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4例报告

2022-09-10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DRD) , 又称伴有明显昼间波动的遗传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 (HPD) 或Segawa病, 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 小剂量多巴类制剂对其有显著疗效, 对此病应予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以免误诊[1]。现报道我们遇见的来自2个家庭4例汉族患者的临床资料。

例1女, 14岁, 约9岁多时逐渐出现动作笨拙、肢体僵硬, 左侧肢体较明显, 不能独立行走, 偶可在携手下缓慢行走, 不稳, 易向各方向倾跌。症状晨轻暮重, 入睡后肢体不硬。约4~5岁时, 四肢出现细小震颤, 逐渐出现双足内翻、背后突, 活动更加受限。以后病情逐渐加重, 每日活动障碍时间延长, 约9~10岁后完全不能行走。一妹有同样病史。体检:身高143cm, 脊柱后突畸形, 双足马蹄内翻。四肢肌张力铅管样增高, 左侧明显, 无明显肢体瘫痪, 双上肢偶见快速细小震颤, 四肢腱反射亢进, 左侧明显, 双侧Rossolimo征、Hoffmann征及双侧踝阵挛均 (+)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均正常, 肝功能除球蛋白、羟丁酸脱氢酶 (HBDH) 轻度增高外, 余无异常, 血清铜蓝蛋白 (CP) 稍低, 血清铜、24h尿铜正常;ECG轻度T波改变, 超声心动图、胸片、腰椎X片、EEG、视觉诱发电位 (VEP)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EAP) 、体感诱发电位 (SEP) 、CT、染色体G显带检查均正常;EMG正常。

例2女, 14岁, 例1之妹, 病情与例1基本相同, 1年前发病, 肢体僵硬较轻, 双足马蹄内翻较轻。身高142cm。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和血生化、肝功能、出凝血时间、免疫球蛋白、血清铜、CP、胸片、双肾B超、脑SPECT、染色体G显带检查均正常, 24h尿铜略高。

例3女, 9岁, 因双手颤抖, 右足内翻、行走困难5年入院。2004年5月无诱因出现右足尖内勾, 姿势异常, 右下肢明显发僵, 划弧样步态, 行走困难, 疲劳时加重, 休息后症状消失, 下午和晚上症状加重。体检:智力正常, 语言正常, 体检合作, K-F环 (-) , 脑神经正常, 双上肢写字、持物时明显颤抖动作缓慢, 四肢肌力、肌容积正常, 连续活动后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 左上肢显著, 双下肢痉挛步态, 双下肢腱反射亢进, 双踝震挛常。诊为DRD, 用美多巴62.5mg/d, 3d后症状显著好转, 5d后肌张力正常, 步态基本正常出院。

例4女, 13岁, 行走姿势异常2年于2005年7月门诊。无诱因出现左足尖内勾、足内翻, 数月后右下肢发僵, 足尖着地, 行走困难, 动作慢, 易跌倒。休息后症状消失, 疲劳时加重, 下午和晚上症状明显。此后逐渐加重。发病前无诱因, 无家族史。检查:K-F环 (-) , 四肢无震颤, 行走时姿势、步态异常, 左足呈马蹄内翻, 动作慢, 上肢基本正常, 下肢肌张力增高, 病理征 (-) 。脑CT (-) 。试用美多巴62.5/d, 治疗1周后症状基本完全控制。

讨论DRD的实际患病率要比想象的多得多, 女性起病较男性早, 易误为脑性瘫痪、痉挛性截瘫、肝豆状核变性、儿童特发扭转肌张力失常、少年型帕金森症或帕金森病 (PD) 等。左旋多巴是所有患者最有效的治疗, 大多数非常有效, 用左旋多巴连续治疗10~20年后病情稳定, 不再恶化[2]。

DRD是一种较少见的遗传性锥体外系疾病, 遗传分析认为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婴儿期至12岁间均可发病, 许多患儿首先表现为足部的肌张力障碍, 合并运动迟缓、齿轮样强直、姿势性反射障碍、腱反射增高, 偶有病理征阳性, 症状。多数患者症状每日有波动, 晨轻暮重[3]。有报道, 震颤频率为8~10Hz, 但本组4例患者EMG均未发现节律性群放电位, 遗传性DRD系由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 (DA) 含量减少, 神经元缺乏DA[4]。纹状体的TH蛋白和TH活性减低, 在壳核的丢失比尾状核更显著。DA转运蛋白结合在尾状核和壳核基本正常。结论是DA合成能力下降或纹状体内DA神经末梢纤维的分支减少可能是DRD主要的发病机制[5]。

摘要:目的 分析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DRD) 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我们近2年诊治的4例DRD患儿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与治疗。结果 本组4例为2对姐妹。发病年龄9~14岁, 平均12.5岁, 治疗前平均病程3.25年, 均表现为缓慢起病的四肢僵硬、姿势异常及震颤、构音不清、吞咽困难, 症状均日间波动明显。体检:均有四肢肌张力铅管样或齿轮样增高, 多以左侧明显, 双下肢腱反射活跃至亢进, 部分患者病理征阳性, 病程长者可有脊柱和足部畸形。服用小剂量美多巴制剂后2周均明显好转, 随访2年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本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临床诊断不难, 小剂量多巴制剂有显著持续疗效, 早期治疗效果好。

关键词: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治疗,小剂量多巴制剂

参考文献

[1] 朱文梅, 罗德儒.伴有明显昼间变化的进行性肌张力障碍一家4例报告[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4, 27:227~229.

[2] Nygaard TG, Marsden CD, Duvoisin RC.Dopa-responsive dystonia[J].Adv Neurol, 1988, 50:377~384.

[3] 张玲如, 赵翕平.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一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1 (3) :39.

[4] 周钦, 苏慧萍, 曹传伟.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一家2例报告[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6) :19.

[5] 陈兰英, 刘进香, 王少兰, 等.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附28例临床分析) [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6) :49~50.

上一篇: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简议下一篇:胆总管下段结石手术治疗6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