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3.4《离子反应》(第6课时)

2024-04-30

【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3.4《离子反应》(第6课时)(共7篇)

篇1:【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3.4《离子反应》(第6课时)

(第六课时)

【题1】甲溶液的pH=6,乙溶液的pH=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甲、乙两溶液的[H+]之比为400:1

B.甲、乙两溶液均呈酸性 C.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于乙中水的电离程度

D.甲中水的电离程度与乙中水的电离程度无法比较

【解析】甲、乙两溶液中[H]之比(1×10 mol•L):(1×10

-6

-1

-2

mol•L

-1)=1:1×10,4故A错。未指明溶液的温度,Kw值未确定,pH<7的溶液不一定呈酸性,故B错误。若甲、乙两溶液都是酸的溶液,则甲中[H+]较小,H2O的电离被抑制程度小,电离程度大,乙中[H+]较大,H2O的电离被抑制程度大,电离程度小;若甲、乙两溶液都是强酸弱碱盐的溶液,+

+则甲中[H]较小,H2O的电离程度较小,乙中[H]较大,H2O的电离程度较大。综合上述分析,可知C错,D对。

【题2】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硫酸和硫酸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总数的关系是(B)A.H2S中多

B.H2SO4中多

C.一样多

D.无法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电解质的强弱与电离的关系。氢硫酸、硫酸分别属于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前者在溶液中只有极少量电离,尽管溶液的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一样,但是离子的个数却是后者大于前者。

【题3】在0.1 mol•L-1硫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是(A)

A.5×10-13 mol•L-1 B.0.02 mol•L-1 C.1×10-7 mol•L-1 D.1×10-12mol•L-1

【解析】硫酸属于二元强酸,硫酸溶液中c(H+)=0.02mol•L-1,由此可以求出氢氧根离子的浓度:c(OH-)=Kw/c(H+)=10-14/0.02 mol•L-1=5×10-13 mol•L-1,根据水的电离特点,可知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必等于其所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

【题4】已达到电离平衡的的醋酸溶液中,为了促进醋酸的电离,同时使溶液的pH降低,应采取的措施是(B)

A.加一定量的水

B.加热溶液

C.加入少量盐酸

D.再加入少量冰醋酸

【解析】加一定量的水,促进了醋酸电离,但氢离子浓度却会降低,引起溶液pH升高;加入少量盐酸和再加入少量冰醋酸等措施均会抑制醋酸的电离,虽然氢离子浓度高了,也不符合要求。

【题5】某一元酸HR的溶液中,H+与HR的个数之比为m:n,则此时HR的电离平衡常数为(A)

A.m2/n

B.m2/(m+n)

C.m2/(n-m)

D.n2/m2

【解析】根据一元弱酸的电离方程式HRH++R-,可知其电离常数等于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浓度的乘积再除以弱酸分子的浓度。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题6】某温度下,可逆反应HA

H++A-的电离常数为K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Ka越大,表示该弱酸较易电离

B.Ka越大,表示该弱酸较难电离 C.Ka随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D.Ka随体系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对电离平衡常数的理解以及影响因素,各离子浓度的系数次方乘积与原来总的分子浓度系数次方的比值,只受温度影响。

【题7】相同温度下的Na2CO3和NaHCO3溶液的pH,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A)A.前者大

B.相等

C.前者小

D.不能肯定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盐类的水解程度大小的有关因素,从内因来看,由于多元弱酸电离出正酸根离子最困难(弱酸的各级电离程度不同,最后一步的电离最困难),所以其正酸根离子就比酸式根离子更易水解,所以本题中Na2CO3的水解程度就比NaHCO3大,故而溶液的碱性前者比后者大。

【题8】下列各式属于正确的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是(A)A.NH4++H2OB.S2-NH3•H2O+H+

-+2H2O===H2S+2OH

CH3COO-+H3O+ C.CH3COOH+H2OD.CH3COOH+OH-==== CH3COO-+H2O 【解析】本题考查书写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原则。B选项错误,因为多元弱酸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不能合起来写;C选项也是错误的,因这是电离方程式,不是水解方程式;D选项也不对,因这是一个酸碱中和的离子方程式。【题9】关于“盐类的水解”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C)A.溶液呈中性的盐一定是强酸强碱生成的盐 B.含有弱酸根离子的盐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

C.盐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决定于形成盐的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D.同浓度的NH4Cl和NaCl pH之和大于14 【解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决定于形成的盐的酸碱性的相对强弱:强酸强碱盐,因不水解,溶液仍呈中性;某些弱酸弱碱盐,比如CH3COONH4,因醋酸和氨水的酸碱性相当,所以两种离子的水解程度相等,溶液也仍呈中性;由此可知A、B选项均错;同浓度的NH4Cl和NaCl,前者的pH<7,后者的pH=7,所以两者之和小于14,所以也错。

【题10】将20 mL.0.4 mol•L

-1

硝酸铵溶液跟50 mL.0.1 mol•L

-1

氢氧化钡溶液混合,则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是(B)

A.c(NO3-)>c(OH-)>c(NH4+)>c(Ba2+)B.c(NO3-)>c(Ba2+)>c(OH-)>c(NH4+)C.c(Ba)>c(NO3)>c(OH)>c(NH4)D.c(NO3)>c(Ba)>c(NH4)>c(OH)【解析】NH4+和OH-生成一水合氨过程中,其他离子未参加反应,故Ba2+为0.005 mol,NO3为0.008 mol。根据反应计算,OH过量了0.002 mol,溶液显碱性;因为溶液较稀,且反应在常温时进行(无加热条件),氨气不会全部逸出,故溶液中仍有氨水电离出的NH4+,NH4+要比OH-少的多,所以c(OH-)>c(NH4+)。【题1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C)A.铝片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H=AlO2+H2↑ B.硫酸镁溶液跟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SO42-+Ba2+=BaSO4↓

C.碳酸钙跟醋酸反应:CaCO3+2CH3COOH=Ca2++2CH3COO-+H2O+CO2↑ D.铜片跟稀硝酸反应:Cu+NO3-+4H+=Cu2++NO↑+2 H2O 【解析】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分析应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找出参加反应的离子,再抓住关键,即参加反应的离子来源物质的性质,确定所书写的化学符号。离子方程式判断的常见错误为:化学反应原理不正确、不能正确使用化学符号、电荷数不守恒、忽略了反应物用量的影响等。A、D选项电荷均不守恒,其中A选项还存在反应原理的错误。B选项中未找全参加反应的离子,除Ba2+与SO42-生成沉淀外,Mg2+和OH-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题12】醋酸是因为过度燃烧煤和石油,生成硫的氧化物及氧化物溶于水而生成硫酸和硝酸的缘故。某次雨水的分析数据如下:

[NH4+]=2.0×10-5 mol•L-1,[Cl-]=6.0×10-5 mol•L-1,[Na+]=1.9×10-5 mol•L-1,[NO3-

--

-2+-

2+

-]=2.3×10-5 mol•L-1,[SO4

2-

]=2.8×10

-5

mol•L

-1,则该酸雨的pH为(D)

【解析】本题要根据溶液中正负电荷总数相等(即电荷守恒)求出[H+],再求出pH。因为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一定和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相等,即[NH4+]+[Na+]+[H+]=[Cl-]+[NO3-]+2[SO42-]

故[H+]=1×10-4 mol•L-1,pH=4。

篇2:【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3.4《离子反应》(第6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生成弱电解质、生成气体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利用酸碱中和滴定测定强酸、强碱溶液浓度的原理和方法;

3.通过离子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贡献;

4.培养运用归纳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熟悉的例子归纳离子反应的共同点,引导学生按已形成的思路进行分析,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简要的话进行记忆,使认识得以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更为广阔的化学天地,立志于从事化学、化工研究和生产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充分感受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贡献。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交流研讨】P98,学生完成

【回顾小结】1.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1)写拆删检(2)离子不能共存法 【板书】2.离子反应:溶液中有离子参与的化学反应称之为离子反应 【提问】离子发生的产所在什么地方? 【学生】水溶液中

【追问】实验室制备氨气——2NH4Cl + Ca(OH)2===CaCl2 + 2NH3↑+2 H2O有没有离子反应?

【学生】没有,因为不在水溶液中发生的

【提问】在必修1中我们学到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什么?

【学生】生成沉淀、生成水、生成气体(也有可以知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板书】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举例】SO42—、Cl—、CO32—的检验以及MgCO3沉淀的转化

【教师】其实,生成水和生成像水一样的弱电解质也可以,比如讲,CH3COONa与盐酸HCl反应、NH4Cl与NaOH反应大量Na2CO3与少量盐酸

【板书】生成弱电解质

【举例板书】CH3COONa+HCl===CH3COOH+NaCl

CH3COO— + H+ === CH3COOH

NH4Cl+NaOH===NH3•H2O+NaCl

NH4+ + OH—=== NH3•H2O Na2CO3(过量)+HCl===NaCl+NaHCOCO32—(过量)+ H+=== HCO3—

【提问】少量Na2CO3与大量盐酸能否发生反应?产物是什么?

【学生】Na2CO3+2HCl===2NaCl+H2O+CO2↑

CO32— + 2H+=== H2O + CO2↑ 【追问】那么这个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板书】↑

【举例】比如讲NH4+的检验:NH4+ + OH—石蕊试纸)

【提问】Fe2+能否在硝酸中,浓硫酸中存在? 【学生】不能 【追问】为什么?

【学生】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Fe2+被硝酸或浓硫酸氧化成Fe3+了。【教师】所以离子反应的条件还有溶液中离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交流】大家尽可能多举出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的离子 【板书】常见还原性离子有 Fe2+、HS—、S2—、I—、SO32—等

常见氧化性离子有

Fe3+、ClO—、(H++MnO4—)、(H++NO3—)等

【提问】H+ + OH === H2O表示哪一类反应?Ba2+ + SO42 === BaSO4↓表示哪一类反应? —

△(用湿润的蓝色 NH3↑ + H2O(或浓碱溶液)【板书】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表示一类物质的反应 【练习】

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NaHSO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2)澄清石灰水与盐酸反应(3)FeCl2溶液与新制氯水的反应(4)硫酸与Ba(OH)2溶液的反应(5)石灰石与硝酸的反应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离子化合物在离子方程式中都要以离子式来表示

B.离子反应总是向着溶液中某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C.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故酸碱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

H+ + OH— = H2O

D.复分解反应必须具备离子反应生成的三个条件才能进行

3、下列溶液中的各组离子,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H+、Na+、NO3—、SO32—

B.MnO4—、Fe2+、Na+、NH4+

C.Fe3+、SCN—、SO42—、Cl—

D.Fe、HCO3—、Cl—、NH4+

4、除去NaNO3溶液中混有的AgNO3,所用下列试剂中效果最好的是

A. NaCl溶液

B. NaBr溶液

C. NaI溶液

D. Na2S溶液

5、将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后,再加入下列物质,会有Fe3+生成的是

A .稀硫酸

B .氯水

C .硝酸锌

D .氯化铜

6、已知还原性Fe2+>Br—>Cl—,在含有nmolFeBr2的溶液中,通入XmolCl2,请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1)当X≤0.5nmol时

(2)当X≥1.5nmol时

(3)当X=nmol时 【总结】1.离子共存问题MnO4—等

(2)加入铝粉后放H的溶液或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Al3+、Fe3+分别与CO32—、HCO3—等双水解的离子。(5)生成配合物:Fe3+

+ SCN—

(1)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一定没有有色离子。常见的有色离子:Cu2+、Fe2+、Fe3+、(6)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反应的离子。(7)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反应的离子。

2.过量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不过量的一定要按化学式的组成比要书写阴阳离子个数(能拆的))

(1)Na2CO3溶液与少量盐酸反应,Na2CO3溶液与过量盐酸反应(2)FeCl3溶液与少量铁粉反应,FeCl3溶液与过量铁粉反应(3)硝酸与少量铁粉反应,硝酸与过量铁粉反应

(4)NaOH溶液与少量CO2反应NaOH溶液与过量CO2反应

(5)Ca(HCO3)2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Ca(HCO3)2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6)NaHSO4溶液与少量Ba(OH)2反应,NaHSO4溶液与过量Ba(OH)2反应(7)AlCl3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AlCl3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8)向Na[Al(OH)4]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向Na[Al(OH)4]溶液中通过少量CO2 作业:P106-P107

1、2

【板书设计】

1.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1)写拆删检(2)离子不能共存法

2.离子反应:溶液中有离子参与的化学反应称之为离子反应 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弱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还原性离子有: Fe2+、HS—、S2—、I—、SO32—等

常见氧化性离子有: Fe3+、ClO—、(H++MnO4—)、(H++NO3—)等

篇3:【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3.4《离子反应》(第6课时)

一、“交流·研讨”有效教学的意义

1.“交流·研讨”是诱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发动机

在交流、研讨时, 由于创设了师生及生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 产生心理安全感,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才干。在让学生表达看法时可以因人而异, 使他们各得其所。如第81页的交流·研讨中有两问。教师就让潜能生对难度较低的第1问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让优秀生回答难度较大的第2问。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做出合理和激励性的评价:正确、合理的要给予表扬;不正确、不合理的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肯定。这样多次的表扬、肯定,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体会学习的快乐, 由此正确认识自己在班级中准确位置, 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增强学习的信心,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他们心理素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升华。

2.“交流·研讨”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又是思维的载体,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 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 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这说明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即立足课堂, 通过交流、研讨、质疑、探究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1] “交流·研讨”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平台。在教学中, 教师营造了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学习, 并通过交流、研讨、质疑、反思等活动,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个性在活动中张扬。如第17页“交流·研讨:电解食盐水、精炼铜和镀铜都是电解原理的应用实例, 请比较它们的装置、电极反应等的异同。”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多, 说话机会多了, 用文字表达化学过程、化学原理的机会也多了, 自然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很好发展。

3.“交流·研讨”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和组织才能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交流、研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中, 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建议, 可相互启发、补充, 也可相互借鉴, 还可进行争辩、讨论, 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各抒己见, 鼓励学生发表标新立异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合作, 体会合作的快乐。如第67页“交流·研讨: (1) 根据合成氨反应的特点, 应分别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反应的平衡转化率和反应速率? (2) 请尝试为合成氨选择适宜条件。 (3) 在确定合成氨的适宜条件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4) 为了提高合成氨生产的能力, 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学生只有拿出与人合作的勇气和魄力进行交流、合作, 才能得到全面的结果。

4.“交流·研讨”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交流·研讨”学习过程中, 教师恰当质疑, 巧设悬念, 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 激发求知欲望, 并引导学生对“交流·研讨”题展开充分讨论, 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同时教师也应努力营造出师生及生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所说: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的精神, 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无论是对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 还是保持一种松弛的沉思态度, 都要求不必过多地考虑错误的危险性。这并不意味着他把错误看做无关紧要, 而是说他会把错误看做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结论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 同样重要的是, 教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2] 对学生发表的见解要做出合理和激励性的评价。因此, 交流、研讨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 使智力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二、“交流·研讨”有效教学的策略

1.必须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课堂教学是由教的动态过程和学的动态过程组成。只有两者同步展开、同步发展, 课堂教学才能达到理想境界。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化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学习教材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 教师对这种思维活动起着组织、领导和指导的作用。为了使这种思维活动卓有成效, 教师必须在充分认识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以学定教”和“以教导学”, 并以民主教育的精神浸入交流、研讨中;摆正师生关系, 将师生关系定位在探究真理的伙伴关系、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 融入学生中间, 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宽松情境, 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的热情彻底点燃, 积极动脑、动手并动口, 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学生在交流、研讨中, 受到教师、同学的充分尊重, 其所思所想就能得到充分的阐释与交流, 并在民主、平等情景下得到修正、提高并产生“共振效应”。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动性, 充分感受学识产生、发展的过程。[3] 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宽松的教学环境, 就谈不上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 也就谈不上教学的成功。

2.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属于学生, 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人、主角、主体, 教师退居幕后,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学长、导师。[4] 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是传授知识和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交流、研讨中要着力营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条件和环境。在这样条件和环境下, 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思维极为活跃, 并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敢于质疑问难,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同时教师要认真倾听每组成员的发言, 并运用智慧抓准时机恰当评价、点拨、引领、调控, 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又善于与同学合作讨论,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必须掌握好“四度”

(1) “交流·研讨”题的难度。

设疑、解惑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 因此, 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 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 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 摘桃子”的目的。在教学中要依据“交流·研讨”题的不同难度, 设置两人或更多人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如教材第49页“交流·研讨”[5] 的第1问可以设置两人一组完全可以解决。对有一定难度的“交流·研讨”题如第2问和第3问可以设置多人一组, 通过这样分组交流讨论, 既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 又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优势。

(2) “交流·研讨”题的跨度。

“交流·研讨”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 即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 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 也就是知识块之间、学科之间的联系。如教材第98页的“交流·研讨”就要联系《化学1 (必修) 》及初中化学的有关知识来归纳和总结, 既对已学反应进行复习, 又提出了新问题, 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3) “交流·研讨”题的梯度。

所谓梯度, 就是提问题时应做到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一个有梯度的问题设计, 使学生的思维沉潜其中, 并不断向纵深发展。[6] “交流·研讨”题的设置应有一定梯度, 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 兼顾到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 才能达到攻破难点目的。如教材第36页“交流·研讨:你已知道, 固体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和蔗糖都能溶于水, 它们溶解的过程与焓变有关吗?是什么因素决定它们的溶解过程能自发进行?”可以这样设置问题的梯度: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和蔗糖溶解过程的热效应如何?它们的溶解过程都是自发过程, 它们的溶解过程与焓变有关吗?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思考是什么因素决定它们的溶解过程能自发进行。这样设置对问题进行层层深入剖析, 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成功构建高效课堂。

(4) “交流·研讨”题的广度。

有的“交流·研讨”题则可以进行必要的引申拓展, 如教材第88页“交流·研讨:使用纯碱清洗厨房油污时, 用热碱水好, 还是冷碱水好?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并说明你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进行拓展, 紧接着问:“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还有哪些水解原理的应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化学知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交流·研讨”的教学不能走过场、敷衍了事, 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给予他们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对“交流·研讨”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思考, 并与同学交流、研讨, 由此形成相对全面的结论和方法。教师在交流、研讨过程中, 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对“交流·研讨”的内容作必要补充和强调, 揭示“交流·研讨”内容与已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加深对“交流·研讨”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有效利用“交流·研讨”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泽然.立足课堂, 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J].考试周刊, 2008 (21) :50.

[2][美]索里JM, 特尔福特CW.教育心理学[M].高觉敷, 刘范, 林传鼎, 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296.

[3]熊光发, 龚颖潮.关于“讨论”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学, 2002 (7) :24-25.

[4]张志博.自主才是尊严[N].中国教师报, 2012-03-07 (1) .

[5]王明召, 高盘良, 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 (选修) [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篇4:【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3.4《离子反应》(第6课时)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A.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B.从能量变化的角度,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C.反应的焓变大于零

D.在方程式后增加ΔH及其数据即为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该反应产生出3种气体,而且题目也给了该反应物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所以可以判定A、B均为正确的。选项C错误,因为放热反应,焓变小于零。选项D也错误,因为还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以及,焓变的温度。

【题5】某短跑运动员体重70kg,,其跑时以1/7秒冲出1m远,消耗的能量为6860J,其能量全部由消耗体内葡萄糖提供,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804kJ/mol,则所消耗葡萄糖的质量为(C)A.0.22g

B.0.55g

C.0.44g

D.0.66g 【解析】本题只要利用总能量除以焓变,即可得需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再将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乘以其摩尔质量即为答案:

6.86kJ180g/mol0.44g

2804kJ/mol【题6】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H+(aq)+OH-(aq)===H2O(l)ΔH=-57.3kJ·mol-

1分别向1L0.5mol·L-1的NaOH溶液中加入:①稀醋酸 ②浓硫酸 ③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热效应分别为ΔH1、ΔH2、ΔH3,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D)A.ΔH1>ΔH2>ΔH3

B.ΔH2<ΔH1<ΔH3

C.ΔH1=ΔH2=ΔH3

D.ΔH1>ΔH3>ΔH2

【解析】用③稀硝酸是我们正常学习的中和热57.3kJ/mol,若改用①稀醋酸这种酸为弱酸,部分电离,中和反应产生的热量会被继续电离所吸收,故释放出的热量数值会变小;若用②浓硫酸,浓硫酸有自己的特性,那就是溶于剧烈放热,故释放出的热量数值会很大。另外三者均为放热反应,焓变小于零,数值越大的其焓变的值越小。所以有选项D是正确的。【题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解析】并不是所有的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需要加热的也未必是吸热反应,因为有些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来促使反应的发生。放热反应主要体现的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而没有指代在常温下能容易发生。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题8】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D)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焦碳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

【解析】按题目来说,就是寻找吸热反应,所有的燃烧为放热反应,所以本题中就只有焦碳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为吸热反应了。

【题9】下列关于ΔH(焓变)的说法正确的是(BD)A.在任何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焓变都等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B.ΔH >0时,反应吸收热量;ΔH <0时,反应放出热量 C.热化学方程式中ΔH的值与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无关 D.ΔH的值可以通过实验测得

【解析】反应热是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温度下的热效应,而焓变是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焓之差,二者不存在相等的关系。焓变的值是受化学计量数影响的,是按倍数变化的。

【题11】磷在氧气中燃烧,可能生成两种固态氧化物。3.1g的单质磷(P)在3.2g氧气中燃烧,至反应物耗尽,并放出X kJ热量。

(1)通过计算确定反应产物的组成(用化学式表示)是

,其相应的质量(g)为

。(2)已知单质磷的燃烧热为Y kJ/mol,则1mol P与O2反应生成固态P2O3的反应热ΔΗ=。

(3)写出1mol P与O2反应生成固态P2O3的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

本题中磷燃烧可能生成P2O3和P2O5,要确定二者的比例,需要通过题目中的两个数据来联立方程组求解。设3.1g中有物质的量为x的磷生成P2O3,有物质的量为y的磷生成P2O5。故

x+y=3.1g/31g•mol-1 ①

3x+5y=2×3.2g/32g mol-1

解得x=y=0.05mol 所以可确定反应产物的组成为P2O3和P2O5,且质量分别为0.05mol×110g mol-1/2=2.75g 和0.05mol×142g mol-1/2=3.55g 单质磷的燃烧热为Y kJ/mol即1mol磷完全燃烧生成P2O5释放热量为Y kJ。从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N2H4(g)+O2(g)==N2(g)+2H2O(g)

ΔΗ2=-534 kJ/mol ②

试计算1mol肼和二氧化氮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

kJ,写出肼和二氧化氮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有:②-1/2① 得N2H4(g)+NO2(g)== 3/2N2(g)+2H2O(g)

ΔΗ=-534 kJ/mol-1/2×67.7 kJ/mol=-567.85 kJ/mol 热化学方程式:2N2H4(g)+2NO2(g)== 3N2(g)+4H2O(g)ΔΗ=-1135.7 kJ/mol

篇5:【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3.4《离子反应》(第6课时)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描述与反应条件有关;通过中和热的实验,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通过反应焓变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和反应焓变的关系;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了解燃烧热的概念,体会热力学的严谨性;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了解反应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分析、思考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反应焓变概念的学习,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迁移等思维方法来建构新的概念;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感悟化学学科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教学难点:反应焓变的计算

课时安排:共五课时(新课3课时复习练习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

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板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投影】

【提问】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有哪些类型? 【学生】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多数化合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 3 高温 CaO+CO 2↑

②2NH 4Cl(s +Ba(OH2·8H 2O(s =BaCl 2+2NH 3 ↑+10H 2O ③C(s+H 2O(g

高温

CO+H 2 ④CO 2+C 高温 2CO

【讲解】注意: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加热或不加热没有关系。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我们还可以借助下面的图像来理解。【投影】

【练习】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C A.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讲解】为了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能,化学上把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之为该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板书】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一反应热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3、符号: Q>0 反应放热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Q Q<0 反应吸热

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

【讲解】反应热可以根据反应的类型分为多种,比如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叫中和热,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为燃烧热等等。

【板书】①中和热

5、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 ③生成热……

【讲解】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和热和如何进行中和热的测定。【板书】(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投影】理解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板书】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Q=-57.3kJ

【练习】

1、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 ,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练习】

2、为了减小误差,某同学在实验中两次测定中和热。第一次用50mL0.5mol•L—1的盐酸和50mL0.5mol•L—1NaOH溶液,第二次是用100mL0.5mol•L—1的盐酸和100mL0.5mo l•L—1的NaOH溶液。请你预测该同学两次测得的中和热结果(相等或者不相等。

【讲解】我们来看看中和热的测量及有关问题。【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页,完成:

1、测定中和热的仪器;

2、测定中和热的原理;

3、测定中和热中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 【视频】中和热的测定。【板书】

3、中和热的测量

(1仪器:量热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烧杯

【投影】

【板书】(2原理:Q= —C(T2—T1(C为热容 或Q= —C m(T2—T1(C为比热容 中和热:Q= Q n(H2O = —mC(T2—T1 n(H2O 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讲解】根据单位判断到底是热容还是比热容。【板书】(3步骤: 【投影】步骤: 1组装量热器

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防止热量扩散到周围的空气中,造成误差。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如上图所示。

2药品取用

用一个量筒最取50 mL 1.0 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1.0mol/L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3酸碱混合

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迅速倒入量热计(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立即盖上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4数据处理

5重复以上实验两次

【提问】我们测得中和热为52.5kJ,小于57.3kJ,你们认为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交流与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投影】产生误差的原因有:(1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2药品的选用不当引起的误差(3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4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

(5隔热操作不到位,致使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而导致误差

(6测了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便立即去测碱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提问】(1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2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

(3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为什么?(4有人建议用50mL1.1mol/LNaOH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更加准确。为

什么? 【答案】(1减少热量损失(2减少热量损失

(3不能。因为铜丝易导热,使热量损失较大

(4可以保证盐酸完全反应。使测得的热量更加准确。

【练习】

3、50ml0.50mol·L-1盐酸与50mL0.55mol·L-1NaOH溶液在如下图所 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可 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若大烧杯上不盖硬纸板,求得的反应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4实验中该用60mL0.50mol·L-1盐酸跟50mL0.55mol·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用50mL0.50mol/LNaOH溶液进行上述验,测得的放出的热量数值可能会(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有关练习【板书设计】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一反应热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3、符号:Q>0 反应放热 Q Q<0 反应吸热

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 ①中和热

5、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 ③生成热……(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Q=-57.3kJ

篇6:【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3.4《离子反应》(第6课时)

【复习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掌握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复习重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情景设计】 【知识回顾】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

2、定量表示方法:

3、单位:mol/(L·s);mol/(L·min)。

友情提醒:

☆固体和纯液体单位V内n是定值,则C是常数,速率不变化。

☆同一反应速率可以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表示,其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反应mA(g)+nB(g)=pC(g)+qD(g)则V(A):V(B):V(C):V(D)=m:n:p:q ☆无论用任何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都为正数 【课堂探究】

1、某化合物A的蒸气1mol充入0.5L容器中加热分解:2A(g)=B(g)+nC(g),反应到3min时,容器内A的浓度变为0.8mol/L,测得这段时间内,平均速率v(c)=0.6mol/(L.min),则化学反应方程式中n值为_____,v(b)=_______mol/(L.min)。

2、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反应开始至2min,z的平均速率是____________。

3、在2L密闭容器中,发生3A+B = 2C 的反应,若最初加入A和B都是4mol,A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12mol/(L.s),则10s后容器中的B的物质的量是:()A、1.6mol B、2.8mol C、3.2mol D、3.6mol

4、反应A+3B=2C + 2D 在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分别为:

① VA=0.15mol /(L.S)② VB=0.6mol /(L.S)③ VC=4mol /(L.min)④ VD=0.15mol /(L.S)则该反应进行的最快的是()A.③ B.①④ C.②③ D.② E.②④

5、在温度、体积不变的容器中进行反应H2==2H,若反应物的浓度由0.1mol/L降到0.06mol/L需20s,那么由0.06mol/L降到0.036mol/L,所需反应时间应为

()A、=10s

B、=12s C、>12s

D、<12s 【知识回顾】

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主要因素):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化学反应的本质: 反应物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生成物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过程

——旧键断裂,新键生成——

(2)外因:

①浓度:②压强:③温度:④催化剂:⑤其他因素:光、颗粒大小、溶剂等。

三、碰撞理论

碰撞理论解释各外界因素对速率的影响

1、浓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知识应用】 应用1:

一定条件下,在CaCO3(块状)+2HCl=CaCl2+H2O+CO2↑反应中,为了加快反应的速率,下列那些方法可行:

A、增加HCl的浓度 B、加水 C、增加同浓度盐酸的量 D、改加CaCO3粉末 应用2:

若将物质的量相等的HI气体分别放在等容积的两个针桶中,一个保持体积不变,另一个压缩为原来的1/2。其它条件不变,则HI的分解反应速率谁快?

2、压强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气体体积缩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压强对于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对浓度的影响实现的 P增大→C成比例增大,P减小→C成比例减小

压强只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的速率有影响(紧扣对C的影响)

友情提醒

1、改变压强(参加反应的气体浓度发生变化),会使任何气体反应速率发生变化,但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变化程度不同,即气体体积缩小方向的反应速度变化较大。

2、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质是浓度的影响,所以当容器体积不变,充入与反应无关气体,反应速率不受影响,但若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与反应无关气体,则反应速率减小(与减压引起的效果相同)

3、若某一反应只有反应物(或生成物)有气态物质,则改变压强瞬间,即只有正反应(或 3

逆反应)速率发生变化 【知识应用】

应用1:增大压强能够使下列可逆反应的逆反应速率增加的是

()

A.2 SO2(g)+O2(g)B.FeCl3+3KSCN C.H2(g)+I2(g)

2SO3(g)

Fe(SCN)3 + 3KCl 2HI(g)

D.CO2(g)+CaO = CaCO3 应用2:在N2+3H2 2NH3中,当其他外界条件不变时:

减小体系压强,该反应的速率怎么变?

在反应中保持体系容积不变,充入N2,反应的速率怎么变? 在反应中保持体系容积不变,充入He,反应的速率怎么变? 在反应中保持体系压强不变,充入He,反应的速率怎么变?

应用3:对于反应N2+O2=2NO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哪些不能加快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A、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 B、体积不变充入 N2 使压强增大

C、体积不变充入 O2使压强增大 D、使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 E、体积不变充入氦气使压强增大

3、温度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一般说来,温度每升高10℃,速率增加2-4倍。【知识应用】

应用1:对于反应M+N→P,如果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为原来的3倍。在10℃时完成反应的10%需要54min,将温度提高到40℃完成反应的10%需要的时间为()A.2min B.3min C.6min D.9min

4、催化剂——改变反应的途径

解释:

“对可逆反应而言,催化剂既能催化正反应又能催化逆反应”试利用如图原理加以解释?

友情提醒:

使用催化剂同等程度的增大(减慢)、正逆反应速率,从而改变反应到达平衡所需时间。没特别指明一般指正催化剂

催化剂只能催化可能发生的反应,对不发生的反应无作用 催化剂一定的具有选择性 【知识应用】

篇7:【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3.4《离子反应》(第6课时)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强调说明这里的结论都建立在电路是纯电阻电路这一基础上。例:书P59/3(2)

(2)提问:什么是并联电路?——把各导体(电阻)的两端分别接到一起,再接入电路构成并联电路。

板画三个不同阻值的电阻、电源、开关,要求学生在黑板上连线成并联电路,并照此连接实物。

实验1:把伏特表先后并联在电路中的不同位置,记下读数,并给出结论: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同。(分析原因——由导线是等势体得出。)U=U1=U2=U3=—— 实验2:把安培表先后串联在不同的支路和干路中,记下读数,并给出结论:并联电路各支流电流之和等于干路总电流。(分析原因——可由电荷不堆积得出。)I=I1+I2+I3+——

重要推论1:1/R=1/R1+1/R2+1/R3+——;这里的R是总电阻,即用一个电阻代替刚才的三个串联电阻,效果要相同。

重要推论2:由于各支路电压相同,则U=IR=I1R1= I2R2=——;可推出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即并联电路中大电阻得小电流,小电阻得大电流。

重要推论3:P=IU= U(I1+I2+I3+——)=I1U+I2U+I3U+——=P1+P2+P3+——;并联电路总功率仍等于各部分功率之和;同时P=U2R可推出PR= P1R1= P2R2= P3R3=——=U2,说明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强调说明这里的结论也都建立在电路是纯电阻电路这一基础上。

例:书P59/3(1)

2.混联电路:例:书P65/例题——体会逐层简化的思路。巩固练习:手册P60/9 3.含非纯电阻的串并联。

提问:若是电路中有电阻和非纯电阻串联或并联,电压和电流的分配还如前所述吗? ——不可能按电阻值成正比的分压或成反比的分流,因为对非纯电阻来说,欧姆定律不成立。但仍有串联电路U=U1+U2+U3+——;并联电路I=I1+I2+I3+——;无论如何连接,总功率都等于P=P1+P2+P3。例:手册P60/6 4.利用串联分压来改装电流计为伏特表。

提问:如果将一个伏特表接在固定电压的电源上,伏特表的示数是3伏;若将两个一模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一样的伏特表串联起来接在该电源上,伏特表的示数是多少?

实验演示——示数为1.5V;为什么呢?其实伏特表并非电阻无穷大,它只是电阻比较大而已。所以将伏特表串联起来,两伏特表一样要串联分压,各分一半电源电压。虽然我们还没学习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测量原理,但大家要牢记,电压表测量的是它自己两端的电压,当它与被测电阻并联时,就能反映出被测电阻的电压值;而电流表测量的是通过它自己表头的电流,当它与被测电流串联时,就能以它的电流去反映待测电流。

提问:要是我们需要用到一个量程为3伏的电压表;而手头又只有一个3mV,10μA的表头和一些定值电阻,你可不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制造出一个适用的电压表,需要用上多大的定值电阻,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

归纳:表头也是一个定值电阻,其最大电流为10μA,最大电压为3mV,可以计算出其阻值为300Ω。若将3V电压加在表头上,表头将烧坏,所以我们可利用一个定值电阻来帮它分担走2997mV的电压,串联分压,因此该电阻加2997mV电压时的电流也是10μA,可见该电阻应为299700Ω。串上后,整个串联部分(新伏特表的)电阻为300KΩ。最大能测量3V电压。而且即使表头上电流未达满偏,他们的分压比也是定值。所以我们只要按电压比1:1000将表头的示数换成伏特表的示数即可。

巩固练习:书P61/例题

5.利用并联分流把电流计该装成大量程的电流表。

刚才的电流计,如果要用来测3A的电流,该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并给出结果。)结果略。

上一篇:下半年就业办工作计划下一篇:买 卖 车 协 议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