(P52).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在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优化教学效果而采取的教法与学法之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特点

(1)实践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来源虽可以从理论上建构,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 实践经验,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其作为工具的性质是显而易见的。

(2)耦合性:是指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双边活动的方法,由教师和学生的耦合而成的操作策略。

(3)多样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组成丰富的“方法库”。

(4)整体性:不同的教学方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各种具体方法彼此联系、密切配合、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综合地发挥着整体效能。

(5)继承性:教学方法也和其他教育现象一样,具有历史继承性。

(6)发展性:任何教学方法体系都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时代精神等客观条件,推陈出新,使教学方法更能适应教学的时间要求。

问题六:讲授法与讨论法的优缺点,任务驱动法和Webquest教学法的教学环节(P56).讲授法与讨论法的优缺点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上网一种教学方法。

优点:①有助于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②适用于班级组织教学

缺点:①容易产生“满堂灌”、注入式教学

②难以顾及个别差异

③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通过议论、争论或辩论,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优点:①讨论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有助于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

②讨论有助于思想的转变

③讨论有助于学生发展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缺点:讨论容易偏离主题;讨论易流于形式,有些讨论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并没有实质内容。

2.任务驱动法和WebQuest教学法的教学环节

(1)任务驱动法教学环节:

呈现任务:提出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师导学:对学生如何完成任务的适当指导

明确任务:创设任务情境,培养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任务:通过合作交流,补充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问题解决的技巧、方法 完成任务评价: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

(2)WebQuest教学环节:

介绍:对所“探究”问题的简要描述 任务:对于学习者要做的事情的描述 资源:指向网上相关站点的链接

过程描述:说明要做些什么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 学习建议:指导学习者如何组织信息

评价:创建量规来展示如何评价最终的成果

总结:对于将可完成的学习成果或学习过程的简要总

问题七:教学设计的含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含义各环节(P86,P168)

1.教学设计的含义:

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计划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含义:

就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分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从而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教学实际中试行解决方法、评价实行结果,进一步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环节

包括: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阐明学习目标、教学模式与策略设计、教学媒体与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设计等。

问题八: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种课堂教学形式(P119)

1.班级授课

全班集体授课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教师系统讲授的知识性的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形式除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还可以尝试“学生讲,师生听,师生评”的方式。2.全班或分组集体上机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在机房进行集体授课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注 意的是如果不能够保证学生每人一台或两台电脑的话,就应该把学生分成几组,轮流上机。教学程序一般是“教师讲,学生练”。3.分组协作学习

分组的时候,有些讲究,就信息技术课程而言最好采用异质分组,把不同能力倾向、不 同性格特征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把课外有条件使用电脑的同学分配到各组。4.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的教学环节,主要是为了满足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 学生的个别需要。5.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组织学生到现场,像机房、网络中心,或 者施工现场,比如修路时在地下深埋通信电缆的现场,装修房屋时进行布线的现场等,进行 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问题九: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含义与结构(P168)

1.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含义

信息技术教师能力除了包括了解学生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评价能力等各学科教师普遍应该具备的能力外,还应包括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 能力,资源收集、开发、整合和利用能力,多媒体设备应用能力,网络教室应用和管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范畴,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随着学科知识的丰 富而扩展。

2.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结构(1)教学设计能力

(2)课堂教学能力

(3)教学资源收集、开发、利用能力(4)多媒体设备应用能力(5)网络教室应用和管理能力(6)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能力

问题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含义、意义与基本要求(P187).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含义:(书上没有明确的解释,建议找度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行为做出价值判断,更主要的是通过检查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状况,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肯定或修正教师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全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1)评价可以检查学习效果,激励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形成性评价来达到判断学生前期学习目标达成的情况;在学习结束时,通过总结性评价来达到检测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效果。

(2)评价可以促进学习的保持和迁移,巩固学习成果。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学习经验会对后续的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影响,而新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又会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

(3)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在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增长了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发展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最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

(4)评价可以促进教学反思。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要利用评价,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发挥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1)评价功能立体化(2)评价标准多维化(3)评价主体多元化(4)评价方法多样化(5)评价内容全面化

(6)评价结果归因的多维化 问题十一:信息技术教学环境(P150,有知识框架图)

(一)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环境:是指在信息技术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所涉及的信息技 术设备与各种资源。

1.信息技术教学硬件资源环境:是指由各种信息传播媒体组成的媒体化教学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络。

2.信息技术教学软件资源环境:是指由各种与信息技术教学相关软件所构成的媒体化教 学环境。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信息技术课程专用软件,另一类是信息技术整合用软件。

(二)信息技术教学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周围环境,是人为 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教学中的人文环境包括了学习氛围、教学理念、师生关系、人文关 怀等方面的内容。

1.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2004年,我国信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严重的制约因素。

2.决策者的信息意识: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加强硬件建设。

3.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

4.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意识与素养:做好引导工作,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观念,加强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信息技术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在教学目的、过程、内容中分别营造、优化、挖掘出人文环境。

6.学校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问题十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P183)

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在下列具体的发展途径上有选择地进行: 1.师范院校教育。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在师范院学习的系统知识,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校师范院校不仅培养教师岗前预备能力,同时还承担着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能力提升所需的各类继续教育。2.项目培训。现在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信息技术公司设立了培训合作项目,通过培训,既能够节省经费,又能够及时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思路。另外一些企业和商业机构赞助了区域性的教师培训项目,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同行交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善于向同行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也能够想其他教师探讨、传授自己的教学体会和经验。

4.课题促进。随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开展一定的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手段。

5.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广阔空间。

篇6:语文教学论重点

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和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出一种精神财富,属于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是人们是人们后天可得的,语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文化的不同特质影响语言的特质

2、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条件: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思维的方式,范围与程度间接影响文化。

语文课是什么课:文学(语言)课和语言(文章)课 行为主义的语文课程观:

第一、在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定位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

第二、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 第三、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第四、在语文课程的评价方便,主张测验外显和进行客观测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 第一、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 第二、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第三、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 第四、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第一、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加工信息和构建意义的过程

第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习是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同化过程。

第三、认知策略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第四、元认知对认知我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使学生能自觉进行自我调控

第五、认知动机指导着学生的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

第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

第二、学习依赖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有的理解来自社会协商 第三、第三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第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

第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第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 语文课程性质:

1、工具性

2、工具性和思想性或文道同一

3、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

4、人文性

5、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理念:一般是指人们对课程的价值追求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全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教育民主 2.国际理解 3.回归生活 4.个性发展 5.关爱自然

语文课程的内容:课程论研究中一般称为“课程要素”,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课程研制中的“课程内容选择”,则表述为“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

语文教材内容:范文、语文基础知识、作业、助读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定篇: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思考“定篇”要不要标准答案:作为“定篇”,分析和评价应该是有“标准答案”的;尽管往往不存在唯一的答案。这答案的“标准”,便是施蛰存先生所说的“全国最具有权威的学者”的意见。新课程语文教材的基本特色:1.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 2.新教材贴近生活世界 3.新教材重视言语实践活动 4.新教材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5.高中实验教材努力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认知型作业的优点:1.有利于发展和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有利于发展和考查学生的语言和表述能力

3.有利于发展和考查学生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给学生传播科学的方法论 5.题目灵活,便于根据教学要求拟定习题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负载着语文教育内容并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一切材料。

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

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开发主体,语文学习所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就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中校内资源主要有: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因素构成。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中校外资源主要有:民族文化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变革特征、社区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等。了解传统的四段论、五环节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共同特点: 四段论指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五环节指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共同特点:在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上都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在对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上,都主张“教师中心”;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上都没有从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来反映教学的整体特征。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新的语文教学过程区别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性转变

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把自学作为课堂改革的一大进展。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提高了思维的强度和时效。2.教与学关系的转变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注意了两者的统一,体现了教学过程辩证发展的规律。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根本关系。两者是相互制约,彼此促进的。

3.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突破了点面结构传统框架的局限,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关系:一方面,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听说是读写的基础,听说在前,读写在后;另一方面,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阅读能力的构成: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阅读、速读 阅读感知力:这是指对字、词、句等语义的识别能力,它属于对作品语言形式的微观感受,是最低层次的阅读能力。感知能力的构成要素基本有六项:1.具备基本识字量和词汇量;2.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能辨析词语之间在语义方面的内在联系;3.能依据上下文或语速独立推断陌生词语的近似义;4.能在熟悉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辨析结构复杂的长句;5.能辨识印刷字号字体和图像、表格、标点等非文字符合,乃至书写的格式;6.能辨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各种表达语体。

阅读策略教学的内容:

1.确定重要内容(区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的策略 2.概括信息策略 3.推理信息策略 4.质疑释疑策略 5.监控理解策略 6.激活原有知识策略

激活原有知识策略对阅读认知过程的作用:

1.在阅读前激活原有知识,能使学生产生阅读期望或图式 2.阅读时激活原有知识,能使学生运用原有知识来补足文章里省略的信息

3.阅读后激活原有知识,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回忆。写作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重“知”轻“能’

2、重“外”轻“内”

3、重“写”轻“说”

4、重“理”轻“情”

5、重“文”轻“境”

课程改革背景下写作教学的新理念:

1、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

2、刷新写作观,恢复写作的本体意义

3、提倡个性化写作,凸显写作主体

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使用相比,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

1、全面性,为所有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学习机会

2、反思性,是要求学生在具有口语交际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有感知、概括进而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3、思辨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口语交际的课程取向:

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有效地进行人际交流,引导学生发展实用的言语技能。

语文教学设计的几大元素:

1、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2、充分了解学生

3、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

4、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

5、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语文教学范式:

语文教师群体对语文教学共同的认知、公认价值和常用技术的总和。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思想观念、意识层面的东西,而不是具体的事物,但它通过具体的模式、方法、行为等得以体现。根据这样一种理解,我们把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语文教学界定为“授受范式”,而把对话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称之为“对话范式”。语文对话教学的理论支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1、指向自我实现的教学目的观

2、教学合作观

3、交往生成方法论

4、深度师生关系的建构 语文教学中假对话的表现:

1、掩盖真实意图的变化

2、有理主题的对话

3、不具实质的对话

4、独白式对话

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 避免教学假对话的措施:

1、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

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5、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 传统语文课程的评价的问题与不足: 1.评价目的片面 2.评价范围狭窄 3.评价手段单一 4.评价主体局限

语文新课程的评价方式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区别:它在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具体方式以及评价的主体等方面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1.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在课程评价的取向上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是地反映课程的全貌。

3.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

4.在课程评价主体上,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如何完善语文考试:

1.要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 2.语文考试应加强综合性

3.注重语感,知识的查考要尽可能地结合语境

上一篇:花椒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下一篇:北京宣言(2004中国预防滋滋病宣传公益基金国际公益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