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法治疗斜疝30例临床分析

2022-09-11

腹股沟疝又称疝气, 是指由于腹股沟区出现缺损, 导致腹腔的脏器通过缺损部位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一种疝[1]。腹股沟区指下腹壁和大腿交界的一个三角区域。临床上根据疝环和腹壁下动脉之间的关系, 将腹股沟疝划分为两组, 一种是腹股沟斜疝, 一种是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的脏器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经腹股沟管的深环突出, 方向为内下行或向前斜行, 经过腹股沟管, 从腹股沟浅环进入阴囊[2]。腹股沟斜疝占腹股沟疝发病率的95%左右, 目前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法是给予手术治疗, 即采用腹股沟疝修补术, 根据腹股沟疝类型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手术方法。该研究旨在探讨分析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法治疗斜疝的效果, 现分析该院2011年1—12月间收治的斜疝患者60例临床资料,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30例采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法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者作观察组, 另选取我院2011年1月以前收治的3 0例采用传统疝修补法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者作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 9例, 女性患者1例。年龄最小的患者24岁, 年龄最大的患者70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5±9.5) 岁。病程最短的患者15 d, 病程最长的患者5年, 患者平均病程 (2.5±1.5) 年。单侧疝患者25例, 双侧疝患者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 女性患者2例。年龄最小的患者23岁, 年龄最大的患者72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6±10.5) 岁。病程最短的患者20 d, 病程最长的患者6年, 患者平均病程 (3.5±2.1) 年。单侧疝患者2 4例, 双侧疝患者6例。两组患者均经临床检查、手术证实确诊, 均符合腹股沟斜疝的诊断标准。

1.2 补片材料

生物标准补片, 生产厂家:美国巴德公司, 型号:5cm×10cm×1mm。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复发率。

1.4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法治疗, 患者常规术前准备,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在腹股沟韧带的中点上方与耻骨结节之间作切口, 长度为5~6 cm。对腹外斜肌的腱膜给予切开, 向内侧进行游离至联合腱止, 向外侧进行游离至腹股沟韧带止。对精索进行游离使疝囊充分显露, 注意对髂腹下的神经和髂腹股沟的神经进行保护, 对于小疝囊可不给予切开, 在高位进行分离后可将其直接回纳。对于疝囊尚未进入到阴囊的患者, 可将疝囊的远端剥除, 对创面给予有效的止血, 预防在术后出现积液和血肿。对于疝囊较大的患者, 需要将疝囊横断, 横断的位置选择在疝囊的中部。横断后对疝囊的近端给予结扎, 对疝囊的远端不进行剥离, 在疝囊的内壁使用电刀作多个点的电凝, 后将疝囊放回原位。在精索的后方, 把补片平整的覆盖于腹横筋膜的表面, 对补片给予剪孔以使精索通过, 用l号丝线将补片分别与腹内斜肌、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腹直肌前鞘、联合肌腱腱膜缝合固定, 后对切口进行逐层缝合[3]。对照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法治疗, 患者常规术前准备,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按传统方法操作[4]。

1.5 统计方法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 (%) 表示,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分别采用χ2和t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情况方面比较。

由表1可见,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情况方面 (观察组为轻度, 对照组为中、重度) 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复发率方面比较。

观察组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尿潴留, 经6~12个月的随访, 未有复发患者。对照组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尿潴留, 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 经6个月~12个月的随访, 有5例患者复发。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复发率方面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腹股沟疝修补术开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Fergson法和Bassini法及Mevay法以及Halsted法四种腹股沟疝修补法, 在临床腹股沟疝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并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5]。但这4种腹股沟疝修补法都属于有张力疝修补法, 是把腹内斜肌的下缘与腹横腱膜弓同时缝到了腹股沟的韧带上, 使腹股沟管的后壁或前壁得到固定。而这几种有张力疝修补法存在共同的缺点, 就是把不同结构的组织强行的缝合到了在一起, 产生较大的张力, 对愈合不利, 且在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据国内相关报道称, 传统疝修补法的复发率高达7.1%。而后来出现的Shouldice法, 是对薄弱的腹横筋膜进行修补, 同时对腹横肌腱膜进行加固。这种方法的复发率较Bassini法明显降低, 但该术式对手术操作者的要求较高, 手术操作需要进行专门培训, 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较为困难[6]。

在1984年, 由Lichtenstein首创了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法, 无张力疝修法使用的补片材料为聚丙烯的单丝经过编织而成, 组织相容性好, 无排斥反应, 不能被吸收, 能够和人体组织迅速黏合固定。使用人工网片对腹股沟管的后壁进行修补, 利用组织具有黏合的作用和人工网片的纤维组织组成了较为牢固的组织结构, 使腹股沟管的后壁得到了有效修复。该补片能够耐受住压力较大的冲击, 同时能够对较大的缺损进行充填, 具有较好的预防疝复发的作用, 显著的降低了复发率。据Rutkow等的研究报道称, 对2733例腹股沟疝患者实施了无张力的疝修补术, 并进行了6.5年的随访, 结果患者的疝复发率小于0.5%。而国内的相关报道称, 腹股沟疝患者实施了无张力的疝修补术, 疝复发率小于1%-3%。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法特别适合于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前列腺增生等腹压升高的腹股沟疝患者的治疗。平片无张力修补法的操作简便、创伤较小、手术的时间较短, 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些年龄较大的患者也可适当的放宽手术指征[7]。

该研究选取的60例患者中, 30例 (观察组) 采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法治疗, 30例 (对照组) 采用传统疝修补法治疗, 经对比研究后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相对更短, 且术后疼痛情况相对更轻, 术后疼痛均为轻度疼痛, 对照组同时存在重度疼痛患者;另外,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 未见复发患者;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 复发率为16.67%;以上对比综合表明, 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P<0.05) 。

综上所述,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法治疗斜疝的效果显著, 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度高、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复发低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法治疗斜疝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30例采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法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者作观察组, 另选取该院2011年1月以前收治的30例采用传统疝修补法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者作对照组,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复发率方面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法治疗斜疝的效果显著, 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度高、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复发低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法,传统疝修补法,斜疝

参考文献

[1] 李红卫, 王春慧, 张春华.74例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12 (11) :219.

[2] 刘海, 王喜盛.腹股沟疝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280例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11 (7) :278.

[3] 肖志伟.无张力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航空航天医药, 2009, 20 (11) :125.

[4] 刘强, 武彪, 杨兴龙, 等.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的参数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2010, 16 (3) :59-60.

[5] 尤祥正, 王坚, 王金卫, 等.无张力充填式疝修补术科126例体会[J].中国普外科杂志, 2009, 12 (4) :874-875.

[6] 李翔, 李兴容, 易继林.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326例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 2008, 8 (6) :60-61.

[7] 陈双, 杨斌.解读欧洲疝协会的《成人腹股沟疝治疗指南》[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0, 15 (6) :668-670.

上一篇: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下一篇:体重过轻与死亡率相关—对收入重症监护病房的手术后和非手术病人的回顾性研究